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十多位全職工作人員及資深研究員;他們分別為教區神職、不同修會會士及教友。 中心設備包括:小型圖書館、資料室、辦公室及會議室。 內有超過一百多種中、英文的定期刊物、雜誌和報章,以供研究和參考之用,並給讀者提供中國教會和社會的訊息。 弼街56號校舍(現為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基督教大樓)於1928年落成,地下為教會,命名為「公理堂旺角第二支堂」,再易名為「望覺堂」。 1930年,新校舍正式開幕,由當時的港督金文泰爵士(Sir Cecil Clementi)主持開幕禮。 倫敦會委任舒活牧師(Rev. Frank Short)接任校長。

1946年,聖座在中國建立聖統制,至1949年底,香港教區範圍除英屬香港以外,還包括廣東省寶安、惠陽、海豐3縣。 九龍禮賢學校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管轄此三縣教堂的惠陽總鐸區升格設立不合聖座方面相關法律的「惠陽教區」後,香港教區實際上不再包括上述3縣。 現列香港教區實際管轄之諸堂區,並以總鐸區分組如下。 2017年,英華書院樂團遠徵荷蘭南部城市Kerkrade,參加4年一度、在管樂界享負盛名的世界音樂大賽-World Music Competition(WMC),並憑出色的演奏及合唱,各獲得參加組別的金獎。

九龍禮賢學校: 中華文化校本活動

學校的英文名稱定為「Anglo-Chinese 九龍禮賢學校 College」。 英華書院在校舍方面,由於馬禮遜紀念學校比書院更早一步由澳門遷港,並得到政府撥地建校,政府無意撥地予性質相近的英華書院。 最後唯有將書院設立於上環鴨巴甸街與荷李活道交界,堅道的倫敦會傳道會大樓(現為合一堂香港堂)內。 在經費方面,由於政府亦不願資助,書院需自行籌募經費。 在辦學宗旨方面,倫敦傳道會認為書院遷港後的使命應為直接培訓傳道人才,亦應提昇至一所專上學院。 因此將書院易名為倫敦會中國神學院(The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in China)。

同時亦供應給予聖堂,宗教團體及教友、各類宗教用品,如祭衣、聖爵、聖像、馬糟、苦路、唸珠、聖牌、聖相、宗教飾物、十字架、宗教賀卡及禮品等。 教區禮儀委員會乃香港教區主教所設立,直接向主教負責,並在主教的指導下,督導、統籌、促進及更新教區的禮儀生活。 委員會聯同辦事處為教區內的團體提供禮儀、祈禱及靈修的資訊和培育服務;並與海內、外華語各地區信友、神長交流禮儀資訊和服務。

九龍禮賢學校: 校舍設施

末任港督彭定康是英屬香港唯一一位信奉羅馬天主教的港督,也是唯一不是出身自軍方、殖民地部或外交部,而是政治家出身的港督;而第2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是首位信奉天主教的行政長官。 首任香港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香港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第4任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以及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也是天主教徒。 1846年,理雅各帶同神學院的3位華人學生到倫敦,包括吳文秀,宋佛斂和李劍麟,並於1848年獲聯合王國(即英國)君主維多利亞女王親自接見[5] 。 今年度大熱MIRROR丶ERROR丶Dear 九龍禮賢學校 Jane丶RubberBand等組合均有上榜,今年COLLAR首度以七人姿態上榜,並對上同為「造星幫」女團的Lolly 九龍禮賢學校 Talk! 而同為女團,今年加盟環球旗下的XiX亦首度打入12強!

學校設有上午班和下午班,沒有全日班,以下是 3-6 歲各班學生人數(2022 年 9 月資料)。 九龍禮賢學校可以說是實施靈活課時安排的先鋒。 九龍禮賢學校2025 學校自 2000 年 9 月開展全日制以來,全面推行逢週一至五,午飯後不上學術課,改為功課導修課、聯課活動、團契及公民教育周會,令學習生活更加多元化。 學校雖然位於深水埗區,但收生不受地區或校網限制,全港收生。

九龍禮賢學校: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英華書院之學生屢次在香港青年音樂匯演[33]及香港校際音樂節等重要學界音樂賽事中獲獎無數。 過去十年,英華書院合唱團開始與傳統名校真光女書院組成混聲合唱團,並獲獎無數,更曾客串電影《熱血合唱團》[34]。 目前為止,現代有關英華書院的中文歷史書籍,如《古樹英華》、《馬禮遜回憶錄》等,多數均統一採用「校長」來作該職位任何時期的翻譯。

