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2日鎮瀾宮擲筊決定北港進香日期,致電要朝天宮董事前往監杯,但當天是元宵節,朝天宮舉行元宵遶境無法前往,加以婉拒。 此時與北港素有正統爭執的奉天宮,出面爭取大甲媽祖改往新港會香,因此鎮瀾宮到北港百年進香歷史就此中斷,迄今正好滿30年。 由文學大師黃春明監制與攝影大師張照堂合作,16mm 膠卷拍攝的《大甲媽祖回孃家》(The Homecoming Pilgrimage of Dajia Mazu) ,是一部1974年拍攝完成的珍貴紀錄片。 雖然這已經是47年前的畫面,但影片中,可以清楚看到上萬名媽祖信徒,如海水潮湧一樣,跟著媽祖移動,成為遶境路上的美麗風景。 嘉義新港奉天宮和北港朝天宮過去因互爭為笨港天后宮正統,數十年來不曾互動。
(中央社記者王揚宇臺北24日電)曾任立委的民進黨副總統參選人蕭美琴今天回孃家,拜會民進黨立法院黨團。 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表示,「賴蕭配」是最佳組合,只有賴蕭配能捍衛國家主權與國家安全,讓自由、民主價值延伸。 三百多年來,漁民信守每年海面濃霧大起、寒流來襲的時刻,乘著黑夜的浪,追隨烏魚蹤跡,在黎明破曉時刻淘「烏金」。 本片從烏魚產業出發,鏡頭貼近漁民的工作與生活,珍貴跟拍了漁民們與海搏鬥的捕魚過程。 苗栗竹南的中港地區過去是個商業港口,曾因泥沙淤積而日漸沒落,卻又因金紙產業而興起。 在臺灣,每年使用的金紙數以萬計,中港家家戶戶皆從事金紙事業,形成光彩奪目的印「鈔」世界。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邱澤許瑋甯大跳臺客舞 電影上看不到
在《大甲媽祖回孃家》影片中,可以見到跟現在一樣,好幾萬名跟著媽祖走的信徒,不怕烈日,不怕汗水,不怕路遠,虔誠堅定的信仰,寫在一張張純樸的先民臉上。 《大甲媽祖回孃家》(The Homecoming Pilgrimage of Dajia Mazu) ,是一部1974年拍攝完成的紀錄片。 由文學大師黃春明編導與攝影大師張照堂合作的超級珍貴紀錄,是一首臺灣舊時回憶的詩。 這部1974年拍攝的紀錄片曝光之後,立刻撼動網路,因為畫面真的太珍貴了,每一格畫面都美的像是一首詩,傳遞了舊時臺灣與純樸堅定的媽祖信仰文化。
- 苗栗竹南的中港地區過去是個商業港口,曾因泥沙淤積而日漸沒落,卻又因金紙產業而興起。
- 在14座片庫中典藏計有電影膠片約2萬部、影視聽文物逾20萬件,自2008年起開始數位修復業務,至2019年高階數位掃描171部,合作修復42部,自主修復8部電影。
- 然而,《大甲媽祖回孃家》仍值得當代觀眾繼續求索,報導式的紀錄片,能否「在寫實的框架內」找出內在或內嵌的、政治與美學之間的張力(或其痕跡),進而翻出「在紀實裡實驗」的可能性。
- 1、北港朝天宮的媽祖是全臺各地的祖廟,因此每年農曆正月到三月23日間,各地會陸續舉行媽祖回娘
在鑼鼓鎖吶與鞭炮聲中,我們的先民,一步一腳印的跟著大甲媽祖的腳步行走,從大甲到北港的路上,上萬民眾頂著烈陽不怕辛苦的慢慢走。 奉天宮現任董事長何達煌上任後,10年前展開「破冰之旅」,與朝天宮合辦歡喜會香迎媽祖,當奉天宮媽祖鑾轎、陣頭到朝天宮會香,獲得很大回響,兩廟信眾都稱讚。 「媽祖是大家的」,何達煌說,媽祖不會計較人才會有紛爭,其實媽祖無論在哪裡,都希望世人和善、平順相處。 進香行程生變,但兩廟主事者仍有交流,鎮瀾宮每年出廟的「起馬禮」,朝天宮前幾任董事長都應邀參加。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2025 現任朝天宮董事長蔡詠鍀更與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是「麻吉好友」,蔡今年初完成改選後,就率新董事會前往大甲訪問,而鎮瀾宮副董鄭銘坤兩年多前也曾率員拜訪朝天宮。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鎮瀾宮、朝天宮重新交香 媽祖決定
