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東山與蓮花山之間的山坳,今稱「雙東坳」,惟卻非位處大東與二東之間。 大東山石屋2025 有指現今地圖上的「蓮花山」實為誤植,該峯應作「二東山」。
該名義工亦表示,現時雖然有熱心登山人士定期為石屋作簡單修葺,但石屋始終歷史悠久,早期使用的建築物料參差,部分石屋更於下雨時出現滲水情況,集體爬上屋頂的行為更隨時令石屋不勝負荷,出現倒塌危機。 奉勸各位登山人士不要因一時興奮而令石屋留下纍纍傷痕,守護歷史遺留下來的痕跡,令石屋羣得以保存。 《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中第 11(3)條訂明,任何人不得在郊野公園或特別地區內露營或建立帳幕或臨時遮蔽處,除非已獲批許可證,或是在指定的露營地點內。 而漁護署轄下郊野公園41個指定露營地點並不包括大東山,所以在內露營或會違法。 《香港01》向漁護署查詢,署方回覆指大東山大部份地方為郊野公園範圍內,而爛頭營的石屋則位於私人土地上或郊野公園範圍外,因此在石屋露營並不受《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管制。 漁護署又表示,如見到有非法露營的情況,會對有關人士作出宣傳教育。
大東山石屋: 大東山爛頭營石屋勢成新地標 中大建築學院團隊獲1,250萬資助修復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大東山是香港第三高的山峯,當中爛頭營部分石屋有近百年的歷史,滿山芒草更成為了取景拍攝的絕佳景點。 大東山是香港第三高的山峯,當中爛頭營部分石屋有近百年的歷史,滿山芒草更成為了取景拍攝的絕佳景點。 大東山是香港第3高的山峯,當中爛頭營部分石屋有近百年的歷史,滿山芒草更成為了取景拍攝的絕佳景點。 在香港社會急促發展之際,這個至今仍沒有電力及自來水供應,只可徒步前往的爛頭營,在經歷百年滄桑後,仍然保留一個世紀前的風貌,保留儉樸的鄉郊生活和獨特的生態文化景觀。 由於爛頭營獨特風光,及秋季漫山芒草的大自然美景,近年吸引大量市民和遊客前往休閒遠足,造成嚴重環境破壞,山徑被過度使用。
- 政府已打算在小區內興建三間幼稚園和兩間小學、康樂設施如籃球場以及不同的社區服務中心。
- 阿難陀寺佈局呈十字型,中間是座51米高的佛塔,整體造型如同印度宗教中的須彌山,融合了印度和孟族建築風格。
-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大東山爛頭營是香港海拔最高的古村落,包括19座外形粗獷的單層石屋,以及村民共用設施及山徑網絡,百餘年前由西方傳教士建立,用作避暑、傳教和療養。
- 該項目將透過修復歷史建築羣、保護生態環境、及培養遊客尊重居民私隱和愛護環境的意識,推動爛頭營及其周邊地區的長遠保育與關懷。
- 考古學家在婆羅浮屠發現了金箔和各色顏料痕跡,也許這些浮雕和佛像原本都是彩色的。
城牆底部和城門用石塊堆砌,厚4—6米,其上則以磚塊建造。 建造西都城用了近10萬立方米夯土以及2萬立方米巨石,根據越南史書記載,這些防禦設施是在3個月內迅速完成的,其餘宮室建築大約花了2年時間營建。 塔布蘢寺(Ta Prohm),建於12世紀闍耶跋摩七世時期,寺內供奉的般若波羅蜜多,據說是根據國王母親的形象雕刻的。 目前所見的佛統大塔,開建於1853年拉瑪四世統治時期,完工於1870年朱拉隆功統治時期,重建的佛塔高120.45米,周長235.5米,是全世界最高的佛塔。 當地人傳說,石缸平原曾經住着巨人,一次戰鬥過後,爲了紀念國王,巨人們製作了數千個石缸,用來儲存米酒。 類似的石缸遺址從泰國北部呵叻高原到印度東北阿薩姆都有分佈。
大東山石屋: 大東山睇芒草小貼士3. 日落篇:如果想在山上看日落,甚麼時間起步上山最好?
