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在臉書專頁「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與個人網站發文分享個案,他表示,這名病人比較特別的是,抽血發現她的發炎指數非常高,白血球將近兩萬。 一般來說,如果是單純的癌症的話,比較少遇到這樣的狀況。 一位糞便潛血陽性的病患,第一次大腸鏡檢查,不料大腸滿滿都是瘜肉,但都只是一般瘜肉,葉秉威醫師表示,冷切除就可以了。
透過電腦斷層掃瞄,得到大腸的成像圖,可檢查出腫脹組織、腫塊、潰瘍及息肉,若發現息肉打算切除,需經由大腸鏡執行。 但需特別注意的是,鋸齒狀息肉與增生性息肉病理組織相似,但鋸齒狀息肉有癌化可能。 大腸瘜肉症狀 目前並無明確的遵循法則可以確定大腸息肉如何變癌細胞,只能推測當息肉愈長愈大,癌化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大腸瘜肉症狀: 健康網》糖尿病與胖瘦無關! 營養師授3招逆轉前期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 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 使用者應向醫師尋求醫療建議,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 Cigna 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 「Cigna」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大腸瘜肉症狀2025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 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Cigna Corporation 提供。
- 在香港,大腸癌持續成為本港最常見癌症,大腸癌新症數字更每年遞增,而「腸瘜肉」正是引致大腸癌的重要成因。
- 若不及早治療,癌細胞會侵入和破壞附近的器官,還可經血液和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各部位。
- 如果不加以處理,假以時日,瘜肉就有演變為惡性腫瘤的風險。
-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臺,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在進行大腸鏡檢查前,必需留意有沒有限制事項,例如禁食、飲用大量開水、服用瀉藥以助排清腸道等等。 在預約檢查時,醫護人員會提醒你注意相關事項,如有任何疑問,應該向醫護人員詳細查詢。 另外,可以記錄相關徵狀的情況,例如徵狀維持多久、排便習慣、體重改變等等,甚至是與大腸癌無關的徵狀也可以記錄,譬如壓力來源、憂慮情緒、生活上的變化,以及列出正在服用的藥物或補充劑等。 資料越詳細,醫生越容易透過你的身體狀況瞭解你的病因。 50多歲的吳先生(化名)向來身體健康,沒有任何症狀。
大腸瘜肉症狀: 大腸癌成因及風險因素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中心的數據指出,在2020年,大腸癌是本港第2位常見癌症,同年有5,087宗新症個案,並有多達2,287人死於此癌症。 政府現時資助50歲至75歲且沒有大腸癌症狀的本地居民,每2年往私營機構接受篩查,包括大便隱血測試。 若發現大便有血,便會安排大腸鏡檢查及切除相關瘜肉,預防大腸癌。 腸道瘜肉是指大腸壁內的黏膜組織出現異常增生,部分屬於良性,也有部分會隨著時間變大及發生癌變,包括可演變成惡性腫瘤、即大腸癌。 大腸瘜肉症狀 大腸瘜肉症狀2025 本身有高危因素的人士更要加倍留意,提防患上大腸瘜肉。 在醫生制定治療方案之前,患者一般需要接受影像掃描檢查,例如正電子電腦掃描(PET-CT)檢查,以確定癌症的期數和癌細胞的擴散範圍,從而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2.