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車站鄰近港澳碼頭、孫中山史蹟徑、海味街以及多間百貨公司,因此無論在平日繁忙時間或公眾假期,上環站的出入閘使用率高。 上環站平面圖 該月臺現為車站通道的一部分,設有4組共8條扶手電梯連接東大堂及車站月臺,預留作為列車停靠的部分已於2010年8月被完全封閉。 此月臺曾傳言因在建築時鬧鬼而被廢用,加上偶然發生自殺事件,鬧鬼之說在1980至1990年代經常不脛而走[來源請求]。
- 而由金鐘站南港島綫月臺前往L2層月臺(3、4號月臺)曾一度需要轉乘三次扶手電梯,其後港鐵於2019年12月29日啟用能由L5層直達L2層月臺的扶手電梯,以減少乘客轉乘次數[47]。
- 因1983年上半年建造嘅中環站四號月臺隧道興建錯誤同埋地面建築物重建搬遷工作出現延誤,上環站趕唔切喺1985年5月31號落成,而需要延至1986年5月23號先至啟用。
- 由於大堂東面擴建部分屬九鐵擁有,而港鐵需要按協議向九鐵繳付租金,故即使車程不涉及東鐵綫,如在該處出入閘亦會視為使用原九鐵路綫,使港鐵在原地鐵路綫之收益比率下降。
- 但喺2004年3月嘅計劃中,西港島綫(暫稱南港島綫西段)改喺西營盤站同港島綫西延(起嗰時叫「西港島綫」)交匯,令林士街月臺將來用嘅機會更渺茫。
- 以上各點,再加上同上環站一樣以淺棕色為車站主色,同一般車站嘅柔和燈光對照下,成個被荒廢咗嘅月臺更加令人覺得陰深恐怖。
車站東面擴建部分位於太古廣場及夏慤花園地底,設施集中於L5與L6層。 其中L5層同時作為東鐵綫南端終點站和轉車通道,由於考慮到金鐘站擁有港島綫、荃灣綫、南港島綫超級龐大客流的轉乘需求,因此在L5設有轉乘通道,供往返荃灣綫/港島綫部分及東鐵綫/南港島綫部分的人士使用,同時亦是導致東鐵綫使用同層分離式島式月臺。 上環站平面圖 列車抵達本站終點站時,先進入8號月臺清客,然後會駛入本站以南越位隧道調頭,之後才駛入7號月臺上客前往九龍新界及邊境禁區。
上環站平面圖: 金鐘站
1990年,政府更在《香港運輸政策白皮書》提及東九龍綫原有過海路段由機場快綫取代,並重新規劃東九龍綫,意味着林士街月臺則會無用武之地。 當時資料內容為上環站以西路軌的241號道岔需進行更換工程,港島綫往返上環站之列車服務將於約2011年10月停運52小時。 上環牽引配電站(Sheung Wan Traction Substation,SWT)在車站以西的德輔道中、安泰街及新街市街交界處和康威花園地底,即西港城對出。 該變電站負責將港燈提供之高壓電力降壓,使電壓調低至適用於港鐵列車的33千伏,供應予列車使用。
- 爲免興建林士站時影響上環站的運作,前地鐵公司於興建上環站時已於林士街地底預留了車站大堂及月臺。
- 車站在擴建後的垂直距離深入地底約43米,代替鰂魚湧站(深約42米)成為全香港第四深的車站,僅次於香港大學站(深約70米)、西營盤站(深約50米)及利東站(深約50米)[5]。
- 自2002年將軍澳綫啟用後,觀塘綫乘客須在油塘站轉乘將軍澳綫往返港島區及九龍區,而將軍澳綫於非繁忙時間班次較觀塘綫疏落,車程較之前多花費最少4分鐘[25],這不便讓不少觀塘綫沿綫各站的乘客改回經旺角站及金鐘站往返港島區及九龍區,金鐘站人流亦因而回升。
由於上環站2號月臺在港島綫西延前屬落客專用月臺,無人候車,因此月臺隧道壁並未如其他車站般裝設廣告燈箱;即使港島綫西延後該月臺變成往堅尼地城方向月臺,亦無補裝。 上環站的港島綫月臺為兩個分離式月臺,兩個月臺均已裝設月臺幕門。 上環站平面圖2025 有別於港島綫其他車站,兩個月臺在乘客眼中看似兩個位於不同層數的月臺,但事實上它們是採用對向式月臺排列,只是兩個月臺之間被牆壁完全阻隔[2],故容易讓乘客難以得知兩個月臺位於同一層。 1950年代英國政府決定放棄遠東強大的海軍力量,於是決定放棄海軍基地,而香港政府亦於放棄的土地北面興建了一條連接幹諾道中及海傍大道(現稱告士打道)的新幹綫,即今日的夏慤道。 而香港政府為迎合英國海軍部的需求,便提出撥予夏慤道北面的地皮給英國海軍部繼續建立基地,這片土地便是現稱的添馬艦。 海軍基地搬遷後,原日海軍基地的地皮曾一度用作小巴扣押場所,供扣押違例小巴之用,當時俗稱「小巴監獄」,及後於1972年取消。
