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何種方式,重建都是大型手術,口腔內軟組織重建一次所需的時間,會視使用方法不同而有差異,高齡患者或合併有多重慢性病族羣,都需與醫療團隊討論衡量,選擇合適的方式。 除了細胞特性,「口腔腫瘤病竈的縮小會呈現不規則變化」,若先進行放療照射或化療,過程中口腔受刺激,組織易變形、病竈位置也易改變,治療就白費,且會增加後續手術切除的難度,因此對於口腔癌,一般建議盡快手術切除癌變組織。 口腔癌術後整形 「口腔癌細胞的類型與生成位置,影響後續治療!」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範綱行醫師表示,目前臺灣絕大多數的口腔癌是菸酒檳榔引起,這個危險因子產生的腫瘤細胞,特性是很難以放射藥物完美的清除。 此外,在下顎骨體如果有骨侵犯的情形,因腫瘤細胞可能沿著下顎齒槽神經移動侵犯,則切除範圍要從頷孔到下顎孔之間的下顎骨全部切除。
- 因為當患者的存活率高,在一些功能恢復之後,也會要求外觀接近正常,另外就是患者也可能面臨疾病的復發,就需要多次「挖東牆補西牆」來重建。
- 衛生署統計,口腔癌是男性主要癌症死因第4位,發生率在過去10年增加三分之一,死亡率增幅超過1倍,是近10年所有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增加幅度最多的癌症,其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2歲,患者是所有癌症中最年輕的族羣。
- 在傷口換藥時,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或者應用有效的抗生素預防感染,也可降低術後感染的發生率。
- 無論如何,在為病人動手術之前,醫生會將手術的過程及細節告訴病人,讓病人瞭解癌細胞發生在口腔的那個位置以及需要切除的範圍。
- 若再輔以積極地復健運動,如:口腔復健運動,可以避免關節緊繃而導致口齒不清等副作用;頸部的復健運動,可保持身體的靈活性,能為自己爭取較好的生理狀態,維持較佳的生活品質。
- 若口腔癌患者經手術及放射線、化學治療後仍復發或轉移,針對這類晚期狀況,若符合條件,可申請健保給付標靶與免疫治療,其他狀況則需自費。
楊榮武醫師表示,張口度在2公分以下就很難完整地檢查口腔的每一個角落。 新樓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治療的口腔癌患者中,60%是第3期及第4期的中晚期口腔癌,術後都須要配合整形外科以顯微手術重建遊離皮瓣、放射治療科輔助放射治療(電療),及血液腫瘤科輔以化學治療。 口腔癌的治療方式目前仍以手術治療為主,包括原發部位的切除重建及頸部淋巴的擴清手術,術後輔佐以放射線治療或同步放射線及化學藥物治療,雖然存活率因為早期診斷及術後輔佐治療的進展有些微提升,但五年存活率仍維持在百分之五十左右。 童綜合醫院達文西機械手臂執行頭頸部手術已逾600例;以蔡青劭至2013年開始進行達文西手術迄今,10年來已超越400例,機械手臂手術技術專精。 這次醫學研究論文是以近5年的口腔癌患者為數值,比較使用傳統手術與達文西手術的成效,兩種手術的個案數皆為72例,為求更加精準,還以相同性別、相同年齡及相同癌症期別來比較,大大提升了互比的公正性。
口腔癌術後整形: 口腔癌自殺率高居癌友第二位!憂手術後影響外觀,「微創手術」助維持顏面完整
目前口腔癌的分期是依據原發腫瘤大小、頸部淋巴轉移與否、是否有遠端轉移的情況來決定。 以往,切除大體積組織後只能依靠局部皮瓣和植皮手術來修補,術後功能與美觀較為受限。 口腔癌術後整形 至於顯微血管遊離皮瓣重建手術,是從病患身上某一部分的組織連同其供應組織的血管一同取下(稱為皮瓣),再將這塊遊離皮瓣縫補至需要重建的位置,術中以顯微鏡進行皮瓣供應血管縫合,使皮瓣可以得到血液供應。 範綱行醫師提醒,在口腔癌手術上,微創不一定比較好,需視癌變位置與侵犯範圍來決定,若病竈面積深廣,需大範圍切除,仍建議捨棄微創、進行傳統手術。
