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代,政府平整大坑村前的稻田,將土地規劃成「田」字形街道佈局,並將地皮出售作住宅發展,新區沿用大坑村的名字,又被稱為新村,是現代大坑的雛形。 大埔南坑村2025 按明朝史籍記載,當時已存在的大埔古村有塔門、白沙澳、茭塘村、榕樹澳、荔枝莊、泮湧及陶子峴,但現時的居民多是清朝遷界後才移徙到來。 大埔區天氣非常潮濕,在春夏期間濕度經常都高達100%,能見度最低時可以只有數米距離。 大埔區的中心是大埔新市鎮,包括舊區大埔墟,以及新區大埔中心一帶。
- 長坑村的幅員遼闊,南起坳背山,北接金山山腳,位於大窩山住宅區和九龍水塘羣之間的河谷,村中有一條沿自金山並經蝴蝶谷流出長沙灣的狹長水坑,村落因此得名。
- 面對七約聯盟,大埔頭鄧族亦聯同七約成員以外的鄰村,例如南坑村、九龍坑、三門仔等組成「聯益鄉」抗衡。
- 過去區內地方在區議會分別歸入東區和灣仔區:大坑徑、虎豹別墅及渣甸山名門均位於灣仔渣甸山選區,以及多數地區歸入灣仔區;少數地區如勵德邨[註 2]及上林等則歸入東區。
- 大埔區較著名的高山有北邊的八仙嶺,這個山嶺亦是大埔區和北區的天然分界,而附近九龍坑山山頂則設有數個發射站。
該莊北與大水窟莊為鄰,東及南與四腳亭莊為鄰,西邊為碇內莊[1]。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會包括大坑、禮頓山、加路連山、掃桿埔、渣甸山等範圍,即由紀利華木球會禮頓道交界起計禮頓道、高士威道以南至沿大坑道全段為範圍。 除此之外,沿着浣紗街及鄰近街道,泊車十分方便,加上有不少特色的美食小店進駐,成為飲食的好去處。 包括豬扒麵「炳記茶檔」、家庭式經營的康記粥店、金龍泰美食、源品車仔麵等、利萬車牌亦於2019年6月進駐,而小甜谷和Lab Made分子雪糕已結業。 戰後時期,大量內地難民來港,部份難民在大坑後山坡搭建簡陋的寮屋居住,成為馬山村和芽菜坑村,大部份寮屋於1970年代被清拆,以興建勵德邨和雲景道,其餘寮屋在1980年代清拆。 2014年1月,香港政府將大埔區8幅土地全部改劃為住宅用途,預計可興建15,410個公營及2360個私人住宅。
大埔南坑村: 大埔 , 太和 住宅 最新租屋樓盤搜尋結果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翌年4月,英國軍艦駛入大埔海登陸,舉行接管新界的升旗儀式,由於大埔為新界的中心地區,英國人以此作為新界的行政中心,設立理民府、警察總部及鄉議局。 大埔南坑村2025 位於大埔區的北約理民府管理的地域包括了今日的大埔區、北區、元朗區、屯門區及沙田區,但不包括九龍水塘以西的地域及西貢北(當時屬南約)。 1948年元朗區從北約分拆;到後來1970年代,沙田區在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之時自立成為單獨一區;最後是北區於1980年獨立成區。 路過 大埔北汀麗路旁的「南坑村」,南坑村位於九龍坑山下與富亨村旁,九龍坑山是衞奕信徑其中一段,名字源自山下之九龍坑圍村。 據 2010年之「尋找鄉村的故事」報告中,大埔南坑村仍然有不少長者聚居,居住於山腳的長者多至 人,山上亦有長者居住。
大埔區位處新界東部,南起大埔滘大埔尾坑及中文大學地界線,北至八仙嶺,西瀕大刀屻,東跨吐露港,包括對岸西貢北的十四鄉、黃竹塱及離島塔門、平洲、赤洲等。 南坑村村公所位於南坑村村口 (26 號),門外有一幅對聯:「南山松獻壽、南坑水長春」,有趣的是建築物上「南坑村公所」幾個大字中,其中「坑」字中「幾」是省去了一橫劃,摸不透當中的原因。 村公所除了是村民聚會的地方,也兼任鄉村居民代表選舉時投票中心。 1880年代,政府於大坑海邊填海,重建海堤,高士威道和銅鑼灣道相繼落成。
大埔南坑村: 大埔南坑村
