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肌上皮腫瘤(myoepithelioma)中的混合瘤(mixed tumor)有腺管分化,但肌上皮瘤則純由肌上皮細胞組成。 皮膚和軟組織的肌上皮癌(myoepithelial carcinoma)是由細胞異型性(往往與高有絲分裂率和壞死有關)嚴格定義的而,且在小孩和成人皆顯示了臨牀侵犯性。 混合瘤有PLAG1基因重組,支持它與唾腺對應病竈的關係。 相反的,40~50%的軟組織肌上皮瘤和肌上皮癌則有EWSR1轉位。 6.骨化性纖維黏液樣腫瘤(ossifying fibromyxoid tumor)已知與在染色體6p21上的PHF1基因重組有關。
- 3.多數與輻射或淋巴水腫相關的血管肉瘤(angiosarcoma),FISH顯示有MYC基因放大。
- 2.鏡下所見 主要特徵是上皮樣瘤細胞作結節狀排列,結節中央呈退變及壞死。
- 發生於椎體或骨盆的放療意義更大,有報道用放療-手術-放療的方式提高了治癒率,改善了生存質量。
- Spjut提出:「血管內皮肉瘤系少見的惡性腫瘤,起源於骨的血管系統細胞或其前體細胞,內皮細胞具有明顯的腫瘤細胞表現,並有形成彎曲而互相吻合的血管傾向」。
- 惡性程度高,生長迅速,常較早發生肺轉移。
- 血管肉瘤,惡性程度高,生長迅速多累及軟組織,發現時許多患者已有轉移。
- 6.骨化性纖維黏液樣腫瘤(ossifying fibromyxoid tumor)已知與在染色體6p21上的PHF1基因重組有關。
血管肉瘤鏡下見大量新生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呈多層、成堆排列,細胞分化差,核大深染分裂像多見,胞漿清亮或細顆粒狀物質。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2025 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首選手術切除,輔以放療、化療。 對無手術機會或多發性病變無法手術切除者,多行放療、化療。 當醫生懷疑是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時,將通常進行腹部 X 線檢查、B 超、CT、MRI、活組織病理檢查等進行診斷,在有病理檢查結果後予以確診。 外陰上皮內瘤變的診斷標準與宮頸上皮內瘤變(CIN)的診斷類似,是以細胞非典型增生的程度及範圍為依據,分為輕、中、重三期。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血管內乳頭狀血管內皮細胞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其它應與本病在病理上鑒別的疾病有滑膜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纖維肉瘤及血管肉瘤等。 如將該病的臨牀表 現與病理特點綜合考慮,診斷不難。 必要時可做免疫組化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上皮樣肉瘤大部分瘤細胞角蛋白及EMA染色陽性,也有CD34陽性反應的報告。 一、一般多採用放射治療,對早期低度惡性者效果好。 二、手術治療適用於脊髓壓迫明顯需減壓者,以及病竈位於脊椎骨附件易於切除者。 四、本病惡性程度高,常較早發生肺轉移,一般預後不佳。
骨原發性惡性血管內皮瘤又稱血管肉瘤或血管內皮肉瘤,極為少見。 最早是Kokodny於1926年報導,至1971年國外文獻僅達百例,國內少見報導。 Huvos提出的定義是指「於腫瘤中形成不規則但互相吻合的管腔,以一層或數層不典型內皮細胞為邊界,具有間變不成熟表現的腫瘤細胞」。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2025 Spjut提出:「血管內皮肉瘤系少見的惡性腫瘤,起源於骨的血管系統細胞或其前體細胞,內皮細胞具有明顯的腫瘤細胞表現,並有形成彎曲而互相吻合的血管傾向」。 本病佔骨腫瘤的0.1%~0.4%,佔惡性骨腫瘤的0.5%~1%,佔原發性脊柱腫瘤的4.2%。 男性多於女性,發病年齡以10~40歲者佔70%。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相關推薦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上皮樣肉瘤的診治關鍵。 但如病變累及整個手指或足趾,則宜完全切除 病變指/趾。 對複發病例也應儘可能擴大切除範圍,或離斷病變肢體。 ES易於通過淋巴道轉移,手術時還應盡量清掃病變附近的淋巴結,術後輔以化療和放療,但 化療和放療的療效尚不確切。
