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指有關做法讓鋼筋拉力大減,影響結構承重能力,最嚴重可導致全層倒塌。 而位於下層的南北走廊(即東鐵綫)月臺層板搭建後,連續牆的接駁位在2016年6月被拍攝的相片顯示多處出現滲水。 而港鐵一度否認牆身滲水,直到媒體公開滲水的影片及相片後,港鐵才改口承認[52]。 2004年10月24日,尖沙咀支綫通車,九廣東鐵南行列車改以尖東站為終點站。 上座紅磡 1973年,九廣鐵路開始電氣化工程,同時也一同將九廣鐵路由尖沙咀縮短至紅磡,新車站於1975年11月30日啟用。 同年8月11日,港鐵召開2022年中期業績公佈會,期間行政總裁金澤培亦提及對該男子在紅磡站死亡事件深感婉惜,並向事主家人致以深切慰問[83];而港鐵香港客運服務總監楊美珍表示,港鐵對有關事件非常重視,並已經展開詳細內部調查。
- 此站雖以紅磡為名,實際上車站是座落於紅磡灣西岸,與傳統上的紅磡區相差約1公里[1]。
- 而大堂U3層分為南、北兩部分,其中南側部分曾於2016年5月開設美食廣場「食東西」,進註食肆包括漢堡王、鴻福堂、日出茶太、燒味站、點一龍及北海道牧場餐廳等,但直到2019年1月2日突然宣佈即日起結業,現時只餘下鴻福堂繼續營業。
- 港鐵會嚴肅跟進要改善的地方和措施,亦會配合警方調查及切實執行相關結果,亦會與事主家人保持聯絡,並提供可行協助[84]。
- 涉事工程的總承建商禮頓建築將工程的紮鐵工序外判予2間分判商,惟當中的泛迅建築有限公司,在參與工程一年後才註冊為公司[56]。
而目前因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影響,城際鐵路列車已於2020年1月30日起暫停運行,直到2022年4月末有消息指城際直通車有機會永久停運[31]。 上座紅磡2025 當中發現北面連接隧道的紀錄缺失高達73%,多於政府早前公佈的40%紀錄缺失。 時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除了紅磡站擴建月臺外,在同一工程合約下的兩條連接隧道及列車停放處的工程,也發現有施工記錄缺失以及未經政府同意而作出工程改動的問題。 2018年8月31日,時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在立法會運輸事務委員會昨召開特別會議披露政府巡查紅磡站巡查期間發現月臺層板底部出現「蜂巢」現象,有混凝土剝落,部分鋼筋外露,故已要求港鐵檢視層板是否安全,又指不排除鑿開層板檢驗。
上座紅磡: 紅磡站月臺層板底部出現「蜂巢」現象
當時的車站大堂頂部曾裝設多個獨特的球型照明燈光(俗稱「波波燈」),不過在1990年代中期進行改建時被假天花取代。 而前九鐵於1997年利用原貨場地塊擴建,增建運輸、商業設施並新建屋頂,新大堂由建築師霍朗明設計。 大堂主體結構位於3層,並設有C出口大堂、直通車出/入境大堂以及其票務與服務中心,更設有入境事務處設施辦理旅客往返內地的出入境手續;而2層為轉換運輸層[18],該層並設有A-B、D出口[19]。 據死者兒子透露,死者聯同其太太乘搭屯馬綫由馬鞍山站前往朗屏站途中,於下午4時45分左右在紅磡站下車前往洗手間,然而太太的行動不便而未能陪同死者下車,但隨後便與死者失去聯絡。 其後其家人在當晚6-8時期間曾先後多次與紅磡站職員聯絡,但對方稱已尋遍所有車站洗手間仍未有發現死者,隨後其家人曾到紅磡站外尋找死者,職員再強調已找遍車站所有洗手間但未發現死者。 直到當晚11時許,家人接到伊利沙伯醫院來電,表示死者正在急症室搶救。
