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口腔黏膜念珠菌感染不僅在全身情況較差的人羣中有全身播散的風險;同時,長期不愈的念珠菌感染還是加劇口腔黏膜發生癌病的潛在危險因素。 (1)多發性內分泌病型:常在青春期前後發病,初期多表現為甲狀旁腺功能低下或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及慢性角膜-結膜炎,但念珠菌口炎可能是本病最早的表徵。 儘管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見的人類病原體之一,我們終於在今天搞清楚了白色念珠菌破壞血腦屏障以及大腦先天抗真菌免疫的祕密,Aβ樣肽與TLR4結合,念珠菌素與CD11b結合,均可以增強小膠質細胞對白色念珠菌的清除作用。 口腔毛狀白斑病損爲白色斑塊,或爲白色不規則的褶皺狀,形成似毛絨地毯樣表現。 紅斑型以口腔黏膜上外形彌散的紅斑爲主要表現,舌黏膜多見,嚴重時舌部黏膜呈鮮紅色並有舌乳頭萎縮、雙頰、上顎及口角也可見類似病損;自覺症狀爲口乾、味覺異常、疼痛及燒灼感。
- 亦有人認為由於糖尿病病人表皮角化層的脂肪酸含量較低,抑制真菌的能力減弱所致。
- 在幼兒雪口病、託牙性口炎、口角炎、念珠菌性白斑病和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患者中,白色念珠菌的檢出率均在50%以上。
- 雖然目前國內尚無確切的流行病學資料,但口腔念珠菌病已成爲最常見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之一。
- 白色念珠菌對口腔粘膜上皮有較強的粘附性,這是它致病作用的“立足點”,此種粘附性依靠上皮細胞表面的甘露糖甙蛋白部分,作為細胞的表面受體而發揮其粘附作用,因此,可破壞糖甙蛋白或相似結構物的都能抑制粘附的發生,這對探索新的治療藥物提供瞭一個途徑。
- 運動員的足部和腳趾甲上的真菌感染是常見的酵母菌感染,它們源於同一菌株的念珠菌。
- 入侵大腦之後,天冬氨酸蛋白酶將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分解爲Aβ樣肽,另一方面,白色念珠菌分泌念珠菌溶血素,二者均可以通過與受體蛋白結合激活小膠質細胞,促進大腦對白色念珠菌的清除作用[2]。
- 用於哺乳前後洗滌口腔,以消除能分解產酸的殘留凝乳或糖類,使口腔成為鹼性環境,可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長和繁殖。
平均每3個月一次,直至1991年共賣血20餘次。 文獻報道指出,HIV感染者中腮腺腫脹病變發生率較高(10%)。 歐美艾滋病患者1/4死於卡波西肉瘤,非洲艾滋病患者1/5死於卡波西肉瘤。 口腔念珠菌初期2025 口腔念珠菌初期2025 感染了HIV艾滋病毒以後,一般狀況下不容易有顯著的病症,只是直到危險期以後,纔會出現顯著病症。 而在這期間,很多人都不清楚自身早已生病,因而會把病毒感染再次對外開放散播。
口腔念珠菌初期: 免疫力下降
口腔念珠菌病按期主要病變部位可分為:念珠菌口炎、念珠菌脣炎與口角炎、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 和白念珠菌感染有關的口腔疾病還有:扁平苔蘚、毛舌和正中菱形舌炎。 口腔念珠菌初期 口腔念珠菌初期2025 糖尿病病人皮膚表面的pH值低下,含糖量較高,利於白色念珠菌的生長和侵襲。 亦有人認為由於糖尿病病人表皮角化層的脂肪酸含量較低,抑制真菌的能力減弱所致。 2.宿主的防禦功能 人類血清中含有一種抗真菌的成分(血清因子),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長,在新生嬰兒(1~3個月)體內就存在,但較母體為低,6~12個月時可達到成人水平。 白色念珠菌的毒素具有相當於病毒的磷脂酶-A型的活性,以本菌的混懸液註入動物靜脈中可致死。
