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清初的遷界令窯場一度荒廢,但遷界令放寬後,又慢慢恢復過來。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南遷至大埔的客家馬氏族人,向泰亨文氏購買窯場。 [1]產品行銷至江門一帶,一度有“海濱瓷都”之稱。 但民國成立後,受到沿海各縣窯場的廉價品競爭,碗窯村的陶瓷事業逐漸式微,並於1932年停產。 好景不常,清康熙元年(1662),清廷實施沿海遷界30 至50 裏,並派兵驅散沿海居民,強令遷往內陸,沿海地區大多夷為平地。 文﹑謝兩氏逢此劫,亦不能免,相率離開大埔碗窯。
在新屋家之上,大埔河仍是天然溪流,但打後的河道就變得人工化。 沿河岸村徑走,間中一邊無路,便要穿梭藍色鐵橋,至對岸續走。 大埔河上游有多條藍色鐵橋,建得非常密,行幾步又有一條。 昔日出入碗窰的外人可不少,有人來收購果樹,也有人看準村內母豬要配種的時機,帶來肥壯豬公上門交配。
大埔碗窰: 交通
康熙八年(1669),清廷接受廣東巡撫王來任、兩廣總督周有德的建議,敕準復界,但仍不許漁船下海。 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方全面解除海禁。 大埔碗窰 原被迫遷的文﹑謝兩氏,僅得文氏重返大埔舊地,而窰場則遭到荒廢。
- 碗窰位於大埔南面,自明朝起,文、謝兩族人就在這裏經營窰場,生產青花瓷器,可說是大埔最古老的工業村!
- 小孩最期待的是每年村內的樊仙誕,四日五夜的神功戲需要有人負責帶位,這些把觀眾帶到座位的小員工可以獲得幾塊錢(後來升到十幾塊)工資。
- 沿馬路落斜,留意左邊路口,在避雨亭旁有指示牌,跟牌上斜,往碗窰展覽方向走。
- 大埔上碗窰村亦有一所超過200年歷史的樊仙宮(又名樊仙廟),是香港唯一供奉陶匠守護神樊大仙師的廟宇。
- 學校另一邊是有超過二百年歷史樊仙宮,供奉了陶瓷業祖師樊仙,相傳樊仙發明用陶土燒製碗,且曾與百工祖師魯班比試製碗獲勝,所以得到從事傳統陶瓷業者的尊崇。
- 在新屋家之上,大埔河仍是天然溪流,但打後的河道就變得人工化。
若孩子高小或以上,這纔好帶他們行此路線,的確有點累人。 遠足人士應在出發前自行選擇最合適的路線,以及查閱運輸署或相關交通機構網頁以獲取最新的交通資訊。 請妥善處理使用過的口罩及垃圾,以保持個人及環境衞生。 《01體育》編輯室對「Fantasy遊戲」總是有種執着,大至英超﹑歐聯﹑世界盃,小至國際泳聯Fantasy,也有同事參與其中。 「行路Fantasy」就是一個行路遊戲,用城市散步路線當成「陣容」一決勝負! 大埔碗窰 7個同事7輪比賽,玩法大致與「英超Fantasy」相同,7輪總分最高者勝。
大埔碗窰: 上門閹雞給豬配種 外來者眾
大埔碗窰之保育沒引起太多人關心,理由是隻被視為一處地方,而非全港議題。 可是當香港所有地方的歷史文化,都因為這種理由而遭遺忘、湮滅、銷毀,所謂「全港」也不存在,而化成另一處陌生的空間,那時大家都沒資格議論了。 所以,應把大埔碗窰當是全香港去感受去思考好了,兩處可比性也太明顯了。 若把兩處當人來看待,大埔碗窰是老人家,香港還未入中年呢。 據說馬氏族人在乾隆年間,陶瓷生產不太順利,故從長樂請來他們家鄉信奉的行業神樊仙樊進德(明朝人),在龍窰口山坡上,建立早期的樊仙宮,經過歷次修建,最後才遷到現址。 小孩最期待的是每年村內的樊仙誕,四日五夜的神功戲需要有人負責帶位,這些把觀眾帶到座位的小員工可以獲得幾塊錢(後來升到十幾塊)工資。
終於找到我們的沈思帶我們沿石級步上碾磨作坊遺址,說這相信是全港最完整的一個。 被鐵絲網圍着的碾槽和碾砣,是以往村民讓牛隻拉碾、將瓷石碾成粉末的工具。 馬村長說,當年祖先馬彩淵公來到此處時,投靠此處文姓村民,「走難落來,好的地方都被人霸曬,你係咪走上山?走上山耕田囉」。 據說文氏後來賺到錢,便遷往泰亨,離開前將窰業轉手馬氏。
大埔碗窰: 大埔碗窯窯址
1662,清朝康熙頒令遷界,所有沿海居民內遷,令碗窰的瓷器生產突然停頓。 大埔碗窰2025 大埔碗窰2025 及後朝廷復界,僅文氏族人回到碗窰,窰場仍然荒廢。 1674年,來自廣東長樂的馬氏族人南遷,向文氏購入窰場,恢復瓷器生產,而且發展起來,十分興旺,產業頗具規模。 大埔碗窰2025 碗窰位於大埔南面,自明朝起,文、謝兩族人就在這裏經營窰場,生產青花瓷器,可說是大埔最古老的工業村! 大埔碗窰 碗窰位置得天獨厚,山崗上蘊藏豐富的優質瓷土,樹木茂盛,不缺燃料,又有河道穿谷而下,可藉助水力,建立水碓作坊。
