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陽媽祖文化園位於中國楊樹之鄉,平原綠海之都,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泗水古國——江蘇泗陽。 媽祖文化園位於泗陽船閘西南側的情人島上,所處之地位於大運河中流,三面環水。 廟方甚至還出推出保溫瓶,以觀音佛祖像手持經文卷軸為發想設計,被網友戲稱為「觀音拿鐵」,但只有捐贈修護基金的民眾纔有幸拿到「佛祖同款」。 七媽祖 本殿位居陰間沃燋石之外,正東方直對五濁世界的地方,設有金橋、銀橋、玉橋、石橋、木橋和竹橋,專司地府各殿押解到鬼魂,覈查註冊;然後押送到醧忘臺飲孟婆湯,再經轉輪臺發往四大部洲投胎。 同時,將這些投生的人詳細記載,每月彙報通知第一殿;註冊後,送呈酆都。 七媽祖2025 做七,又稱作旬(臺灣閩南語:tsò-sûn)、燒七、齋七、理七,是東亞的喪殯習俗,指人死後每隔七天舉行法事一次,七天爲一期,最多爲七期,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

  • 也有把來自莆田者稱大媽,來自仙遊者稱二媽,來自惠安者稱三媽[16]。
  • 幼時隨道士學法術,十五歲時,得一仙女授予銅符,之後便替人驅邪治病。
  • 泉州人用舊稱,所以泉州天后宮在當地閩南話稱為「天妃宮」(thian-hui-king)。

媽祖的誕生地福建是媽祖信仰最盛的地方,僅在媽祖的家鄉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媽祖廟,在民國以前,福建沿海各府縣,每縣都有幾十座媽祖廟[8],如今,福建各地的媽祖廟數量仍十分龐大,香火旺盛。 十六歲時,與朋友們以井為鏡,井中有一威武金甲大神手執一對銅符,緩緩昇上,其他人紛紛逃遁,媽祖鎮定跪拜,神人將手中銅符交予媽祖,駕雲而去,媽祖得此銅符,從此法力更高,騰雲駕霧,呼風喚雨,廿八歲仙遊上界(福州人傳說媽祖逐波而去,遺體被埋葬在馬祖島)。 七媽祖 深受閩都文化影響的寧德市也有濃厚的媽祖信俗文化,面向外海的蕉城區、霞浦縣和福鼎市境內均建有天后宮如寧德天后宮、竹江天后宮、點頭媽祖宮等,而霞浦松山地區更是有媽祖孃家的傳說,該地的松山聖母天后行宮(松山天后宮)是福建省唯一一座聖母天后行宮。 具體生日,雖只見於《東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媽祖信徒奉為媽祖生辰,舉行慶典。 七媽祖 立法委員劉建國表示,西螺福興宮太平媽祖回鑾,感謝內政部長林右昌特地南下西螺鎮迎接太平媽祖,參拜祈求媽祖庇佑國內內政能順利推動。

七媽祖: 西螺福興宮太平媽祖鑾轎回鑾 各地宮廟迎駕吸萬人共襄盛舉

十八莊迎媽祖這個活動整體來說是「十八莊媽」會同彰化媽、臺中媽、旱溪媽、內 新媽、大里媽、番仔寮媽在十八莊內遶境遊莊,一天一個村莊(十五日與十七日是數 個村莊合併舉行),輪完為止。 臺中旱溪樂成宮,是位於臺灣臺中市東區旱溪的媽祖廟,此廟主祀之媽祖被稱為旱溪媽祖,建築、文物與遶境活動分別被列為臺中市文化資產的市定古蹟、古物及市定民俗。 大甲地區大甲鎮瀾宮則是每年農曆三月份的南下遶境活動頗具盛名,參加活動的人次更是逐年攀升,近年更已達500萬人次之譜參與遶境盛會。 另外大甲媽亦有「見轎不跪,討皮痛」之語,因為清代時鎮瀾宮神轎出宮,除了老病殘弱者,信徒必定跪地迎送,否則會遭到隊伍帶頭者以「鶴旗」猛打。 七媽祖2025 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彰化南瑤宮、新港奉天宮都有媽祖顯靈讓兒童死而復活的神蹟,傳說大意是:有一女性香客揹著兒子(或曰孫子)一同前往,在進香途中其子(或孫)因中暑突然暴斃,女香客不得已祇得暫時將其屍體放置在廟後草寮中(或曰樹林下),待進香返回時再做處理。 七媽祖2025 不料回程時竟遍尋不到其屍首,女香客無可奈何祇得趕回家中,待其返抵家門,竟見其兒(或孫)正在門口遊玩。

