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部分小巴商會曾經要求政府放寬座位數目到20座,但廿幾年嚟政府認為小巴為輔助性交通工具而唔接受,直到2017年中至刊憲放寬座位數目到19座。 呢啲白牌車嘅收費比巴士高一啲,車程亦短過巴士,但因為佢哋唔係合法經營,警方曾經大力掃蕩。 於2012年4月13日起,紅色公共小巴的車速限制在每小時最高80公里及強制性須要安裝認可的車速限制器的條例生效,相關的《2012年道路交通(修訂)條例》亦於當日刊憲。 違反與車速限制器相關的規定,例如使用沒有安裝認可車速限制器的紅色公共小巴,或者使用已經安裝認可車速限制器,但是車速限制器未能夠保持於良好及有效用的狀態的紅色公共小巴,均屬違法。 另外,如果在沒有合法權限或合理辯解下,幹擾車速限制器的正常操作,罰則相同。 條例亦將電子數據記錄儀(俗稱黑盒)列爲紅色公共小巴的其中一項基本裝備。
落車之前要大聲話畀司機知喺邊度落車,或者撳鐘(如果有,但只適用於固定車站),司機遞手作實。 因小巴經營模式問題[注 1],衝紅燈和超速的情形頗爲常見,尤以紅色小巴爲甚,這種駕駛行爲甚至被市民譏諷爲“亡命小巴”。 例如2004年10月22日(重陽節),2架紅色小巴於香港北角英皇道因互相搶客而超速撞車,釀成2死17傷意外,結果2名司機於2005年年尾被判罪名成立而入獄。 另外於2006年5月18日凌晨,新界北交通總部特遣隊派出2名警員假扮乘客於銅鑼灣登上一輛紅色小巴,並暗中攜攝影機將“飛車”過程拍下,發現該小巴途中至少5次衝紅燈、切雙白線,另一隊警員在青山公路時速限制50公里路段,以雷射測速槍偵察到小巴車速逾100公里。
大丸小巴: 收費模式
18區的分區主要是各選區及總區處理下放的資源,而東區之名不是在法定區份的地址上,法定區份的地址要香港政府批准纔會轉的。 大丸小巴2025 整個銅鑼灣(包括整個東面和西面)在城市規劃分區屬於H6銅鑼灣區[9]香港中央圖書館的建設,便是以銅鑼灣整區爲考慮的全港性建設。 銅鑼灣除了市區的發展之外,在昔日屬銅鑼灣的大坑(現勵德邨以北),有客家人聚居於山區,當時在山區亦可聽到客家山歌,但自福建移民大量移入銅鑼灣以後,客家人只佔一個很少部份,因爲香港島的客家人沒有丁權,政府收地建設住宅以後很大量都被遷入附近便宜的公屋勵德邨。 大丸小巴2025 19世紀末,由於來往香港島東西需繞路或坐船經過銅鑼灣甚爲不便,故此興建了一條連接海灣的海堤,即是現今的高士威道。 這亦是銅鑼灣的英文名“Causeway 大丸小巴2025 Bay”(海堤灣)的字源。
包括港鐵、輕鐵、港鐵巴士、專營巴士、專線小巴、前往馬灣及愉景灣的居民巴士、渡輪、電車、山頂纜車及前往落馬洲/皇崗的過境巴士等。 運輸署已在全港約3 大丸小巴 300部專線小巴安裝了定位裝置及研發系統,我們可以通過「香港出行易」取得專線小巴預計到站時間。 大丸小巴 爲了監管專線小巴的收費,運輸署亦制訂了相關車費等級表,訂明個別路線就其車程長短可獲準收取的最高車費水平。
大丸小巴: 安全問題
「坐Van仔」及到達目的地時大喊「有落」,可說是香港獨有文化。 本條目並不介紹其他種類的小型巴士(私家小巴及學校私家小巴)。 早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已有不少小販聚集銅鑼灣多條街道擺賣,包括渣甸街、怡和街、恩平道及利園山道。 大丸小巴2025 至六、七十年代,港英政府為整頓市容,將小販逐漸遷移到渣甸坊。 乘客於45分鐘內,以同一張八達通連續乘搭本線及指定專線小巴路線/指定專線小巴路線及本線,第二程將享有車費優惠。
