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英國依《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接管深圳河以南、後被統稱為「新界」的土地,成為英屬香港的一部分。 基於軍事佈防及發展新土地的需要,香港政府隨即為新界地區的交通基建進行規劃,其中包括興建連結新界各區及九龍市區的公路,而大埔公路於1902年率先落成,成為新界地區第一條落成的公路。 隨着青山公路於稍後通車,此後大半個世紀,大埔公路與青山公路分別以東、西兩線,合組為新界地區的舊環迴公路,是連接九龍與新界僅有的兩條公路。

出於方便輪椅人士往返那打素醫院之緣故,其中一輛配備雙輪椅位的試驗車於2017年6月起成為此路線掛牌車,惟已在2020年10月被一輛Enviro500 12米(ATE105/LF3557,已撤離)取代,並全線直梯化。 到咗一九八零年代,大埔劃爲大埔新市鎮,大興土木,大幅填海。 當時廣福道之英文名稱為「Kwong Fook Road」,其後方以「Fuk」取代「Fook」,沿用至今。 現時本線使用31輛亞歷山大丹尼士Enviro 500 MMC(8輛12米ATENU、10輛12.8米 3ATENU、13輛12.8米E6X)雙層空調巴士[15]。 大埔廣福道2025 因為堤外大埔海邊,大幅填地,大埔河改向北走,同受填地影響嘅林村河匯合再向東出海。

大埔廣福道: 巴士路線數目

此段路以北地方開始是新界的士可經營範圍(但新界的士可經校門進入中大校園)。 大埔廣福道2025 沙田段城門隧道公路至沙田路一段是雙程二線分隔行車,而沙田路至吐露港公路一段是雙程三線分隔行車。 沙田段火炭路至吐露港公路一段是快速公路。

由於本段公路夜間較少車輛經過,因此亦成為非法賽車黑點,尤其是舉行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時更常發生,相關噪音遠至中大校園內亦可聽見。 大埔廣福道2025 至於南行站主要作跨區長途路線上客之用,擁有兩組候車亭,較前方(近吐露港公路)一組亦再細分為三個不同排隊位置。 本線在早上繁忙時間設有特別班次由廣福邨街市開往荃灣(如心廣場),而下午繁忙時間則有不定時的空車直接到昌榮路工業區及城門隧道轉車站幫忙舒緩客量。 廣福道轉車站(Kwong 大埔廣福道2025 Fuk Road BBI)巴士站,位於新界大埔區大埔墟廣福道,乃一對設於東、西行綫的中途站。 廣福邨喺大埔新市鎮東側,林村河南岸,太埔河東岸。 邨東南係已連地嘅元洲仔,西南係運頭角。

大埔廣福道: 沙田嶺段

初期需求不太大,班次為10-16分鐘一班[3]。 大埔廣福道2025 隨着城門隧道通車,本路線於1990年4月20日起改經,並降低全程收費至$4.1,且擴展服務範圍至大埔墟,來回程改經安慈路、安祥路、寶鄉街及廣福道,而不途經新興花園外之南運路。 大埔公路(英語:Tai Po Road),暱稱舊路,1902年落成[1],是新界地區第一條落成的公路,全長近22公里,現時共分為9段。 大埔公路南起九龍西部的深水埗,繞經新界東主要地區(沙田、大埔),現時止於大埔林村。 過去大埔公路作為新界地區舊環迴公路的東線,終點曾經北至粉嶺,連接西線青山公路組成來往新界全境的交通要道。

大埔公路車速限制有每小時50、70及80公里三種,大埔道、琵琶山段南段部分、沙田嶺段北段部分、元洲仔段及大窩段均為50公里;琵琶山段北段部分、沙田嶺段南段部分、大圍段、馬料水段及大埔滘段為70公里;而沙田段則為限速80公里的快速公路。 1990年代,大埔公路介乎龍翔道至大圍一段進行大規劃擴闊工程,其中近九龍水塘北岸一段在塘畔的公路被廢棄,改為途經一段由開山建成的公路;該段廢棄路段現為衛奕信徑第六段及咪錶停車場。 廣福邨(Kwong Fuk Estate)巴士站,位於新界大埔區元洲仔大埔公路-元洲仔段近廣福邨及宏福苑,乃一對設於南、北行[註 1]綫的中途站。 廣福道現時被分割成兩段,東面路段位於大埔墟,東起南運路及大埔公路-元洲仔段,西訖靖遠街、北盛街及普益街;西面路段位於太和,東起汀角路及寶雅路,西訖太和邨新和樓的掘頭路。