結果顯示當日協助尋找事主的處理方式,以至跟進及溝通有方面不足之處,港鐵為此感到抱歉。 上座紅磡 港鐵會嚴肅跟進要改善的地方和措施,亦會配合警方調查及切實執行相關結果,亦會與事主家人保持聯絡,並提供可行協助[84]。 《蘋果日報》訪問資深建築業界人士指,鐵路月臺結構必須有足夠承託力,港鐵沙中綫紅磡站月臺混凝土層有約3米厚、面積逾5,000平方米,按一立方米混凝土重2.3噸計算,整個月臺層自重就有34,500噸。 該業界人士指,一般承建商有做「ISO」認證,應採用一套嚴格標準施工,質疑承建商禮頓未有跟隨,自從沙中綫爆出鋼筋被剪短醜聞後,自己亦告誡親友日後避免前往該月臺乘車[61]。
上座紅磡: 工程質素爭議
港鐵常務總監金澤培首度披露三個位置的施工紀錄「檢查及測量申請表格」(RISC Form)缺失紀錄的最新情況。 金澤培表示,紅磡站南、北面連接隧道以及列車停放處應備存檢查及測量申請表格 (RISC Form)分別為59、39以及474份,合共572份。 當中發現北面連接隧道的紀錄缺失高達73%,多於政府早前公佈的40%紀錄缺失。 2018年8月31日,時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在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昨召開特別會議披露政府巡查紅磡站巡查期間發現月臺層板底部出現「蜂巢」現象,有混凝土剝落,部分鋼筋外露,故已要求港鐵檢視層板是否安全,又指不排除鑿開層板檢驗。 上座紅磡2025 時任署理路政署署長陳派明補充,該署在同月28日於紅磡站擴建月臺視察,發現屯馬綫月臺層板的B、C1及C2區域底部出現「蜂巢」現象、範圍約「幾個平方米」,深約10釐米;而時任屋宇署副署長餘德祥指,屋宇署人員在同月29日亦有巡查有關位置,發現港鐵已移除相關部分的混凝土結構。 該署檢查後認為該月臺層板無明顯危險,故而提及會每週都到現場勘察。
同時強調「好注重事件透明度」,不過被媒體追問下仍沒有交代涉事鋼筋確切數目,沒有回應事件是否涉造假,而且港鐵職員阻止記者翻閱向媒體展示的6個文件夾。 原本港鐵承諾將被剪短鋼筋照片資料傳送予傳媒,但其後卻拒絕提供[57]。 另外,港鐵未能在限期內向路政署提交報告,並提及最快於同月15日提交[58]。 上座紅磡2025 負責協助死者家人的民主黨油尖旺區議員朱子洛表示,事件反映港鐵處理失聯人士的機制不足,或當中有人失責。
上座紅磡: 紅磡站
2022年7月20日,一名66歲老翁在使用紅磡站非付費區的傷殘洗手間期間昏迷,直到約6小時後才被一名正準備清潔該洗手間的清潔女工發現,隨後該名老翁被送往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搶救,唯最後宣告不治。 在展開鑿開混凝土檢查鋼筋接駁的調查後,路政署在2019年1月初首次發現南北走廊的月臺樣本有問題,其中一條鋼筋扭紋長度不達到40毫米標準[62]。 另外,由於東鐵綫列車車廂數目以及停車位置與西鐵綫的不相同,故此乘客如由東鐵綫轉乘西鐵綫,乘客須走到月臺較中央的位置候車[37]。 而在現有屯馬綫月臺西側亦設有三個月臺(5-7號月臺),當中5、6號月臺為城際直通車月臺,並採用一組島式月臺排列;至於7號月臺則為不對外開放的貨運月臺,現時只作為備用用途。
- 而紅磡站被配色為 紅色,主題花為洋紫荊,而街景則為紅磡站城際直通車/C出口大堂及香港體育館。
- 現時位於紅磡站車站大堂外設有紅磡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巴士站、小巴站、的士站),內有多條巴士、小巴路綫或的士往返各區。
- 受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影響,紅磡站及鄰近露天路軌曾被多次破壞,導致車站於2019年10-11月期間多次關閉。
- 至於屯馬綫月臺採用圓柱體的支柱;而東鐵綫月臺則為採用長方體,並且東鐵綫的月臺闊度較屯馬綫月臺的窄。
- 1988年,日本富士電視臺為紀念成立30週年,東方快車開出一列由NIOE編組的特別列車,於1988年9月7日在法國巴黎里昂車站啟程,途經西德、東德、波蘭、蘇聯、中國內地及香港,最後以船運往日本繼續行程,全程15,494公里[33]。
