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政權接收了荷蘭人的土地,有沿用其制度者、也有新創的土地開墾型態:官田是接收自荷蘭當局所稱的王田,耕田者稱為官佃,賦額依照舊制;私田即所謂的文武官田,文武百官「招佃耕墾,自收其租,而課納於官」,取得私有權;營盤田即寓兵於農的屯田制度,採自耕自給,與王田和私田的佃耕方式不同。 [9]荷蘭時代的開墾範圍,僅現在的臺南、高雄地區;明鄭時代擴及到嘉義地區,以及中北部的幾個點狀分佈的地區。 這些開墾的土地為漢人所有(漢人業主權),此時漢人與原住民交錯而居,雙方生活在各自的地界內,尚未出現族羣隔離政策。 清代於貼近生番隘口或民莊,設立望樓,由熟番與漢民輪流前往巡察,已如前所述,最早出現建議設置望樓的官方文獻,是乾隆11年(1746)。 望樓不只建於番界,蔣元樞將其納為全臺防務建設的一環,選擇地勢險要、僻路曠地、或依山傍水等處,興建作為防禦設施。

  • 雍正2年(1724)官員曾積極進入界外,招徠生番歸化,總共招徠山後65社願附版圖;雍正3年下半年起,卻發生多起傀儡番出山擾害事件,地方官員動員番壯進剿,但雍正帝認為根本之道是,應該避免族羣混雜。
  • 玩家可以選擇8個文明的其中1種,這8個文明分別是:阿拔斯王朝、中國、德里蘇丹國、法蘭西、英格蘭、神聖羅馬帝國、羅斯、蒙古。
  • 諸羅縣的番界,在紫線圖圖說中,除了前述的南段(今高雄市杉林區、臺南市南化區和玉井區)之外,北段其界外則都歸「阿里山番」,對應到當今地區由南而北包括:(以下臺南市)楠西區、白河區、(以下嘉義縣)大埔鄉、中埔鄉、番路鄉、竹崎鄉、梅山鄉、(以下雲林縣)古坑鄉、(以下南投縣)竹山鎮等境內東緣沿山地帶。
  • 戰亂造成京都一帶皇室與公卿貴族的領土被掠奪,不但幕府地位一落千丈,皇室也開始發生財政拮据的問題,並生產了深遠影響,以至於後幾任天皇連即位儀式的舉辦都有困難,皇室逐漸走向衰微。
  • 清末的牡丹社事件和清法戰爭等外在壓力下,清廷必須將內山也納入統治,開始施行開山撫番政策,於是廢除番界政策,成立撫墾局,意圖積極開發界外,卻遇到原住民頑強抵抗,直到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開山撫番都成效有限,只得黯然退場,於是番界就此定格在綠線。
  • [17]漢人侵墾與生番出草成為清廷治理臺灣棘手的問題,除了劃界隔離政策之外,土地權利也是穩定經濟財源及社會安定需要考慮的因素。

另外,紫線書也分別針對各廳縣的原圖的圖說文字,以印刷體重新排版作對照,以及解讀其內容和地名所在;地圖的部分,包括重繪地圖且圖中文字改以印刷體呈現,很容易與原圖對照,並附上現代GIS地圖,並標出番界線和所有出現的地名。 [31]紫線書將原圖龐雜的資訊有效地攤開到讀者眼前,很容易閱讀及查閱。 清末出現來自西方人的臺灣地圖,包括李仙得繪製的〈福爾摩沙島與澎湖羣島圖〉和長老教會的宣教地圖,纔出現符合比例尺的番界地圖。 日本時代1913年編制〈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在族羣分類、部落位置,及總督府布設的隘勇線、駐在所,也有簡要而清楚的呈現。 [25]從西方人與日本人所繪的地圖,反映出清代的番界大抵定格在綠線,僅有局部的小異動。

