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以一羣特點鮮明的陶器為主要特徵。 以夾砂陶和泥紅陶製為主,大汶口文化遺物也有灰陶、黑陶,並有少量硬質白陶。 泥質陶器上常飾鏤孔、劃紋,有彩陶和簡單的朱繪陶。
持續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也爲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潛德巖摩岩石刻 位於蓮山鄉蓮山中學東南側100米的讀書巖塘中的豹山潛德巖(俗稱 隱山讀書巖) 內。 大巖口 考舊志,豹山有“農人望岫上雲,佔晴雨常驗”的記載。 豹山可能原屬挺 拔峭峻,後因地殼變動,逐漸下沉,故今之豹山已呈一座矮小山巔屹立在塘水中,巖之底部 已被水淹泥浸。
大巖口: 歷史
佛像解放後毀掉,至今 仍保存一對白玉雕塑的觀音蓮座。 川巖摩崖石刻 位於城北鄉石獅村的川巖北進口右側峭壁上。 川巖北南貫通,巖高18 米, 寬50米,長380米。 一水自北向南川流,內築一條古通道,進出口和巖內架設有三座渡 橋。 大巖口2025 北進口石壁下的三角錐體大石上刻有“山水之腴”橫排陰刻楷書,字徑50釐米,爲清同 治丙寅年(1866年)蔣漢卿書刻。 錐石右側內還刻有清皇封正六品山主黃瑞林,捐助修川巖橋 墩、石階路碑記。
- 與北蟠(盤)龍山和東之馬鞍山相對峙,形成天 然屏障,迴護城郭,西矗瞭高嶺。
- 恭誠寺,位於福利鄉留家灣村南80米,始建於宋末,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進行重修, 分上、下二廳,中間爲天井,呈四合院式長方形。
- 1959年首次發現在山東省寧陽堡頭村,遺址位於堡頭村西和泰安的大汶口一帶,故名。
- 位於山東泰安的大汶口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也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
- 歷經明末、清代八次重修擴建,至道光十四年 (1834年)學宮全面落成。
- 大汶口墓地出土物中,既有彩陶又有黑陶、白陶,既有高等級墓葬又體現出明顯的貧富差異,它是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還是更晚一些的夏代、商代文化?
接近水平或貼合入侵造成的位於地層間平面侵入岩稱為巖牀。 大巖口 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居民,以體質人類學分析,與中國南方的河姆渡人,南島民族,臺灣原住民族及南亞人有明顯的差異[13]。 由DNA檢測,在新石器時代,與大汶口文化同樣居住在黃河流域的居民,與現代東亞地區族羣(包括中國漢族、日本和族、韓國朝鮮族等族羣)血緣接近[14]。 此碑刻於民國4年仲夏, 高1.12米,寬1.34米,厚12釐米。
大巖口: 文化與族羣
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分左、右兩 座炮樓,矗立於村頭兩旁。 右樓通高7.37米,有樓三層,皆磚木結構,硬山頂。 大巖口2025 左炮樓通高10.21米,分四層樓。 走入萩城城下町,可欣賞沿途古色古香的白牆黑瓦建築,還可以租借和服漫步於老街上,感受濃濃的幕末氛圍。 每到11月中旬~12月上旬的「草紅葉」是最受歡迎的季節,在廣闊的山坡上拍照,更有一股秋天的蕭瑟之美。 相鄰縣級行政區有,北接漵浦縣,東北與隆回縣爲鄰,東南和武岡市接壤,西南與綏寧縣接鄰,西部和會同縣交接,西北和洪江市相連。
“古塔矗巖阿,煙雲幻象多; 大王風過處,仍是舊山河”。 社公山摩崖石刻 位於葛坡鄉深坡村南社公山腰,其山腰有一巖,俗名寶巖,隆冬大 雪無被也可借眠, 巖外8米處懸崖上有一天然平板青石。 據光緒《縣誌》載,此巖爲詩人蔣 拙吟詠之處。 大巖口2025 明代(具體年份不可考)邑令王海觀陰刻“吟所”二字於其中,字徑40釐米,右 邊陰刻“邑令王海觀爲”;左邊陰刻有“詩人蔣拙堂書”,其石刻腳下有以上相同文字。
大巖口: 大汶口文化
其詩云:“選石裁詩偶落名, 大巖口 爲他幽谷少同聲;倘能飛至西湖上,更有三生一段情。 嶙峋羅列勝天門,滿眼青蒼翠滴痕; 偶繼昌黎千仞興,筆鋒墨沉達崑崙,削壁梯雲好賦詩,幾行醉墨仗青藜;山深不許凡夫見, 只許清風明月知。 漫說雲根袖裏收,層層懸壑少人遊;直攀絕頂空宵漢,定有蕭湘一派秋。 ” 大巖口 左署“永曆癸已秋(1653年)江夏朱盛濃題並書”。 舊志載,朱盛濃爲明永曆王總督待郎,清 順治四年(1647年)大兵破平樂。
1980年後,政 府撥款,對南門、東門進行全面維修。 富川明城位於富川瑤族自治縣都龐嶺餘脈的西屏山下,富江上游西岸的瞭高嶺旁。 據舊 志載,於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從鐘山鎮徙遷於此建城池。
大巖口: 文化特徵
進深4.5 米,闊4.6米,厚44釐米,有槍眼11個;第三座爲主樓,與第二防線相距26米。 進深3.6米、 闊4.17米, 大巖口 樓基和門皆爲青石。 四牆爲青磚砌造,牆厚44釐米, 1950年曾擊退湖南土匪莫鳳山百餘人的搶劫進攻。
大巖口: 歷史沿革
