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ADIVA除了主攻三輪車市場外,也有推出具有頂蓬的兩輪羊-AD2 三輪電單車adiva2025 400,而新車亦已抵港。 ●由於車輛重心後移,如果為前胎打入大約30磅胎壓,在凸凹路面行駛產生強裂震盪。 在窄彎需要較大力推軑,原因之一是前胎只有22磅胎壓,所以輪胎很咬地。 這設定是基於重量及重心偏向在車尾位置,萬一前輪打入正常的30磅左右胎壓,行駛時傳至車頭及軑把的震盪以槓桿式放大,影響高速行駛穩定表現。
- 而獲得改良的引擎聲也較舊款寧靜,油門保持易操控及順滑的反應。
- 此外,廠方還聆聽用家意見,不斷改良細部,例如減少頂篷震盪、加入USB充電插頭及提升尾座舒適度等等,以提高車子的質素。
- 三輪車並非新鮮事,可是ADIVA AD3登陸本地市場後,掀起了三輪車熱潮。
- 雖然ADIVA AD3給人玩樂車的形象,但特大尾箱儲物容積及車艙儲物空間遠超大部份電單車,實用性一流,雖然如此,她的儲物空間卻敵不過加裝了貨櫃箱的Adiva AR3 200。
- ●(左)ADIVA香港代理負責人 – 黃著勇先生、(中)ADIVA臺灣要員趙先生、(右) ADIVA香港代理負責人 – Vicky。
- 其實開著三個轆出街已有一定收視率,要是三個轆再加頂蓬的收視更高,而ADIVA AD3 300就是其中一個好例子。
- 有少少啦,因為行駛時超大風鏡幾乎滴風不沾,如果在炎炎夏日披上厚厚風褸卻阻擋了為身軀散熱的涼風,因此估計在寒冬駕駛有「保暖」作用,而一對像提供四輪視野的睹後鏡在行駛時也有較強震盪,但整體來說ADIVA AD3較偏向駕駛電單車的感覺。
由於Adiva AR3 200採用前單後雙的車轆的設定,車尾則採用類似私家車的懸掛系統,所以車身不會左傾右側,因此等候交通燈或在斜路停車時,雙腳完全不用著地。 新抵港的ADIVA AD3 400X沿用PEUGEOT(標緻)399cc水冷四衝單缸引擎,最高馬力輸出37.25ps/7,750rpm,但改用新設計離合器及新款皮帶,務求減少馬力流失,是其中一項將引擎提升至歐4排放標準的方法之一。 而獲得改良的引擎聲也較舊款寧靜,油門保持易操控及順滑的反應。 鑑於Adiva AR3 200以豪華載物空間為賣點,所以車尾配置了製作精美的鐵架,讓騎士擺放側箱或體積龐大的貨物。 位於車頭的駕駛艙同樣有多個放置雜物空格,座椅下只能放置西瓜皮頭盔。
三輪電單車adiva: I 摩托服務
簡單說,兩款車僅前輪胎闊度的20mm差距,在運輸署的牌照登記截然不同。 來到2017年,意大利ADIVA廠展開積極進取的攻勢,首先在5月中「2017 ADIVA AD2 三輪電單車adiva 400-好力的頂蓬兩輪車」率先抵港,給與喜愛摺合的頂蓬、超大容積尾箱的車主有常見兩輪電單車的選擇。 在8月底,標誌著ADIVA AD3 進階版的400cc版本亦正式登場,首批得到AD3 300車主率先的認購,更好力更好玩的AD3 400X,成為300cc車主升級的目標之餘,亦同時增加ADIVA車系的吸引力。 除了倒三輪獨特的平衡優勢,小牛TQi還具有許多高端摩托車的配置,ABS防抱死系統和TCS牽引力控制系統是衡量安全性能的主要標準,還加入了傳統摩托車少見的SRS安全氣囊。
