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強風來襲時,該裝置使用傳感器來探測風力大小和建築物的搖晃程度,並通過計算機經由彈簧、液壓裝置來控制配重物體向反方向運動,從而降低建築物的搖晃程度。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在航天、航空、軍工、機械等行業中早已應用各種各樣的阻尼器(或減震器)來減振消能。 從20世紀70年代後,人們開始逐步地把這些技術轉用到建築、橋樑、鐵路等結構工程中。
表皮結構最典型的就是玻璃幕牆的抗風,這個與表面風壓有關。 每年颳大風的時候總有一些高層建築發生玻璃幕牆脫落的現象,這就是表皮結構的抗風設計出現了問題。 2018年11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蒞臨大廈22層陸家嘴金融城黨建服務中心,指示「樓宇黨建」工作,隨後前往119層觀光廳,俯瞰上海城市風貌。 大樓內裝有全球最重阻尼器「上海慧眼」(重達1000噸,首創引入電磁原理),以及275臺500瓦風力發電機,全球第二快電梯、秒速20.5公尺的電梯[8][9]。 此外,機動車停車位佈置在地下,可停放2000輛[10]。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上海中心大廈
“下了飛機後,我坐上出租車學到的第一句中文就是‘什麼路? 後來,當馬溯在上海第一次能夠用中文告訴出租車司機他要去哪裏,並且司機也能聽懂時,那一刻令馬溯至今都難以忘懷。 如圖2,阻尼器通常都是慣性比較大的東西,通過自身的慣性和阻尼來消耗風荷載對結構產生的能量,從而減少結構的響應。 更進一步地,通過調整TMD系統與主體結構的質量比、頻率比和TMD系統的阻尼比等參數,使系統能吸收更多的振動能量,從而大大減輕主體結構的振動響應。
- 這是一種爲了削減強風下高層晃動的專業工程裝置:質量塊和吊索構成一個巨型復擺,它與主體結構的共振,能消減大樓晃動。
- 2013年4月11日,總高度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主樓核心筒結構澆築完畢第108層,高度突破500米,達到501.3米。
- 自2016年啓用以來,上海中心大廈的阻尼器的擺動幅度還沒有到達過極限狀態。
- 因爲這纔是真正關乎身家性命的事情,表皮結構出現問題可以更換,而如果主體結構出現問題,樓倒人亡 [微笑臉]。
- 當風荷載作用到建築表面上時,在建築物的兩側偏後的地方會產生漩渦脫落現象。
- 這兩個大水箱學名叫調諧質量阻尼器,是廣州塔減振控制系統的重要部分,能讓廣州塔扛得住 12 級颱風和 8 級地震,箱內的水還有消防功能。
“在上海中心的頂樓,‘上海慧眼’已經正常工作併爲這座建築中工作的人們服務。 而‘上海之冠’和‘上海之環’我也已經做好了提案。 我希望,我們可以在未來看到這些美好的東西”,採訪最後,馬溯對未來充滿期待。 “我們以優化城市交通爲切入點,主要設想是將黃浦江發掘營造爲一個新的城市基礎設施‘空中走廊’”。 而馬溯口中的‘空中走廊’,並非拆除現有的基礎設施,而是在對環境影響最小的地塊上建設新的基礎設施,或者改造提升現有基礎設施的交通承載力。 “與倫敦眼不同,‘上海之冠’橫跨黃浦江,具有提供市民遊客過江功能,也爲世界增添了一個標誌性的城市形象和世界會客廳。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上海中心大廈是如何抗風的?
