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藥物進步,新一代多機制抗抑鬱藥物(Multi-modal)副作用已較少,並能針對多重機制調節情緒。 最重要是按患者實際病情而選擇用藥,平衡副作用與治療需要。 張醫生舉例,情緒長期飽受困援,無疑對生活、工作及學習有所影響,這種了無動力的狀態會影響認知能力、記憶能力及集中能力,病情越被延誤,就越難以復原,即使經治療後情緒平伏,這些執行能力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回復。 而近年有些新型多機制藥物則可以同時改善執行能力,盡早讓患者生活重拾生活節奏。 其實,大多的精神科藥物,尤其是醫治情緒病的,都不是什麼懵仔藥,也不會對身體造成什麼長遠的影響。

  • 記得有一兩個病人,來診所的時候情緒低落,醫生也花了不少時間傾訴安慰輔導。
  • 但更多的人是聽了精神科三個字而卻步,讓自己的情緒得不到適當的關顧,這才最讓的人痛心疾首。
  • 從前的私家專科診所,就算專科雲集,也沒有算精神科的一份。
  • 開始了自己的事業之後,需要跟很多心理學家合作互相轉介個案。
  • 另外,心理治療也不可缺,多管齊下,讓病人意識到要慢慢改善負面偏頗想法。
  • 那一刻差點答不出來,因為嚴格而言,情緒病就是眾多精神病的其中一個種類。

要瞭解精神病患者的需要,多花點功夫心思便可,不必家裏人有精神病。 情緒病十分普遍,今天家裏人有,明天可能自己也有。 不要標籤,多陪伴,多共情,情緒病可能也跟傷風感冒一樣沒多分別。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2025 這其實也是大學醫科入學面試的一條題目:精神科醫生可以開藥,心理學家不能。 造成重度抑鬱症原因有多方面,起初患者可能只是輕度,但問題愈積愈多卻不去解決。 也有人是先天腦神經易於導致抑鬱症,性格較負面,小事情會聯想到很差的結果。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 強運上身!今後10年「3生肖」能順心如意、發大財 第一名賺大錢是遲早的事

隨著年紀增長,慢慢對這兩種職業的本質有更深厚的瞭解,知道並不是有藥沒藥這麼簡單。 心理學家可能比精神科醫生更擅長與心理治療有關的工作,而精神科醫生卻可能比較精於診斷。 開始了自己的事業之後,需要跟很多心理學家合作互相轉介個案。 初時還在自我安慰,幸好自己除了心理治療之外還可以開藥,滿足更多病人的需要,但之後卻發現自己可能太過天真。

從前的私家專科診所,就算專科雲集,也沒有算精神科的一份。 到了近年,開始有老字號的集團嘗試讓精神科融入其他專科。 心臟病的人出現情緒問題,兩步就可得到醫治,反之亦然,這無疑是醫學界的一大進步。 那一刻差點答不出來,因為嚴格而言,情緒病就是眾多精神病的其中一個種類。 如果自己緊張焦慮或者情緒低落抑鬱,對朋友親人交代也會說自己有情緒病而不是精神病。 精神病讓人聯想起恐怖電影,聯想起瘋人院,聯想起街上出現行為問題的人。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 精神科醫生

張醫生提醒,治療抑鬱症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並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事實上,並非所有情緒病患者也要服藥,有些病人可單靠非藥物治療,或兩者相輔相成的情況下也能康復。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 張醫生寄語患者,閒時可以外出散步或運動,多與朋友傾訴,有助排解負面情緒,紓緩緊張的生活壓力。

經過臨牀診斷,主診醫生認為她的喉嚨不適,是源於情緒問題,然而陳小姐並不認為與此有關,更拒絕醫生建議用藥。 結果,她的情緒與喉嚨狀況並沒有好轉,甚至因此衍生了焦慮症,最終需要入院接受治療,病情才得以好轉。 舉個例子:如果自己的女朋友説自己冷了,一般的直男會怎麼做?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2025 好一點的會立即脫下衣服讓女朋友穿,差一點的可能只會叫人搓搓手喝暖水。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 小鳥醫生

記得小時候,醫生的爸媽都要工作,許多時間都把醫生託管在婆婆家裏。 醫生一直沒有在意,因為這個阿姨除了看上去笨手笨腳一點,跟其他人也沒有太大不同。 大了點才知道,這阿姨患上的是精神分裂症,需要定期喫藥打針。 記得有一次阿姨病發被送到醫院,醫生當時已經在精神科工作。 幸好阿姨入住的醫院不是小鳥醫生工作的地方,但治療者變成照顧者的經驗,實在是讓人印象深刻。 成長背景讓醫生更加瞭解精神病人,不過,精神分裂實在罕見,一般人很少機會遇見。

