此外,河道花園內的設施均屬簡單設計,而且盡量採用循環再用物料建成。 大圍河道花園2025 河道花園原計劃於2022年1月至2月旱季期間開放,但鑑於本港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發展,河道花園未能如計劃對外開放。 就活化火炭明渠項目,工程除了把河道活化成綠色的走廊,也會檢視與周邊環境的連繫,提升由桂地新村附近的住宅區至火炭站沿河道的易行度,以便市民欣賞四周環境。 項目的另一特點是計劃在不影響河道的排洪能力及管理的情況下,預留適當空間放置社區藝術品,供市民沿河岸觀賞。 花園外亦有掛起橫額,指河道內設有「水位上升預報系統」,當河道水位上升時,將會發出警號燈及廣播,要求在場人士離開。 經過這次事件,反映政府需就明渠空間的設計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同時亦需要一個按步就班的過程和社區共同想像河道河間的可能性,理解社區人士的想法及憂慮,而不是一下子開放河道作為試驗。

迪士尼樂園穿梭巴士R8線、S64系線及龍運巴士青馬收費廣場巴士路線轉乘計劃均不能與此轉乘優惠連續享用。 政府在2019年的施政報告上推進「河畔城市」概念 ,藉著活化河道的同時,為公眾提供多一個高質素的空間,使市民可以走進河道進行親水或近水活動,並選擇了大圍明渠、佐敦谷明渠和火炭明渠作活化。 至於火炭明渠,署方擬活化桂道街連接至香港體育學院的城門河道的一段,並會一併「活化」桂地街花園。 當局指,明渠將能「提供綠化及具藝術氣息的公共休憩空間」,工程包括在河畔中下游位置增設藝術元素的開放式休憩亭、設有蓋行人通道、觀景臺及在牆身藝術裝飾等等。 兩項項目勘查工作將於2022年第三季完成,詳細設計則於同年底展開。 香港早年的排水明渠主要以混凝土建造,以防洪為主,沒有任何美化設施。

大圍河道花園: 公共空間大事回顧

大圍渠(英語:Tai Wai Nullah),有時或指城門河的上流部分[1],是香港大圍城門河的云云明渠之一。

  • 大圍明渠臨時河道已經開放,《獨立媒體》到場視察,並訪問當區街坊。
  • 週二(7月19日)渠務署就項目進展及初步設計諮詢沙田區議會,會上多名議員憂慮安全問題,有議員稱「唔係你話講咗有個(水位上升預報)系統就能提供安全性」。
  • 荃灣(如心廣場)開經:大河道、大河道北、荃錦交匯處、蕙荃路、石圍角路、二陂圳路、三棟屋路、和宜合交匯處、和宜合道、梨木道、大白田街、石排街、青山公路-葵涌段、呈祥道、龍翔道、大磡道、龍翔道、觀塘道、開源道及觀塘碼頭通道。
  • 就活化火炭明渠項目,工程除了把河道活化成綠色的走廊,也會檢視與周邊環境的連繫,提升由桂地新村附近的住宅區至火炭站沿河道的易行度,以便市民欣賞四周環境。
  • 在去年《施政報告》中,前任行政長官繼2017年後再次提出設立的紅花嶺郊野公園。
  • 此項目為近年港島最大的發展項目,當中牽涉到中環大量的海濱用地及現有的公共設施,其海濱長廊及公眾休憩空間的設計備受關注。