這種阻尼器可以降低風致峯值加速度,降低的幅度超過43%,可以令大廈內90%的人感受到較大的舒適度。 臺北101大廈安裝的重達680噸阻尼器除此之外,有着“小蠻腰”之稱的廣州塔,它也有自己的抗風神器,它的阻尼裝置是兩個超級大水箱,水箱的下面安裝有軌道,以便水箱可以滑動。 當塔身晃動時,水箱可以通過傳感器向反方向滑動,以此來消減塔身的晃動幅度。 這兩個大水箱學名叫調諧質量阻尼器,是廣州塔減振控制系統的重要部分,能讓廣州塔扛得住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2025 12 級颱風和 8 級地震,箱內的水還有消防功能。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上海地鐵(Shanghai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2025 Metro)是世界範圍內線路總長度最長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在高樓林立的上海,裝有阻尼器的摩天大樓一共有兩家:上海中心大廈和環球金融中心。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採用了電渦流阻尼技術,利用導體在磁場環境中做相對運動時產生電渦流阻礙導體運動的原理來消減阻尼器的擺動,從而釋放能量。 既然阻尼器可以削減大樓晃動,是不是超高層建築都要裝?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2025 專家表示,超高層抗風抗震主要依靠大樓結構和外形設計,需要“自身硬”。 阻尼器的作用更像是“錦上添花”,一方面削減晃動,優化體驗、提高大樓品質;另一方面,增加結構的耐久性。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颱風“煙花”逼近上海,中國第一高樓“鎮樓神器”擺起來了
世界著名建築大師馬溯•斯特貝爾(Marshall Strabala)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設計學士和哈佛大學建築學碩士,美國的註冊建築師。 在其近30年的設計生涯中,其設計作品包括香港會展中心,倫敦金絲雀碼頭(倫敦金融城),休斯敦芭蕾舞中心和太湖博物館等,多達上百個超高層、城市綜合體、公共建築等各類項目。 126層爲阻尼器上部空間,被打造成了集科技、人文、藝術爲一體的多用空間。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阻尼器上方安裝着“巔峯之眼”——這座酷似眼睛的雕塑,造型取材於《山海經》中的燭龍之眼,被稱爲“上海慧眼”。 位於上海中心126層的天時632藝術空間即將開放,這裏高583米,是世界最高的以阻尼器爲主角的沉浸式互動空間。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2019年的颱風“利奇馬”影響期間,阻尼器單邊擺幅超過50釐米,瞬時峯值一度達到了70釐米,擺幅創下上海中心大廈啓用以來的最大紀錄。
所謂漩渦脫落通俗來說就是指漩渦以一定的頻率從建築物表面脫落。 而這個漩渦脫落的頻率與結構外形有關,當漩渦脫落的頻率與結構的固有頻率非常接近時,就有可能使結構產生共振。 因此,結構設計中怎樣減弱或避開荷載頻率的影響纔是更重要的,而不是所加設計荷載越大越好。 爲了應對臺風“煙花”帶來的暴風暴雨等極端天氣,上海轉移大量戶外施工作業人員,以及需要轉移的人員至安全區域。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2025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2025 人員可以轉移,但是屹立在城市的那些超高層建築無法轉移,他們正在經受颱風的“考驗”,在暴風雨中“瑟瑟發抖”。 作爲這座世界第二、中國第一高樓的總建築師,馬溯深耕中國市場,是唯一一位在中國國內工作生活的全球建築設計大師。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阻尼器
截止至2021年1月23日,上海地鐵運營里程爲772公里,位於中國內地第一名。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截止至2019年6月,上海地鐵最高日客運量爲2019年3月8日的1329.4萬人次。 2020年,上海地鐵日均客運量774.51萬人次,總客運量達到28.34億人次。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上海中心大廈的鎮樓神器動了:重達1000噸的巨無霸阻尼器… 抵禦颱風“煙花”的衝擊