傳統漁業主要是深海捕魚,漁民以漁船為家,大埔漁民主要的捕魚區是塔門、較流灣、深灣及鹽田仔。 大埔現時有七個政府劃定的海魚養殖區,分別是塔門、較流灣、深灣、老虎笏、榕樹凹、鹽田仔及鹽田仔東。 大埔南坑村 以往的耕地部分改為種植蔬菜、花卉及養魚之用,但亦有很多耕地被荒廢。 務農人士由於綠色產品成為時尚,有機耕作乘時而起,於「大埔農墟」直銷有機蔬菜[15]。 「大埔農墟」原為「七約農產品擺賣場」,是當年太和市(大埔新墟)的一部份,由七約鄉公所管理,作為批發議價的公秤手,後因新市鎮發展和農地減少而式微[16]。 大埔區議會屬下設有5個委員會,負責區內的工商業、環境工程、文娛康體、社會服務及交通運輸等各方面的事務。
英國租借新界以後,在1913年於太和市興建大埔墟火車站,太和市逐漸取代大埔墟的地位,所以太和市後來被稱為大埔墟,而原來的大埔墟(大步墟)則改稱為「大埔舊墟」。 大埔區人口主要聚居於大埔新市鎮內七大出租公共屋邨和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以及太和站附近的大埔舊墟和大埔墟站附近的大埔新墟的私人屋苑,其餘不少居民散居於大埔區內133條大小村落。 大埔南坑村2025 大埔南坑村2025 大埔區(英語:Tai Po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東部,範圍包括大埔、東平洲、大埔滘、汀角、船灣、林村谷、白石角及它的外飛地為赤門海峽兩岸的西貢半島北部(西貢北)。
大埔南坑村: 區議會議席分佈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大埔中心,嵐山,宏福苑,富亨邨,富善邨。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2,500,年齡中位數為 大埔南坑村 45.5歲。 村中沒有家祠等建築物,不過已經有教會進駐,包括中華基督教會大埔堂富善佈道所 (南坑村 大埔南坑村2025 69 號),曾經與香港華人基督會頌真堂所共用同一個堂址,除了宗教上之推廣外,也為村民舉辦旅遊等活動。 項目到地鐵31號線「南約站」直線距離約100米,地鐵31號線是連接坪山碧嶺至龍崗龍城的地鐵線路,將提升龍崗中心南北向軌道聯繫。
- 畢拿山山上有一條水坑流經大坑一帶再進入海中,而大坑居民常於坑中洗衣,大坑和浣紗街因而得名,該條水坑經過多次整治和因填海而延長,現已成為一條明渠。
- 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大埔區人口為316,470人[1]。
- 住村屋最大的好處就是能享低密度的居住環境,一天工作後回到幽靜的家休息,自然能真正放鬆。
- 第六屆大埔區議會有19名民選議員及2位當然議員,現時大埔區議會主席為毛家俊先生,副主席是劉勇威先生。
- 當時,泰亨村文氏(1892年) 組成大埔七約,跟大埔頭鄧氏的地方勢力並行的聯盟。
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大埔區人口為316,470人[1]。 碧海雲天、大梅沙京基喜來登酒店、京基百納廣場等一系列住宅社區、度假酒店和購物中心,都是來自京基地產,京基100更是成爲深圳地標性的建築。 大埔南坑村2025 大坑每年中秋節都會舉行舞火龍活動,傳說在1880年8月有村民死於瘟疫,後有村民在中秋節舞動火龍及燃放鞭炮,瘟疫便消失,自此大坑居民每年便在中秋節舉行舞火龍,但中途曾經停辦,近年又恢復。 2003年SARS肆虐香港,大坑亦曾經特別舉行一場舞火龍以求消災。 每年的舞火龍是由當地一個地區組織大坑坊眾福利會主辦,是項活動也是中外攝影愛好者的盛事之一。
大埔南坑村: 樓盤介紹
