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項目亦會秉承綠色生活概念,增設大量戶外活動空間,定期舉辦市集活動、工作坊等,打造區內首屈一指的城市舞臺,提升區內活力,為消費者帶來全天候消閒購物好去處,優化該區的購物餐飲體驗。 他補充,天水圍區塊與內地交通配套成熟,具潛力成為中介樞紐據點,北面經廣深西部公路通達深圳,西面經港珠澳大橋可通達珠海、澳門,再經中山抵達廣州,可與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對接,提供金融和專業服務,並藉着口岸優勢發展現代物流業。 同時該區亦可經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貫通機場,令前海及南山其他項目經過該窗口向海外拓展。 商場總樓面面積達65萬平方呎,外牆設計與新世界發展旗下的商場K11 MUSEA相近,大量採用石材和綠化設計。 而場內裝修由巴馬丹拿集團(P&T Group)負責設計,以白色為主調,設計元素與新城市廣場第三期相近。 大圍歷史 戶外2樓至4樓設平臺花園,合共約8萬平方呎,並規劃作寵物公園。

  • 大圍道路錯綜複雜,多以「積」字命名,如積輝街、積運街、積福街等,與大圍村昔日名稱「積存圍」互相呼應。
  • 各村的打醮均大同小異,而大圍打醮與長洲的太平清醮不同之處在於大圍打醮是個十年舉辦一次的大型祭祀活動,旨在酬謝神恩、超度鬼魂,並祈求闔村安居樂業、健康幸福、地方昌盛、百業興旺。
  • 昔日,「瀝源」地接海濱,故常受海盜騷擾,居民多建圍村聚居,以禦賊匪侵擾和劫掠。
  • 目前村內大多是重建的現代式民居,但還有侯王宮、韋氏宗祠和圍村建築碩果僅存的門樓。

想輕鬆自在探索這個小區,不妨租輌單車,沿河邊一直往沙田方向踩,途經車公廟,也有不少跟運動有關的新設施;踩踩單車,做做運動,可以玩完再看古蹟,然後喫一頓美味的作結。 此拱門亦有四百餘年的歷史,拱門上寫着「積存圍」(英語:)三字,兩旁有副對聯,寫着「積善必降祥,心願萬家同積善」及「存仁必獲報,遠其百姓共存亡」,圍底的侯王宮更是沙田區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 此拱門亦有四百餘年的歷史,拱門上寫着「積存圍」(英語:Chik Chuen Wai)三字,兩旁有副對聯,寫着「積善必降祥,心願萬家同積善」及「存仁必獲報,遠其百姓共存亡」,圍底的侯王宮更是沙田區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 大圍是香港一個始建於明朝萬曆初年(即公元1574年)的圍村,它是在沙田區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 新項目將為消費者提供更廣範餐飲及購物選擇,特別是利用嶄新的露天餐飲體驗 (Alfresco Dining Experience) ,提升該區餐飲質素。

大圍歷史: 沙田最大和最古老的圍村

應以文化的同源性和融合性推動城市的組合化發展,加快將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三大極點城市培育成為世界級「文化組合城市」,暢通組合樞紐之間的要素循環聯動,共同推動地區文化產業及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李大宏表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特別強調,要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這一新的定位,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灣區響鼓重錘、快馬加鞭的殷殷囑託。 本次論壇活動將主題確立為「高質量共建大灣區」,目的就在於為各界精英搭建一個交流、思辨、研討的平臺,就大灣區如何錨定新的歷史使命、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性實踐、不斷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進行深入探討。 李家超表示,粵港兩地一直緊密合作,並在今月推出首批超過100項「跨境通辦」政務服務,讓兩地居民和企業可很便捷地使用大灣區政務服務,包括養老服務、稅務申報、車牌及其他證照辦理、企業經營、就業創業等。

每屆打醮以侯王宮的名義舉行,藉此酬謝侯王庇佑,祈求國泰民安。 而顯田村則於1920年代香港政府興建石梨貝水塘的時候,由原址淺灣(今日的荃灣)以東石梨貝一帶山頭調遷至今日顯徑邨及上、下徑口村旁邊之現址。

大圍歷史: Top 10 大圍 歷史古蹟介紹

明萬曆二年(即公元1574年),大圍是區內主要雜姓原住民村落。 有見當時土匪猖獗,來自東莞、深圳的29戶居民籌建村莊「積存圍」,取「積善」、「存仁」之意。 由於積存圍是區內最具規模圍村,亦是沙田區歷史最悠久的鄉村,因此漸漸稱為「大圍」。 大圍歷史2025 一個現代化的大型商場,一個400年歷史的圍村,文化脈絡的傳承緣於一個「圍」字。