本病預後難以預料,發病後未經治療也能長期存活,是否與自身免疫有關,目前不能肯定。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但比原發性肝癌預後好,報導做放療、化療、肝切除各1例,分別存活3年、9年、15年。 Ishak等報導32例,其中9例未經治療,平均存活9.8年。 惡性血管內皮細胞瘤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和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如陽光),化學物質接觸、放射性接觸以及生活習慣有一定的關係。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別名: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組織細胞樣血管瘤)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血管內皮瘤是起源於血管內皮細胞的惡性腫瘤,是一種中間型惡性或介於良性血管瘤和惡性血管肉瘤之間的交界性腫瘤。 根據細胞分化程度一般分為兩級:一是中間型(低度惡性),細胞分化較好,多無轉移;另一種是血管肉瘤,分化差,高度惡性,轉移率高,死亡率高。 血管內皮細胞瘤是起源於血管內皮細胞的惡性腫瘤。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2025 一般根據其腫瘤組織形態細胞分化程度分為兩級:一是中間型(低度惡性),細胞分化較好,多無轉移;一是血管肉瘤,分化差,高度惡性,轉移率高,死亡率高。
影像學(如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CT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或磁共振成像)發現區域性單發性或是多發性腫物。 通過詢問患者症狀、進行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後,醫生可能初步疑診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確診有賴於病理檢查及免疫組織化學檢查。 本病惡性程度較高,常在早期通過血液迴圈遠處轉移,因此如有上述臨牀表現中的一個或多個症狀,應該及時就醫,及時檢查,一旦確診,儘早治療建議就診科室。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的西醫治療
4.磷酸鹽尿性間質腫瘤(Phosphaturic mesenchymal tumor),好發於成年人,與骨軟化症以及FGF23過度表達(在血清也升高)的相關。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2025 腫瘤組成包括整片的梭形或星狀細胞,鹿角形血管和常常被形容為“骯髒的” 間質鈣化。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大多數腫瘤為良性,且切除後骨軟化症便治癒 。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軟組織腫瘤病理分類近況
神經鞘腫瘤(Nerve sheath tumors) 現在這羣腫瘤已列入軟組織腫瘤分類中,並包括發生在皮膚和深部的神經鞘瘤。 本章引介了良性的混合神經鞘瘤(hybrid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2025 nerve sheath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2025 tumors)這個新類別,好發於皮膚或皮下部位,零星發生於成人的四肢末端。 這些腫瘤邊界清楚並以許旺氏(Schwannian)細胞和神經束膜(perineurial)細胞構成打轉型態或束狀架構的交替區域。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的診斷
病竈顯示一羣良性的梭狀和星狀纖維母細胞型細胞分佈在纖維和粘液樣交替的區域,沒什麼異型性和極少有絲分裂。 這些病變是CD34陽性及低復發率(尤其是不完全切除時),但沒有轉移的風險。 通常靠免疫組化把梭形細胞鱗狀細胞癌和惡性黑素瘤排除。 3.血鐵質纖維脂肪瘤性腫瘤(hemosiderotic fibrolipomatous tumor) 好發於成年女性下肢遠端的局部侵襲性腫瘤。 顯微鏡下,腫瘤由缺乏顯著異型性或核分裂活性的梭形纖維母細胞,以束狀排列伴鐵血黃素沉積,含鐵血黃素的巨噬細胞,破骨細胞樣巨細胞,並成熟脂肪細胞複雜交錯在一起。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外陰上皮內瘤變