土禦門後代: 地圖

在18世紀中葉乾隆中期的紅藍線番界時期,依照官府說法卻是「並無私越」,「番民歷久相安」,但是紅線番界卻劃在這些開墾土地的西邊,而非東邊,直到乾隆末期的紫綠線番界時期才往東移。 依照洪麗完的研究,阿里山番租有多種不同形式,包括番食租和大社油香租,可能也有番大租,這個主題仍有待更多的研究,實已超出本條目的範圍,讀者只要略知諸羅縣番界上民間慣習是以此類方式來界定漢番關係;民番相安無事,所以在官府眼中,諸羅縣番界似無劃定明確界縣的急迫性。 康熙61年(1722)的朱一貴事件,羅漢內門(今高雄市內門區)是反抗分子的主要藏匿地區,事件後清廷駐紮重兵,並將原駐臺灣府城的臺灣縣丞移駐此地,做為臺灣縣邊區的行政中心,於是發展成鳳山縣與諸羅縣的交會地帶,使得此段番界可說是特例。 在紅藍線時期的番界界址只有九荊林和澹水溪墘,以羅漢外門(今高雄市旗山區)的淡水溪(楠梓仙溪)為界;而位於淡水溪西岸的內門旗山北半部,則因應朱一貴事件而被劃出界外,包括西邊的二仁溪也在禁墾之列。 但是進入乾隆後期,開墾區域已分別由二仁溪和楠梓仙溪流域的各支流往上游擴張,番界遂沿溪往北、往東移至紫綠線界。

康熙年間的開墾政策相對消極,在朱一貴事件後,只是劃界立碑、隔離生番。 土禦門後代 隨著開墾範圍擴大引起番害,雍正年間雖然仍以劃界隔離為止,但增強法律手段,「更定嚴例,劃定生番界,不許番民出入販賣物件」;若有違反,「置以重典」,以期能明確歸責於民或番。 由於臺灣兵力有限,官府不得不善用民間丁壯;乾隆9年(1744)以前,當時民壯係由巡檢帶領,巡察沿山、沿海地帶;由於汛兵仍不敷分撥,在乾隆9年12月(1745)福建布政使高山密奏「臺郡民番現在應行、應禁事宜」,奏準之後番界事務有更具體的措施。

土禦門後代: 臺灣清代番界

不但原本朝廷的儀式活動被迫暫停,連天皇也逃難到當時將軍足利義政的室町第,一住就是十年,一直等到土御門殿修好才得以回宮。 由於近年來夢枕獏的小說《陰陽師》改編成電影大受歡迎,因此位於京都的晴明神社也充滿人潮,大受歡迎。 戰亂造成京都一帶皇室與公卿貴族的領土被掠奪,不但幕府地位一落千丈,皇室也開始發生財政拮据的問題,並生產了深遠影響,以至於後幾任天皇連即位儀式的舉辦都有困難,皇室逐漸走向衰微。

  • 諸羅縣[1]番界,在乾隆初期的紅藍舊線大致沿著今臺3線,到了乾隆中葉往東新開墾的區域,擴張出相當的面積,構成新的紫綠線邊界;此新墾區由南而北依序,從高雄市杉林區、甲仙區,經臺南市南化區、玉井區、楠西區、東山區、白河區,經嘉義縣中埔鄉、番路鄉、竹崎鄉、梅山鄉,到雲林縣古坑鄉和南投縣竹山鎮。
  • 以下先就打貓東頂保範圍內來看,紫線圖中的墾地請禁狀況及其番界設施。
  • 依紫線圖圖說,此區域只出現兩則「請墾」,其中之一偏在南邊:「中坑莊(大林鎮中坑裏中坑)、直坑後(梅山鄉過山村開元后)等處…歸阿里山番報陞,均以大草埔山腳為界。」此兩塊相鄰土地皆坐落在淺山丘陵,靠近西邊的紅線番界邊,可能是早期越界開墾的土地,在乾隆49年清釐土地時(紫線定界時),標為「請墾」,並歸為阿里山社的番大租。
  • 宗教建築可生產宗教單位與研發相關科技,第三時代開始可以將聖物放入建築中以生產黃金。
  • 關於土牛溝的現址考證方法,另有學者李宗信,利用日本時代的土地申告書與GIS軟體進行地理編碼(GEOCODING),取得更精確的現址考證論說。
  • 依照紫線圖,由斗六門番界往東推進,越過與清水溪的分水嶺─斗六丘陵,隔山東側的清水溪兩岸即是諸羅縣的番界最北段,屬於清末的鯉魚頭保範圍,地理區域進入濁水溪中游及其支流清水溪流域。

