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一些是教會學校,原先主要是天主教和新教建立的,後來隨着穆斯林的遷入,伊斯蘭教學校也開始出現。 阿姆斯特丹有兩所大學:阿姆斯特丹大學與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 其他的高等學府還包括:荷蘭皇家藝術學院(荷蘭語:Gerrit Rietveld Academie)以及其他一些高等專業學校。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阿姆斯特丹社會歷史國際學院是世界上最大的關於社會史的記錄和研究機構,尤其是歷史上的勞工運動。
過往曾長期誤傳此乃出於建築圖則計算錯誤,惟實際原因是要提供通道由月臺通往急庇利街緊急出口與東面大堂,故將月臺向東、西兩面伸延。 該月臺剩餘空間過去設有圍欄,防止乘客闖入路軌[7],後來車站安裝月臺幕門時改以玻璃幕牆取代。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上環站現時共有2個月臺運作,供港島綫使用;另有兩個預留月臺,在建造港島綫時預先興建,以便日後建造東九龍綫(即沙田至中環綫之前身)。 隨着有關計劃多番修改,預留月臺已無用武之地,現已永久封閉。 東華醫院現時除提供服務給來自瑪麗醫院的轉院病人外,更是一間半急症全科醫院。 東華醫院是香港開埠以來最歷史悠久的香港三大醫院之一以及東華三院總部,由華人捐款及政府資助興建及營運。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世界大戰期間
東華醫院是香港最早的華人慈善機構,醫院由自願捐獻所支持,並由董事局監管。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在東華醫院成立初期,它曾一度是華人社會的權力中心。 東華醫院的董事俱為社會上舉足輕重之有名望紳商、華人領袖。 當時香港華人之間的紛爭,經常交由東華醫院董事仲裁。
除此之外,阿姆斯特丹也不是所在的北荷蘭省的首府。 就像所有的荷蘭城市一樣,阿姆斯特丹的行政當局是由市長領導的市政府和市議會組成的。 然而,與其它城市不同的是,雖然城市分為7個區,但是由於實行統一的行政制度,所以執政效率較高。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2025 市政府的活動是由各區負責具體執行的,7個區域有自己的民選議會。 儘管在一戰中荷蘭保持了中立,但阿姆斯特丹還是遭受了食品和燃料的短缺,甚至由此還發生小規模的暴亂,並造成了人員的傷亡。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上環站
這次暴亂被稱為「馬鈴薯暴亂(荷蘭語:Aardappeloproer (1917))」(Aardappeloproer)。 人們開始搶劫商店和倉庫,以獲得生活必需品,主要是食品[36]。 1967年發表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及1970年發表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均有提及於上環區設地鐵站,兩報告均將之稱為「上環街市站」(Western Market Station)。 早期以中醫中藥療法,贈醫施藥,並且設有大廚房,為留醫病人煎中藥,受華人歡迎。 在香港發生鼠疫之後,開始加入西醫藥療法,而本院曾經用作保良局總部,而保良局現已遷往銅鑼灣禮頓道66號現址。 在1940年代,中醫門診病人劇增,所以由「贈藥材」改作「贈藥粉」,藥方按編號配藥。
位於林士街地底的空置月臺,呈南北走向,並與港島線月臺成一直角[2]。 該組島式月臺原預留作林士站月臺之用,自上環站啟用至今一直空置,月臺邊緣設有欄杆,並未裝置任何路軌或高架電車線。 前地鐵公司將月臺的兩端以磚牆封掉,只留下大約60公尺(約3/8個正常月臺)的月臺長度,並設置通道連接東大廳及港島線月臺。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九龍塘
現在市中心已經基本恢復了她黃金時代的原貌,並且成為了城市歷史保護區。 這裡許多建築已經被劃為文物,其中如荷蘭運河等正在申報世界遺產[40]。 阿姆斯特丹的名稱源於Amstel dam[14]——一個位於阿姆斯特爾河上的水壩、即今水壩廣場址——這也表明了該城市的起源。 12世紀晚期一個小漁村建於此,而後由於貿易的迅猛發展,阿姆斯特丹在荷蘭黃金時代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
- 著名的荷蘭運河就是為了發展居民區而興建的,它主要分為紳士運河、皇帝運河與王子運河三部分。
- 按乘客流量計算,它是荷蘭第一大、歐洲第六大和世界第十二大機場。
- 1980年12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分期興建地鐵港島綫,終點站由堅尼地城站暫縮短至上環站。
- 8月的第一個週末,同性戀自豪日大遊行期間,在城市運河上都會有長長的船隊載著狂歡的人羣到處遊樂,狂歡會一直持續整個週末[94]。
- 阿姆斯特丹也因為她充滿活力以及與眾不同的夜生活而著名。
- 據2006年的統計數據,該市約有465,000輛自行車[69]。
辦公大樓的需求與日俱增;而由於汽車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對新建道路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1977年,阿姆斯特丹興建了第一條從市中心通往拜爾摩爾(英語:Bijlmermeer)的地鐵。 更長遠的規劃則是建設一條連接中央車站、市中心與城市其他地區的高速路。 東大堂改建工程及E3出口翻新工程於2011年11月13日完成;至於洗手間、出入站及月臺往大堂的升降機則於2012年8月26日啟用[15]。 東大堂原計劃為東九龍綫林士站的大堂(見歷史一節)。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車站樓層
