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港鐵於尖東站舉辦招聘會所展示的全港鐵路路線圖上,車站獲標示為土瓜灣站[11],唯港鐵回覆查詢指出有關資料僅是港鐵用作內部參考用途,未能作實[12]。 然而直至同年11月,政府宣佈車站定名為土瓜灣站,讓車站名稱更符合其所在位置及地理環境。 土瓜灣一帶附近盡是民居,故4個出入口鄰近區內主要街道及生活設施,包括牛棚藝術村、土瓜灣街市、土瓜灣體育館、高山劇場及馬頭圍道等,四通八達。 土瓜灣站 土瓜灣站內亦融入社區特色,逾100位街坊提供家中物件的照片及背後獨一無二的故事,與藝術家梁美萍共同創作的《家》,將車站變成時光錦囊外,亦展現土瓜灣獨有活力。 車站設施方面,所有出入口均設有升降機或扶手電梯,共設6部升降機及10條扶手電梯;車站大堂的付費區亦設有洗手間及育嬰間,方便「人有三急」的乘客。 土瓜灣站(英語:),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區土瓜灣馬頭圍道(介乎落山道與江蘇街之間)地底[1][3],是一個港鐵屯馬綫的鐵路車站,屬於沙田至中環綫(大圍至紅磡段)工程的一部分,車站於2021年6月27日啟用。

2009年5月21日,香港多份報章報導港鐵推出馬頭圍至啓德一段走線之修訂方案,車站將改設於馬頭圍道落山道遊樂場及土瓜灣市政大廈暨政府合署對出位置。 沙中綫九龍城段,即此站及宋皇臺站的車站及隧道土木工程合約於2012年8月1日批予「三星—新昌合營」。 新昌營造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建造兩個鐵路車站和全長1.6公里的鐵路隧道工程,車站主體結構於2016年12月大致完成。 土瓜灣站及宋皇臺站項目合約由「三星—新昌合營」取得,集團負責工程主要包括建造兩個鐵路車站以及全長約1.6公里的鐵路隧道[14]。 而車站最初預計2018年啟用,然而受沙中綫偷工減料醜聞影響而須延期。 最終車站土木工程已於2019年12月底完成[15],並於2021年6月27日隨屯馬綫全綫通車而啟用[16]。

土瓜灣站: 大堂

而港鐵沙中線土木工程總經理黃智聰表示,已指示承建商鑿開涉事兩幅牆壁總約320平方米牆身,以確保符合圖則[24]。 現時土瓜灣站設有一組車站藝術品,則爲由香港藝術家梁美萍小姐製作的《家》。 該藝術品則根據逾百位土瓜灣街坊提供的家中物件製作相片,並印在車站玻璃板上以講述土瓜灣的故事,並寫下背後一個個尋常而獨一無二的故事。

  • 1967年發表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及1970年發表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均建議於馬頭圍道近土瓜灣街市設置名為「土瓜灣」的地鐵站,分別為沙田綫及東九龍綫的中途站。
  • 1962年至1970年間,土瓜灣沿海進行填海工程,海心島因工程而連陸,海心廟被搬遷。
  • 馬頭角十三街由13條街道組成,當中有11條全直街道,街名字首分別以11隻寓意吉祥的瑞獸,龍、鳳、鹿、麒麟等命名。
  • 十三街是土瓜灣有名的地帶,由13條街道組成,其中11條全直街道,字首分別以11隻寓意吉祥的瑞獸命名,龍、鳳、 鹿、麟(麒麟)、鷹、鵬、鴻(鴻雁)、蟬、燕、 駿(馬)、鶴。

而路政署於同月5日知悉事件後,於同日及同月7日要求港鐵公司就有關事件提供相關資料。 不過港鐵回覆並未提供包括問題牆身的範圍、導致事故的原因、工程監管的情況及對結構的影響等資料。 土瓜灣站 土瓜灣站 路政署在同月11日再去信港鐵,不滿港鐵未能及時通報有關事故,對此感失望及不能接受。

