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路線使用24輛豐田Coaster石油氣小巴行走,包括19輛16座位小巴及5輛19座位小巴。 部份用車間中或會被調往新界103、103M及104線以作支援(反之亦然,惟此安排非常罕見)。 除紅色小巴禁區外,現時紅色小巴可行駛香港各區,其服務路線、班次及收費不受規管。 截至 2023 年 6 月,全港共有 823 輛領牌紅色小巴。 於 2023 年6 月,紅色小巴每日的載客量約為 159,500 人次。 公共小型巴士的數目,規定最多為 輛,每輛的座位最多為 19 個。
這批巴士與「第一代Coaster」小巴乃同期產品,然而九巴此批車採用長陣規格,配客車版的豐田2H直列六汽缸渦流室式柴油引擎,而車門更採用電動摺門。 小巴12s路線2025 路線牌方面全數採用車頭長條方形牌箱,首10輛(AT1-10)更是車身完成組裝後後額外加上牌箱;其餘81輛(AT11-91)是車身與路線牌結合,車頂加裝隔熱金屬板。 行走九龍專綫小巴52線的早期歐盟四期6DL(DD6828、DF589及NF5532)已被改裝為19座位。
小巴12s路線: 八達通轉乘優惠
另一方面,專營巴士公司透過減班、縮減服務時間和合併路線來節省成本,如N76及N270合併成新線N73,統一30分鐘一班。 而九巴時段的N680及N691亦曾因過度收車而致編定行車時間不足,嚴重脫班至40分鐘一班,後來修改時間表至30分鐘一班。 很多通宵路線在深夜需求不足,即使日間路線深受歡迎,深夜卻門可羅雀,有些路線更需與公共小巴爭奪客源,令大部份路線都虧損,即使收費較高,仍需以日間線盈利補貼。 為求節省成本,巴士公司改用載客量較低的巴士,以節省燃油費等開支。 早在60年代,為配合渡海小輪服務至凌晨2時,九巴已把由尖沙咀碼頭及佐敦道碼頭開出的路線(包括1、5、6、11、12及13)的尾班車延遲至凌晨二時之後,方便乘客由渡輪轉乘巴士。
截至 2023年 6 月,全港有 3,299 輛領牌綠色專線小巴行走 355 條主路線(港島共 67 條;九龍共 81 條;新界共 207 條)。 於 2023 年 小巴12s路線 6 月,綠色專線小巴每日的載客量約為 1,324,700 人次。 因小巴經營模式問題[註 1],衝紅燈和超速的情形頗為常見,尤以紅色小巴為甚,這種駕駛行為甚至被市民譏諷為「亡命小巴」。 例如2004年10月22日(重陽節),2架紅色小巴於香港北角英皇道因互相搶客而超速撞車,釀成2死17傷意外,結果2名司機於2005年年尾被判罪名成立而入獄。
小巴12s路線: 全程車費
置地其後宣佈地皮發展為交易廣場,其中1及2座於1985年率先落成,位於地下的小巴總站於1985年2月1日正式啟用,而位於1及2座地下的巴士總站稱為「中區巴士總站」,啟用時只有赤柱及山頂路線遷往站內僅有的三條車坑,其餘路線仍留守在舊有中環總站或泊街[2]。 1986年起中環總站需騰空土地用作興建交易廣場3座,地基建成後巴士總站亦搬遷到現今位置。 有關工程令交易廣場總站步中環總站後塵,未能滿足駐站路線的需要,改善巴士總站工程刻不容緩。 在第七代Coaster引入香港初期,7.7米超長陣版本XZB59R亦告停產,至2020年纔再度引入超長陣,型號更新為XZB80R應市,備有手波及自動波版本。 此車款之車窗編排與上一代不同,取消車身中段的小窗設計,改於司機位及客門後方設四/三隻長度一樣的車窗。
同時,雖然公共小巴服務的需求在過去數年整體大致平穩,仍有不少路線乘客量可觀,在最繁忙時段出現服務供不應求的情況,社會上對增加小巴座位數目亦有所訴求。 因應16座位小巴未能有效運用,港九新界專綫小巴總會主席邱戊秀於1994年3月1日的午餐會後接受傳媒訪問時,稱基於運輸署放寬紅色小巴之限制,使造成惡性競爭;此外,中港運輸發展蓬勃,吸引大量司機轉投貨行列,引致專綫小巴的司機出現緊絀,商辦商繼而將工資調高。 同時,增加的座位亦可平衡內左右兩邊的受力程度,從而使行駛時更安全;而建議的4個座位設於小巴左邊之單人座位並變成雙座位,右邊雙人座位和中央通道則亦會收窄。 更謂當時小巴原先設計是最高可載21名乘客,只要政府願意修倒,便隨時斥資改裝車廂;在費用方面,將舊車改裝只需1至2萬元,新車則需27萬元,並希望能夠在兩年內所有小巴均改裝為20個座位。 專綫小巴提供固定路線服務,班次及收費均受客運營業證所規管;至於紅色小巴服務經營範圍受規管,而路線、班次及收費則按市場調整,為乘客提供較靈活服務。 公共小型巴士(Public Light Buses),簡稱「小巴(Minibus),俗稱「Van仔」,是覈準載客量為19人或以下的小型客運車輛,提供輔助接駁服務,以及為乘客較少或不宜使用高載客量交通工具的地區提供服務,以補專營巴士和鐵路的不足。