為避免進香字眼引發祖廟及分靈廟爭議,南瑤宮作客時都改稱交香或參香。 「我和標哥都是好兄弟!」蔡詠鍀直言,兩廟私下交流仍保持很好關係,至於是否能恢復像過去一樣,很多細節非一蹴可及,「真難解決,不如就交給媽祖吧」。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2025 提起鎮瀾宮終止北港進香的往事,北港人難免有如失去老友般的失落感。
- 確實,「迎媽祖」的前者不如「送王爺」的後者那般具有高度實驗性──比如,一反當時紀錄片常態而抽去畫外音旁白,破格出軌的音畫配置與辯證,以張照堂六○年代超現實主義攝影視角切入或框構寫實的鄉土民俗紀錄片,冶實驗與紀實於一爐等等。
- 在鑼鼓鎖吶與鞭炮聲中,我們的先民,一步一腳印的跟著大甲媽祖的腳步行走,從大甲到北港的路上,上萬民眾頂著烈陽不怕辛苦的慢慢走。
- 這部1974年拍攝的紀錄片曝光之後,立刻撼動網路,因為畫面真的太珍貴了,每一格畫面都美的像是一首詩,傳遞了舊時臺灣與純樸堅定的媽祖信仰文化。
- 三百多年來,漁民信守每年海面濃霧大起、寒流來襲的時刻,乘著黑夜的浪,追隨烏魚蹤跡,在黎明破曉時刻淘「烏金」。
- 2、大甲媽祖回孃家的時間是農曆三月初四,起駕是會安排放鞭炮、祭拜和作戲等節目,而跟隨的香客
-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是臺灣文學作家黃春明、攝影大師張照堂在1974年合作拍攝的16mm紀錄片,是為臺灣早期紀錄片之經典作品。
- 16mm膠卷底片淺淺透出手執隨香旗的臺灣人,遠遠望見媽祖神轎前的順風耳與千里眼,便虔誠下跪,再見著媽祖神轎,則是揮揮隨香旗,只盼媽祖聽見一年來溫柔護佑的感謝。
再回到50年前,「淡水暮色」中、西文化交融的淡水路上是騎著機車、開著貨車的民眾,一旁不是快速疾駛的捷運或是高架橋上的輕軌,而是鳴笛作響的火車,唯一不變的則是淡水河上的夕陽,一日復一日地落進河面下,跟著信眾見證河岸邊的滄海桑田。 「林默娘不會為難林默娘」,林茂賢說,寺廟主事者應學習媽祖慈悲、付出的精神,不要有「分別心」。 此外,廟宇間的紛爭對信徒而言並不重要,信徒包容力大,可以同時拜很多間廟的媽祖,跟完大甲媽,再跟白沙屯媽祖,對信徒而言,有被庇護到的感覺,纔是最重要的。 彰化南瑤宮媽祖到笨港進香,早年與鎮瀾宮媽祖一樣,也都會到朝天宮交香。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北港媽、大甲媽分手30年 就因「回孃家」3個字
本片呈現一家大小飛快動著手指,有條不紊地貼著金箔、蓋下紅印的場景,與印好的金紙晾曬在大街小巷,在陽光照射下遍地金光粼粼的特殊風景。 火車隆隆駛往淡水河畔,在這匯聚漳泉汀移民、曾被西荷割據的小鎮中,中西交融的街景建築,民族共融的港口文化俯拾即是。 傳教士、漁船和觀光客,在新舊時代交替之際,眾人交織出感動又感傷的淡水暮色。 1970年代的淡水,在黃春明與張照堂的鏡頭下,呈現出豐富的歷史肌理和多元的人文特色。