三輪車並非新鮮事,可是ADIVA AD3登陸本地市場後,掀起了三輪車熱潮。 她受歡迎原因是除了外型有很高收視率外,還有採用可靠的光陽引擎,而靈活的轉向反應也給騎士意外驚喜。 三輪電單車adiva2025 雖然ADIVA AD3給人玩樂車的形象,但特大尾箱儲物容積及車艙儲物空間遠超大部份電單車,實用性一流,雖然如此,她的儲物空間卻敵不過加裝了貨櫃箱的Adiva AR3 200。 AD1 200重點是輕巧,設計亦針對女騎而設,車展當日,ADIVA HK負責講解的人員簡單示範起大架的動作,再由參觀車迷試做,得來的答案是輕鬆容易起架,女騎亦同樣簡單可以做到。 與AD三輪系列一樣,擁有超大的尾箱,可同時乘載兩頂全面及一頂開面(共三頂)頭盔的空間,實用性可想而知。 AD1 200重點是輕巧,設計亦針對女騎而設,起大架的動作女騎亦同樣簡單可以做到。
三輪電單車adiva: 買賣車輛 三輪車/邊車 ADIVA
Adiva AD1 三輪電單車adiva 200車頭與車身經過重新設計,外觀時尚,至於長闊高及輪距較AD3細,而坐高為700mm(AD3為770mm),屬低坐高的設定,矯小的女騎都可輕鬆應付。 這是小清首次駕駛三輪車,她說未駕駛AD1 200前,對三輪車的印象是很笨重、很難操控,但經過今次試駕後卻對三輪車的印象完全改觀,原來是那麼容易操控及靈活,只需短時間便可適應頂蓬的存在。 今次本誌選擇在西貢拍攝,當日的天氣跌至只有約11度,太陽落山期間的溫度更低,而擁有頂蓬及大銀幕的Adiva 三輪電單車adiva AD1 200發揮「保暖」作用,為騎士的上、下半身阻擋大部份刺骨的寒風,簡直是騎士的冬天恩物。
早前介紹的Adiva AD3 採用前兩輪後單輪設計,Adiva AR3 三輪電單車adiva2025 200剛好相反,採用前單後兩的設定,這是傳統商用三輪車佈局,有助車尾增設載貨空間。 Adiva AR3 200車頭轉向結構與一般綿羊仔分別不大,車尾則採用與私家車相似的麥花臣懸掛系統,每個車輪均有獨立碟煞系統。 Adiva AR3 200是一款主打實用的三輪車,可是頂蓬及三輪的設計使她在街道上仍十分搶眼。 三輪電單車adiva2025 為了確保Adiva AR3 200的可靠度及耐用度,廠方選用了久經考驗的大鷹皇200水冷單缸引擎,相信這款紅極一時的工商及代步車對不少騎士來說不會陌生。 ADIVA AD3屬非常特別的車款,除超大載物空間及極俱特色的三輪開蓬電單車外,備有豪華版的LT及標準版的ST兩個型號。 在運輸署的牌照登記中,由於LT版輪胎闊度為480mm,超過法例的標準,所以屬機動三輪車牌照。
三輪電單車adiva: 摩托車市
相信ADIVA AD3另一吸引地方是使用KYMCO的299cc水冷引擎,馬力輸出29.78ps(21.9kw)/7,750rpm,扭力是3.069kg-m/6,250rpm,這臺引擎不論是可靠度及性能已在市場上獲得很好的口碑。 畢竟ADIVA AD3較同樣使用這臺引擎的綿羊重,起步反應及迅間加速感稍遜,但對於駕駛250至300綿羊的騎士來說不會有投訴,即使在飛鵝山上也不會有慢爬的車速,在高速以大約90km/h行駛也彼輕鬆。 老實說,這是編者首次駕駛有頂蓬的兩輪,其操控感有別三輪的AD3 300及一般的綿羊。 或許是AD3 300採用前兩輪及後單輪的佈局關係,所以為頂蓬的重量提供支持,在傾側過彎時沒有明顯的下墜力;相反,AD2 400在過彎時有較明顯的下墜力。 然而騎士不用擔心這會影響AD2 400的靈活度或使她更難操控,騎士只需很短時間適應座姿及轉向反應後,便如同駕駛一般綿羊,不管在直路及彎向均有穩定的行駛感,其傾側角度及反應也較三輪的AD3 300佳。 馬力方面,AD2 400採用399cc及馬力輸出37.2ps的引擎,相比AD3 300採用299cc及29.78ps馬力的引擎來說,由扭油起步的剎那間可感受到彼此的分野。
