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ttva,意為「原理」、「真理」,漢譯佛經傳統譯為「諦」、「真實義」。 該經所謂的「諦」,指耆那教主張的七個基本原理——七諦。 Artha,意為「義」,即「意義」、「意思」。

[0455a23] 「尼乾陀」(nirgrantha)即耆那教徒。 「榖皮者」指雖未背棄耆那教的教義,但未必能嚴守禁誓者。 「有斑者」指雖然能守禁誓,但心中想藉此圖虛名者。 「犯戒者」分二種,一種是被迫犯了某一禁誓者;另一種指尚殘存情火穢濁的穢濁犯戒者。

凡清: 凡清音樂單曲

耆那教認為,解脫時,這五種狀態都消失,不復存在。 [0453a07] 空衣派的刊本中,本節為「且淨想的最初兩種產生於知道前的人」。 (śukle cādye pūrva-vidaḥ.)「前」(pūrva),即十四前,是耆那教的早已亡逸無考的古經典,參見§2.49的註釋。 凡清2025 白衣派刊本本節的註釋也提到十四前,但正文則如本節所示,沒有涉及這一問題。

  • [0441a17] 本節論述什麼叫善業。
  • 同理,如用R代表帶乾燥性的原子,用Rn代表該複合體表現為祇有或多餘 n 個帶乾燥性原子,則Rn祇能與Rn+2、Rn+3、Rn+4……等複合體結合。
  • 不再服從於一成不變的慣性理解和他者經驗,跳脫出必然性的既有維度,從而生髮出完全個人化、個體化的感知。
  • 耆那教認為,通過修行而排除了污濁的人也有作為,因此也產生漏,但是這種漏及其漏入的業是所謂「恪守教規的漏」,它瞬息即逝,不會成為輪迴的原因。
  • 而無論是《Miss You》還是《月亮與六便士》,凡清的創作和演唱,既有聆聽的高級感,更有感受的疼痛感。
  • [0458a21] 耆那教認為解脫由本節所述的十一個因素決定,因此,可把這十一個因素作為觀察法(參見§1.34、§1.35)來觀察解脫。
  • 從開始修行到完全脫離業的束縛共可分成十四個階位,這稱為「德位」(guṇa-sthāna),可參見§9.38註釋。

[0410a11] 耆那教認為前述五個基本實體僅存在於世界空中,即我們所在的宇宙中,不存在於非世界空中。 [0409a12] 「微點」(pradeśa),耆那教專用術語,指一個原子所能佔據的空間。 耆那教認為法、非法雖是單一的,不可分割的物質性實體,但由於它是無色的,即沒有質礙的,且在它內部有無數個小空間(微點),故此可以讓物質原子來佔據。 [0386a12] 凡清 本節提到的七地是耆那教世界模式中的七層地獄。

凡清: 凡清演藝經歷

[0362a26] 他心智(manaḥparyāya),即佛教中所說的「他心通」。 據說具備這種認識能力的人可以直接洞察他人過去、現在、未來的種種心理活動。 凡清 凡清2025 凡清2025 耆那教認為,祇有當認識者擺脫一切個人的忿、憎等感情,纔能具有這種神祕的本領。

[0450a27] 凡清2025 §9.31至§9.34分別論述了苦想的四種表現。 即正處在無遠離位等三個德位的人,可能產生苦想。 [0450a15] 總之,耆那教要求人們不要試圖去擺脫已有的痛苦,也不要試圖去爭取未得的幸福,認為這一切非但徒勞,而且將會成為人們墮入輪迴的原因。 [0449a17] 本節論述靜慮的分類。 從§9.30至§9.46即分別解釋這四禪。

凡清: 凡清(Fanish)

[0361a02] 例如:命的名稱叫jīva;它表現為生命形態;它具有脫離物質束縛的永恆不變的實體;在不同的情況下,它呈現為不同的狀態。 [0360a20] 凡清2025 上述七諦,是耆那教的根本理論。 另外,有的耆那教經典祇講命、非命兩諦,而把漏、縛、遮、滅、解脫都歸入非命中。 也有的經典則將七諦理論中遮、滅兩諦所包含的善(puṇya)、惡(pāpa)單列出來,形成九諦。

  • 這兒的「陽性」、「陰性」都是指決定雌雄性別,並能產生性慾的業。
  • [0401a15] 這一節解釋什麼是傍生,插得比較突然。
  • [0367a23] 色(rūpa),一般指物質性的具體事物,與「名」(nāma,精神性本原)相對,是印度哲學的重要範疇。
  • 身(kāyā),在此有集合、聚集的意思,也有人把它譯作「聚集」。

它又分為普通人對事物的一般認識和宗教、哲學家對世界、人生的特定學說。 如本經§8.8所講的「見的覆障」是指普通人的一般認識;而「正見」(Samyagdarśana)則是指特定的宗教、哲學理論。 由於學說不同,印度各宗教哲學派別都把本派的觀點奉為「正見」,而把別派的觀點斥為「邪見」,並把信奉本派學說作為能夠得到解脫的首要條件。 耆那教所謂的正見是指對耆那教七諦理論的信仰,見§1.2。 凡清 [0412a02] 耆那教的上述觀點與他們的業的理論有關。 耆那教認為上述生命現象都是業活動的結果,而業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細微的物質,故生命現象從本質上說也都脫離不了物質性。

