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觀音開庫」的來源眾說紛紜,但大都圍繞着觀音救濟貧困。 廟內觀音像造型古樸雅緻,廟內陳列多幅由善信所贈以答謝觀音庇佑的對聯及牌匾,銅鐘則為立廟時所造,已有百多年歷史。 正殿右側存放着二十世紀初由善信所贈,刻工細緻的觀音鑾輿、銅扇及八寶。 任何人當發慈悲心的時候,應有着發自內在的歡喜心而無絲毫勉強的感覺,若人佈施時又同時感到不願意,那是還未達到喜的要求。 大乘之所以興起,主要是其教義不着重於個人的解脫,而是追隨佛陀作為學習榜樣,除發願追求人生最高覺悟之外,更要幫助他人覺悟,自利之外,更要利他。

早期由古印度傳至中國的觀音像,一般都是手持蓮花的男性,稱為蓮花手觀音。 然而,在中國本土文化的影響下,千百年來,觀音形相在中國最終以慈悲女神為主流,反映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如何融合外來文化,及在造像上的開放態度。 若從考古證據推論,其時約為公元二世紀左右,應晚於大乘佛教興起的時間。 在公元五世紀時,觀音是以阿彌陀佛兩旁的其中一位菩薩出現,另一位則是大勢至菩薩,在身份與形象上觀音都不突出。 但到公元六世紀時,觀音開始以獨立神祇身份受到供奉。 在印度,特別是西部的阿佔塔(Ajanta)及埃洛拉(Ellora)石窟,現今仍存有大量觀音的雕塑及壁畫,當時印度觀音是以高貴王子的形態出現。

大坑勵德邨: 公共屋邨

委員會的當然主席為民政事務局局長,現時成員包括7名由政府委任的委員及多名增補委員。 委員會轄下常設5個工作小組,決策後的事項交由委員會祕書處負責執行。 時至今日,善信仍會按傳統於正月廿六日子時,攜帶香燭及衣寶,先向觀音上香祈福參拜,再向觀音誠心許願,往後便會取得「借庫利是」及福物。

到十六世紀時,由於文學著作《南海觀音全傳》在民間盛行,加上《西遊記》中所描繪救苦救難的觀音就是南海觀音,南海觀音形相因而更加普及。 當南海普陀山逐漸成為全國觀音聖地時,南海觀音的形相隨之而生,成為普陀山觀音聖像的代表。 基本上,此形相匯集了水月觀音和白衣觀音的特點,包括手持柳枝、淨瓶,坐於海邊岩石上,身後則為竹林和滿月。

大坑勵德邨: 香港房屋協會屋苑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在文人的創作下,《魚籃寶卷》的故事感動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使得魚籃觀音從眾多觀音形相之中脫穎而出,廣為人知。 寶卷故事的內容是說宋代江蘇沿海有一條名為金沙灘的村莊,村民無惡不作,最後玉皇大帝決定要以海水淹沒整個村莊作為懲罰。 觀音是當時的南海教主,為了拯救村民,遂向玉皇大帝求情自願下凡渡化。 在明代,文人和婦女會將白衣觀音當作是送子娘娘,至清代白衣觀音更是民間最受人歡迎的觀音形象。

  • 委員會的當然主席為民政事務局局長,現時成員包括7名由政府委任的委員及多名增補委員。
  • 圓筒設計造就富玩味的視角,仰天觀望像走進不知通往天堂還是地獄的隧道。
  • 畢拿山山上有一條水坑流經大坑一帶再進入海中,而大坑居民常於坑中洗衣,大坑和浣紗街因而得名,該條水坑經過多次整治和因填海而延長,現已成為一條明渠。
  • 建築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它的設計演變是根據之前不同年代的文化,經過吸收和消化所產生出來的。
  • 本來預算在1972年便可落成的勵德邨,因為地勢問題,平整地盤工程受阻,加上在興建期間發生山泥傾瀉,令到該邨落成時間延長了3年,在1975年第一座樓宇才告落成。
  • 該邨有3座大廈(由8組大廈組成),分了兩期興建,分別是第一期的邨榮樓,於1975年5月落成及第二期的勵潔樓和德全樓,於1976年初落成。

另有考證指華南地區當時正值太平天國之亂,廣東一帶深受戰禍影響,居民逃難到香港,當中聚於大坑者眾,父老為安定民心,於是建廟奉祀觀音大士。 經過一千九百多年後,現存有關觀音的佛經很多,來源和體系十分龐雜,有梵文典籍作依據的已經超過八十本,當中還未包括觀音偽經在內。 這些觀音偽經,特點是屬於中國本土創作,經中人物和地點都在中國,即使冠上觀音之名,其實與梵文典籍沒有任何關連。 大坑勵德邨2025 現今較為有名的觀音偽經應是七世紀時的《高王觀音經》。 雖然這些觀音偽經不是正宗佛典,但由於內容也頗吸引,成為了觀音信仰本土化的一個重要媒介。