不同於其他東南亞古建築的是,美山神廟的浮雕是刻在磚上的,這些磚塊到底是如何燒製,如何雕刻,又是如何粘接在一起的? 大東山石屋2025 美山聖地(Mỹ Sơn)位於越南中部廣南省,始建於4世紀,是越南規模最大的佔婆宗教遺蹟,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宗教遺蹟之一。 美山是古代佔婆人的宗教和儀式中心,從4世紀開始,佔婆人就在美山修建神廟以及國王和祭司的墓地。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大東山爛頭營是香港海拔最高的古村落,包括19座外形粗獷的單層石屋,以及村民共用設施及山徑網絡,百餘年前由西方傳教士建立,用作避暑、傳教和療養。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獲大嶼山保育基金撥款1,250萬元進行修復保育,百年古蹟有望重煥生機。 普蘭班南(Prambanan)離婆羅浮屠不遠,也在日惹附近,是東南亞僅次於吳哥窟的第二大印度教神廟。 普蘭班南始建於婆羅浮屠建成後不久,可能是信奉印度教的Sanjaya王朝對佛教寺廟婆羅浮屠的回應。
大東山石屋: 大東山睇芒草小貼士9.勿生火
佛塔高35米,地基接近正方形,邊長約118米,其上有9層,底下6層爲方型,上面3層爲圓形,頂層中心是座圓形佛塔,被72座多孔舍利塔包圍。 建造婆羅浮屠用了約5.5萬噸安山岩,開採自附近河流,石塊之間不施泥漿,而是通過榫卯結構連接。 爲了應對當地多雨的環境,建造者爲婆羅浮屠設計了排水設施,可通過100個噴口排放雨水。 大東山石屋2025 巴拿威梯田主要是手工建造的,隨着現代生活方式的擴張,如今,越來越多伊富高人進城工作,梯田面臨無人維護,難以爲繼的情況。 另外,不同於許多人的認知,巴拿威梯田並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因爲梯田中存在一些現代建築,巴拿威梯田並沒有被列入世界遺產科迪勒拉山脈水稻梯田中。
此後數百年,高棉統治者不斷建設吳哥,使其成爲東南亞規模最大,奇觀密度最高的城市。 大東山石屋2025 蒲甘古城(Bagan)位於緬甸曼德勒附近,9世紀前後,緬人來到蒲甘一帶,逐漸發展壯大。 1044—1287年間,蒲甘成爲蒲甘王國都城,統治者們在蒲甘平原104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建立了上萬座佛塔、寺廟和精舍,使其成爲當時主要的佛教中心之一,吸引了東南亞和印度的研修者。 13世紀末,蒲甘王國因蒙古入侵而衰弱、解體,大規模營建活動陸續停止。 如要過夜,有人選擇於山上紮營,但要嚴格依從「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其實並不準許紮營。
大東山石屋: 中大團隊獲資助1250萬元 修復保育大東山爛頭營建築羣
大金塔全身貼滿金箔,周圍懸掛着1065個金鈴和420個銀鈴,據說一共用了超過7噸黃金,塔頂hti鑲嵌了5448顆鑽石和2317顆紅寶石,最頂端則是顆76克拉大鑽石,堪稱金碧輝煌,價值連城。 吳哥的衰弱可能是因爲和大城王朝的戰爭,也可能是由於信仰改變(闍耶跋摩七世後,高棉逐漸皈信小乘佛教),小冰河期的氣候變遷,或者公共工程的荒廢,具體原因尚待研究。 彩禾苑屬於小學91區校網,附近就是用作隔離的公屋駿洋邨,亦會看見火炭工廠。 交通方面,屋苑距離火炭火車站需要步行20分鐘,而且有一段斜路,也沒有巴士路線經過,目前公共交通工具是小巴,可搭到沙田站後再轉乘其他交通工具。 錦駿苑單位間隔四正,亦是四個屋苑中唯一設有露臺的屋苑,由於鄰近馬鞍山路和鐵路,部分單位設有隔音露臺。 登上山峯,清風徐來,於此處駐足片刻,眺望小石屋點綴山野間。
大東山石屋: 世界-我們的故事
經過大約80年的使用和擴建,普蘭班南被無故廢棄,數百年後,普蘭班南在一場地震中嚴重受損。 大東山石屋2025 從1930年起,統治者開始對普蘭班南進行修復,由於神廟規模較大,損毀又比較嚴重,修復工作一直持續至今。 婆羅浮屠(Borobudur)位於印度尼西亞中爪哇日惹西北,建於夏連特拉王朝統治時期,是世界最大的佛塔和佛教考古遺蹟。 婆羅浮屠建在一座200多米高的小山上,大約造了75年,當時夏連特拉的統治者到底是印度教徒還是佛教徒,尚不能確定,不管怎樣,這些統治者似乎對宗教保持了寬容態度。 婆羅浮屠建成數百年後遭到遺棄,逐漸被森林所覆蓋,直到19世紀才重見天日。 大東山長久以來以芒草及「爛頭營」聞名,故成為行山勝地,但常有行山人士不聽勸告,攀上歷史悠久的爛頭營屋頂「打卡」留念。