上環站平面圖: 車站擴建及翻新
中環站(英語:Central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中環遮打道、畢打街與德輔道中,屬於港鐵荃灣綫與港島綫的鐵路轉車站,車站於1980年2月12日啟用。 中環站設有位於付費區內的行人隧道分別連接鄰近商業區及香港站,供乘客轉乘東湧綫或機場快綫,而該隧道位於環球大廈、幹諾道中及交易廣場地底[2]。 上環站平面圖 後來東鐵綫過海段通車,L5轉車層旁邊的兩個月臺也同時啟用;並於主大堂東面、E出口下設一出入閘處,與主大堂以非付費區通道相連。
2004年1月5日,一名65歲老翁於當日早上約7時30分至9時期間在荃灣站登上一列往中環站方向的荃灣綫列車,當列車離開尖沙咀站後駛進維多利亞港下的隧道路段前往金鐘站時,該名老翁在車廂內用火機燃點一瓶盛有稀釋液的膠瓶。 當時任職政務主任的乘客季詩傑即時喝止對方,但膠瓶成功被點燃,火勢順易燃液體迅速蔓延,並產生大量濃煙[49]。 上環站平面圖2025 為配合南港島綫及沙中綫工程,金鐘站曾進行車站擴建及多項改善工程。
上環站平面圖: 地鐵列車縱火案
而在東大堂的擴建及翻新工程完成後,預留月臺軌道部分已被牆壁完全永久封閉,並增設樓梯連接月臺。 車站設有兩個互不相連大堂,分別位於德輔道中及林士街地底,每個大堂只有兩個位置分別連接兩個港島綫月臺[2],加上扶手電梯的位置不便,所以乘客由車站大堂來往月臺需時甚久,於繁忙時間更為擠擁,為不少人所詬病[原創研究? 東大廳改建工程及E3出口翻新工程於2011年11月13日完成;至於洗手間、出入站及月臺往大廳的電梯則於2012年8月26日啟用[15]。 上環站平面圖 該月臺現為車站通道的一部分,設有4組共8條電扶梯連接東大廳及車站月臺,預留作為列車停靠的部分已於2010年8月被完全封閉。 而在東大廳的擴建及翻新工程完成後,預留月臺軌道部分已被牆壁完全永久封閉,並增設樓梯連接月臺。
本人已查閱貴公司的 私隱政策 和 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並同意貴公司使用本人於此所填寫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 本人已查閱貴公司的 私隱政策和 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並同意貴公司使用本人於此所填寫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 信德中心 共建有兩座商業大廈,分為東座及西座,當中東座稱為「招商局大廈」。 兩座大廈分別樓高39或40層(東座:40層;西座:39層),各配置4部升降機。
上環站平面圖: 車站翻新工程
