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屋頂,是中國古建築屋頂樣式之一的「歇山頂」,以花崗石柱和木樑架支撐;後殿的山採用「五嶽朝天式」設計,在香港甚為罕見。 九龍城侯王廟 九龍城侯王廟早於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已存在,為一座茅屋,以紀念南宋忠臣楊亮節。 九龍城侯王廟2025 現存的侯王廟則建於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並曾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年(1822年)及光緒五年(1879年)進行修繕。
又有稱侯王為楊二伯公,因曾顯聖救帝昺,後人立廟紀念。 不過,參觀侯王廟別只看主廟便離開,不妨到旁邊的小花園走走。 九龍城侯王廟2025 除涼亭充滿氣勢的「鵞」字摹刻(原石刻於日治時期被日軍被破壞了)外,背後還有一條樓梯可通往一座小小的後山,別有洞天。 九龍城侯王廟 因古時這裡曾為白鶴山的所在地,那兒又有一個「鶴」字石刻,屬清朝光緒年間的作品,有幸逃過日軍摧毀,保存至今。 九龍城侯王廟 兩組石刻均以「一筆過」的形式寫成,盡現中國書法之美,故有「一筆鵝」與「一筆鶴」之稱。 每年農曆六月十六日是侯王寶誕,廟內香火鼎盛,不妨於當日來參觀一下。
九龍城侯王廟: 香港十八區景點
侯王廟(Hau Wong Miu)係香港一地,亦係一村,又係一廟。 西南係九龍寨城,南係衙前塱同馬頭圍,西面係九龍仔,東北係打鼓嶺,東北稍東係衙前圍。 網站所述的資訊如有更改,應以有關部門或機構公佈為準。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廟宇前方建有獨立的香亭,其歇山頂以精美的花崗岩石柱和木樑架支撐。 神壇設於廟宇的後殿,是敬拜侯王和其他神祇(如觀音)的地方。 後殿的山牆採用了「五嶽朝天式」設計,在香港甚為罕見。 很多不顯眼的地方,背後或會埋藏著很深厚的歷史,正如九龍城區內的宋王臺公園,亦一如這座九龍城侯王廟(Hau Wong Temple, Kowloon City)。 雖位處聯合道與東頭村道兩條大街之間,但可能不少區內居民都未曾內進,名氣絕不及對面的九龍寨城公園,然而卻富有濃厚的歷史氣息。
九龍城侯王廟: 九龍城侯王廟評論
道光二年(1822年)所立的《重修楊侯王宮碑記》,是九龍黃大仙區最古老的碑刻。 九龍城侯王廟2025 何家園石屋,又稱九龍城石屋或聯合道石屋,官方名稱為侯王廟新村31至35號舊民居,是香港一座三級歷史建築,位於九龍九龍城[1]聯合道前侯王廟新村寮屋區內,九龍城侯王廟對面;鄰近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古廟建於石砌高臺之上,廟內存有不少文物,例如刻有清朝鹹豐9年(1859年)的石碑、古老的香爐和木製匾額等。 寺廟前方則建有獨立的香亭,其歇山頂以精美的花崗岩石柱和木樑架支撐。 至於後殿的山牆則採用了「五嶽朝天式」設計,在香港甚為罕見。 侯王古廟建築羣座落於石砌高臺之上,包括廟宇主建築及其後加建的廂房、亭、刻石等。
- 侯王廟在九龍城歷史悠久,與它有關聯的地方,更遠至馬頭圍、衙前圍和黃大仙等。
- 當時有一名華人初級警員侯鐘深深同情居民苦況,但由於上頭沒有發出行動指令,只能忍氣吞聲。
- 另一說法認爲侯王是一位曾爲宋帝昺治癒失眠症的楊姓村民。
- 九龍城侯王廟是香港九龍的侯王廟,位於黃大仙區[1]近九龍城的聯合道與東頭村道交界,昔日白鶴山南麓。
另外,為了保護這座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古廟免被香火及煙燻破壞受損,於是規定不可於廟內燃點香燭寶帛,而每位善信也限制只可進上一炷清香。 家下侯王廟一帶,東有有美東邨,華人基督敎永遠墳場。 九龍城侯王廟 九龍城侯王廟2025 賞櫻不一定要到日、韓,其實香港亦有不少賞櫻地點,無論在開揚的郊野,或交通便利的市區,都不難發現片片粉紅。
