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雖然是個人的、私密的,但在說話和聆聽之間,有些個人記憶卻會被聆聽的人深刻記住,甚至會改變聽者對歷史的看法,那就是口述歷史的公共性。 2012年的7月,我和馬屎埔的村民走到北區地政署,要求地政署批租給在馬屎埔務農20多年的黎永權先生。 那天,我認識了羅婆婆,她當時拿着一個「還地於農」的標語,從馬屎埔的村口一路走到黎生的農田。 羅婆婆那一代人,年輕的時候已經因為日本侵華和政治運動落難他鄉,年紀大了等待落葉歸根的時候,又有人以「產權」的名義將家園連根拔起。 婆婆姓羅名柳鶯,楊柳上的夜鶯,和其他老人家的名字很不同,很有詩意的名字。

而隨着年月的增長,聚居的人越來越多,石湖墟面積亦不斷擴大。 1898年,租借新界及新九龍的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亦有收錄“石湖墟”,並在條約附圖中顯示位置在粉嶺圍以北。 上水石湖墟2025 1910年九廣鐵路英段通車後,初期只在上水加設小車站,當1930年上水車站建成,毗鄰的石湖墟更見繁盛,很多三層高的唐樓建成,至今在新勤街仍存有當時1933年建成的唐樓。 除了食物吸引,昔日的冰室設計也值得細味:淺綠色主調配高樓㡳、枱上不設餐牌,只有掛在牆上的餐單;電掣及風扇雖已停用,但並沒有拆卸,依然保留舊有風貌。

上水石湖墟: 上水一日遊!6大美食及景點推介:玻璃屋Cafe+椰樹林打卡|上水好去處

小時候他們一家六口住在菜園村,父親買來一個二手焗爐,天還未亮,就終日在鐵皮搭建的房子裏低頭密密搓麵團做餅,焗好了的唐餅,凌晨4時便由母親推出上水天光墟擺賣,「舊時的人下午便不會外出,我們要早點開門做生意」。 上水石湖墟街市是街坊們覓食的好地方,位於2街的明記美食主打平價茶餐,其中有樣店家獨創的餐點「菠蘿蛋」,絕對是來到上水必試的名物之一。 「菠蘿蛋」原來是以薄薄蛋皮包覆著經過烘烤的菠蘿包,味道甜甜,口吃起來有點像西多士,雖然稱不上是美味佳餚,但創意的做法也吸引不少人幕名而來一試。 新界北區,指的是上水、粉嶺、沙頭角、打鼓嶺等地段。 其中位於東鐵沿線的上水和與之毗連的粉嶺,又稱為石湖墟與聯和墟。

區賢伯伯在信箱旁的鐵皮小屋,過着半隱居的生活,他不喜與人交談,只與貓為伍,村民都叫他「貓伯伯」。 貓伯伯數年前過身了,只留下孤零零的鐵皮小屋、歪歪斜斜的桑樹、和不離不棄的小花貓。 上水石湖墟2025 貓伯伯離開後,有些熱心的貓義工開始照顧小花貓,每天帶食物到貓伯伯的鐵屋前餵貓兒;一些年輕人在牆外畫了一隻拿着鋤頭的花貓紀念貓伯伯;最可憐是那棵歪歪斜斜的桑樹,於半年前被鋸掉了,只留下一個已死的樹頭。 聽說地產商已「買了」貓伯伯的鐵皮小屋,當你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貓伯伯的鐵皮小屋可能已被拆。 就像那棵歪歪斜斜的桑樹一樣,鐵皮小屋象徵着南海華遠鎮區族一代人以異地為鄉的故事,即將消失的,不單單是一棵樹,還有一個「故鄉」。

上水石湖墟: 香港文匯網

然後,……再沒有然後,縱然村民仍在這裏生活,但歷史戛然而止,數代人的生命史只換來寥寥數字。 自從二老爺來到馬屎埔後,很多區族的人都從南海的華遠鎮移居馬屎埔。 晞旻的爺爺區潤是區俊的同村兄弟,來到馬屎埔後也在村口信箱附近落腳。