  • 作為青年人,應該積極回應國家政策的安排,把握機會,到祖國的各地去學習和工作,不能停滯不前,更不能沉溺於舊有的思維和模式,而是要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新的事物,去認識新的世界,勇於承擔責任,勇於接受挑戰。
  • 總的來說,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應全面落實丁薛祥的建議,深化青年教育,提高青年參與,支持青年創新,讓青年在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 每屆打醮以侯王宮的名義舉行,藉此酬謝侯王庇佑,祈求國泰民安。
  • 大圍村的最大姓氏為韋氏,唯有韋氏設有獨立的宗祠,韋氏宗祠前書「京兆堂」橫額,楹聯書「淮陰世澤,京兆家聲」。
  •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特別強調,要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 大圍是香港一個始建於明朝萬曆初年(即公元1574年)的圍村,它是在沙田區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

侯王宮早期儼然大圍村的雜性祠堂和村公所,舉凡村中大小爭執都交侯王宮處理,直到1976年大圍村村公所落成才接手處理村務。 一樓設有1.3萬方呎單車停車場,提供330個單車停車位。 另一部分為香港伍倫貢學院校舍入口,並需要從車公廟路停車場入口進入。

大圍歷史: 歷史

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全力對接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 作為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香港必須深刻掌握大灣區新的歷史使命,與其他大灣區城市全力攜手推進灣區建設。 地下分為三個部分,分別位於美田路,大圍站公共交通交匯處和車公廟路。 其中車公廟路出入口設有上落客區,而大圍站公共交通交匯處設扶手電梯和一部升降機通往大圍港鐵站B出口。 商場設有兩層地庫停車場提供390個車位和39個電單車位。

根據史書記載,大圍村於明朝萬曆二年(1574年)立村,距今已有近450年的歷史,是沙田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圍村。 筆者開始認識大圍村中的習俗,是從幾年前的正月十九「天姬節」開始的。 這一古老的風俗引發了筆者的興趣,究竟大圍村還有哪些歷史和習俗流傳至今,昔日的大圍村是甚麼樣的?

大圍歷史: 韓信後人在沙田

廟內主殿佇立威武莊嚴車公像,善信參拜過車公之後,都會按傳統轉車公像旁邊的銅風車祈福。 每年農曆年初二是車公誕,鄉議局主席會代表鄉民向車公求籤祈福,籤文內容往往成為新聞焦點。 大圍歷史2025 去完歷奇單車場,再往前不遠,便可以順便去圓洲角公園走走。

大圍歷史: 設計

[9]然而不少居民及團體反對屏風樓、公共空間變屋苑私人空間及拆卸行人天橋等安排。 不過城規會一直以發展項目已進入落實階段及未能善用最大整體總樓面面積為理由,項目通過發展,港鐵於2014年9月推出招標。 而政府於2011年11月11日刊憲大圍站道路工程,工程已於2015年12月展開,為大圍站未來上蓋發展做準備。

大圍歷史: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九約源流

獅子山隧道乃本港首條行車隧道,沙田出入口毗鄰顯田設於顯徑邨以南的山上,而大圍隧道則是在名城後山掠過的有蓋行車通道,與通往長沙灣的沙田嶺隧道同屬青沙公路一部份。 此外,城門隧道沙田出入口位於香粉寮後山,經過城門隧道公路後,在銅鑼灣山路銅鑼灣村外,從前與大埔公路 - 大圍段交匯;青沙公路落成後,多組行車天橋在半空中交織。 在沙田區芸芸圍村之中,歷史最悠久的首推「積存圍」,由於它是各村中範圍最大者,故又稱「大圍」。

大圍歷史: 李大宏:以「鼎新」帶動「革故」 建設具全球影響力創科新高地

李家超強調,特區政府將繼續帶領香港各界,與其他大灣區城市協同合作,將大灣區建設成為全國以至全球最有活力、最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為國家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李家超說,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央公佈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把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建設提升至國家層面。 大圍歷史 深港兩地將共同推進兩個園區的協同發展,為共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國家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貢獻。

大圍歷史: 文化

瀝源(今稱沙田)近海,清朝年間引來盜賊劫掠,一眾鄉村於是組成九約(聯盟組織),共同肩負治安防衛責任。 時任沙田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主席姚嘉俊指出,每逢上下班繁忙時間,小巴線於大圍站站口「打曬蛇餅」,「話就話搭幾分鐘,但閒閒地要等15至20分鐘。」[8]。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港澳青年看祖國」交流團的各界代表。 這對於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香港青年來說,無疑是一種激勵,更是一個呼應國家政策、尋找新機遇的號召。 大圍歷史2025 最後,高質量共建大灣區,應在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展現更大擔當,建設好支撐、鏈接、服務新發展格局的開放新高地。 首先,高質量共建大灣區,應牢牢把握好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鼎新」帶動「革故」,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科新高地。