九龍城侯王廟: 建築與文物
侯王廟建於石砌高臺之上,前方有香亭,神壇則設於後殿。 值得留意的是,後殿的山牆採用「五嶽朝天式」設計(即五個如同山峯的屋檐),在香港實屬罕見。 根據廟內清雍正時期的古鐘推算,侯王古廟約建於1730年或之前。 答案原來仍未有定案,有說是為宋帝治病的楊姓村民,更多人接受的說法是南宋功臣楊亮節。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香港各區不少商場都是寵物友善,九龍狗商場有圓方、Mikiki,港島狗商場則有赤柱廣場,部分狗狗商場不但有寵物專用設施,更開設了狗可入餐廳。
九龍城侯王廟屬於歷史建築級別:法定古蹟,門口設石級樓梯,沒有任無障礙設施,建議輪椅人士不要單獨前往。 九龍城侯王古廟曾於乾隆廿四年(一七五九年)、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年)、鹹豐九年(一八五九年)、 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年)、一九一七年、一九八八年、二零零五及二零一四年多次重修。 以十九世紀香港的發展情況來說,在清朝數十年間能有足夠資金多次重修廟宇,顯示九龍城一帶在當時已有相當的經濟發展。 華人廟宇委員會於二零零五年的大型維修,動用港幣約四百萬元,並盡量以保留廟宇原貌為原則。
九龍城侯王廟: 九龍城侯王廟
1847年至1899年期間,寨城裡的官員都會到侯王廟參拜。 而九龍城侯王古廟亦是少數廟宇仍保留與九龍寨城有關的歷史文物。 九龍城侯王廟 九龍城侯王廟 廟內有許文深(首任九龍巡檢司)於1847年捐贈的香爐,上面刻有「侯王座前」四字。 九龍寨城昔日為清軍駐地,不少官兵往侯王廟參拜,廟中還存有當時官員獻贈侯王的文物,包括刻有「侯王座前」四字的鐵香爐、同治至光緒年間刻有「至誠前知」、「折洋鋤盜」的匾額等。 各牌匾之捐獻者中有多位大鵬協的將軍,反映出本廟的獨特歷史地位,令本廟與其他九龍寨城的遺跡,共同見證著九龍城及清朝的海防歷史。 九龍城侯王古廟建築於高臺之上,由多個部份組成,包括正殿、偏殿及花園等。
九龍城侯王廟: 歷史文物
當時有一名華人初級警員侯鐘深深同情居民苦況,但由於上頭沒有發出行動指令,只能忍氣吞聲。 直到兩團人爭執持續,侯鐘便約同十個同級同袍,私下到侯王道驅趕滋事分子,結果成功令當地重回安定。 九龍城侯王廟2025 居民均拍手叫好,並稱呼帶頭的侯鐘為「侯王」,歌頌這位為民請命的警察,甚至將當時他們口中的「市集條街」給了名字:侯王道,希望侯王保護居民。 可是這幫警察的私自行動曝光了,上級認為這是嚴重違紀,將一干人等革職。
九龍城侯王廟: 歷史
侯王廟是三幢式建築設計,由正門進入是正殿,中央供奉侯王像;左面分別是羅漢堂、佛光堂及龍華堂。 羅漢堂及佛光堂前有一個小庭院,庭院牆頭的石灣人物雕塑精美,色彩鮮明,與正殿前古色古香的亭子相連。 雖然歷史上對侯王的出處未有定案,但一般認同第一種說法,即侯王爲楊亮節,是南宋的國舅,生前封「侯」,死後封「王」,所以叫「侯王」。 據稱,南宗末代皇帝(宋帝昺)曾在楊亮節的襄助下南逃至九龍,楊護駕有功,世人敬其忠義,故建廟以紀念。 相傳侯王是南宋(1127年 — 九龍城侯王廟 1279年)忠臣楊亮節,南宋末年曾保護宋末最後兩位皇帝(宋帝昰及宋帝昺)逃避元兵而南逃,後來人們為念其忠勇故立廟奉祀。
九龍城侯王廟: 九龍城侯王古廟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佈,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 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九龍城侯王廟: 九龍城侯王古廟 (Hau Wong Temple, Hong Kong)
