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寶地深藏山谷之中,有一種彷如桃花園記裡的出塵隱世的味道。 從天后地鐵站坐 小馬坑 49M 小巴到寶馬山道遊樂場下車,遊樂場一邊是賽西湖商場,內裡有食肆及便利店,起步前可以先飽餐一頓再作補給糧水,充好電才起步。 在荒地與一所學校之間的小路步行5分鐘便是金督馳馬徑,往左前行可欣賞維港美景。
一輪打卡後,我們原路折返金督馳馬徑,之後跟寶馬山、柏架山道、小馬山等路標方向前行,便見到「小馬山橋」石碑。 小馬坑2025 Sky表示,由紅香爐峯出發登上小馬山,比起由另一邊,大風坳登上小馬山,難度較高些。 由小馬山至之後的畢拿山一段,沿途樹蔭不多,「建議帶備1.5至2公升飲用水,更要做好防曬,甚至使用雨傘以免曬傷」。 幸好路況良好不難行,沿途景色開揚,邊行邊賞景,很快便登上第2個Checkpoint小馬山頂。 現在小馬山山麓已屬港島東半山的豪宅地段,因靠近住宅區,有不少的山徑被開闢出來,有名字的除了金督馳馬徑,還有鰂魚湧緩跑徑及衛奕信徑,沒名字的荒徑也不少。
小馬坑: 小馬山.紅香爐峯
今日,我也想放鬆一下,介紹一條鬧市附近輕鬆郊遊路線,找一條石澗靜靜地聽下水聲。 「紅香爐峯」是香港島北面的一個山峯,海拔 228米,山峯名稱不見於官方地圖。 昔日銅鑼灣天后廟原稱「鹽船灣紅香爐廟」,而天后廟正坐落山峯之下,故行山人士取名紅香爐峯。 小馬坑2025 馬坑湧山(別稱新山)是位於香港九龍土瓜灣的一座已平整山丘,在平整前是一個石礦場。 小馬坑2025 馬坑湧山體面積不少,有約100萬平方尺,位置大約於現今馬頭圍道、土瓜灣道、上鄉道和牛棚藝術村之間。 現在的賽西湖是公園與豪宅,從前卻是一個湖,是太古洋行於1883年興建的七姊妹水塘,供水給山下鰂魚湧的船塢、糖廠及汽水廠使用,因風光媲美杭州的西湖,故又稱它為賽西湖。
- 小水池是小馬坑的一部份,上面的一段澗道頗為平緩,兩旁有泥徑,方便步行。
- 馬坑湧山(別稱新山)是位於香港九龍土瓜灣的一座已平整山丘,在平整前是一個石礦場。
- 馬仔坑在1979年前為木屋區,稱為龍翔道木屋區或馬仔坑四村,包括馬仔坑村、仁愛村、獅子山下村及仁義村,而山坡上方的獅子山配水庫則早於1966年建成獅子山公園。
- Tufting簇絨不需逐行編織,樣式多變,形狀不受限制,配合簇絨槍即可自由創作出獨一無二毛茸茸的簇絨作品。
- 由於澗道寬敞易行,吸引了不少遊人攜同小朋友來戲水,初嘗溯澗樂趣。
- 上走至渣甸北引水道後,沿引水道左行至小馬山與渣甸山間之山坳 ,接上衛奕信徑第二段(即港島徑第五段)。
- 【明報專訊】為減少人羣聚集在熱門行山徑,有山友提出「就近行山」概念。
大家可從左邊走,接回衛奕信徑第二段的路口,若想繼續行山,可登上長長石級攀過小馬山向畢拿山或渣甸山繼續行程;如欲返回市區,可循路口左轉落山接入柏架山路前往鰂魚湧。 畢拉山道起步,沿車道往爆炸品處理基地方向上走,不久折入右方山邊的水泥梯級。 上走至渣甸北引水道後,沿引水道左行至小馬山與渣甸山間之山坳 ,接上衛奕信徑第二段(即港島徑第五段)。 由此左走上攀,在分支處沿衛奕信徑左轉(右方為通往畢拿山的港島徑)輕登小馬山,再踏水泥級下降。 橫過小馬橋後右轉,接上鰂魚湧緩跑徑,在分岔路口再右走循山徑走至柏架山道,最後沿車道一直下降至鰂魚湧。 逆流而上,不久泥徑復現,泥徑的盡頭,又是一條水泥小路,純天然的腦袋放空發呆旅程就此結束。