  • 現時治療此症的方法有傳統及新型抗抑鬱藥,未必個個都能藥到病除,有需要或加上抗精神病藥,達到相輔相成之效。
  • 張自強澄清,職業傷病的認定及診治已有法規規範,必經取得職醫科證照之醫師診斷,纔可以提供服務,職能治療師法修正並不涉及其他醫師專業,職業傷病仍需要醫師轉介、照會等才會到職能治療師這端。
  • 後來老前輩知道事情竟大讚醫生,不是因為醫生診斷正確,卻是因為沒有逼迫病人喫精神科藥物。
  • 結果,她的情緒與喉嚨狀況並沒有好轉,甚至因此衍生了焦慮症,最終需要入院接受治療,病情才得以好轉。
  • 有醫生指出,情緒病治療並非「一生一世」,只要依從用藥,待病情穩定便可減藥甚至完全停藥,否則延醫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更會使認知能力及執行能力下降,難以令生活重回正軌。
  • 到了近年,開始有老字號的集團嘗試讓精神科融入其他專科。
  • 隨著藥物進步,新一代多機制抗抑鬱藥物(Multi-modal)副作用已較少,並能針對多重機制調節情緒。

職能治療學會、職能治療全聯會、新北市職能治療職業工會等組成修法聯盟。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2025 張自強說,雖立院本會期是預算會期,但仍希望草案可以先出民進黨黨團後,進到黨團協商,再做二讀、三讀。 「被害妄想」、「妄想」這個詞語我們經常都聽到,甚至聽到身邊的人問「你是否有妄想症?」、「你是否有被害妄想」,但何謂妄想症呢?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 小鳥醫生講失眠困擾!失眠難入睡可以不靠安眠藥!安眠藥上癮點戒除?失眠切忌做這些事|Call Me Doctor|etnet

很多人一聽到精神科藥物,就會害怕藥物會影響腦袋的正常運作,甚至乎需要一生服藥。 很多人也會誤會,以為服了藥補充了血清素便會立刻藥到病除,萬一一兩天不見效便自行停藥,殊不知抗抑鬱藥一般都需要1~2個星期才能起效果。 現時治療此症的方法有傳統及新型抗抑鬱藥,未必個個都能藥到病除,有需要或加上抗精神病藥,達到相輔相成之效。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2025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2025 若藥物效果未如理想,或需考慮其他方法,如ECT腦電盪療法,較新有rTMS定位腦磁激療法。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 心理健康資訊站

張自強表示,上週跟衛福部及民進黨黨團初步溝通,當時仍朝向正向發展,並由衛福部作後續文字調整,讓法案在出黨團可以更順利,修法完全比照物理治療師法修法,基本上沒有疑慮。 然而,復健醫學會突然在此刻發函給所有衛環委員會的立委,反對職能治療師法修法,因為修法將職業病治療跳脫職業病專科醫師,擔憂此舉會對職業傷害的勞工有不良後果。 職治師法修法原訂11月可以排黨團協商,力盼在立法院這個會期通過,但近日又有變數・職能治療學會顧問張自強表示,原本正待衛福部微調文字出民進黨黨團的職能治療師法草案,卻遇上復健醫學會發函指修法會影響民眾就醫安全,擔憂混淆視聽的說法會讓修法進度停滯。 立委吳玉琴則表示,目前法案還在協調中,何時排定黨團協商還沒有共識。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2025 小鳥醫生,本名張翺(英語:,?—),香港作家、精神科專科醫生。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 心理健康視頻

每逢暑假他都會回醫院用電腦閱讀疾病個案資料,病人的情況、醫生的處理方法,甚至是病人的電腦掃描都會瀏覽。 「這是我學習和讀書的一個方法。這種case study的方式,與實習那年相若,都需要睇排版、開藥、抽血化驗大同小異,只不過我是提早去做,而且無錢收。」他笑着說。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2025 事實上,他當初並非立志做醫生,而是想做科學家,運用知識助人。 「大學畢業後,最終能做到科學家可能僅得幾個。醫學院出來,幾乎個個都是做醫生,前景較明確,而且醫生這職業同樣可利用知識幫人,也一樣可以做研究。」中七畢業後,他報考香港大學醫學院,結果如願入讀。 小鳥醫生,本名張翺(英語:Cheung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 Ngo,?—),香港作家、精神科專科醫生。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 服務