同時,口腔念珠菌病也常常在口腔頜面部癌症的基礎上併發,這些惡性腫瘤包括唾液腺癌、口腔鱗癌以及一些癌前病變,如口腔黏膜白斑等,其中又以口腔鱗癌多見。 念珠菌喜愛悶熱潮溼的環境,預防皮膚感染型的念珠菌症,可穿清爽透氣吸汗材質等純棉或蠶絲製[19][20]的貼身內衣褲,注意經常更換清洗,避免人造纖維材質的貼身衣物或緊身的牛仔褲。 念珠菌性外陰陰道炎是第二常見的陰道炎,僅次於細菌性陰道病[97]。 有高達75%的女性在其一生中得過至少一次念珠菌性外陰陰道炎,接近半數超過兩次[98][99]。
口腔念珠菌初期: 口腔念珠菌病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發展爲艾滋病之前很長時間內無症狀,其中絕大多數患者本人、家屬及社會均不知其患病情況,但他們可以傳播艾滋病病毒。 屬口腔疣狀損害,前者表現爲口腔黏膜的外生性乳頭狀新生物,後者表現爲多發性丘疹,呈顆粒狀外觀,有成團趨勢,邊緣不規則。 提醒:出現這些症狀,需要考慮是不是合併HIV感染這種情況。 口腔念珠菌初期2025 口腔念珠菌初期 如果有高危性行爲的經歷,需要檢測抗體明確,確診艾滋病需要儘早抗HIV治療。
若不能及時正確診斷、積極治療,將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較大影響。 2.念珠菌性脣炎(candidal cheilitis) 本病為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脣炎,多發於高年(50歲以上)患者,一般發生於下脣,可同時有念珠菌口炎或口角炎。 CD11b是真菌蛋白酶裂解纖維蛋白原的受體,也是一種在小膠質細胞上高度表達的異二聚體整合素。 抑制CD11b活性、阻止CD11b與念珠菌素結合會影響小膠質細胞對白色念珠菌的清除能力,CD11b缺陷型小鼠清除白色念珠菌的效率變低,與感染念珠菌素缺陷型白色念珠菌的小鼠相似。 但是研究人員在實驗中也發現,僅僅依靠Aβ樣肽與TLR4結合並不足以誘導小膠質細胞清除全部的白色念珠菌。 考慮到念珠菌素在其他感染中起到了驅動免疫應答的關鍵作用,研究人員給小鼠注射了念珠菌素缺陷型白色念珠菌,發現缺陷型細胞進入大腦的效率是野生型細胞的2倍,並且大腦對白色念珠菌的清除效率也大大降低,從10天延長到了60天。
口腔念珠菌初期: 免疫極度低下:預防性用藥
常發生複發性阿弗他潰瘍,口腔黏膜會出現單個或多個反覆發作的圓形或橢圓形疼痛性潰瘍。 此外,可發生無明確原因的非特異性口腔潰瘍,病損範圍較大,不易癒合。 是第二大常見的HIV相關性腫瘤,常以無痛性頸、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爲首要表現。 口內好發於軟齶、牙齦、舌根等部位,表現爲固定而有彈性的紅色或紫色腫塊、伴有或不伴有潰瘍。
患兒煩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難,有時有輕度發熱,全身反應一般較輕;但少數病例,可能蔓延到食管和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 少數病人還可並發幼兒泛發性皮膚念珠菌病、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 3.藥物及其它因素對機體防禦力的影響 皮質類固醇激素(SH)的濫用,常引起念珠菌感染,SH能減弱網織內皮系統的功能,減輕炎症反應,減少抗體形成;另一方面SH又能增加真菌活動能力,增強真菌的毒性,免疫抑制劑和抗代謝藥物都有上述性能,因而造成了真菌繁殖擴散的條件。
口腔念珠菌初期: 念珠菌陰道炎能自己好嗎?