小馬坑: 週日輕鬆行 ~ 小馬坑▪小馬山
這塊寶地深藏山谷之中,有一種恍如桃花園記裡的出塵隱世味道。 從天后地鐵站坐49M小巴到寶馬山道遊樂場下車,遊樂場一邊是賽西湖商場,內裡有食肆及便利店,起步前可以先飽餐一頓再作補給糧水,充好電才起步。 遊樂場另一邊是一塊荒地,在荒地與一所學校之間的小路步行5分鐘便是金督馳馬徑,往左前行可欣賞維港美景。 之後一行人開始落山,約15分鐘便到達大風坳涼亭。 這處是多條郊遊徑的交匯處,設有洗手間及休憩處,不少山友也會在這裏休息。
1976年9月25日,政府部門因白蟻侵蝕為由,決定拆除橫跨龍翔道,連接馬仔坑四村及橫頭磡徙置區的木橋,居民眾聲反對亦一度封鎖道路數小時。 [1]9月30日凌晨事件升級,有百多名村民在木橋底以雜物堵路,與警方對峙,要求當局重建天橋。 [2]下午,當局在談判中同意在短期內重建臨時木橋,並在完工前加派警員維持交通安全。 小馬坑 10月1日,警方機動部隊清場,24名居民被捕,事件擾攘一天後結束。 [4]事件其後被香港電臺改編成單元電視劇集《獅子山下:橋》。
小馬坑: 小馬坑 Siu Ma Stream
小水池是小馬坑的一部份,上面的一段澗道頗為平緩,兩旁有泥徑,方便步行。 不久泥徑消失,需要在大石上行走,而此時澗道亦緩緩升高,高處是一個狹長的小水潭,看到一縷白線從石縫之間跳出來,水潭旁邊有一方形巨石橫亙著,石面平整,是休息的好地方。 我一小時前纔在鬧市候車,一小時後卻已經身處大自然的寧靜之中,這種便捷,是香港郊野珍貴之處。 從前,在金督馳馬徑不但能遠眺維港兩岸,山坡下更有七姊妹水塘,它由太古洋行於 小馬坑 1883 年興建,供水給山下鰂魚湧的船塢、糖廠及汽水廠使用,因風光媲美杭州的西湖,故又稱它為賽西湖。
- 馬坑湧山主峯高203英尺,東北面的副峯高184英尺。
- 橫過小馬橋後右轉,接上鰂魚湧緩跑徑,在分岔路口再右走循山徑走至柏架山道,最後沿車道一直下降至鰂魚湧。
- 另外亦有更複雜、精細的工作坊,就是Elf Magic寶箱和北歐小鎮蠟裝飾。
- 我無意批評這兩種人,因為我不時亦忙著做同樣的事。
- 27歲的Sky雖然年紀輕輕,但10歲已開始行山,經驗豐富,兩年前更考得山藝教練資格,不時帶領學生登高遠足。
- 由於前往紅香爐峯的路段,有5分鐘路程是走入非正規的山徑,建議大家跟著行山App 走(地圖) ,Google Map 是不可靠的。
- 畢拿山又名畢拉山,海拔436米,是此程的最高點,在觀景臺可看到大潭水塘,相比起維港的壯麗景觀,Sky認為水塘景另有一番風情。
今次他帶我們在港島區尋覓靚景,全程擁有多個開揚觀景位,途中有數個撤退點,如體力不支或遇上天氣突變,也有路可離開。
小馬坑: 小馬山
有一些地點總是走了又走,因地圖上總有許許多多的小徑支路從未踏足。 撰寫路線之時,又得悉了小馬山的「正確位置」,下次又有再走的理由了。 小馬坑 歡迎以 Payme 小馬坑2025 AlipayHK 贊助 Tim Sir 的努力!