大埔廣福道: 大埔道

東行站設置多個站位,分流各線候車乘客至不同地點,並設有候車亭,亦有部份路線改停「廣福道轉車站-寶鄉街」站,以應付需求。 太和邨(廣福道)(Tai Wo Estate (Kwong Fuk Road))巴士站,位於新界大埔區太和廣福道(西段)林村公立黃福鑾紀念學校外,埃克森美孚廣福道油站對面,鄰近太和邨新和樓及大埔政府合署。 由郝德傑道起,經過金山郊野公園(馬騮山)至山坳以金山路為界與沙田嶺段相接,是連接九龍與新界東的主要道路,全段為不分隔雙程行車。 此特別優惠不適用於其他龍運巴士A線(包括A36、A37及A43線)。 71K線幾乎走遍區內所有公共屋邨,成為接駁區內屋邨、商場與社區設施的流水線,同時方便居民到大埔那打素醫院求診。 此舉卻引致其定線極其迂迴,以港鐵東鐵綫軌道計算,太和站及大埔墟站之間距離只有約1.25公里,惟此路線的全程行車裏數則高達8.8公里。

  • 1983年鐵路電氣化完成,路軌不需橫跨此段公路,車輛亦不需跨越路軌駛往大埔和九龍,此段部份路段亦因此重建。
  • CEBF of SERVICEMUSEUM位於Bogra,提供住宿、花園和共用休息室。
  • 邨東南係已連地嘅元洲仔,西南係運頭角。
  • 當中大埔一段,就係家下廣福道,當中包括過林村河嘅廣福橋。
  • 南段呈南起大埔河,直駁大埔公路元洲仔段,左右駁南運路。

當局要求九巴為此路線提供空調巴士服務的同時,必須分階段以低地臺巴士來取代原有的非空調巴士服務,且不應安排非低地臺巴士行走。 [13]在地區人士及政府施壓下,2003年10月11日九巴終於把旗下富豪超級奧林比安12米巴士(3ASV)投放於此路線。 由於地區人士關注此路線轉用空調巴士會加重乘客車費負擔,故有關方面未有直接將此路線全冷,[13]然而當時餘下仍屬71K線掛牌車的非空調丹尼士巨龍(S3N)實際上已恆常為空調巴士代替。 廣福道(英語:)是香港新界大埔墟的主要道路,東接大埔公路元洲仔段,西接北盛街及跨越林村河的廣福橋,而林村河對岸近大埔政府合署也有一小段掘頭路直入太和邨。 由沙田市中心至沙田馬場,為快速公路。 此段南端原本連接大圍段,但經常擠塞,自青沙公路通車後,當局為了改善擠塞情況,遂於2014年6月8日將蔚景園旁邊一段大埔公路永久封閉,現時沙田段已不再連接大圍段,只連接城門隧道公路及青沙公路。

大埔廣福道: 途經

部分客房配有帶spa浴缸的私人浴室;其他客房配有浴袍和拖鞋。 部分客房設有一個休息區,爲客人提供方便。 大埔區的大埔墟@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7,219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44,480人。 主要街道包括寶鄉街(大埔墟段)、大埔馬窩。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新峯花園,新達廣場,運頭塘邨,富雅花園,逸雅苑。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0,000,年齡中位數為 44.0歲。