大圍歷史: 公共設施

右側廳置有29位開基宿老和3位對圍村有貢獻者的神位,猶如雜姓祠堂。 據村中父老說,昔日大圍村村民抬農產品翻山到九龍(相信是九龍大街)出售,因與衙前圍村村民爭生意而引發衝突,結果有3名大圍村村民被打死,其後將他們的名字與29位開基宿老一併寫在神牌上給村民供奉。 積存圍的命名有「積善」及「存仁」之意,最初由29戶不同姓氏的村民合力建立,目的是團結起來防盜。

大圍歷史: 隧道

大圍村的最大姓氏為韋氏,唯有韋氏設有獨立的宗祠,韋氏宗祠前書「京兆堂」橫額,楹聯書「淮陰世澤,京兆家聲」。 大圍歷史 漢代大將軍韓信為淮陰人,京兆是長安的古稱,韓信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功高蓋世,行為端正,卻在長安被呂后殺害。 相傳其後代逃至嶺南避難,隱姓埋名,取韓字之半「韋」作為姓氏,現今香港的沙田大圍、上徑口村、田心村和西貢沙角尾村的韋氏後人被認為是韓信的後代。

最新大圍介紹大圍(英語:Tai Wai)是一個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的社區。 從前大圍只限於對大圍村(英語:Tai Wai Village)及附近數條街的稱呼;現在已包括更廣的地區,獅子山隧道公路以西的獅子山和針山之間的整個沙田穀都統稱為大圍。 現時大圍主要為住宅區,發展相當完善,區內有多個屋苑商場,為住戶提供日常生活所需。 此外區內有火化場和寶福山紀念館,使居民更加方便思念先人。

從我的青年工作和青年體育工作經驗中,我認為,需要以更多元化的方式來激發和培養青年的潛力和責任感。 而場內設兩個藝術品,靠近敏華冰廳設有一個噴出文字和圖案效果的水池,而近東海堂位置展出已退役東鐵綫中期翻新列車組件的拼貼式藝術品,名為「重生」。 醮會期間,村中會提供百席齋盆菜以宴請賓客,除了居港的村民外,旅居海外的鄉親也會返港參與,是聯絡海內外村民感情的重要日子。 鄭偉根自小參與醮會,令他印象最刻的是村中的舞龍、舞獅隊伍,兄弟村亦會舞麒麟、舞獅,送上大花牌、花炮賀醮,場面熱鬧非凡。 打醮期間的「大士王」出巡,也是兒時記憶中印象深刻的一環,長輩告知大士巡遊期間不能叫他人的名字,若聽見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也不要回應,直到火化大士王後纔可如常。

大圍歷史: 香港文化博物館 2017/09/23

體育館於2020年九月開幕,有多元化的多用途主場,可以劃成兩個籃球場或兩個排球場或八個羽毛球場,另有健身室、兒童遊戲室,樓高四層的建築設計非常獨特,不規則的外觀,清水模簡約外牆,配上竹樹和綠化帶,有點日系禪味。 經歷青沙公路、大圍隧道與沙田嶺隧道工程,大埔公路 - 大圍段與青沙公路經已融為一體,更加設接駁天橋連貫沙田嶺段與大圍新村路,再經過迴旋處與積運街接駁 大圍站。 明朝初年許多人逃避戰亂從東莞遷移到大圍附近,以耕作為生,由於地方治安不靖,共中廿九戶村民發起建圍以保安全,大圍村建成時,四面有池塘,可種蓮養魚及防盜,圍村四角建有圍鬥,有小窗可以觀察圍外情況,更有兩門大砲保護圍村。 明朝初年許多人逃避戰亂從東莞遷移到大圍附近,以耕作為生,由於地方治安不靖,當中廿九戶村民發起建圍以保安全,大圍村建成時,四面有池塘,可種蓮養魚及防盜,圍村四角建有圍鬥,有小窗可以觀察圍外情況,更有兩門大砲保護圍村。

大圍歷史: 醫ZONE: 香港防癌會

隨着沙田日漸城市化,大圍的侯王誕已沒有太多村民參與拜祭,熱鬧情況遠不如大澳和東湧兩地的侯王誕。 大圍村侯王宮除供奉侯王爺外,還供奉車大元帥、德福土地、廿九名開村的始祖和三名對圍村有貢獻的英雄神位。 相傳侯王爺是宋朝國舅爺楊亮節,南宋末年文天祥及陸秀夫立益王昰,崩於碙州,秀夫復立廣王昺於崖山,楊亮節率眾南下迎帝,遭元兵追殺,秀夫負帝蹈海死,楊亮節操勞過度,病歿官富場,但侯王爺真正的身份仍有存疑。