土瓜灣站: 車站樓層

而根據調查報告顯示,站內另一條通道的同類牆壁亦有兩個位置,合共約41平方公尺牆面曾削筋。 港鐵亦證實一名港鐵監督人員對承建商削筋仍知情不報,故亦對其已開始紀律程序[23]。 而港鐵沙中綫土木工程總經理黃智聰表示,已指示承建商鑿開涉事兩幅牆壁總約320平方公尺牆身,以確保符合圖則[24]。 到2017年9月港鐵於尖東站舉辦招聘會所展示的全港鐵路路線圖,改稱為土瓜灣站。 不過港鐵回覆傳媒指,有關資料僅是港鐵作為內部參考用途,並未作實。

土瓜灣主要以住宅區及輕工業區為主,另外附近沿漆鹹道北至馬頭圍道一帶亦聚集了不少傢具商舖和室內設計公司。 商舖主要集中在土瓜灣道,工廠大廈和住宅式工場則於九龍城道與馬頭圍道,後因工業轉營,工廠慢慢搬遷,部份工廠大廈演變成現在內地旅行團購物的地方。 此站原計劃名為「馬頭圍站」,2010年11月,政府憲報刊登嘅沙田至中環線鐵路方案中,則繼續顯示其原稱馬頭圍站。 以其所在的馬頭圍道而得名,唯車站實際上遠離馬頭圍邨,加上鄰接嘅宋皇臺站更接近馬頭圍邨,以馬頭圍作為車站名稱並唔能達至指向作用,更被區內人士指出將會誤導乘客同公眾,引起爭議。

土瓜灣站: 啟用

在2007年7月的運輸及房屋局的合併方案建議中,重新建議興建馬頭圍站。 另外,當初建議興建馬頭圍站和土瓜灣站的位置,都比現時建議的偏東。 此站的接駁巴士上落客點設於馬頭圍道「土瓜灣街市」巴士站,可用,或依職員指示前往。 港鐵免費接駁巴士只於鐵路事故期間提供服務,詳情可留意港鐵公佈,或站內告示。 如欲查閱此站附近前往各港鐵車站的公共交通工具資料,可參考「乘車應變錦囊」,或瀏覽運輸署網頁。 土瓜灣站 據港鐵提交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的文件,在全綫共131個超標的沉降監測點中,在36個位於土瓜灣站的監測點錄得沉降超標,一半涉及附近樓宇,受影響樓宇共有14座,最嚴重的一座港鐵錄得實際沉降約40.4毫米[31][32]。

[2] 對沙中綫的最終方案,本站會和原計劃中嘅宋皇臺站合併(當時分別稱為「馬頭圍站」同「土瓜灣站」),並命名為馬頭角站。 但在2007年7月嘅運輸及房屋局合併方案建議中,重新建議採用原來方案,分別興建本站及宋皇臺站。 工程期間,世運公園曾被徵用作為工地,以建設連接九龍城的地下通道(即B出口)。 而連接世運公園的部分行人隧道並同樣被翻新及重建,以接駁B出口,同時亦加建升降機連接行人隧道。

土瓜灣站: 興建工程

十三街歷史悠久,這一帶的樓宇樓齡逾半世紀,龐大的唐樓羣外表並不光鮮,但七彩顏色勝在夠特色。 樓上民居,樓下車房遍地,左右有茶記、小店,共冶一爐,湊成香港舊區獨有的味道。 土瓜灣站2025 而於2017年9月,港鐵於尖東站舉辦招聘會所展示的全港鐵路路線圖上,此站獲標示為宋皇臺站[11],唯港鐵回覆查詢指出有關資料僅是港鐵用作內部參考用途,未能作實[12]。 而同年11月,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視察沙中線工地,港鐵工程總監黃唯銘對外回應時仍繼續使用原稱[13]。 2018年6月12日,港鐵被揭發於車站連接站臺及大廳的自動扶梯與樓梯之間的分隔牆疑未依照圖則進行,結構牆兩層鋼筋的其中一層被剪走,全幅牆身大約高20至30米,但港鐵的監工未有上報。