- 團隊中的耳鼻喉科,口腔外科醫師在病人做完一系列檢查後,就已經評估好哪些組織需要做切除,接著會診整形外科做切除術後的重建。
- 治療上,將達文西機械手臂執行於頭頸部手術,更清晰的手術視野與更靈活的器械運用,讓腫瘤細胞能更精確的全部清除,比傳統手術降低了 2/3 死亡風險。
- 「口腔癌細胞的類型與生成位置,影響後續治療!」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範綱行醫師表示,目前臺灣絕大多數的口腔癌是菸酒檳榔引起,這個危險因子產生的腫瘤細胞,特性是很難以放射藥物完美的清除。
- 口腔癌細胞易擴散至周邊頸部淋巴,手術後,醫療團隊會將腫瘤病竈與周邊淋巴組織送交病理科化驗,若已完全切除癌細胞,則安排後續定期追蹤;若癌細胞有擴散之虞,醫療團隊會視情況建議患者做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等輔助治療,以控制癌症進展。
- 軟組織則常用大腿、小腿、前臂的軟組織皮瓣來做,目的是除了恢復功能外也希望能讓外觀接近正常。
- 口腔癌是可以早期診斷的,只要早期(第一、二期)接受正規適當的治療,3年的存活率可達72%,5年的存活率可有60%,若是晚期(第三、四期),則存活率將分別降為61%及30%。
- 範綱行醫師表示,以口腔癌運用為例,可將質子放射線設定在一定深度後停住,針對一側的口腔頰面上的病竈做治療,另一側的健康組織幾乎不會受到放射線劑量的影響。
- 另外常用的皮瓣還包括有遊離腓骨皮辦,用來重建下顎骨的缺損,及遊離空腸皮瓣來重建新的食道及咽喉部等。
癌症療法中還有標靶和免疫療法兩種選項,但針對口腔癌的治療,範綱行醫師表示,若是身體狀況不佳或醫師評估不適合放療、化療,才會轉用標靶或其他新的化療藥物;前述治療經評估成效有限,才會使用免疫療法。 範綱行醫師表示,根據臨牀統計與追蹤,是否進行放療、化療,口腔癌復發率差2~3倍,接受放化療後,復發的風險會降低6~7成。 植皮、補皮可使用「人工皮或身體其他部位皮膚」重建,補骨則可能採用「小腿側邊非支持身體重量的腓骨」,或其他部位移植,近年來醫療科技發展,「3D列印模擬骨板植入」也是選項之一。 舌癌手術具有創傷大的缺點,手術導致口腔結構改變,一段時間內不能經口進食或影響進食,此時,鼻飼注入可能爲營養支持的主要途徑,同時適當的靜脈營養支持也是必要的;這對於患者傷口的恢復有着積極的作用。
口腔癌術後整形: 臺灣癌症基金會-FCF
治療口腔癌以「手術切除」為首選,若延誤診治,腫瘤擴大,開刀切除病竈後,還需口腔重建,以恢復吞嚥、語言功能與外觀,後續會再視情況搭配「放射線治療和化療」。 衛生福利部公佈 110 年癌症登記報告,口腔癌居發生率第 口腔癌術後整形 5 名的癌別。 由於臺灣口腔癌發生率是世界最高的國家,其中男性的罹患率遠大於女性。 治療上,將達文西機械手臂執行於頭頸部手術,更清晰的手術視野與更靈活的器械運用,讓腫瘤細胞能更精確的全部清除,比傳統手術降低了 2/3 死亡風險。
治療癌症的副作用要視治療的形式和範圍的不同,以及接受治療的部位而定。 同時,每個人對治療產生的反應也不盡相同,有些副作用是暫時性的,但有些則為永久性的,醫師亦會盡力規劃不同的治療方式,來減少治療的副作用。 口腔癌術後整形 口腔癌的病竈在口腔,擴及頸部淋巴,顏面部位動刀影響外觀甚鉅,讓人心慌,不過醫師表示,目前顏面重建技術進步,雖無法完全恢復至與術前無異,但只要積極復健,還是可以對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
口腔癌術後整形: 口腔癌腫瘤兩個月長5倍大 醫師籲勿僥倖
