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除權息前發現,你所持有的單檔個股一次性股利,可能超過 2 萬元,就可評估是否要全部張數都參與除權息,舉例來說:可以考慮先出脫部分張數,除權息後再買進。 小弟是剛加入外商公司的職場新鮮人,收到第一份薪水的當下真的很興奮,但發現有好多陌生的專有名詞和縮寫,於是上網爬文蒐集了一些資料,希望這些整理和分享也能幫助到同樣是職場新鮮人的各位。

1989年12月,時任總統李登輝爲推動全民健保,特接見來華參加全民健康保險國際研討會各國學者專家並就全民保險制度交換意見。 1991年2月,衛生署成立全民健康保險規劃小組,進行細節討論作業。 總的來說,低底薪、高獎金的業務員、領股票分紅的上市櫃公司員工、家庭總所得高或家戶人口較少的民眾,二代健保實施後健保費的負擔就會提高;只有低家庭總所得、並且家戶人口數多的家庭,總保費負擔會下降。 一代健保是以「個人經常性薪資」和「眷口數」來計算健保費,例如一家4 口要繳4 份健保費。 二代健保則是以「稅籍戶」做為計費單位,並以「家戶總所得」計算所應繳納的健保費,例如一名竹科工程師年所得總計為250 萬元,再加上太太年薪100萬元,家庭總所得為350萬元,那麼不管這名工程師有幾個小孩,需要撫養幾位長輩,都是以350萬元計算健保費。 二代健保尚未修法通過,但已引起變相加稅、對高所得民眾的懲罰等質疑聲浪,本文特別整理二代健保10大疑問,詢問專家提供詳盡解析。

二代健保英文: 健保費用及補充保險費

例如張小明1年的總所得為100萬元,倘若依照衛生署試算版本健保費率為2.67% 的話,那麼張小明1年必須繳費2萬6700元,比一代健保整整多出將近1.9倍。 二代健保英文2025 也就是說,家戶總所得愈高、戶內眷口數愈少的人,負擔的健保費也就愈高。 二代健保起扣點為20,000元,因此「單次」給付金額未超過新臺幣2萬元就免扣補充保費,但如果您一天內有多筆給付報酬就很有可能被認定是同一筆被追繳保費。

因為所得人只是在這邊兼職,並沒有幫他投保健保,所謂受僱者投保金額是0呀! 二代健保英文 所以兼職所得很有可能會讓公司多負擔補充保費,這成本是公司一定要注意到的。 健保法第31條所說「以執行業務所得為投保金額者之執行業務收入」免扣補充保費,應該與上述第1點是一樣的。

二代健保英文: 一、 公司行號(投保單位)的補充保險費

等到年度結束後,再由健保局結算該「稅籍戶」全年應繳納的健保費,超額扣繳的部分就退還給民眾,不足的則通知補繳。 每年1月31日前企業需要完成年度薪資所得申報外,還有二代健保補充保費須計繳。 二代健保英文2025 補充保費必須由投保單位自行計算,報稅部分又分成應稅和免稅的薪資項目,讓許多企業、民眾在計算、申報上容易遇到許多問題,且未依規定扣繳又會有相關罰則,相信許多人都還不夠瞭解二代健保的規定,今天《股感》帶您快速瞭解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是什麼、二代健保費率等計算方式。

  • 僱主(投保單位)計算出僱主(不須申報明細)及被保險人(須申報明細)補充保險費後,可上網列印繳款單,並在期限內繳納補充保費(僱主補充保險費須按月申報,每月10號前將扣繳稅款繳給國稅局,而被保險人則可按月或按年度申報)。
  • 而鄰近的大韓民國與日本國,其醫療體系與中華民國皆屬於社會保險,亦有其相似之處。
  • 亦即健保署不再全額給付醫療院所的醫療支出費用,而是在事前劃定一個醫療支出費用的總額,由醫療院所各自申請後,若申請總額低於原訂總額則全額給付,若申請總額高於原訂總額,則按比例打折給付。
  • 又無薪資所得者費率未隨有薪者調降,政府表示無調降空間,也同樣造成極大的爭議。
  • 當時,紙卡背面有六格,蓋滿(亦即集滿六次就醫紀錄)就要回原投保單位更換。

健保署用虛擬所得新臺幣48000元向沒工作的人民收取健保費,經媒體批評後,健保署仍不願修改施行細則及相關規定,堅稱全部沒工作的人都有失業與低收入戶補助,不提供其他補助措施,只提供分期付款跟紓困方案,但這些仍無法根本性地解決問題。 又無薪資所得者費率未隨有薪者調降,政府表示無調降空間,也同樣造成極大的爭議。 二代健保英文 俞國華內閣決議改至1995年[6],繼任的李煥內閣進一步研擬提前於1994年,但並未裁定[7],李內閣就總辭。

二代健保英文: 健保、健保費英文怎麼說? health insurance 中文意思!