土瓜灣站: 車站象徵

在港鐵網絡之中,側式疊式月臺於港島綫以外相當罕見,另一個港島綫以外的疊式側式月臺車站為青衣站,港鐵宣稱如此設計是由於車站所在地的地下空間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此站後,將由原屯馬綫一期(馬鞍山綫)所採用的右上左落,回復成原西鐵綫的左上右落。 而香港中華煤氣表示證實有4條喉管沉降超出上限:一處接駁位出現滲漏;而其中兩處須更換成韌性較強的聚乙烯管:一處是聚乙烯管,因此毋須更換;而另一處沒有用戶,因此關閉喉管隔離。 港鐵指沉降過去一年平穩無再出現變化,會要求同事翻查資料[28]。 東方紗廠於1954年由澳門富商傅老榕和上海富商萬春先共同興建創立,從事棉紗紡織工業,1981年廠房結業,後改為倉庫用途,實用主義建築風格,曾在2010年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卻於2012年被清拆,現在只留下一幅建有窗戶的外牆。

土瓜灣站: 十三街 舊區情懷土瓜灣地標

呼吸星球咖啡店前身為舊式冰室,有逾60年歷史,亦曾經是不少港產片的拍攝地,包括杜琪峯的《復仇》和嚴浩的《浮城》。 現時,咖啡店保留了舊式冰室的特色,如卡座、招牌和吊扇,café內擺設珍藏古董,環境充滿懷舊氣氛。 由公園盡頭的「海心亭」可望到紅磡灣區域,遠至北角至鰂魚湧一帶,甚至九龍東及郵輪碼頭的海景一覽無遺,絕對值得一去的土瓜灣好去處。 土瓜灣保留了不少舊區特色,其中一個土瓜灣好去處「十三街」正是非常有舊情懷的特色景點。 土瓜灣十三街由13條街道組成,分別以寓意吉祥的瑞獸命名,例如龍、鳳、 鹿、麟、鷹等。 土瓜灣牛棚藝術村前身是建於1908年的「馬頭角牲畜檢疫站」,即是牛隻的中央屠宰中心,營運了近一個世紀直至1999年8月。

土瓜灣站: 車站構造

[32]當中最為街坊不捨的是有20年歷史被稱為「街坊食堂」 的潮汕美食[33]。 2016年6月,市建局宣佈在土瓜灣推出3個以小區重建發展概念的項目,涉及鴻福街、銀漢街、啟明街及榮光街合共97個街號。 此外,中層車站大堂新增扶手電梯直接通往車站大堂,方便市民由紅磡區內、紅磡海底隧道出入口以至尖東一帶前往車站。 由藝術家林嵐創作的雕刻玻璃裝置《失而復得》,將會分佈在車站不同位置,展現站內旅客絡繹不絕的特色。 土瓜灣站2025 土瓜灣站 該站附近有不少打卡好地方,《香港01》旅遊頻道記者推介其中4個好去處,有文青必去人氣懷舊咖啡店,寶物如山的工廈古物店,還有打卡勝地牛棚藝術村等。 根據九廣鐵路公司(九鐵公司/九鐵)

土瓜灣站: 車站構造

2017年11月27日,政府宣佈此站將定名為宋皇臺站,讓車站名稱更符合其所在位置及地理環境。 運輸及房屋局常任祕書長(運輸)黎以德指出,期間留意不少地區人士表示希望車站能夠反映有關宋朝古蹟的特色,因此政府決定將此車站改名為現稱。 同時為了回應地區及議會的訴求,政府亦決定將原先的「馬頭圍站」更名為土瓜灣站,並希望這兩個車站的名稱更能反映地區的特色,及讓沙中綫鐵路更能融入社區[14]。 土瓜灣站 在2009年沙中綫九龍城段諮詢方案中,港鐵公司建議走綫由啟德新發展區的啟德站開始,經馬頭湧道和馬頭圍道,在馬頭湧道以東及馬頭圍道以南,分別設置土瓜灣站和馬頭圍站。 建議修訂後的走綫,可以服務更多土瓜灣、九龍城及啟德新發展區的人口,讓區內大部分的住宅、學校和工商業區,都位處車站出入口附近500米的步行範圍之內。 2009年5月21日,香港多份報章報導港鐵推出馬頭圍至啟德一段走綫之修訂方案,車站將改設於馬頭圍道落山道遊樂場及土瓜灣市政大廈暨政府合署對出位置。