金鐘站的土地於1870年末曾為船塢,該船塢已於1970年代拆卸。 由於在建設金鐘站時已經計劃該站成為港島綫的轉車站,所以初期的金鐘站已經設立一組兩層的側疊式月臺[37],並預留一側上下層月臺供承建商在1981年12月進行港島綫工程之用。 其後金鐘站於1982年5月10日荃灣綫通車時也被納入荃灣綫的一部分[36][33]。 而車站啟用初期只開放1、2號月臺、位於遮打道大堂以及畢打街走廊層,而底層設有停車側綫,由遮打道月臺延伸至德輔道中,當時車站深約25米,長約380米[15],並預留了部分結構以便港島綫(第二期)於1983年3月由青木-朝郎-飛島聯營負責興建。 上環站平面圖 遮打道大堂位於遮打道地底,在前地鐵修正早期系統啟用時已興建;而畢打街大堂則位於畢打街地底,並與港島綫同期興建。 其後畢打街大堂部分範圍亦為配合興建與機場鐵路香港站的連接通道而曾進行翻新及擴建工程,由於翻新後的大堂與香港站的設計相若,皆以白色的搪瓷板作為牆身,而非類似港島綫月臺以紅色的馬賽磚作為主要牆壁,故亦容易讓乘客將兩站混淆。
上環站平面圖: 車站位置
直至1989年觀塘綫延伸至鰂魚湧站後,荃灣綫並不再是往返港島區及九龍區之間的唯一一條地鐵路綫,而經觀塘綫往返港島區及九龍區的乘客也無須支付繁忙時間附加費,轉乘人流才稍為回落。 隨着九巴在1991年開辦過海隧道巴士300綫後,金鐘站使用量再稍為減少,故前地鐵公司亦於1993年取消繁忙時間附加費。 香港站設有5層公開開放的部分,其中車站樓層大部分均在國際金融中心的主結構內,國際金融中心商場更與出入口相連。 其中荃灣綫1、2號月臺採用1組島式月臺排列,月臺興建在遮打道的地底,由德輔道中伸延至會所街。
上環站平面圖: 香港樓宇目錄
基於東湧綫班次不頻密的關係,於平日非繁忙時間或假日,車站通常只會使用一個月臺,而平日繁忙時間則交替使用兩個月臺。 上環站平面圖 港鐵公司於2010年將J3出口旁機房位置加建一條長約18米的行人隧道連接中國建設銀行大廈(前麗嘉酒店),連同原有機房位置新通道長約35米[26]。 工程於2010年初展開[27],並於2013年11月28日啟用[28]。
上環站平面圖: 機場快綫設施
林士站亦設有車站控制室(現用於上環站)、完整的大廳、商店及客務中心等,具備獨立運作的條件。 車站設一間客務中心,位於大堂北面入閘口旁,提供客務及票務等服務。 大堂連接B出口通道設有失物及學生乘車優惠計劃辦事處及旅客服務(前稱「港鐵旅遊」)。 琳瑯滿目的港鐵精品、港鐵紀念車票、主題公園門票等均在「旅客服務」公開發售,亦會向乘客提供港鐵服務及港澳觀光遊資訊。
上環站平面圖: 通車初期
機場快綫市區預辦登機服務大堂,主要為乘客預先辦領登機證及付運行李,無須等候至機場登機櫃枱辦理,不過乘客必須預繳車資方可使用此服務[5]。 大堂內設有航班顯示屏、行李寄存服務及車站商店,並與國際金融中心商場相連[6]。 而位於L2層的機場快綫大堂與1號月臺及的士站相連[4],而大堂內亦設有行李寄存服務及車站商店。
上環站平面圖: 列車服務
根據報告書中的圖則,上環街市站採用島式月臺設計,於急庇利街口的易通商業大廈、長達大廈以及禧利街口東寧大廈、東協商業大廈現址設共4個出入口(四座大廈當時尚未建成,仍為舊樓)。 顧問公司建議地下鐵路系統分九期興建,上環街市站會在第二期建成,暫時作為港九綫的總站;當第九期(港島綫上環街市至堅尼地)完工後,則改為港島綫的中途站,港九綫由此站縮短至遮打。 1980年12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分期興建地鐵港島綫,終點站由堅尼地城站暫縮短至上環站。
上環站平面圖: 機場快綫穿梭巴士
[4]建造香港站及鐵路隧道的501號工程合約,於1995年6月12日批予日本株式會社青木建設;而建造中環行人隧道的501號合約則在1994年12月2日批出,由Kier/新福港聯營公司奪得。 [5]另外,邁進機電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與威寧謝香港有限公司分別負責機電工程與工料測量。 [6]機鐵香港站及上蓋一期發展項目建築設計於1999年獲香港建築師學會優異獎,中環行人隧道工程更榮膺1998年英國建造業獎高度推薦項目(British Construction Industry Awards, High Commendation)。 至於車站大堂亦為配合新擴建部分之用色而進行全面翻新工程,包括將大堂之藍色紙皮石及焗漆板,更換成白色仿麻石牆,以及在C出口旁的一端牆壁換成「藍色黃色漸變間條玻璃板」,是全港鐵市區綫網絡中首次使用,亦是繼東湧站及博覽館站後再次使用玻璃板。