- 銅鑼灣裁判署(Causeway Bay Magistracy)位於電氣道20號,是一座樓高10層、充滿十九世紀色彩的古典建築物,由巴馬丹拿畫則師樓設計,於1958年10月動工,並於1960年春落成。
- 小巴以往以柴油做燃料,政府為減少污染,曾經考慮要求小巴改用汽油做燃料,結果因為燃油費同埋維修成本高而受到小巴營辦商強烈反對。
- 服務對公衆開放後,市民可在劃定範圍內通過WeRide Go App呼叫文遠知行無人化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車輛,可實時查看訂單預估費用。
- 專線小巴的設立主要是爲某個社區(例如偏遠地區的鄉村)提供與大型運輸系統接駁服務(如港鐵、巴士),惟時至今日運輸署以“引入競爭”爲名已多次違反是項原則,行走新田公路的新界區專線小巴44線即爲最佳例子。
- 戰後香港人口由50萬大升到220萬,銅鑼灣、北角(以及鰂魚湧)、紅磡、觀塘亦有接收內地人口,以福建人爲絕大多數,上環以及灣仔亦有接收閩籍人口,而北角接收的人口比銅鑼灣多很多,而銅鑼灣和北角都有相近的歷史,都有不少南洋富商聚居,在戰後夜總會林立。
- 隨着時代發展,小巴服務不斷提升,政府亦放寬小巴的總負重。
有些公共小型巴士行走固定路線(綠色專線小巴),有些則行走非固定路線(紅色小巴)。 由於紅色小巴行走的路線並非固定,收費亦有可能按車程長短而調整,不少紅色小巴路線均實行「下車付費」的收費安排。 乘客須按上車時價錢牌所標示的車資,然後於下車時付費;若司機中途決定延長車程(如司機原定目的地為「大丸」,駛至灣仔時決定繼續行駛往筲箕灣)時,如乘客繼續乘坐至延長路段方下車,其車費則以原來車資加以新標示車資之和為準。 傳統上紅色小巴不設錢箱,乘客須在下車時將車資親手交予司機;部分固定路線和不設分段收費的公共小巴路線,通常要求乘客於登車時先繳付車資;如有需要,司機會為乘客找贖。 大丸小巴 大丸小巴 隨著八達通日趨普及,個別紅色小巴路線接受八達通付款,例如旺角至西環線等更參與了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 乘客登車時可使用八達通卡繳付車資,或者如常把車資交予司機及找贖。
大丸小巴: 公共交通
《道路交通(車輛構造及保養)規例》訂明,公共小巴的長度、闊度、高度和重量上限分別為總長度7米、總寬度2.3米、總高度3米和車輛總重量5.5噸。 大丸小巴 座位數目於1988年2月23日獲放寬至16個,此後差不多三十年未有增加;此外,乘客座位尺寸、座位與座位之間的淨空間及通道空間均受法例規管。 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巴士司機罷工,不少九巴路線與部份中巴鄉郊路線因人手短缺而暫停服務,港九各地交通陷於癱瘓。 原為客貨車的非法「白牌車」[5]應運而生,愈來愈受市民歡迎,政府為減低市民出行影響,故此容許營運。 據1968年一項調查,當時約有2,150輛白牌車,每天載客52.8萬人[6]。 紅色小巴路線唔受規管,路線比較有彈性,往往可以用更暢順嘅路線,更快去到目的地,對於乘客同埋經營者嚟講,「靈活」係紅色小巴嘅優點。