小巴12s路線: 九龍區專線小巴12線 12s小巴
九巴首批豐田分別取代行走90和208線的老舊亞比安55型豪華巴士及亞比安13型巴士,成為九巴第二批全冷路線。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不少新開辦的空調路線,例如203、219M、38M(今238M)等,都由豐田巴士作先鋒。 然而,這批巴士裝設標準雙人熱狗座椅,車身又比一般巴士窄(平均每個座位闊度38.5釐米,通道闊37釐米),當巴士滿座時,車廂非常擠迫[48]。
- 通宵巴士是由凌晨至清晨時份服務的路線,同時有一些路線被稱作「深宵路線」,這些路線與通宵巴士一樣只在深夜時份才提供服務,但服務時間卻較短,一般只於較多人的時段(如凌晨2時前及清晨5時左右)開出數班,並不如通宵巴士路線般徹夜行走。
- 到1980年代中期,經營商開始從日本購入新款空調小巴豐田Coaster、三菱Rosa、日產Civilian,日本小巴更成為香港隨處可見的車款。
- 而在同年5月11日更首次有專綫小巴到東湧區內和機場島進行試車[20]。
- 市民如欲前往共融遊樂場,可由港鐵長沙灣站A1出口步行約六分鐘或港鐵南昌站A出口步行約九分鐘直達,亦可乘搭多條巴士及小巴路線前往。
- [65]首批B70全數均為校車,主要為19座位學校私家小巴營辦商,2017年9月1日配合各學校開學而啟用。
現時此路線與新界76線合共使用20輛豐田Coaster石油氣小巴行走,包括14輛16座位小巴及6輛19座位小巴。 此路線的其中3輛小巴固定行走下灣村特別班次,其餘用車則以跳飛機形式交錯行走常規班次及新田短途班次。 另外,新界76線的用車有需要時可支援此路線(包括常規及特別班次)。 所有行走此路線之常規及新田短途班次之用車必須領有邊境封閉道路通行許可證。
小巴12s路線: 使用狀況
根據香港政府按照《道路交通條例》第23條1款規定,在1976年刊憲限制全香港只容許最多4,350輛公共小巴營運[1]。 在2017至2019年期間,公共小巴乘客量每日大約180萬人次,佔整體公共交通服務市場約14%。 [2]根據小巴牌照類別,公共小型巴士可以分為紅色公共小巴及綠色專綫小巴兩種,載客量最多為19人。 至於私家小巴為私人公司或機構使用,學校小巴亦為私家小巴的一種。
小巴12s路線: 香港小型巴士
2004年,香港仔專線小巴以「進智公交」之名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號為0077,成為香港首間上市專綫小巴營辦商(故此旗下多輛小巴的車牌含有「77」數字)。 成功上市後,該公司積極革新企業形象,設立官方網站[5],並在旗下所有專綫小巴車身貼上公司標誌及網址標貼。 最終石油氣小巴試驗成功,獲政府推廣使用,現時石油氣小巴在大部份小巴路線行走,電動小巴因試驗效果欠佳而沒有進一步推廣。 昔日小巴多為歐洲品牌,如金馬(Commer)、柯士甸(Austin)、摩利士(Morris)、福士(Volkswagen) 和福特(Ford)等,也有來自日本五十鈴(Isuzu)。
小巴12s路線: 九巴
另一方面,巴士公司需支付額外工資津貼予徹夜工作的車長,所以通宵路線營運成本及收費亦較一般路線為高,並在車費等級表有獨立收費標準。 因應環境保護署《半封閉式公共交通交匯處的空氣污染管制》專業守則的指引內容,交易廣場總站通風系統早於2000年11月進行改善工程,同時安裝滅聲器以消減噪音[3]。 九年後,當局在2009年10月展開巴士總站改善工程,站內車坑與月臺由西至東起逐步增設無障礙通道[4];由於改建設計失誤,導致西面早已偏短的月臺在工程完成後,竟容納不了一輛巴士,車門低地臺位置無法對準月臺,被網民批評「得啖笑」[5]。 此外,原本15線的雙坑改建成單坑,增加排隊空間,並改為供590線使用,工程於2011年2月1日完成。 交易廣場總站直接繼承前中環總站,是目前中環三大巴士總站之一[註 4],從此站出發之巴士路線目的地以港島南區為主。 2009年5月1日起,政府修例加強校巴的安全裝置,規定所有於當日起新領牌的學生服務車輛,所有座位均須面向車頭,並須設有約束屏障。
