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亦是新加坡、南洋移民史、歐美閩籍人口移民史的一部份。 此時北角已存在,而且天后一帶的貿易擴展到渣華道,但銅鑼灣的人口更密集。 九龍灣屬於邊區2025 九龍灣屬於邊區2025 銅鑼灣、大坑、跑馬地一帶至今一直是香港福建人以及南洋華僑的集中地,小福建社區則在戰後移民潮才伸延到北角,此前維多利亞城各族羣亦有,銅鑼灣的人口以福建籍為大多數,尖沙咀以及深水埗區以廣府人和四邑人為多數。 九龍灣屬於邊區2025 天后、大丸等是銅鑼灣個別地方的俗稱,但沒有具體範圍。 隨住荃灣新市鎮發展,荃灣區人口不斷增加,政府為咗減輕區議會資源分配嘅負擔,就重新劃分地方行政區,喺1985年4月1號成立「葵涌及青衣區議會」(1988年4月1號改叫「葵青區議會」),集中服務葵涌同埋青衣居民。
銅鑼灣警署職務於八十年代末期平分給灣仔警署和北角警署。 1950年代前的銅鑼灣的海岸線和現在的不同,現時銅鑼灣西東角周圍的繁華商業區亦是填海得來。 而原銅鑼灣市中心(銅鑼灣(東))以發展住宅為主,亦是銅鑼灣管理的中心。 銅鑼灣位於灣仔以東,北角以西,大坑,跑馬地以北,橫跨灣仔區及東區:東包括銅鑼灣街市,盡頭為銅鑼灣社區中心,以油街和北角分隔,西至堅拿道天橋(鵝頸橋),南至銅鑼灣道及禮頓道,銅鑼灣道以南屬大坑,禮頓道以南屬跑馬地、禮頓山、加路連山。
九龍灣屬於邊區: 社區組織
而福建華僑一直致力收購區內同鄉的舊樓重建,區內的業主和北角一樣以福建籍為絕大多數,區內的主要重建商同為菲律賓華僑的金朝陽集團。 以全世界最貴月租租出的京華中心同為菲律賓華僑持有,很多南洋華僑亦大量購置銅鑼灣一帶的物業,區內有菲律賓第二富豪的裕景中心和和新加坡首富的信和廣場,在銅鑼灣區國際化以後,又加入香港、內地、以及世界富商投資。 油尖旺區以廣府人為主,但南洋華僑亦有投資,如香格里拉酒店。 大丸百貨開業後,因為該百貨公司成為香港地標之一,每年亦有大量利潤,於是多家日資百貨公司先後在銅鑼灣開業,令銅鑼灣成為港島主要購物中心。 銅鑼灣西亦有了大丸之稱,大丸雖然已結業20年,但此名稱在小巴仍沿用至今.
- [3]區內工業隨八十年代香港工業北移而息微後,部分改為內地廠房支援辦公室,亦有部分改建為迷你倉或OUTLET特賣場等。
- 此外,區內建有多項文娛康體設施,包括高山劇場、九龍中央圖書館、九龍仔公園及泳池、何文田康樂中心等,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休憩及活動場地。
- 因為銅鑼灣商業區光污染,聲音污染嚴重,他們的物業被收購後又遷入天后以及跑馬地一帶,或租出物業成為樓上舖,跑馬地一帶的閩籍人口比北角更密集,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總堂亦設在跑馬地,分堂則設在北角和香港仔。
- 銅鑼灣亦是新加坡、南洋移民史、歐美閩籍人口移民史的一部份。
- 80年代開始,在監視政府的區議會事務上,雖然區議會是以選區為主,18區為副,銅鑼灣一個選區(西部)劃入區議會灣仔區,希望帶動灣仔區的住宅發展及分享商業設施,二個選區(東部)連維園劃入區議會東區,希望帶動東區的商業發展及分享文娛設施。
九龍城區的幼稚園及中小學合共超過 200 間,是全港最多學校的地區,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都會大學也是位於九城區。 此外,區內建有多項文娛康體設施,包括高山劇場、九龍中央圖書館、九龍仔公園及泳池、何文田康樂中心等,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休憩及活動場地。 1963年開始編成嘅法定分區,係香港現時嘅基本分區。 而法定分區,就係香港人地址上嘅分區,香港政府部門,好似規劃處、消防局,都係參考法定分區來行政。