  • 艾禮士校長在任期間,創立社制,首次舉行水運會,舉辦畢業禮、開放日、慈善賣物會等大型活動。
  • 學術嚴謹,大學學位課程入學率八成以上,DSE成績亦持續遠高於本港平均水平。
  • 1997年基於英中聯合聲明,香港主權移交中國,由於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教區依然無法與一會一團控制下的廣州總教區保持正常的共融關係,所以香港教區仍然實際直接由聖座牧養。
  • 英華書院有關其馬六甲時期及香港開埠初期的歷史文獻多以非華語寫成,因此書院在一些史料上亦有英華學院、英華學校等華文譯名。
  • 兩隊換邊後繼續緊咬,英華完第三節領先28:25,末節更一度帶著5分差距,惟未能維持優勢至完場,男拔最終追成35:35平手,兩隊要鬥至加時分勝負。
  • 1846年,理雅各帶同神學院的3位華人學生到倫敦,包括吳文秀,宋佛斂和李劍麟,並於1848年獲聯合王國(即英國)君主維多利亞女王親自接見[5] 。
  • 香港有 27% 幼稚園沒有參加「免費幼稚園計劃」,入讀這些學校不能獲得政府的學費資助。

公教進行社轄下包括﹕聖母無玷之心小堂,公教進行社(書籍及宗教用品銷售店)、天主教期刊訂閱處、公教真理學會(出版部)。 直至2020年8月31日,在香港的天主教信徒人數約621,000人,其中本地信徒佔404,000人,菲律賓籍教友人數約為181,000人,居於香港的其他國籍教友人數約為36,000人。 書院留傳名為「Ying Wa Cry」的口號,由前校長艾禮士所創作,本來是為在學界體育賽事中為同學打氣。 現時在學校的重要活動中,如畢業典禮、校慶日、水運會、陸運會等,學生都會自發叫喊。

九龍禮賢學校: 香港小學搜尋

學校不在教育局之「中央派位」或「自行分配學位」之列以內。 這場男單大戰安排在荔枝角公園體育館全日最後一節上演,由於其他場區同時間舉行的比賽都先後完結,令今場賽事成為全場焦點。 身高手長的張世成首局以21:14佔先,惟蔡淇安次局以21:15扳回一城,到了決勝局,張世成開局連奪7分,大比數領先,蔡淇安急起直追至5:8,但換場前仍落後5:11。 餘下時間張世成順利保住領先優勢,以21:7奠定勝局。 同日稍早舉行的九龍D2女子決賽方面,德望在第三節一度落後8分下打出一段16:2攻勢逆轉,以35:25擊敗培正奪冠。

九龍禮賢學校: 九龍禮賢學校

這小學佔地面積大約 4,207 平方米,屬於「中型」的校園。 全港有大約 545 間小學,當中有 65%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9%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26% 中英並重,雙語教學。 有 25% 的學校會使用普通話教學,他們當中大部分同時是中英並重。 香港有 47 間私立小學,佔整體約 9%;香港有 496 間男女小學,佔整體約 94%;香港有 181 間基督教小學,佔整體約 34%。 有關學費詳情,請參看教育局提供的 收費證明書。

九龍禮賢學校: 教學模式

教區視聽中心是教區的視像和播音中心,中心位於教區中心,成立於1977年。 中心負責協助教區製作有關宗教、文化和倫理教育的影音產品,包括DVD、CD、書籍和多種大眾傳播產品等。 九龍禮賢學校2025 中心的傳播聯誼會,除了教友家庭、學校和教堂。 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於1991年由天主教香港教區成立,其宗旨乃統籌各牧靈同工的服務及提升他們的服務質素,俾能藉此在社羣中傳揚福音喜訊,而委員會的經費全部來自香港教區。 服務範圍主要是住院病人、病人家屬、醫院員工和宗教服務:協助病人聯絡其所屬團體或教會(如天主教病人需要聖事服務,可協助聯絡神父提供所需服務)。

九龍禮賢學校: 教區聖召委員會

但倫敦會同意在未有適合學生入讀神學院前,保留開辦基礎教育。 1853年,香港首份以中文為主的報章《遐邇貫珍》(Chinese Serial)創立,是用英華書院的漢字活版印刷廠印刷發行的。 英華書院於1818年由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在馬六甲成立。 書院業務除教學外,亦有印刷設備出版不同書刊,當中包括基督新教刊物、教材、報刊及小說。 書院於1843年由時任同屬倫敦會的傳教士及漢學家理雅各,連同印刷設備遷至香港,為倫敦會在香港的傳教站。