小巴12s路線: 九龍巴士91M線
現時怡信專線旗下港島9、12、12S及13線合共使用16輛豐田Coaster小巴行走,包括15輛16座位小巴及1輛19座位小巴。 另一方面,綠色專綫小巴團體希望放寬政府小巴座位上限,根據小巴團體委託香港大學民意計劃所作調查顯示,六成半人認為放寬有助縮短候車時間,以及紓緩擠塞[24]。 小巴12s路線 但政府仍然拒絕有關建議,運輸署官員質疑業界會否遵守凍結費用承諾,但資深大律師湯家驊指,署長有權力否決違反承諾的加價[26]。 香港有兩間專綫小巴營辦商響應政府「無障礙運輸」政策,於2017年引入Optare Solo SR。 當中進智公交的一輛正在瑪麗醫院路線54M上試行,成為全港首輛低地臺以及後置引擎的公共小型巴士。
小巴12s路線: 營辦商
由於小巴在公共交通服務系統中,發揮輔助功能,因此政府一貫政策是限制小巴數目,並維持小巴既有服務範圍;同時,政府亦鼓勵紅小轉為專綫小巴。 如果有需要推出全新小巴路線,運輸署會以專綫小巴形式發出營業牌照。 小巴12s路線 為鼓勵紅色小巴轉為綠色小巴,運輸署不時策劃和制訂新的專綫小巴路線,並根據地理環境和有關路線經營能力等因素,把新路線結合為多個路線組合,然後在憲報刊登招標公告,邀請所有公共小巴營辦商提交申請。 根據運輸署《服務詳情表》,此路線與12線共需使用7輛小巴提供服務,其中2輛小巴於繁忙時間與13線共用。 小巴以往以柴油作燃料,政府為針對香港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曾考慮要求小巴改用汽油作燃料,結果因為燃料價格及維修成本高昂而遭受小巴營辦商強烈反對。
小巴12s路線: 大角咀 (櫻桃街) 總站
不少不良紅色小巴司機更違法改裝車速顯示器,常見方法是幹擾顯示器使車輛超速時所發出之「咇咇」聲浪降低,甚至超速時不會響起「咇咇」聲;個別司機者更以低階改裝方法,令車速顯示器所顯示的車速較實際行車速度為低。 雖然「亡命小巴」形象根深柢固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部份業界人士不自律無助改善小巴服務質素。 行政局於1988年2月23日批准香港小巴座位由14座增加到16座後,立法局於同年12月14日三讀通過《1988 年道路交通(修訂)條例草案》,所有新落地小巴即時由14座增加到16座,全港首批16座位小巴,其車牌編號以「EB」開首。 一般而言,公共小巴須完成車輛登記及領有有效客運營業證(C類),方可載客取酬;紅色小巴的車輛登記人和客運營業證持有人往往是同一人,但由於綠色小巴營辦商可租用他人小巴經營,所以同一輛綠色小巴,可以有不同車輛登記人和客運營運證持有人。 雖然公共小巴車主可以申請將小巴從紅色轉為綠色,或從綠色轉為紅色[26],從歷年小巴整體分佈數字顯示,綠色小巴數目持續上升,而紅色小巴則是不斷下跌。
小巴12s路線: 路線資訊
全名為「香港專綫小巴有限公司」(Hong Kong 小巴12s路線 Maxicab 小巴12s路線 Limited),成立於1983年12月6日,客運營業證編號為3174C。 此公司原為馬亞木旗下公司之一,進智公交與馬亞木於2011年2月18日訂立交易協議收購之,於同年4月1日完成交易。 進智公交港交所上市編號為0077,因此旗下不少小巴配上含有數字77的車牌,全線車隊皆在車身貼有公司標誌。 小巴12s路線 帝柏海灣、基座商場奧海城二期、以及柏景灣組合成「機場鐵路奧運站物業發展項目第二期」,在櫻桃街奧海城二期對開設有專綫小巴總站,作為奧運站附設公共交通總站之一員,於2000年6月16日啟用[1]。 21K線(已停辦並由12S線取代)於2000年9月1日率先遷進此站,43M線亦於2003年遷進此處。 城巴亦於此路線試用其中兩輛由環境保護署資助引入的中國製電動巴士,分別是比亞迪K9R(1582)及山東中文牌沂星SDL6120EVG「華夏神龍」(1585)。