大埔廣福道: 香港樓宇目錄

荃灣(如心廣場)開經:大河道、青山公路(荃灣段、葵涌段)、昌榮路迴旋處、昌榮路、和宜合道、和宜合交匯處、城門隧道、城門隧道公路、大埔公路-沙田段、吐露港公路、大埔公路-元州仔段、廣福道、寶鄉街、寶鄉橋、大埔太和路、南運路及安埔路。 無論由此段道路前往大埔公路-沙田嶺段還是青沙公路往九龍方向,均需先利用九號幹線1號出口駛入青沙公路再選擇相應行車線。 沙田段由吐露港公路至城門隧道公路一段屬於九號幹線。 九龍巴士73P線是73X的特別班次,在星期一至五繁忙時間,來往大美督及荃灣(如心廣場),經汀角路、鳳園、大埔中心、吐露港公路、城門隧道、梨木樹邨、葵興、葵芳及楊屋道,且不經大窩口及大河道。 大埔廣福道 由於71K線是當時唯一直達大埔那打素醫院的巴士路線,不少傷殘人士團體一直向運輸署要求在此路線增設低地臺巴士服務,以便輪椅使用者往返該院。

大埔廣福道: 太和邨(廣福道)

大窩段於大埔太和邨附近相接廣福道,最初北面伸延至九龍坑相接粉嶺段。 1980年代,林村河北岸大部分的廣福道消失;而林村至和合石一部分大窩段被擴建為一條三線來回高速公路,並在旁加建大窩西支路及大窩東支路以連接沿路鄉村,但及後這段高速公路更名為粉嶺公路。 大埔廣福道2025 因此現今大窩段並不經過大窩,只餘下太和邨至林錦公路交匯處的單獨一段,而起點與終點皆沒有與大埔公路其他路段相連。

大埔廣福道: 道路結構資訊

最近的機場是拉傑沙希機場,距離Annex Suites Bogra 大埔廣福道 – CityCentre有117公里。 條堤令大埔河口積沙成地,河口推遠至元洲仔附近出海。 之後大埔響香港政府規劃之下,變成大埔新市鎮,一方面大幅填海,另一方面改變河道,同時道路網路亦大幅改變。 英國1898年入主新界之後,1900年代起九廣鐵路同大埔公路。

大埔廣福道: 大埔

這家旅館的客房提供配有淋浴設施和免費洗浴用品的私人浴室,也爲客人提供免費WiFi。 CEBF of SERVICEMUSEUM的每間客房都擁有衣櫃和平板電視。 每日早餐提供亞洲風味、素食或清真三種選擇。

大埔廣福道: 沙田段(屬9號幹線)

大埔道南端的終點本來位於現時荔枝角道與上海街交界,並與上海街連接,後來該路段南昌街至荔枝角道之間的路段於1930年代東移至現時路線,與彌敦道相接。 大埔道由彌敦道、界限街、長沙灣道交界以北起,經過深水埗市區,有分層交匯處連接呈祥道,全段為雙程行車。 大埔道於郝德傑道後通往琵琶山段,亦為九龍與新界的分界。

大埔廣福道: 九龍巴士73X線

於八十年代開線時以「雞車」利蘭勝利二型行走,3年後本線改經城門隧道時換入丹尼士巨龍11米非空調巴士或都城嘉慕11米雙層非空調巴士行走,至2001年期間並出現晚年平治O305作支援。 增加空調服務後曾改用前九龍巴士64M線的Neoplan Centroliner巴士。 乘客若在城門隧道轉車站轉乘73X/73D線往富善,須補付車費$2.3;轉乘73P線往大美督,須補付車費$7.4;而往荃灣則可獲免費轉乘。 CEBF of SERVICEMUSEUM位於Bogra,提供住宿、花園和共用休息室。 這家住宿配備共用廚房,還爲客人提供兒童遊樂區。

大埔廣福道: 主要用車

大埔公路與青山公路的分段安排相似,落成時共有12段:位於新界的各路段均會附加地區後綴以作辨識,如「大埔公路-沙田段」;而位於九龍市區的一段在中文則會稱為「大埔道」(而英文名稱不變),且不設地區後綴(不論中英)。 大埔廣福道2025 此外兩條公路往日沿路亦設有多塊里程碑,但缺乏保護下,至今僅存數塊[2]。 里程碑所示長度以英里計算,在早年新界沿路標誌性建築不多的情況下,有市民會以大埔公路多少「咪」(即英里之粵語音譯)表達所在地,但流通性遠遠不及青山公路。 大埔廣福道 大埔廣福道 由於廣福道為大埔連接吐露港公路的一條主要路徑,因此多條跨區線途經此站。