麥潤培形容,署方為洪水問題研究新系統運作是好事,但不需要在一個經常水浸的地方興建公園來測試,在8月雨季時,設施根本不能運作,現時臨時設施只開放至2月底,促請政府2月後便應停止相關計劃。 漁護署於去年11月舉行的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會議中公佈最新的未定案地圖,擬議的郊野公園佔地530公頃,比2019年多30公頃,預計可將在2024年完成法定過程。 署方亦擬將蓮麻坑礦場改建成開放式博物館,介紹當地生態特色及礦業歷史,並已委託土木工程拓展署進行活化工程,屆時將會設置展示牌、隧道、安全設施等。 位於大圍渠的大圍河道花園,自落成以來便引起市民關注,雖然大部分設施已落成,但至今仍從未開放。 近日有市民發現,場內正在施工,而明渠旁的宣傳海報已經被拆走,懷疑是「未開始已經結束」、「未開放便已清場」;質疑本來花園的設計和概念安全成疑,興建只是浪費時間和金錢。 關注草根生活聯盟(關草聯)於去年透過短期租約政府用地計劃以租約形式使用該處用地。

大圍河道花園: 社區

明渠本身是排洪的河道,暴雨時有機會洪水氾濫,故在活化河道的設計過程中,渠務署需要研究一個全面的洪水預告系統,令市民在洪水來臨前安全地離開河道。 另一個挑戰是水質,研究若發現水質需要改善的話,該署會作相應的改善措施。 大圍河道花園2025 活化大圍明渠的勘查研究及設計預計明年開始進行,工程預計在2024年展開。 近年,渠務署藉着改善工程提升河道排洪能力的同時,加入綠化元素,美化景觀,令河道與周邊環境融合,推動親水及近水文化。

全長1.8公里的將軍澳跨灣連接路,於2022年12月11日正式通車,主要連接日出康城,調景嶺及將軍澳藍田隧道入口。 連接路不單為香港第一條三用跨灣連接路,設有行車路,單車徑及行人路,更提供多個觀景臺供市民欣賞海灣風景。 關注香港列車組織「大埔交通 Transport in Tai Po」在其Facebook專頁指,發現位於大埔林村河畔的避雨蔭棚被裝上12卡車「烏蠅頭」的車廂組件,包括一對車門和數張不鏽鋼座椅。

大圍河道花園: 大圍河道花園: 香港旅遊優惠

長遠而言,政府可定期舉辦設計比賽,邀請公眾參與,為將軍澳海濱注入新元素。 到去年11月,網上有人分享圖片,顯示尖沙咀天星碼頭外面的行人通道天花增設警方訂立的紙張告示,指出「請勿在此公眾地方玩奏樂器,否則會被檢控。」而另一張通告指上月已經有3名男女因玩奏樂器成功被檢控,並被法庭定罪和罰款。 有尖沙咀碼頭表演達7年的街頭音樂表演者接受有線新聞訪問時表示,警方近期嚴格加強在附近一帶檢控沒有持「玩奏樂器許可證」的人士,並引用《簡易程序治罪條例》第4(15),無合法權限或解釋在公眾街道或道路上奏玩樂器屬違法,並可檢控。 報道同時透露近年批出玩奏樂器的許可證大減,由2018年76宗大幅減少至2021年的6宗。 街頭音樂表演者希望政府容許提供地方讓他們玩音樂,擔心街頭音樂很快在香港消失。 原因係雨季開始後,上游嘅下城門水塘有排洪可能,排洪會令呢段河道水浸。

2020年初,荃灣區議會會議中曾經透露,運輸署已與路政署商討,決定擴建石圍角總站,以便日後作全日行駛。 大圍河道花園 大圍河道花園 其後在2021年初,運輸署正式建議40P線提升至全日雙向服務,並延長總站至荃灣(如心廣場),最終於2021年10月18日實施。 荃灣(如心廣場)開經:大河道、大河道北、荃錦交匯處、蕙荃路、石圍角路、二陂圳路、三棟屋路、和宜合交匯處、和宜合道、梨木道、大白田街、石排街、青山公路-葵涌段、呈祥道、龍翔道、大磡道、龍翔道、觀塘道、開源道及觀塘碼頭通道。

大圍河道花園: 沒有夢想的香港人?

