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序奏中,作曲家塑造了歷史中戰亂的場面:民卒流亡、煙塵滾滾、兵荒馬亂……在這樣的背景中,推出女主角深情敘述自己辛酸、坎坷的遭遇。 整個樂曲情景交錯,大樂隊的伴奏跳出原來琴歌自彈自唱的吟歌形式。 音樂在夢境中馳騁—「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作曲家採用大提琴與中樂隊的協奏形式演繹中國先秦思想家莊子的哲學觀,以求道之神韻。 我用了李白《蜀道難》中「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這兩行詩句來概括本樂章的形象和內容。
- 第三段:高昂的主題音樂由嗩吶奏出……「我」驚覺起自己原來竟也成了千萬隻蝶中之一員,在空中飄遙飛翔,由驚恐、害怕轉為欣喜、歡暢。
- 十二寡婦徵西的故事,是楊門女將事跡中最感人、最生動的部分,也是她們英雄主義的最高峯。
- 香港中樂團推出一系列以中國節慶為題的中樂 MV!
- 樂曲的後段是在金鼓齊鳴中,描寫顯赫威武的皇帝車駕儀仗出現,最後是在密鑼緊鼓中鳴金收兵,安營紮寨的情景。
- 此外,香港的大都會文化本色,亦藉麻雀牌、東西方樂器和不同的音色,以及多種不同的音樂風格,如爵士樂、中國音樂及非洲音樂,顯示出來。
-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
我躊躇了好一會才作出決定,但我很滿意最後的結果,就是一首混合三種風格的樂曲,既有歐陸的半音音階,也有無國界的現代風格和帶東方味道的五聲音階風格。 作曲家運用現代意識的複合節奏型混奏,渲染出這一火熱而又神祕的氣氛,當中亦有前三個樂章的主題隱現,以表現人們還在緊守著傳統的靈念,最後樂隊掀起狂熱的高潮在祈福的熱切中結束。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2025 由旋律悠長、節奏健美的行板;堅定的垛板到小快板;寬廣的行板;如歌的慢板及輝煌的尾聲等組成。 在穩健的節奏背景上,二胡變化再現了第一樂章的主題,音樂明亮且富有幻想色彩。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香港
孟夏草長,花開五月,氣候交節,雷雨增多,萬物又茂密繁衍,夏天就是有著多變的基因。 《夏之颯沓》以多變的節奏轉換及不同樂器音色與張力的強烈對比展現了立夏的多樣性,時而生機處處,時而風吹雷打,亦不乏雨過天晴,微風送爽之境。 此曲另一特色是引用了不同傳統樂曲的著名樂句,有《青梅竹馬》、《龍飛鳳舞》、《陽關三疊》等。 圓玄學院是香港的宗教聖地,寺院的思想內容廣博且形式多樣,兼容儒、道、佛三教。
過去盛行祖先崇拜,信仰萬物有靈,亦尊奉諸葛亮,宗教活動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當然,這裡已遠遠超越了漁歌的範圍,具有更為深遠的思考。 記得那《黃河大合唱》中的兩句詞:「五千年的民族,苦難真不少…苦痛受不了」最最觸動我,使我浮想聯翩:那哭倒長城的孟姜女;那感動天地的竇娥…何止千千萬萬,這是老百姓的不幸,全民族的不幸。 農曆八月半是苗族的「喫新節」(喫新收割的穀子)。 樂曲的中段,在七拍子(7/4)的蘆笙曲的背景下,響起一曲苗族的「飛歌」。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香港大會堂 音樂廳
激烈的戰鬥嘎然而止,樂曲進入本章第二部分,這是一段表現十二寡婦徵西的「大進行曲」,在徐緩、壯烈的京劇鑼鼓的「抽頭」節奏中,在笳角連天的背景下,是出征?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這段音樂集中而凝煉地表達了楊門女將一門忠烈、視死如歸、掃狼煙、戰頑敵的英雄氣慨和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 最後音樂進入了一個熱烈急促的尾聲,全曲在高潮中結束。
- 愛簡拿 (Kudsi Erguner) 及其室內樂小組,還有國際樂壇首屈一指的現代派笙演奏家吳巍,共同展現各地民族音樂的魅力。
- 這既是對古樂的生動再現,也抒發了人們對雲岡石窟由衷的讚美。
- 以凝煉的音樂線條,舒展的和聲氣質激發聽眾豐富的想像力。
