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車前夕,港鐵在月臺紫藍色柱身亦裝上與黃色部份一致的黑色浮雕站名,因顏色對比不大導致辨識度較差,被網民譏為「色盲(色弱)測試」[6][7],而在開放日當天,亦有市民認為難以看清楚站名。 港鐵隨後從善如流,在車站正式啟用前已將黑色浮雕站名以白色貼紙包裹[8]。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2017年9月,港鐵於尖東站舉辦招聘會所展示的全港鐵路路線圖上,車站獲標示爲土瓜灣站[11],唯港鐵回覆查詢指出有關資料僅是港鐵用作內部參考用途,未能作實[12]。 然而直至同年11月,政府宣佈車站定名爲土瓜灣站,讓車站名稱更符合其所在位置及地理環境。 土瓜灣主要以住宅區及輕工業區為主,另外附近沿漆鹹道北至馬頭圍道一帶亦聚集了不少傢具商舖和室內設計公司。 商舖主要集中在土瓜灣道,工廠大廈和住宅式工場則於九龍城道與馬頭圍道,後因工業轉營,工廠慢慢搬遷,部份工廠大廈演變成現在內地旅行團購物的地方。

新方案下土瓜灣站改設於世運道對出啟德新發展區邊陲(即香港飛行會舊址),走綫更靠近馬頭圍及九龍城舊區,方便更多區內市民使用東西走廊(已於2018年5月正名屯馬綫)。 後來啟德機場落實搬遷,因應當局提出的東南九龍發展計劃,1994年提出之《鐵路發展策略》將東九龍綫外移以服務九龍灣填海區,建議在填海區設置兩站,當中「九龍灣填海區南」站可視為土瓜灣站之雛形。 2000年政府發表《鐵路發展策略2000》,首次提出沙田至中環綫的概念,九龍灣填海區南的車站正式命名為土瓜灣站。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車站用途

),而政府於2010年11月憲報刊登的沙田至中環綫鐵路方案中仍繼續顯示其原稱馬頭圍站。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2025 以其所在的馬頭圍道而得名,唯車站實際上遠離馬頭圍邨,加上鄰接的宋皇臺站更接近馬頭圍邨,以馬頭圍作為車站名稱並不能達至指向作用,更被區內人士指出將會誤導乘客及公眾,引起爭議。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自屯馬綫全綫開通後,服務土瓜灣區的巴士綫班次被削減,部分路綫(如九巴11號綫、85B綫)更被要求取消,讓區內居民需要支付較高車費出行。

但在2007年7月的運輸及房屋局的合併方案建議中,重新建議採用原來方案,分別興建此站(當時稱為土瓜灣站)及土瓜灣站(當時稱為馬頭圍站)。 因應啟德發展計劃中可能興建大型體育場館,預計此站將會成為體育場館的重要交通配套。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2025 引發多達23幢周邊樓宇及地下喉管沉降超出容許上限,當中有7個位置超標;另有3處喉管沉降超標,但港鐵未有通知煤氣公司[25]。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車站結構

而於2009年10月,有消息指出土瓜灣站可能改名為「宋皇臺站」,以紀念車站原址的歷史。 而車站的地面出入口原設有玻璃,以讓天然光射進出入口內,惟由於在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未啟用的宋皇臺站亦被破壞,港鐵其後以鐵皮遮蓋原玻璃位置,並在鐵皮髹上代表車站的黃色,及印上車站的名稱(當中其中文站名為書法字)。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2017年9月,港鐵於尖東站舉辦招聘會所展示的全港鐵路路線圖上,車站獲標示為土瓜灣站[11],唯港鐵回覆查詢指出有關資料僅是港鐵用作內部參考用途,未能作實[12]。

  • C出口原計劃以行人隧道接駁至北帝街,但受發現古蹟影響臨時擱置興建,並計劃以行人天橋取代,該行人天橋預計於2023年動工,目標在2026年竣工;而A、D出口則設於啟德新發展區內。
  • 然而直至同年11月,政府宣佈車站定名為土瓜灣站,讓車站名稱更符合其所在位置及地理環境。
  • 2017年9月,於港鐵尖東站舉辦招聘會所展示的全港鐵路路線圖上,本站獲標示為土瓜灣站[4],唯港鐵回覆查詢指出有關資料僅是港鐵用作內部參考用途,未能作實[5]。
  • 唯到同年5月中,大部分工地已陸續交還港鐵,並同步動工建造豎井,以便日後放入巨型鑽挖機建隧道;惟豎井建造時因愈挖愈接近宋元方井與房屋遺址,路政署纔要求港鐵先停工建保護牆,並需評估古蹟不會受損才復工。
  • C出口原計劃以行人隧道接駁至北帝街,但受發現古蹟影響臨時擱置興建,並計劃以行人天橋取代,該行人天橋預計於2023年動工,目標在2026年竣工[4];而A、D出口則設於啟德新發展區內[2][5]。
  • 2017年9月,港鐵於尖東站舉辦招聘會所展示的全港鐵路路線圖上,車站獲標示為土瓜灣站[11],唯港鐵回覆查詢指出有關資料僅是港鐵用作內部參考用途,未能作實[12]。

