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投票時間由上午8時30分至下午2時30分,設於懲教院所的專用投票站投票時間為上午9時至上午11時。 東部主要是西貢和清水灣半島一帶,西貢本也有不少本地村,但都倚近蠔湧谷,只要過了西貢墟往北走,就都是客家人的世界。 清水灣半島是離海拔極高的一條山脊,若由井欄樹開始起計,一條清水灣道兩邊九成是客家村,當中以孟公屋一地為代表,成、俞、劉、洪、陳諸姓立村山窩,如稱之客家山城也不為過。 大埔創新園的填海工程於1976年展開,同時展開大埔第一個公共屋邨,即汀角路旁的大元邨的填海工程。 1977年在魚角興建大型臨時房屋區,以收容受發展大埔區的清拆行動影響而須遷置的居民,當中鄰近的「元洲仔寮屋區」居民是首批入住這個臨時房屋區的居民。 大埔到1960年代才展開大規模的開發,按前工務局轄下的城市設計處擬備的圖則,在大埔墟與前理民府之間闢拓土地,這個新發展區稱為大埔中心區。

大埔區議會是香港的區議會之一,共有21個議席,包括19個民選議席及2個當然議席(大埔及西貢北約鄉事委員會主席)。 大埔原居民姓氏2025 大埔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 大埔原居民姓氏2025 大埔原居民姓氏2025 第六屆大埔區議會有19名民選議員及2位當然議員,現時大埔區議會主席為毛家俊先生,副主席是劉勇威先生。 林村於南宋時期的1287年開始有人定居,現時有26條鄉村,雖然地名以林姓為名,但村民並非以林姓為最多。

大埔原居民姓氏: 新界原居民中的一個氏族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另外白石角一幅面積約為22公頃的公眾填土土地已興建為香港科學園,科學園分三期發展,第一,第二期和第三期已經完成。 新界五大氏族中原籍江西的鄧氏和文氏自宋明期間分別遷到區內的大埔頭及泰亨定居。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實行遷界,使大埔區頓成荒域。 康熙八年(1669年)批准復界,為恢復經濟,朝廷鼓勵外地人士入遷墾荒,其中以由江西、福建、廣東省內的惠州、潮州、嘉應等地遷入的客家人最多,建立圍屋聚族而居。

在古代,錦田一直是地方上的教育中心,鄧族也因此人才輩出,功名顯赫。 這棟坐落在錦田水頭村的古屋,叫做二帝書院,供奉文昌帝君和關帝,從前是新界鄧族的私塾。 自宋代以來,新界鄧族先後興辦過多所書室或書院,發展教育。 千百年來,新界原居民世代以務農爲生,過着簡樸的農村生活。

大埔原居民姓氏: 人口民族

2021年,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一個宏大的發展藍圖,計劃用20年時間,把新界的元朗區和北區建設成“北部都會區”,面積達300平方公里,可供250萬人居住。 塱原,香港最大的淡水溼地,位於新界北區,面積約50公頃,過去大部分屬於上水侯氏家族的土地。 大埔原居民姓氏2025 20多年前,港府計劃把塱原改造成自然生態公園,同時保存傳統的農耕。

  •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全面起飛,晉身爲“亞洲四小龍”之一。
  • 當中選出香港十八區區議會44個雙議席地方選區及176個地區委員會議席,區議員任期四年(2024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連同179個委任議員及27個當然議員,合共470個議席。
  • 1940年代末,爲了抗衡由上水廖氏控制的石湖墟定價不公的現象,彭氏聯合沙頭角、打鼓嶺和大埔一帶的村落於粉嶺樓東北面建立現代墟市聯和墟[19]。
  • 這兩個屋邨旁邊均有居屋屋苑,富善邨一端的居屋屋苑分別為明雅苑及怡雅苑,前者於1985年入夥,而後者則在1993年入夥;至於廣福邨一端的居屋屋苑就命名為宏福苑,於1980年中入夥。

泰亨鄉開基祖為天瑞五世孫文蔭,與其弟文萃(深圳福田崗廈開基祖)同屬文氏六房垂統房。 大埔原居民姓氏2025 蔭約於公元1300年前遷到大埔泮湧,後遷至泰亨建立祠堂村,先後擴建中心圍及灰沙圍,形成今日泰亨文氏兩圍一村[7],人數共1000餘人 [8]。