全片鏗鏘有力的臺語旁白,描述端午節前後的籌備,各地的慶典及習俗,以精準的攝影與劇本,生動地呈現當時濃重的節慶氛圍與庶民風景。 16mm膠卷底片淺淺透出手執隨香旗的臺灣人,遠遠望見媽祖神轎前的順風耳與千里眼,便虔誠下跪,再見著媽祖神轎,則是揮揮隨香旗,只盼媽祖聽見一年來溫柔護佑的感謝。 被譽為「功夫皇帝」的演員李連杰日宣傳新書來到臺灣,擁有5屆中國全國武術大會冠軍頭銜的他,不教拳腳功夫、不聊電影拍攝,他談佛法、談放下、談自在,想把快樂的祕訣教給大家。 5年來,兩宮廟關係越發緊密,此次南瑤宮媽祖笨港進香,朝天宮董事長蔡詠鍀不僅參加南瑤宮媽祖進香的起駕儀式,南瑤宮媽祖抵朝天宮會香時,也受到蔡詠鍀率陣頭熱情相迎。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一場疫情…美國這項醫療科技爆紅 臺灣其實早就有
家的活動,這之中規模最大的是大甲鎮瀾宮。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2025 2、大甲媽祖回孃家的時間是農曆三月初四,起駕是會安排放鞭炮、祭拜和作戲等節目,而跟隨的香客 們也會陸續報到,再依各自的交通工具跟隨媽祖的進香路徑。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媽祖遶境數位化 不用走也可透過鑾轎視角看實況
當年大甲媽祖遶境為八天七夜,信眾不畏艱苦追隨媽祖,一路從臺中步行到雲林北港,最後再護駕媽祖回大甲,完整記錄了信眾遶境與宗教儀式,為鄉土民俗之經典作品。 而後因語言政策禁止方言,故須以國語旁白配音播出,本次數位修復版為 「臺語」 原版,更顯語言與民俗之美。 當年大甲媽祖遶境為八天七夜,信眾不畏艱苦地追隨媽祖,一路從臺中步行到雲林北港,最後再護駕媽祖回大甲,完整記錄了信眾遶境與宗教儀式,為鄉土民俗之經典作品。 而後,因語言政策禁止方言,故須以國語播出,本次數位修復版則為 「臺語」 原版,更顯語言與民俗之美。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大甲媽祖回孃家
200多年前先民在笨港(今北港)成立天妃廟,之後改名天后宮,據信臺灣許多媽祖廟是由其分靈,因此每年媽祖誕辰前都會到笨港進香。 儘管1809年笨港天后宮被水災沖毀,各宮廟仍維持笨港進香傳統,因北港朝天宮堅持承襲笨港天后宮正統,種下後來各宮廟間交流的紛擾因子。 確實,「迎媽祖」的前者不如「送王爺」的後者那般具有高度實驗性──比如,一反當時紀錄片常態而抽去畫外音旁白,破格出軌的音畫配置與辯證,以張照堂六○年代超現實主義攝影視角切入或框構寫實的鄉土民俗紀錄片,冶實驗與紀實於一爐等等。 然而,《大甲媽祖回孃家》仍值得當代觀眾繼續求索,報導式的紀錄片,能否「在寫實的框架內」找出內在或內嵌的、政治與美學之間的張力(或其痕跡),進而翻出「在紀實裡實驗」的可能性。 高齡八十五的黃春明,近日出版大膽情色的小說新作《跟著寶貝兒走》(「寶貝兒」指的是陽具),恰巧,黃春明在四十五年前「跟著媽祖走」的紀錄片《大甲媽祖回孃家》,今年也經過數位修復,重新面世。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時光臺灣:1970-80s「芬芳寶島」系列精選
3、介紹八天路程中香客們的喫住行問題,也介紹自從有了西螺大橋後,讓隊伍和南北交通更方便;介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2025 紹途經村莊如何迎接媽祖休息。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2025 電視紀錄片「芬芳寶島」系列共約34集,皆以16mm膠卷拍攝,分為兩季在國營電視臺──中視播映。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回孃家?1部紀錄片讓兩大廟起心結