二代健保將健保區分成兩種費率:「一般保險費」和「補充保險費」。 二代健保英文 此外,在早期使用紙卡作為健保卡的時期,曾有「診所蓋章爭議」。 當時,紙卡背面有六格,蓋滿(亦即集滿六次就醫紀錄)就要回原投保單位更換。

  • 例如,假設健保年度保險經費為3000 億元,扣掉政府負擔的1000億元,僱主負擔的1500億元,剩下的500億元就是全體國民要繳的總健保費,也就是500億元再除以全體國民的總所得,所得出的費率就是健保費率。
  • 1991年2月,衛生署成立全民健康保險規劃小組,進行細節討論作業。
  • 許多網友都在問:「明明一代健保費率已經調漲,為什麼政府還要推動二代健保,再度提高保費?」確實,從今年4 月起,現行一代健保因費率提高,民眾的健保費每個月增加少則上百元, 多則上千元, 但這些加收的保費仍不足以彌補健保的虧損,因此衛生署正積極推動二代健保。
  • 前者是指由公部門發放,性質近似於「補貼」或「津貼」的個人收入,不需課徵補充保費,與其他行業不同;後者則是由於健保署多次警告「健保財務有破產危險」,卻在2008年發放高額年終獎金給局[註 1]內員工,雖然與健保基金無直接相關,但觀感不佳,造成爭議。
  • 在全民健康保險實施以前,中華民國按照職業別分別實施軍人保險(軍保)、公教人員保險(公保)、勞工保險(勞保)、農民健康保險(農保),並有保險業各自承保的健康保險。
  • 1994年7月1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全民健康保險法》,全民健保正式獲得民意授權,得以展開最後準備。
  • 二代健保在2013年1月1日上路,主要是為了讓保費負擔更公平,以解決健保財務虧損的問題。

2009年起新北市針對弱勢再推出新希望關懷中心,其中申辦“新希望卡”者在掛號費和部分負擔中能再獲得全免或減低。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是採就源扣繳,也就是公司在付錢給員工時會直接扣款,因此民眾個人不用自己去繳納喔! 如果還是想了解二代健保應繳金額,健保署也有提供「線上試算系統」可供試算。

二代健保英文: 政策規劃

至於證券交易所得雖然免交所得稅,但是否不計入二代健保的所得內涵,目前也暫時未能確定。 二代健保英文2025 在各項所得中,軍公教人員較為關注的就是軍公教退職金是否要納入二代健保計費基礎,雖然尚未定案,但衛生署傾向不以軍公教人員所領取的退職所得總額計算,而是依照綜合所得稅覈定的所得額計算,例如分期領取退職金者,以全年領取總額扣除73萬3000元免稅額後,剩餘的部分再納入家庭總所得計算保費。 指當月有在公司投保、領薪,且有計收自付保險費的被保險人(不包括僱主、代辦第6類投保者、育嬰留職停薪者),健保局會在每月寄發一般健保繳費單時,一併提供每月受僱者的投保薪資總額在一般保費的欄位中供公司行號參考薪資差額計算。

二代健保英文: 二代健保補充費的實際影響很小,不用特意節稅。

舉例來說,在現行健保制度下,單獨報稅,沒有撫養任何人的張小明每月經常性薪資為5 萬元,以健保費率5.17%計算,每年要繳9420 元健保費(薪資5萬,被保險人自付3成,投保薪資是50600元,每人每月保費785元)。 二代健保因為經扣除政府及僱主所負擔的健保費,剩下的就是全民負擔,所以保費計算方式比一代健保單純,納保人只要計算自己的家庭年所得,然後乘以健保費率,就是全年應繳交的健保費用。 健保年度保險經費會先扣除政府和僱主應該負擔的保險費以及法定收入(如菸品健康捐補助等),剩下的保險費就是由全體民眾負擔,這個負擔金額再除以全體民眾的所得總額,就是二代健保費率。

二代健保英文: 二代健保誰要繳?