此外利用車身周圍的攝像頭、雷達、傳感器實現自動駕駛、碰撞預警和自動泊車。 還可以通過5G通訊技術和手機APP互聯,實現車輛監控和遠程控制。 三輪電單車adiva2025 三輪電單車adiva 小牛電動在2020北美CES展上發佈了多款新品,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倒三輪結構的電動摩托車TQi,除了時尚潮流的外觀和倒三輪自帶的吸睛光環,在功能配置方面,具有ABS、TCS、自動駕駛、自動泊車、TFT儀表、無匙啓動等高科技加持,讓我們這些燃油摩托車愛好者感到驚豔。 我最早關注到ADIVA AD1/AD3倒三輪是在2020年冬天,金城和ADIVA官宣合作前夕。 冬季騎行的痛苦想必每一位北方騎士都有所感觸,那時我已經叩拜在踏板摩托門下,座駕一輛錢江巧悅110小踏板,滿油80km/h的快樂隨着初雪的來臨,逐漸消散。
三輪電單車adiva: I 摩托新聞
2023年,終於不再禁錮於“口罩”,騎錢江小踏板摔了一次車,還好人沒事兒,但也是時候給自己的三輪夢來個交代了。 上網查車源,找了北京一家金城的官方代理店,開車70公里帶着媳婦兒(金主)去看ADIVA。 倒三輪摩托在中國市場算是一個新興物種,2018年1月1日起才根據國家新的標準規範可以在部分城市合法上牌上路,歸類爲“正三輪摩托車”,與“邊三輪”(侉子)進行區分。
三輪電單車adiva: I 摩托車市
騎士只需拉下設於軑把右下側的倒車棍,代表倒車的P燈便亮起,與此同時發出B、B聲,提示騎士車輛已進入倒車模式。 Adiva AR3 200跟AD3相同,大風擋設有雨撥,並附設兩段速度調校,雨撥的入水口設於車頭正中央。 ADIVA 三輪電單車adiva AD1 200新車在香港電單車節展出,大黃蜂搶眼鮮明的車身,吸引許多車迷前來參觀試坐及瞭解車款的細節。 可是Jacqueline試騎AD1 三輪電單車adiva 200後認為此車更適合女騎駕駛,原因是座高比AD3 300更低,停車時不用移動身體,雙腳也能著地,而AD1 200的車身重量較輕盈,推車或起大架相對AD3 300容易。 小牛TQi的外觀和我們熟悉燃油倒三輪摩托車沒什麼區別,雙前輪搭載自平衡系統,能在大幅度側傾的情況下保持車身穩定,而半封閉的頂棚設計也是許多消費者對它動心的地方,彌補了傳統摩托車在惡劣天氣下的短板,擋風遮雨不在是頭疼的問題。 三輪電單車adiva 前臉繼承了家族兩輪車型的元素,環形LED日行燈表明了它的身份。
三輪電單車adiva: I 摩托百貨
城市道路中,侉子龐大的身軀讓它丟失了摩托車相比汽車最強大的優勢,就是極高的通勤效率,而這時最優解映入我的雙眼,倒三輪踏板摩托車成爲了我下一個目標。 至今,我的摩齡已有14年,期間也經歷了很多車型,巡航、街車、仿賽、minibike、越野等等。 但現在所有的激情已經沉澱爲對通勤、安逸、舒適和油耗的平淡追求,早早地皈依騎士歸宿——踏板組。 三輪電單車adiva 不過,我選擇更進一步——三輪踏板摩托車ADIVA AD1 200。 偶然去了一次北京新港卡丁車賽車場,看見了有人在練習踏板摩托車,誇張的壓彎姿勢,風馳電掣的速度,我心中深藏的騎士DNA動了。 回去就下單買了飛鷹花嫁(林海福喜姊妹車型),並且去海淀駕校增駕了摩托車駕照,開始正規騎行的日子。
三輪電單車adiva: 三輪車/邊車 ADIVA 新車
然而AD2 400的風擋較AD3 300窄,因此行駛時較通風,但如果騎士不欲受到側風打擾,可安裝市售的風刀加強擋風效果。 此外,由於AD2 400的風擋較AD3 三輪電單車adiva2025 300纖巧,因此在骨位泊車較容易及方便。 一般情況下,只要天氣不穩,編者都會取消拍攝工作,但是三輪ADIVA AD3例外,可按原定計劃拍攝。 當日我們駕駛新、舊款ADIVA AD3 400X,前往九龍灣天橋底的空地拍攝靜態,可是起步後不久開始下雨,但我們無需亂竄,找尋有瓦遮頭的地方避雨,也無需穿著雨衣,可以繼續行程。 由於雨勢不算太大,我們的衣服只是沾了一點雨水,褲腳也沒有淋濕。