- 創作中以民歌《蘇武牧羊》和古琴曲《蘇武思君》的主題旋律為素材,採用了中國民間音樂中主題貫穿發展的手法和較自由的曲式結構。
- 第三部份「疊彩」:似大自然界中的色彩濃淡漸生的意象,樂器間時有交錯或調和,音樂表現出圓渾交融的意趣。
- 我覺得他們多年來歷盡風雨,見證著時代變遷,陪伴香港走過高低起跌,依然充滿生命力,屹立不倒,所以我以《大樹》為這作品命名來配合香港中樂團 40 週年樂季揭幕音樂會「心繫香港40年」的主題。
成仙以前又要歷經多少像八仙之一呂洞賓有過的金錢、親情、道德等等的非常試煉? 透過八仙的故事,更會帶出人類如何與自然萬物和諧共存的反思。 阿炳原名之為《依心曲》,後循著名音樂理論家楊蔭瀏的意見,定名為本名。 編鐘與樂隊演奏的《梅花三弄》就是根據吳景略演奏、許建記譜的古琴曲而改編的。 改編時對原曲作了較大的調整變動,篇幅也縮短了,以適應編鐘與樂隊的演奏和音樂上的需要。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香港大會堂
樂團的每一個聲音,從大氣高度以至大規模的低音貝斯,都是源自冬巴克鼓鼓面的一個小動作。 《滇西土風三首》這部作品的寫作時間跨度為 15 年,第一、二樂章完成於 1993 年,1994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2025 年3 月由香港中樂團首演,第三樂章完成於 2008 年底,2009 年 2 月作首演。 這部作品的最終完成,要感謝香港中樂團總監閻惠昌先生的耐心、寬容與堅持。 這首作品的特徵是「創新而不忘本」,雖然林氏用了很多新的手法與概念,卻仍能把中國傳統的表演藝術,如京劇的功架、人物的感情及對白等作精細的描述。 此曲於 1978 年委約創作,是當時香港中樂團嘗試走向現代交響化的一個里程碑。 1978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年 11 月首演時作曲者親自指揮,之後本港樂壇便掀起了一陣子的中樂創作熱潮。
其實在連結高座與低座之間,還有一個紀念花園,紀念抗戰時為港捐軀的軍人。 花園正中央更設有紀念龕,擺放有陣亡著名冊及紀念花環,並刻有「英靈宛在、浩氣長存」的墓誌銘。 香港中樂團於1977 年由前市政局成立,2001 年 4 月 1 日,由香港中樂團有限公司正式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接管香港中樂團。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香港大會堂港鐵站出口
緣似是冥冥中註定的機會,有緣千里能相會,是偶然、是巧合,也許是命中安排。 彼此間有緣的相遇,可能帶來好果,亦可能帶來後患。 作者在這首樂曲中把緣美的一面用音樂表達出來,共分四個樂章。 《胡笳十八拍》相傳為漢末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和音樂家蔡邕的女兒蔡琰(字文姬)所作。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文化藝術推廣
緊接的一段鑼鼓,以浙江吹打樂中音色最豐富的十面鑼主奏,情緒更歡騰熱鬧;第二部分同樣以吹管樂開始,但曲調轉為富號召性的旋律。 之後,弦樂及笛子先後奏出歌唱性的旋律,彈撥樂輕快的節奏,跳躍的旋律,表現了人們喜悅的心情。 這首樂曲所用的音樂素材,充滿新疆地區的風情和氣質。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曲中的音樂旋法、色彩語匯及混合式節奏亦表現出細膩深情的敘述和豪壯而又富戲劇性的強烈高潮。 此曲是一九三五年任光與聶耳為百代國樂隄所寫的一首民族管絃樂曲,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成唱片。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A) 音樂廳及劇院
