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對於蘇軾,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態度,所以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蓑煙雨”,是說整個蓑衣都在煙雨中,實際上是說他的全身都在風吹雨打之中。 這“一蓑煙雨”也象徵人生的風雨、政治的風雨。 而“任平生”,是說一生任憑風吹雨打,而始終那樣的從容、鎮定、達觀。 這一句簡直就是蘇軾一生生活的寫照。
作者對現實的官場險惡生活非常厭倦,渴望擺脫這種生活,退隱江湖,過一種淡泊寧靜、無憂無患、無欲無求、輕鬆自由的生活,也即“歸去”。 讀罷全詞,令人心情振奮,心境豁然,心靈淨化。 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讀者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2025 從心理學“白日夢”的角度看,此詞實際是作者描繪的一個淡泊從容、曠達超脫的白日夢,在多個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夢的特徵。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作品原文
他在政治上不斷地受到打擊,一貶再貶,晚年最後流放到了蠻荒之地海南島。 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終沒有被打敗,始終保持一顆鮮活靈動的心。 當他被貶到海南島,仍能夠寫出“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這樣心靈純淨的句子。 對於“一蓑煙雨”這樣的意象,蘇軾是非常喜愛的。 蘇軾從其作品中給我們所傳達的處世態度,值得我們每個人借鑑學習。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詞人要依靠竹杖在風雨中穿行,草鞋早已被泥濘的土地沾汙,原本是走得步步艱難,但是樂觀的詞人,認為比乘駿馬疾馳還要輕快。 後面的「誰怕」更是擲地有聲,進一步表現出詞人無懼風雨的自持、自立、自信的形象。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2025 接下來「一簑煙雨任平生」,詞人從眼前的風雨聯想到人生旅途中的風雨了。 風雨,象徵著生活中的逆境、磨難、考驗,它突如其來,想要打亂人的生命軌跡。 但是詞人就像在風雨中吟詩如常,在人生的低谷中也能夠保持從容達觀的胸懷,繼續走自己的路。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作品鑑賞
也是,人生處處有風景,當苦悶不知何處爲出處時,不妨出去走走,看天上雲捲雲舒,看水流嘩嘩而過,這也不失爲一種風趣。 很多時候,人一旦融入自然,往往最容易進入忘我的境界,蘇軾之所以能夠有如此曠達的胸襟,顯然與他與自然的親密接觸有很大的相關性。 “一生煙雨任平生”語出《漁歌子》:“青著笠 , 綠蓑衣 ,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2025 斜風細雨不須歸。 ”意思便為面對人生所遇的風風雨雨,只要有一件蓑衣舊夠了。 我想,此時的蘇軾是否如唐代王維一般“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呢? 也是,人生處處有風景,當苦悶不知何處為出處時,不妨出去走走,看天上雲捲雲舒,看水流嘩嘩而過,這也不失為一種風趣。
- 這也反映出了蘇軾的人格境界,應該說蘇軾的一生基本上達到了這一境界。
- 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
- 顯然這首詞並非蘇軾單純的對一事件的感慨興起之作,其中所蘊含的是蘇軾對其自身前半生所經受的風波曲折的自我反省,更是其通過自然所獲得的大徹大悟。
- 沙湖道中遇雨,一行之人都在風雨的侵擾下,狼狽不堪,四處躲避。
世事無常,唯有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從容看待,才能更好的走好腳下之路,未來之路。 若要細緻研究討論,我們能夠看出蘇軾對於人生價值的取向是多元化的。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2025 從其詩中的人生感悟中能明顯感受出其對積極入世和消極出世的矛盾。 但從《定風波》來看,我們確實能從中深刻體會出蘇軾在面對人生挫折時所表現出了瀟灑從容,與其曠達自在。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歷經了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後,蘇軾越來越認同這種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 “竹杖”、“芒鞋”是蘇軾用來表達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詩詞中經常使用,如《初入廬山》:“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東坡》:“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寓居定惠院》:“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若按自然的邏輯也很難解釋得通。
- 當他被貶到海南島,仍能夠寫出“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這樣心靈純淨的句子。
- 而回首來時之蕭瑟處,這一程歸去之途,既無風雨亦無晴,何等灑落!