土瓜灣站: 出口數目

2018年6月12日,港鐵被揭發於車站連接月臺及大堂的扶手電梯與樓梯之間的分隔牆疑未依照圖則進行,結構牆兩層鋼筋的其中一層被剪走,全幅牆身大約高20至30米,但港鐵的監工未有上報。 而路政署於同月5日知悉事件後,於同日及同月7日要求港鐵公司就有關事件提供相關資料。 不過港鐵回覆並未提供包括問題牆身的範圍、導致事故的原因、工程監管的情況及對結構的影響等資料。 土瓜灣站2025 路政署在同月11日再去信港鐵,不滿港鐵未能及時通報有關事故,對此感失望及不能接受。 除了是夜晚跑步及放狗的好地方外,亦是不少電視劇的常見取景勝地。 確頭設有大型巴士總站,提供多條不同路線的巴士往返全港各區外,更提供一條往返北角的新渡輪航線,約每半小時一班船,可以輕鬆吹著海風前往港島區,早前紅隧一度封閉時,渡輪就成為區內居民過海的便利之選。

土瓜灣站: 工程期間照片

而實際上十三街位處馬頭角,因土瓜灣/馬頭角本有新山作天然分界線,但後來新山被削平而變得不明顯,造成地名擴散/縮細的爭議,尤其以沙中綫宋皇臺站/土瓜灣站命名爭議最盛。 土瓜灣站2025 又例如,2006年市建局發言人表示,1998年宣佈的25個重建項目並不包括土瓜灣北部馬頭角十三街。 土瓜灣(英語:To Kwa Wan),古稱土家灣[1],是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南部的一個海灣。 土瓜灣行政上屬於九龍城區的五個分區之一(即紅磡、土瓜灣、九龍城及九龍塘、何文田和啟德)。 [2] 土瓜灣之大致位置為紅磡以北,何文田以東,九龍城以南,啟德以西。 馬頭角十三街由13條街道組成,當中有11條全直街道,街名字首分別以11隻寓意吉祥的瑞獸,龍、鳳、鹿、麒麟等命名。

古蹟辦隨即派員到場視察,檢視所發現的文物,並與考古學家討論保護方案,確保遺跡及文物受到妥善的保護,不會受到工程而破壞[16]。 唯時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網誌表示,目前只有其中一個完整古方井獲得允許原址保留,並考慮將方井與宋皇臺公園作綜合規劃;但另四個宋元至晚清的石井及200多件遺址,古蹟辦與港鐵商討後,只作記錄便將遺址破壞,有外界質疑是為了遷就加快工程。 土瓜灣站2025 土瓜灣站2025 唯到同年5月中,大部分工地已陸續交還港鐵,並同步動工建造豎井,以便日後放入巨型鑽挖機建隧道;惟豎井建造時因愈挖愈接近宋元方井與房屋遺址,路政署纔要求港鐵先停工建保護牆,並需評估古蹟不會受損才復工。 土瓜灣站2025 宋皇臺站共設有三層,當中L2層為車站大堂;而L3層為車站月臺[2]。 由於宋皇臺站主體位於啟德新發展區,車站於啟用時仍未有任何建築物,故施工無需遷就樁柱水管,因此車站有別於土瓜灣站的規模,無論車站大堂及月臺也特別寬敞。 2018年6月12日,港鐵被揭發於車站連接月臺及大廳的電扶梯與樓梯之間的分隔牆疑未依照圖則進行,結構牆兩層鋼筋的其中一層被剪走,全幅牆身大約高20至30公尺,但港鐵的監工未有上報。

土瓜灣站: 車站票務

2017年6月,港鐵提交宋皇臺站最新設計方案,並且在古物諮詢委員會討論。 港鐵建議在車站頂設混凝土井槽,作為原址重置宋元古井及晚清水槽。 在車站大堂的部分假天花範圍改為透明玻璃,讓公眾仰視觀賞,而大堂內亦會設置展櫃供展示文物[20]。 不過有不少委員認為港鐵無心設計,認為不能表達昔日歷史,欠缺特色[21]。 根據九廣鐵路公司[8]九鐵方案中,此站會和原計劃中的土瓜灣站合併(當時分別稱為「土瓜灣站」及「馬頭圍站」),並命名為馬頭角站。 但在2007年7月的運輸及房屋局的合併方案建議中,重新建議採用原來方案,分別興建此站(當時稱為土瓜灣站)及土瓜灣站(當時稱為馬頭圍站)。