又無薪資所得者費率未隨有薪者調降,政府表示無調降空間,也同樣造成極大的爭議。 健保IC卡於2004年1月1日強制全面取代紙卡,自此臺灣醫療體系進入電子化時代。 然而個人資料外洩事件頻傳,引發醫療隱私權高度爭議,大眾健保IC卡資料保全令人堪憂。 由包括同志關懷團體在內等個人權團體所組成的全民個人資料保護聯盟,致力提升個人資料保護的概念,其認為個人醫療資料就是個人隱私資訊,且是敏感的重要資料,公權力不能假便利、經濟或任何名義間接或公然侵犯[36]。

二代健保英文: 健保費用及補充保險費

在健保IC隱私爭議中,全民個人資料保護聯盟認爲政府未善盡與公民社會溝通之責,健保IC卡上路後,各種隱私爭議問題叢生,收集個人資料之法源不明,有侵害隱私之嫌,政策推行亦欠缺透明度[38]。 此外更向健保局提出訴求,認爲應充分溝通、維持雙卡並行、停止片面美化宣傳、疑慮未除前不得登錄醫療資訊,並且呼籲政府推動相關政策時,資訊應更加公開且透明化。 二代健保英文2025 對此健保局則回應[39]第一階段登錄資料並不會侵犯隱私,後續會取得共識後再實施,且個資有嚴格管控[40]。

二代健保英文: 二代健保股利試算

這項主要是政府要求公司在發放薪資之外,如果有給付給個人其他薪資獎金或費用,要在支付時先做「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扣繳,也就是向給付「薪資差額的投保單位」和「個人經常性薪資以外的6類所得」進行課徵。 例如,假設健保年度保險經費為3000 億元,扣掉政府負擔的1000億元,僱主負擔的1500億元,剩下的500億元就是全體國民要繳的總健保費,也就是500億元再除以全體國民的總所得,所得出的費率就是健保費率。 依照衛生署試算版本,個人最高月保險費1萬8750元,個人最低月保險費300元,但最高與最低月保險費,每個稅籍戶最多以4人計算。 屬於中間保費的民眾只要以「家戶年所得x 健保費率÷12=月保險費」計算,就不用乘以人數。 想知道自己要繳多少健保費,可以上衛生署網站二代健保保費計算範例查詢。

二代健保英文: 二代健保常見問題、注意事項

其後啓動部分負擔調漲與保費調漲,自2009年底至2010年初,時新任衛生署長楊志良要求調漲健保費用,雖短暫遭到時任行政院長吳敦義喊停,但在楊志良宣佈辭職獲慰留後,仍恢復啓動健保費用調漲計劃,造成大衆不滿。 在2017年又再次啓動部分負擔[46]調漲,部分人士因此認爲健保署只是“自認爲”用漲價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事實上調高後的部分負擔並沒有確實改良醫療環境。 [47]後來在2017年2月6日提出的“具名核刪”制度,要求必須公告處理核刪的人員清冊,但相關政策後續被停止執行,引起醫界的反抗聲浪[48]。

二代健保英文: 相關新聞

法律界人士[37]認為,在資料的蒐集權限及非常態的外洩,與科技的極限等皆是令人擔憂,呼籲政府應有更完整全面的配套防堵措施有鑒於對健保IC卡上路政策的疑慮。 二代健保英文 在健保IC隱私爭議中,全民個人資料保護聯盟認為政府未善盡與公民社會溝通之責,健保IC卡上路後,各種隱私爭議問題叢生,收集個人資料之法源不明,有侵害隱私之嫌,政策推行亦欠缺透明度[38]。 此外更向健保局提出訴求,認為應充分溝通、維持雙卡並行、停止片面美化宣傳、疑慮未除前不得登錄醫療資訊,並且呼籲政府推動相關政策時,資訊應更加公開且透明化。 對此健保局則回應[39]第一階段登錄資料並不會侵犯隱私,後續會取得共識後再實施,且個資有嚴格管控[40]。 為具體向大眾傳達理念,全民個人資料保護聯盟於2003年8月11日舉行記者會,更於健保IC卡全面上路當日,集體以行動表達意念,試圖提醒民眾個人隱私權面對IC卡威脅之嚴重後果,並說明聯盟如何持續監督政策及提倡個人資料保護[41]。 中華民國實施全民健保時,為了將公保、勞保、農保、軍保的舊有保險體系整合納入全民健保中,故採取依身份別(即職業別)強制納保的制度。