脫垂型發炎性息肉 (Prolapse type inflammatory polyp)脫垂型之發炎性息肉是由腸道蠕動引發的創傷,造成大腸黏膜牽引、變形、扭曲而成。 無症狀的患者不需要治療,如果產生症狀或已經有症狀,則可以大腸內視鏡將息肉切除。 一般來說,在診斷過程就會把所有應該移除的大腸息肉都切除,依照醫師或病理學家的專業,以及藉由顯微鏡去分析息肉的細胞組織,就能判斷該息肉會否變成癌細胞了,以下列出三種治療大腸息肉方法。 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或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應該是較好的選擇。
大腸瘜肉症狀: 健康網》6旬婦糞便潛血陽性 鏡檢發現大腸滿滿瘜肉確診罹癌
因此,同是「腸易激綜合症」的患者,獲醫生的處方可能不同。 早期大腸癌可能沒有明顯病徵,病人亦難以察覺是否有大腸瘜肉存在,因而大部分有明顯症狀的人士在確診時都已屬於第三期。 大腸息肉是指大腸腸壁內突出於黏膜表面的病竈,可能是平的、也可能是圓球狀突出,一般較常見於乙狀結腸及直腸,有的大腸息肉小到1公分以下,也有10公分以上的大腸息肉。 部分症狀可能會與其他疾病混淆,例如大便有血可以是痔瘡造成;糞便顏色轉變又可能與飲食或服用藥物有關,所以必須透過不同檢查來排除病因。
- 使用者應向醫師尋求醫療建議,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
- 所以醫方只能盡力將能做的檢查做好,並且充分的和病人與家屬討論,選擇勝算比最高的方式來治療疾病。
- 經病理檢查後,確定瘜肉有嚴重病變,即有很高機會惡化成癌症。
- 醫學界還未完全明白其成因,但一般跟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例如飲食習慣、壓力、睡眠失調、情緒影響等。
- 若瘜肉的直徑大於2釐米,則可能要透過其他技術,例如「黏膜下剝離術」來處理。
- 若病人需要長期或同時需要服用其他藥物,則必須按照醫生的指示及進行覆診,以監測病情。
葉秉威表示,由於該患者病變大小不到2公分,加上經濟能力不一定能負擔ESD。 因此當下選擇直接使用EMR黏膜切除術,刻意增加安全距離的方式,完成切除,並且將傷口完整縫合。 整個手術過程10分鐘之內完成,術後恢復良好;術後病理報告顯示,為大腸原位癌,切除邊際無腫瘤細胞,意思該病患成功藉由大腸內視鏡切除早期大腸癌,並且不需後續的手術或是藥物治療。 大腸瘜肉症狀 由於該病變大小不到兩公分,加上病患經濟能力不一定能負擔ESD。
大腸瘜肉症狀: 健康網》年輕男大腸鏡驚見8公分糜爛物 醫:不菸酒但有這習慣
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的情況通常會在排便後得到一定的紓緩 2. 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時,大便次數會增加或減少,或大便會變得過硬或稀爛。 一般而言,愛食用紅肉與低纖維食物,特別是高熱量的食物,或是很少食用蔬果的人,長期累積下就會增加發生大腸息肉的危險性。
大腸瘜肉症狀: 大腸鏡檢查有風險嗎?這2種人小心腸穿孔
另外,切除癌腫後,有少數患者須接受結腸造口術或迴腸造口術,患者需要學習檢查、清理和更換造口袋,亦可能因而感到擔心和不安,因此家人、朋友和輔導員的幫助和支持也相當重要。 一般而言,年紀較大、有家族史、肥胖、缺乏運動及進食多肉少菜人士,都是大腸瘜肉的高危一族。 根據歐美的研究顯示,約有四成50至60歲人士患有大腸瘜肉,估計本港的數字亦相若。
大腸瘜肉症狀: 大腸癌會遺傳?直腸外科主任:有這基因,40歲後恐罹癌!想揪出大腸癌,最佳的檢測工具是…
大腸癌演變過程大部分都由一粒大腸瘜肉開始,雖然大部份的大腸瘜肉在初期階段為良性,但若不適時切除,則有機會進一步惡化,繼而發生癌變,形成大腸癌。 【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長期進食過多肉類(尤其紅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蔬菜類攝取不足、吸煙、飲酒,將影響及刺激腸黏膜,容易產生細胞病變,形成瘜肉。 所以醫方只能盡力將能做的檢查做好,並且充分的和病人與家屬討論,選擇勝算比最高的方式來治療疾病。