  • 廟方甚至還出推出保溫瓶,以觀音佛祖像手持經文卷軸為發想設計,被網友戲稱為「觀音拿鐵」,但只有捐贈修護基金的民眾纔有幸拿到「佛祖同款」。
  • 香港至今最少有50座天后廟,單以廟宇數量計,天后廟在香港數一數二。
  • 這篇文章介紹了臺中的大甲鎮瀾宮和西螺福興宮所推出的媽祖文創商品,並探討了這些商品在信徒和民眾中的受歡迎程度。
  • 兩大駕前護衛神分別為左手持方天畫戟,右手舉至額前做遠視狀的千里眼(又稱水精將軍),以及左手持月眉斧頭,右手舉至側耳作聽音狀的順風耳(又稱金精將軍)。
  • 石塚在位時正在建築基隆港、高雄港及東線鐵路,施工上遇到許多困難,因此到媽祖廟祈求,工程果然順利完成,因此他又到北港朝天宮答謝天恩。

一位受訪者表示,她從小就拜大甲媽祖,所以對周邊商品也有興趣。 總體而言,這些媽祖文創商品的推出不僅滿足了信徒對媽祖的虔誠,也滿足了民眾對於獨特和有趣商品的需求。 七媽祖2025 七媽祖2025 七媽祖2025 這些商品的設計和推廣也展現了對於龍年的重視,以及對善舉和公益的鼓勵。

七媽祖: 知識共享圈 – 歷史地理

先民稱之「湄洲伍媽」、「船仔媽」,又因為笨港為臺灣島最早開墾的地區,故又稱「開臺媽祖」。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笨港居民集資合建天妃廟,後因天妃晉封而改稱為天后宮,乾隆年間,數次修建。 1799年(嘉慶四年),颶風襲臺,笨港溪氾濫沖毀笨港街天后宮,居民將神像文物遷至東邊的蔴園寮(今嘉義縣新港鄉)肇慶堂土地公廟。 水師提督王得祿捐資倡建新廟,新廟於1811年(嘉慶16年)落成,定名「奉天宮」[1]。 少年時研讀《金剛經》,後來拜大悲庵淨光上人為阿闍黎,教以大乘、密教,授以「三昧耶戒」,在大悲庵學習過密教的穢跡金剛咒語、綠度母真言。 十六歲時,與朋友們以井為鏡,井中有一威武金甲大神手執一對銅符,緩緩昇上,其他人紛紛逃遁,媽祖鎮定跪拜,神人將手中銅符交予媽祖,駕雲而去,媽祖得此銅符,從此法力更高,騰雲駕霧,呼風喚雨,廿八歲仙遊上界,(福州人傳說媽祖逐波而去,遺體被埋葬在馬祖島)。

在國族認同混淆的臺灣社會,許多統派人士常以「中國神」來質疑獨派的媽祖信徒,其實這種論調不堪一擊,所謂「上帝歸上帝,凱撒歸凱撒」神聖與世俗各有各的國度。 相較於「帝王」配偶的「后妃」封號,「聖母」更覺親切,但聖母猶在「天上」,民間有更通俗的暱稱:「媽祖」或「媽祖婆」。 若是林家後人,因「姑姪同姓」則稱為「姑仔」、「姑婆」或「姑婆祖」。 七媽祖2025 「媽祖」一詞由來,眾說紛耘,只要懂得臺語(閩南語)便不難理解,母親稱「阿母」、祖母稱「阿媽」、曾祖母稱「阿祖」(四代以上面稱不分男女)。