此外,上環站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供乘客享用,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等[3];而近B出口位置亦設有香港郵政郵箱[4][5]。 精心的城市規劃造就了現在阿姆斯特丹的運河系統[53]。 17世紀早期,人們就開始營造以IJ灣爲核心的半圓形運河系統。 著名的荷蘭運河就是爲了發展居民區而興建的,它主要分爲紳士運河、皇帝運河與王子運河三部分。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九龍灣
阿姆斯特丹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和銀行業中心。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2025 另一方面,由於東九龍區人口增長放緩及落實搬遷啟德機場,東九龍綫的落實一直遙遙無期,而林士街的東九龍綫預留月臺亦一直空置。 1990年,政府更在《香港運輸政策白皮書》提及東九龍綫原有過海路段由機場快綫取代,並重新規劃東九龍綫,意味著林士街月臺則會無用武之地。 1990年,政府更在《香港運輸政策白皮書》提及東九龍綫原有過海路段由機場快綫取代,並重新規劃東九龍綫,意味着林士街月臺則會無用武之地。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出口數目
升降機方面,1號月臺只設1臺升降機連接東面大堂,2號月臺則同時設有通往兩個大堂的升降機。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樓梯方面,德輔道中大堂及林士街大堂皆設有樓梯連接各月臺。 阿姆斯特丹也因爲她充滿活力以及與衆不同的夜生活而著名。 最主要的兩個夜生活廣場是萊頓廣場和倫勃朗廣場。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城市景觀與建築
從中央車站到斯希普霍爾機場只需要20分鐘時間。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按乘客流量計算,它是荷蘭第一大、歐洲第六大和世界第十二大機場。 2006年,史基浦機場是世界上第三繁忙的國際空港[80][81]。 這裡有通往奧地利、白俄羅斯、比利時、捷克、丹麥、法國、德國、匈牙利、波蘭、俄羅斯和瑞士的常規線路。 大力士高速列車直接連接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斯希普霍爾機場-海牙-鹿特丹-安特衛普-布魯塞爾-巴黎。 方便快捷的高速火車適合於想去比利時或巴黎旅行的乘客。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車站佈置
雨季一般從10月到次年3月,降水方式以小雨為主。 阿姆斯特丹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紀時的漁村。 人們曾在附近阿姆斯特爾河上建築水壩,阿姆斯特丹就得名於此。 原來的名字「Amstelredam」,意指「阿姆斯特爾水壩」。 17世紀是阿姆斯特丹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列車服務時間
由於上環站2號月臺在港島綫西延前屬落客專用月臺,無人候車,因此月臺隧道壁並未如其他車站般裝設廣告燈箱;即使港島綫西延後該月臺變成往堅尼地城方向月臺,亦無補裝。 阿姆斯特丹最主要的劇院是位於萊茲廣場的阿姆斯特丹城市劇院(荷蘭語:Stadsschouwburg Amsterdam)。 它建成於1984年,大多數劇目在大廳(Great Hall)上演,其中包含很多種類的戲劇。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建築
喜力音樂廳位於阿姆斯特丹球場附近,是一個大型流行音樂演出場所。 另外兩個經常舉行演出的地方名叫帕拉迪索和銀河(Melkweg),它們都位於萊頓廣場附近,主要上演獨立搖滾、嘻哈和節奏布魯斯等風格的音樂。 其中一些學校的教育方式比較獨特,比如蒙臺梭利學校。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車站歷史
喜劇火車是一個系列喜劇,該劇最初是在喜劇咖啡館(Comedy Cafe)上演,後來搬到到一個叫做Toomler的地方繼續演出。 許多現在在荷蘭大名鼎鼎的喜劇劇目都和他們有一定淵源。 市政歌劇院是市政廳與歌劇院兩座建築的合稱,位於早期猶太人聚居的滑鐵盧廣場和阿姆斯特爾河附近。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現行的荷蘭王國憲法第2章第32條規定:「國王的加冕儀式在首都阿姆斯特丹 (「de hoofdstad Amsterdam」)舉行。 」而以前的憲法並沒有明確將阿姆斯特丹稱為首都。 事實上,除去1808年到1810年,荷蘭政府、國會和最高法院一直設在海牙,各國的使領館也均位於海牙。