C出口原計劃以行人隧道接駁至北帝街,但受發現古蹟影響臨時擱置興建,並計劃以行人天橋取代,該行人天橋預計於2023年動工,目標在2026年竣工[4];而A、D出口則設於啟德新發展區內[2][5]。 港鐵稱樓宇結構安全,但只有兩頁紙以解釋事件而未有公開土瓜灣站沉降數據,亦無正面回應傳媒揭發的沉降問題是否屬實[30]。 據港鐵提交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的文件,在全綫共131個超標的沉降監測點中,在36個位於土瓜灣站的監測點錄得沉降超標,一半涉及附近樓宇,受影響樓宇共有14座,最嚴重的一座港鐵錄得實際沉降約40.4毫米[31][32]。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車站命名

開放日分為六個參觀時段,每個時段有兩百張入場券,每張券可供四位市民入場,全日吸引了約2,600名市民到場參觀[7]。 當區議員查詢監測點資料時,港鐵以大廈沉降資料屬隱私爲由,稱監察點數據不適合公開。 直到同月18日,路政署接獲港鐵通知,以公衆假期爲由推遲至翌日提交,署方表示失望及不滿[21]。 時任署理行政長官張建宗表示,港鐵延遲提交報告的做法並不理想[22]。 而開放日分爲六個參觀時段,每個時段有兩百張入場券,每張券可供四位市民入場,全日吸引了約2,600名市民到場參觀[18]。 隨着屯馬綫於2021年6月27日全綫通車,土瓜灣站亦於當日正式啟用,而當日土瓜灣站聯同宋皇臺站皆湧現人羣,截至當晚8時,已有逾7.2萬人次皆在兩站進站[19]。

現時宋皇臺站設有一組車站藝術品位於車站月臺,均為由香港藝術家黃麗貞創作的《大地陶詞》;另外,B出口通道設有攝影拼貼展示藝術品的研究、準備及創作過程。 大堂亦設有兩個展櫃展示逾400件文物,當中包括宋代貨幣、陶瓷器,建築構件以及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車站一帶的地圖、照片及日常用品。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車站大堂設有智能客務中心,並設置多個輕觸式熒幕可供乘客查詢行程及車站資訊。 而大堂內近A、B出口之間的位置設有5間商店;而C出口旁亦設有7-11便利店。 車站大堂設有智能客務中心,並設置多個輕觸式屏幕可供乘客查詢行程及車站資訊。 土瓜灣站共設有5個出入口,分別位於江蘇街、落山道、落山道遊樂場,以及建有兩個相鄰的出口的馬頭圍道/土瓜灣道花園。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工程期間照片

土瓜灣道(英語:To Kwa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Wan Road)是香港九龍土瓜灣內的一條大街道,四線雙向行車,有多線巴士及小巴途經及沿路設車站。 土瓜灣道北起啟德機場南邊宋皇臺道,南至浙江街遊樂場遊樂場東鄰,接連馬頭圍道。 十三街是土瓜灣有名的地帶,由13條街道組成,其中11條全直街道,字首分別以11隻寓意吉祥的瑞獸命名,龍、鳳、 鹿、麟(麒麟)、鷹、鵬、鴻(鴻雁)、蟬、燕、 駿(馬)、鶴。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十三街是以80多幢50-60多年樓齡的唐樓羣組成,外型相類似,外牆顏色七彩繽紛。 唐樓羣樓上為住宅,地下為商舖,附近多為車房、茶記、小店,充滿香港舊區風味情懷。 2016年6月,市建局宣佈在土瓜灣推出3個以小區重建發展概念的項目,涉及鴻福街、銀漢街、啟明街及榮光街合共97個街號。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九龍城商戶投訴鐵路工程影響收入