九龍灣屬於邊區: 九龍灣
隨着工業轉型及商業發展,填海地段於1981年起用作啟德機場停機坪和貨運區、九龍灣工業區、九龍灣貨物起卸區和牛頭角工業區等用途[1],北面亦成麗晶花園及啟業邨一帶的住宅區,而由地鐵九龍灣車廠上蓋德福花園則成為區內重心。 天后是從地鐵站名而衍生出來的通俗叫法,並不是實際存在的地區,天后的定義和理解因人而異,銅鑼灣包括整個天后的地區,如果以天后港鐵站中心劃一個由一個圓型選區般大的大圈,都只包括銅鑼灣命名的建築,包括維園選區大部,未到銅鑼灣街市,包括維園大部。 天后選區中間小部銅鑼灣天后廟,及大坑選區北部的皇仁書院和銅鑼灣運動場和香港中央圖書館。 整個銅鑼灣(包括整個東面和西面)在城市規劃分區屬於H6銅鑼灣區[9]香港中央圖書館的建設,便是以銅鑼灣整區為考慮的全港性建設。 基本上多數成年人(80年代以前出生)也有去銅鑼灣裁判司署的經歷。
- 喺清朝嘉慶年間嘅《新安縣誌》已被列作古蹟;而個島同土瓜灣一名嘅緣由可追溯至1902年由香港政府製作嘅《九龍半島圖》,嗰時個島已被標作「土瓜環島」。
- 1968年5月起,九龍、新九龍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
- 1947年,新界北約理民府拆分為元朗理民府及大埔理民府,前者管轄元朗和青山,大埔、沙田、上粉沙打和西貢則由大埔理民府管轄。
- 喺牛頭角附近,九龍灣東北角嘅填海區亦都係叫做九龍灣,以前叫做牛頭角工業區。
近年不少中、小學生開始用港鐵站名來稱正式地址,如以彩虹為正式地址名去彩虹站一帶的地方,雖然只是很少量的人把天后作為地址的開首,因為天后並不是一個真實的區域,會做成一定郵政上的混亂。 銅鑼灣的消費區早期以南洋閩籍華人為主,後來又加入鄰近的北角以及灣仔區人口消費,再後來更發展成港島以至世界最主要的消費區,不少居於山頂的富商也到銅鑼灣消費(此前以到中環為主)。 九龍灣屬於邊區 九龍灣屬於邊區2025 九龍灣屬於邊區 銅鑼灣地理位置位處香港島的中心,是文娛,酒店和住宅區. 九龍灣屬於邊區 文化方面有香港第一間官中男名校皇仁書院、銅鑼灣天后廟、銅鑼灣嶽王古廟、維多利亞公園及香港中央圖書館,亦包括銅鑼灣區內的社會設施民政事務總署銅鑼灣社區中心,銅鑼灣街市和銅鑼灣消防局。 商業活動分佈於區內的繁忙街道、黃埔花園及公共屋邨商場之內;工業活動則多數集中在土瓜灣及紅磡分區。
九龍灣屬於邊區: 九龍區法定古蹟
隨着人口逐步由港九市區遷移到新界新市鎮,屬港九市區內的油尖區和旺角區的人口也逐步減少,為資源能更有效地運用,該兩區於1994年合併成為油尖旺區,十九區又變回十八區。 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中曾使用九龍中、九龍東、九龍南、九龍西、九龍東北、九龍西北和九龍西南等劃分。 政府曾經計劃將個灣嘅一部分,甚至成個灣,填咗嚟同啟德機場一齊供應土地嚟起住宅,運動場同埋一個郵輪碼頭。 土地需求嘅淢少,同埋環保問題,使到計劃要重新檢討。
及後太子道分東西,太子道西(Prince 九龍灣屬於邊區2025 Edward Road West),由大角咀東部開始,經旺角、何文田北,到世運公園。 而太子道東(Prince Edward Road East),由世運公園,經前啟德機場北邊、九龍城南部、新蒲崗南部,到牛池灣,接駁觀塘道。 寶馬山、西灣河海旁屬於高尚住宅區;而鰂魚湧及北角是傳統地段的市區住宅區之一,交通方便,收入中位數是全港第四高[來源請求],但筲箕灣及柴灣有15座公屋,23座居屋,使東區內部收入差異大。
九龍灣屬於邊區: 分區