在村中走走看,整條村最熱鬧的是村口之南坑村村公所,閒時有村民聚首搓麻雀,跟大部份新界村落一樣。 過去大坑多被認爲是銅鑼灣的一部分,但現在已經被認爲是獨立的地區。 過去區內地方在區議會分別歸入東區和灣仔區:大坑徑、虎豹別墅及渣甸山名門均位於灣仔渣甸山選區,以及多數地區歸入灣仔區;少數地區如勵德邨[註 2]及上林等則歸入東區。 [1]2016年開始,原屬東區的「維園」和「天后」兩區改為歸入灣仔區,即整個大坑,包括勵德邨及上林等亦納入灣仔區範圍。 大坑是指銅鑼灣道、香港中央圖書館以南及大坑道一帶的地區,大坑道一帶屬於住宅區,沿路也有不少大單位老牌豪宅,例如龍園,不少樓齡超過30年。
大埔南坑村: 大坑埔
大坑(英語:Tai Hang[註 1])位於香港島銅鑼灣以南、掃桿埔以北,是一個純住宅區,而大坑道較高位置環境較為寧靜,位於該處的屋苑大都是高尚住宅。 六零年代因建造船灣淡水湖的關係,將船灣海沿岸原有六條村落(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背連橫嶺頭、涌尾及湧背),近千名村民搬遷到大埔墟的陸鄉裏。 白沙頭洲三門仔村的村民希望維持原有鄉村社羣,選擇在大埔鹽田仔三門仔新村重新安居立戶。 大埔南坑村2025 大埔區議會是香港的區議會之一,共有21個議席,包括19個民選議席及2個當然議席(大埔及西貢北約鄉事委員會主席)。 大埔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 第六屆大埔區議會有19名民選議員及2位當然議員,現時大埔區議會主席為毛家俊先生,副主席是劉勇威先生。
大埔南坑村: 大埔村屋售盤
大坑位處銅鑼灣內的一個山谷,早年稱為紅香爐谷,香港開埠前,村民在海灣外築建海堤保護村落和村外的農田。 畢拿山山上有一條水坑流經大坑一帶再進入海中,而大坑居民常於坑中洗衣,大坑和浣紗街因而得名,該條水坑經過多次整治和因填海而延長,現已成為一條明渠。 長坑村的幅員遼闊,南起坳背山,北接金山山腳,位於大窩山住宅區和九龍水塘羣之間的河谷,村中有一條沿自金山並經蝴蝶谷流出長沙灣的狹長水坑,村落因此得名。 長坑村主要包括村口和河谷兩岸一帶,廣義上可包含九華徑泵房上村和大蒸場一帶,雖然位置各有一段距離,但均以長坑村作為門牌。
大埔南坑村: 大埔工業村 南坑村屋
增加五聯、寶龍科技園及碧嶺片區聯繫,應對未來城市發展彈性的功能。 大埔南坑村2025 項目到地鐵14號線「南約站」直線距離約100米,一期建設段爲崗廈北-沙田,線路總長約50.3km,設站17座,是全國首列無人駕駛快速地鐵,時速高達120公里/h(正常地鐵時速80公里/h)。 大坑埔,是新北市瑞芳區的一個地名,位於該區西北部,範圍大致包括吉慶裏中西部不含西北端凸出部分、吉安裏。
大埔南坑村: 大埔宏福苑2房 以13000元租予同區客
大坑北部接鄰天后,南部則接鄰渣甸山,西北面則是香港島主要購物、娛樂及旅遊區銅鑼灣。 南坑村,相信是由於村旁一條沿自九龍坑山的山坑而命名,南坑村鄰近大埔舊墟,而大埔舊墟由大埔頭鄧氏建立,是明朝年代由粉嶺龍躍頭鄧氏的一派分支。 大埔南坑村 泰坑文氏未建太和市之前,大埔舊墟有不少船隻在此停泊,遠至瀝源等一帶的村民亦乘街渡到舊墟買賣,其後建立天后廟,是大埔頭鄧氏最大財勢的時期。
大埔南坑村: 大埔市中心 @中原樓市片區
位於大尾篤及沙頭角半島的船灣淡水湖,是香港第一個劃自海域的大型儲水水塘,也是大眾騎單車的好去處。 淡水湖原本是一個大海灣——船灣,灣內沿岸曾經有多條鄉村,不過在1960年代建淡水湖時遭拆遷,部份鄉村遺址已經埋在淡水湖水底。 大埔區內有香港的著名內港——吐露港,位於大埔新市鎮的東面、沙田的東北面,海港呈西南-東北走向,其出口為大赤門,之後海水便流進大鵬灣。 大埔區的大埔市中心@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9,399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26,339人。