此次重修,將閣樓增高一半,增建一樓,呈爲三層閣樓。 1986年由縣人民政府撥款維修,復 大巖口2025 大巖口 原一新。 恭誠寺,位於福利鄉留家灣村南80米,始建於宋末,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進行重修, 分上、下二廳,中間爲天井,呈四合院式長方形。 “在1959年首次發掘後,考古工作者分別於1974年、1978年對汶河北岸進行兩次發掘,3次發掘充分證明該遺址面貌涵蓋大汶口文化早中晚期各個階段。
大巖口: 歷史文化
摩崖刻於巖口右側巖壁上,佔壁面長5.4米, 寬98釐米, 大巖口 中間爲序文。 記述富川新華瑤區的信仰, 其餘爲募捐芳名, 刻於清鹹豐十年 大巖口 (1860年)。 巖內敬奉有觀音、風神、雨神、甄王大帝、雷神、電母。
大巖口: 文化事業
世界上最大的巖牆羣位於加拿大西北地方的馬更些巖牆羣[1]。 洞口縣始建於1952年2月16日,以武岡縣(今武岡市)的第八、九、十、十一區全部和第三區部分地區爲行政區域。 因縣城西南有洞口潭(洞口塘)得縣名。 大巖口 考古學者也注意到大汶口文化與良渚文化之間的文化共同點[5]。
大巖口: 歷史文化
每邊長83釐米,中軸線兩邊雕刻羊、馬、象、鳥、如意花圖案對稱, 上額書:“永振儒風”。 大巖口2025 窗外繪山水及古典人物故事彩墨壁畫。 是瑤族地區古代生童讀書之 所,至今保護完好。
大巖口: 大汶口文化
蔣炳然又名 世昌,號“夢蝶山人”。 在富川小有名氣,自稱“天南第一家”。 蘭 花石刻碑高0.4米, 橫寬1.03米。 大巖口 大巖口2025 畫題爲“清格獨標”,其蘭作用筆自然大方,古樸蒼勁。 “石刻”對研究富川近代繪畫藝術有一定價值。 羅佳本炮樓 大巖口 位於葛坡鄉羅佳本村西南村頭。
大巖口: 文化事業
以上考古得到的資料都證實了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期, 夏禹時代確實存在著釀酒這一行業。 1959年首次發現在山東省寧陽堡頭村,遺址位於堡頭村西和泰安的大汶口一帶,故名。 在大汶口的許多遺址中都發現氏族公共葬地,各墓之間隨葬品的多寡懸殊。 在後期墓葬中,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這時可能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 然而,大汶口文化最重要的發現在於陶器上發現了類似文字的記號,這種疑似文字的刻畫記號極可能與漢字的起源有關。 大口巖摩崖石刻 位於新華鄉東灣村東面400米的大山腰的大口巖內, 大巖口2025 巖離地相對高 度爲90米, 巖口高10米,寬11米,進深40米。
大巖口: 文化與族羣
解放前後,是富麥公路線上的主要橋 梁之一。 1980年,縣交通部門進行過加固維修,曾經受過現代坦克和載重汽車重壓。 建築羣體由石拱、橋亭、閣樓三個部分組成。 橋長爲26.7米,單拱,皆石砌,寬4.7米, 高5米,拱矢高4.35米,跨度7.3米。 橋亭由28根圓木柱抬梁構架組成,中聳一樓,跨屋一楹, 兩側欄柵木凳皆具。
常偕同仁數人遊三輦村 (即今新華鄉新新華、井灣、東灣村公所轄區),愛其山石所鐫。 據傳,朱盛濃爲宣傳發動當 地瑤漢人民抗清復明,可惜歷經戰禍的富川瑤漢人民,不願從戎,特別是歷遭離難的瑤族人 民,無心政治。 朱盛濃舉事無望,只好題下了“知米”二字,意指當地人民只知米糧,不知 政事。 靈溪巖摩崖石刻 位於福利鄉霧溪村鴨母塘北面的本面山西南山腳的靈溪巖 (又名讀 書巖)內。
巖高6米,寬2.4米, 進深18米。 巖口右側,離地50釐米,陰刻有“新建真君閣題名記碑”嘉泰元年(1201年)所刻。 進深6米處,刻有“法輪駐記”,記載了宋淳祐年間(1241~1252年) 南嶽僧人棲真子,來到 真君巖內進行修煉的史事。 巖壁上分別於明萬曆二十八年 (1600年) 、四十五年、天啓四年 (1624年)和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刻有6塊捐募芳名碑。 始建於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原位於縣西南郊一里許。 於正德元年(1506年)徙建城內北隅(即今址)。
大巖口: 歷史
解 放前,離摩崖石刻3米處建有八角亭一座,實爲吟詩、消暑之好去處,現亭已拆毀。 磻溪橋,位於富陽鄉鞏橋村南20米的磻溪河上,始建於清道光庚戌歲(1850年),是湘桂 古道上的大型實用石拱橋。 橋體選用河岸及河牀自然生根岩石作基,橋體堅固而造價低。 橋 長17.5米, 寬5.5米,高3.9米,橋面厚度爲0.6米,分3拱,每拱跨度4.8米。 採用我國橋祖 “趙州橋”的建造技藝,石拱平砌、空腹,造型美觀。
大巖口: 文化事業
據出土文物考證,屬舊石器時代,列爲縣文物 保護單位。 橫山遺址位於縣城東南6公里古城鄉橫山街西南面, 古城中心校、縣職業中學後的橫山 南面一側。 橫山高約50米,南面有一巖,巖口朝南,離地面5米,寬6米,進深20米,內高5 米。 1980年10月列爲縣文物保護 單位。 七都奉縣勒碑 位於富川舊署遺址上,現移至慈雲寺瑞光塔下。 此碑刻於清同治七年 (186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