雖然飽歷滄桑,作者對藝術的執着,對人生的信念卻始終未有萌退,這首協奏曲就是作曲家五十年生涯的寫照。 樂曲以新疆民間音樂素材為基調創作完成,其中優美的旋律、豐富的調式變化、富於生動而多變的節奏以及色彩絢麗的伴奏和聲,生動刻劃出一幅美麗而動人的西域風情畫面。 優美的笛聲把人們帶到了如畫的清水江畔,旋律在弦樂組重複出現後,節奏逐漸緊湊,展現了放排時急流直下的緊張場面。 笛子再次奏出前面的旋律後,在一連串彈撥樂器的變化分解和絃中結束了此樂章。 接著笛子奏出如歌似的主題,展示春光明媚的西子湖畔,鶯歌燕舞,遊人如鯽的畫面。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香港科學館
此時,音樂氣氛變得更加嚴峻,行軍的主題成了悲壯的號角,最後全曲在強烈的情緒中結束。 我用李白的長詩《蜀道難》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幾行詩來概括和描述這個樂章。 濃重的鼓聲和音色醇厚的獨奏低音大笛描繪出了這種悲劇氣氛。 我認為自己在這部作品中的主要貢獻,在於改變了傳統中國笛子清朗明麗和高亢歡快的性格形象,成功地賦予它未曾有過的悲劇性格和戲劇性的力量。 樂曲以強烈尖銳的打擊樂器和彈撥樂指甲彈面板的特殊音響效果開始,渲染出原始的氣氛。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音樂會
音樂描繪月亮從東海升起到沒於西山的過程和月光下的太平世界種種景色。 音樂抒情典雅、激動雄渾兼而有之,充滿中國音樂的古典美。 第一部分描寫夜幕降臨了,人們穿著盛裝打著長鼓,聚集在月光下,由高胡奏出的悠閒委婉的主題,猶如一位窈窕少女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的情景。 隨後的樂曲中好似姑娘們紛紛起舞,突然中音笙奏出根據主題衍變的粗獷熱烈的旋律,恰似一羣小夥子情不自禁地闖入姑娘們的舞列歡跳起來。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觀眾拓展
第一次接觸元朗的山貝河是年幼時一次乘坐青山至元朗公共小巴的旅程,沒想到多年後那裡是一間馳名水果甜品店的所在地,更沒想到2003年小鱷魚貝貝在山貝河下游的出現及市民的關注成了國際新聞。 我很喜歡水,希望藉著《小小山貝河》表達對流水及大自然的嚮往。 描寫白蛇調兵遣將,倒海翻江,與法海鬥法,在漫天蓋地的波濤中,各顯神通。 2022年3月,古物諮詢委員會一致通過建議把大會堂升格,其將成為香港首幢戰後落成的法定古蹟,也是同類評級中最年輕的項目(60年樓齡)[9]。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在香港主權移交前,大會堂低座近市政局大樓展覽中心(亦即現時的展城館)的外牆名字對上會掛着香港徽號的紋章[7]。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香港電影資料館
在香港人心目中,位於中西區中環的香港大會堂不但是香港文化藝術的殿堂,更是港人集體回憶的重要部分。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香港大會堂位於愛丁堡廣場,是本港第二所大會堂,在一九六二年三月二日正式開幕,由港督柏立基爵士主持儀式。 大會堂是首個向香港所有市民開放的多用途文娛中心,自開幕以來一直是舉行多項重大歷史事件(例如五位港督的就職典禮)的場地、作為培育本地表演者的搖籃,以及見證本港的藝術及文化發展。 此外,它亦見證政府作出史無前例的承諾,通過建設一個集文化活動和市政服務的樞紐,肩負起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和改善他們生活水平的責任。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表演及影視作品
接著,管風琴用亮麗的色彩,帶出笙節奏性強烈的塊狀音型,演奏者回到舞臺前方,更換 36 簧高音笙,與國樂團中的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羣組,以及舞臺底端的管風琴,形成「簧」家族的立體音場。 純音樂的寫作手法,只為引領觀眾心跳,以高難度的演奏技巧、狂喜的律動節奏,使每個音符都成為令人心跳加速的嗎啡,更讓這個古老的樂器家族,跨越古今東西的文化藩籬。 1982年5月,由閔惠芬擔任二胡獨奏、瞿春泉指揮上海民族樂團在「上海之春」首演。 1984年,作品榮獲全國第三屆音樂作品評獎一等獎。 萬裏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者的偉大創舉,它像一條巨龍蜿蜒起伏在世界的東方,是中華民族團結、力量和智慧的象徵。 作曲家採用了套曲的結構,以二胡與樂隊協奏的形式,從不同的側面,抒發了人們登臨長城時的種種感受。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音樂廳 / 劇院