他不肯承認的原因,是他有一個好朋友同樣感到有全身不舒服情況,找病人傾訴,初時都會理會讓對方訴苦,但日久失去耐性,這朋友最後走上了結自己生命的絕路,事後發現,他同樣患了抑鬱症。 不少人即使情緒飽受困擾,甚至患上了抑鬱症,也會諱疾忌醫,擔心被人標籤化之餘,更憂慮藥物對身體帶來的影響遠於情緒病。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2025 有醫生指出,情緒病治療並非「一生一世」,只要依從用藥,待病情穩定便可減藥甚至完全停藥,否則延醫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更會使認知能力及執行能力下降,難以令生活重回正軌。 精神科醫生開藥以後,最多面對的就是病人對精神科藥物的誤解。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 精神科醫生+作家小鳥醫生 用心醫病人 對方能感受得到

而最重要的,卻是明白了運動不只是玩樂,要登峯造極著實要非常專注。 臺鐵2134區間車今晨傳出行經斗南車站時有外物入侵一度暫停行駛,以致該班次延誤半小時左右,影響不少上班上課的通勤族;經站… 醫科生涯頭兩年,他是租屋住,租約期滿被迫遷,入住大學宿舍,生活也起了變化。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 精神科醫生自稱喺醫院經常撞鬼~能醫不自醫? 嘉賓:精神科醫生小鳥醫生《第3815集》22-6-2023

或者是男女朋友說工作上不順利不如意,大多數的是否只會問題導向,想方設法的解決問題,而不是引導伴侶好好的把情緒抒發出來。 到了這一個時代,無論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情緒病,甚或聽上去比較嚴重的思覺失調和躁狂抑鬱症,現代醫療科技已經發展出不同的治療方法。 病人衹要定期喫藥覆診,工作能力也好,待人接物也好,一般跟正常人無大分別。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翺,外號小鳥醫生,在網絡上與人分享抑鬱症、ADHD、妥瑞症、精神科藥物資訊等,每篇筆耕幾百字或以上,隔兩、三天上載,看得出的認真與用心。 「最開心是病人復元,最希望大眾關注身心健康。」一個目標一個心願,簡單直接。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 【杏林聚焦】妄想症 張翱醫生(小鳥醫生) – 第一節 (由勞工及福利局贊助)

有一個故事:一個精神病人在房間一角蹲著看著天花板,任誰跟他說話都不做回應,卻祇有一個醫生成功令他開口。 因為那個醫生不是站著跟他說,而是在他旁邊蹲著,嘗試從病人的角度去理解事情。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2025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2025 伴侶說自己冷了,在脫下衣服解決問題之前,可以嘗試打趣說「你冷,我把衣服脫掉陪你一起冷」。 這才能把彼此施與受不平等的關係拉平,人家才會感到被理解,這樣才能產生共情。

其實妄想症是指患者對不真實或不基於現實的事物有著不可動搖的信念,妄想性想法可以非常輕微,也可以非常嚴重,但持續的妄想性想法會令患者感到困擾和打亂日常生活。 當初分手以後,他一直跟前度維持朋友的關係,聯繫不頻繁卻依舊有兩句,幫得上忙的始終會幫。 祇不過,在最近的一次交流,病人向前度透露了自己有精神病,前度口上敷衍,實質上逃避接觸,把病人的心都給傷透。 他提醒照顧者首先勿當自己是醫生,扭轉病人的想法。 有心有力的各界人士,也不斷向社會大眾推廣有關精神病的知識,讓精神病去除污名。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2025 情緒病也好,精神病也好,大家也慢慢意識到這衹是一個稱號。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 [醫生X醫科生] 精神科醫生同場!解剖成醫之路~喺香港做專科醫生嘅道路喺點?醫生到底有幾忙?精神科醫生嘅工作日常喺點?醫生可以兼顧埋寫作工作?(ft. 小鳥醫生)|Angel the medic

另外,心理治療也不可缺,多管齊下,讓病人意識到要慢慢改善負面偏頗想法。 當上精神科醫生,令他感受至深是用心去醫病人,他們是感受得到。 他無揭露以筆名小鳥醫生在網上寫作,但病人統統知道,他們送他的畫作多以鳥兒取材。 「開心是見到病人痊癒,另一是知你對他好,送上畫作小心意回饋。」每當張翺收到病人的畫作或鼓勵說話,總是暖在心頭。 30多歲的陳小姐(化名)喉嚨持續數個月感到不適,接受過胃鏡檢查也沒有發現任何病變,可是這種不適已令她情緒飽受困擾,甚至需要接受精神科治療。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 心理健康叢書(張翺/小鳥醫生作品)