大埔原居民姓氏: 香港區議會選舉

近年有部份移民村民回歸,現時兩村居民大約500人左右。 明朝萬曆年間,龍躍頭鄧氏在今日天后廟後的汀角路建立「孝子鄧師孟祠」紀念孝子鄧師孟,於康熙十一年 (1672年)向新安知縣申請建墟,在已圮毀的「孝子鄧師孟祠」原址建立「大步墟」,與同一祖先的大埔頭鄧氏合力經營[9]。 英國租借新界以後,在1913年於太和市興建大埔墟火車站,太和市逐漸取代大埔墟的地位,所以太和市後來被稱為大埔墟,而原來的大埔墟(大步墟)則改稱為「大埔舊墟」。 乾隆嘉慶期間,客家居民遷居新界日多,多在本地人毗鄰建立新村定居,由於語言、風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以土地分配利益,因而雙方產生土客械鬥,遂客家人就仿原居地山區圍龍屋型制,建造「圍屋」,聚族而居,用以械鬥防衛。 【香港商報網訊】香港原居民分本地(圍頭)、客家、蜑家和鶴佬(海陸豐)4大語言族羣,論人數,客家人位列次席,但他們原非土著,今天新界數以百計的客家村落,多是在300多年前取消遷海令後,逐漸建立而成的。

  • 大埔區的中心是大埔新市鎮,包括舊區大埔墟,以及新區大埔中心一帶。
  • 鄧林後人鄧季琇(號松嶺)於元朝末年遷居龍躍頭凹下,逐漸發展為「五圍六村」,即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或稱嶺角圍)、新圍(或稱覲龍圍)、麻笏村、永寧村(或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
  • 鄧符協在任期間,曾遊歷屯門、元朗一帶,因感這裡「風俗之淳,山水之勝」,於是於崇寧三年(1103年)遷居於岑田(今錦田)定居,並遷葬三代祖先於今元朗、屯門及荃灣。
  • 大埔(粵拼:daai6 bou3;英文:Tai Po)係香港新界中北部一個地方,響大埔海西面。
  • 大埔創新園的填海工程於1976年展開,同時展開大埔第一個公共屋邨,即汀角路旁的大元邨的填海工程。
  • 附近建有文天祥紀念公園,並設有六米高的文天祥銅像[5]。

是指新界原居民中錦田鄧氏、新田文氏、上水廖氏、上水侯氏及粉嶺彭氏[1]。 因應2023年香港選舉改革,設立由三會委員(即分區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及地區防火委員會)為選民的地區委員會選出的議員。 候選人須獲得有關地方行政區的每個地區委員會(即分區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及地區防火委員會)最少3名,但不多於6名地區委員會界別選民的提名。 選舉方法沿用全票制,每一位委員必須投選跟選舉中該界別所須選出的議員人數相同的候選人,否則視為廢票。 取得最高票數的候選人首先當選,然後得票第二多者當選,直至選舉中該界別的所需議員人數都已選出為止。

大埔原居民姓氏: 大埔區

1940年代末,爲了抗衡由上水廖氏控制的石湖墟定價不公的現象,彭氏聯合沙頭角、打鼓嶺和大埔一帶的村落於粉嶺樓東北面建立現代墟市聯和墟[19]。 至1970年代港英政府發展粉嶺/上水新市鎮,彭氏定居地位處新市鎮的中心點,使彭氏得以出售大量土地而迅速致富。 新界鄧氏祖籍江西吉水,在五族中最早居住新界,人口土地最多,為新界五大家族之首。 先祖鄧漢黻四世孫鄧符協於北宋初年入元朗錦田[3],至今新界鄧氏子孫後代人數多達十萬人。 鄧氏五大房中有兩房仍居今日新界,其餘各房已遷返內地。 其中元禎房聚居元朗屏山[4],而元亮房則繼續聚居錦田。