領有牌照的公共小巴在1969年有3,458輛,《道路交通(修正)條例》生效後小巴數目持續增長[7]。 由於公共小巴在繁忙街道行走時容易引致交通管理問題,加上公共交通服務有相當改善,政府遂於1976年決定,應盡量鼓勵小巴提供固定路線服務,以輔助主要公共交通工具(如鐵路和巴士)服務。 小巴12s路線 小巴12s路線2025 政府規定小型巴士淨重不得超過2公噸,運載乘客不超過14名,從此「十四座」便成為小巴的代名詞,時至今日仍不少老一輩仍稱呼小巴為14座。
小巴12s路線: 紅色小巴
新一代的Coaster(代號B70及B80)的車身線條經過大幅改動,不再像上一代般圓渾,而變得四四方方。 小巴12s路線 另外改用了新設計的鬼面罩和車頭燈,移除左右邊車身的指揮燈,車廂空間比上一代更闊更高,車尾改用雙太平門,提供更寬闊的逃生空間。 採用一臺豐田1BZ-FPE石油氣或日野N04C-UH歐盟五期(2021年起生產版本改配N04C-WA型號,歐盟六期)柴油引擎,配合原廠五速手動或四速自動波箱(歐六版本自動波箱為六速),以後軸驅動。
小巴12s路線: 行車時間
另外,政府透過《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的本地公共交通服務安排》,建議於大嶼山引入專綫小巴服務,開辦新路線往返大橋香港口岸及港鐵東湧站,方便乘客接駁鐵路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來往全港各處[64]。 有團體質疑專綫小巴載客能力不足以應付口岸的旅客人潮,同時車廂亦沒有足夠空間擺放過境旅客的行李,[65]認為署方此舉只為討好業界。 小巴12s路線2025 小巴12s路線2025 小巴12s路線 踏入2010年代,公共小巴經營環境較為艱難,近六成路線組合出現收支難以平衡的情況,考慮到成本及人手等問題,業界有不少意見認為應增加公共小巴座位。
小巴12s路線: 巴士總站
小巴司機駕駛態度向來惹人詬病,縱使營辦商須按客運營業證規定在每部公共小巴內,展示營辦商和交通投訴組的熱線電話,乘客卻因欠缺司機基本資料而投訴無門。 小巴12s路線 小巴12s路線 為此,所有通宵服務的專綫小巴營辦商已由2001年11月底開始展示司機證;2003年6月1日起更規定全港公共小巴司機均須在車廂當眼處展示司機證。 運輸署由2003年8月起,指定三間駕駛改進學校,為公共小巴司機開辦六小時基本「公共小巴司機訓練課程」,以改善駕駛行為及態度;署方更與職業訓練局在技能提升計劃下合辦陸路客運業的「高級公共小巴司機訓練課程」,由政府資助七成學費,於2004年4月推出。 傳統上紅色小巴不設錢箱,乘客須在下車時將車資親手交予司機;部分固定路線和不設分段收費的公共小巴路線,通常要求乘客於登車時先繳付車資;如有需要,司機會為乘客找贖。 小巴12s路線2025 隨著八達通日趨普及,個別紅色小巴路線接受八達通付款,例如旺角至西環線等更參與了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 乘客登車時可使用八達通卡繳付車資,或者如常把車資交予司機及找贖。
小巴12s路線: 香港文匯網
這個新趨勢令非空調Echo小巴於其後10年間極速消聲匿跡,香港小巴市場則形成「三雄鼎立」的局面;經過多年汰弱留強,最終日產被完全趕出香港小巴市場。 紅色公共小巴,俗稱紅VAN、紅巴,是最初的公共小巴,當時以車身中央髹上紅色色帶(所以行內俗稱紅色小巴為紅帶)以茲識別。 1990年代,運輸署為擴大車身廣告的展示空間,建議將小巴的識別色髹於車頂,「紅頂」的暱稱因此而來。 到2015年12月,N969線往天水圍方向改行屯門公路及青山公路,繞經屯門市中心、兆康、藍地、洪水橋等多個地區。 由於時值區議會休會,運輸署及城巴在未經區議會正式通過的情況下宣佈實施改道,有關消息公佈後旋即惹來天水圍居民反彈,其後到2021年8月15日,往銅鑼灣方向亦改經屯門公路及青山公路,詳見該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