  • 然後,她帶學生走進主人房,指着橫陳的木板牀說:「呢張就係我家婆張木板牀。」房子雖然於一九七○年重建,可是屋內有些傢俱卻比這所房子更古老。
  • 我們的上水好去處推介,透過上水一日遊,讓大家細味水洩不通的大街背後,上水原有的真實面貌。
  • 人氣小店包括因豬扒麵聞名的明記美食及主打東莞傳統粥品的東莞佬粥店。
  •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 黃千歲妻子梅芳(梅荔芳)亦因為在香港島西環列提頓道23號藏有鴉片煙,在3月19日被法庭判罰港幣50元簽保及3個月守行為[12][13]。

興發餅家是一間擁有近60年歷史的老字號餅店,位於石湖墟街市1樓,主打人手製作的傳統中式糕點,包括南乳餅、光酥餅、摩囉酥、南瓜餅及馬仔等,大件飽肚又抵喫,多年來都深受街坊歡迎。 不過可惜的是,由餅店始創人廖師傅自行研發的招牌香蕉糕蛋糕現時已停售,只因懂得做這款糕點的師傅已經「收山」,看來這種手工製糕點已經買少見少,大家要好好珍惜這些懷舊小喫。 從美國迴流後不久便住在上水,屈指一算,也有十多年了。 許多年前在電臺聽陶傑說『上水』的意思是漁民上岸的意思,這個說法從來得不到證實。

上水石湖墟: 學校類別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Uwants.com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現時石湖墟仍是上水一個商業活動十分繁忙的地方,故墟內一些街道現已由運輸署劃為「行人專用區」。 石湖墟建立後,成為當時區內重要的商業中心,早年[何時? 石湖墟(英語:Shek Wu Hui)是香港北區上水的一個舊墟市,位於現時東鐵綫上水站附近。 2014年民建聯獲香港建造商會研究基金撥款,研究如何活化聯和墟、大埔墟和石湖墟。 民建聯提出爲配合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原墟市亦各有文化特色,既需要保育,亦需要注入新的元素。 在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的協助下,研究團隊舉辦多場地區工作坊,諮詢居民、商戶及學生等意見。

上水石湖墟: 時間:2019-11-21 04:24:07來源:大公報

愛新奇口味又嗜甜食的朋友可以嚐嚐他們的「菠蘿蛋」,是一層薄蛋漿包裹着菠蘿包的小食,但若喜愛傳統菠蘿包的香脆酥皮,就未必能貼合你的口味。 上水石湖墟 溫馨提示,明記美食營業時間不定,想幫襯也需碰碰運氣。 上水石湖墟2025 上水石湖墟 如何前往:於上水港鐵站乘坐的士或自駕到麥景陶碉堡,山上有少量空位泊車,但留意古洞北正有多個地盤開發,地面情況較多變。

上水石湖墟: 上水石湖墟

學生問:「咁辛苦,有冇諗過唔耕田呀?」黎生爽快回答:「冇喎,不過想耕都冇得耕啦,地政都唔肯租。」是的,在這片土地上,曾經「勤力就搵到食」,但在今日的香港,「就算你肯勤力,都有好多人唔畀你喺塊田上面搵食」。 「一個社會根據其需要來改造賴以生存的土地,這樣的行動,任何人只憑直覺就可承認,是一樁顯著的『歷史』事件。」這種改造,不單指戰後的農民將馬屎埔從稻田改造成菜田,還指他們在情感上認定了馬屎埔不單是糧食的生產地,還是自己的家鄉。 所以,當我知道在二零一二年二月馬屎埔的村民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時,我覺得有一段被遺忘的歷史快要消失,我聽到歷史的召喚愈來愈響,我希望和學生一起走進馬屎埔的時光隧道。