小馬坑: 小馬坑(石澗)◈寶馬山`
之後,我們沿柏架山道往下走,這段全程都是石屎路,輕鬆易行,約40分鐘便到達大潭郊野公園入口,鄰近便是鰂魚湧港鐵站及有多條巴士路線的分站,交通非常方便。 我們一行4人由寶馬山巴士總站出發,沿聖貞德中學旁的小路前行,踏入金督馳馬徑後,跟渣甸山路標指示方向,走至分岔路靠右邊上斜。 當見到幾塊巨型大石,即到達第1個Checkpoint紅香爐峯。 【明報專訊】為減少人羣聚集在熱門行山徑,有山友提出「就近行山」概念。 我們在山頂的樹蔭下稍作休息,之後繼續往上爬,向大風坳路標指示行。 Sky指出,上畢拿山的一段頗為費力,着我們慢慢行,調節呼吸,約20分鐘便到達最後一個Checkpoint畢拿山觀景臺。
小馬坑: 香港山澗足印 GoHikingHK
到1977年,水塘被填平興建私人住宅區及賽西湖公園,園內還保留了水閘等部分水務設施。 小馬坑 當年金文泰總督或許是被如此風光吸引才愛到此騎馬,留下了一條金督馳馬徑。 坊間有一說法指現今的小馬山的位置原作「馬背頂」,乃畢拿山之副峯;地圖上所標示的「小馬山」實為誤謄,其正確位置應在西北方信號站附近標高308米之山峯。 於畢拉山111道的路口下車後,則向警務處爆炸品基地方向前行,由於行人路過窄,而且馬路都有車輛進出,建議大家小心。
小馬坑: 小馬坑 紅香爐峯
現在行山遠足很受歡迎,每逢週末假日,郊野熱點人頭湧湧,山上擠了不少人,到處去找尋景點打卡,叫臉書的朋友羨慕一下。 現在也時興越野跑,一日二三十公里,穿梭各大山頭。 我無意批評這兩種人,因為我不時亦忙著做同樣的事。
小馬坑: 馬仔坑
可從左邊走接回衛奕信徑第二段的路口,繼續行山者可登上長長石級,攀過小馬山向畢拿山或渣甸山繼續行程;撤退者,路口左轉落山,經柏架山路往鰂魚湧。 紅香爐峯海拔約230米,景觀非常開揚,可以俯瞰維多利亞港,Sky稱是欣賞和拍攝日落的熱點,在大時大節更有「龍友」專登前來影煙花。 採訪當日天公作美,陽光普照加上天色明朗,可清晰見到大半個維港,現場不少山友也對眼前美景讚不絕口,不停打卡。 小馬坑2025 然而Sky也叮囑大家影相時要注意安全,別走得太近崖邊,避免樂極生悲。
小馬坑: 香港足浴店熱褲妹翻窗「跳樓逃亡」慘摔 同伴嚇傻爬回去
Slowwood Creation貫徹其環保理念,以製作大型傢俬剩下的木材,upcycle出不同的小擺件或飾物。 木製小夜燈就是其中一個很受歡迎的木製小夜燈,恆常為蘑菇款,聖誕節就有聖誕樹造型。 小馬坑 工作坊中,會向學員介紹不同木種、瞭解木件部份製作過程、學習基本手工具操作、鑽孔及打磨木件技巧、安裝LED電子配件。
小馬坑: 衛奕信徑:小馬山 至 紅香爐峯
今年,The Grey 小馬坑2025 Green特別為聖誕樹和聖誕花圈設計了全新的包裝,希望以最美的方式呈現它們。 參加者將完成的作品放入這個精緻的包裝中,成為一份特別的聖誕禮物,送給摯愛的朋友和家人。 1981年1月10日,馬仔坑木屋區再發生四級大火,數百人無家可歸[6]。
小馬坑: 港島行山徑 輕鬆走小馬山 至 紅香爐峯路線 (圖文介紹|附地圖)
畢拿山又名畢拉山,海拔436米,是此程的最高點,在觀景臺可看到大潭水塘,相比起維港的壯麗景觀,Sky認為水塘景另有一番風情。 海拔424米,南面有畢拿山,北面為寶馬山,西面則為靶場範圍。 山峯上有一個發射站和一個已廢棄的三角網測量站。 小馬坑2025 逆流而上,不久泥徑復現,泥徑的盡頭,又是一條水泥小路。