大埔原居民姓氏: 西貢區

牆基用石築砌而成,壁上有砲口,圍牆四角,均築砲樓,並加連環鐵閘。 大埔原居民姓氏 圍外原有一道1000多米的護河圍繞,是1662年至1721年間加建的,後來被填平,現時只有部分被保留了數米寬的河面。 吉慶圍只有一個出入口,門口外有一塊記載鄧氏歷史的銅牌。

大埔原居民姓氏: 新田文氏

吉慶圍是香港一個著名的圍頭圍村,位於元朗錦田錦田公路側,與永隆圍、泰康圍、南圍、北圍和新圍合稱「錦田六圍」。 至於舊墟方面,1970、80年代初舊墟市被滅亡,並重建成小型私人物業發展區。 姓纂:「宋微子之後, 支孫封於蕭, 蕭叔大心子孫有功, 因邑命氏焉, 代居豐沛, 至不疑為楚春申君客」;漢相國蕭何即其後, 望出蘭陵, 廣陵。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宋微子之後, 桓公曾孫伯宗仕晉, 生州犂, 仕楚, 食採鍾離, 大埔原居民姓氏2025 因氏焉, 子孫或單姓鍾氏, 楚有鍾儀, 鍾建, 鍾子期, 與伯牙為友, 項羽將鍾離昧, 昧中子接, 單姓鍾氏, 潁川, 鍾接始居穎川長社」。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周大夫食採於劉, 亦為劉氏, 康公, 獻公, 其後也, 士會之後, 週末, 家於魏, 又徙豐沛, 至豐公生煓, 字執嘉, 生漢高祖」。 姓纂:「嬴姓, 伯益之後, 秦仲有功, 周平王封其少子康於夏陽, 是為梁伯, 後為秦滅, 子孫以國為氏, 晉有梁益耳, 梁弘, 梁由靡, 並其後也, 安定, 大埔原居民姓氏 烏氏縣梁和, 以豪族自河東徙烏氏」。

大埔原居民姓氏: 大埔尾 (香港)

爲了安撫新界原居民,港英政府在1972年12月推出“小型屋宇”政策,俗稱“丁屋政策”,允許年滿18歲的新界男性原居民,建造一座自住的小型房屋,不用補地價,但一輩子只可申請一次。 11月10日,區議會資格審查委員會裁定全部399名候選人資格有效。 本屆區議會選舉亦是繼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再次沒有選區自動當選,亦是自1982年以來首次沒有民主派人士參選[1],也是首次沒有現任立法會議員參選。

大埔原居民姓氏: 選舉論壇

當時,新界鄉村有260傢俬塾,3000多個學生。 在這片土地上,經過千百年的開枝散葉,這些移民中的五個宗族──鄧氏、文氏、廖氏、侯氏及彭氏,逐漸發展成爲大族。 大埔原居民姓氏 如今,這五大氏族仍聚居在新界北部的數十個鄉村裏。 香港,在這座國際大都市的郊區,有700多個鄉村星羅棋佈,居住着80萬原居民。 千百年來,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世代務農,過着簡樸的生活。

大埔原居民姓氏: 主要道路

最早建立的鍾屋村,村民姓鍾, 大約在700多年前立村,鍾姓亦是林村中最多人的姓氏,而新村、坪朗、大菴山及寨乪等也是鍾姓村落。 大埔從前為純樸的鄉鎮,保存有歷史古蹟及迷人的鄉郊風光。 由於時代變遷及城市發展的需要,大埔在過去 30 大埔原居民姓氏 年間迅速發展成為極具規模的現代化市鎮。 每逢假日,到大埔遠足和觀光的遊人絡繹不絕,大埔誠為香港的後花園,為人們調劑緊張急促生活的好去處。

大埔原居民姓氏: 上水圍

鄧志齋的後人鄧氏十四世鄧廷桂於康熙二十七年 (1688) 從惠州到元朗八鄉橫台山落擔,成為了橫台山鄧氏的開基祖。 鄧廷桂兒子鄧洪達,以及鄧廷桂兄弟廷彬,兩房鄧氏的後人皆有成員繁衍至水流田居住。 鄧林後人鄧季琇(號松嶺)於元朝末年遷居龍躍頭凹下,逐漸發展為「五圍六村」,即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或稱嶺角圍)、新圍(或稱覲龍圍)、麻笏村、永寧村(或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 建炎三年金人南侵,元亮起兵勤王,於道上救得宋高宗之女趙氏皇姬,其後許配予其子鄧惟汲(鄧自明),二人育有四子鄧林、鄧杞、鄧槐和鄧梓。 新田鄉建有五所文氏宗祠,包括惇裕堂文氏宗祠、麟峯文公祠、莘野文公祠、永秀文公祠和才煥文公祠(明遠堂),另有眾多著名歷史建築包括大夫第和東山古廟等。