大圍歷史: 交通

接着便到圍內外的社壇參拜上香,然後分享燒豬,晚上則到酒家歡宴。 圍內侯王宮「宋史簡介」碑上的介紹,將大圍、東湧及九龍城的侯王廟故事,連結起來。 大圍村又名積存圍,明朝萬曆二年(1574年)正月二十日建立,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沙田最悠久亦是最大的圍村。 大圍歷史2025 大圍歷史 1983年九廣鐵路增設大圍站後,「大圍」逐漸變成了地區名稱,區內的大圍村亦逐漸被外界遺忘。 大圍歷史介紹明朝初年,兵荒馬亂,許多人為避戰亂,紛紛攜帶家眷從東莞縣(包括其後設立的新安縣)逃難來港,散居於大圍附近山麓下,結廬務農為業。

到內地去發展,並不是要放棄我們在香港的優勢,而是用香港經驗,去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動力,為自己的成長與發展拓展空間。 大圍歷史 大圍歷史2025 廣東省政府近日印發《「數字灣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推動大灣區發展成全球數字化水平最高的灣區。 李家超指出,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廣東考察時強調,要使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大圍歷史: 積存圍:漫遊400年古蹟

明朝初年,兵荒馬亂,許多人為避戰亂,紛紛攜帶家眷從東莞縣(包括其後設立的新安縣)逃難來港,散居於大圍附近山麓下,結廬務農為業。 最後,應鼓勵並支持青年利用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活力,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為社會和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政府可以提供相關的資源和支持,如創業培訓、創業資金等,來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首先,應加強對青年的教育和培訓,讓青年人更好地瞭解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發展趨勢,強化國家和民族自豪感。 這可以通過在學校設立相關課程,或者在社區組織相關活動來實現。

大圍歷史: 歷史長河

天水圍寫字樓供應向來不多,他強調,新地早著先機發展天水圍,項目周圍區域住宅已經成熟,人口潛力將進一步上升,形成區內新的經濟核心,寫字樓將吸引國際以至灣區企業進駐,特別是與內地有商業聯繫的企業,值得長綫投資。 他又指,項目將因應市場需求進行彈性規劃,預計樓面面積分佈更趨多元化,如設開放式辦公室,會借鑑深圳綜合商業項目設計。 再次,高質量共建大灣區,應在豐富現代文明樣貌上呈現更大氣魄,建設具有中國式現代化鮮明特質的文化新高地。 「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這一戰略定位,意味着大灣區要從發展維度躍升到文明維度,既要全力打造全國經濟重要增長極,又要勇擔新的文化使命,書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大灣區篇章。 粵港澳地域相近、文脈相親,有着深刻的文化淵源和人文價值鏈。

1983年鐵路橋倒塌後而建、俗稱「木頭站」的九廣鐵路 大圍臨時車站,亦於1986年正式成為永久車站,並遷至美田路與村南道的交界處,方便居民進出之餘,亦使大圍一帶成為新市鎮除沙田市中心以外另一商業重鎮。 及後,由港鐵與新世界發展發展的柏傲莊,更與名城形成兩公里長的屏風圍牆[7]。 他表示,該項目鄰近天水圍站,可連接洪水橋新發展區、天水圍北部、元朗及屯門,同時具鐵路優勢,未來可經北環綫連接錦上路站至古洞北及新田等、經中鐵綫連接九龍塘,以及經廣深西部鐵路直達前海。 另外,項目將以天橋連接周邊社區,有望可直接連接至天水圍站,設運輸交滙處,提供穿梭巴士、過境巴士、市區巴士等交通配套,並可透過規劃中的綠色集體運輸系統連接新發展區,發揮交通樞紐優勢。 大圍一直給人的印象也是沙田隔鄰的一個地方,但其實她很早已經有人聚居,如現在仍有人居住的「積存圍」是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古蹟。 時至今日,大圍是港鐵東鐵綫與屯馬綫的鐵路轉乘站,幾乎可以貫穿全香港,非常方便。

大圍歷史: 香港電臺

這條被譽為沙田區歷史最悠久的村落,於明朝萬曆二年建立,取名「積存」,意乃積善及存仁。 大圍歷史 大圍歷史2025 「積存圍」本是雜姓共處的,韋姓人口較多,除韋姓外,其他並無祠堂之設,村內的「侯王宮」就成為這個雜姓圍村的總祠堂,在大圍村公所未建立之前,一般村務都是在這裏進行的。 李家超又指,香港是國際大都會,又是國家唯一的普通法司法管轄區,深得國際投資者信任,匯聚眾多國際法律人才和企業。 李家超續指,上月發表的第二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全面提升大灣區城市間高水平合作的重點措施,包括香港與深圳等大灣區城市在規劃上深度對接的北部都會區發展。 特區政府公佈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提出把北都分成四大區域,包括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以及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 特區政府將通過專班形式與廣東和深圳緊密聯繫,優勢互補,加快推進北都的發展,實現合作共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