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啟用後,政府大球場被重新命名為香港大球場。 1956年亞洲盃足球賽、1995年皇朝盃、賀歲盃、2009年東亞運動會足球比賽決賽及巴克萊英超亞洲盃等大型足球賽事都在此處舉行,2009年東亞運動會七人欖球比賽及每年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亦在此處舉行,現為港超球隊主場。 2015年由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斥資3100萬元重鋪草地,封場5個月後竣工,政府往後每年斥資1200萬元保養草場[12]。

2013年8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表示計劃於2014年為香港大球場重鋪草皮,並且根據海外專家意見,在香港大球場部份草皮位置以試驗性質種植兩種百慕達草[9]。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此外,局方亦會成立一支專家小組,成員來自香港足球總會、香港欖球總會及草地專家等,向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改善建議[10]。 2021年11月,康文署在提交區議會的文件再指出座位縮減至9,000個,另會保留真草球場供足球及欖球比賽之用,並加設達國際標準的田徑比賽設施,包括環繞球場的400公尺跑道[15]。 在沒有比賽或大型活動時,則會開放予市民和學校等團體預訂舉辦體育活動[16]。 政府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提出「體育及康樂設施五年計劃」,當中包括重建香港大球場。 香港大球場受現有設施方面的限制,難以完全配合大型活動的需要,因此政府將興建啟德體育園提供先進的體育設施,包括一座5萬座位的主場館。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打卡籃球場5. 「青衣魚」作設計靈感:青衣長亨主場

掃桿埔原本是埋葬1918年跑馬地馬場大火死難者之地。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此外,當地的咖啡園早年建有一座天主教墳場[2]。 其後港英政府將該處之白骨墳冢遷往雞籠灣,於清理過掃桿埔後,於1952年在現址興建政府大球場。

  • 步向這個隱蔽的球場,即時入眼的不是急不及待想投籃的籃球架,而是圍著球場四邊的綠色鐵籠,加上頭頂上的天橋底,球場可以說是完全被包圍起來,與其他開陽的街場對比極大。
  • 如果問你銅鑼灣遊樂場籃球場在哪一個區,你會答在銅鑼灣嗎?
  • 因為體育館並非住宅建築,故此房屋署允許建築師在限定預算內自由發揮;不過以美林體育館上蓋為例、其建築預算為每平方米約3,000元(設計時期)[2],故此體育館的建築物料亦需加以考慮。
  • 1997–98年亞洲球會錦標賽四強至決賽階段均於香港大球場進行,浦項製鐵和大連萬達分別擊敗希拉爾和柏斯波利斯進入決賽,浦項製鐵憑互射十二碼以6比5擊敗大連萬達奪冠。
  • 當時的籃板橫寬6呎(約1.83米),豎高4呎(約1.22米),中間也沒有小方框。
  • 香港地寸金尺土,往高空發展自然成為金科玉律。
  • 兩位置區寬度均為85釐米,它們之間隔着30釐米寬的中立地帶,目的在於減少在最後一次罰球之後出現籃板球時的身體衝撞。

在西元2010年以前的舊制罰球線也有跳球圈,故可見罰球線長度與跳球圈直徑相同,圓圈在禁區部分以虛線呈現。 但事實上自2002年不再有罰球線跳球的規則後,就有些球場不再畫虛線部分。 油麻地渡船街天橋底,曾經有不少露宿者在此留宿,後來政府封了橋底,造了一堆錐形石陣,之後又將之變成了一個遙控車車場。 天橋底下有蓋可遮風擋雨,卻又無礙陽光和空氣灑入,多年以來,這裡一直是老人歇腳休憩、年輕人夜遊浪蕩的好地方,一些出入方便的天橋底,更成為許多無家者一個特殊的家。 球場處於的銅鑼灣村有邱、何、陳、李、黃、謝等姓村民,並以姓邱為主,村民以這個地方地形似銅鑼,所以命名為「銅鑼場」,不過當時華民政務司認為「場」字不像住宅區的名字,因此改名為「銅鑼灣」。 球場上蓋為一對拱頂,覆蓋東西看臺,在兩邊形成一個碗形座位圈,足以遮蓋場內75%的座位。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場地

石籬Grind主場是由Nike主理的球場重生計劃,最大特色就是以2萬對回收波鞋,結合膠樽、纖維、皮革等製成的Nike Grind鋪設而成,為一些本被廢棄的舊物賦予第二生命,身體力行地推動循環再造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美林體育館(英語:Mei Lam Sports Centre),是香港的一所室內體育館,位於沙田大圍美林邨第三期,行政上屬於沙田區。 籃圈是球籃的一部分,由直徑為2釐米的實心鐵條製成圓形,內徑45釐米,漆橙色。 圈下裝設小環或類似的東西,以便懸掛籃網。

最原始的球籃是用裝桃的籃子,它上下15吋,釘在高10呎(3.048米)的牆上。 1895年將球籃裝在鐵絲編成的遮板上。 由於籃子易於損壞,1896年改成鐵圈上裝有拉繩的有底線網;每當球進入網後,拉動繩子使球翻滾出來。 直至1913年才將網底切開,球可以從籃圈通過籃網直接下落。 2010改制後除了將禁區變為長方形,另新增籃下進攻免責區,此區內容許不嚴重的進攻犯規,形狀為籃圈中心向外1.25米的半圓,背對籃板,籃圈中心到籃板之間的空隙以直線延伸。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籃球架