七媽祖: 文化資產

臺灣則有3000多座以上媽祖廟,因地而異,且名稱說法不一。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媽祖面色分三類,金面為公家勅封,專屬官吏供奉,為「官府媽」,又稱為「大媽」;粉面(紅面),為讀書人、商人所朝拜,庇佑舉子、行商,為「士子媽」,稱為「二媽」;黑麪者主為漁農人民驅除妖邪,庇佑民眾;稱為「三媽」[20]。 目前臺灣媽祖廟大致可分為三大派:一是軍派或稱水師派-主要是以跟隨明鄭來臺的水師後代為主;二是官派又名仕紳派-多為跟隨清朝施瑯提督的官員後代為主;三是民派又名民間派-多為海員、漁民、工商界人士和遷移居百姓為最多。 媽祖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莆田話:Ná̤u-mâ)、媽祖婆[6]、姑婆嫲(Gū pó má)等。

鄭和在劉家港天妃宮和福建長樂南山寺都立天妃紀念石碑,將下西洋的成功,歸功於天妃的神佑。 鄭和船中供奉天妃,晝夜香火不斷,各船專設司香一名,不管其他事務,每天清晨負責帶領船員向天妃娘媽頂禮。 最顯著的例子,澳門葡文名稱「Macau」,即是由「媽閣廟」一詞轉化而來。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登陸澳門的地方就在媽閣廟旁,葡人問此地是什麼,當時他們認為葡人問的是指媽閣廟而非澳門,故答他們 “macau “(媽閣),後以訛傳訛,現葡文 “Macau”(澳門)同「媽閣」。 廟島顯應宮位於山東省長島縣廟島,始建於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是中國北方建造最早、影響最大的媽祖廟,初爲沙門島(廟島古稱)佛院,僅茅屋三間。

七媽祖: 臺中東勢警舉發違規 10個月達萬餘件

鄭和的二萬七千多名水手多數是從福建、廣東、浙江三個沿海省份招募來的;他們之中很多回鄉或流居海外,把供奉天妃的信仰傳播出去。 媽祖姓林,相傳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出生於清源軍泉州莆田縣湄洲島東螺村(979年,莆田縣改隸太平軍;980年,太平軍改名興化軍),民間傳說媽祖「出生時不啼哭」,因而取名為「默」。 七媽祖 文獻或有記為「默娘」,而「娘」字為舊時對單名女子之通稱,故媽祖原名應以「林默」為是[3]。

七媽祖: 臺灣第一YTR被質疑買訂閱觀看 他傻眼解釋

原因乃兩者女性的外表形象和大慈大悲的神態義舉有著神似之處,香港淺水灣的觀音像就與天后像並列。 在臺灣及福建地區,人們稱天后為「媽祖」,香港則稱之為「天后」。 天后本姓林名默娘,五代十國未期(約公元 943年)在福建莆田湄洲島紅螺鄉出生時,有祥光異香,出生直至彌月,竟然經月不聞哭聲,故名默娘,殊為異象。