口腔癌如鱗狀細胞癌,有着較高的發病率和低存活率,而且近年來發病率在世界範圍內有一定的增加。 其中,口腔癌多見於男性,以40歲以上高發,在50~60歲最爲多見,並且近幾年來其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傾向。 在口腔癌中,以舌癌最多見,以及牙齦癌、頰癌、上齶癌和口底癌等。 有時,大家會利用統計數字來推算病友是否會痊癒,或是還有多少的時間。 但很重要的一點是:統計數字只是平均值而已,不能用來為病友做預測,因為沒有任何兩個病友是相同的,所以需要定期的追蹤檢查。 治療頻率與放射線治療差不多,其最大優勢在於具備放射能量的可控制性。
而這項優異的技術,已被「世界整形重建外科醫學會(WSRM)」接受,即將於今年7月份的芝加哥例行年會上發表。 放射線治療與手術治療一樣屬於局部的治療方式,相對於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較可滿足對美觀及保留功能的需求,但缺點是放射線治療對正常組織亦有傷害。 口腔癌術後整形 並且在療程的三至四週左右,可能會出現急性炎症等副作用,故需考量患者的耐受性。
口腔癌術後整形: 口腔癌患者吞嚥說話困難 語言治療、營養諮詢可改善
他也會讓病人知道這個手術將會對病人造成什麼短期或長期的影響,還有病人需要做什麼復康訓練,,例如言語治療等。 口腔癌術後整形 手術切除病竈、鄰近組織與頸部淋巴後,醫療團隊會同步為患者進行口腔重建,來恢復患者的吞嚥、語言功能與外觀。 近年來鄭勝峯教授再創新發展出自由型分枝皮瓣(free style),和皮瓣再利用技術(recycle 口腔癌術後整形2025 flap)來進行困難傷口之重建。
口腔癌術後整形: 口腔癌手術切除前要注意什麼? 手術後會毀容嗎? 需要做什麼移植手術嗎?
背景:一般口腔癌治療以手術為主,導致口腔或顏面結構缺損衝擊病人的吞嚥或咀嚼能力,常造成病人營養狀況和生活品質影響。 口腔癌術後整形 目的;瞭解口腔癌術後病人營養狀況與生活品質及檢視飲食衛教方案對口腔癌術後病人營養狀況與生活品質之成效。 方法;採類實驗設計,手術後可經口喝水時即收案,採隨機分派為實驗組42人與對照組42人。 口腔癌術後整形 口腔癌術後整形2025 口腔癌術後整形2025 兩組病人均提供吞嚥運動指導及進行一次前測和三次後測共追蹤三個月,實驗組提供飲食評估和飲食衛教方案介入。
口腔癌術後整形: 口腔經常潰瘍 6大原因報你知
口腔癌術後可能會放置敷料或塗抹藥膏,記得清潔口腔並做好傷口照顧,以維持口腔健康。 口腔癌術後整形 對於第一、二期的口腔癌病人,除了上述提及的手術切除外,也可單獨使用放射治療。 而對於第三、四期的口腔癌病人,則通常需要合併手術及放射治療,以確保癌症細胞清除完全。 目的及目標:我們期望能恢復接近正常軟顎的解剖構造,並且提供類似閥門的結構,以期能改善術後齶咽閉合不全的問題。
口腔癌術後整形: 達文西應用口腔癌 死亡風險降2/3
除了手術切除率大幅提高外,對於保存口腔功能與改善顏面外觀,也有相當的進步。 傳統治療方法的選擇,主要是根據組織病理學上的診斷,腫瘤的生長位置及大小,有無頸部淋巴結轉移,有無遠端轉移,腫瘤細胞對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的敏感度,患者的狀況與醫師的經驗。 當診斷及分期確定後,醫師會依每位患者的狀況擬定適合的治療計劃,治療計畫會因腫瘤的部位、大小、侵犯的範圍、疾病的期別、患者的年齡、一般健康狀況和其他因素而不同。 手術切除是治療口腔癌最主要的方法,根據臨牀分期的不同,切除的範圍也會有差異 [2]:第一期需切除病變處,若懷疑有潛在淋巴結侵犯的可能性,可能會加入「上頸部淋巴結切除」。 口腔癌術後整形 第四期則採取大範圍切除病變處及全頸部淋巴結廓清術,切除範圍可能包括臉部皮膚,或部分上、下顎骨等。 手術不同於傳統從下頷骨鋸開,僅利用頸部的橫狀傷口,廣泛性切除包含頸部淋巴、口底以及舌部等病竈。