大東山石屋: 蒲甘古城
吳哥窟內原有王宮,如同吳哥其他世俗建築那樣,這些建築都是由易腐爛的木材等建造的,因此並沒保存下來。 女王宮(Banteay Srei),完成於11世紀初闍耶跋摩五世時期,以紅砂岩建造,雖然規模較小,但浮雕非常精緻。 這座神廟由一位大臣修建,是當時吳哥唯一非國王所建的大廟。 巴孔寺(Bakong),建於9世紀末因陀羅跋摩一世時期,是吳哥最早的廟山型寺廟,底邊長65米,共5層,可能體現了來自爪哇的影響。
大東山石屋: 前往伯公坳
營地的最初選址原來並非大東山,而是大帽山(Tai Mo Shaan)。 由於棚舍迎海而建,而且由木材搭建,結構簡陋,最終敵不過強風的吹襲。 大東山石屋2025 大東山石屋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們試圖在大帽山的另一邊以及馬鞍山(Saddle Mountain)搭建營舍,但都因意見分歧而使計劃告吹。 吳哥城(Angkor)位於柬埔寨暹粒附近,是高棉王國鼎盛時的都城。 9世紀初,篤信印度教的闍耶跋摩二世使高棉擺脫了爪哇夏連特拉王朝控制,他借鑑夏連特拉的“神王”理念加強統治,並在農業條件優越的洞裏薩湖以北建都。 數十年後,耶輸跋摩一世在洞裏薩湖附近建立耶輸陀羅補羅,即吳哥城,下令建造了東水庫和巴肯寺。
大東山石屋: 大東山爛頭營保育修復石屋 中大團隊獲1250萬元資助
據香港法例第208A章「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任何人不得在郊野公園或特別地區內生火或用火(在指定燒烤地點或指定露營地點內除外),一經定罪,可處第2級罰款及監禁1年。 散落於大東山與二東山之間的石屋羣,為數約二十間,俗稱「爛頭營」。 大東山石屋2025 早於1923年,一些外藉傳教士想到當時英屬殖民地香港,尋找適合的山頂營地位置,以供每逢夏天來港,築起臨時營舍,作渡假及退修之用,但其實當時選址首選並非大東山。 這羣外藉傳教士先來到大帽山,以木材簡單架構了臨時棚舍,可惜當年正受到颱風吹襲,簡陋的棚舍最終敵不過強風而告吹。 大東山石屋2025 汲取教訓,他們捨棄臨時營舍的構想,轉為以石材興建營舍,抵擋香港夏季出現的颱風。 翌年夏天,他們來到了大東山,於現址築起了第一間石屋,隨後石屋陸續築起,形成現在的石屋羣,至1926年夏天接近完工。
大東山石屋: 吳哥窟
一些考古學家認爲,石缸可能是種墓葬,也有人認爲石缸可以用來釀酒、儲水,或者記錄天象,這些石缸到底是如何製作的,又是用來幹啥的? 今年年初亦曾爆出有行山人士在屋頂用電鑽紮營的傳聞,惹來網上一片激烈迴響,猛烈批評涉事人士自私兼不愛護環境,其後證實只是誤會一場。 屋仔唔係大家想像中咁堅固,屋入面所有傢俱,都係由屋主從山下搬上來,即使玻璃窗裂咗,都唔容易修理。 初期的營舍甚是細小,面積只有18平方尺,內裡有3個房間。
大東山石屋: 芒草美景反致垃圾爲患
仰光大金塔(Shwedagon Zedi Daw),位於緬甸仰光,是緬甸最神聖的佛塔。 大東山石屋 傳說佛塔建於佛陀時代,不過根據歷史記錄,大金塔的歷史只能追溯到14世紀。 15世紀勃固女王信修浮統治時期,仰光佛塔高度提升至40米,佛塔周身塗金,因而有大金塔之稱。 此後數百年,一系列地震對佛塔造成了許多破壞,但緬甸歷代國王還是堅持修塔。 到了1775年貢榜王朝辛標信王統治時期,大金塔主體提升至現代高度。 吳哥窟主神廟佈局對稱、和諧、四周佈滿浮雕、充滿象徵意義。
這間小屋現時係由一位外國女士幫手看管,我哋同佢傾咗一輪之後發現,好多行山友嘅行為破壞咗呢啲小屋同埋周圍嘅環境! 佢試過貼標語但竟然被人撕走當冇件事,同時因為要保護間屋仔,所以又唔可以將啲標語釘喺屋嘅牆身。 在大東山與二東山之間的一片高地上,分佈著以石塊建造的小屋。 這些俗稱爛頭營的石屋羣,是由外籍傳教士所興建的度假屋,部分更建有小型儲水箱。 大東山位於南大嶼山,原稱「大峒」,英語作「日落山」(Sunset Peak)。 海拔高度869米的大東山,西靠鳳凰山,右連二東及蓮花山,是香港第三高山。
大東山石屋: 大東山睇芒草小貼士5. 季節篇:甚麼時候才會見到一片芒草海?