大坑勵德邨: 公共交通

觀音信仰以慈悲為主,並強調對世人在現實世界中的苦難能及時解救,因而世俗眾生在遭逢災難時,只要稱念觀音菩薩的名號,就能得到救助。 這符合了中國人信仰習俗的一個重要特點:擺脫現實危難是當務之急,至於死後的解脫,是其次的考慮。 但之後由於缺乏民間文學,如妙善公主的《香山寶卷》等作為傳播媒介,是以在眾多觀音形相當中,其普及程度顯然有所不及。 經過近兩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相信觀音應是中國最受歡迎的菩薩,位列大菩薩之首,地位僅次於佛陀,故差不多所有佛教的寺院與庵堂都會供奉觀音,在香港也不例外。 在唐朝之前,觀音在印度是屬於男性神祇,如在《華嚴經》中,觀音便被稱為「勇猛丈夫觀自在」。

眼睛只能看到眼前的東西,當被蒙閉了,或在背後的,或在頭上的,眼就看不到了。 耳就沒有這空間上的限制,四方八面的聲音均可聽到,代表觀音能同時接收世間不同的求助聲音而不受阻隔。 除性別之外,觀音形相在此期間亦產生極大變化,在背景、法器、服飾方面與當初傳入中國時已有很大差別。

大坑勵德邨: 大坑 (香港)

本來預算嚮1972年起好嘅勵德邨,但係由於地勢,平整地盤工程受阻,加上起緊嗰時冧山泥,搞到條邨遲咗三年起好,1975年第一橦樓先至落成。 勵德邨(英語:Lai Tak Tsuen)位於香港島灣仔區大坑勵德邨道2至38號,東面是大坑道,是由香港房屋協會發展的甲類出租屋邨,與虎豹別墅及上林為鄰。 大坑勵德邨2025 華人廟宇委員會提醒,紅磡觀音廟及銅鑼灣大坑蓮花宮的點香區設於廟外,參拜善信必須在廟外指定的點香區內點香。 所有進入廟宇的善信必須佩戴口罩,每位入廟宇的善信只可攜帶3枝細香,每枝細香直徑不可大於0.8釐米,長度不可超過50釐米,又呼籲善信勿在廟內通道跪拜,以免造成阻塞。 大坑勵德邨2025 觀音慈悲為懷的精神歷來備受尊崇,本港立廟奉祀觀音的更是多不勝數。

大坑勵德邨: 借庫期間不設化寶 紅磡觀音廟金額3000萬至10億不等

《大慈大悲觀世音》為委員會介紹轄下廟宇供奉的神祇所編撰的文化叢書系列之一,旨在弘揚觀音的「慈、悲、喜、捨」精神,讓大家對觀音有更深入的認識。 紅磡觀音廟位處差館裏,建於同治十二年(1873),由附近三約(紅磡約、鶴園角約和土瓜灣約)居民籌建,建廟時背山面海。 大坑勵德邨 本廟曾多次重修,包括光緒十五年(1889)及宣統二年(1910)。 妙善公主的故事為以後幾百年的觀音文學創作提供了一個故事大綱,遂有《香山寶卷》、《南海觀音全傳》、《香山記》等文學著作出現,使觀音信仰在全國更為普及。

大坑勵德邨: 第一代的超級屏風樓

其中位於東區大坑道的勵德邨,就以其特別的圓筒形建築豎立在半山上,飽覽著維多利亞港景色,也算是景觀不錯的公共屋邨。 其中過往數年一直人煙鼎盛的紅磡觀音廟週三提早於下午5時關門準備借庫活動,晚上11時通宵開放至星期四晚上8時正。 大坑勵德邨 週三(15日)11時踏入正月廿六子時,多間觀音廟恢復實體觀音借庫(觀音開庫),華人廟宇委員會轄下12間廟宇,部份通宵開放,包括最受善信歡迎的紅磡觀音廟。 華廟會週二(14日)披露,紅磡觀音廟今年借庫利是金額由3,000萬至10億不等,至於其銅鑼灣大坑蓮花宮及筲箕灣天后古廟借庫利是金額則由300萬至10億不等。 華人廟宇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是根據香港法例第153 大坑勵德邨2025 章《華人廟宇條例》於1928 年成立的法定機構。