九龍禮賢學校: 九龍禮賢學校暨幼稚園 Kowloon Rhenish School and Kindergarten

近年由於多篇關於政治及社會事務的社論被香港主流媒體報導,受到社會的注意。 內容包括香港、外地教會新聞,專欄、社論,《喜樂少年》(主要對象為青少年的副刊)等。 鑑於青年牧民工作對青年成長及教區發展均十分重要,天主教香港教區於一九九四年初成立專責小組,探討現今公教青年在各層面的需要。 及後,香港教區分別在1995年8月和1996年5月先後成立「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及「教區青年中心」,以協助及推動青年牧民的事工。 1998年「教區青年中心」重組為「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辦事處」,希望更有效地推行青年牧民工作。 香港教區轄下的建築及發展委員整理了1954年至2011年的「教區教務統計數據」,內容涵蓋堂區發展、神職及修會人員、牧務情況、教育機構及社會福利機構,從中窺見天主教在港發展的起跌及趨勢。

九龍禮賢學校: 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

這時,沈維昌和盧冠元兩位老師,堅決保校,由沈維昌先生(Mr. Richard Shim Wai Chong)擔任校長,學校得以繼續辦學。 由於條件不足,政府在1927年撤回津貼,校方因此籌劃自建校舍。 英華書院與漢學、華語翻譯、新教在華傳教、香港開埠及教育、華文報刊出版及印刷方面的歷史息息相關。 九龍禮賢學校2025 英華書院有關其馬六甲時期及香港開埠初期的歷史文獻多以非華語寫成,因此書院在一些史料上亦有英華學院、英華學校等華文譯名。 《明校網》為「明報」専為家長而設的學校資訊網,提供全面的入學資訊及選校分析,助家長選取合適的學校讓子女入讀。 九龍禮賢學校 家長可在本網站找到全港幼稚園、小學、中學及國際學校概覧、專訪、教育報道及相關新聞,讓家長輕鬆掌握及瞭解心儀學校的資料,以至到本地及海外升學攻略。

九龍禮賢學校: 教區視聽中心

可惜在這羣學生畢業後,這項「習慣」也一同隨他們離去。 三班為「勇」「信」「望」,其中「望」班在四年級開始會變為「愛」班。 聖母神樂院(Trappist Monastery),又名熙篤會神樂院,是一所位於香港大嶼山大水坑的天主教修道院,曾以「十字牌牛奶」聞名於香港。

秉承基督教訓,教養兒童走當行的路,並相信幼兒是獨特和尊貴的個體,重視個別幼兒潛質的啟發及多元智能的培養,為幼兒提供和諧、積極、愉快的學習環境,發展優質的全人教育。 「世界學堂計劃」是惠僑課外活動計劃的重點,早於2001年,惠僑配合教育改革建議開展該計劃,冀盼學生超越學科課程和考試的侷限,擴闊眼界,體驗與別不同的學習經歷。 根據2022/23學年資料顯示18的班級結構是小一3班,小二3班,小三3班,小四3班,小五3班,小六3班,總計全校共開18班。

教友總會幹事會由各屬會代表中選出,與祕書處共同推動、協調、統籌教區內有關教友培育及傳揚福音的工作。 九龍禮賢學校 新校舍於2003年7月如期落成,並在同年9月1日起的新學年啟用,新校舍街道以學校命名為「英華街」。 時任校長楊寶坤伴隨舊校舍退休,由李志華接任。

九龍禮賢學校: 學校地址

公教進行社書籍聖物部為東南亞規模最大之天主教書籍及宗教用品供應中心。 是港臺兩大天主教出版社,「公教真理學會」及「光啟出版社」的總經銷,也經銷歐美各大出版社宗教書籍。 該社常備有大量中英文宗教圖書,包括聖經、靈修、牧民、神哲學、教理、講道、輔導叢書、家庭倫理、青少年勵志圖書、兒童益智讀物及各類有關天主教信仰的書籍。

辦學宗旨:承基督教訓,視學生為尊貴的個體,重視兒童潛質的培養,提供積極的學習環境,發展優質全人教育,促進學會學習。 今屆全港學界精英賽煞科日上演男子組單打16強至決賽(小學組由8強開始)、女單8強至決賽、以及男、女子雙打四強至決賽賽程。 九龍禮賢學校2025 男單16強採一局制決勝,上線的蔡淇安先以22:20險勝聖若瑟英文中學的李祉斿,8強再直落贏譚亦然21:10、21:12。 九龍禮賢學校2025 準決賽遇上拔萃男書院的陳樂軒,首局先贏21:16,次局領先3:2後,對手一度因為受傷要接受治療,賽事重開後,蔡淇安有驚無險再贏21:19,首次殺入決賽。 香港公教進行社創立於1945年,為天主教香港教區首個提供多元化服務的機構。 本社位處於繁盛的港島中區,每日均有數以百計的人到訪公教進行社小堂及書籍聖物部。