據港鐵提交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的文件,在全綫共131個超標的沉降監測點中,在36個位於土瓜灣站的監測點錄得沉降超標,一半涉及附近樓宇,受影響樓宇共有14座,最嚴重的一座港鐵錄得實際沉降約40.4公釐[31][32]。 由於車站設置於繁忙的馬頭圍道地底,兩旁樓宇非常密集,因此興建車站的施工空間十分有限,故車站須採用側疊形式興建兩個月臺,但每層月臺仍然各有約8公尺的寬度,候車空間亦較何文田站觀塘綫月臺寬敞[4][5]。 當中上層月臺為1號月臺(往屯門);而下層月臺則為2號月臺(往烏溪沙),而屯馬綫列車並藉著該設計進行軌道疊落交換[6]。 另外月臺牆身焗漆板亦印有前地鐵公司退休建築師區傑棠所書寫的站名書法大字。 大部份港鐵站內的大堂都設有街道圖,指示出港鐵站鄰近的酒店、文娛設施、購物中心、主要大廈及其最近港鐵站出入口。 根據九廣鐵路公司對沙中綫的建議,馬頭圍站會和土瓜灣站合併,命名為馬頭角站。

土瓜灣站: 出入口

現時宋皇臺站設有一組車站藝術品位於車站月臺,均為由香港藝術家黃麗貞創作的《大地陶詞》;另外,B出口通道設有攝影拼貼展示藝術品的研究、準備及創作過程。 而車站的地面出入口原設有玻璃,以讓天然光射進出入口內,惟由於在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未啟用的宋皇臺站亦被破壞,港鐵其後以鐵皮遮蓋原玻璃位置,並在鐵皮髹上代表車站的黃色,及印上車站的名稱(當中其中文站名為書法字)。 港鐵稱樓宇結構安全,但只有兩頁紙以解釋事件而未有公開土瓜灣站沉降數據,亦無正面回應傳媒揭發的沉降問題是否屬實[30]。

土瓜灣站: 香港旅遊優惠

港鐵較早前建議須因應建造車站出入口而永久封閉的江蘇街,經聽取地區意見後,港鐵在詳細設計階段中修改了出入口設計,保留了一條行車綫,以便車輛由靠背壟道經江蘇街進入馬頭圍道,將工程對居民的影響減至最低。 另外,車站其中一組通風井設於馬頭圍道/土瓜灣道花園內;另一組位於炮仗街/落山道的通風井,經公眾諮詢後,港鐵已將其遷移至較遠離牧愛小學的土瓜灣市政大廈遊樂場內。 然而由於政府取消啟德發展區填海計劃,沙中綫啟德段走綫被大幅修改。

此站原計劃名為馬頭圍站(英語:Ma Tau Wai Station),而政府於2010年11月憲報刊登的沙田至中環綫鐵路方案中仍繼續顯示其原稱馬頭圍站。 以其所在的馬頭圍道而得名,唯車站實際上遠離馬頭圍邨,加上鄰接的宋皇臺站更接近馬頭圍邨,以馬頭圍作為車站名稱並不能達至指向作用,更被區內人士指出將會誤導乘客及公眾,引起爭議。 土瓜灣站2025 根據九廣鐵路公司[9]對沙中綫的最終方案,車站會與原計劃中的宋皇臺站合併(當時分別稱為「馬頭圍站」及「土瓜灣站」),並命名為馬頭角站。

另外,由車站啟用當日(2021年6月27日)至翌年1月1日期間,於宋皇臺站使用八達通出入閘的乘客每程亦可享港幣1元(成人)或0.5元(包括小童、長者、殘疾人士及學生)的車費扣減。 C出口原計劃以行人隧道接駁至北帝街,但受發現古蹟影響臨時擱置興建,並計劃以行人天橋取代,該行人天橋預計於2023年動工,目標在2026年竣工[4];而A、D出口則設於啟德新發展區內[2][5]。 而香港中華煤氣表示證實有4條喉管沉降超出上限:一處接駁位出現滲漏;而其中兩處須更換成韌性較強的聚乙烯管:一處是聚乙烯管,因此毋須更換;而另一處沒有用戶,因此關閉喉管隔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