此大武壠移住區域,係大武壠越出紅藍線番界外開墾,並以上述的「撫番租」方式與內優社和平共處。 在戡定紫線時,官方將其劃歸給內優社,似默許了此類熟番生番的互動方式,同時也是官府出面保障內優社的權益。 這些由大傑巔社防守的望樓,應屬藍線定界下,撥派熟番守隘的一環。 土禦門後代2025 乾隆31年的望樓改建,官府將守隘任務交給大傑巔社民,而非漢人莊民。

土禦門後代: 安倍晴明的相關作品

荷蘭與明鄭時代的「不許混圈土民田地」及「築土堆以防番害」,延續到清代,成為實行族羣治理的基本思維,以避免開墾的土地發生動亂。 早先1625年荷蘭人於赤崁(今臺南市中心區域)規劃普羅民遮市鎮,推動赤崁耕地作農業生產,與漢商合作招募福建漢人移民臺灣墾殖[6],終於30年代中於發展起來,主要作物是甘蔗稻米;1644年開徵米作什一稅後,為了鼓勵赤崁耕地的農業發展,荷蘭當局開始發放土地權狀給予漢人和荷蘭官員,招募漢人農民開墾,給公司帶來豐厚的利潤。 土禦門後代2025 [7]隨著漢人移民開墾範圍的成長擴大,發生如前述與西拉雅四大社原住民的不斷摩擦,於是荷蘭當局劃出二仁溪以南無原住民的區域(今臺南到高雄之間的平原)推動農業,即漢人農民繳納米作什一稅的前提下,獲致土地所有權;由於範圍廣大,直至荷蘭統治末期,仍開發不到十分之一。

東山區北鄰是白河區南部九重溪─「十八重溪外九重」(白河區六溪裏六重溪,曾文溪流域支流),最晚1760年代大武壠社羣溯灣裡溪(今曾文溪)進入九重溪流域,形成五個小村落,稱大武壠派社;此區即康熙年間立石的「九重溪」,於紫線圖中標於硫磺碣山南側山腳,硫磺碣山與北側的枕頭山皆繪出界外(即今關仔嶺地區)。 生活於界內一側的哆囉嘓社羣,在平原熟番(蕭壟社和麻豆社)與沿山熟番大武壠社羣移入的空間壓縮下,於乾隆中葉(18世紀中葉)往北移住到白水溪流域(急水溪支流),東邊關仔嶺以東是阿里山社的社域,白水溪流域成為哆囉嘓社羣最後的落腳處。 [47]位於西邊清代的下茄苳北堡的大排竹莊(白河區大竹裏)是臺南市白河區最早的聚落,既是官府控管番地的重要地點,也是軍事重地;而位於東邊平原東側盡頭山腳、白水溪北岸的埤仔頭莊(白河區汴頭裏),應該是康熙末年番界的「大溪頭」界碑立石的地區。 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後,清廷實施番屯制,挑平埔熟番四千名為屯丁,並將界外土地撥給屯丁作養贍埔地;乾隆55年正式實施。