上環站的前身是於1967年9月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及1970年《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所提及的港島線上環街市站。 而在1970年的方案中,同時建議在上環街市站興建東九龍線林士站,成為現時上環站雛型。 2002年,特區政府邀請地鐵公司重新研究規劃南港島綫,但當時並不計劃於金鐘設站。
上環站平面圖: 上環兩部巴士凌晨相撞7人受傷 幹諾道中往中環方向一度封閉
為配合1990年代香港機場核心計劃[20],前地鐵公司在環球大廈及交易廣場建造一條橫跨幹諾道中的地下行人通道,以連接中環站及香港站,供乘客從港島綫或荃灣綫轉乘機場快綫或東湧綫[21]。 同時,地鐵公司亦翻新及擴建舊原有的畢打街大堂,並加設新閘機及商店。 畢打街大堂完成翻新後與香港站設計近似,改建範圍由搪瓷板取代原有的紙皮石牆身。
而東湧綫大堂位於香港站上蓋物業發展地底[4],連接中環站至香港站及車站附近一帶的建築物,故成為香港站的核心,由中環站往返東湧綫、機場快綫月臺亦須經此大堂。 而車站亦於德忌利士街地底設有另一個東湧綫衛星大堂,位於連接中環站至香港站的行人通道之間[4],主要是方便乘客前往德輔道中、幹諾道中一帶。 現時,仍有不少乘客在中環站步行前往交易廣場公共運輸交匯處或於德輔道中轉乘巴士、小巴或電車前往香港中西區、南區;同時也有不少乘客前往海旁乘坐山頂纜車接駁巴士往返纜車站,或是步行至中環碼頭轉乘渡輪前往離島區、九龍半島等地。 上環站平面圖 此外,半山區亦有不少屋苑都設有居民巴士在中環站附近設站,為屋苑居民提供接駁至港鐵的服務。 由於中環站處於已發展的商業中心區內,該站並沒有空地設立地面公共運輸交匯處,但在中環站落成初期亦有部分地鐵接駁巴士路線[註 9]以中環站為終點站或以循環綫形式運作,惟其終點站只設於街道旁邊巴士站。
1980年政府通過興建港島綫,並於兩個側式月臺旁邊興建港島綫月臺,成為了島式月臺。 為配合過海人流,當時西行綫月臺被設計成位於往荃灣月臺側,而東行綫月臺則位於往中環月臺側,成為跨月臺轉綫站。 上環站平面圖 由於大堂東面擴建部分屬九鐵擁有,而港鐵需要按協議向九鐵繳付租金,故即使車程不涉及東鐵綫,如在該處出入閘亦會視為使用原九鐵路綫,使港鐵在原地鐵路綫之收益比率下降。 金鐘站東鐵綫月臺向南亦設有有一條延伸長約900米至半山寳雲道下方的越位隧道,可供停放兩列九卡車,以及可供列車調頭或停泊壞車。
以前港島綫西延未通車嗰陣,當港鐵列車響南面嘅2號月臺落客後,便會利用無人駕駛列車系統駛入車站西面嘅掉頭路軌,再掉頭進入北面嘅1號月臺上客。 而上環站掉頭路軌盡頭位於德輔道西同高陞街交界,預留做延伸港島綫之用,詳情請參考港島綫西延。 林士街大堂原本係計劃緊嘅東九龍綫林士站車站大堂(睇#車站歷史)。 為免起林士站嘅時候影響上環站運作,前地鐵起上環站時已經響林士街地底預留該站車站大堂同埋月臺。 林士站本身都有車站控制室、完整嘅車站大堂、商店及客戶服務中心等,具備獨立運作嘅條件。
上環站平面圖: 機場鐵路掉頭隧道伸延段
