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監測水質方面,大埔濾水廠化驗室應用由水務署研發的「生物感應預警系統」,系統利用與人類基因極接近的斑馬魚,透過電腦系統自動分析和偵測斑馬魚的行為和活動,持續監測進入濾水廠的原水水質。 東江水輸抵香港境後,水質會在木湖抽水站經由一個24小時在線水質監測系統進行監控,對從水中抽取的樣本作一系列包括化學、物理、細菌學、生物學和放射學的測試。 香港與廣東省政府於1960年簽訂第一份東江水輸港協議,至2020年,兩地政府一共簽訂了十二份供水協議。 大埔頭濾水廠 所有協議均根據香港的食水需求預測而制定,當中已考慮到人口增長、工商業需求和香港集水區預計集水量等因素。 在濾水過程中,原水(即未經處理的水)會先混入化學品進行預先處理,然後流入澄清池以清除較大的顆粒及雜質,再流進濾水池除去更幼細的微粒,過濾後的水經消毒後才供應市民飲用。 大埔頭濾水廠 為避免食水在送往用戶途中滋生細菌,微量的氯氣仍然會保留在水中。

水務署近年引進多項先進技術提升食水處理能力,確保食水水質清潔和衞生。 早前完成擴建工程的大埔濾水廠亦不例外,除了採用創新技術來進行工程外,更採用嶄新的水質監測和濾水技術,並加入可持續發展元素,令整個食水處理程序更環保。 今次,我邀請水務署的同事為大家介紹濾水廠的擴建特色,以及如何優化其運作。

大埔頭濾水廠: 設施

重光後的數十年,由於人口急劇增長,經濟資源充沛,新興建的水塘工程,規模相當龐大。 當中著名的有在海上興建的船灣淡水湖和萬宜水庫,香港現時有17個供給食水的水塘,總容量5億8,600萬立方米,水務署定期在水塘放入各類魚苗,以維持生態平衡,於魚類非繁殖季節開放給市民垂釣。 整個東深供水系統的每年供水量增至17.43億立方米,其中11億立方米輸入香港,4.93億立方米供予迅速發展的深圳,而1.5億立方米則用作灌溉河流沿岸的耕地。 大埔濾水廠採用了創新的設計,並在設施的設計和運作方面加入可持續發展的元素以優化水廠的運作。 由於工程項目當中涉及大量複雜工序及技術,因此整個項目亦應用了建築信息模型(BIM),有助實時監測工程的變動,令工程人員可採取相應行動。 大埔濾水廠擴展工程旨在提升本港的供水設施,加強整體供水系統的靈活性和可靠性。

  • 本港集水設施的集水量不足以應付本港的食水需求,且波幅極大。
  • 2015年是東江水供港50週年的里程碑,粵港兩地政府更舉行紀念儀式。
  • 東江水現時佔香港淡水總用量達70%至80%,供應接近60年來從未間斷,解決了香港長期缺水的問題,讓逾700萬香港市民安居樂業。
  • 首條貫通香港島與九龍的跨海底管道於1930年完成,紓緩了香港島的缺水問題。
  • 水務署(英語:Water Supplies Department,縮寫作 WSD)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轄下的部門,專門負責香港供水,包括供水及配水系統的規劃、建造、運作和維修保養。

在《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下,水務署致力利用多元化的水資源提升食水供應的應變能力。 大埔頭濾水廠 其中,於下月啓用的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將提升香港食水供應的應變能力。 大埔頭濾水廠 此外,參觀者亦透過參與水務署的導賞團,進一步瞭解香港先進的食水處理過程,並學習與食水處理有關的科學知識。 牛潭尾濾水廠於2000年啓用,為元朗、天水圍、牛潭尾、新田及米埔區提供食水,每日濾水量達23萬立方米,日後隨着濾水廠的擴建,濾水量將會進一步提升。 大埔濾水廠在擴建前,每日處理的食水量已達40萬立方米,佔全港食水需求的15%,為免影響食水供應,擴建工程不能影響濾水廠運作。

大埔頭濾水廠: 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下月啓用  提升香港食水供應應變能力

大埔濾水廠擴建工程引入多項先進食水處理技術,包括「溶氣浮選澄清池」,以快速清除雜質,並減低化學品使用量。 東江水現時佔香港淡水總用量達70%至80%,供應接近60年來從未間斷,解決了香港長期缺水的問題,讓逾700萬香港市民安居樂業。 大埔頭濾水廠2025 開放日現場亦展示了一段東江水水管改善工程使用的喉管展品,以加深公眾對此項目的認識。 水務署(英語:Water Supplies 大埔頭濾水廠 Department,縮寫作 WSD)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轄下的部門,專門負責香港供水,包括供水及配水系統的規劃、建造、運作和維修保養。 水務署轄下設有客戶服務科、發展科、機械及電機科、設計及建設科、運作科和財務及資訊科技科等。 東江水現時佔香港淡水總用量達七至八成,供應接近60年來從未間斷,解決了香港長期缺水的問題,讓700多萬香港市民安居樂業。