大腸瘜肉症狀: 健康生活
1.增生性息肉 (Hyperplastic polyps)增生性息肉是大腸最常見的非贅生性(non-neoplastic)息肉,外觀呈現小結節狀或類息肉狀,大小不超過5mm並且大多在直腸發現。 大腸瘜肉症狀 增生性息肉是由正常細胞組成,不會表現出分化異常(dysplasia),並可在組織切片中觀察到息肉底部有鋸齒狀(serrated, saw 大腸瘜肉症狀 tooth)的圖樣。 在大腸內視鏡檢查到增生性息肉時,除非有出血或阻塞的症狀,定期追蹤即可。
大腸瘜肉症狀: 大腸瘜肉或演變成癌症 應及早切除
術後一週內請勿激烈運動,禁止食用刺激、辛辣、生食及不潔的食物,以防止腸道過度刺激,而導致傷口出血的情形;如有劇烈腹痛或是大量血便的情形,請速至急診就醫。
大腸瘜肉症狀: 健康網》大便後屁股擦到全白很NG 醫自曝也錯:教一蘸二擦三轉原則
一般人偶然也會有以上情況,但若症狀頻密(達每月三次或以上)或症狀影響日常生活,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卻找不到原因,你便有可能患上「腸易激綜合症」。 大腸癌主要由瘜肉演變而成,而其中大腸腺瘤(adonema)瘜肉屬可以預防,主要跟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有關,因此健康的飲食習慣可減少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瘜肉症狀2025 紅蘿蔔含有豐富的蘿蔔硫素,能保護動物腸道,減慢腸瘜肉的生長,並令有害細胞自動死亡。 美國德州農工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報告指,常常食用紅蘿蔔的人,其腫瘤抑制P16基因的表現比較高,是因為蘿蔔硫素能改變人體基因,使身體有能力預防腫瘤生長。 大腸瘜肉即大腸黏膜病變,大部分患者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但長時間得不到處理,瘜肉或有機會慢慢變大及出血。 但少部分的大腸息肉,可能會分泌黏液、無痛性出血;若是大腸息肉的生長位置靠近肛門,可能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或裡急後重等症狀,甚至有極少數的案例,會出現腹痛、腹瀉、便祕。
大腸瘜肉症狀: 發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
若是腺瘤性息肉,應立即切除;如果大腸息肉的體積較大,也會視情況進行切除,通常是利用經大腸鏡息肉切除術。 大腸鏡檢查是使用約150公分可彎曲的器械,檢查整個結腸與直腸,腸道要事先清理乾淨,有些個案可能需要鎮靜麻醉,才能將全部大腸做徹底詳細的檢查。 治療「腸易激綜合症」的目的主要為緩和病徵,減少腹部不適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而不是把病治癒。 事實上,現時所處方的藥物皆是以針對個別症狀為主的,例如當患者有腹痛和肚瀉時,醫生會處方止肚痛及止瀉藥等。
薑黃素可抑制大腸內的黏膜細胞增生,從而抑制瘜肉生成,可使癌細胞病變的速度減慢。 根據衛生署,大腸癌患者的大便習慣會在不明原因下突然改變,每日一次、兩次或隔兩天才有一次都算是正常大便習慣。 大腸瘜肉症狀2025 如你持續兩星期大便習慣比平時有重大變更,例如大便變稀或便祕,就可能是大腸癌的病徵。 大腸息肉的出血可以是沒有跡象的,這種慢性出血最終將使血液中缺乏鐵,也就是缺鐵性貧血,患者可能感到疲勞和呼吸困難。 正常的細胞是會在有規律的情況下生長和分裂,但基因突變(Gene mutation)會令某些細胞在不受控制的情況下分裂。
已切除的瘜肉不會復發,因為已離開了你的身體,也不再會變大,或變成另一個侵略性癌症。 然而,其他腸壁細胞仍然有機會產生另一顆瘜肉,而該瘜肉也有機會變大或變成侵略性癌症。 因此我們說照大腸鏡後,過一段時間仍需再進行腸鏡檢查。 大腸瘜肉十分常見,當中分為良性及惡性,有部分瘜肉經一段長時間後,會演變成癌症,所以及早透過大腸鏡檢查發現,進行切除瘜肉手術很重要。 大腸瘜肉症狀2025 信諾尊尚醫療保為你提供全方位住院保險,包括癌症保障,全面覆蓋住院及膳食、手術費用、主診醫生、專科診治,每年賠償額高達港幣$5,000萬,更可享「入院免按金、出院免找數」住院安排。