- 在經歷過痛苦、低落的情緒後,天性曠達的蘇軾重新振作,並在黃州寫下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多篇傑作,我們今天欣賞的這首《定風波》也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 此時深受重創的蘇軾已看破世俗,對於生死、榮辱、功名權利的都看的很淡,而這也與其受佛理禪有很大的相關。
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 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縱觀蘇軾的一生,衆人皆知其所表現的都是在順境時淡泊,在逆境時從容。 而在蘇軾創下這爲世人所歌頌的,最能體現蘇軾曠達風格的作品前。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詞人背後的故事
詞的下片筆鋒一轉,以「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把詞人的思緒拉回現實。 乍暖還寒的春天,一陣風,竟吹散詞人的醉意,帶來微微的寒意。 但是這微冷很快就消失了,因為雨過天晴,「山頭斜照卻相迎」。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作品鑑賞
自然現象中,風雨與晴空大多有時序先後之別,既無風雨必然晴空,反之亦然。 然而,人生事態多半難以遽然界定其風雨陰晴,晦暗難明的狀態往往居多,困窘著無數極欲自由的心靈。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常人多半憂懼於風雨如晦,喜樂於晴天歷歷,憂樂往往來自他者給予,而非發自內心。 所謂「也無風雨也無晴」正是一種心中喜樂的自然,不受制於外在風雨的自覺。 是以,自信的覺受自我生命的美好,必然煥發光彩,毋需仰賴他者的認可與給予,管它風雨如晦抑或朗朗晴天,皆無所掛礙。 接下來的“竹杖芒鞋輕勝馬”也不太合常理。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作品原文
其所遭受的不管是肉體還是精神的折磨都是非人的,此刻的他飽受悽苦、恐悸、孤獨、苦悶糾纏。 但好在他能從中掙脫,找回生活的意義,活著的意義。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 “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一種寵辱不驚、勝敗兩忘、曠達瀟灑的境界,是一種“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是一種回歸自然,天人合一,寧靜超然的大徹大悟。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詞人背後的故事
既有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所咋,又融匯佛、道的看淡一切的曠達胸襟。 這場磨難使得蘇軾重新看待出世入世問題,重新對自身進行剖析反省,是蘇軾正真意義上的脫胎換骨。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2025 此客的蘇軾正如一直慾火的鳳凰,在黃州得以起死回生,重新領悟人生的真諦。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道出就是最好的證明。 衆所周知,蘇軾這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 這一路走來不可不謂艱難,而其內心所飽受的精神苦痛自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感悟的。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煙雨的迷濛讓天氣灰暗朦朧,創設了入夢的良好氛圍。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作品原文
如果我們內心進入到了無差別的境界,世界萬物哪有什麼分別呢? 因此佛教勸人“無執”,一切都不要執著,不要被外物所繫縛。 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謂“寵辱不驚”。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作品鑑賞
當你對人生的這種辯證法有了了悟之後,就不會永遠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會在微冷的醒覺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線希望。 “山頭斜照卻相迎”,是對生活的一種積極觀照,是一種通觀,是蘇軾經歷磨難和打擊之後,在靈魂上的升華。 蘇軾在他的另兩句詩中,也表達這種思想:“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中國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數不勝數,而蘇軾在我的心中卻是各獨特的存在,通過其詩詞作品結識他,品析其詩詞作品而仰慕他,感悟其文風內涵而被其超脫蕩然的處世態度所深深吸引。 夢破後尋夢句為“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2025 仕途的風雨就如同這自然界的風雨一樣變幻無常,他所期盼的仕途陽光又會在多長的風雨之後? 與其終日忍受這種提心弔膽之痛,還不如“歸去”,退隱江湖,一切平靜,無悲無喜,“無雨無晴”。
全詞以這樣充滿哲理的句子收尾,韻味無窮,令人深思。 竹杖芒鞋行走在風雨中,本是一種艱辛的生活,而蘇軾卻走得那麼瀟灑、悠閒。 對於這種生活,他進一步激勵自己:“誰怕? ”意思是說,我不怕這種艱辛和磨難。 這是一句反問句,意在強調這種生活態度。
但儘管命運多舛,仕途不順又如何,只要活的自在,過的瀟灑,人生又有什麼坎是過不去的呢。 有人曾說,「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事」。 沙湖:在今湖北黃岡東南三十里,又名螺絲店。 穿林打葉聲:指大雨點透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 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裏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作品鑑賞