為「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正式會員,前身為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及「國家電影資料館」,成立迄今已逾四十年。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在14座片庫中典藏計有電影膠片約2萬部、影視聽文物逾20萬件,自2008年起開始數位修復業務,至2019年高階數位掃描171部,合作修復42部,自主修復8部電影。 致力於透過數位修復技術搶救保存影音檔案,以影視聽媒介保存記憶、典藏歷史。 除以推動與保存臺灣電影藝術文化為首要目標,為建立臺灣電影面向國際市場橋梁,國影中心自104年起,將積極扮演海外市場推動使者、溝通者等角色,協助臺灣電影、紀錄片作品國際行銷任務。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大甲媽祖回孃家(數位修復版)
就在三月正肖媽祖的這個時候,一部1974年拍攝的《大甲媽祖回孃家》珍貴紀錄片曝光。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影片紀錄著,媽祖帶領好幾萬信徒遶境,有不少時髦辣妹也一起走,其中一位清秀佳人,身穿古裝扛轎超吸睛。 由黃春明編導、張照堂攝影,二人合作的16mm電視紀錄片《大甲媽祖回孃家》,屬於中視「芬芳寶島」節目系列──因此,很難不讓人拿它與稍晚中視「六○分鐘」節目裡張照堂的實驗紀錄片《王船祭典》(1979)並置觀看、對照比較。 《大甲媽祖回孃家》中,當年的大甲媽祖遶境時間是八天七夜,遶境的目的地是雲林北港朝天宮。 信眾不怕艱苦地追隨媽祖,一路從臺中步行到雲林北港,最後再護駕媽祖回大甲。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2025 民間多以「回孃家」來形容這趟旅程,在媽祖即將回程時,信眾一齊大喊「婆啊,回家去了」。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震撼曝光!47年前媽祖遶境萬民跟隨
雖然片中出現了張燈結綵「恭送天上聖母起駕」的牌樓,正中「頭香小塔」上插了國旗的鏡頭,但也有進香人羣中推擠著一隊白色鋼盔警察的鏡頭,「人山人海要維持秩序不是輕鬆的代誌。警察先生真辛苦,希望媽祖也能給他們保庇」。 這影像彷彿預示了稍晚八○年代末「綠色小組」紀錄片的街頭影像,而且解嚴前夕黨外時代確實有運動幹部組織了以「神明遶境」掩護「上街遊行」的抗爭行動。 影片中有牛車、七爺八爺、千里眼順風耳,報馬仔,還有萬民如潮水般走在田埂上,山坡上和泥土地上。 影片紀錄眾人虔誠敬拜的神情,有路人宴請信眾還有警察維護執勤、神明上身的乩童以及還願的報馬仔等信眾模樣。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這位很時髦,戴大眼鏡的美麗佳人,站在中間位置,正虔誠的在內心跟媽祖說悄悄話。 還有這幾位身穿粉紅古代舞衣的表演女子,鏡頭記錄她們表演行走的瞬間,也成為遶境路上的美麗風景。
3年後,鎮瀾宮從湄洲朝天閣媽祖廟迎回湄洲媽祖分身,「地位」大幅提升,為求和朝天宮地位平等,扭轉「大甲是北港分靈」的觀念,決定把原本的謁祖進香活動,拿掉北港兩字,並更名為遶境進香。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此舉卻觸怒朝天宮,稱北港本身不是鎮瀾宮所轄,怎可以用「遶境」兩字,讓朝天宮覺得被矮化。 農曆3月「瘋媽祖」,大甲鎮瀾宮媽祖9天8夜遶境進香昨晚起駕,現場萬頭攢動。 說到臺灣媽祖進香史,跟政壇派系分合時有所聞一樣,幾家大宮廟曾經很麻吉,但因爭論位階高低、歷史長短生嫌隙,一度不相往來。