凡清: 凡清家庭背景,星二代出身

所謂「棄捨的覆障」則指妨礙遵守全部禁誓的業,據說這種業的持續期是四個月。 但在這期間尚有部分禁誓仍被遵守,正信也仍然存在。 所謂「情火的種別」指禁誓雖已被全部遵守,但行動尚未達到完全、純粹標準時的業。 [0422a05] 「污濁」,指「忿、慢、欺、貪」四種感情。 耆那教與印度其它宗教一樣,要求捨棄自我(無我)。

凡清: 凡清音樂單曲

關於「業身」,可參見§2.37至§2.49的有關內容。 [0378a04] 凡清 耆那教認為有些人具備各種正常的精神活動、思維功能,這些人是有理性者。 而另一些人,如瘋子沒有正常的精神活動、思維功能,是無理性者。 祇有有理性者纔有意識,無理性者沒有意識。 [0377a08] 非根,即意,見§1.14、§1.19。 因為聖典智的概念祇有意識纔能理解、把握,故它是非根的對象。

凡清: 凡清演藝經歷

[0415a18] 凡清 §5.33論述的是性質相同的單個原子能否結合的問題。 本節論述性質相同的複合體能否結合的問題。 [0415a04] 耆那教認為原子結合為複合體,複合體結合為物體,但這種結合並非單純的混合,而必須有性質上或數量上的差異為依據。 本節講性質的差異,即相互結合的原子必須有不同的性質,如粘著性原子與乾燥性原子的結合。 [0412a19] 耆那教的理論家們對時間的解釋不太一樣。 空衣派認為時間也是一種實體(參見§5.38),白衣派未作肯定,但也未作否定。

凡清: 凡清《我的光》

[0357a25] 我國古代大藏經除了收入佛教典籍外,還收入古印度外道勝論派、數論派的典籍如《勝宗十句義論》、《金七十論》等。 凡清 賡續這一傳統,我們把這部耆那教的基本典籍《諦義證得經》收入《藏外佛教文獻》,供讀者研究參考。 小電不只有經營vlog也有經營blog哦~,以電機女孩推廣苦中作樂的美妝、少女主題的影片與文章分享,不說還完全看不出來小電是理工科-電機工程學系畢業的學生呢!! 學霸小電因為讀書很有自己的方法,因此在youtube上也會分享自己的讀書方法以及筆記整理,並且分享面試技巧等影片內容,都相當適合剛畢業想求職的新鮮人。 必須「向下紮根」,落實「優勢教育」,幫助每個孩子培養出自己多方領域的優勢力,而不是一昧的要求成績第一,而是找出孩子最具競爭力的「唯一」。

凡清: 關於我們

[0373a15] 禁戒與無禁戒,意為應遵守部分戒律。 禁戒(saṃyama),原義為自我控制或感官控制,轉化為有關控制自我及感官的戒律。 [0373a11] 五種得,即前一節中所講的施與、利得、受用、皆用、精進。

凡清: 史上最「嘴」數學老師「凡清」超污笑料連襲 獲讚:比「呂捷」還幽默!

[0374a15] 在空衣派的刊本中,無最後的「等」字。 但據作者原註,這兒的「等」還包括有「存在性」、「個別性」、「作者性」等意義。 有些註釋者認為上一節中的「正」已包括了正見。

凡清: 凡清這樣的歌手商業化,商業也會變得藝術起來

我瞭解到的資料是:凡清,00後音樂人,中國出生美國成長。 凡清2025 按照常規推斷她應當是盡顯潮流特質以及個性張揚的新世代纔對,但聽到的歌曲完全是另外一個樣。 她的演唱,內斂且有溫度,控制感鮮明,我個人的判斷是她應當具備非常出衆的Vocal表現力,但在演唱中卻絲毫沒有盲目展示聲樂能力的跡象。 [0457a11] 所謂「業的抑止等各種狀態」指§2.1所講的命的五種狀態。

[0417a08] 凡清 原註說,此節意為實體及性質的狀態(bhāva)就是轉化。 Bhāva一詞在本經中多次出現,意為「事物的現實狀態」,「事物外在的現狀」。 [0417a03] 本節意為性質反映事物(實體)的屬性,它與實體不可分。

凡清: 凡清音樂單曲

[0444a04] 耆那教認為隨著人修習的進步,業的束縛也逐漸削弱。 從開始修行到完全脫離業的束縛共可分成十四個階位,這稱為「德位」(guṇa-sthāna),可參見§9.38註釋。 此時,忿、慢、欺三濁及性慾已經消失,祇殘留著貪,故稱細穢濁位。 而無穢濁位(又譯作離貪位)相當於第十一、十二德位。 此時,包括貪在內的一切穢濁完全消失,但完全智尚未顯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