另一說法認爲侯王是一位曾爲宋帝昺治癒失眠症的楊姓村民。 九龍城重新規劃後,政府以為這是居民長久以來為紀念南宋侯王的命名,於是使此街名保存至今。 侯王道(英語:Hau Wong Road)是香港一條的街道,位於九龍九龍城,其名字與區內的侯王古廟有關。 侯王道是南北縱向,北向單程路的街道,北接賈炳達道,南接太子道。
九龍城侯王廟: 廟宇介紹
1920年代中,九龍城已是香港草根華人社會結集地。 當時侯王道是區內的市集街,車水馬龍,聚集了不少附近的居民,使侯王道成為龍城區丁財兩旺的地方,亦因此吸引了來自九龍寨城中的勢力人士「分一杯羹」。 九龍城侯王廟2025 鑑於九龍寨城「三不管」狀態,當時寨城集結不少黑社會社團在內經營「黃賭毒」謀利,但各個勢力均欲擴充利途,打著城外的主意。
九龍城侯王廟: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
正殿供奉侯王、觀音及諸仙,屬兩進式建築,殿前有方亭,側邊有小花園,廟頂及廟內皆飾有精美的石灣陶塑。 廟側涼亭內有一筆「鵞」的複刻,而刻於1888年的一筆「鶴」石刻則位於廟後小山。 正殿前的方亭,其歇山頂以抬樑式樑架支撐,後殿「五嶽朝天」式的山牆非常獨特,在本港極為罕見。 九龍城侯王古廟於201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亦是九龍區唯一主奉侯王的廟宇。 本廟建造年份已不可考,根據廟內的古鐘推斷侯王廟約於雍正八年(1730年)或之前建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九龍城侯王廟: 地方設施
侯王道的一時繁榮,吸引了兩支當地社團「白坤道」及「天機會」相爭。 九龍城侯王廟2025 白坤道搶先攜眾於侯王道連番造謠生事,又在晚上用糞尿弄髒侯王道兩旁,然後白天威嚇攤檔,強收保護費。 而天機會得悉後竟然對他們雪上加霜,迫令檔攤轉交保護費給他們,兩團人勢成水火,嚴重擾亂當地治安。 侯王古廟位於九龍城東頭村道與聯合道交界,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它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 九龍城侯王廟 侯王的真正身份可謂眾說紛紜,其中最廣為接納的說法就是他是南宋國舅也同時是護送宋朝末代皇帝宋帝昺南逃至九龍的功臣楊亮節,世人為表揚其忠義而建廟。
九龍城侯王古廟位於黃大仙區聯合道及東頭村道交界,其確實興建年份已不可考,按廟內歷史最悠久、於清朝雍正8年(1730年) 鑄造的一口鐵鐘推算,該廟約建於1730年或以前。 九龍城侯王廟2025 廟宇採用三幢式建築設計,正殿供奉侯王像,裡頭還有鐵香爐及石刻等,值得欣賞。 九龍城侯王廟實際建築年份並無文獻記載,推斷距今已超過三百年歷史。 相傳為紀念南宋「侯王」楊亮節協助宋帝昺逃難有功,因而建此廟作紀念。
如有天櫻花正開,大家便要把握一瞬即逝的花期,感受初春花盛的氣息。 九龍城侯王廟2025 回家後,閨密也從此不與她聯繫,打電話給她也沒接。 過沒多久,這事主發現自己不對了,身體完全不對勁,去醫院檢查也沒病,但有貧血。 九龍城侯王廟 石屋是一幢由5個單位組成的中國式村屋,以花崗巖及混凝土建成,並有金字形由板瓦和筒瓦砌成的屋頂、木梯及鐵窗框,廚房和廁所建於屋後方,反映當時的建築特色。
一般人認為侯王道名字起源,是由於聯合道與東頭村道交界的侯王廟。 當時居民為記念南宋侯王楊亮節護駕南逃九龍之事,以表忠節而建廟為謚。 原來當中的侯王非指南宋明臣,而是九龍城一位風雲人物——「侯王」侯鐘。
九龍城侯王廟: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