- 包括港鐵、輕鐵、港鐵巴士、專營巴士、專線小巴、前往馬灣及愉景灣的居民巴士、渡輪、電車、山頂纜車及前往落馬洲/皇崗的過境巴士等。
- 估計每天約有337500人次乘坐紅色小巴,但該行業的非正式性質意味着很難確定這一數字是在增長還是在縮減。
- 另外,由於大部份紅色公共小巴司機均為自僱人士,收入跟載乘客人次有關,如車上的乘客比預期少,紅色公共小巴司機一般都會停車等客,拖延不少時間,而司機又因為想追回等客的時間,往往成為超速駕駛及衝紅燈的誘因。
- 而不是根據個別人士主觀意願而定的,主觀意願的通俗地名如天后,炮臺山及彩虹,範圍不明,而且可以很大。
- 銅鑼灣曾管有大坑及掃杆埔北部,填海後南面和北面關係減弱。
- 1967年香港發生六七暴動[5],鬥委會指揮暴徒四處縱火及發動連串土製炸彈襲擊[6],左派暴徒不但破壞電車及放火燒巴士[7],又襲擊電車及巴士司機等公共交通從業員,並且造成電車乘客傷亡[8],另有巴士司機罷工,部分路線因而暫停服務。
- 白牌車的收費比巴士略高,但比的士便宜得多,因爲不需經常停車上落客,行車時間比巴士短,但由於是非法經營而良莠不齊,白牌車偶爾因超速或非法改裝而發生傷亡意外,部份匪徒亦曾利用白牌車作爲行劫的交通工具,警方因而曾經大力掃蕩。
由於綠色專線小巴經由政府運營和監管,因此在管理方面會有嚴格的政策,例如設立指定小巴站、嚴格的禁菸政策和運營時間。 但亦有部分紅色小巴接受八達通支付車資,例如旺角至香港仔線、觀塘至西貢線、土瓜灣至荃灣線、觀塘至荃灣線、紅磡黃埔新邨至旺角始創中心線及美孚至土瓜灣線等。 小巴座位數最多爲16或19座,所有乘客都必須坐在座位上,一旦滿座,車輛便不再載其他乘客,一直行駛不停站,直到有乘客下車,因此這是長途旅行的一種特別快速和省錢的方式。 大丸小巴2025 大丸百貨,小時候戲稱大馬騮,取其英文名稱Daimaru諧音,位於現在百德新街,崇光百貨後邊。 這家日式百貨在90年代早已撤出香港,但是小巴目的地牌還是保留着大丸這個名稱。 小時候坐的小巴只有14個座位,所以也有“14座”的暱稱,冷氣當然欠奉。
大丸小巴: 香港小巴最新 升級車型——純電小巴
近年不少中、小學生開始用港鐵站名來稱正式地址,如以彩虹為正式地址名去彩虹站一帶的地方,雖然只是很少量的人把天后作為地址的開首,因為天后並不是一個真實的區域,會做成一定郵政上的混亂。 銅鑼灣位於灣仔以東,北角以西,大坑,跑馬地以北,橫跨灣仔區及東區:東包括銅鑼灣街市,盡頭為銅鑼灣社區中心,以油街和北角分隔,西至堅拿道天橋(鵝頸橋),南至銅鑼灣道及禮頓道,銅鑼灣道以南屬大坑,禮頓道以南屬跑馬地、禮頓山、加路連山。 其中香港海底隧道、維多利亞公園、港鐵天后站、怡和午炮等則位於銅鑼灣東區部份。 銅鑼灣曾管有大坑及掃桿埔北部,填海後南面和北面關係減弱。 現今勵德邨,南華體育會便是銅鑼灣當年最南部,現今這兩建築地址仍包括銅鑼灣。 1950年代前的銅鑼灣的海岸線和現在的不同,現時銅鑼灣西東角周圍的繁華商業區亦是填海得來。
大丸小巴: 銅鑼灣(渣甸街)