位於林士街地底的空置月臺,呈南北走向,並與港島線月臺成一直角[2]。 上環站平面圖2025 上環站平面圖2025 上環站平面圖 該組島式月臺原預留作林士站月臺之用,自上環站啓用至今一直空置,月臺邊緣設有欄杆,並未裝置任何路軌或架空電纜。 上環站平面圖2025 前地鐵公司將月臺的兩端以磚牆封掉,只留下大約60米(約3/8個正常月臺)的月臺長度,並設置通道連接東大堂及港島線月臺。
上環站平面圖: 車站歷史
中環站共設有兩個大堂-遮打道大堂與畢打街大堂[2],而車站亦是全香港首個設有雙層大堂的車站。 在中環站開放初期,遮打道大堂的上層大堂與下層大堂並沒有非付費區連接,乘客需要經過付費區方可往返上下兩層大堂。 另一方面,由於東九龍區人口增長放緩同埋落實搬遷啟德機場,東九龍綫嘅落實一直遙遙無期,而林士街嘅東九龍綫預留月臺亦一直空置。 上環站平面圖2025 1990年,政府更喺《香港運輸政策白皮書》提及東九龍綫原有過海路段由機場快綫取代,並重新規劃東九龍綫,意味住林士街月臺將會冇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由於東九龍區人口增長放緩及落實搬遷啟德機場,東九龍綫的落實一直遙遙無期,而林士街的東九龍綫預留月臺亦一直空置。
1970年,顧問公司發表了另一份《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16],在報告書中,位於中環遮打道地底的車站名為遮打(Chater),而位於中環必打街(今畢打街)地底的車站名為必打(Pedder)。 該月臺而家係兩條單方向通道,一條由上環站2號月臺(往堅尼地城方向)連接林士街大堂,另一條由林士街大堂連接上環站1號月臺(往柴灣方向),2條通道各設有2組共4條扶手電梯,並以圍欄分隔,互不相通。 如果乘客錯誤走到連接林士街大堂的通道,則可以用林士街售票大堂嘅升降機到達上環站1號月臺(往柴灣方向),再行去德輔道中大堂。 上環站平面圖2025 《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建議的上環街市站為港島綫的中途站和觀塘綫的總站,設於南便上環街市(即今上環街市及上環市政大廈)北面,現時上環文化廣場一帶的地底。
中西區的上環@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2,327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24,756人。 主要街道包括皇后大道中(上環段)、皇后大道西(上環段)、荷李活道(上環段)、德輔道西(上環段)、德輔道中(上環段)。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帝后華庭,聚賢居,荷李活華庭,中源中心,康威花園。
上環站平面圖: 上環南非漢食霸王餐發難渣 膊頭撞男警頭被捕
升降機方面,1號月臺只設1臺升降機連接東面大堂,2號月臺則同時設有通往兩個大堂的升降機。 本站設有21間商店/自助商店/自動售賣機(截至2020年2月),最新商店資訊可瀏覽港鐵網站「商店搜尋器」。 城巴發言人回覆指,11月24日凌晨約零時5分,一輛969號線由天水圍市中心開往銅鑼灣的城巴,駛至港澳碼頭站時,被另一巴士從後碰撞,並將城巴推前撞向巴士站亭。 九巴回應事件表示,近午夜12時,九巴一輛961路線巴士駛至近幹諾道中港澳碼頭巴士站,前方另一輛巴士突然收慢並切入巴士站打算停站,九巴車頭碰到該輛巴士車尾,九巴車長及3名乘客送院治理,公司對傷者致以深切慰問。 城巴撞向巴士站後橫亙路中,阻擋了兩條行車線,肇事九巴亦擋住了快線,導致幹諾道中往中環方向全封。 消防員把所有乘客救出後,警員用手合力將九巴推開,騰出一條快線疏導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