第1階段設施在1979年建成後即開始提供二級污水處理服務。 1982年啟用第2階段的擴建部分,包括擴建第1階段污水處理設施和裝置污泥處理設施。 第1和第2階段所建設施合共的設計處理量為每日33,600立方米。 第4A和第4B階段工程是兩項擴建設施,分別在1986年和1995年落成,每日的污水處理量增加54,400立方米,整體設計處理量為每日88,000立方米。 第1和第2階段與第4A和第4B階段工程所建設施可獨立運作,亦互相連接,以便靈活運作。 大埔頭濾水廠2025 雖然不斷興建水塘,因水管爆破和長期滲漏等因素,但供水量仍不足以支持快速增長的人口。

大埔頭濾水廠: 大埔濾水廠及附屬原水和食水輸送設施擴展工程 – 設計及建造新設二號水道

2015年是東江水供港50週年的里程碑,粵港兩地政府更舉行紀念儀式。 大埔濾水廠擴展工程標誌著水務署致力提升本港的供水設施,以加強整體供水系統的彈性和可靠性。 大埔頭濾水廠2025 第一期的擴建工程已於2011年竣工,推動大埔濾水廠的濾水量上升至每日400,000立方米。

除了為社區提供安全可靠的食水供應外,我們亦致力將綠色節能措施納入我們的基礎建設和濾水過程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濾水廠還設有回收系統,收集雨水和已完成水質檢測的水樣本,把它們處理後用作灌溉和沖廁,以及安裝約700塊太陽能發電板,每塊面積約1.6平方米,每年可產生約20萬度電,供應給廠內設施使用。 水務署已着手研究在水塘使用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發電的潛力,並正在石壁水塘和船灣淡水湖安裝兩套各100千瓦的小型系統作為先導計劃。 首個系統已於2017年2月在石壁水塘成功安裝並已發電供應給水塘內的抽水站使用。 系統每年發電可達12萬度,這相當於36戶普通家庭的年用電量,亦為地球每年減少84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水務署於2008 年推行《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策略》),當中制訂了平衡用水供求的策略,以確保香港的供水穏定及支持可持續發展。

大埔頭濾水廠: 東江水供應

自2000年起,水務署推行「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分階段更換或修復全港約3 000公里的老化水管,目的是全面及具成本效益地更新供水網絡。 時至今日,大潭計劃的所有水塘及水壩,仍然是本港食水供應的重要紐帶,亦印證對20世紀香港城市、社會及經濟發展功不可沒的創新工程。 另外,眾多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參與其中,27場公共活動同時期舉辦。 2020年6月起,有多區住宅用戶均收到天價水費單,有三人長者家庭上一期僅繳交27.5元水費,但今期要繳交791.5元,水費暴升28倍。 而觀塘區議員鄧威文收到近20宗水費投訴個案,大多市民反映水費較上期貴一倍。

大埔頭濾水廠: 大埔污水處理廠

經擴建的薄扶林水塘在1877年落成,容量達6 800萬加侖(約31萬立方米)。 大埔頭濾水廠 水務署也設有實驗室(新界東化驗室及北港化驗室),定期從水塘、濾水廠及客戶水龍頭抽取樣本,進行多項化驗,以檢查及控制供水水質,維持食水的衛生水平。 首條貫通香港島與九龍的跨海底管道於1930年完成,紓緩了香港島的缺水問題。

大埔頭濾水廠: 工程項目

抱著相同的信念和目標,項目團隊共同努力,成功完成了這個綠色基建項目,並為大埔濾水廠取得了「綠建環評」的最終鉑金級認證,這進一步證明瞭水務署對建構可持續發展社會的承諾。 大埔濾水廠座落的地點偏遠,四面環山,可建面積有限,並且在進出上受限制。 為了達致與周邊自然環境和諧一致,設施採用緊密式的建築設計,在多層廠房內設置層疊式多重濾水工序,以減低佔地面積,從而有效地減少碳排放,最終打造了一所具有環境保護意識的濾水設施。 大埔濾水廠(Tai Po Water Treatment Works),香港濾水廠一處,位處大埔西面山地,南靠石屋仔,隱沒於羣山之中,西面為社山。 濾水廠歸水務署管理,為大埔濾水廠供水計劃(Tai Po Water Scheme)一元[1]。