土禦門後代: 鳳山縣

不過,大武壠社羣從乾隆中葉到末期,不僅往東南擴散到內優社的社域,已如前述;還越過烏山往西北移住到哆囉嘓社的社域(今臺南市東山區和白河區),此區域在18世紀陸續有蕭壟社和大武壠族羣及漢人移入。 西部平原的熟番,受到漢人開墾而土地壓縮下,有社民往東進入沿山地區移住及開墾的現象,而仍有社民留在原居地,或可解讀為熟番受外來文化影響而產生拓展領域的動機;由於平原熟番的往西擴張的影響下,帶動沿山的熟、生番也加入這場拓展社域的風潮,大武壠社羣即是一例。 乾隆31年,大傑巔社守隘的配置,其中六張犁(範圍參考前述)和石門坑(今內門區石坑裏,位於二仁溪支流)原位於界外。 臺21號省道繼續往北即沿著楠梓仙溪左岸,到達最北端芎蕉腳(今高雄市甲仙區甲仙),此段屬於諸羅縣的番界,整個楠梓仙溪中游的開墾已越溪至東岸河階地,開發抵達山腳(屬於玉山山脈延伸的內英山脈西麓),新訂為紫綠線番界。 土禦門後代 [12]依據伊能嘉矩的「臺灣番政志」,明鄭時代新開墾的土地『悉行之於土番固有之地域,當時對於土番,順者撫之,逆者膺之,其交界築土堆,以防番害。土堆狀似臥牛,故稱「土牛」雲。』[13]受限於史料,明鄭時代開墾的土地如何取得,沒有更細節的佐證。 另外,伊能嘉矩的土牛也有可能是被清代的土牛混淆了;當時若有土牛,或許在討伐事件的邊界,頂多是局部設置,且以軍事性質居多。

土禦門後代: 日本第103代天皇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乾隆19年(1754)前後,喀爾吉善有提到「北路一帶,每歲秋冬之間,內山生番逸出焚殺,為害商民,今歲鎮、道督令文武於生番出沒隘口多搭寮舍,撥熟番防守,復於附近安設弁兵監督,以熟番防生番,以官兵制熟番,使不致互相勾結為患。」隘寮的設置就此展開。 乾隆22年喀爾吉善故世,會勘民番界址及清釐臺屬邊界的工作仍持續進行;乾隆26年在北路開挖土牛溝和堆築土牛。 此期間南路屏東平原究竟何年開始以熟番守隘,目前出土的文獻尚無答案;依據《重修鳳山縣志》對乾隆25年疆界的描述,屏東平原番界由北而南的地點:旗尾溪、彌農山、中壇莊、龍肚莊、龜仔頭、阿拔泉、大澤磯、大路關、高朗朗、檳榔林、加走莊、糞箕湖、枋寮;沿著這條番界東側,乾隆20年以後,陸續派鳳山八社,進入沖積扇帶,在谷口附近搭寮守隘。 此一連串措施令鳳山八社進入客家地域東側的沖積扇帶守隘,也使得客家難於向東擴張,只能困守在康熙末年所建立的固有領域。 土禦門後代 [29]乾隆40年蔣元樞任臺灣知府所施行的「鼎建傀儡生番隘寮」,已如前所述:屏東平原沿山一帶,廣建隘寮,派撥鳳山八社攜眷同居;並配給隘埔,讓其自耕自食;逐漸形成平埔熟番新聚落。 土禦門後代 鳳山縣的番界位址,大抵沿著現在屏東縣的沿山公路(185縣道)西側,由南而北沿路經過枋寮鄉、佳冬鄉、新埤鄉、潮州鎮、萬巒鄉、內埔鄉、高樹鄉到美濃鎮,以楠梓仙溪為鳳山縣與臺灣縣的分界線,溪對岸的旗山隸屬臺灣縣。

土禦門後代: 世紀帝國IV

鯉魚頭保屬於濁水溪分支清水溪流域,位處於諸羅縣最北段的番界,稍後再述。 以下先就打貓東頂保範圍內來看,紫線圖中的墾地請禁狀況及其番界設施。 土禦門後代 直到乾隆中葉紅藍線時期(乾隆25年、1760年代),清廷清釐沿邊番界都指明,臺灣、鳳山、諸羅三縣界限上的番界,並無私越,番民歷久相安;到了乾隆晚期紫綠線時期(乾隆55年、1790年代)的番屯制下,此地區歸屯而為新界,期間越界私墾者,可能是熟番,例如南邊臺鳳交界區的新港社(參考臺灣縣一節),而臺諸交界區則是大武壠熟番。 [46]洪麗完以「撫番租」來解讀熟番與生番的族羣互動關係,於楠梓仙溪中游地區,即內優社化番與大武壠熟番之間的業佃關係。