整個基因組包含6198個開放閱讀框(ORF),截至2019年2月,這些ORF中仍有70%尚未被鑑定[30]。 有研究使用四環素轉錄調控系統控制白色念珠菌各個基因的表現,建構了一個GRACE(基因置換和條件表達)資料庫,研究白色念珠菌基因組中各基因對其生長的必要性,結果顯示其中有567個基因是其生長所必須的[31][32]。 研究白色念珠菌最常用的菌株是WO-1和SC5314菌株,WO-1菌株可高頻率地在白色型(white)與混濁型(opaque)之間互相轉換,而SC5314菌株是用作基因組參考序列的菌株[33]。 白色念珠菌兩種常用菌株的基因組已經完成全基因組定序[8],其中SC5314菌株完成於2004年[34],是較早完成測序的真菌(英語:List of sequenced fungi genomes)之一。 25%~50%的健康人口腔、陰道、消化道可帶有念珠菌,但不發病;而非致病性念珠菌,在某種條件下,可轉化為致病性的,故有人稱念珠狀菌為條件致病菌。
口腔念珠菌初期: 症狀
急性壞死性牙齦炎、牙周炎、壞死性口炎,短期內(4周內)出現牙齦潰瘍、壞死、牙槽骨破壞,伴有明顯疼痛。 另一類爲非特異性(Not-otherwise apeciefic,NOS)潰瘍,病程較長,疼痛不明顯,部位固定,多見於齶部,經久不愈。 患者中有半數出現口腔病損,表現爲無痛性、紫紅色或紫褐色的、大小形狀不一、扁平或隆起的病損。 毛狀白斑在HIV感染及艾滋病患者中是僅次於念珠菌病的口腔表徵。
口腔念珠菌初期: 念珠菌感染的診斷方法
(3)家庭性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本型可見於兒童,也可初發於35歲以後成人(遲髮型),都與鐵吸收、代謝異常有關,可能是由於缺鐵時使白色念珠菌抑制因子減少,造成致病菌的繁殖和侵襲。 (2)急性紅斑型:成人急性念珠菌性口炎可有假膜,並伴有口角炎,但有時主要表現爲黏膜充血糜爛及舌背乳頭呈團塊萎縮,周圍舌苔增厚。 在消化道或陰道內寄生的酵母型念珠菌並無致病性,而當其發育爲菌絲型時,纔有致病性。 有研究報道,口腔念珠菌病人羣患病率約4.17%,在某些易感人羣中其患病率更高。 如在佩戴活動義齒的老年人羣中患病率達44.3%,接受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中爲52%,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60%,而在乾燥綜合徵患者中患病率則高達80%。 念珠菌感染口腔後,患者通常會出現口乾、口腔灼燒感、味覺減退等症狀。
口腔念珠菌初期: 口腔念珠菌病治療
(4)慢性萎縮型:本型又稱託牙性口炎,損害部位常在上頜義齒齶側面接觸之齶、齦粘膜,多見於女性患者(有人統計女性戴上頜義齒者發病率為1/4,而男性為1/10)。 粘膜呈亮紅色水腫,或黃白色的條索狀或斑點狀假膜。 口腔念珠菌初期2025 有念珠菌脣炎或口角炎的患者中80%有託牙性口炎,反之,本型病變常可單獨發生,不一定都並發脣和口角的損害。 人類可能因為住院期間接觸到受污染的醫療器材、藥品而發生血液感染,亦可能因為哺乳時與嬰兒口腔接觸而發生皮膚感染,或性交時男方的精液糖分太高,念珠菌陰道炎容易發生在成年女性身上。 各類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首先表現的癥狀,往往都是長期不愈或反復發作的鵝口瘡和口角炎;繼而在頭面部和四肢發生紅斑狀脫屑皮疹、甲板增厚,也可發生禿發及前額部、鼻部的皮角樣損害。
口腔念珠菌初期: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此種以濕白糜爛為特徵的黴菌性口角炎,應與維生素B2缺乏癥或細菌口角炎區別,前者同時並發舌炎、脣炎、陰囊炎或外陰炎,後者多單發於一側口角,細菌培養陽性(以鏈球菌為主);而念珠菌口角炎多發生於兒童、身體衰弱病人和血液病患者。 Gansen將本病分為兩型,糜爛型者在下脣紅脣中份長期存在鮮紅色的糜爛面,周圍有過角化現象,表面脫屑,因此極易與盤狀紅斑狼瘡病損混淆,亦類似光照性脣炎。 顆粒型者表現為下脣腫脹,脣紅皮膚交界處常有散在突出的小顆粒,極類似腺性脣炎。
口腔念珠菌初期: 免疫系統減弱
它也是HIV相關疾病的標誌,幾乎僅見於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具有非常顯著的特異性。 舌背、口咽部廣泛性白色絨毛狀物,門診診斷“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檢查:舌背爲緻密、均質的白色假膜覆蓋,表面粗糙,形如地毯樣。 當機體免疫功能或一般防禦力下降或正常菌羣相互制約作用失調,則本菌大量繁殖病改變生長形式(芽生菌絲相)侵入細胞引起疾病。 口腔念珠菌初期 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或Candida albicans),是一種真菌,通常存在於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腸道及陰道。