三輪電單車adiva: 摩托新聞
回看早前舉行的ADIVA AD3車主研習會,其實就有這重點更換前輪組件的環節,臺灣廠方特別派要員趙先生親身示範,將一臺ADIVA 三輪電單車adiva AD3 ST,更換了LT的前輪組件,讓到場的車主們更瞭解組件的更換情況,過程必需專業人士及廠方專門獨有的工具,纔可順利完成。 此車日前已經過運輸署的牌照登記,成為本港首臺ADIVA AD3 ST轉為LT的實車示範。
三輪電單車adiva: 買賣車輛 三輪車/邊車
三輪電單在本地市場已流行了一段時間,但有頂蓬的型號絕無僅有,今次試駕的是新到港ADIVA AD3,此車2012年首次在米蘭車展亮相,她的頂蓬只需幾個簡單步驟便可摺疊到大尾箱內。 當把頂蓬摺回至車頂上,超大容積尾箱可同時擺放兩頂大頭佛及一頂開面帽,再者駕駛艙的特大儲物空間同樣可放置大量雜物,大大增加了車輛的實用性,更重要是AD3的299cc水冷引擎是由KYMCO製造,相信可給騎士一定的信心,另外2輪沒有超出法定的闊度,因此可以在骨位泊車。 據資料顯示,可摺疊頂蓬是由ADIVA設計,並且在2004年取得專利權。 當BENELLI與ADIVA結束合作後,ADIVA把專利帶到臺灣設廠,ADIVA除了生產一般綿羊外,還有可摺疊頂蓬的新車,包括2輪的AD2及今次試駕的3輪AD3。 其實3輪ADIVA AD3的目標是追求介乎4輪及2輪的用途,遮風擋雨頂蓬及雨撥都是模仿四輪的設計,頂蓬同時為騎士或乘客提供保護作用,三個車輪則是希望仿效2輪的便捷性,同時減低騎士跌車的壓力,而把頂蓬摺疊到尾箱後可享受駕駛開蓬車的自由快感。
三輪電單車adiva: 騎士服裝
現在,經過ADIVA代理與運輸署多次的開會協商,達成了這次的ADIVA AD3 LT機動三輪車與ST電單車自由轉換車輛牌照登記,只需付出更換前輪組件及運輸署轉換車輛牌照登記費用,即可完成LT/ST轉款的目的。 ADIVA AD1 200車頭與車身經過重新的設計,外觀富有時尚的品味,至於長闊高及輪距較AD3細,而坐高為700mm(AD3為770mm),屬低坐高的設定,矯小的女騎都可輕鬆對應。 ADIVA AD3「開蓬」三輪綿羊自2014年中抵港後,憑著可摺合的頂蓬、超大容積尾箱(可同時擺放兩頂大頭佛加一頂開面帽)、KYMCO 299cc水冷引擎與三輪獨特外觀及駕駛感受,漸漸成為本港三輪綿羊其中最俱代表性之一的車款,駕駛ADIVA AD3亦與日俱增。 其後ADIVA亦推出了「ADIVA AR3 200-超大載貨量三輪車」,增加車系的款式。
三輪電單車adiva: 騎士服裝
而三輪Adiva的乘座感好像是兩輪與四輪的混合體,把頂蓬拆走後的駕駛感又好像駕駛開蓬車,感覺很奇妙。 曾經擁有Adiva AD3 300的Jacqueline表示當年從未試過因天氣寒冷而改乘交通工具,盡管氣溫更低都不用擔心被寒風吹病。 其實開著三個轆出街已有一定收視率,要是三個轆再加頂蓬的收視更高,而ADIVA AD3 300就是其中一個好例子。 還記得拍攝AD2 400當天,編者駛至九龍灣某燈位時,在等候交通燈期間,吸引了好奇的司機絞下車窗,不斷追問車輛的細節及型號,他還說好有興趣試駕! 抵達郵輪碼頭後,AD2 400同樣吸引不少在附近上班及跑步的人前來觀看。 但真正掀起三輪熱潮的是ADIVA,而首款ADIVA AD3 300自2014年登陸香港後,至今仍廣受騎士們熱烈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