上水石湖墟: 街知巷聞【趁墟系列之三】:逛一趟 沒有水貨客的石湖墟

讀香港的歷史時,從來只知道香港從漁村走向工業化,再由工業化走向國際金融中心。 上水石湖墟 如粉嶺北的其中一條村馬屎埔村,便是香港僅存小數仍然以農耕為生的村落。 有由醬油廠、木廠、酒廠、豆品廠等組成的工廠區,還有農田及住宅區,加上傳統的鄉村茶樓,鄉村學校,本來已經是一個有完整網絡的社區。 「新界東北」這四個字最近在香港是一組耳熟能詳的字,但對我而言卻是一個很陌生的詞。 上水石湖墟 從來,新界是「新界東」與「新界西」這兩個地域組成的,新界原本是沒有新界東北這個區的。 新界東北這個名字,是香港政府把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的農地劃出後,將這幾個區域統稱為新界東北。

上水石湖墟: 改善計劃

數代人生命史只換來寥寥數字如果你在Google地圖鍵入「馬屎埔」,你只會發現一片空白。 不過,只要將「地圖」模式切換到「衛星」模式,你會發現馬屎埔的農田橫直相間,農棚和房屋星羅棋佈,是一片生氣盎然的綠色空間。 如果,我們仍然以「小農村到新市鎮」的模式去看新界歷史的話,可能只看到粉嶺的街道和屋苑的名字,忽略了馬屎埔這個小農村。 即使有歷史書提到馬屎埔的歷史,也只以寥寥數語,像墓誌銘一樣記錄這段往事:馬屎埔的農民大都來自於戰後的南海、番禺和順德,他們帶來了產量較高的種菜技術,他們漸漸將馬屎埔的稻田變成菜田。

上水石湖墟: 上水一日遊終極指南丨上水打卡/郊遊好去處推介

」村民遠離故鄉,在粉嶺平原開枝散葉,以「仕」代「屎」,是一種自我期盼。 上水石湖墟 名字之變更,揮去了落難荒涼的悲情,懷抱異地為鄉的心願。 曾任兩屆北區區議員的工聯會北區紅花嶺地方選區候選人曾勁聰今年再戰區選,爭取重返議會。 他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自己長年在北區參與民生和勞工服務,十分關注做好「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規劃,提出爭取特區政府落實基建先行等政綱,將港鐵北環線東延至沙頭角、打鼓嶺、文錦渡等地,改善交通服務等。

上水石湖墟: 上水郊遊好去處

馬屎埔不屬於任何人,但以此地為家的人都屬於馬屎埔,因為有一整代人在馬屎埔創造了新的鄉土。 「係喎,佢地啲肥好靚喎。」另一位姐姐嘖嘖稱奇的向著我們的堆肥,得知我們自己回收廚餘堆肥,連連點頭。 農夫終於取回一分,順勢解說如何與社區合作處理廚餘問題。 香港旅俠 –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領袖發展中心 © 2023. 王潤強是一名教師,在區內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教數學,2007年首次參選區議會選舉,及後成為上水中心委員會業主主席。 上水石湖墟 他在2011年當選,被視為首個於私樓區當選的民建聯成員。

上水石湖墟: 香港上水的舊墟市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那座「三排屋」就是客家人在馬屎埔留下的舊日足跡,也象徵着馬屎埔這片土地的多元性。 不過,60年代開始,愈來愈多農民在馬屎埔養雞養豬,溪水變髒,村民開始要開井打水。 上水石湖墟2025 區潤也帶着兒女從信箱的位置搬到今日馬適路的農棚。

上水石湖墟: 歷史與空間:上水的「巨變」

命名本來就是一場關於想像的角力,戰後的馬屎埔不只是農田,更是逃亡者的避難所。 曾幾何時,村民的門牌上曾經清清楚楚寫着「馬仕埔」,但在一九七九年的測繪處地圖上,卻只有「馬屎埔」的字樣。 村民晞旻說:「上一代嘅村民覺得「屎」字唔好聽,咪改做『馬仕埔』囉,但後來又畀人叫返做『馬屎埔』嘞。