很多受訪者表示希望河道兩旁能提供開闊的休憩空間,亦期望看見綠化景觀,同時也著重河道與環境清潔。 長久以來,大圍明渠除了是重要的排水設施外,還是連繫整個大圍社區的重要地標,是大圍人的共同記憶。 大圍河道花園2025 大圍河道花園2025 渠務署希望透過河道活化工程,提升大圍明渠的生態價值,並加入綠化元素、美化環境,令大眾有更多機會接觸自然環境,推動親水文化;同時建造優越舒適的公共空間,加強社區聯繫,締造宜居社區。

大圍河道花園: 大圍下月「美化」 區議員批無社區參與只是「政府嘅畫布」

而大圍這個社區本身缺乏休憩空間下,活化明渠也需要按照該區的因素進行特定的規劃和設計。 市民可以進入河道空間休憩放鬆、小聚談天,體驗這片優美又舒適的公共空間。 提到大圍,相信是不少人曾前往單車的熱門經典地點,港鐵大圍站一出,美食隨即映入眼簾,亞婆豆腐花、手撕雞腸粉,都是我童年、大學時期的回憶,不算特別卻很經典,應該很多人都有所聽聞。 大圍河道花園2025 九龍巴士、新世界第一巴士、城巴、龍運巴士及陽光巴士全職員工及家屬(不包括外判職員)可免費乘搭本路線,惟必須拍職員或職員家屬八達通。

大圍河道花園: 大圍河道花園: 活化河道的例子

此項目為近年港島最大的發展項目,當中牽涉到中環大量的海濱用地及現有的公共設施,其海濱長廊及公眾休憩空間的設計備受關注。 在恆地及其建築設計師Lead8提交的方案以「橋」為設計概念,將多條商廈通往碼頭的天橋改為公眾休憩平臺。 本會期望當這些空間落成後,無論上班一族,或是一家大小都能夠享受其中,而一些文化創意活動亦有機會在此空間發生。 直至2018年12月,時任立法會議員尹兆堅及葵青區議員林紹輝稱,九巴已同意40P提升至全日服務,以及提出總站遷至荃灣西站或荃灣(如心廣場),並且已向運輸署申請,但運輸署當時認為遷站後走線會跟33線有所重疊而一度拒絕建議。

大圍河道花園: 大圍河道花園

有區議員認為呢個活化工程係浪費公帑,河道嘅設施有可能會因為排洪而「壯烈犠牲」。 大圍河道花園2025 過去兩年間,渠務處曾就明渠計劃向區議員及居民收集意見,現任沙田區區議員衛慶祥表示,當時收集到不少當區居民對明渠計劃的發展方向,例如增設表演區域、開放寵物進入和茶座等,但最終署方未有交代實際方向。 衛慶祥表示,大圍的明渠計劃只在2019年時向區議會作簡單諮詢,後來或因區議員從缺的關係,他未有接獲有關大圍明渠會在冬日開放的通知,至今已建成部份才察覺,促請署方盡快將議案交上區議會,使區議員可作討論及瞭解計劃詳細,以便提出改善建議。 這裡是政府「河畔城市」概念市區河道之一,活化計劃將綠化河牀及河堤,新增人工濕地、景觀步道及長者健身園地等,標榜的是市民可走進河道,進行親水活動。 在雙信封制下,恆地於2022年成功以508億獲批中環新海濱3號商業用地(內地段第9088號)。 下半年並向城規會提交擬議發展申請,將中環碼頭一帶的空間重新設計,打造成全新的綜合發展區,整個項目預計2031年落成。

大圍河道花園: 工程師涉藏索帶 警稱無記錄被告職業 否認自把自為不記錄對被告有利證據

與此同時,大埔區議會主席毛家俊指民政事務總署並未有就有關的工程事前諮詢區議會,而署方亦沒有邀請他出席揭幕儀式,自己只能透過媒體才知悉事件。 十幾年大圍街坊黃先生則大讚在明渠空地起花園「喺幾好想法」,表示不擔心臭味和水質問題,「平日都聞唔到有味,水都乾淨」。 空地已於去年5月3日正式開放,有關空地長遠將設立照顧者支援中心,並提供室內及室外空間予不同巿民使用。