大埔廣福道: 行車方向

71K線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主要使用利蘭勝利二型(G)及梅斯特斯平治O305(ME)行走,九十年代中期改派丹尼士巨龍11米(S3N)及都城嘉慕威曼都城11米(S3M)11米三軸巴士。 南段呈南起大埔河,直駁大埔公路元洲仔段,左右駁南運路。 之後過運頭角北側,西北入大埔市區,過寶鄉街到駁太和市北盛街爲止。 廣福道(英文Kwong Fuk Road),舊時大埔居民俗稱叫大埔大街,係香港一道,喺大埔市區南便,貫通大埔墟。 廣福道原本係大埔公路大埔市區一段,後尾跟廣福橋名。

大埔廣福道: 巴士分站

郵政方面,位於油麻地彌敦道的九龍中央郵政局曾是兼管新界各地的郵政中樞,每天早上從該處出發的郵車,就由彌敦道起分東西兩線,分別沿大埔公路及青山公路環繞新界一週,收集新界各地於郵筒投寄的信件[5]。 至今大埔公路沿途仍存留少量歷史悠久、仍在使用中的舊式郵筒[6]。 廣福開經:寶湖道、廣宏街、大埔公路-元州仔段、吐露港公路、創新路、科學園路、瑞祥街、吐露港公路、大埔公路-沙田段、城門隧道公路、城門隧道、和宜合交匯處、和宜合道、昌榮路、昌榮路迴旋處、青山公路 (葵涌段、荃灣段)及大河道。 大美督開經:大美督路、汀角路、鳳園路、鳳園巴士總站、鳳園路、汀角路、南運路、寶湖道、廣宏街、大埔公路-元州仔段、吐露港公路、大埔公路-沙田段、城門隧道公路、城門隧道、和宜合交匯處、和宜合道、昌榮路、葵涌道、葵富路、興芳路、葵福路、楊屋道及大河道。

大埔廣福道: 大埔墟段

大埔公路有使用「大埔公路××咪」作為地址標示,當中「咪」是英里的英文「mile」之音譯,代表該處與尖沙咀碼頭(經彌敦道)的距離。 此段是昔日鐵路的平交道,當時九廣鐵路(現在的港鐵東鐵綫)部份路軌會橫跨此段,此段當時有兩個分隔閘,當有火車駛近,兩閘便會降下,並發出咇咇咇聲響及截停駛近車輛或通知跨越路軌車輛盡快離開。 當火車駛過,閘會再次發出聲響並升高,讓車輛通過路軌往大埔和九龍。 可是有時車輛或火車,因其它事故或壞車停在路軌上,造成不便。 1983年鐵路電氣化完成,路軌不需橫跨此段公路,車輛亦不需跨越路軌駛往大埔和九龍,此段部份路段亦因此重建。 在最初的道路規劃中,本段公路將會擴闊、拉直成高速公路,在中大建校時的校園規劃亦有為此預留空間;後來有中大學生代表提議在校門建造一條橫跨公路的行人天橋,方便師生,尤其是夜間返回學生宿舍的宿生出入,但最後上述工程沒有推行。

這家酒店的所有客房都擁有空調和平板電視。 最近的機場是拉傑沙希機場,距離THE ASTERIA HOTEL 大埔廣福道2025 BOGURA有117公里。 Momo Inn旅館位於博格拉(Bogra),提供全年開放的室外游泳池、燒烤設施、餐廳以及酒吧。