大埔上碗窰村亦有一所超過200年歷史的樊仙宮(又名樊仙廟),是香港唯一供奉陶匠守護神樊大仙師的廟宇。 碗窰遺址總面積超過五公頃,但只有1,500平方米被劃為法定古蹟。 [3] 大埔碗窰2025 公元2010年,碗窰展覽館建成,並對外開放。
大埔碗窰: 香港志
屋漏偏逢連夜雨,國外以機器大規模生產的瓷器亦大量傾銷到港和南洋一帶,使得大埔碗窯失去主要市場,至1930年代終告停產。 香港開埠後,天主教會開始向仍是清政府管轄的新界傳道,1860年和神父(後來的安西滿主教)、穆神父及樑子馨神父,從荃灣沿古道經鉛礦坳來到碗窰村。 1863年中,他們在樊仙宮旁建立新界第一間小教堂,並為一位60歲村民領洗,小教堂同時成為學校。 10年後碗窰發展成30名教友的規模,並培育了一位客家傳道員,及客家神父馬俊賢。 明朝期間,文天祥族裔文蔭公遷至大埔碗窰一帶,與謝氏共同燒製青花瓷器;清初遷界時他們離開了。
大埔碗窰: 考古發現
瓷土一直燒製質粗色啞陶器,至宋代江西有昌南,有村人燒成瓷器,傳說獲宋真宗賞識,徵為御品,以其年號「景德」易其鎮名。 大埔碗窰2025 一二七八年及一三六九年,元及明朝官府在景德鎮設瓷廠,謂之官窰。 燒瓷技術普及後官私窰遍佈全國,平貴瓷器皆沿水路跨縣跨省外銷,甚至沿海上絲路運往南洋、中亞、歐洲,用慣笨重器皿的洋人,驚為天物。
大埔碗窰: 行路Fantasy|探索大埔河百年變遷 由古代工業村走到現代工業邨
一七一五年法國傳教士殷弘緒來景德鎮,依產地高嶺山稱瓷土為Kaolinite,中譯「高嶺土」,將燒瓷工序連高嶺土標本寄往法國,歐人自此才懂得製瓷。 大埔碗窰2025 自命為中國通的輔政司駱克,在英國租借新界前到碗窯調查,見那兒有意大利籍和神父40年前所建聖堂,以為碗窯瓷藝,由和神父傳授,因偏見而生誤解。 二零零四年發表的《碗窯陶瓷遺址保育及發展可行性研究》,也存同類誤解。
大埔碗窰: 街知巷聞:敗瓦遍地 大埔碗窰史等待撿拾
此外,亦有人上門專門替農戶閹雞,閹過的「扇雞」一般體型較大。 村長記得那人「好快手」,「搣咗陣毛,搵把刀,然後搵條魚絲,撐開,切切切,有粒白色嘢,就是雞子啊,拿出來」。 大埔碗窰2025 碗窯遺址總面積超過五公頃,但只有1,500平方米被劃爲法定古蹟。 大埔碗窰2025 大埔碗窰 [3] 公元2010年,碗窯展覽館建成,並對外開放。 網站所述的資訊如有更改,應以有關部門或機構公佈為準。
大埔碗窰: 考古發現
大埔碗窰村一帶,水源豐富,並出產優質的瓷土礦,由明代開始,已有文、謝二族經營窰場,製作青花瓷器。 雖然清初的遷界令窰場一度荒廢,但遷界令放寬後,又慢慢恢復過來。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南遷至大埔的客家馬氏族人,向泰亨文氏購買窰場。 [1]產品行銷至江門一帶,一度有「海濱瓷都」之稱。 但民國成立後,受到沿海各縣窰場的廉價品競爭,碗窰村的陶瓷事業逐漸式微,並於1932年停產。 前區域市政局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分別於1995年及1999年成立考古隊,在碗窰窰址進行考古研究調查。
大埔碗窰: 大埔碗窰窰址
故此,走進大埔海濱公園,路過回歸塔,行到吐露港海濱。 在大埔新市鎮發展前,大埔河從這裏流進大埔海,但在大規模的填海後,大埔河被引接到林村河,再由林村河流入吐露港。 行過王肇枝中學,走到廣福邨,便到兩河交匯之處。 大埔碗窰2025 一九七○年代中期的一場嚴重火災破壞了廟內很多文物。 廟內仍保留著一七九○年的木牌匾和紀念一八九七、一九二五、一九六四及一九七六年修繕工程的碑記。 樊仙宮(又名樊仙廟)位於大埔上碗窰,是上碗窰村和下碗窰村的主要廟宇,相傳由馬氏興建,以供奉陶匠的守護神樊大仙師。
大埔碗窰: 本地工業史的一頁 客家史的一頁
由松仔園經大埔滘自然護理區抵鉛鑛坳,再沿清幽山徑直下碗窰,參觀歷史古蹟-樊仙宮。 來到第五輪的「行路Fantasy」,繼續專注行大埔。 既然行過林村河,不能不走一次大埔河,順道介紹碗窰。 大家可以在大埔墟港鐵站乘搭專線小巴23K,坐到總站新屋家下車。
大埔碗窰: 大埔碗窰村碗窰