上水石湖墟: 學校設施

從「友蓮士多」再往前走,我看到一條寫着「寶安臺.一九七五年八月立」的鄉間小路,我駐足了很久,因為我和這條小路一樣,生於一九七五年八月。 不過肯定的是,張小姐的父親來自番禺,是國民黨人,一九四九年後被共產黨通緝,避走香港。 張小姐說:「走遲一日就畀人捉,因為嗰日阿爸等啲人偷渡落嚟,第二日啲人就搜到。」我們常常以為,馬屎埔的村民都種菜,還有些養雞養豬,不過,聽過張小姐的故事後,我們對馬屎埔的認識又豐富了。 張小姐的父親移居馬屎埔後替政府工作,母親則在馬屎埔養金魚。 張小姐說,他們附近也有很多村民養魚,天仍未亮的時候便要到旺角的金魚街叫賣,生意也不穩定。 上水石湖墟2025 張小姐形容回到馬屎埔就如回到家鄉,她說:「呢到就真係我自己屋企,你話返大陸就真係冇感覺,因為始終我都喺呢度出世,又喺呢度大,最鍾意就係𠵱度囉……攤喺到已經好舒服。」從前的人,出城打工不順心,可以選擇回鄉種田。

有一回我要早回家,上了巴士,同學發現我漏了一包在椅上,車長正要駛走時,他把那一袋擲入窗內給我接住。 自1980年代中期開始,政府發展上水新市鎮,今天石湖墟內已無清代的歷史文物可見了,但部分內街仍存昔日墟集舊貌。 北區古代的墟市,據康熙二十七年(1688)編的《新安縣志》所載,當年只有稱為「天岡墟」的墟場,位置可能是今天燕崗村與松柏塱之間的「天光莆」。 清初復界後人口急增,可能在清朝雍乾年間,墟場的貿易移至昔日石湖墟舊街市一帶的石湖陂(古地名)附近,石湖墟因以為名。 上水石湖墟2025 據說石湖墟初期建成的「咱婆街」,設有八間商店,墟期與大埔墟交錯,各鄉村民在附近空地「趁墟」交易。 上水市中心內有香港最古老墟市之一的「石湖墟」,墟內有民生小店、涼茶鋪、餐廳,近年還進駐售賣本地產品、藝術手作、傳統製作的小店。

上水石湖墟: 上水石湖墟美食指南

這或多或少反映了區潤爺爺和何笑婆婆想當年安排子女出城打工的原因。 他叫我們看看屋樑,我們看到山牆有兩個延伸的等邊三角木架,他說:「以前間屋好細,之後擴建,屋頂高咗,間屋大咗。我以前瞓呢個閣仔。」到一九七零年代,八公八婆在祖屋旁加建一座兩層高的房子,區森也成家立室,三代人在馬屎埔開枝散葉。 跟五十年代的村民談話,他們最愛說的,不是田邊軼事,而是田邊的房子。 上水石湖墟 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而人按自己的需要創造了房子。

上水石湖墟: 歷史

在《被違忘了的鐵路》裡提及,沙頭角的東和墟一直是深圳及北區一帶的主要墟巿,村民從陸路及水路把農作物運到東和墟販賣。 但自 上水石湖墟 1898 年新界被租借給英國作殖民地後,港英政府便開始在沙頭角設關,逐漸限制北區居民出入沙頭角。 基於這個原因,上水廖氏族人便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在石湖墟設立墟巿,並且愈做愈大,吸引了上水、粉嶺,甚至大埔一帶村民到來做買賣。

因此,當我一開始看到「新界東北」這個名字時,我覺得很陌生,完全不清楚新界東北是一個什樣的地方。 上水石湖墟 何笑婆婆說,最初在馬屎埔搭棚,也是用禾草鋪屋頂。 農民的房子是有生命的,會隨着農民的生活而變化,搭棚起屋是區家的轉捩點,一個屋棚令本來流離的家落地生根。