大埔南坑村: 區議會
眾所周知香港是石屎森林,在密密麻麻的摩天大樓裡,總有人希望逃離這一片密不透風的土地,購買村屋因此成為不少人的選擇。 House730搵樓大本營網羅大埔村屋售盤,買家可根據售盤的面積、預算、地理位置進行篩選,每個大埔村屋售盤的資訊均列明於網頁上,心水樓盤一目瞭然。 長坑村(英語:Cheung Hang Village)是香港新界葵涌的一條寮屋村落,位於葵涌和荔枝角之間的石梨貝腹地。 明朝萬曆年間,龍躍頭鄧氏在今日天后廟後的汀角路建立「孝子鄧師孟祠」紀念孝子鄧師孟,於康熙十一年 (1672年)向新安知縣申請建墟,在已圮毀的「孝子鄧師孟祠」原址建立「大步墟」,與同一祖先的大埔頭鄧氏合力經營[9]。
當時,泰亨村文氏(1892年) 組成大埔七約,跟大埔頭鄧氏的地方勢力並行的聯盟。 面對七約聯盟,大埔頭鄧族亦聯同七約成員以外的鄰村,例如南坑村、九龍坑、三門仔等組成「聯益鄉」抗衡。 每年「聯益鄉」參與大埔舊墟中天后宮的祭祀活動,進行祈求平安。 東部過境高速是國家高速G25長春-深圳高速公路的組成部分,駕車30分鐘直達蓮塘口岸入境香港,蓮塘口岸擬投資14億元,是深港跨界交通“西進西出、東進東出”總體格局的重要口岸。 由此等往東可前往宜蘭、羅東、花蓮、臺東等地,往西可在七堵車站連接縱貫線以前往基隆、臺北、桃園、新竹、苗栗及中南部各地。 臺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大坑埔地區為一街莊,稱為「大坑埔莊」,隸屬於石碇堡。
大埔南坑村: 大埔頭 近市村屋~可寵物
長坑村南面部份,即坳背山大蒸場一帶是九華徑村的後山,戰前早有九華徑村民在山上開墾農田耕作,九華徑山界的界石現存於長坑村後山。 [1]早在青山道仍未落成前,九華徑已有小路經坳背山前往石梨背村和大埔道,小徑後來發展成今日的長坑路和長源路。 大埔南坑村 大埔的工業大部分設於大埔創新園(第26區內約62公頃填海闢拓的土地)和第8區位於汀角路的混合式工業和辦公室用途的建築物內,而其餘的工業則設於少數傳統的地下物業和寮屋構築物內。 另外白石角一幅面積約為22公頃的公眾填土土地已興建為香港科學園,科學園分三期發展,第一,第二期和第三期已經完成。 大埔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大埔區的事務,共有21名議員,現屆大埔區議會由民主派主導,現任7名議員當中5名為民主派議員,建制派只有2名議員。
大埔南坑村: 路過 大埔北南坑村
大埔區較著名的高山有北邊的八仙嶺,這個山嶺亦是大埔區和北區的天然分界,而附近九龍坑山山頂則設有數個發射站。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確認大埔為安全社區,是全球第90個安全社區[2],也是香港第3個安全社區(第1是屯門區,第2是葵青區)。 大埔南坑村 大埔村屋雖遠離市中心,可是區內村屋林立,配套發展完善,有多架專綫小巴、巴士往來市中心及其他地區,即使不駕車乘坐交通工具亦十分方便。 住村屋最大的好處就是能享低密度的居住環境,一天工作後回到幽靜的家休息,自然能真正放鬆。
大埔南坑村: 大坑 (香港)
新界五大氏族中原籍江西的鄧氏和文氏自宋明期間分別遷到區內的大埔頭及泰亨定居。 大埔南坑村2025 大埔南坑村 康熙八年(1669年)批准復界,為恢復經濟,朝廷鼓勵外地人士入遷墾荒,其中以由江西、福建、廣東省內的惠州、潮州、嘉應等地遷入的客家人最多,建立圍屋聚族而居。 毗鄰大埔富亨邨的近市區村屋,步行至富亨邨只需數分鐘,飲食、購物、街市買餸、學校、醫療診所、出外交通等等生活所需,皆可以靠富亨邨一帶之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