而阿姆斯特丹的裝飾藝術風格也自成一體,它的傑出代表就是阿姆斯特丹學派[68],其中城市一些區域整體建築風格都是如此。 阿姆斯特丹學派建築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建築外牆都具有絢麗的裝飾,門窗的形狀都很奇特。 阿姆斯特丹於1300年(一說1306年)被正式授予城市資格[29]。 從14世紀起,阿姆斯特丹開始蓬勃發展,這主要歸功於與漢薩同盟的貿易。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世界大戰期間
雖然很多小公司仍在坐落於老運河附近,但是更多的公司選擇在市中心之外建立。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2025 南阿克西斯區(英語:Zuidas)成為了新的金融和法律樞紐[50]。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該區域不僅座擁荷蘭前五大律師事務所,而且還擁有包括波士頓顧問集團以及埃森哲公司在內的多家諮詢機構。 上環站(英語:Sheung Wan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上環德輔道中地底,屬於港鐵港島綫的鐵路車站。 1977年落成的永安中心興建時,因應《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的建議在大廈之西南角(即德輔道中及文華裏交界)預留了空間,以便日後興建地鐵站時設置出入口。 然而,有關預留空間後來一直未為地鐵公司所使用。
上環站的前身是於1967年9月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及1970年《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所提及的港島線上環街市站。 而在1970年的方案中,同時建議在上環街市站興建東九龍線林士站,成為現時上環站雛型。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另外,車站2號月臺(往堅尼地城)亦是港鐵極少數沒有設置行車隧道牆壁廣告燈箱的地下中途站,自西港島線啟用後至今仍未有加裝。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2025 1815年前後,建築師開始打破巴洛克式建築的桎梏,開始轉向設計多種全新風格的建築[67]。 而在19世紀末,隨着新藝術風格的流行,更多這類風格的新建築落成。
阿姆斯特丹海盜隊代表阿姆斯特丹參加荷蘭棒球聯賽。 而這座城市擁有三支曲棍球隊,以及一隻參加荷蘭籃球超級聯賽(Dutch premier division)的阿姆斯特丹隊(ABC Amsterdam)[99]。 阿姆斯特丹曾經於1928年舉辦過第九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目前唯一一個荷蘭城市舉行過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該屆奧運會亦是首次在奧運會期間點燃奧運聖火[96]。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香港仔
這個時期阿姆斯特丹的規模迅速擴張,但新城區的建築風格和老城區保持了一致。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在博物館廣場附近的房屋就是新藝術風格的最好代表。 在那個時期最後一種流行的建築風格是裝飾藝術。
上環站以淺啡色搪瓷板與啡色紙皮石作配搭,而站名及書法大字為深啡色,是港鐵少數非以灰階為站名顏色之一[2]。
在最終落實的方案中,上環街市站獲定名為上環站,月臺配置亦由島式月臺改為深30米、長220米的側式月臺。 地鐵同時興建林士站預留月臺及大堂,既可擴展上環站覆蓋範圍,亦方便日後擴建。 而《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中的上環街市站則遷移至就近急庇利街、禧利街及文華裏的一段德輔道中地底,與現時的上環站相近。 根據報告書中的圖則,上環街市站採用島式月臺設計,於急庇利街口的易通商業大廈、長達大廈以及禧利街口東寧大廈、東協商業大廈現址設共4個出入口(四座大廈當時尚未建成,仍為舊樓)。 顧問公司建議地下鐵路系統分九期興建,上環街市站會在第二期建成,暫時作為港九綫的總站;當第九期(港島綫上環街市至堅尼地)完工後,則改為港島綫的中途站,港九綫由此站縮短至遮打。 港島綫月臺的長度約有58扇車門的空間,比列車40扇門多出約三卡半[6]。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 城市景觀與建築
然而,與其它城市不同的是,雖然城市分爲7個區,但是由於實行統一的行政制度,所以執政效率較高。 市政府的活動是由各區負責具體執行的,7個區域有自己的民選議會。 儘管在一戰中荷蘭保持了中立,但阿姆斯特丹還是遭受了食品和燃料的短缺,甚至由此還發生小規模的暴亂,並造成了人員的傷亡。 這次暴亂被稱爲“馬鈴薯暴亂(荷蘭語:Aardappeloproer (1917))”(Aardappeloproer)。 人們開始搶劫商店和倉庫,以獲得生活必需品,主要是食品[36]。
佛蘭德印刷工的湧入以及對各種思想的包容使得阿姆斯特丹成爲了歐洲的自由出版中心[32]。 阿姆斯特丹於1300年(一說1306年)被正式授予城市資格[29]。 從14世紀起,阿姆斯特丹開始蓬勃發展,這主要歸功於與漢薩同盟的貿易。 1345年,卡爾弗街成了市民朝聖的地方,直到新教成爲了荷蘭的國教。 這些朝聖禮儀現今已經不存在,只剩下當時那些華貴的服裝供後人瞻仰[30]。 上環站去東華醫院2025 阿姆斯特丹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紀時的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