張自強澄清,職業傷病的認定及診治已有法規規範,必經取得職醫科證照之醫師診斷,纔可以提供服務,職能治療師法修正並不涉及其他醫師專業,職業傷病仍需要醫師轉介、照會等才會到職能治療師這端。 復健醫學會的說法有誤,似乎企圖混淆視聽,深怕會復健醫學會把四年前修法的故技重施,影響支持修法的立委,不希望正向發展之際受到該醫學會阻撓。 今個節目就請到精神科專科醫生張翱醫生(小鳥醫生)一連兩集為我們講解有關妄想症的資訊,第一節先會介紹究竟什麼是妄想症。

最緊要的是讓心裡受到困擾的人打開心窗,儘快尋求援助。 不少家長以為,專注力藥只適用於上課的日子,在假日大可不喫,這是對也是錯,在乎家長如何看待假日的活動。 除了讀書之外的興趣班和運動,要玩得好玩得妙,足夠的專注力其實不可或缺。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2025 記得那時在球隊的短短兩年之間進步神速,替所屬社堂擊敗宿敵的一刻,也是醫生人生最快樂的回憶之一。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 精神科醫生自稱喺醫院經常撞鬼~能醫不自醫? 嘉賓:精神科醫生小鳥醫生《第3815集》22-6-2023

至於其他的精神病情緒病雖然比較常見,但是如果身邊的人抑鬱焦慮,恐怕懂得照料的人也真不多。 不要急著模仿醫生為他們分析事件緣由,為他們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些人共情的能力更低,總會要求情緒病的患者開心一點堅強一點,卻不知道這些話在情緒病患者耳裏卻是像粗話般難聽。 其實,作為情緒病患者的家人朋友,不是做得越多就越好。 有時候,多花時間在他們身邊陪伴,聆聽他們的心裏話,引導他們抒發情緒便已非常足夠。

當時討論的內容,就是要不要把這三個字刪除變做XXX。 最後我們當然沒有這麼做,因為這是自我標籤欲蓋彌彰。 但這件事情的出現卻反映了社會上甚至乎是醫生之間,心中還是會怕精神科三個字被人歧視。 專注力藥用於治療ADHD,效用不止提高孩子的專注力,還可以改善孩子因為過分活躍或者衝動等症狀造成的操行問題,以及對生活的影響。 專注力藥有不同配方,效力可以維持四小時、八小時、十二小時或十三小時不等。 張翺翻查個案,病人患的並非是身心症,他身體上的不適原來是嚴重抑鬱症的其中一個徵狀,只是當事人一直否認。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 【杏林聚焦】妄想症 張翱醫生(小鳥醫生) – 第一節 (由勞工及福利局贊助)

行醫生涯中,他有不少難忘片段,其中一個患有身心症的病人,總覺得身體某些部位不適,遍尋卻苦無原因。 有次病人不適入院,剛好張翺調往另一處,由其他同事接手,經一些治療程序後,病人要求出院,醫護人員見病人無自殺念頭,又已入院數月,於是讓他出院,豈料病人同日自殺,幸而獲救。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2025 吳玉琴曾表示,原訂11月排定黨團協商;她最新表示,草案仍在協調,因為醫界仍有反對聲音,醫界希望在「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外,再加上「非醫療業務」,這樣一來範圍會太廣,希望比照物理治療師法的寫法,是以「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 目前由衛福部做修正文字,但排定協商因為還需要和醫界溝通,目前沒有時間表。 為讓職能治療師修法,放寬「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的業務,並依衛福部函釋精神入法,讓職能治療師工作更貼近實務。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 服務

反而,如果任由情緒病影響工作學習,卻會長遠的破壞患者的人生。 但更多的人是聽了精神科三個字而卻步,讓自己的情緒得不到適當的關顧,這才最讓的人痛心疾首。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2025 許多時候,情緒病患者礙於自尊問題或怕被人標籤,傾向抗拒精神科的治療,亦有患者憂慮藥物的副作用而拒絕用藥。 精神科門診的病人,每一個都配有身份證般的編號,所有的覆診紙、信件、病假紙、到診紙都會印上病人的這個編號。 不過,醫院有不同的專科,而精神科病人的編號,往往會出現PSY這三個英文字。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 心理健康視頻

記得有一兩個病人,來診所的時候情緒低落,醫生也花了不少時間傾訴安慰輔導。 小鳥醫生張翱醫生2025 到最後醫生建議,除了心理治療之外也可以加抗抑鬱藥作為輔助。 病人聽後心裡猶豫,到了下次覆診的時候,居然另找心理學家做治療;也記得有一個老前輩給醫生轉介了一個病人,診症時覺得沒病,便沒有開藥著病人不要再來覆診。 後來老前輩知道事情竟大讚醫生,不是因為醫生診斷正確,卻是因為沒有逼迫病人喫精神科藥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