顧冠仁改編的《將軍令》,以華氏《琵琶譜》所傳為本,並對原曲旋律作了一些改動,又加入了編鐘和編磬等樂器,使樂曲的氣勢更為宏偉壯麗。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樂曲的前奏,以鐘、磬、鼓等樂器為主,仿似古代將軍升帳,鼓角齊鳴的威武形象。 節奏明快的主題旋律首先在彈撥樂組展開,這個主題其後分別由拉弦樂組和編鐘、編磬奏出。 接著拉弦和吹管組奏出一個從原有旋律變化而成、帶有附點節奏的副旋律,引出以嗩吶為主的旋律高潮,隨後的一段音樂,由慢至快,樂器層層疊疊進,節奏緊迫急促,把音樂堆向高潮,表現了古代營中軍士走隊疾進的緊張氣氛。
再現時情緒更加孤獨、淒切,最後結束在高音笙的七和絃上,彷彿在漫長的黑夜中露出了一線曙光。 全曲分為三個樂章:一、風雪孤忠;二、思漢懷鄉;三、執節榮歸。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我覺得他們多年來歷盡風雨,見證著時代變遷,陪伴香港走過高低起跌,依然充滿生命力,屹立不倒,所以我以《大樹》為這作品命名來配合香港中樂團 40 週年樂季揭幕音樂會「心繫香港40年」的主題。 當時的版本是以中胡、二胡、革胡、三絃和嗩吶為主奏樂器,後來我把它改為由高、二、中胡協奏,是為今晚大家聽到的版本。
深情而動人的旋律在吹管樂及弦樂中對答,其間穿插著彈撥樂的即興性演奏,仿如一對情侶在互訴衷情。 接看,旋律交由革胡演奏,其他樂器陸續加入,把情緒推向高潮。 最後在幽靜的氣氛中樂曲結束在主音大和絃上,彷彿延續看那種愛意,延續著那般夢想。 音樂基本上是5/4拍子的節奏,旋律也以五聲音階為主體,加上裝飾性的半音,作曲家運用D大調及D小調(羽調式)之間的對比交替及低音樂器的拍板音響,使樂曲韻味更加別緻。 金鼓齊鳴,將士凱旋迴家,父老鄉親歌舞相迎,樂隊演奏到高潮處戛然而止,琵琶在弦樂震音的背景下彈奏出柔美而清晰的木蘭主題,頓時一個脫去戰袍再換女兒裝的少女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 尾聲又再現了「出征」中的音調,表現了巾幗英雄花木蘭「哪一月,敵人膽敢再來犯,我拿起槍、跨上馬再上疆場」的壯志豪情。
在廣板之後,轉入沉重蒼涼的慢板,古老沉鬱的旋律在弦樂和大笛間交替出現。 其後是憂鬱如歌的行板段落,樂曲在陳述與發展中一直保持著節奏的凝重質感,這一沉重的行進感從極弱推進到極強,在高潮中結束這一樂章。 香港中樂團於2006年和2007年曾兩度成功地演出我的委約作品《悲調》,今天又將上演我新改編的組曲《黔嶺素描》。 我們已是老朋友了,能和世界級的香港中樂團合作,能和閻惠昌先生及全體演奏家們再次相聚,我深感愉快和榮幸。 胡琴獨奏的音樂素材及情緒共分三部:(一)中胡:敘說、(二)二胡:單純、(三)高胡:鳥語。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演奏廳
第三部分再現了樂曲開始的曲調後,笛子吹出一段明亮的散板,描繪一幅優美如畫的田園景色,雲鑼奏出柔和的琶音,猶如清澈的水波粼光;最後一段運用潮州大鑼鼓的打法,借其「火炮」點子加以發揮,氣勢磅礡。 樂曲重複開始的旋律後,敲擊樂又運用京劇鑼鼓中「急急風」、「馬腿」和蘇南吹打中「螺螄結頂」的點子加以發展,樂曲在急促火熱的氣氛中結束。 這種類似中國畫「留白」的手法,更加打開了人們想像的空間,神祕浩渺的月河賦予人們無邊無盡的幻想。 樂曲以熱烈流暢的旋律,描寫太平盛世、娛樂昇平的歡樂情景,全曲氣氛熱鬧歡快。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座位表 樂曲經改編成大型樂隊合奏後,編者運用和聲配器的手法,利用樂曲的輕重節奏變化,使音樂形象更生動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