上海中心的高度達到了632米,總共有128層,重量達到85萬噸。 上海中心大廈的上層部分,要承受着每秒數十米大風的襲擊。 就算是平常的氣象,這座大廈所承受的風壓就比普通高樓大得多,尤其是颱風來襲,上海中心大廈就會出現大幅度晃動,而最大幅度可達到1.4米。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上海之巔觀光廳
2006年9月,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發放的消息指出,將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Z3-2地塊上新建一座高達580米的摩天大樓,引起國內外廣泛反響[6]。 2007年,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在上海親自審定了大廈的設計方案[來源請求]。 2008年6月24日,上海中心敲定採用「龍型」方案作為深化設計藍本[4]。 央視網消息:7月25日,上海中心大廈的1000噸的阻尼器發生了罕見啓動,開始劇烈搖擺用來抵消狂風對大廈造成的劇烈浮動。 目前該地颱風天氣已導致一些樹木倒傾,玻璃幕牆、廣告牌有部分掉落。 圖爲臺北101大廈的風阻尼器,該大廈在88層至92層掛着一個重達660噸的巨大鋼球,利用擺動來減緩建築物的晃幅。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上海中心開放頂端阻尼器:今起試運營每日最多預約120人
上海中心大廈從外觀上看起來是旋轉上升的建築造型,外幕牆收分向上整體旋轉120度,這個建築造型其實是結合了建築美觀與風工程技術兩方面的綜合考量。 阻尼器限位設定是一種安全標準,還有一種叫做舒適度標準。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就舒適度標準而言,我們的阻尼器是按照目前國際上最高的舒適度標準,也就是按H-10標準來設計的,它能顯著提高建築的品質。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世界上最重的阻尼器!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上海慧眼”吸引遊客觀賞
藏在上海中心 層的阻尼器,是上海中心的“鎮樓之寶”。 它的全稱爲“電渦流擺設式調諧質量阻尼器”,採用的電渦流技術是世界上首次用於風阻尼器,爲中國人首創。 魔都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又有新驚喜,位於126層的天時632藝術空間將於元旦全新揭幕亮相,這是全球最高的、以阻尼器爲主角的沉浸式互動空間,也將爲市民遊客獻上一場超震撼的光影秀。 賽格大廈是目前世界最高的鋼管混凝土結構大廈,是深圳市跨世紀的標誌性建築。 而今年5月份其頻繁的晃動引起了人們的不安,當時人們紛紛猜測其晃動的原因,其中較多人認爲是其未安裝阻尼器的原因。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設計
隨着颱風的登陸,上海中心大廈已經有輕微晃動,而大廈防風抗風的“定海神針”—阻尼器也開始動了。 並且隨着颱風風力的加強,阻尼器的擺動幅度也逐漸增加。 高度爲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是目前已建成超高層建築中,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高樓,榮獲了CTBUH“2016年世界最佳超高層建築獎”和全球唯一超高層榮獲“LEED鉑金獎。 今年夏天,颱風“煙花”給上海帶來明顯的風雨影響。 上海中心大廈搖擺着的阻尼器“上海慧眼”,再次成爲了網紅並受到大衆關注。 其實,除了擁有先進的電渦流擺式調諧質量,自重1000噸的阻尼器之外。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上海中心總建築師馬溯·斯特貝爾: 上海是一座適合行走、可閱讀的城市
學結構的人都知道,安全,適用,是結構設計最基本的兩個準則。 阻尼器有很多種,其中最常用的一種就是調諧質量阻尼器(TMD),圖2爲TMD基本模型。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上海中心」觀光路線由位於B1層的「上海之巔展示廳」,118層的「上海之巔觀光廳」、125層的阻尼器展示區和126層世界最高人文藝術空間組成。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世界上最重的阻尼器!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上海慧眼”吸引遊客觀賞