大圍河道花園: 空間點評:旺角SKYPARK天台休憩空間悄悄開幕

大圍河道花園 大圍河道花園2025 《獨媒》記者到現場視察,所有設施均已拆除,僅遺留一面壁畫。 設立臨時花園的其中一個目的,為日後「活化」明渠後正式開放時使用的「水位上升預報系統」收集數據。 顧問公司艾奕康有限公司香港區水務董事胡逸飛表示,該系統連接天文臺預報系統,能提供實時數據,河內亦設有探測器實時監測水位上升,估算風險。 明渠日後亦會設「智能河道管理系統」,估算人流及所需疏散時間,而測試顯示可於兩至三分鐘內令空間內的人羣安全離開。

大圍河道花園: 火炭大排檔「清零」 新建綜合大樓不設熟食中心

至於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負責保育的東湧河,將發展為河畔公園,梁華明透露,讓河道亦有機會發展提供「親水」元素,讓遊人近距離接觸水面,料將成為本港首個可親水河道。 直至日前再有市民發現,大圍河道花園內有工人開始拆除樓梯和圍網,明渠旁的宣傳海報已消失不見,質疑興建花園實屬「倒錢落河」。 記者1月到場時,見到當時花園外的告示亦寫着,開放時間將直至本年2月底,但渠務署遲遲不作開放,遊人只能站在公園外圍觀賞,無緣入場體驗。 大圍河道花園2025 大圍河道花園2025 有網民在網上留言質疑取消開放公園的決定,懷疑事件與花園的設計和概念安全成疑有關,直斥未享用過設施便結束拆卸,猶如「倒錢落河」。 跨灣連接路的通車以及近年鄰近多個物業先後落成,帶動了將軍澳海濱的發展。 海旁的公共空間及設施不斷增加,如行人扶手,休憩處,康體設施及單車泊位等,成為假日市民休閒好去處。

我們會一點一滴地盡力為市民締造美好的生活環境,並共同努力保育河道生態、環境和水資源。 渠務署檢視各區主要河道及明渠的活化潛力,率先挑選了3條具高度活化潛力的明渠-大圍明渠、佐敦谷明渠、火炭明渠,提出方案,以活化為具備多重功能的優美河道。 發言人續指,為確保安全,「水位上升預報系統」會實時監測、分析及整合雨量和河道水位數據,以及連結天文臺的預報資訊,估算潛在的水位上升風險。 於預料河道水位會上升時,系統會透過廣播、訊號燈及電子顯示屏作出警示,提醒市民離開河道花園,管理人員亦會指示及協助在場人士安全離開河道花園。 大圍河道花園2025 而「智能河畔管理系統」能夠實時監察河道花園的人流情況,讓管理人員實時掌握河道花園內的情況,並為仍在河道花園的人士提供協助。

大圍河道花園: 大圍河道花園: 設計

(獨媒報導)政府於2019年提出發展「河畔城市」,活化部分明渠作公共空間,並選定大圍及火炭明渠作活化工程。 當預料河道水位上升時,系統將透過警號燈或廣播發出預警信號,請在場人士迅速依照指示離開。 亦有部分市民為求方便,利用河牀橫過對岸,造成危險,一旦發生意外亦難以求助。 參考新加坡河道活化的成功案例,一個理想、安全的河道休憩空間需要整全的管理配套。 活化的目標 — 希望藉著活化項目的提升生態價值、綠化河道、改善水質讓市民可以親水近水,及打造高質素的公共空間。