2005年,九龍城侯王廟動用400萬港元進行大規模翻新[2],加建了詩詞坊、許願閣等新景點[3],並於2006年重新開放[4]。
九龍城侯王廟: 歷史文物
九龍城侯王古廟位於九龍城聯合道和東頭村道交界,其建成年份已不可考。 九龍城侯王廟 但根據古廟內的古鐘推斷,廟宇大概建於1730年代(雍正八年)或更早,直至今天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廟內供奉的侯王,真正身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侯王是宋帝昺的國舅楊亮節,亦有人認為他是曾替宋帝昺治病的二伯公,更有人認為楊亮節其實是棄官行醫,所以楊亮節和二伯公,其實是同一人。 侯王廟在九龍城歷史悠久,與它有關聯的地方,更遠至馬頭圍、衙前圍和黃大仙等。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為法定古蹟,雖然建廟年份已不可考,相信是九龍現存最古老的侯王廟。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反映了香港在宋朝歷史中的重要一頁;不單記錄了香港在南宋時期的多重角色,更留下了宋帝最後的逃亡路線圖。
九龍城侯王廟: 九龍城侯王古廟
本名楊亮節,南宋國舅,宋益王(帝昰)母楊淑妃之弟。 南宋末年蒙古人來犯,楊亮節保護帝昰及衛王(日後的宋帝昺)南逃,輾轉抵達今日的東九龍。 逃難期間,楊雖染重病但仍英勇抗敵,後不幸病歿,鄉民念其忠勇故立廟奉祀。 楊生前封侯,死後封王,所以奉祀楊的廟宇一般稱為「侯王廟」。
九龍城侯王廟: 九龍城侯王古廟 (Hau Wong Temple, Hong Kong)
根據廟內鑄於清雍正八年(即一七三〇年)的古鐘推算,九龍城侯王古廟大概建於一七三〇年或以前,以供奉楊侯大王。 古廟分別於1759年(乾隆廿四年)、1822年(道光二年)、1859年(鹹豐九年)、1879年(光緒五年)1917年、1988年、2005年以及2014年經歷重修。 關於古廟的緣起有不同說法,但一般都認為侯王即是楊亮節(亦是南宋的國舅)。 他在生前被封「侯」,死後則被封「王」,因此被叫作「侯王」。 九龍城侯王廟 據說,南宋的末代皇帝在楊亮節幫助下成功逃至九龍,於是後世便建造古廟,以紀念楊亮節。
九龍城侯王廟: 歷史
清廷在一八四七年至一八九九年駐軍九龍寨城期間,寨城的官將多曾於侯王古廟參拜。 侯王古廟是本港少數廟宇仍保留了大量與九龍寨城有直接關係的歷史文物,例如由首任九龍巡檢司許文深於一八四七年所捐的香爐。 此外,其他著名的文物如一八八八年的「鶴」字石刻,至今仍可見於廟後的巨石上。
九龍城侯王廟: 建築與文物
侯王道的安寧只是曇花一現,兩幫社團之後繼續打擾居民生活,直至1930年代初港英政府為改善當地衛生重新規劃社區,民生纔有所改善。 石屋已於2015年10月9日開幕[3],活化致力保存石屋的建築特色,包括木建築的結構、石砌以及部分用磚塊建成的牆壁、金字形屋頂、設於門上的木鎖和石插孔等,以反映香港於二次大戰期間的建築特色。 石屋旁邊增建一座新建築物,設置一間多功能活動室和洗手間設施。 侯王古廟建築羣,並非建於平地,而是座落於用石砌成的高臺之上。
廟內除正殿供奉侯王外,也有供奉觀音、太歲、諸仙菩薩、十八羅漢與三寶佛。 侯王廟屬兩進式設計,從方亭內進、側邊建有小花園;通過亭子進入正殿後,可看到中央位置供奉著侯王像,在繁華鬧市中得此建築特色實屬罕見。 九龍城侯王廟是香港九龍的侯王廟,位於黃大仙區[1]近九龍城的聯合道與東頭村道交界,昔日白鶴山南麓。 自1928年開始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於2014年獲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爲香港法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