大腸瘜肉症狀: 大腸癌篩查
然而,在一次恆常的身體檢查中,醫生為吳先生進行大腸鏡檢查時發現其大腸內有一粒直徑約2釐米的瘜肉,並隨即為他切除。 經病理檢查後,確定瘜肉有嚴重病變,即有很高機會惡化成癌症。 幸好,吳先生能及時發現並切除瘜肉,其後亦定期接受檢查。 鄭泓志指出,大腸瘜肉常見以下兩種類型:「增生性瘜肉」幾乎不會成大腸癌;「腺瘤性瘜肉」極有可能變成大腸癌。 但光靠內視鏡難以分辨良性或惡性,因此通常都會切除並送病理化驗。 若是小瘜肉可使用切片夾夾除;大瘜肉則可使用金屬套環工具,套住後切除,並視情況使用止血夾、注射針、電燒。
大腸瘜肉症狀: 健康網》腎臟健檢出現腫瘤先別慌 醫:常見「這種」多良性
因此,以上人士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一旦發現瘜肉便可盡快切除。 根據American Cancer Society,基本上所有大腸癌都是由瘜肉(polyps)而起。 大腸瘜肉症狀2025 如果不加以處理,假以時日,瘜肉就有演變為惡性腫瘤的風險。 大腸瘜肉症狀2025 SSPs在臨牀上的處置和腺瘤息肉相似,都建議要完全切除,並且由於其廣基型(sessile)邊界不明確的特性,為了確保能夠切除乾淨,需要一些特別的治療方式。 證據顯示如果有遺漏或是不完全切除,會大幅提升大腸癌的風險。
只是在乙狀結腸時,醫師發現一個1.2公分瘜肉,外觀跟其他的有很大的不同。 一位糞便潛血陽性的病患,照內視鏡時被醫師發現一個1.2公分瘜肉,瘜肉表面飽滿且不平滑,外觀看似有菱角,周圍有明顯雞皮,從臨牀光學診斷該瘜肉屬早期大腸癌。 Yes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如日後有合適或同類產品/服務、活動或由醫護人員提供的最新專業健康及癌症資訊,本人同意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可以電郵通知本人。
如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獲轉介到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 在香港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的建議下,香港衞生署呼籲年滿50歲的香港市民,應每1至2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或每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10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有家族病史等高風險人士,應諮詢醫生的意見,考慮提早開始篩查 。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部份,包括結腸、直腸和肛門,在不同因素的影響下,大腸黏膜出現異常增生,形成大腸瘜肉,雖然大部分瘜肉是良性,但有部分會慢慢演變成為大腸癌 。 由於瘜肉的形狀可以非常接近,大腸鏡未必能完全分辨出來,或要作出進一步化驗。 為免日後需重覆進行檢查,醫生為病人進行大腸鏡檢查期間,若發現瘜肉,通常會直接進行切除手術,即透過大腸內窺鏡移除瘜肉。
即使成功切除瘜肉,患者亦需作定期跟進及檢查,醫生會視乎患者的瘜肉數目、大小、病理報告及照大腸鏡時的清晰度作決定,定期檢查的時間一般為1至5年不等。 如果要知道自己有沒有大腸瘜肉,就要乖乖地在適當時候做腸鏡檢查。 腸息肉是指生長在大腸壁或直腸中突起的細胞腫塊,在多數情況下,腸息肉對身體無害,但若息肉長成癌細胞,且進入晚期癌化階段,致命性就會大大提高。
若瘜肉的直徑大於2釐米,則可能要透過其他技術,例如「黏膜下剝離術」來處理。 醫生要分辨病人的瘜肉是良性或惡性,臨牀診斷時會透過大腸鏡檢查來觀察腸內壁的黏膜,並抽取組織進行化驗。 大腸內視鏡檢查是香港常見的腸道檢查,過程會透過一條直徑約1.3釐米而柔軟的軟管大腸內視鏡,經肛門進入大腸內,並為大腸內壁作仔細的檢查。