在2017年又再次啟動部分負擔[46]調漲,部分人士因此認為健保署只是「自認為」用漲價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事實上調高後的部分負擔並沒有確實改良醫療環境。 [47]後來在2017年2月6日提出的「具名核刪」制度,要求必須公告處理核刪的人員清冊,但相關政策後續被停止執行,引起醫界的反抗聲浪[48]。 二代健保英文2025 對民眾個人而言,除了薪資收入須繳納一般健保費個人負擔費用,還有6類收入會被課徵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分別是「1.高額獎金、2.兼差收入、3.執行業務所得、4.利息所得、5.股利所得、6.租金收入」。 因為補充保費採就源扣繳,由公司(投保單位或扣繳義務人)在給付所得時代為扣取2.11%補充保險費,因此個人不必自行繳納,如有想了解應繳金額,健保署提供「線上試算系統」可供試算。 健保署用虛擬所得新臺幣48000元向沒工作的人民收取健保費,經媒體批評後,健保署仍不願修改施行細則及相關規定,堅稱全部沒工作的人都有失業與低收入戶補助,不提供其他補助措施,只提供分期付款跟紓困方案,但這些仍無法根本性地解決問題。

二代健保英文: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是什麼?如何計算、免扣繳身分有哪些…完整懶人包一次看

中華民國所實施的全民健康保險分類上屬於「公營單一社會保險制」的醫療照顧體系,類似加拿大的現行制度;唯加拿大各省可針對各省財務狀況設定不同的費率,而中華民國屬採用全國一致的費率級距。 二代健保與股利的關係在於「股利所得」被算為補充保費的項目之一,所以單次收到股利超過 2 萬元,就要收取補充保險費,但金額超過1000萬元時,則以1000萬元計算。 僱主應繳的補充保費包含公司行號(投保單位)每月依「薪資差額」加收的2.11%補充保費,另須「代扣」給付給個人(保險對象)的2.11%補充保費,且年底須填寫「扣費憑單」給個人,並向健保局申報扣費明細表。 二代健保在2013年1月1日上路,主要是為了讓保費負擔更公平,以解決健保財務虧損的問題。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課徵範圍,主要有 6 大類收入,分別為:高額獎金、兼差收入、執行業務所得、利息所得、股利所得、租金收入。 《Money 錢雜誌》特別整理民眾對二代健保詢問度最高的10個問題,邀請衛生署全民健保小組副召集人曲同光,以及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做詳盡解說。 A:補充保費採取「就源扣繳」 方式,投保單位在給付就應先扣取補充保費,民眾不需要自行繳交,不會有未繳費的情況。 若有繳費需求,也可以透過下載「健保快易通」APP,登入「健保櫃臺」,在「個人各項查詢及設定」服務專區中點選「未繳保費查詢」,選擇欲繳年月之保險費點選「繳費」,就能看到多種繳費管道。 習慣超商繳費的民眾,選擇「超商行動條碼」顯示超商行動條碼,即可在 4 大超商繳費。

二代健保英文: 爭議

一般保險費就是原有的健保費制度,以經常性薪資所得為主;二代健保補充險費主要是政府要求公司在發放薪資之外,如果有給付給個人其他薪資獎金或費用,要在支付時先做「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扣繳,也就是向給付「薪資差額的公司(投保單位)」和「個人經常性薪資以外的6類所得」進行課徵(可參考下表)。 未來實施二代健保後,民眾的每一筆收入達到一定金額時,都會先被預扣健保費,包括薪水、兼差外快、員工分紅、年終獎金、銀行給的利息等,由所得給付單位(公司、銀行)按月向健保局繳納。 例如每個月薪水5萬元,假設健保費率3%,也就是公司會從你的薪水先扣1500元(5萬元×3%)的健保費,然後再把這筆錢繳給健保局;同樣的,如果你這個月應該領到3 萬元的利息,銀行也會先預扣900 二代健保英文 元(3 萬元×3%)下來,再把這筆錢繳給健保局,所以你實際領到的利息只有2萬9100元。

俞國華內閣決議改至1995年[6],繼任的李煥內閣進一步研擬提前於1994年,但並未裁定[7],李內閣就總辭。 1990年,新任行政院院長郝柏村正式指示全民健康保險提前於1994年辦理。 二代健保英文2025 [9]1993年12月,行政院衛生署成立中央健康保險局籌備處。