大埔頭濾水廠: 東江水的重要性

食水處理是一門持續發展的科學,我鼓勵部門不斷優化及引進先進技術,提升食水處理的能力。 水務署會繼續檢視現有的供水設施,並於有需要時提升有關設施,例如重置沙田濾水廠南廠、擴展牛潭尾濾水廠和小蠔灣濾水廠等,持續提升處理食水量,為市民提供可靠的食水供應及優質食水。 東深供水工程於1965年完成後,香港開始從東江輸入原水,解決了本港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大埔頭濾水廠: 大埔濾水廠

新工程項目完成後,大埔濾水廠的產水量將提升至每日80萬立方米,而最終濾水量可達每日120萬立方米。 貫連東江與香港的東江水供應系統,是一條由取水點太園抽水站至深圳水庫長度為59公里的專用輸水管道。 大埔頭濾水廠 深圳水庫的原水,透過管道越過邊境輸送到香港的木湖,再經三個不同的引水系統,分配到分佈全港的水塘和濾水設施。

大埔頭濾水廠: 東江水

第二期設施現已於2013年展開,及至2018年,濾水量將增加至每日800,000立方米。 同時,水務署利用大埔濾水廠擴建的機會,引入多項先進的食水處理技術,當中包括採用「溶氣浮選澄清池」,將壓縮空氣加入水中至飽和,以產生大量微細氣泡,氣泡會依附着水中的懸浮物質,並將其浮上水面,形成一層泥毯,再用活動刮泥板將泥毯清走。 同時,水務署利用大埔濾水廠擴建的機會,引入多項先進的食水處理技術,當中包括採用「溶氣浮選澄清池」,將壓縮空氣加入水中至飽和,以產生大量微細氣泡,氣泡會依附著水中的懸浮物質,並將其浮上水面,形成一層「泥毯」,再用活動刮泥板將「泥毯」清走。 為提升對原水水質的監測和對水質變化的預警能力,大埔濾水廠化驗室應用了由水務署研發的生物感應預警系統。 這系統利用與人類基因極接近的斑馬魚(Zebrafish)作為水質監測的夥伴,由於牠們對水中污染物有高靈敏度的反應,故可透過電腦系統自動分析和偵測斑馬魚的行為和活動,持續監測進入濾水廠的原水水質。

大埔頭濾水廠: 水質監測

水務署在開放日設置「水務署21世紀的成果與展望」專題展覽,展示多項水務工作及科技發展,以及近年推展的大型水務發展工程項目。 「東江水供港」展覽展示1960年代香港應對旱情的情況,以及當時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的珍貴歷史相片。 粵港兩地政府約60年前落實興建東深供水工程,並於1965年3月1日開始輸送東江水到港。 多年來,粵方就保障東江水水質及輸港供水穩定性作出多方面工作,包括制定和嚴格執行保護水資源的相關標準,並投入龐大資源改善基建設施。 香港缺乏天然水源,因此便利用水塘儲存雨水,以求得到比較穏定的充足淡水供應。 自薄扶林水塘於1863年竣工之後,先後建成了18個水塘及水庫(不計私人水塘)。

大埔頭濾水廠: 大埔濾水廠及附屬原水和食水輸送設施擴展工程

水務署亦為運作和保養所有香港的引水道、入水口、水塘、抽水站、濾水廠、配水庫、輸水主幹喉管及地區分配喉管,去確保供水到各用戶。 由於新界部份地區仍然未有鹹水供應,故仍每天使用珍貴淡水沖廁。 大埔頭濾水廠2025 淡水和鹹水分別由兩組完全獨立系統所供應,不包括該地區沒有鹹水供應地區。

在深圳,南頭古城以歷史為基底,包容多元文化,營造了一個自由鮮活、複合多元、真實原生、有機持續的共生空間。 如今這裏是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區、深圳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近日也榮獲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 在南頭古城的街巷樓宇間,不同主理人商業的入駐,薈萃了原創工作室、精品零售、特色餐飲、設計酒店等多元業態,城村摺疊的形態,包容着原住民、上班族、外來人口於此尋夢紮根。 它佔本地總食水供應量約70%,並足以令香港自1982年起不再受制水之苦。 香港居民較區內不少其他居民幸運,可享用可靠、方便和有效率分配的優質食水。 大埔頭濾水廠2025 大埔頭濾水廠 在1860年以前,政府亦在主要河流上游地區為公眾興建小型池塘儲水。