於2023 年3 月,紅色小巴每日的載客量約爲167,600 人次。 有從內地來港的跑手特意來港比賽,對於能夠踏上港珠澳大橋十分興奮,臉上貼上心形國旗貼紙、雙手揮動國旗暢遊港珠澳大橋;亦有跑手由於輪候流動洗手間,而未能趕得及於起跑時間之前抵達起點,認為安排需要改善。 駕駛何文田8號小巴路線僅兩日的75歲鍾姓司機,昨晚(18日)下車取飯盒時,懷疑未有拉好手掣,導致小巴溜前,鍾翁心急救車,並以肉身擋車,捲入車底身亡。 今日(19日)下午2時許,死者生前約6名同事到何文田常和街近常樂街現場進行路祭,攜同香燭、冥鏹及食物等,並用火盆燒衣紙。
大丸小巴: 小巴數目上限
運輸署更經常以「引入競爭」為名,籌劃與專營巴士路線相若的專綫小巴路線。 現有「長陣」公共小巴亦可改為設置19座位的小巴,該等營辦商需根據現行有關車輛檢驗規定及行政程序的機制,向運輸署遞交申請,一經獲準便可加裝座位而無須更換車輛。 然而,一直雄霸本港小巴市場的6.255米「短陣」豐田Coaster,車廂並沒有空間增加符合法定寬度的座椅,意味該車款將無法加位至19個。 較特別的是,新界專綫小巴901線之車隊只設17座位,以騰出空間裝設行李架方便過境旅客。
大丸小巴: 何文田小巴致命意外丨疑無拉好手掣下車 小巴司機圖救車捲車底送院亡
收費不受政府管制,所以理論上屬於“海鮮價”,實際上商會會約定一個價錢,令價格保持一定競爭力,因爲太高了乘客就會流失到的士去。 颱風天氣時許多公共交通都停駛,這個時候紅色小巴就可能坐地起價了。 紅色小巴絕大多數屬於個體戶,都喜歡收現金,好處是設有找零。 大丸小巴2025 八達通雖然壟斷香港電子貨幣市場,但仍然只有極少數紅色小巴接受以八達通付款。 至於班次,紅色小巴的不成文規定是坐滿了纔開車,所以繁忙時間班次可以非常頻密,深夜時分可能要等好一會才能開出。
大丸小巴: 綠色專線小巴下車
銅鑼灣[註 1](英語:Causeway Bay[註 2])位於香港島,是一個工商及住宅混合的地區,隸屬灣仔區,原本是當地海灣的名字,因海灣形似銅鑼而得名,銅鑼灣避風塘則在正中,在填海工程後海灣的銅鑼形不復見,但「銅鑼灣」卻成爲了當地整個地區的名稱。 港島銅鑼灣的「灣」以「環」為讀音(長沙灣/土瓜灣為例): 香港粵語常以陰平的「灣」作陽平的「環」[1]。 歷史上當地名爲「銅鑼灣」的海灣因為填海而兩度北移,原海灣範圍變成了現今的維多利亞公園,現今的「銅鑼灣」海灣僅指興發街、維園道和鴻興道之間的海域,而銅鑼灣地區的範圍東至屈臣道、麥連街及蜆殼街,西至告士打道天橋,南至銅鑼灣道及禮頓道。 大丸小巴 香港大丸由日本大丸與香港商人張玉麟與銅鑼灣大地主利銘澤合資開辦,當時富商張玉麟透過利氏家族成員、同時又是銅鑼灣大地主的利銘澤,認識了日本通劉,並藉此引入大丸百貨。
大丸小巴: 綠色專線小巴
營辦商可因應實際營運情況和乘客需求,自行決定是否增加旗下公共小巴的座位,以及確實增加的座位數目及實施時間。 所有綠色小巴都有固定路線(或循環線)、服務時間、班次和收費,大部份路線設有固定車站,並須接受政府監管,按規定理論上不得隨意更改。 然而,部份專線小巴路線,亦有「名存實亡」(也稱「有線無車」)的現象;這多出現於乘客稀少(例如已取消的新界405A 長宏↔青衣碼頭)或有替代服務(例如新界607S 元朗大馬路↔天水圍(通宵線),由79S分段取代;新界1M 西貢↔彩虹站,以1A名義營運)的路線。 而天后作為通俗地區名,已經被過份亂用了,每個定義的天后距離很遠,如銅鑼灣中央圖書館及北角威景臺,摩天大廈及大坑勵德邨。
大丸小巴: 香港