患有VIN的發生率較低,約為千分之二,多見於40至60歲婦女。 病人通常沒有症狀感覺,或者僅僅是瘙癢、發燒或疼痛等非特異性症狀。 診斷需要對外陰進行仔細檢查,比如切片檢查法。 常見有色素沉澱和白斑,略隆起於皮膚、黏膜表面。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2025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皮膚表面呈白色、灰色、深棕色、赤褐色等,黏膜上呈粉紅色或紅色疹斑,病變分佈有單個或多發等[4]。 腫瘤出現在以前做過放療的位置,主要是乳腺癌放射治療後的患者,因此最常見的部位是乳房,患者通常在面板上出現多個不明確的出血斑或堅硬的結節[1]。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血管神經性水腫: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往往無特異性,主要表現為溶骨性改變,可侷限於骨鬆質、骨髓腔,也可為鬆質骨及皮質骨同時受累。 破壞區呈單個或多個適亮區,呈現蟲蝕狀、斑片狀,邊界不清。 在高度惡性者,腫瘤內無骨小樑,邊緣不清,皮質骨可被穿透,侵及周圍軟組織。 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epithelioid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hemangioendothelioma)又稱組織細胞樣血管瘤(histiocytoid hemangioma)。 本病為臨牀和組織學上介於血管肉瘤和血管瘤之間的腫瘤。 腹部平片顯示肝臟布滿鈣化區,類似結腸癌肝轉移。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體徵見肝脾腫大,20%的病人可有黃疸,晚期病人全身衰竭,偶有病人出現類似Budd-chiari症候羣的症狀。 胃食慾不振、厭食、惡心、發作性嘔吐、上腹痛、體重減輕。 體徵見肝脾腫大,20%的病人可有黃疸,晚期病人全身衰竭,偶有病人出現類似Budd-chiari綜合徵的癥狀。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惡性血管內皮細胞瘤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二、本瘤惡性程度較高,常在早期即可經血循環轉移至肝、肺、骨,經淋巴可轉移至引流區淋巴結。 惡性血管內皮細胞瘤預後差,50% 患者在就診後 1 年內死亡[4];5 年生存率為 30%~50%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2025 [5]。 面板的血管肉瘤常位於真皮內,呈圓形或卵圓形的紫紅色結節,平均3cm大小,有時腫瘤周圍可見衛星小瘤結,侵及表皮時可形成潰瘍伴有出血。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本病在肝內大多數是多發病竈,手術切除機會少,因此,化療和放療是主要治療方法。 1例行肝臟移植術後已存活15年尚健在,獲良好效果,故認為肝移植術為本病良好適應證。 肉眼可見腫瘤質軟,無包膜,充滿血凝塊或海綿樣膠狀血塊。 中間型的腫瘤血管內皮細胞分化尚可,呈圓形或橢圓形,核大略深染,無或有輕度的異型性,分裂像不多見。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血管增生: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在VIN三期患者中有20%至40%伴有陰道或宮頸的異形增生或癌[4]。 軟組織腫瘤的稀少性和免疫組化及分子基因的迅速發展,促使世界衛生組織在2013年更新軟組織和骨腫瘤分類,以提供可靠的診斷標準。 新版包括一些新疾病、三個新章節、各個重新分類的腫瘤,及有助於定義並輔助診斷的新穎遺傳分子資料。 一、好發部位為頭面部皮膚、乳房、大腿深部肌肉,其次為腹膜後、軀幹及四肢皮膚。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病因
組織學檢查腫瘤結節邊界不清,常累及鄰近多個肝腺泡,如肝終末端小靜脈和匯管區,但這些結構仍保持清楚。 瘤細胞常沿著血竇、終端小靜脈和門靜脈分支增殖,或侵犯Glisson鞘膜。 瘤細胞在腺泡內增殖致使肝板逐漸萎縮,最後消失;腫瘤亦可在靜脈內形成栓子、息肉或簇狀突起。 瘤細胞形態不規則,帶有多個犬齒交錯狀突起,呈「樹突狀」細胞,或為圓形,含胞質豐富之「上皮細胞樣」細胞。 瘤細胞具有許多上皮細胞的特徵,均有基底膜,飲液小泡和Weibel-Palade小體。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與正常上皮細胞不同處為瘤細胞含有大量的胞質微絲,腫瘤細胞內還有大量的緻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