陳榮堅表示,聽到患者這麼說,便決定暫時取消手術,和內科醫師商量過後,決定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看看。 後來過了一個多月之後追蹤,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發現患者其實是大腸憩室發炎,因為反覆發炎而形成一個很像癌症的表象。 所以這時候就需要和病人以及家屬討論,當時雖然做了電腦斷層,結果看起來像是癌症,但是兩次切片結果都只是發炎而已,由於病人不是很想開刀,家屬也希望不是大腸癌,所以共同決定先打抗生素治療看看。 這段期間,患者突然表示腸子都不通,感覺狀況不太好,便安排時間要準備開刀。 結果卻在手術的前一天晚上,她因為突然的咳嗽,肚子忽然感覺好像有什麼東西解開了。
外科專科醫生賴偉達則曾表示發現不少病人很怕進行大腸鏡檢查,但其實大部分個案在檢查時都會使用鎮定劑,所以多數人在過程中不會感到不適。 大腸瘜肉症狀2025 大腸瘜肉症狀 若針對大腸鏡而言,患者接受檢查前2至3日前便要戒口,進食較低纖維的食物,前一晚亦要服用瀉藥以排清大便。 進行檢查時,醫生會由肛門放入內窺鏡,仔細檢查大腸內的情況,一旦發現瘜肉便立即切除。 一般而言,患者會有多粒瘜肉,醫生也會盡量一次過清除。
葉醫師選擇當下直接使用EMR黏膜切除術,刻意增加安全距離的方式,完成切除,並且將傷口完整縫合。 收到病理報告後,顯示為大腸原位癌,切除邊際無腫瘤細胞,意思該病患成功藉由大腸內視鏡切除早期大腸癌,並且不須後續的手術或是藥物治療。 政府推行的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症狀的香港居民每兩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以預防大腸癌。 計劃參加者在約見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後接受大便隱血測試。
大腸瘜肉症狀: 大腸癌
只要息肉大於一公分,它就屬進階性息肉,需要儘快被移除,避免它長成癌細胞。 事實上,息肉要長成癌細胞,其過程需要好幾年,而息肉生成數量、大小皆有不同,不過息肉愈大,通常癌症風險愈高。 由於大便在腸內時間長,因此大便會很乾而難以排出,或排便時肛門會疼痛甚至輕微出血。 此類患者會經常為無法順利排便而感到困擾,或檐心腹部隆起會影響外觀。
按此立即收看由香港癌症基金會醫療顧問、聖保祿醫院副醫務總監及香港大學病理學系名譽臨牀教授袁兆燦醫生講解有關大腸癌的最新資訊。 大腸瘜肉症狀 大腸內的瘜肉 大腸瘜肉症狀2025 (Polyp)有不同種類,其中只有腺瘤性瘜肉是癌前病變。 此類有機會發展成大腸癌的瘜肉長於結腸黏膜上,呈粒狀。 縱使這類瘜肉一般無害,如未能在病變前以大腸鏡檢查及時切除,或會轉化為惡性腫瘤,即可能變成大腸癌。 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息肉癌化而成,早期並無症狀,但若能透過篩檢而早期發現並早期治療,將腺瘤息肉切除,存活率可達90%以上。
大腸瘜肉症狀: 健康網》透析腎友飲食需限磷! 醫:10類高磷飲食少碰
大腸息肉若是不處理,可能隨著時間累積而變大,大腸息肉過大容易造成腸阻塞及腸扭轉,導致長期出血可能造成貧血,嚴重甚至造成惡性變化,進展成為大腸癌。 抗癌之路絕不容易,癌症病人除了要面對病情和治療對身體的影響,絕望、徬徨、恐懼等情緒還會像陰霾般揮之不去,令病人心理上有龐大負擔。 約有5-10%大腸癌個案由家族遺傳引起,較常見為「家族性直腸瘜肉綜合症」(FAP)及「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HNPCC)(又稱連氏綜合症)。 以上風險因素有些可以靠生活習慣控制,例如「多菜少肉」的飲食習慣、多做運動、控制體重、不煙不酒都可以減低大腸癌風險。 許多人檢查出有大腸息肉、或是糞便潛血驗出陽性,就以為自己罹患了大腸癌。 實際上,大腸息肉並不少見,而且未必所有的大腸息肉都和大腸癌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