土禦門後代: 安倍晴明

在康熙年間的番界立石有三處:埔姜林、白望埔和大武巒埔;乾隆中葉紅線只存兩處:埔姜林(今中埔鄉金蘭村或社口村)、枋仔岸(今番路鄉番路村);到了乾隆後期的紫線,僅有一處新定界及隘寮─薑母寮(今中埔鄉觸口村)。 以上界址的今日位址可參考前註洪麗完的文章和柯志明的GIS「乾隆臺灣番界」。 土禦門後代 土禦門後代2025 此段番界在18世紀康熙末年,黃淑璥的臺海使槎錄所記的立石地是,「哆囉嘓之九重溪、老古崎、土地公崎、下加冬之大溪頭」,之後的紅藍線圖和紫線圖反而沒有更詳細的資料。

土禦門後代: 安倍氏

[1]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統治臺灣,荷蘭重商主義開始改變臺灣的發展模式,至此,臺灣原住民進入劇烈變動的時代。 土禦門後代2025 另一則「請墾」則位於諸羅縣最北邊:「(以下斗六市湖山裏)南勢坑(南勢坑溪一帶),連小地名湖山巖(湖山岩)、枋樹湖(楓樹湖)、何全寮(今址不詳)等處…鯉魚頭山腳為界,歸阿里山社番報陞。」這數塊土地都坐落在今斗六市東方的淺山丘陵區。 土禦門後代 斗六門的開發很早,清初(十八世紀初)即已成莊,成為南來北往的市鎮,往東越過清水溪進入林杞埔,即今南投縣竹山鎮;往北越過濁水溪進入舊彰化縣,詳於下一節。 回到雲嘉交界區域西邊的紅線番界處,對照番界圖與當今地圖,從古坑到斗六,紅藍線番界上還有「斗六東山」(斗六丘陵;斗六東位於林內鄉林茂村)和「尖山」(尖山坑位於今古坑鄉荷苞村)兩座「生番界碑」,以及紫線圖中有一「原碑無存碑痕尚在」文字,但是此二界碑與康熙年間的立石點─「小尖山腳」和「外相觸溪口」,似無對應關係。 就玉井、南化、甲仙到杉林一線,大武壠社羣的移住地,與紫線圖勘丈土地做比對:三埔即頭二重埔(玉井區三和裏)、北寮即四埔與南寮即五埔(南化區北寮裏)、竹頭崎(南化區玉山裏)、芎蕉腳(甲仙區大田裏)、匏仔寮(甲仙區寶隆裏)、蜈蜞潭和白水際(杉林區木梓里)、八張犁與十張犁(杉林區集來裏)、山杉林與糞箕湖(杉林區杉林裏)、舊匠寮(杉林區上平裏)、新莊(杉林區新莊裏)。

土禦門後代: 安倍氏

防禦建築包含可阻擋敵軍的城牆與供友軍進出的城門,以及視野範圍較廣,且能攻擊敵軍、供友軍駐紮的哨塔與大型箭塔。 宗教建築可生產宗教單位與研發相關科技,第三時代開始可以將聖物放入建築中以生產黃金。 身為陰陽師極負盛名的晴明,擔任過左京權大夫,穀倉院別當(日語:穀倉院),播磨守等職位,地位從從四位下一路攀升。 土禦門後代 另外,晴明的兩個兒子吉昌和吉平,也被任命為天文博士和陰陽助(陰陽寮的次官),安倍家族也在晴明這一代成為能跟師父忠行的賀茂一族相提並論的陰陽道世家。