前往起點(渣甸北引水道入口)或黃泥涌樹木研習徑,都可以在金鐘港鐵站海富中心出口,地面近有蓋巴士總站的馬路邊。 Sky表示一般情況下,登上山頂都會見到三角測量站(標高柱),可是我們今次到達時卻發現三角測量站已被棄置及破爛,更被草叢包圍,非常隱蔽。 若不是Sky提醒,我們也留意不到就快走到山頂。 小馬坑是位於港島的小馬山北面的一條石澗,水流流經金督馳馬徑至北角寶馬山。
小馬坑: 小馬坑+紅香爐峯=市區閤家歡嬉水路線+港島日落靚景 , 初級行澗, 3小時行完, 可隨時撤退 行山好去處 靚景行山路線
此山得名於流經其北麓的馬坑湧,一條由採石山(舊礦山)經靠背壟、馬頭角流出九龍灣的小溪。 馬坑湧山主峯高203英尺,東北面的副峯高184英尺。 早於19世紀中期或更早,已有人在馬坑湧山採石。 香港政府早已計劃全面移平該山作都市化發展,1920年代至戰前馬坑湧山西麓被挖平並發展成馬坑湧道一帶的唐樓和工場。 小馬坑2025 小馬坑2025 #由於實地行山時發現,起步位置較為偏門,建議大家下載行山專用的地圖(如 TrailWatch),或者於畢拉山道的黃泥涌樹木研習徑接入本路線。 27歲的Sky雖然年紀輕輕,但10歲已開始行山,經驗豐富,兩年前更考得山藝教練資格,不時帶領學生登高遠足。
小馬坑: 小馬山.紅香爐峯
The Grey Green今年11-12月,舉辦多個工作坊,聖誕樹及聖誕花圈款式吸睛又別具時尚感,不但適合佈置家居,也是送禮亦可作為送禮精品。 在1.5-2小時的聖誕花圈工作坊中,你會學到順應著不同材料設計多款不同型態的15”花圈,挑選藤與各類花材形塑自然線條,加入各種松柏、花材及乾燥果實,細心綑綁組合。 馬仔坑(英語:Ma 小馬坑 Chai Hang)是香港九龍黃大仙區的一個地方,位於獅子山以南、龍翔道以北、竹園以西、大窩坪以東一帶,現今多被當作黃大仙的一部份。 由於前往紅香爐峯的路段,有5分鐘路程是走入非正規的山徑,建議大家跟著行山App 走(地圖) ,Google Map 小馬坑 是不可靠的。 想為家中帶來聖誕氣氛,弄一棵皮革聖誕樹小燈臺,也是不錯的方案。
專業導師現場指導製作皮革的技巧,參加者不需要有經驗或知識,也可完成手作皮革聖誕小樹。 Tufting簇絨不需逐行編織,樣式多變,形狀不受限制,配合簇絨槍即可自由創作出獨一無二毛茸茸的簇絨作品。 Choookii’s studio的工作坊提供2個尺寸可供選擇,Frame size 50x50cm或70x70cm,適合製作成地氈、毛氈鏡、枱墊、椅墊、掛畫等,可以為家居添一個聖誕節主題的裝飾品。 今個聖誕節,一於帶毛孩來Hexafur&fds參加藝術畫廊工作坊! 你可以在此與毛孩一同發揮你們的藝術才華,製作難忘的節日卡予摯愛親朋,讓他們也分享你們的喜悅。
小馬坑: 港島行山徑 輕鬆走小馬山 至 紅香爐峯路線 (圖文介紹|附地圖)
馬仔坑在1979年前為木屋區,稱為龍翔道木屋區或馬仔坑四村,包括馬仔坑村、仁愛村、獅子山下村及仁義村,而山坡上方的獅子山配水庫則早於1966年建成獅子山公園。 到了戰後,整個山崗已變成一個大型採石場,由聯益石礦公司主理。 [2]1956年,東北面副峯的採石場在平整後發展成中華煤氣新廠房和中華印刷廠(印刷廠後改為巴士廠,現美華工業中心)。 [3]1950年代末,區內的主幹道九龍城道位於馬坑湧山西麓一段已被打通,但直到啟德機場隧道落成以前路面仍然非常狹窄。 到了1970年代,整個山崗才大至平整完成,原址大部份於1987年發展為土瓜灣遊樂場。 馬坑湧山(新山,即新礦山)位於馬頭角和土瓜灣兩條村落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