我們再看詞的下闋,下闋轉到寫雨後的情景和感受。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這裡描繪了一個有趣而又充滿哲理的畫面:一邊是料峭春風,作者感到絲絲的冷意;一邊是山頭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 在寒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喜悅。
這場磨難使得蘇軾重新看待出世入世問題,重新對自身進行剖析反省,是蘇軾正真意義上的脫胎換骨。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道出就是最好的證明。 眾所周知,蘇軾這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 有人曾説,“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事”。 讀了《定風波》,您可能會好奇,為什麼詞人蘇軾因為生活中的一場風雨,寫下對人生這麼深刻的領悟呢?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詞的結尾是整部作品的點睛與昇華之筆。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2025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2025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既然生活中總會遭遇意外的風雨,風雨過後又是一個晴天,不就像是一種循環和輪迴嗎? 再回想方纔風雨交加的情景,又算得了什麼呢? 於是詞人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淡然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作品鑑賞
一蓑(suō):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 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而蘇軾言出“一生煙雨任平生”正是其對人生的最終態度。 經歷過浴火重生的蘇軾,已然沒有什麼風雨能夠再將其撼動,處世從容,安然淡定,這就是蘇軾。 可以説被貶於黃州是蘇軾思想和創作的一大重要轉折點。 再加上其自身的樂觀豁達,對人看事都始終保持着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和對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詩意追求,他一直保持着以儒家的忠義思想來進行自勵自勉。
所以,這裡的“晴”不會單純指天晴。 沙湖道中遇雨,一行之人都在風雨的侵擾下,狼狽不堪,四處躲避。 其中有人或哀嘆或抱怨,能從容不迫,泰然處之的能有幾人? 但蘇軾是如此的,此時的蘇軾在經歷了前期的風浪後,已然能夠十分坦然的直麪人生的風雨。 「一蓑煙雨任平生」便直接將其對人生路上所能遇到的風風雨雨的坦蕩自若的態度顯露出來。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作品原文
貶居黃州期間,是蘇軾文學生涯最重要的時期。 在經歷過痛苦、低落的情緒後,天性曠達的蘇軾重新振作,並在黃州寫下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多篇傑作,我們今天欣賞的這首《定風波》也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蘇軾在黃州,曾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片坡地,貼補生計。 「一生煙雨任平生」語出《漁歌子》:「青著笠 , 綠蓑衣 , 斜風細雨不須歸。」意思便爲面對人生所遇的風風雨雨,只要有一件蓑衣舊夠了。 至此,他開始經常出入佛寺道觀,經常一個人策杖江邊,踽踽獨行。 我想,此時的蘇軾是否如唐代王維一般「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呢?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在這裡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哲理,歸去之後(可理解心靈的皈依),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麼區別呢? 他在此勸人既不要因風雨而擔驚受怕,也不要因陽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處之。 這看來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實這是一種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種了悟宇宙、人生之後的大超越。 這也反映出了蘇軾的人格境界,應該說蘇軾的一生基本上達到了這一境界。 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島後,又把這三句稍一改,寫入了另一首詩《獨覺》:“瀟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 ”可見,蘇軾是以此來磨礪自己的人格境界,並貫穿在他一生的生命歷程之中。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 作品鑑賞
是以,行走於風雨人生路上,一路巔躓,迭遭險阻,只是令他愈挫愈勇,更艱韌其生命的厚度。 因此行過穿林打葉的驟雨樹林後,一路前行,不但未見狼狽之態,反而意態瀟然,昂首於馬上,更顯悠然。 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態度2025 而回首來時之蕭瑟處,這一程歸去之途,既無風雨亦無晴,何等灑落! 「也無風雨也無晴」,述說的正是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