大埔原居民姓氏: 新界五大族:細數香港原居民的千年傳承

在復界後接近200年的時間裏,新界的居民們一直享受着祥和的鄉村生活。

面對英國的侵略,新界鄉民羣情洶湧,決定用武力抵抗。 1661年,鄭成功率兵收復臺灣,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 爲了切斷當地民衆對鄭成功父子的支持,清政府至少頒佈了三次遷界令,將東南沿海的居民向內地遷移三十里至五十里,並將房屋焚棄,不準百姓越界。 在新界鄧氏族人聚居地錦田,有一棵巨大的老榕樹,纏繞着一間已坍塌的石屋。 這間建於370多年前的“錦田樹屋”,見證着清朝初年一件歷史大事。 選舉事務處會於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及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設立「鄰近邊境投票站」,以便利身在內地的選民返港投票。

大埔原居民姓氏: 香港島

到1908年,港英政府及香港哥爾夫球會開始與侯氏爲首的村民進行談判,最終得到村民同意於金錢村與丙崗村之間的侯氏祖墳山地一帶興建粉嶺哥爾夫球場,故侯族在新界境內地位甚高[7]。 新田文氏祖籍江西吉安,先祖文天瑞為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堂弟,於南宋末年逃避元兵移居東莞。 大埔原居民姓氏2025 七世孫文世歌明朝永樂年間遷入元朗新田立村,人數超過5000人,分佈於仁壽圍、東鎮圍、石湖圍、蕃田村、永平村、安龍村、新龍村、青龍村和洲頭村等九條村落。

過去一百多年,在特殊的歷史時空中,在歐風美雨的侵襲下,新界原居民仍較爲完整地保留着傳統宗族文化和民間習俗,堪稱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大埔原居民姓氏 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他們將繼續書寫自己的傳奇故事。 二戰之後,港英政府開始資助新界鄉村興辦新式學校,私塾逐步轉型爲鄉村學校。 從1970年代起,香港推行義務教育,多數村校因收生不足而被淘汰,只有少數能夠生存下來,繼續發展。 1898年港英政府接管新界後,對原居民的教育不聞不問。

該處北面為大刀屻,西南為大帽山,中間被通往錦田的林錦公路貫穿,東至圍頭村輋地,西以嘉道理農場爲界,有林村河流經,而大刀屻山體大部分已被納入林村郊野公園範圍。 大埔原居民姓氏2025 鄧槐後人鄧仲昌約元朝年間遷居黎姓居民為主的黎洞,後改名萊洞,即萊洞老圍。 後老圍環境改變而子孫遷出[6],鄧金北遷東莞,鄧滿南遷大埔頭,鄧玉則遷往萊洞南,鄧堂則遷往萊洞北,後再分支到萊洞新屋(即今大塘湖)。 鄧洪贄(號白馬)與鄧洪惠(號西園)再從兄弟與子孫於明朝中葉由錦田遷居廈村東頭裏(今東頭村)及西頭裏(今祥降圍)[3],其後子孫繁衍。 洪贄祖屬上房,子孫分居東頭村、羅屋村、巷尾村(東頭三村)、新生村及輞井村。 洪惠祖屬下房,子孫分居祥降圍、新圍、錫降圍、錫降村、新屋村及紫田村[4]。

大埔原居民姓氏: 大埔區活動預告

侯族在上水一帶人數近2000人,聚居地集中在上水古洞。 侯氏爲上水最早發跡的大族,曾於上水建立隔圳墟和天岡墟兩個墟市,但其勢於清代衰落,爲較晚遷居到梧桐河畔的廖氏取代其於上水的領導地位。 1899年,英軍接收新界時,丙崗侯氏聯合鄰近姓族反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