- 車站於1975年5月5日由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揭幕,並於同年11月30日啟用,而正式名稱為九龍車站,但坊間普遍以「紅磡火車站」稱之。
- 工程師指有關做法讓鋼筋拉力大減,影響結構承重能力,最嚴重可導致全層倒塌。
而由於往返舊有東鐵綫月臺及屯馬綫月臺需要經過車站大堂,步行需時約3分鐘,期間乘客須上落樓層兩次,無法像以往可以在對面月臺轉乘,因而有部分乘客批評不太方便或指示不清楚,亦有乘客指難以找到前往連接過海隧道巴士站的出入口,認為舊月臺安排更好[49][50]。 最終經過多個月的連番測試,港鐵及政府在2021年5月28日宣佈屯馬綫將於同年6月27日全綫通車,而西鐵綫於通車前一星期的6月20日會率先改用紅磡站新月臺,與屯馬綫一期測試合併運作。 而原有的西鐵綫月臺並在同日凌晨停用,並加設5條行人接駁橋橫跨西鐵綫原有兩條路軌以接通舊有東鐵綫1、4號月臺,以便東鐵綫乘客毋須像以往般經過大堂並上下樓層[3][45][46][47][48][45]。 工程期間,現有車站會繼續使用,但至少有約30間商戶及食肆需局部關閉,並採取臨時措施,包括人潮改道及更改出入口位置等,而不會影響乘客及列車服務。
上座紅磡: 尖沙咀支綫
此外,該站位於紅磡海底隧道的九龍入口旁邊,鄰近海底隧道巴士站,有多條過海隧道巴士路綫途經,而在1990年代紅磡灣填海前,紅磡碼頭更位於車站旁,因此亦有不少往返新界及香港島的乘客會在該站轉乘過海運輸。 上座紅磡 上座紅磡2025 2009年8月16日,九龍南綫通車,紅磡站成為西鐵綫的南端終點站,而東鐵綫的南端終點站亦改回紅磡站,而月臺停泊位置亦重新編配,並於3號月臺北面設有唯一一條接駁東鐵綫及西鐵綫的聯絡綫。 然而,由於西鐵綫列車班次與東鐵綫的不相同,乘客走過對面月臺轉乘卻未必每次能夠乘搭到較快開出的一班列車。 因此,港鐵在月臺內裝設多個液晶顯示器,這方便了乘客知悉後可橫過對面月臺還是須經過大堂前往另一月臺轉乘較快開出的列車。
上座紅磡: 紅磡廣場
2022年5月14日,自1975年啟用的舊月臺最後一日運作,有不少市民及鐵路迷於該日晚上拍照紀錄。 上座紅磡2025 而當日尾班車在深夜約12時28分由紅磡站開出,列車離開車站期間有大批鐵路迷揮手道別[51]。 上座紅磡 上座紅磡 而直通車方面,中方一直以九龍站稱呼紅磡站,直至2019年4月才改名為香港紅磡站,與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終點站香港西九龍站(西九龍站)一致。 紅磡站前稱為九龍車站,後來才易名為紅磡車站,至於其原因有個講法,就是為了避免與東湧綫以及機場快綫的九龍站混淆,但是早於1994年,鐵路發展策略及東鐵尖沙咀支綫公佈時,就已經建議將九廣鐵路(英段)由原來位於紅磡的九龍車站延伸至尖沙咀,並正式將九龍車站更名為紅磡車站。 九廣鐵路曾在1910年啟用初期[32],於現今理工大學鍾士元樓A座及香港歷史博物館之間,設置以木材興建的臨時車站。 但該站於1921年9月15日[註 4]停用及被拆卸,惟周邊土地仍有作為鐵路用途。
上座紅磡: 列車出軌事故
而擴建工程的總承建商為新昌營造廠[34][35],而該大堂亦曾於1998年獲得該年的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優異獎;而位於車站中層通道的擴建大堂亦於2002年5月正式啟用。 九鐵曾於1993年於車站中層興建2個大堂,以及於1-4號月臺盡頭興建一個以粉紅色為色系、連接月臺及中層的大堂與E出口,方便乘客前往尖東海濱長廊;同時亦將調車臺軌道縮短至僅於5-7號月臺使用。 不過為配合尖沙咀支線工程,位於1-4號月臺盡頭的大堂及E出口已於2001年2月1日起永久封閉及拆卸。
上座紅磡: 車站藝術