七媽祖: 媽祖傳說衍生作品列表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目前授證的國家重要民俗中,與有關媽祖信仰佔了五項,分別為:白沙屯媽祖進香、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彰化南瑤宮媽祖徒步笨港進香[6]、北港朝天宮迎媽祖與雲林六房媽過爐。 ,雲林西螺、彰化縣埤頭合興宮、東螺開基祖廟北斗奠安宮、屏東縣萬丹萬惠宮、臺南市鹽水護庇宮、雲林縣崙背奉天宮也有相似的傳說。 新港奉天宮與北港朝天宮的爭論歷史更早,據說清朝時北港溪改道,沖毀古笨港街,也沖毀了當時的廟宇,因此在笨港街原址河道北岸重建的北港朝天宮,堅持自己為笨港媽正統。 除此之外,尚有爭論兩廟持有之媽祖分別是原天后宮媽祖中的哪一尊,此一順位之爭。 七媽祖 早期移民多自華南渡海,心驚膽顫,且臺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海神媽祖婆成臺灣人重要精神託付。 現今新港廟方單方面宣稱1622年(天啟二年),船戶劉定國為祈求新船平安橫渡臺灣海峽,至湄洲媽祖祖廟請求媽祖神像,供奉於船上,船隻行至笨港(今雲林縣北港鎮及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一帶),神示永駐此地[1]。

七媽祖: 媽祖文化 香港與內地一脈相承

而原本在南岸聚集的人們,後遷至現新港之處建立的新港奉天宮,則宣稱洪水將原廟宇的4尊媽祖(開臺媽、大媽、二媽、三媽)神像沖至南岸,並被其保有。 七媽祖 臺灣有媽祖廟510座以上,有廟史可考者40座,建於明代3座,清代37座[1]。 媽祖最初名「湄洲林氏女」[註 1] ,清代以降據天妃顯聖錄所記林默一名,而慣稱「林默娘」。 萬春宮受臺中市政府委請,計畫在2017年重現一百年前的七媽會[9],不過其中的鹿港天后宮因故不參與[2]。 2017年7月14日至16日臺中市政府與其餘六廟共同發起舉辦「臺中百年媽祖會」,六廟之媽祖依照百年前座次駐駕於臺灣體大體操館前行宮,鹿港天后宮之位置則空下。

七媽祖: 地方熱門新聞

1952年5月,廟方主委林坤委託律師賴耿松,指控前管理員劉臭獻在1940年將錦町四丁目的廟地轉賣給女婿呂炳煌[3][4][5]。 同月,呂炳煌委託律師趙鉌,指稱當時12年前廟方未提出異議[6]。 七媽祖 省轄市時期,與舊社南興宮、臺中萬和宮、臺中樂成宮號稱臺中市的四大媽祖廟[7]。 2020年全球逢新型冠狀病毒之故,北港朝天宮請示天上聖母,特以佛教最高祭典禮儀,舉行建廟首屆水陸普度大齋勝會,且邀請全臺各大宮、廟、寺之神祇共赴法會,為全球蒼生祈福。 據說樹壁和尚將中國湄洲媽祖祖廟朝天閣中的媽祖神像請至笨港(今雲林縣北港鎮)後,曾在一處古井下休息,就暫時將媽祖神像安置於古井上,不過後來當樹壁和尚要動身離開時,媽祖神像卻再也搬不動。 後來經過擲筊請示,得知媽祖欲在此地建廟,而造就了今日的朝天宮。

七媽祖: 信仰活動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頭七」習俗,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燒香奉祀。 在美軍空襲時,因人們躲在公樹下的防空洞獲救,信徒遂在樹下安置一尊樹王公神像[36]。 在1993年報導時,市府農林課人員表示此樹缺少土壤通氣處理,樹蔭下又有不少攤販聚集,對老樹的存活具有莫大的威脅[2]。 九二一地震後該廟整修,廟方於洽詢陸軍第十軍團指揮部、臺中市後備司令部等單位,確認防空壕未在作戰工事列管範圍後,將其拆除以防遊民佔據[37]。 2004年報導時公樹高約15公尺,樹圍約3.8公尺[36]。 2006年12月17日,市府派員在此樹前豎立新的解說石碑,但碑文有將該廟所在裏區寫成「樂成裏」、把「廟前」寫成「醫院前」等錯誤,因此重新鐫刻[9]。