說起大東山,除了想起近年火紅的芒草,一眾攝影愛好者又怎會放過大東山的另一景點:石屋羣。 身處於芒草堆,以石屋羣作背景拍照作profile pic是指定動作,相信曾到此地的人也倣效過,但其背後所承載的歷史與由來,同樣值得大家細心瞭解。 大東山石屋 登遊大東山,一般可由伯公坳逆走鳳凰徑第二段上攀,或由南山經第一段上爬。 長線也可由東湧黃龍坑郊遊徑上攀、由白芒行走小徑繞經蓮花山,甚或經由禾寮墩等地前往。 大東山石屋2025 大東山石屋 婆羅浮屠四周有約2760塊浮雕,總面積達2500平方米,描繪了佛陀本生和成果故事。
大東山石屋: 大東山睇芒草小貼士7. 飲食篇:我想在山上開餐,山頂有沒有野餐的位置呢?
此外,佛塔各層還有432個壁龕,每個壁龕供奉着一座佛像,連同塔頂的72座佛像,共計504尊。 考古學家在婆羅浮屠發現了金箔和各色顏料痕跡,也許這些浮雕和佛像原本都是彩色的。 婆羅浮屠的設計遵循4:6:9的比例,浮屠的層數,佛像和舍利塔的數量都各有講究。 研究者認爲,這些數字和比例也許有天文和宇宙學意義,吳哥窟也是如此。 根據考古學家Danny Hilman Natawidjaja的研究,Gunung Padang應該是分4階段建成的。
石屋牆上貼有警告字句「No entry please(請不要進入)」及一個交叉符號,惟石屋內未見有人。 這些是散佈大東山路旁的石屋俗稱為「爛頭營」,源自該營地的英文名稱Lantau 大東山石屋2025 Mountain Camp。 營地建於1922年,最初為傳教士避暑度假屋,當年原選址於大帽山,惟木製棚舍遭強風吹倒。 傳教士遂改用石頭於大東山築成石屋,惟隨傳教士離開日漸荒廢。 多年來,爛頭營業主成謎,但不時有行山人士偶遇石屋住戶。 大東山是香港第三高的山峯,歌星陳奕迅2010年推出的專輯《Taste 大東山石屋 the Atmosphere》封面就是在大東山上配合搖曳中的芒草拍攝,令大東山一度被稱為「陳奕迅山」。
11世紀初,佛統成爲高棉帝國勢力範圍,佛塔頂部改建爲高棉風格,根據傳說,此時佛塔大概高84米。 大東山石屋2025 好景不長,數十年後,佛統被蒲甘王阿奴律陀攻佔,此後佛塔荒廢數百年,被叢林所覆蓋。 錦駿苑的單位有機會可以看見吐露港,景色較佳,部分單位甚至可以看見中文大學,屬於小學89校網。
環境方面,政府計劃在鑽石山轉車站上蓋打造一系列綠化設計,形成一條「文化園境大道」,並且延伸出林蔭道、中央草坪、涼亭等,在啟翔苑以北就可以直接看到這些綠化設施。 購物方面,屋苑對面就是荷里活廣場,日後亦會在發展區內增加更多地鋪,相信會有更多新選擇。 出發前,記得瀏覽香港天文臺網頁,瞭解更多天氣預報、天氣警告等資訊。 大東山石屋2025 除飽覽沿路優美的景緻和野生植物外,還可親身感受足下漫山遍野芒草的溫柔。 大東山海拔869米,僅次於大帽山(957米)及鳳凰山(934米),位於鳳凰山以東,二東山以西,與鳳凰山相隔著伯公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