商店、食肆共300餘家,大部份為獨立經營的零售商店,包括超級市場、銀行、便利店、書店、電腦店、藥房及時裝店等。 這是印尼乃至東南亞的第一條高鐵,最高設計時速爲350公里,連接雅加達和西爪哇省首府、旅遊名城萬隆。 據中國鐵路國際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截至11月17日雅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1個月,累計發送旅客38.3萬人次,單日旅客上座率最高達98.7%,客流呈現強勁增長態勢。
上座紅磡: 車站構造
而原址直到2019年10月由麥當勞承租,並為全香港首間設有兒童室內樂園區及親子閱讀樂園的麥當勞餐廳[21];而北側部分則為由美心集團經營的美心food²以及星巴克。 2020年1月28日,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佈須大幅縮減兩地運輸,並由同月30日凌晨起暫停紅磡站口岸服務,自當日起城際直通車服務亦會暫停[13][14][15][16][17],直至另行通知為止。 紅磡廣場(英語:Hung 上座紅磡2025 Hom Square)位於九龍九龍城區紅磡馬頭圍道37-39號[1],發展商為長江實業,管理公司為佳定物業管理,興業建築師樓設計,於1982年落成,是區內歷史悠久的商場之一,商場共有4層,包括一層位於地庫。
上座紅磡: 尖沙咀支線
工程計劃利用位於紅磡站東側的紅磡貨場:包括停用紅磡貨場及配套國際郵件中心與紅磡貨運碼頭,其設施則改建爲屯馬綫列車停放處,並於該位置興建兩層新月臺[10]。 原有的九廣鐵路南端終點站位於尖沙咀,但該車站使用逾半世紀後,未能滿足日益增加的運載需要,加上車站附近已有一定的發展,當時的英屬香港政府須另覓土地以興建新的鐵路終點站。 最終政府決定在海底隧道旁的填海地上,斥資約1.5億港元興建一座新車站[7],也就是現在的紅磡站,同時在車站旁興建紅磡貨場。
上座紅磡: 工程質素爭議
此站雖以紅磡為名,實際上車站是座落於紅磡灣西岸,與傳統上的紅磡區相差約1公里[1]。 上座紅磡2025 受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影響,紅磡站及鄰近露天路軌曾被多次破壞,導致車站於2019年10-11月期間多次關閉。 而於同年11月香港理工大學衝突期間,有示威者嘗試封閉通往紅磡站天橋。 其中在2019年11月17日晚上,連接理大與紅磡站的行人天橋多次被示威者縱火,以防止警方走入校園,期間一度傳出爆炸聲[71]。 不過車站通往尖東、理工大學、紅磡海底隧道來回方向巴士站的A、D出口仍須關閉[72][73][74]。
兩鐵合併後,港鐵為東鐵綫各車站月臺進行較低成本的翻新工程,以遮掩車站月臺殘舊的觀感。 工程包括重新為車站配主題色,並加入花的代表,為月臺橫樑及支柱翻上月臺配色的油漆,貼上印有車站主題花圖案、附近/主題建築物/街道及站名書法字的牆紙,且加設港鐵化路線圖、指示牌、告示等標識系統,將現有指示牌及直立站牌統一為原地鐵格式。 而紅磡站被配色為 紅色,主題花為洋紫荊,而街景則為紅磡站城際直通車/C出口大堂及香港體育館。 1990年代中期,車站平臺向紅磡灣方向進行擴建,原位於平臺上的巴士總站遷移至現址,新平臺上亦新建由英國建築師霍朗明團隊下屬的Foster Asia設計的新大堂取代舊大堂,奧雅納則協助完成了交通流量預測及規劃,擴建工程於1997年完成。 新大堂頂部採用波浪形設計,向南的波浪使用碧綠色鋼材[註 5];而向北的波浪則為玻璃天窗,而其餘三側外牆則為玻璃幕牆。
上座紅磡: 大堂