載有上述修訂的《2020年道路交通(車輛構造及保養)(修訂)規例》於同年7月5日實施。 現時不少小巴營辦商的車長計薪制度並非按固定月薪計算,而是按單一車程的乘客車費收入分帳,不少車長為求增加收入,冒險超速駕駛或衝紅燈,尤以紅色小巴為甚。 專綫小巴多於沿線設立固定站點,一般需經由運輸署批准方可設立,但亦與紅色小巴一樣,理論上均可於任何非限制區之路段上落客。 乘客如欲下車,亦一如紅色小巴般抵達其欲落車之地前高聲呼叫下車地點名稱(如「XX有落,唔該」)通知司機。 現時少數專綫小巴設有落車鐘,乘客亦可按動電鐘,經司機揚手確認。 1978年9月21日,政府著手改善銅鑼灣交通,將怡和街西行劃為公共小巴禁區,同時於一街之隔的渣甸街路旁設置小巴站[2]。
大丸小巴: 安全問題
喺香港,公共小型巴士,又叫小巴,Van仔,係可以載最多19人嘅客車。 自1976年起,香港法例第374章《道路交通條例》第23(1)條規定,政府可以用指令方式刊憲,規定全香港行駛嘅Van仔數目只得4,350架[1]。 2006年,有小巴商為咗推翻呢條法例,曾經入稟高等法院司法覆核(案件編號:HCAL 93/06)[2][3],高等法院最後判小巴商輸官司[4]。 大丸小巴 香港有兩間專線小巴營辦商響應政府“無障礙運輸”政策,於2017年引入Optare 大丸小巴2025 Solo SR。 當中進智公交的一輛正在瑪麗醫院路線54M上試行,成爲全港首輛低地臺以及後置引擎的公共小型巴士。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曾經流行一種最多可載9人的客貨車,俗稱白牌車,又因爲可載9人而被稱爲“九人車”,並且成爲公共小巴的前身。
大丸小巴: 路線資料
維多利亞公園則是香港面積最大的公園,有很多休閒、體育設施,加上香港中央圖書館等全港性的文化設施,使銅鑼灣成爲香港市民重要的休閒以及文化活動中心。 紅色公共小巴因路線不受政府規管,所以路線較有彈性,往往可以使用更暢通的路線以更快抵達目的地(例如由新界往旺角/佐敦道的路線會取道介乎界限街和柏樹街之間的大南街),對於乘客和經營者而言,「靈活」是紅色公共小巴的優點。 但因應城市發展,不少紅色公共小巴路線一般都已經固定下來。 雖然2018年之前東湧區和大嶼山未曾有小巴服務,亦未有任何小巴進入東湧試車,但運輸處已在2017年7月落實在港珠澳大橋落成後會有一條循環模式運作的901線行駛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至東湧北一帶大型屋苑(以迎東邨作循環點),代表全港18區皆設有小巴站和小巴服務提供。
在佔中期間,有些途徑旺角及中西區的路線調高車費超過50%。 另外,由於大部份紅色公共小巴司機均為自僱人士,收入跟載乘客人次有關,如車上的乘客比預期少,紅色公共小巴司機一般都會停車等客,拖延不少時間,而司機又因為想追回等客的時間,往往成為超速駕駛及衝紅燈的誘因。 大丸小巴2025 大丸小巴 1972年,政府在山頂試行私營豪華小巴制度,由營辦商的車隊行駛固定的路線及收取預先批准的車資,車身塗有綠色邊帶,成為綠色小巴。 同年5月1日首條私營豪華小巴1號線(往來山頂至中環)投入服務,結果試驗成功,遂於1974年正式實施專線小巴制度,至1975年,香港島已經有6條綠色專線小巴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