土禦門後代: 臺灣清代番界

下淡水溪(今高屏溪)以東客莊,因協助官府平亂有功,除一般禮遇外,無照入境的客民就地合法化取得居留身分,甚至擴張開墾範圍,越過荖濃溪進入阿猴林區至美濃。 [16]此時「不許擾害番人」原則並未規範實際情況,屏東平原原屬鳳山八社的土地,任由六堆客莊開墾成為既成事實,後來甚至給予特別待遇,往沿山丘陵開墾新土地,逐步成為界內合法開墾土地。 溫振華整理康熙末年至乾隆末年期間的相關奏疏,整理出清廷「十九世紀番界之議論與處置」表,摘要番界的現象與問題,不外乎民人越界私墾及生番威脅嚴重。 土禦門後代 [17]漢人侵墾與生番出草成為清廷治理臺灣棘手的問題,除了劃界隔離政策之外,土地權利也是穩定經濟財源及社會安定需要考慮的因素。

土禦門後代: 日本第103代天皇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在討論由繼承人時,朝廷官員主張由順德天皇的兒子忠成王接替,但是遭到了當時的幕府執權北條泰時拒絕。 於是,與承久之亂無關的土御門天皇的兒子——邦仁王登基,是爲後嵯峨天皇。 可分為經濟、人口、科技、軍事、防禦、宗教六大種類,大部分的建築皆有相應的科技可以研發。 土禦門後代 經濟建築作用為存放資源,包含可生產村民與斥侯與存放所有種類資源的城鎮中心,但人口上限必須建造人口建築才能提升;若資源點距離過遠,也可選擇分別存放食物、木材、黃金與石料的磨坊、伐木場、採石場,另外還有農田可以自己生產食物;市場可以生產商人並與其他市場進行貿易。 科技建築作用為研發強化部隊、建築物的科技,包含在第二時代解鎖的鐵匠鋪與第四時代解鎖的大學。 軍事建築共有兵營、碼頭、射箭場、馬廄、攻城武器場五種,分別生產步兵、船隻、弓箭手與弩手、騎兵與攻城武器。

[8]之後,這片土地成為明鄭時代漢人開墾的主要區域,而其他區域大都仍是原住民村社與獵場交錯分佈,將成為未來開墾待解決的土地取得問題。 然而清廷的措施始終無法阻止漢人越界侵墾,最後土地糾紛演變成集團械鬥,官府又未妥善處理,終於在18世紀末爆發清代最大的民變─林爽文事件。 土禦門後代2025 清廷於事件後施行屯番制,派遣熟番於番界建立番屯,一方面防止漢人越界開墾,一方面防止生番出草,徹底施行所謂「三層制」的構想,即「漢人在外、生番在外、熟番居中」的體制,此為紫線與綠線。

土禦門後代: 安倍晴明的相關作品

由於番界綠線圖尚未出土的情況下,目前紫線圖(乾隆49年/1784)最能呈現清代番界政策的總成果,且具體反映了當時的政策規劃狀況;較早的中研圖雖有缺漏,仍多少反映了紅線(乾隆15年/1750)、藍線(乾隆25年/1760)時期的狀態;御製圖繪製時間推測在這兩幅地圖之間,可補充紅線、藍線變遷的過程。 綜合這三幅番界圖可觀察到番界上的設施有:界碑、土牛、望樓、隘寮,這些設施並非一步到位,而是隨著番界上局勢的演變,清廷在政策不斷地修正補充下,逐步建置番界設施,付予所需的邊防功能;而且隨著臺灣由南而北的開墾進程,番界設施的佈局會因地而異,並非同時實施且因地制宜。 土禦門後代 清代臺灣社會的發展,反映著官府與生番、熟番、漢人族羣間不斷演變的互動關係。 乾隆48年,漢人為了爭奪界外土地,發生嚴重械鬥殺人事件,官府不得不面對解決。 經過清查界外土地後,乾隆49年(1784)擬定一條新界,將發生問題的界外土地納入界內,是為紫線。 這些納入界內的界外田園,擬定的處理方式:無非是充公,或比照前例(紅藍線之間土地)由熟番收租。