而每當鄰近的香港體育館有活動進行(如演唱會、國際體育賽事等),車站更會出現大量的人流。 另外,往返中國內地的城際客運服務(直通車)於1979年重新投入服務,城際客運服務列車在香港的終點站亦設於紅磡站,而城際客運服務一直延續至今,並遍及內地多個城市,包括廣州、上海、北京等地。 紅磡站大堂的主體結構建於1976年,並由當時的工務司署負責設計。 而前九鐵於1997年利用原貨場地塊擴建,增建交通、商業設施並新建屋頂,新大堂由建築師霍朗明設計。 大堂主體結構位於3層,並設有C出口大堂、直通車出/入境大堂以及其票務與服務中心,更設有入境事務處設施辦理旅客往返內地的出入境手續;而2層爲轉換交通層[18],該層並設有A-B、D出口[19]。 上座紅磡 上座紅磡 1988年,日本富士電視臺為紀念成立30週年,東方快車開出一列由NIOE編組的特別列車,於1988年9月7日在法國巴黎里昂車站啟程,途經西德、東德、波蘭、蘇聯、中國內地及香港,最後以船運往日本繼續行程,全程15,494公里[33]。
上座紅磡: 接駁交通
他更發現新聞片段顯示港鐵在事後更換涉事洗手間內的緊急按鈕,質疑是否因為故障而緊急更換。 他指出港鐵目前已經在個別車站設置智能洗手間,同時並倡港鐵加快興建以及在現有車站洗手間加裝智能設備以避免類似悲劇發生。 同樣地他亦要求港鐵交代目前車站管理的人手編配情況,交代搜索失蹤乘客的既定程序以及檢討現時職員對處理突發站務的培訓[81][82]。 負責層板混凝土工程的分判商中科興業有限公司在同年6月1日發新聞稿,證實其前綫人員曾最少兩次向總承建商禮頓通報造假情況,但與承建商禮頓簽有保密協議,故不能披露工程內容[55]。
上座紅磡: 大堂
作品以不同年代及種類的行李及物件創作雕塑及玻璃圖案,以展現站內乘客的不同失物,包括鑰匙、錢包、帽子以及鞋等。 藝術家指藝術品經歷7年才完成,並透露曾經因社會經歷不少事件,曾想過放棄繼續創作[27]。 目前紅磡站共設有4層,其中C/U2/3層為C出口/城際直通車大堂,同時設有升降機以及扶手電梯通往位於U3層的餐廳;U1/2層為A-B、D出口大堂/隧道;而P層為城際直通車月臺層及東鐵綫列車停放側綫[註 3];至於G層為屯馬綫月臺;而L1層則為東鐵綫月臺。 2004年10月24日,尖沙咀支線通車,九廣東鐵南行列車改以尖東站為終點站。 上座紅磡2025 此後直至九龍南綫通車前,九廣東鐵列車只會使用紅磡站2、3號月臺,而4號月臺則作為停放待避列車或以紅磡站為終點站之用;而1號月臺的編號及路軌更曾一度被停止使用。 2018年5月30日,香港《蘋果日報》報道紅磡站地底新建月臺的兩幅主要牆身,近兩成螺絲頭破損或移位,不能與月臺層的鋼筋接駁扭緊,而負責承建商禮頓建築不但未有更換問題部件,反偽裝成功接駁,安排工人將鋼筋剪短。
上座紅磡: 紅磡廣場
港鐵預計於2022年,每日會有32萬人次進出紅磡站[42][43]。 由於工程在現有大堂之下興建,不能超過7米的高度限制,故須採用特製建築機器施工[39]。 雖然紅磡站鄰近尖沙咀站與佐敦站,同時亦屬於油尖旺區,但票價卻存有顯著差異,亦有短程票價比長程昂貴之情況出現。 如從前地鐵綫較遠之車站出發前往紅磡站,會被收取最高港幣3.5元(單程票)/2.9元(八達通)之差價。 而大堂同時亦設有香港郵政郵箱[22][23]、港鐵「會員服務站」[24]、自動櫃員機以及自動售賣機等。
上座紅磡: 工程質素爭議
車站於1975年5月5日由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揭幕,並於同年11月30日啟用,而正式名稱為九龍車站,但坊間普遍以「紅磡火車站」稱之。 在新九龍車站啟用當日,尖沙咀至何文田的一段路軌亦停用並拆卸,而尖沙咀的舊九龍車站亦於1978年拆卸,但仍保留尖沙咀鐘樓作為法定古蹟。 上座紅磡2025 上座紅磡2025 而在1990年代,九鐵為了與機場鐵路的「九龍站」區分而正式將車站更名為「紅磡站」[8]。 車站於1975年5月5日由英女皇伊利沙白二世揭幕,並於同年11月30日啟用,而正式名稱為九龍車站,但坊間普遍以「紅磡火車站」稱之。 此外,該站位於紅磡海底隧道的九龍入口旁邊,鄰近海底隧道巴士站,有多條過海隧道巴士路線途經,而在1990年代紅磡灣填海前,紅磡碼頭更位於車站旁,因此亦有不少往返新界及香港島的乘客會在該站轉乘過海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