大埔頭濾水廠: 大埔濾水廠引新技術 減化學品濾水

質疑水務署因為COVID-19疫情而暫停抄錶,低估住戶用水量。 而根據累進制下,新一期賬單會追回少收部份,結果住宅用戶要繳交第四級水費,即每立方米9.05元。 水務署承認,2020年1月29日至3月1日、3月23日至5月3日期間暫停例行抄讀水錶,稱用戶用水習慣沒有改變下,水費不會因而大幅上升。 不過署方也指出今年首半年對水錶損壞、內部供水系統漏水和估算水錶讀數等查詢較去年同期多出逾9,000宗[10]。 就廣東整體而言,東江具備四個重要功能:(i)維持河流生態、(ii)航運、(iii)水力發電和(iv)供水。 因此,保育東江的水質,對香港及鄰近地區的持續發展十分重要。

另外,由於本港沒有氯氣供應商,大埔濾水廠一直從內地進口液態氯作食水消毒。 工程團隊在擴建時,特別在廠內增設現場生產氯氣設施,使濾水廠可按量生產氯氣,並即時加入經處理的食水作餘氯,大大消除在運輸及儲存液態氯時洩漏氯氣的風險。 濾水廠還設有回收系統收集雨水和已完成水質檢測的水樣本,把它們處理後用作灌溉和沖廁,以及安裝約700塊太陽能發電板,每塊面積約1.6平方米,每年可產生約20萬度電,供應給廠內設施使用。 香港與廣東省有着同樣的氣候環境(包括降雨量模式、溫度等)。 在旱年時,不僅本地集水量會減少,可供分配的東江水量亦會縮減。

這系統利用與人類基因極接近的斑馬魚(Zebrafish),作為水質監測的夥伴,由於牠們對水中污染物有高靈敏度的反應,故可透過電腦系統自動分析和偵測斑馬魚的行為和活動,持續監測進入濾水廠的原水水質。 早在1960年香港政府已意識到單靠儲存天雨,並不能滿足急劇增長的食水需求,而向廣東省購買淡水,是最便捷的途徑。 1960年11月,政府和廣東當局達成協議,每年從深圳水庫輸入2 270萬立方米原水。 黃偉綸表示,水務署利用擴建機會引入新的食水處理技術,包括採用「溶氣浮選澄清池」,產生大量氣泡,令水中的懸浮物質浮上水面,以減少使用化學品濾水;廠內亦增設現場生產氯氣設施,減低運輸及儲存液態氯時洩漏氯氣的風險。 廠與大埔頭四號原水抽水站相通,原水經濾水廠,再通過大水管一萬二千米,輸往九龍蝴蝶谷食水主配水庫。

在深雙南頭古城分展場展期間,舉辦了4場有深度解讀的學術研討會,吸引了1.5萬人參與或觀看直播,藝術家、學者分別圍繞城牆遺產工坊、日常的鏡像、拼貼的羣落和都市的荒野四個主題展開討論。

當時,沿海牀鋪設一條長度接近6 000呎(1 830米)、直徑12吋(300毫米)喉管的工程,是一項重大的挑戰,令人驚訝的是工程能在短短57天內大功告成。 繼2017年,深雙的主展場落地南頭古城,從此,城中村正式納入了主流學術界的視野。 2023年,深雙再次來到南頭古城,開啟了城村拼圖的新探索。

廠內的建築設施從原來的16座增加至24座,並融合了綠色元素和再生能源技術在其中。 由於人口增長較預期少、香港工業北移及香港人近年來開始節約用水,近年來東江供水有過量之嫌。 基於合約規定,香港每年必須購買最少約8億立方米東江水,耗公帑逾24億港元。 但因為香港水塘因氣候轉變而變得水頭充足,出現水塘滿溢的情況。 政府在2005年曾經表示希望能夠跟粵方達成新的供水協議,考慮彈性供水的安排。 大埔頭濾水廠 新的東江供水協議於2006年4月12日簽訂,確保本港最少至2008年為止均可獲得彈性的食水供應,供水量按實際需求而非預測需求而定。

大埔頭濾水廠: 東江水供應

現仍在擴建之中,二〇一三年二月動工,預計二〇一八年五月完工[2],將會成為香港第二大濾水廠。 1973年,香港政府正式興建當時世界上最大型的海水化淡廠 – 樂安排海水化淡廠。 1980年代初,石油危機令淡化海水的成本大幅增加,於1981年每千加侖食水的生產成本估計需要38元,較1974年高出8倍。 為避免承擔淡化海水的高昂成本,政府最終於在1982 年關閉樂安排海水化淡廠。 海水是可持續的水資源,善用海水依然在本港水資源管理中佔有重要地位。 1863年,香港第一個水塘 – 薄扶林水塘落成供水,初期的薄扶林水塘容量只有200萬加侖(約9 大埔頭濾水廠 100 立方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