從乾隆42年蔣元樞的隘寮佈局,繼而乾隆49年紫線圖的土地規劃,最後才成為綠線時期的番屯區。 紫線後發生林爽文事件,之後推動番屯制時,至少界外禁墾土地有作分派,此即綠線;又經過了百年,期間此區域應該還有不少變動,才成為日本時代生番界的起點。 [18]清廷自此正式將臺灣土地分成「界外生番地」及「界內熟番地」,分別以「劃界隔離」和「貼納番餉」不同土地政策應對,來保護原住民土地的權利。 康熙23年(1684)清廷正式將臺灣納入版圖,但康熙帝對臺灣態度是,「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土禦門後代: 地圖

雖然這些現代地圖有呈現出番界的概況,可惜都是小比例尺的地圖,無法深入探索番界各地區、各區段的詳細面貌。 在番界遺落兩百年後,才終於出現重新揭開番界面紗的行動,一場橫跨三十年的漫長過程,從起頭的田野調查與解析開始,歷經檔案地圖的發掘及檔案史料的專研,到當代地圖科技的應用,終於可以還原清代番界,在地域社會、土地拓墾、族羣關係等諸課題中所扮演的角色。 諸羅縣[1]番界,在乾隆初期的紅藍舊線大致沿著今臺3線,到了乾隆中葉往東新開墾的區域,擴張出相當的面積,構成新的紫綠線邊界;此新墾區由南而北依序,從高雄市杉林區、甲仙區,經臺南市南化區、玉井區、楠西區、東山區、白河區,經嘉義縣中埔鄉、番路鄉、竹崎鄉、梅山鄉,到雲林縣古坑鄉和南投縣竹山鎮。 (參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點選「圖層:乾隆臺灣番界」)諸羅縣番界所涵蓋的範圍大,又涉及到多個不同區域的熟番族羣,以下分成幾段敘述。

土禦門後代: 安倍晴明

在清朝統治臺灣18世紀初期,由於漢人紛紛偷渡來臺灣開墾,釀成朱一貴事件後,清廷在平原與丘陵的交界的麓山帶,從南到北,選擇地點埋石立界,或僅以河流、山丘的自然屏障作為界線,此乃早期的番界,亦稱生番界。 然漢人大規模開墾臺灣西部平原已成為擋不住的趨勢,而隨著漢人違法侵墾原住民土地的事件越來越多,包括界內熟番及界外生番的土地,此情況容易引起土地糾紛繼而發生動亂。 清廷遂施行更具體的措施:在界內施行貼納番餉,強化熟番的業主權;在界外施行更嚴格的劃界隔離政策,禁止開墾生番土地。 劃界的硬體措施,除立碑定界之外,築土牛堆及挖土牛溝,讓番界更具體可辨,此時期名為紅線與藍線;並於山口建置隘寮,派熟番守隘,以維護番界治安。 諸羅縣的番界,在紫線圖圖說中,除了前述的南段(今高雄市杉林區、臺南市南化區和玉井區)之外,北段其界外則都歸「阿里山番」,對應到當今地區由南而北包括:(以下臺南市)楠西區、白河區、(以下嘉義縣)大埔鄉、中埔鄉、番路鄉、竹崎鄉、梅山鄉、(以下雲林縣)古坑鄉、(以下南投縣)竹山鎮等境內東緣沿山地帶。 「阿里山番剽悍,諸羅山、哆囉嘓諸番皆畏之」;雖然漢人也視阿里山社羣是剽悍的民族,但是從18世紀初康熙末期漢人已進入阿里山社羣的領域開墾,係以如前述的「撫番租」方式,來維持漢番關係。

乾隆47年(1782)彰化縣發生漳泉械鬥事件,善後處理後成為翁雲寬家族被抄封的土地,嗣後由官府招佃徵租,乾隆49年(1784)悉納入紫線番界內。 沿著番界繼續往北,來到今雲林縣古坑鄉和嘉義縣梅山鄉的淺山丘陵區域,此區的開墾地大都位於北港溪流域的三疊溪上游各支流的河谷地。 依照日治初期的調查,清代阿里山番租的分佈範圍,除了前述的地區之外,還有打貓東頂保(今雲林縣古坑鄉、嘉義縣梅山鄉)和鯉魚頭保(今南投縣竹山鎮西部)。 此外,有契字還顯示大武壠龜丹莊、鹽水坑等地(今臺南縣楠西鄉),也是阿里山社收取番食租的範圍,屬於番界外,在此不論。