大坑勵德邨: 【香港屋邨誌】小T都是這樣長大的— 大坑勵德邨篇

觀音信仰其實並不侷限於中國,在其他東亞國家,如日本、韓國等,觀音亦是一位深受民間敬奉的慈悲女神。 也許觀音的尊號在每個地方不同,象徵意義也不一樣,但無改當地民間對觀音的尊崇。 可以說,觀音的影響遍佈了大半個亞洲,成為東方家喻戶曉的慈悲之神,而這個信仰的趨勢更因東西方近代的頻繁交流,開始在歐美為人所認識。 1969年1月,房協宣佈在大坑興建廉租屋邨,同時由徙置事務處安排受影響的大坑蓮花宮木屋區居民入住葵涌石犁新區。 本來預算在1972年便可落成的勵德邨,因為地勢問題,平整地盤工程受阻,加上在興建期間發生山泥傾瀉,令到該邨落成時間延長了3年,在1975年第一座樓宇才告落成。

大坑勵德邨: 大坑總覽

但從宋朝開始,觀音信仰在中國開始了本土化、女性化及形相多元化的漫長歷程。 這千年以上的演變期僅是一個簡單概括,實際上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變化重點,且變化一般經歷漫長歲月,時間上難以精確界定。 香港房屋協會於1969年1月公佈,將虎豹別墅的馬山寮屋區清拆,興建廉租屋邨,擬於1972年完工。 然而,地盤平整工程受阻,加上建築期間發生山泥傾瀉,令全數8幢樓宇竣工時間延遲了5年。

大坑勵德邨: 香港樓宇目錄

現時中國的觀音形相很多,較為人熟悉的有送子觀音、水月觀音、白衣觀音、魚籃觀音、南海觀音及千手千眼觀音等。 這些觀音形相都源於中國本土,且明顯女性化,觀音發源地印度並無這些觀音的形相。 佛教得到國家的支持,加上玄奘三藏法師的個人才華,佛經的翻譯無論質與量在歷史上都是空前絕後。 大坑勵德邨 大坑勵德邨 觀音起初能為國人所認識,主要是透過翻譯為漢文的大乘佛經,包括《維摩詰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 不過,這些經典對觀音着墨不多,要直至《妙法蓮華經》及《華嚴經》出現後,觀音才廣為國人所認識。

大坑勵德邨: 香港大坑勵德邨

此經在歷史上曾三次被翻譯為漢文,經中述及善財童子曾經到過觀音的道場求法。 根據經中〈入法界品〉所述,觀音住處泉流縈映,香草柔軟,滿眼盡是翠綠峯巒及幽深巖洞,此處所敘述的觀音道場正是印度的補怛洛迦山。 即使後來佛教在印度衰落,但之後浙江舟山羣島的普陀山被國人認定為觀音的殊勝道場。 中國最早出現有關觀音的經書,是東漢末年由西域僧人支曜所翻譯的《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此經乃史上首次提到「觀音」的名號。

但只要誠心向觀音祈求,即使是這樣的信仰心態,觀音也從不捨棄這些有需要的眾生,更不要求回報,做到「千處祈求千處應」,這都是源於觀音對眾生無私的承諾。 至於因觀音顯靈獲救而較為人所熟悉的歷史人物,則有以下兩個例子。 他在六十多歲高齡時前往古印度取經,較唐朝的玄奘法師早了二百年。

大坑勵德邨: 大廈資料:勵德邨 邨榮樓

1880年代,政府於大坑海邊填海,重建海堤,高士威道和銅鑼灣道相繼落成。 1890年代,政府平整大坑村前的稻田,將土地規劃成「田」字形街道佈局,並將地皮出售作住宅發展,新區沿用大坑村的名字,又被稱為新村,是現代大坑的雛形。 大坑位處銅鑼灣內的一個山谷,早年稱為紅香爐谷,香港開埠前,村民在海灣外築建海堤保護村落和村外的農田。

大坑勵德邨: 觀音開庫

大乘的修行方法,即「六波羅蜜多」,就是圍繞着這個基本理念而成。 大悲懺法會•大悲懺是宋代「天台宗」四明知禮大師以大悲咒為藍本制定而成。 大坑勵德邨2025 香港現今許多寺院都定期舉行大悲懺法會,目的是在莊嚴的氣氛中,透過大眾共修之力,使參與者懺悔過往所犯之身、口、意三業而不再重犯,達到消災和洗滌煩惱的目的。 唸佛•也就是經常持念觀音名號,即「觀世音菩薩」或「喃嘸觀世音菩薩」,最好每日定時持念,亦可因應需要而隨時誦念,是一個十分簡單及方便的法門。

也許很多人佈施時確有歡喜心,但同時卻又希望別人知道他的善行,甚至愈多人知愈好,這樣就不算是捨的境界,也不是真正的善行。 真正的捨,就像陽光普照大地,對其受施惠的一切眾生不會要求絲毫回報。 對許多觀音的信徒而言,他們只知觀音是慈悲女神,談不上對觀音有甚麼認識。