七媽祖: 臺灣教育科技展5G XR數位共學 嘉市蘭潭國小天文教育線上直播

廣東省內規模最大的天后宮南沙天后宮在廣州市南沙區大角山東南,始建於明代。 七媽祖 1994年,由香港著名商人霍英東帶頭捐資重建,1996年建成。 近年媽祖在東亞海洋史的研究,引出東亞在西方航海地理發現前己有的朝貢貿易、琉球網絡及跨國移民史討論,而媽祖信仰圈成為東亞海洋經濟及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見證之一。

七媽祖: 業者擅自賣媽祖過爐金幣 天后宮下通牒

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 987年),九月初八日,傳28歲的林默娘登上湄洲高峯,隨風仙去,這時,只見雲端射出耀眼的五彩紛繽光芒,一對金童玉女款款而至,恭迎護駕林默娘,連袂飄飄昇天。 當時主要對電機廠房及航運站進行轟炸,在 崎仔腳 (今中山路順興裏、員林客運公司一帶) 投下數百顆的炸彈造成六十多人炸死、數百人受傷。 林爽文事件,藍興宮遭破壞,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修復廟庭[1][2]。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鹿港天后宮主委張偉東,日前有位男子用假名申請作客媽祖,結果逾期未還也失聯。 七媽祖2025 張偉東透露,通常會申請作客媽祖,都是家有喜事、或宮廟有大型慶祝活動,特地把作客媽祖迎請回去,活動結束後再歸還。 鹿港天后宮作客媽祖,竟被當成二手神明販售,結果買家發現怪怪的,主動跟天后宮聯繫歸還,天后宮管委會才得知此事氣炸。 劇情典故改為十八莊第二莊阿密哩裏長至旱溪樂成宮恭請旱溪媽祖除蟲害,在當年遭受批評認為不尊重歷史,欲用影片宣傳「旱溪媽祖遶境十八莊」。 五、媽祖婆靈聖:萬和宮典藏許多清朝的鐘、鼎、香爐、神轎、交趾陶等,成為具有化價值的常設展示…酬神的字姓戲,相傳是道光年間,本宮「老二媽」於旱溪媽祖遊莊至南屯時,例行接駕,相隨遶境南屯老街至田心仔[33]。

七媽祖: 鄭和與天妃

溫宗翰認為現象上十八莊之間彼此獨立、沒有統合信仰中心、更不以旱溪樂成宮為境主廟,文資登錄過程也有瑕疵,故主張應廢除「旱溪媽祖遶境十八莊」之此一法定無形文化資產,將該民俗正名為「十八莊迎媽祖」並還文化詮釋權於十八莊。 [34] 七媽祖2025 後來臺中市政府文化資產處於2021年將「旱溪媽祖遶境十八莊」與「大屯十八莊迎媽祖」一同登錄臺中市民俗文化資產。

七媽祖: 七媽祖由來: 首頁 > 宗教知識+ > 臺灣宗教 > 民間信仰 ( 媽祖 )

香港至今最少有50座天后廟,單以廟宇數量計,天后廟在香港數一數二。 此外,金山慈護宮、士林慈諴宮有供奉全臺少數官祀的金面媽祖。 馬港天后宮是南竿鄉的信仰中心,據說,每次有大災難之前,都會見到由靈穴飛出一團火球,當地居民說看到火球飛出,就知道媽祖娘娘又出去救海難了。 目前馬祖馬港的馬祖天后宮仍可看見媽祖的靈穴,且從未移動過,據說每次有意移動,都會有一些不可思議事件發生。 1896年(明治29年),日本佛教淨土真宗本願寺派佔領萬春宮,改為中尊寺。