口腔念珠菌初期: 慢性疲勞
這些疾病在學術的名稱分別為念珠菌症、念珠菌性陰道炎(moniliasis)還有卵黴菌病(oidiomycosis)[17]。 (3)克黴唑(clotrimazole):為合成廣譜抗真菌劑,毒性較大,口服後吸收迅速,4~5小時血液中達到最高濃度,並可進入粘膜和唾液中。 25%~50%的健康人口腔、陰道、消化道可帶有念珠菌,但不發病;而非致病性念珠菌,在某種條件下,可轉化為致病性的,故有人稱念珠狀菌為條件致病菌。 (2)龍膽紫水溶液:龍膽紫液在1︰10萬的濃度時,仍能抑制念珠菌的生長。 口腔粘膜以用1/2000(0.05%)濃度為宜,每日塗搽3次,以治療嬰幼兒鵝口瘡和口角炎。
與抗生素不同,避孕藥本身並不會直接導致酵母菌感染或念珠菌過度生長綜合徵。 口腔念珠菌初期 然而,當女性食用富含精製糖的飲食並服用抗生素時,避孕藥會對她的身體產生不利影響,導致念珠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因為雙倍體,其準性生殖為二倍體-四倍體-二倍體的過程,而不同於其他真菌的單倍體-二倍體-單倍體。 不過白色念珠菌的二倍體亦可能丟失染色體而形成單倍體,單倍體的a與α菌株亦可交配而形成二倍體[76][81]。
許多人可能會感到困惑,因爲潛在的念珠菌跡象如此多樣。 口腔念珠菌初期 口腔念珠菌初期2025 它們可能包括疲憊、對甜食的渴望、口臭、舌苔白、腦霧、關節疼痛、消化問題等等。 白色念珠菌的學名Candida albicans為一同義反覆,其中屬名Candida來自拉丁文的candidus,意指白色,種小名albicans來自拉丁文的albicō,意思亦為白色[22]。
口腔念珠菌初期: 口腔念珠菌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託牙性口炎還常與上齶的乳突增生同時發生,在考慮手術切除前,應先進行抗真菌治療,可以明顯地減輕增生的程度,縮小需要手術的範圍。 雖然都是真菌感染,但手、足癬由寄生於皮膚角質蛋白組織的淺部真菌——皮膚癬菌引起,其中紅色毛癬菌和須癬毛癬菌是其主要病原菌。 黏膜呈亮紅色水腫,或黃白色的條索狀或斑點狀假膜。 有絕大多數患者的斑塊或假膜中,可查見白色念珠菌。 (3)慢性肥厚型:本型的頰粘膜病損,常對稱地位於口角內側三角區,呈結節狀或顆粒狀增生,或爲固着緊密的白色角質斑塊,類似一般黏膜白斑。
口腔念珠菌初期: 念珠菌感染的種類
在我國艾滋病疫情居高不下的今天,由於口腔醫師時刻都處於患者血液、唾液接觸的危險環境,加之許多口腔疾病即爲早期診斷艾滋病的重要指徵。 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時,要及時入院進行相應的檢查,如果確定是感染HIV病毒導致的,一定要根據醫生建議,給予相對應治療。 口腔念珠菌初期 假膜型早期黏膜充血明顯,故呈鮮紅色與雪白的對比。 斑片附着不十分緊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紅的黏膜糜爛面及輕度出血。
口腔念珠菌初期: 基因組
(3)克黴唑(clotrimazole):為合成廣譜抗真菌劑,毒性較大,口服後吸收迅速,4~5小時血液中達到最高濃度,並可進入粘膜和唾液中。 本藥能影響麥角固醇的合成,從而使真菌細胞膜缺損,內容物溢出而導致真菌死亡。 成人每日口服3次,每次0.5g,日劑量最多3g。
新生兒在出生時可能會患鵝口瘡;孩子們可以通過與其他孩子分享玩具來獲得它;成年人可以通過唾液來回傳遞。 當一個人在尿路或陰道中反覆感染時,念珠菌可能是問題的根源。 口腔念珠菌初期 重要的是要意識到念珠菌可以通過性傳播,而且伴侶可以來回傳播。
口腔念珠菌初期: 陰道症狀
體外研究和臨牀研究均表明,溶菌酶抑制念珠菌生長在義齒形成菌落髮揮重要作用。 口腔念珠菌初期 人類可能因為住院期間接觸到受汙染的醫療器材、藥品而發生血液感染,亦可能因為哺乳時與嬰兒口腔接觸而發生皮膚感染,或性交時男方的精液糖分太高,念珠菌陰道炎容易發生在成年女性身上。 口腔念珠菌初期 (candidal cheilitis) 本病為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脣炎,多發於高年(50歲以上)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