大坑勵德邨: 觀音借庫2023|週三開庫紅磡觀音廟最多「借」10億 入廟須知一覽

回程在海上突遇大風大浪,自以為必死無疑,後持念觀音菩薩名號而終能安然無恙。 另一例是唐朝的玄奘法師,他二十六歲時前往印度取經,途中所遇困難及兇險不輟,多次在危難時誠心祈求觀音庇護。 就是這個信念,使他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最終在十七年後滿載經書回國。 玄奘持念觀音名號而最終得以度過難關,在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記》便有詳細記載。 大坑勵德邨2025 觀音菩薩不僅能救苦救難,而且能滿足人們的種種合理祈願,包括健康、財富、官職、智慧、學業、姻緣、兒女等,人們都可通過禮拜供奉觀音菩薩而得到滿足。 那些飽受命運作弄、深感無奈的世人,特別是祈求生兒育女的婦女,對觀音菩薩就更加崇敬了。

在諸多觀音的形相中,最受歡迎的莫過於千手千眼觀音,此觀音形相現今普遍流行於西藏,中國、日本和韓國。 千手象徵觀音的大悲願力,即使全世界的人同一時間祈求觀音,祂也可以同時以不同方式接觸和救渡眾人;千眼象徵觀音的無限智慧,能夠同時知道眾生的需要。 佛陀(釋迦牟尼)在公元前五世紀於古印度境內涅槃後,其弟子隨即組織佛教史上第一次的經典結集,結果成功將佛陀生前說過的教理和戒律有系統地組織起來流傳後世。

大坑勵德邨: 香港房屋協會屋苑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公元十一世紀宋神宗時侍郎邊之白,他因公務在旅途中暑而夢見白衣觀音拿水從他的頭頂灑下,之後隨即康復。 為了感謝觀音,他遂寫了《觀音感應集》四卷流傳後世。 觀音傳入中國之時,正值南北朝戰亂頻繁,生靈塗炭的大時代。 觀音這位大慈大悲、法力無邊,能尋聲救苦、有求必應的大菩薩,正好滿足民眾心靈的需求,凸顯觀音與其他神祇不同之處,為觀音信仰後來的發展定下了基本方向。 魚籃觀音背後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原版本是公元九世紀初唐憲宗時鎖骨菩薩馬郎婦的故事。

大坑勵德邨: 大坑勵德邨

1983年1月20日,一輛23A線巴士倒車時,失控撞毀路旁護欄後跌落百米高山崖。 這宗交通意外轟動全邨,居民多番要求政府盡早興建永久巴士總站,保障乘客安全。 大坑勵德邨2025 大坑勵德邨2025 大坑勵德邨2025 以附近的勵德邨命名,該邨現時約有8000人居住,約40%是60歲以上的長者居民,最多居民使用蓮花宮東街至勵德邨道的樓梯往返港鐵站。

大坑勵德邨: 香港樓宇目錄

淨土宗的主要翻譯經典:《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經》均有提及觀音。 基於淨土宗修行方法十分方便和簡單,因而在唐代發展得十分迅速,觀音因淨土經書的廣泛流傳而更廣為人知。 大坑勵德邨 相信大部分中國人對觀音菩薩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自古以來便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說法,可見觀音信仰是如何深入中國民間。 大坑是指銅鑼灣道、香港中央圖書館以南及大坑道一帶的地區,大坑道一帶屬於住宅區,沿路也有不少大單位老牌豪宅,例如龍園,不少樓齡超過30年。

根據學者考據,白衣觀音的概念最初是經由密宗經典傳到中國,從公元八世紀開始盛行。 後來加上當時民間的創意,遂打造成為地道的中國觀音。 從觀音不同形相的脈絡來看,白衣觀音應出現在水月觀音之後,其後觀音形相經常出現兩者的混合體。

大坑勵德邨: 公共交通

現存歷史較為久遠的白衣觀音石刻像,目前有位於重慶大足石刻及杭州西湖煙霞洞,建造時間約在公元十世紀。 由於觀音信仰在中國早已根深蒂固,千百年來深入社會各階層,故現今一般廟宇都會供奉觀音。 若廟宇是以觀音為主神,多稱為觀音廟、蓮花宮或水月宮,不過廟內亦會供奉其他神祇,目的是使善信有更多選擇。 大坑勵德邨2025 同樣道理,以其他神祇為主神的廟宇亦會同時安奉觀音。 這長期以來的民間習慣,遂使觀音聖像在大部分廟宇中出現,成為民間信仰一個不可或缺的神祇。 大坑勵德邨 在〈普門品〉中,觀音被描述成可以因應娑婆世界眾生的需要而能以三十三相出現,甚至包括兇猛的形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