七媽祖: 媽祖青年會團體

廟方的大媽神像,廟方視為由藍廷珍奉請來臺的開基媽祖神像,其風格類似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鹿港天后宮所奉祀的湄洲媽祖神像,推測為乾隆之前的神像[1]。 1900年臺中進行第一次市街改正,萬春宮部分建築被拆除規劃為排水溝渠與街道。 1911年進行第二次市街改正,這是調整規模最大的一次,連同萬春宮拆除大墩街上的許多民宅,劃出棋盤格式的筆直馬路,媽祖暫時供奉於民間商家[1]。 此無形文化資產因嘉義縣同時登錄”新港奉天宮迎南瑤宮媽祖請火”,登錄過程非常粗糙,相對反映臺灣人的某種民族性。 參見 蔡侑樺,2020年,現行文化資產指定、登錄後之修正機制:由「新港奉天宮迎南瑤宮媽祖請火」談起,收錄於逢甲大學第四屆歷史與文物研討會《文化資產與物質文化研究回應與挑戰》論文集。

七媽祖: 歷史

但劉定國真實存在與否,尚無史料佐證;且福建仙遊縣找到康熙年間確有「樹璧和尚」(北港朝天宮開山和尚)墳位,另有光緒三年記錄樹璧來臺「傳教」經過的史籍,新港奉天宮聲稱劉定國渡海來臺之說法仍有待史料驗證。 新港奉天宮是臺灣一座媽祖廟,位於嘉義縣新港鄉新民路53號,座落於新民路與中山路口,坐北朝南略為偏西,為嘉義縣縣定古蹟,主要奉祀天上聖母。 全臺各地因不同起建年代、地域、背景,而有富饒地方採風、傳說的媽祖廟,早期有「南笨港、北幹豆」一說,尊崇北港朝天宮與關渡宮。 1959年10月10日,為慶祝媽祖千年聖誕,闢請第六十三代張天師張恩溥主持法會、市長林金標、議長邱欽洲等參與[13]。 七媽祖 1987年10月23日起10天,舉行慶祝媽祖成道一千週年,辦理五項祭典活動[14]。 1994年12月7日,相隔七十多年後,萬春宮再度前往鹿港天后宮拜會[12]。

七媽祖: 清朝時期

幼時隨道士學法術,十五歲時,得一仙女授予銅符,之後便替人驅邪治病。 除了治病及預知吉凶禍福外,最令人敬佩與敬仰的就是拯溺神力。 雲林北港朝天宮自日治時代以來為全臺巨剎[21],被稱為「全臺媽祖的總本山」[22]。 傳說美軍空襲曾投下數百顆的炸彈,但僅少數幾顆命中爆炸,其餘的都投進鹿港海邊沙灘上,成為變成未爆炸的的啞彈,乃拜受媽祖顯靈所賜。 據傳一名參與行動的美軍老空軍人見聞,其人於戰後初年曾到鹿港觀光,到天后宮瞻仰媽祖聖像,發現與當時他在機上見一飛天白衣神女飄行天空,以長裙承接炸彈、將之拋移至海灘軟地。 故海上都稱「媽祖」,不敢稱「天妃」,希望媽祖立刻來救海難中的漁船[10]。

“百年媽祖會”13日晚間正式登場,臺中市長林佳龍、彰化縣長魏明穀、嘉義縣長張花冠、雲林縣副縣長丁彥哲、“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等人,都將到場共襄盛舉。 七媽祖 為了遵循古禮祀典,這羣綠營縣市首長從下午五點半開始,穿著長袍馬褂,頭頂清朝官帽,造型相當醒目。 張花冠與魏明穀一直在討論對方的打扮,蔡其昌與林佳龍則是一直表情嚴肅的談話,搭配周遭的管絃樂,一時間讓人以為是穿梭到中國古代,大走宮廷風。 媽祖姓林,相傳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出生於清源軍泉州莆田縣湄洲島東螺村(宋太宗年間,莆田縣改隸興化軍),民間傳說媽祖「出生時不啼哭」,因而取名為「默」。 文獻或有記為「默娘」,而「娘」字為舊時對單名女子之通稱,故媽祖原名應以「林默」為是。 勸募重建基金、工程設計,然後以發包方式協請建築商重建,於同年(辛酉年)十二月中浣拆卸舊廟整理地基,於同年下浣動工興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