口腔癌術後整形: 口腔放療前洗牙塗氟 防骨壞死
許多患者常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這樣大範圍的切除會造成顏面外觀或功能上的缺陷,應如何的修補? 事實上這些腫瘤切除手術方法的進展,可歸因於重建手術方法的進步,特別是顯微重建技術的發展,使得醫師在切除腫瘤時無後顧之憂。 口腔癌術後整形2025 單層重建法是指缺損只限於口腔黏膜,臉部表面皮膚層仍完整,黏膜缺損較小者可直接縫合;較大的缺損由於張力較大,可用自體皮膚、人工皮膚、頰脂墊瓣或局部皮瓣修補,若勉強直接縫合,常會造成術後開口困難。 對於晚期病例,特別是頰癌或牙齦癌,癌細胞常會向深部侵犯,以致影響到顏面肌肉層與臉頰的皮膚,此時根除手術必須包含臉頰與口腔穿透性之全層切除,重建時必需包括黏膜層與皮膚之雙層重建。
口腔癌術後整形: 口腔癌的重建手術
材料及方法:一位74歲男性罹患軟顎的鱗狀上皮細胞癌(T3N0M0第III期),接受軟顎腫瘤廣泛性切除以及改良根治性頸淋巴廓清術。 我們使用含有大量軟組織的三葉狀橈側前臂自由皮瓣,摺疊成類似新懸雍垂的形狀,並縫合至缺損的部位。 口腔癌術後整形2025 「顯微自由皮瓣手術」與傳統重建手術比較,優點很多包括:靈活度高、限制少、術後的美觀度最佳、病人的滿意度最高、供皮區的併發症少。 但其缺點為手術困難度高、需使用高倍數的手術顯微鏡來縫合微小的血管、手術時間長,以及若發生血管栓塞會導致整塊皮瓣壞死的嚴重併發症。
口腔癌術後整形: 口腔癌的分期
然而本科顯微手術團隊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穩定,皮瓣壞死的併發症小於百分之五,且本團隊也獲得2011年國家品質標章的肯定。 口腔癌術後整形 一般而言,化學藥物影響生長快速的細胞,例如:對抗感染的白血球、口腔黏膜、胃腸道黏膜、消化道內襯細胞及毛囊細胞…因此,患者可能會產生抵抗力降低、失去食慾、噁心、嘔吐或口腔潰瘍…副作用出現。 (參考資料:「癌症對策」之十六口腔癌,德桃癌症關懷文教基金會出版)但目前應用於口腔癌的化學治療,主要是用於輔助放射治療,其劑量較一般根治性化學治療為低,其副作用也較小,且很少產生掉髮之副作用。 口腔癌的分期主要目的在確立治療方式的選擇,評估預後及比較不同治療方式的結果。
口腔癌術後整形: 口腔癌術後重建 顯微手術建功
此外,人類乳突瘤病毒(HPV)的檢測也可能有助於口腔癌的治療。 口腔癌術後整形 口腔癌術後整形 根據研究[4],臺灣HPV陽性的頭頸癌(包括口腔癌、咽癌、喉癌等)患者佔所有頭頸癌患者的比例逐漸增加,約有30%左右,而在國外則約佔50%。 口腔癌術後整形 另外,研究顯示[5],HPV陽性的患者對於放射加化學治療的療效較好,故若能事先進行病毒檢測,就能提供我們治療選擇的依據。
口腔癌術後整形: 口腔癌手術病人之照護
另外常用的皮瓣還包括有遊離腓骨皮辦,用來重建下顎骨的缺損,及遊離空腸皮瓣來重建新的食道及咽喉部等。 淋巴腺可能有微量癌細胞是檢查時未能發現的,醫生為了保障完全清除癌細胞,可能會切除病人頸一側或兩側的淋巴結。 無論如何,在為病人動手術之前,醫生會將手術的過程及細節告訴病人,讓病人瞭解癌細胞發生在口腔的那個位置以及需要切除的範圍。
口腔癌術後整形: 外科治療
骨頭重建是由魏福全院士所提倡的腓骨皮瓣重建,也就是使用小腿腓骨來重建下巴,這是臺灣聞名全球的手術技術。 軟組織則常用大腿、小腿、前臂的軟組織皮瓣來做,目的是除了恢復功能外也希望能讓外觀接近正常。 過去,口腔癌的手術治療常因腫瘤太大而無法切除,如果醫師勉強為患者切除病竈,患者常因組織大範圍缺損,造成口腔運動、咀嚼、吞嚥等功能嚴重障礙,甚至顏面外觀缺損而影響正常社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