即使無綫電視在2003年將總部遷至位於將軍澳工業邨的電視廣播城,其官方地址仍使用「九龍將軍澳工業邨駿才街七十七號」[11]。 其他配套方面,九龍城區有三間大型私家醫院,包括播道醫院、香港浸信會醫院、聖德肋撒醫院,公立醫院就有提供精神科、康復科和呼吸內科的急症及延續護理服務的專科醫院九龍醫院,以及新落成的香港兒童醫院。 九龍灣屬於邊區2025 區內亦設有多個特色公園及文青好去處,包括九龍仔公園、九龍寨城公園、啟德跑道公園、啟德郵輪碼頭公園、牛棚藝術村、高山劇場,而且毗鄰就是獅子山郊野公園,可隨時登山飽覽香港景色。
九龍灣屬於邊區: 九龍城區
現時香港區議會主要分做18個政區,夾埋叫「香港十八區」。 九龍灣屬於邊區 1982年到1994年期間,油尖旺區係兩個區:油尖區同旺角區,嗰時夾埋叫「香港十九區」。 九龍東北鑽石山(Diamond Hill (Area))同牛池灣(Ngau Chi Wan (Area))都係區,不過因為佢重係半鄉郊,所以歸做地方(Area)。 重有黃大仙、九龍塘、石硤尾三區以北劃做龍翔道地方(Lung Cheung Road Area)。 香港早期政區最出名係四環九約,係香港首府維多利亞城嘅管治分界。 而其他地方因為人口無咁多,重係鄉村,就無分得咁仔細。
九龍灣屬於邊區: 區議會
勵德邨,南華體育會仍用銅鑼灣名稱為地址亦不算錯誤。 但在這兩建築南面(勵德邨入口)的大坑和掃桿埔地區多數亦不會用銅鑼灣。 而區議會選舉大坑北面和加路連山同屬B05大坑選區。 由於而銅鑼灣(東)在香港歷史上一直是香港的主要已高度發展住宅區及市區之一,不少全港性的康樂文娛設施如維園,中央圖書館等也設於此區。
九龍灣屬於邊區: 香港島
九龍灣商貿區大部分土地為新填海區,因九龍灣毗連舊啟德機場,因此有大量物流公司於工廈設置倉庫,不過機場關閉後,物流、倉庫等工業也遷移到葵涌、青衣等地區。 九龍灣設有港鐵九龍灣站,亦有港鐵車廠,位於德福花園之下,為列車提供清洗、測試、維修的地方,而港鐵公司的總部大樓亦建在車廠上蓋。 近年政府大力發展土瓜灣至啟德,土瓜灣一帶多舊樓,租金售價較親民。 至於啟德發展區,隨著政府不斷批地,料未來將是九龍區內供應重鎮,陸續有更多大牌屋苑進駐,供應中型單位,令啟德成為新的商住熱點,建立自給自足的社區,非常適合有小朋友的家庭上車置業。 位於銅鑼灣西的東角,位於現時在崇光百貨附近的東角道,以及東角Laforet商場(原為東角Nu Face Sogo)。 另一方面,因為銅鑼灣東角的稱呼,銅鑼灣東角周邊也有「東區」的別稱,現時仍保留的痕跡包括禮頓道的電訊盈科電訊大廈及怡和街的華人銀行東區大廈等。
九龍灣屬於邊區: 銅鑼灣
直到1970年代,觀塘衛星城市和牛頭角填海工程陸續完成,餘下九龍灣部份就同步從牛頭角及啟德近九龍城的停機坪兩端迎頭進行填海,工程於1973至1974年度完成,部分土地曾被劃作若干個臨時房屋區,其中以1975年設立的九龍灣臨時房屋區幅員最廣。 九龍塘為低密度尊貴豪宅地段,區內以洋房別墅為主,是中產人士及隱形富豪聚居地。 雖貴為豪宅地段,卻絕不隱蔽,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港鐵九龍塘站是東鐵綫及觀塘綫的轉車站,前往港九新界各區非常方便。
九龍灣屬於邊區: 香港政區
銅鑼灣的奇力島(古名燈籠洲)[註 5]曾於1991年發現隋代至南宋時期的貨幣,證明銅鑼灣地區大概早在隋代(公元581年至618年)年間已有居民。 九龍灣屬於邊區 2006年為止,荃灣區總面積約莫60.01平方千米,人口28萬8728[1],佔香港人口百分之4.2。 長沙灣是本港製衣及成衣批發基地,長沙灣道和工廠大廈內有多間服裝店專門做批發,亦可以散買,價格較專門店低。
九龍灣屬於邊區: 人口