二代健保英文: 全民健康保險

全民健康保險作為一個由政府部門推行的強制保險,在執行時產生很多對公務員有利的作為。 二代健保英文 二代健保英文2025 此種作為常常產生很大的爭議,例如公務機關不需繳交補充保費和健保署濫發年終獎金。 前者是指由公部門發放,性質近似於「補貼」或「津貼」的個人收入,不需課徵補充保費,與其他行業不同;後者則是由於健保署多次警告「健保財務有破產危險」,卻在2008年發放高額年終獎金給局[註 1]內員工,雖然與健保基金無直接相關,但觀感不佳,造成爭議。 其後啟動部分負擔調漲與保費調漲,自2009年底至2010年初,時新任衛生署長楊志良要求調漲健保費用,雖短暫遭到時任行政院長吳敦義喊停,但在楊志良宣佈辭職獲慰留後,仍恢復啟動健保費用調漲計劃,造成大眾不滿。

具體向大衆傳達理念,全民個人資料保護聯盟於2003年8月11日舉行記者會,更於健保IC卡全面上路當日,集體以行動表達意念,試圖提醒民衆個人隱私權面對IC卡威脅之嚴重後果,並說明聯盟如何持續監督政策及提倡個人資料保護[41]。 中華民國實施全民健保時,爲了將公保、勞保、農保、軍保的舊有保險體系整合納入全民健保中,故採取依身份別(即職業別)強制納保的制度。 不同身份加保人不因健康病史問題而有不同保費,而是根據行業身份有不同納保費率。 民衆加保後以健保卡到醫療院所就醫時即僅須負擔掛號費以及部分負擔費用。 二代健保英文 而醫療院所則是以量計酬,根據病患病歷就診紀錄向健保署請領醫療給付。

全民健康保險作爲一個由政府部門推行的強制保險,在執行時產生很多對公務員有利的作爲。 此種作爲常常產生很大的爭議,例如公務機關不需繳交補充保費和健保署濫發年終獎金。 前者是指由公部門發放,性質近似於“補貼”或“津貼”的個人收入,不需課徵補充保費,與其他行業不同;後者則是由於健保署多次警告“健保財務有破產危險”,卻在2008年發放高額年終獎金給局[注 1]內員工,雖然與健保基金無直接相關,但觀感不佳,造成爭議。

而鄰近的大韓民國與日本國,其醫療體系與中華民國皆屬於社會保險,亦有其相似之處。 但日本國並非由單一保險單位承保全國民眾,而是區分為地區保險與受僱者保險(包含健康保險、船員保險、互助組合),其中受僱者保險大致與中華民國於成立健保局前開辦之公保、勞保、農保相同。 一般常聽到的health 二代健保英文 care 叫做醫療保健,臺灣的全民健康保險,則叫做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NHI),這就是臺灣健保的英文,全名為「全民健康保險」。 但日本國並非由單一保險單位承保全國民眾,而是區分為地區保險與受僱者保險(包含健康保險、船員保險、互助組合),其中受僱者保險大致與中華民國於成立健保局前開辦之公保、勞保、農保相同。 爲增進全體國民健康,中華民國於1995年3月1日開始實施全民健康保險,以提供醫療保健服務,法律依據爲《全民健康保險法》[2],其主要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第155、157條[3]以及《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5項[4]而制定。

二代健保英文: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常見問題

一般保費以經常性薪資所得為主,也就是所謂的月薪,保險費率為 5.17%,在每個月領薪水之前,會自動從薪資所得裡預先扣繳。 00929在日前公佈此次配息組合成份,股利所得佔比 14.27%和收益平準金佔比 85.73%,前者須課股利所得,後者則不須課稅;另外股利所得中,單筆配息超過2萬元,將會被扣二代健保的2.11%補充保費,從00929配息組成回推,要超過1274張才會被課補充保費。 但由於1995年實施全民健保後,醫療開支大幅增加遠超過原核定保費所能支應。 亦即健保署不再全額給付醫療院所的醫療支出費用,而是在事前劃定一個醫療支出費用的總額,由醫療院所各自申請後,若申請總額低於原訂總額則全額給付,若申請總額高於原訂總額,則按比例打折給付。 而鄰近的大韓民國與日本國,其醫療體系與中華民國皆屬於社會保險,亦有其相似之處。 但日本國並非由單一保險單位承保全國民衆,而是區分爲地區保險與受僱者保險(包含健康保險、船員保險、互助組合),其中受僱者保險大致與中華民國於成立健保局前開辦之公保、勞保、農保相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