九龍禮賢學校: 英華書院

宗旨為天主教香港教區培育司鐸職及獻身生活的聖召種子。 成立目的為協助青年認識鐸職或獻身生活,以便作出選擇﹔促進公教家庭對獻身生活的認識,從而協助子女作出自由的選擇﹔推動統籌及協調公教團體有關推行聖召的計劃及培育工作。 1841年4月22日,天主教會為了牧養當時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攻打中國的愛爾蘭籍英軍官兵,而在香港設立宗座監牧區,若瑟神父為首任宗座監牧;1874年11月17日,香港宗座監牧區晉升為宗座代牧區,高神父為首任宗座代牧。 1946年4月11日,教廷把香港宗座代牧區晉升為聖統制的天主教教區,恩理覺被委任為香港教區首任正權主教。

九龍禮賢學校: 校長及教學人員資歷及人數

而去年打入七強的七個組合當中,惟C AllStar因去年沒有派臺歌所以未能上榜。 兩隊換邊後繼續緊咬,英華完第三節領先28:25,末節更一度帶著5分差距,惟未能維持優勢至完場,男拔最終追成35:35平手,兩隊要鬥至加時分勝負。 英華加時有鍾子豪及吳委峻先後命中3分下一度以4分領先,但男拔梁浚朗射入3分還以顏色後,黃浩霆及陳偉邦先後得分助男拔反先,最多更帶著6分優勢。 吳委峻最後11秒射入3分,取得全場最高21分,惟始終未能助英華扳平,男拔以51:47收下勝利。

香港有 27% 幼稚園沒有參加「免費幼稚園計劃」,入讀這些學校不能獲得政府的學費資助。 九龍禮賢學校暨幼稚園(英語:Kowloon Rhenish School and Kindergarten),簡稱KRS、禮賢學校、禮小、禮幼等,是一所香港私立小學及幼稚園,位於香港深水埗區又一村石竹路2A。 1959年由中華基督教禮賢會九龍堂創辦,為區內傳統私立名校[2]。 學校教學策略方面,上午為正規課程時間,下午為德育及體藝活動時間。

九龍禮賢學校: 天主教香港教區

1984年,書院和日本濱松南扶輪社合辦港日文化交流計劃,每年選派三名學生赴日本學習,促進兩地文化交流。 書院結束後,印刷業務不受影響,繼續出版聖經、理雅各翻譯的中國經籍、雜誌、學童啟蒙書籍等。 九龍禮賢學校 當時英華書院鑄造的中文活字舉世聞名:俄國沙王欽差大臣、法國巴黎學會、新加坡政府、太平天國、兩廣總督、上海道臺、清廷總理衙門等,都先後購買過英華書院鑄造的中文鉛活字,或全套活字銅模。 關於結束學校的原因,有一說法指理雅各是因為獲香港政府委任去處理香港教育事務和建立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所以無法兼顧英華書院事務所以需要結束英華書院,並沒有史實支持,且發生時間上並不太吻合。 倫敦會於1840年委派牧師理雅各於1840年主持書院及傳道工作。

書院於1858年停止辦學,其下印刷設備亦於1871年售予王韜以成立中華印務總局及出版香港首份華人主理報章《循環日報》。 九龍禮賢學校 1911年,多位道濟會堂牧師共同提倡英華書院作為一所學校復辦,以配合香港大學的成立及當時社會需要。 在倫敦傳道會同意代為尋找人選出任校長的情況下,英華書院於1914年恢復辦學。

九龍禮賢學校: 學校特色

不論停辦前或復辦後,英華書院均有一英文名為「Principal」的職位,在香港現有教育制度下,此職位的中文翻譯應為「校長」。 惟根據現有的史料,停辦前的中文文獻只曾使用「主持」來作為「Principal」的翻譯。 早期的書院兼負教育和出版的工作,出版刊物包括發行香港首份華文報章《遐邇貫珍》,以及最先將《十三經》翻譯成英文出版等。

1949年中國政權轉變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港英政府先後封鎖中國內地與香港的關口和邊界,同時在冷戰的緊張環境下聖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未建立外交關係。 韓戰爆發後,1952年中國政府中斷了與梵蒂岡的所有官方關係,並將聖座駐中華民國的黎培理教廷大使和所有外國傳教士驅逐出境。 九龍禮賢學校 九龍禮賢學校2025 從1949年到1952年,香港教區逐漸放棄和停止派神父和修女照顧香港以外的寶安、惠陽、海豐等地的教友,1952年最後一批香港教區神父從海豐返回香港,從此香港教區與內地的教務聯繫徹底中斷。

九龍禮賢學校: 幼兒服務

全港共有52個堂區,包括聖堂39間、小堂32間、禮堂28間[2]。 教區教座位於中環堅道之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並於座堂毗鄰設有教區中心處理教務、以及香港明愛總部和明愛轄下社會服務中心提供社區服務。 書院亦於11月1日復校上課,繼續由鈕寶璐先生出任校長。 戰後,因中國內戰和嬰兒潮,香港人口迅速增加,學生人數激增至500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