自2016年啓用以來,上海中心大廈的阻尼器的擺動幅度還沒有到達過極限狀態。 據悉,2019年8月,颱風“利奇馬”影響期間,阻尼器單邊擺幅超過50釐米,瞬時峯值一度達到了70釐米。 上海中心大廈的阻尼器,全稱爲“電渦流擺設式調諧質量阻尼器”,它採用的電渦流技術以往用於磁懸浮等工程,這項技術繫世界上首次用於風阻尼器,是中國人首創。 它還有個名字叫“上海慧眼”(靈感來源於《山海經》中的“燭龍之眼”),它是我國首個自主研製開發的世界上首個電渦流擺式調諧質量阻尼器,也是國際上首次將電渦流阻尼用於超高層建築的風阻尼器。 風阻尼器工作示意圖上海中心大廈的阻尼器被稱爲“上海慧眼”,它是由我國首次自主研發的,也是世界上首個電渦流擺式調諧質量阻尼器。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阻尼器
隧道中雖然有五彩燈光變換,但行人在其中根本看不到浦江兩岸的美景。 如今,在自己親手設計的作品(上海中心)內辦公,馬溯視此爲一個珍貴機會,使其得以有機會在業主遇到問題時,能與之攜手共同合作解決。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2025 近日,上海中心總建築師馬溯•斯特貝爾在接受東方網記者採訪時,娓娓道來他的上海情緣,以及他眼中令人怦然心動的未來上海。 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中心獲悉,即日起,空間進入預約試運營階段,消費者可通過熱線電話瞭解相關事宜。 走進天時632藝術空間,巨大的阻尼器出現在眼前,有頂天立地的感覺。
颱風“煙花”給上海帶來明顯的風雨影響,高達632米的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在颱風天裏能夠保持穩定,位於126層的“電渦流擺設式調諧質量阻尼器”起到關鍵作用。 這款阻尼器由我國自主研發,重達1000噸,在建築受到風作用力搖晃時,阻尼器質量塊的慣性會產生一個反作用力,產生反向擺動,爲摩天大樓減振減擺。 位於阻尼器上方的,是名爲“上海慧眼”的重達7噸的藝術雕塑,設計靈感來源於《山海經》中的“燭龍之眼”。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2025 上海中心大廈工作人員介紹,該阻尼器的極限擺幅可達到2米,可以削減強風下高層晃動,幫助超高層建築保持樓體穩定和安全;可以令大廈內90%的人能感受到較大的舒適度。
位於上海中心126層的“上海慧眼”,是個重達1000噸的“超級巨無霸”,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擺式阻尼器質量塊。 這是一種爲了削減強風下高層晃動的專業工程裝置:質量塊和吊索構成一個巨型復擺,它與主體結構的共振,能消減大樓晃動。 例如,有的國家多地震,設計的阻尼器更多考慮抗震效果。 上海多臺風,設計的阻尼器更多考慮抗風效果,所以也叫風阻尼器。 我國首個大型風阻尼器安裝於臺北101大廈,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風阻尼器,也是全球第一個作爲遊覽景點開放的此類設施。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上海中心大廈的鎮樓神器動了:重達1000噸的巨無霸阻尼器… 抵禦颱風“煙花”的衝擊
這款阻尼器由我國自主研發,重達1000噸,在建築受到風作用力搖晃時,阻尼器品質塊的慣性會産生一個反作用力,産生反向擺動,為摩天大樓減振減擺。 位於阻尼器上方的,是名為“上海慧眼”的重達7噸的藝術雕塑,設計靈感來源於《山海經》中的“燭龍之眼”。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2025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2025 從風工程角度來講,建築外表面扭轉的形態對削減風荷載是非常有幫助的。 上海中心大廈外形既實現了風工程削減風荷載的要求,又能滿足建築外觀的美學要求,兩者的結合達到了最理想的狀態。 2019年的“利奇馬”颱風是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全部安裝測試完畢以後所遇到的最強颱風,當時阻尼器的單邊擺幅瞬間峯值達到了70公分左右,如果兩邊加起來,大概是1.3米到1.4米左右的擺幅。
使用了這一裝置之後,能把強風加在建築物上的加速度降低40%左右,這樣一來,即使遭受強風襲擊,建築內的人也基本感覺不到建築物的搖晃。 新聞上說是,”世界首創的擺式電渦流調諧質量阻尼器”。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 上海中心大廈阻尼器2025 當風荷載作用到建築表面上時,在建築物的兩側偏後的地方會產生漩渦脫落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