上水石湖墟: 學校類別

那裏有老店賣着馳名的五層燒肉,打算移步中興書局尋寶,才發現它已於年初與相鄰的歐永源齊齊結業,旁邊的正和隆醬料店也於年末結束老舖後改成網上營銷了。 每次途經最初以商場之名命名、逼走許多小店的連鎖藥房,鹽叔都髒話連連。 藥房位於商場的本舖仍在,卻已與其他分店統一換上了光亮的紫色招牌。 自由行的開放侵擾了居民的生活,卻使好些本來主力做街坊生意的小店賺到第一桶金後衝出市區。

濕地旁邊舖有單車徑,是上水郊遊及踩單車的好去處,不過切記郊遊時,盡量不要打擾農民的日常生活。 明記腸粉現址前身其實是車仔麵老字號珍苑麵家,雖然珍苑已結業數月,舖頭內還是飄散着鹼水麵的氣味,街坊「錯叫牛腩麵」依然是常有的事。 明記腸粉其實都是上水街坊名物之一,三式套餐(腸粉、陳皮魚蛋及豬皮)更不少街坊「由細食到大」的抵食套餐。 老闆是上水街坊,他每天凌晨5時就會到舖裏準備,7時正準時開舖。

為了尋找「軍地」的故事,我請信謙帶我探望他的嫲嫲。 自從香港政府於1920年代修好新界環迴公路,粉嶺便成為香港北方的邊防重鎮,「軍地」又位於新圍軍營和皇后山軍營的旁邊,於是大家也將「軍地」聯想為「英軍駐紮之地」,很多粉嶺老街坊也這樣告訴我。 上水石湖墟 然而,歷史就像俄羅斯套娃,層層相套,打開外面的瓷娃,才發現裡面藏著一個面孔一樣、卻又獨立完整的小瓷娃,每次揭露,都充滿驚喜。

上水石湖墟: 學校設施

除了藥房,還有售賣電子產品的張毛記,鹽叔指指招牌笑說:「佢𠵱家叫自己CMK𠻹」。 味峯侯公祠這個兩進式設計的祠堂,建於清朝乾隆53年間,數數手指已有超過200歷史。 當時由舉人侯倬雲,為了紀念別號「侯味峯」的國學生侯聚裴而興建,現時主要用作祭祀祖先的家祠,是一級古蹟之一。 於雙魚河旁邊,你會看到一大片農地及魚塘,這裏是塱原濕地,也是香港東北區佔地最廣的天然平原。 時至今日依然有農民在此種植通菜及西洋菜等蔬菜,是難得於本港得以保留的天然濕地。

上水石湖墟: 時間:2019-11-21 04:24:07來源:大公報

饒玖才先生曾經考證香港地名的由來,指出「埔」字「源於客語」。 上水石湖墟 有村民說,戰前本地人主要請客家人在這片稻田工作,如此估計,「馬屎埔」這個名字也可能源於在這裏工作的客家人。 如果你走過馬屎埔東村,會在農棚中赫然看到一座兩層高的「三排屋」,「三排屋」的建築風格明顯與其他農民的房子不同,三間石磚屋連成一排,自成一格,很有氣勢。

上水石湖墟: 香港文匯網

友蓮士多是馬屎埔農村唯一的士多,雖然結業多年,但門外還掛着手繪的士多招牌。 「友蓮」,就是張煌友伯伯和毛蓮娣婆婆名字的結合。 張伯伯是深圳龍崗人,一九五○年來港,與妻子在馬屎埔經營士多,主要賣汽水和香煙。 上水石湖墟 張伯說,七八十年代,馬屎埔的農民最愛在正午時分聚在「友蓮」打牌,等到三點過後太陽收斂一些才落田工作。 從以下的一段對話,或者可以感受到士多如何維繫着菜農的感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