像是這位身穿古裝的扛轎美人,跟著一旁資深的阿婆扛轎,一抹淺笑,成為經典。 1936年,臺灣籍音樂家首度登上奧運殿堂,臺北出身的作曲家江文也參加了當時特有的奧林匹克藝文競技作曲項目,拿到佳作(榮譽許可),得獎作品正是以臺灣原民音樂為素材,以當代作曲手法創作的《臺灣舞曲》。 影、視、歌三棲,加上版畫藝術家身份的旅日藝人翁倩玉,總讓人留下「優雅」形象,在18歲首次回臺灣拍電影時卻留下了可愛的青澀反差,因不擅背中文臺詞,一度要把臺詞本喫下去。 臺中教育大學副教授林茂賢表示,「廟宇的糾紛是人的問題,不是神的問題」,宮廟主事者有時為了面子,讓糾結化不開,不過若主事者有不同思維,就能化干戈為玉帛。 林茂賢再說,回祖廟謁祖「割火」是象徵將媽祖靈力分香火再延伸,但進香和會香是平等的「朋友拜會」。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大甲媽遶境都延期…嘉義這大型活動為何拒停辦?
首季於1975年開播,第二季則是1980年年底開始,被認為是臺灣重要的「鄉土紀錄片」,有其重要的文史價值。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2025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2025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兩地民間交流情感至深,加上到北港進香已是許多大甲信徒不可免的宗教風俗,在兩廟「斷交」後,每年大甲進香團南下奉天宮時,儘管「大甲媽」鑾駕不到北港,許多信徒則自行到北港朝天宮參拜,成了「不成文」行程。 1984年「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放映,雖讓大甲媽祖在全國知名度提升,卻也讓一般大眾認定大甲媽祖北港進香,與回孃家畫上等號,鎮瀾宮覺得不是滋味。
【劇情簡介】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是臺灣文學作家黃春明、攝影大師張照堂在1974年合作拍攝的16mm紀錄片,是為臺灣早期紀錄片之經典作品。 當年大甲媽祖遶境時間為八天七夜,信眾不畏艱苦地追隨媽祖,一路從臺中步行到雲林北港,最後再護駕媽祖回大甲。 民間多以「回孃家」形容這趟旅程,在媽祖即將回程時,信眾一齊大喊「婆啊,回家去了」。 影片記錄了眾人虔誠敬拜的樣態、在香客大樓休息的片刻,路人辦桌宴請信眾、警察為維護秩序上街執勤、自稱神明上身的乩童、還有來還願的報馬仔…信眾多是中年以上,影片中一位老婦人雖無法跟上隊伍,但相信身體的苦痛是媽祖給的考驗,堅持走了下去。 臺灣許多媽祖廟乃是由北港朝天宮分靈出去的,故每年農曆三月的「瘋媽祖」即是各地的媽祖回北港孃家──《大甲媽祖回孃家》正是記錄大甲鎮瀾宮媽祖及其信眾返回孃家的旅程。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棒球亞錦賽12/3大巨蛋開打 臺灣隊賽程戰績票價資訊一次看
該系列作品在塵封多年後,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進行膠卷數位化及部分修復工作,讓這些珍貴影像得以重見天日。 本次放映精選其中9部作品,聚焦在民俗文化、地方文史及人文風情,也包含庶民職業和原住民族的介紹,可從中看見當時主流社會的價值觀。 大甲媽祖回孃家紀錄片 在黃春明編導與攝影師張照堂掌鏡下,紀錄片大甲媽祖回孃家得以記錄下民國63年萬人跟著大甲媽祖從臺中大甲步行至雲林北港的朝聖之旅。 當時民眾多以「回孃家」形容這段旅程,因為擔心大甲媽不捨得離開孃家,信徒甚至會在廟外喊出「婆啊!回家去了!」女神光輝籠罩下,更增添幾分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