圖片來源:OpenRice @ 大圍河道花園 karykarycc、eatortrip、HiuLamChan2053、berber0201、龜爺JjAyS、chow928裝潢充滿傳統中國風,門口掛滿紅燈籠,設計非常有心思的中菜館。 生活在大圍、80後的飲食界初哥開業3年,因為區內缺乏好的中菜館,而萌生開店的念頭。 供應多款意粉、漢堡及薯菜,當中以波士頓龍蝦意粉最受歡迎,皆因龍蝦肉鮮甜彈牙,再配上香濃的意粉汁,非常滋味。 至於漢堡則推介流心藍芝士牛肉漢堡,極厚身又多肉汁的漢堡扒配上藍芝士,還有香脆惹味的薯條絕對喫不停口。 大圍河道花園 有時候想不到去哪裡玩,可以去逛逛、喝杯咖啡,享受慢活的一個下午。

每天都會在城門河晨運的李先生,今天經過河道花園,他認為花園「都幾靚,有啲畫,有啲地方坐」,為附近街坊提供了不錯的閑暇地方,又指待花園開放後「會落去行嚇」。 不過李先生同指,明渠不時傳來嗅味,水中亦有不少垃圾,擔心將來公園開放,小孩在河道旁邊玩「坑渠水」會影響健康,直言不會讓孫兒在河邊玩耍。 另有議員關註明渠休憩設施管理權及水質問題,沙田區議員鄭仲恆認為若設施「由康文署管理咁就死得」,「一定唔俾狗入」。 大圍河道花園2025 沙田區議員周曉嵐亦憂渠務署欠管理公共空間的經驗,他另提及水質問題,指目前水質「五光十色」,充滿油污、海藻等污染物。

大圍河道花園: 大圍河道花園拆開放告示疑「未開始已結束」 市民批「倒錢落河」

關草聯連同中大建築團隊、非牟利諮詢協作平臺「非常協作」以及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關學聯)合作,於空地放置可移動的枱櫈、沙灘椅等,將該處打造成色彩繽紛的空間,並且觀察街坊與空間將如何互動。 大圍河道花園 建築署於2021年到2022年期間舉行名為「空間大可能!公共空間設計可能」的大型項目,活動包括實地考察、文獻探討、工作坊和大型研討會,主要聚焦探討六種公共空間的設計,包括休憩處、公園、遊樂場、海濱長廊等。 大圍明渠活化計劃原訂預計於2024年動工,但渠務署興建咗臨時河道花園作示範,臨時設施包括休閒座位、人造草地、3D地畫及兒童康樂設施。

此係統可以整合並實時分析河道水位、雨量監測、收集天文臺「小渦旋」臨近預報、暴雨及相關警告等資訊,預報潛在的水位上升風險,在適當時候透過訊號燈及廣播作出提示,讓市民能有充足時間離開河畔空間。 政府於2019年《施政報告》提出發展「河畔城市」,活化大圍明渠、佐敦谷明渠和火炭明渠,為河道周邊的環境進行綠化,同時建立防洪人工湖、休憩空間和觀景臺等設施,讓市民進行近水活動,藉此推廣「親水」文化。 一系列的工作坊吸引不同界別的人士參與,參加者在本地及國際專家的引導下,模擬參與公共空間項目的構思、設計、採購、使用,以至後期跟進,以認識建設公共空間時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雖然近日社會氣氛緊張,但政府致力改善民生的決心並沒有改變,工作也沒有停下來。 我感謝部門同事致力把活化的河道帶進每個社區,為市民提供優質的公共空間,並期望透過公眾教育及推廣親水或近水活動,讓市民與河道連繫,認識河道的重要生態價值。

大圍河道花園: 大圍河道花園: 荃灣停車場

香港環境諮詢委員會於去年8月開會討論「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局部發展技術研究既可行性研究」環境影響評估報告。 該報告建議粉嶺高爾夫球場內9公頃用地用作房屋用途,其餘原訂的21公頃則作保育用途,作為公園。 2015年,政府按照沙田區社區重點項目計劃,耗資8000萬覆蓋大圍明渠近大圍站一段,建設一個五人足球場。 紅花嶺作為連接港深兩地之間的生態走廊,具豐富生物多樣性,並可發揮生態保育、旅遊的角色。 在去年《施政報告》中,前任行政長官繼2017年後再次提出設立的紅花嶺郊野公園。 不過有關注組織形容,此舉與他們想像中的「鐵路保育」相距甚遠,要求政府交代一個完整保育方案,例如港鐵公司與政府應該着手研究更多展示退役交通工具的模式,並籌建交通博物館以收納退役交通工具與文物。