依照洪麗完的研究,老古崎(於今東山區嶺南里)和土地公崎(於今東山區林安裏)位於十八重溪(今龜重溪流域),最晚18世紀初已有客民以「代番納社餉」進入此社域,主要村落為大埔莊(東山區東原裏東原,又稱前大埔莊);18世紀中葉移入吉貝耍莊(東山區東河裏)的蕭壟社人,曾有付「山租銀」給十八重溪內哆囉嘓社的紀錄。 土禦門後代 [40]另外,許多地名且與土牛界線有關,如:新北市土城區、桃園市平鎮區土牛溝、新竹縣竹北市隘口裏、苗栗縣頭份市及西湖鄉、臺中市石岡區土牛裏、臺中市東區十甲裏及東信裏也有土牛的地名。 關於土牛溝的現址考證方法,另有學者李宗信,利用日本時代的土地申告書與GIS軟體進行地理編碼(GEOCODING),取得更精確的現址考證論說。 依照蔣圖說所言,在他上任前鳳山線段番界已有隘寮,推估大約建於乾隆19年(1754)至乾隆42年(1777)之間。 乾隆42年(1777)蔣元樞所推動的番界改革規劃,與之前不同的是,為熟番建造住屋,並付予免稅旱園耕種,有建立永久莊社的意圖(也有可能有些是既有莊社)。 清末的牡丹社事件和清法戰爭等外在壓力下,清廷必須將內山也納入統治,開始施行開山撫番政策,於是廢除番界政策,成立撫墾局,意圖積極開發界外,卻遇到原住民頑強抵抗,直到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開山撫番都成效有限,只得黯然退場,於是番界就此定格在綠線。

土禦門後代: 世紀帝國IV

根據《臺海使槎錄》的〈番界〉,當時臺灣縣的番界紅線立石處只有淡水溪墘(臺鳳交界的淡水溪,今楠梓仙溪)。 此段紅藍線將今內門區和旗山區的南半部劃入界內,亦即從今內門區三崁店往南,沿著今臺3線省道,直到旗山區市區南邊的旗山橋邊,以西皆屬界內。 此地區係由臺灣府城(今臺南市區)往東越過新化丘陵後通往內山生番地的要地,成為護衛臺郡的邊防要地,往北可通諸羅縣的大武壠,往南可通鳳山縣的阿猴林。 康熙61年(1722)的朱一貴事件,羅漢內門是反抗分子的主要藏匿地區,雍正初年官府派汛兵50名駐在內門的內埔莊。 從黃叔璥的界碑,過渡到紅藍線的土牛與隘寮,最後到紫綠線的番屯,番界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 康熙61年(1722)的番界線僅立石為界;乾隆15年(1750)定界的紅線(由鳳山縣到彰化縣)沿用康熙年間的界線,由南路鳳山縣往北只劃到彰化縣;乾隆25年(1760)的藍線,在彰化劃出新界線,彰化縣以南的紅藍線相同沒變,彰化縣以北則只有藍線。

土禦門後代: 日本第103代天皇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清代設置邊防的「隘口」位址,出現在官方文獻的經常是,例如「枋寮口」(士文溪谷口)、「雙溪口」(口社溪注入隘寮溪處)。 清廷於臺灣番界設隘寮及望樓作為邊防功能,在經費與兵力不足的情況下,由「莊民與熟番共相守禦,而文武員弁各督兵役,梭織巡查」,成為地方治理的作法。 然而鳳山縣的「隘」與其說是臨時性的邊防駐軍,其實更像是將聚落建置成防禦體系,無論是強化既有聚落或建立新聚落,似有拓墾的意圖。 [42]這套「隘制」模式還運用到紫線時期的番界土地規劃,後來發展成紫綠線的番屯制。 土禦門後代2025 隨著清代地圖陸續出土,每一塊拼圖都有助於拚出滿清時代的社會圖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