啟德機場自遷往赤鱲角後,維港北岸騰出了面積可觀而發展潛力優厚的土地。 隨著新發展區的基建工程陸續開展,九龍城區將會有另一番新景象。 九龍東(英文:Kowloon East)係指香港九龍東部嘅地區,一般嚟講範圍包括黃大仙區及觀塘區。 傳統上九龍嘅東、西係用「火車路」(即九廣鐵路英段,家下東鐵綫)為界,所以九龍城區(即紅磡、土瓜灣、九龍塘等地)喺好多人心目中其實都係屬於九龍東;早期香港地鐵打算起穿過嗰區嘅鐵路就叫做東九龍綫。 九龍灣屬於邊區2025 有啲政府部門將九龍城區都當係九龍東,但亦有唔少政府部門(好似香港警務處嘅警區)將九龍城區當係九龍西。 九龍東唔係一個有嚴格定義嘅地區名稱(有嚴格定義嘅只係九龍,唔係九龍東);好多政府機構都用九龍東嚟劃分地區,但定義未必一樣。
九龍灣屬於邊區: 新界西
跟據返2011年嘅人口普查,荃灣區嘅人口有304,637人[2]。 西以屈臣道、麥連街、蜆殼街、留仙街(連接英皇道及天后廟道交界)、雲景道及怡景道和灣仔區為界;南和南區為界。 中九龍幹線是6號幹線的一部份,貫通油麻地、京士柏、十二號山、採石山、馬頭圍、馬頭角、啟德至九龍灣,全線均為三線雙程分隔公路,全長4.7公里,包括長3.9公里的隧道路道,預計於2026年竣工。
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深水埗區、油尖旺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 「九龍半島」在中國古籍包括九龍連同新界的地方[2],但今日一般指九龍在界限街以南的半島部分。 而天后作為通俗地區名,已經被過份亂用了,每個定義的天后距離很遠,如銅鑼灣中央圖書館及北角威景臺,摩天大廈及大坑勵德邨。
九龍灣屬於邊區: 政府及司法機構
2009年,位於新界西貢區將軍澳寶林的大型商場新都城在宣傳板上以「東九龍最大購物中心」自居,由於寶琳實際上是位於新界西貢區將軍澳北,因此遭到真正為東九龍區最大的購物商場——位於九龍灣的MegaBox去信表示不滿,後來新都城刪去有關字眼,事件不了了之。 九龍灣屬於邊區2025 2006年,長實集團位於新界葵涌的樓盤雍雅軒,由於在電視廣告宣傳其處於九龍區,因而被廣播事務管理局發出勸喻,指廣告誤導。 於2008年落成、同樣位於葵涌的新鴻基地產商廈項目,卻被命名為九龍貿易中心,更以「九龍西商業新據點」自居[12]。 九龍灣填海區有港鐵觀塘綫嘅九龍灣站服務,亦有好多巴士線。 喺牛頭角附近,九龍灣東北角嘅填海區亦都係叫做九龍灣,以前叫做牛頭角工業區。
2021年香港十八區的人口密度,以觀塘區最高,每平方公里有59,704居民。 而深水埗區的人口密度在1997年之前是最高的,但由於西九龍大量填海,增加深水埗區的面積,使人口比例大大降低。 雖然新界北的北區和元朗區皆有廣袤的平原,但由於大部分土地保留作鄉郊用途和原居民的村地,故市中心一帶雖然人口稠密,但全區整體人口密度仍然偏低。
九龍灣屬於邊區: 荃灣區
同樣道理,位於灣仔的銅鑼灣消防局服務對像也是全銅鑼灣。 1950年代銅鑼灣的經已過度發展,香港政府便在銅鑼灣東角一帶大量填海。 九龍灣屬於邊區 九龍灣屬於邊區2025 奇力島連陸,使銅鑼灣擁有一系列全港性的文娛、商業設施。
其中香港海底隧道、維多利亞公園、港鐵天后站、怡和午炮等則位於銅鑼灣東區部份。 九龍灣屬於邊區 銅鑼灣曾管有大坑及掃桿埔北部,填海後南面和北面關係減弱。 現今勵德邨,南華體育會便是銅鑼灣當年最南部,現今這兩建築地址仍包括銅鑼灣。
九龍灣屬於邊區: 主要建築
球隊於 年度球季,獲得香港乙組聯賽亞軍,晉升上香港甲組聯賽競逐。 九龍灣屬於邊區2025 2001年時,九龍的人口總數有2,023,979人,佔全港30.2%。 而歷史記載,1860年九龍人口不足1千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