政府在此設立碗窰展覽廳,展出這裏的歷史和從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 因此,我們必須對遺址加強保護和研究,以發揮其教育和旅遊價值。 大埔碗窰曾是新界的陶瓷工業中心,早在明代(一三六八—一六四四年)文、謝兩族已經營窰場,生產青花瓷器。 清朝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年)從廣東長樂縣南遷至大埔的客籍馬氏族人,向文氏出資購入窰場。
大埔碗窰: 大埔碗窰村碗窰
遠眺東方報業集團大樓,近觀南華早報的廠房,還有中華媒氣公司廠房那密密麻麻的煙囪。 大埔工業邨在1975年興建,1978年落成,前年易名為大埔創新園,但舊名叫了幾十年,大部分大埔人還是稱呼它為工業邨。 大埔河水源來自四方山、燕巖頂及草山北麓諸澗,包括燕巖溪、打鐵屻坑。
大埔碗窰: 大埔碗窯窯址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佈,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
穿過停車場及空地,抵達由村校課室改建而成的碗窰展覽,內裏有展板介紹碗窰歷史,並展示出土的青花瓷器。 大埔碗窰 展覽場館內有冷氣,夏天散步的話,確是個不錯的中途站。 大埔碗窯一帶所蘊藏豐富的高嶺土、高嶺巖等製瓷原料。
二十世紀初期,由於廣東沿海其他窰場的廉價產品競爭,碗窰的陶瓷業日趨式微,至一九三二年終告停產。 由於碗窰遺址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部分發現窰爐的地方已於1983年宣佈為法定古蹟。 大埔碗窰 1995年,區域市政總署博物館聯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在大埔碗窰遺址進行發掘工作,清理出長達30米的龍窰遺蹟,並發現從採礦到燒製各項製瓷工序的遺蹟。
1995年和1999年,考古學家區家發在窯場遺址發現了各項陶瓷製作工序的遺蹟,包括礦坑、礦洞、水碓作坊、碾磨作坊、淘洗池、製坯作坊和龍窯等,十分齊全。 展覽介紹碗窰的歷史及考古發掘,並展示出土的明清兩代文物。 大埔碗窰2025 如欲進一步瞭解碗窰遺址,可詳閱大埔碗窰窰址單張。
您只須填妥姓名及電郵,便可取得香港地方誌中心有限公司(「香港地方誌中心」)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大埔碗窰 由遺蹟附近可步行至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多是清幽山徑伴著馬路,景色不多,但行至鉛鑛坳,可觀賞大埔全景。 路程頗長,需時約5個小時,腳骨力不夠的小朋友就不建議啦!
樊仙宮是本港現存唯一的同類廟宇,其建築日期已無從稽考。 懸掛在正廳的木牌匾刻於清朝乾隆庚戌年間(一七九○年),故該廟的歷史已逾二百年。 訂閱電子通訊
大埔碗窰: 上門閹雞給豬配種 外來者眾
在碗窰上、下兩村的村民鼎力協助下,考古隊在遺址發現了從採礦到入窰裝燒的各項生產陶瓷工序的遺蹟。 調查結果對研究香港早期工業、大埔區歷史及廣東省民窰有重大意義。 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年),從廣東長樂縣 (即今五華縣) 南遷至大埔的客家馬氏族人,出資向文氏購買碗窰窰場,並恢復陶瓷生產。 碗窰的陶瓷業在清代(一六四四至一九一一年)發展蓬勃,產品遠銷至江門一帶。 至二十世紀初,由於中國沿海窰場的廉價產品競爭,碗窰的陶瓷業日漸式微,至一九三二年終告停產。
大埔碗窰: 交通
【明報專訊】走進碗窰鄉,看見有個關上門的展覽室。 喫慣閉門羹的我們又一次巧逢休息日到訪,習慣使我們養成面對挫敗的好脾氣,這次不再在門前嘆息跺腳之餘,還能有雅興辨認周圍的植物。 在我好奇纍纍結在枝葉上的是桔是柑還是檸檬之際,同行的朱森和彭玉文卻轉眼不見了蹤影。 遍尋之下,看見二人俯身在一片小小荒地前,地上佈滿碎瓦,他們看得興致勃勃。 見狀,我問:「有人打爛碗了?」朱森說:「碗窰以前就是造陶瓷,好靚㗎!」彭玉文更拾起一塊,讚歎是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