大埔廣福道: 行車時間

1936年,大埔墟內的大埔公路被更名為大埔大街及後再更名為廣福道[3]。 1980年代政府於大埔新市鎮興建太和邨,林村河北岸大部分廣福道消失。 同時政府亦發展粉嶺/上水新市鎮,大埔公路粉嶺段及部分大窩段被改建、更名或撤銷,亦已消失,致使大埔公路現已縮短至大埔林錦公路交匯處,並不再連接青山公路新界終點。 2009年,青沙公路大圍至長沙灣段落成後,大埔公路大圍段與沙田段不再連接。 種種發展因素,令大埔公路現時只剩下不連續的9段。 九龍巴士73X線是香港一條新界巴士路線,來往大埔(富善)及荃灣(如心廣場),途經大埔中心、大埔墟、廣福邨、吐露港公路、城門隧道、梨木樹邨、大窩口和荃灣市中心。

前往大圍段須途經沙田市中心的路段前往。 該段路自青沙公路通車後,東西行方向行車線被分隔開。 現時大圍新村前,往沙田方向的一段道路,已連接至新建青沙公路大圍段的高架天橋往大埔公路沙田段方向。 大埔廣福道2025 往九龍方向則保留在青沙公路天橋底下,直至美田路為止。 為改善交通,現時大埔公路沙田嶺段已不能通往大圍段。 大埔公路是傳統上來往新界東及九龍的必經要道,至今部分路段仍是重要幹道。

大埔廣福道: 大埔運頭塘邨中層戶 以綠表價218萬元承接

73X是大埔區目前唯一來往城門隧道轉車站及荃灣的全日專利巴士路線,肩負往返大埔與荃葵青、以至新界西北地區的客源。 九巴於2014年引入本港首批12.8米雙層巴士,更率先調派到此路線以應付高企客量,創亞洲業界先河。 廣福道(英語:Kwong Fuk Road)是香港新界大埔墟的主要道路,東接大埔公路元洲仔段,西接北盛街及跨越林村河的廣福橋,而林村河對岸近大埔政府合署也有一小段掘頭路直入太和邨。 廣福道轉車站(Kwong Fuk Road 大埔廣福道 BBI),又稱大埔廣福道轉車站,為九巴對位於大埔區大埔墟廣福道、寶鄉街及寶湖道一帶巴士站的統稱。 九巴多條路線於此站設有轉乘優惠,方便往返大埔及其他地區。 一八九八年,英國由大清手上租到新界。

大埔廣福道: 使用情況資訊

Red Chillies Restaurant and Guest house位於Bogra。 這家住宿提供的設施包括共用休息室、客房服務以及免費WiFi。 大埔廣福道 住宿配有一間供應中式美食的餐廳,提供免費私人停車位。 這家酒店的每間客房都配備空調、衣櫃、平板電視、私人浴室、牀上用品、毛巾和市景陽臺。

昔日,廣福道是大埔道(今大埔公路)其中一段,西接大埔公路 - 大窩段,中段建有橫跨林村河之「廣福橋」。 政府於1930年5月2日將上述路段定名為「大埔道」(Tai Po Road),復於1936年4月17日易名「大埔大街」(Main 大埔廣福道 Street, 大埔廣福道2025 Taipo),其後輾轉改用現稱。 由大埔尾(並於此與馬料水段幾乎成90度),經大埔滘至黃宜凹,主要服務附近一帶村落居民,自吐露港公路通車起已取代其出入新界北的地位。 此段離開高速公路範圍,經過馬場、馬料水、中文大學至大埔尾,並與大埔滘段幾乎成90度,主要服務九肚山及附近一帶村落居民,自吐露港公路通車起已取代其出入新界北的地位。

時至今日,大部分新界東來往九龍的路面交通仍需途經沙田段,縱使該段已擴建為近代快速公路,但經常出現嚴重交通擠塞。 而其他路段隨着沿途各區的新快速公路及行車隧道(包括獅子山隧道、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吐露港公路等)相繼落成,其作為區域幹道的重要性才大大減低。 踏入2010年代,政府亦有計劃繼續改善大埔公路沙田段以應付增長的車流。 另外在來往九龍和新界東的第一、二、五類危險品車輛不得行經行車隧道而必須使用大埔公路往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