2018年8月8日,有傳媒揭發2017年中港鐵撰寫的顧問內部報告,指出土瓜灣站附近出現大沉降。 引發多達23幢周邊樓宇及地下喉管沉降超出容許上限,當中有7個位置超標;另有3處喉管沉降超標,但港鐵未有通知煤氣公司。 不過港鐵及承建商未有按機制停工並繼續工程,而且沒有通報受影響居民。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2025 其中一個建議為天橋直接由車站大堂連貫北帝街,技術可行性較低,需時五至六年;另一方案中的天橋只連接將於通車時啟用的地面行人通道,不直通車站大堂,則需時四至五年。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土瓜灣地鐵站地圖: 出口數目

2017年11月,政府宣佈此站定名為土瓜灣站,令車站名稱更符合其所在位置同地理環境。 土瓜灣站(英語:),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區土瓜灣馬頭圍道(介乎落山道與江蘇街之間)地底[1][3],是一個港鐵屯馬綫的鐵路車站,屬於沙田至中環綫(大圍至紅磡段)工程的一部分,車站於2021年6月27日啟用。 在建造期間,工程人員發現大量宋代遺蹟,包括於現時車站大堂中央位置發現宋元時代的古井及接連的引水槽。 因此,大堂頂蓋設計已重新修改,另港鐵會加建彈性預留的混凝土井槽,有待宋皇臺公園設計落實,上方的宋元古井(J2井)及引水槽於原址重建後,大堂頂部的混凝土底板將可換作透明底板,乘客日後可在大堂內仰視古井底部[3]。 經考慮古物諮詢委員會、立法會及九龍城區議會等各方面意見後,古物事務監督(即發展局局長)於2014年12月8日宣佈保育方案,決定將土瓜灣站大部分遺蹟予以原址保留。 港鐵公司遂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香港法例第53章),逐步把出土文物移交予古蹟辦。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車站象徵

在港鐵網絡之中,側式疊式月臺於港島綫以外相當罕見,另一個港島綫以外的疊式側式月臺車站為青衣站,港鐵宣稱如此設計是由於車站所在地的地下空間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此站後,將由原屯馬綫一期(馬鞍山綫)所採用的右上左落,回復成原西鐵綫的左上右落。 此站月臺牆身的搪瓷板及大堂的「智能客務中心」外圍貼紙印有由地鐵公司退休建築師區傑棠書寫的站名書法大字,是首批不在原地鐵系統上印有由他書寫的書法字的車站。 區氏將土瓜灣站名寫成「圡瓜灣」,其中「土」字多出一點,是跟從古字的寫法,並稱有助彌補字的平衡。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車站位置

而香港中華煤氣表示證實有4條喉管沉降超出上限:一處接駁位出現滲漏;而其中兩處須更換成韌性較強的聚乙烯管:一處是聚乙烯管,因此毋須更換;而另一處沒有用戶,因此關閉喉管隔離。 車站地面出入口原設有玻璃,以讓天然光照射進出入口內,惟由於在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部分未啟用的車站出入口亦被破壞,港鐵其後以鐵皮遮蓋原玻璃位置,並在鐵皮髹上代表車站的藍色,及印上車站的名稱(當中其中文站名為書法字)。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當中上層月臺為1號月臺(往屯門);而下層月臺則為2號月臺(往烏溪沙),而屯馬綫列車並藉著該設計進行軌道疊落交換[6]。 因應古蹟辦要求,考古工作進一步擴大至整個土瓜灣站建造範圍,最終2014年9月完成。 港鐵公司按沙田至中環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的建議,在土瓜灣站工程展開前,在工地指定範圍內進行相關考古工作,於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期間進行。 車站開放初期,不少市民到場參觀文物展櫃,以致須不時實施人潮管制措施,限制在指定範圍內近觀展品的人數,並播放廣播呼籲市民在其他時間前來[13]。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車站構造

縱使屯馬綫通車令西鐵綫及馬鞍山綫名稱消失,但因有關路綫名稱使用多時,不少人仍然會習慣稱呼其為西鐵或馬鐵,而部分人以地鐵稱呼沙田至 中環綫新建路段。 港鐵公司與政府及九廣鐵路公司簽訂了規管屯馬綫營運及服務經營權的四項主要協議。 由屯馬綫全綫通車日(2021年6月27日)起,港鐵公司獲得屯馬綫營運及服務經營權,為期兩年。 前者由九廣鐵路公司擁有,於兩鐵合併後租予港鐵使用;後者則由港鐵購買及擁有。 縱使啟德機場關閉,九巴又開辦多條連接新界西北與九龍東的路線,分薄此路線客源,但此路線車費較其他往返觀塘的路線便宜,來往黃大仙的乘客仍然樂意選乘。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港鐵路綫圖的未來發展