河道花園原本有傳於今日早上8時開放,《獨媒》記者到場時仍有工人安裝警報系統和製作資訊版,花園未開放讓市民進入,工人向本網表示將於今日稍後開放。 (獨媒報導)政府於2019年提出發展「河畔城市」,活化明渠,將渠道變成開放的公共空間。 「大圍明渠活化項目」預計於2024年動工,而渠務署率先於大圍明渠興建示範作用的臨時河道花園,將於今日開放。 《獨媒》記者今早到場視察,河道上流設有鐵絲網阻隔水中的垃圾,該處不時傳來臭味。 有街坊表示,擔心明渠內的安全和水質,又形容河道為坑渠,不會讓孫兒走近河道「玩坑渠水」。 河道花園設於大圍明渠內約100米長的河段,署方希望藉着這個臨時公共休憩區,測試及優化這些系統的運作,讓公眾可在安全的情況下體驗河道中的休憩空間。

大圍河道花園: 「圍方」7月22日開幕 沙田區議會批寵物不能落地行走

沙田居民李先生對河道花園即將開放感到期待,他認為設施雖然有一定危險性,但相信設計時已考慮好疏導問題,並指現時只是臨時設施,預計未來會逐步完善,故不太擔憂會因洪水氾濫而發生意外。 李先生又指,隨着沙田人口增長,估計署方希望藉此增加區內的康文設施,故他十分欣賞河道活化計劃,以大圍的明渠作為試點,成功後便可在更多地方興建同類型設施。 設施方面,日後將交予康文署管理,而渠旁的行人通道則由路政署負責。

週二(7月19日)渠務署就項目進展及初步設計諮詢沙田區議會,會上多名議員憂慮安全問題,有議員稱「唔係你話講咗有個(水位上升預報)系統就能提供安全性」。 政府在2019年的《施政報告》提倡打造「河畔城市」,即在活化河道工程上,希望加強公眾與河道的連繫,大圍明渠為其中一個活化地點,近日渠邊出現印有「大圍河道花園」的橫幅,形容現時開放作「冬日限定初體驗」。 大圍河道花園 在場的工地師傅則透露,市民可於本週三(5日)起到場體驗有關設施,有當區居民表示十分期待,但亦擔憂場地的防洪措施,認為當局應做好安全方面的研究,亦有當區區議員形容設施浪費公帑,促請當局2月底後便應停止計劃。 渠務署在今年年初,於大圍明渠興建示範作用的臨時河道花園,原定於今年1月至2月旱季期間開放,惟署方稱因應疫情,沒有開放設施。

他認為花園只有「一時三刻」的作用,「啲人(街坊)行過睇過就唔會嚟㗎啦」。 大圍河道花園2025 負責管理橋墩的大欖隧道公司表示,有關橋墩屬於三號幹線(郊野公園段)有限公司的財物,並由該公司所管理。 然而,前往該橋墩的路段崎嶇不平,因此為顧及公眾安全,大欖隧道公司決定於12月5日早上派出工作人員到上址覆蓋有關塗鴉。

不過花園未開放,已經被地區人士批評設施浪費和擔憂河道氾濫造成意外風險。 大圍河道花園 即使居民十分期待,但最終河道花園未有對外開放便結束,遊人只能站在公園外圍觀賞,無緣入場體驗,而設施亦被拆走,引起網民批評是「倒錢落河」。 河道活化有助增加公共空間,配合整全的管理系統便能讓市民親近水源、享受綠化環境,並提升社區聯繫,拉近彼此距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