2014年4月21日,明報報道有工人在此站近宋皇臺公園位置發現南宋時期方形石井,包括6個古井及幾千件文物,當中有陶瓷器碎片、錢幣及鐵塊等。 而古物古蹟辦事處表示,鑑於考古發現重大,已要求港鐵擴大考古範圍至周邊土地,港鐵亦決定將研究範圍擴至啟德工地內的宋皇臺站及地底車站,當時預計考古工作於2014年第3季完成[15]。 同月26日,古物古蹟辦事處證實,此站地盤在考古監察過程中,再發現宋元時期的方井。 古蹟辦隨即派員到場視察,檢視所發現的文物,並與考古學家討論保護方案,確保遺跡及文物受到妥善的保護,不會受到工程而破壞[16]。 唯到同年5月中,大部分工地已陸續交還港鐵,並同步動工建造豎井,以便日後放入巨型鑽挖機建隧道;惟豎井建造時因愈挖愈接近宋元方井與房屋遺址,路政署纔要求港鐵先停工建保護牆,並需評估古蹟不會受損才復工。 2017年11月27日,政府宣佈此站將定名為宋皇臺站,讓車站名稱更符合其所在位置及地理環境。

最終車站土木工程已於2019年12月底完成[15],並於2021年6月27日隨屯馬線全線通車而啓用[16]。 車站大堂設有智能客務中心,並設置多個輕觸式屏幕可供乘客查詢行程及車站資訊。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而大堂內近A、B出口之間的位置設有5間商店;而C出口旁亦設有7-11便利店。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工程

土瓜灣一帶附近盡是民居,故4個出入口鄰近區內主要街道及生活設施,包括牛棚藝術村、土瓜灣街市、土瓜灣體育館、高山劇場及馬頭圍道等,四通八達。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2025 土瓜灣站內亦融入社區特色,逾100位街坊提供家中物件的照片及背後獨一無二的故事,與藝術家梁美萍共同創作的《家》,將車站變成時光錦囊外,亦展現土瓜灣獨有活力。 此站原計劃名為「馬頭圍站」,2010年11月,政府憲報刊登嘅沙田至中環線鐵路方案中,則繼續顯示其原稱馬頭圍站。 以其所在的馬頭圍道而得名,唯車站實際上遠離馬頭圍邨,加上鄰接嘅宋皇臺站更接近馬頭圍邨,以馬頭圍作為車站名稱並唔能達至指向作用,更被區內人士指出將會誤導乘客同公眾,引起爭議。 根據九廣鐵路公司(九鐵公司/九鐵)

由於車站設置於繁忙的馬頭圍道地底,兩旁樓宇非常密集,因此興建車站的施工空間十分有限,故車站須採用側疊形式興建兩個月臺,但每層月臺仍然各有約8米的寬度,候車空間亦較何文田站觀塘綫月臺寬敞[4][5]。 當中上層月臺為1號月臺(往屯門);而下層月臺則為2號月臺(往烏溪沙),而屯馬綫列車並藉着該設計進行軌道疊落交換[6]。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2025 另外月臺牆身焗漆板亦印有前地鐵公司退休建築師區傑棠所書寫的站名書法大字。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命名爭議

直到同月18日,路政署接獲港鐵通知,以公眾假期為由推遲至翌日提交,署方表示失望及不滿[21]。 時任署理行政長官張建宗表示,港鐵延遲提交報告的做法並不理想[22]。 隨著屯馬綫於2021年6月27日全綫通車,土瓜灣站亦於當日正式啟用,而當日土瓜灣站聯同宋皇臺站皆湧現人羣,截至當晚8時,已有逾7.2萬人次皆在兩站進站[19]。 而開放日分為六個參觀時段,每個時段有兩百張入場券,每張券可供四位市民入場,全日吸引了約2,600名市民到場參觀[18]。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港鐵荃灣綫

紅磡站則以醒目的紅色作為點綴,其角色亦將大變身,由現有東鐵線及西鐵線的終點站,轉為日後屯馬線及東鐵線的轉線站,升級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 例如,可能會出現應用程式或在線平臺,使人們可以即時查詢列車信息、計劃行程和接收個性化的旅遊建議。 土瓜灣站出口地圖 港鐵路綫圖上的每個車站都有自己的標誌,通常是一個簡化的車站名稱或代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