其兩側分位線的長為10釐米,寬為5釐米,與罰球區邊線垂直、分位線不包括在中立區的寬度內,中立區的深度可理解為1米。 在罰球時,站在罰球區兩旁第一、二位置區的雙方隊員,在球觸及籃圈前. 不得離開自己的位置,不得佔據中立區域的空間,此時,中立區域兩側的分位線應被看成是「立體的牆」,踩線或踏入中立區域均為違例。 籃球場規定區域之一,指除前場外,包括中線在內的另一部分場區是某隊的後場,某隊在自己的後場控球時間不得超過『8』秒鐘。 愛定籃球場位於屯門友愛和安定邨的愛定商場上蓋,由民坊、Red Bull 及 SWL攜手打造。 三方將平平無期的屋邨籃球場以藝術手法改造,本地藝術家以鮮艶的紫、藍、黃顏色作主調,配以「紅白機」時代的低像素畫風,帶點美式街頭風格之餘,在高空看起來甚具立體感。

步向這個隱蔽的球場,即時入眼的不是急不及待想投籃的籃球架,而是圍著球場四邊的綠色鐵籠,加上頭頂上的天橋底,球場可以說是完全被包圍起來,與其他開陽的街場對比極大。 進入球場後,由於場地有限這是一個只有半場的球場,而有趣的是在場的另一邊卻有兩張乒乓球檯,場地規劃絕對是用盡每一個空間,非常適合地少的香港。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如果問你銅鑼灣遊樂場籃球場在哪一個區,你會答在銅鑼灣嗎?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籃圈

此外,籃板的支柱應適當包紮,以防運動員受傷。 是籃架伸入球場內的那部分,裝置在籃球架上的長方形板。 橫寬1.80米,豎高1.05米,用3釐米厚的硬木或透明有機玻璃製成。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籃板面必須平整,呈白色(透明籃板除外)。 上面的各條線寬均為5釐米,顏色相同,並應與籃板色有明顯區別。 如果籃板是透明的,則線條為白色;若是木質的,則畫黑線。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草地保養

答案其實是在大圍松嶺路旁,也就是由沙田至城門隧道的高架行車天橋橋底,地點隱蔽,人流亦少,與人煙稠密的銅鑼灣剛好相反。 其他曾在大球場舉行表演賽的外國球會包括紐約宇宙、車路士、阿仙奴、曼聯、紐卡素、AC米蘭、國際米蘭、祖雲達斯、巴塞隆納、PSV燕豪芬、橫濱水手、布拉格斯巴達、水原藍翼、洛杉磯銀河[29]、浦項制鐵、清水心跳、城南一和等。 香港大球場可以容納40,000名觀眾,場館分為3層,座位種類分為主層座位、高層座位、廂房座位及輪椅座位。 翻新時也特意添加了許多香港特色,例如球場邊界的箭咀象徵著山景,上下兩邊則是香港天際線,而籃球架旁有代表香港的建築物,充滿本土情懷。 本地社區營造工作室一口舍將青衣在地特色作為翻新長亨球場的靈感,運用黃、橙、藍、紫等青衣魚身上擁有的顏色,組成青衣島的形狀,並繪塑於球場中央,斑斕顏色與周圍環境形成強烈對比,而且更能藉此增加居民的身份認同,加深對社區的歸屬感。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罰球區與罰球線

罰球區兩旁的位置,供雙方隊員在罰球時為爭搶籃板球站位使用。 第1位置區位於離端線內沿1.75米處(沿罰球區斜線丈量),罰球時由罰球的對方隊員所佔據;第2位置區為罰球隊隊員站立。 兩位置區寬度均為85釐米,它們之間隔着30釐米寬的中立地帶,目的在於減少在最後一次罰球之後出現籃板球時的身體衝撞。 香港大球場是每年3或4月舉辦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的比賽場地,亦是香港足球代表隊的主場,很多國際足球比賽、演唱會和其他各種大型活動都在香港大球場舉行。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籃球場

國際籃球聯合會在1984年正式確認。 重要國際比賽場地的地面應用木料製成,且比賽館內天花板高度為7.50米,最低不少於7米,上置燈光設備。 最早的籃球場地大小沒有一定的限制,由於上場人數為9人到50人不等,根據上場人數的多少採用長60至94呎(約18—28米),寬35至50呎(約10—15米)的各種場地。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設施

現在,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球賽是世界七人欖球巡迴賽中的其中一站。 另外,香港亦曾兩次主辦七人欖球世界盃。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2012年11月9日,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表示,初步考慮啟德體育城於2019年啟用後,香港大球場隨之改變用途以取代灣仔運動場,成為香港島居民及學校的陸上運動會主要舉辦場地[7][8]。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香港特色籃球場

限制區俗稱「三秒區」、「禁區」或「油漆區」,籃球場規定區域之一,2010前的舊制是從罰球線兩端畫兩條線至距離端線的中點各3米的地方(從外沿量起)所構成的梯形區域,2010後則改成長5.8米(罰球線到底線)、寬4.9米的矩形區域。 隊員觸及此區域的任何一部分都算是在區內。 比賽中,某隊控制球時,該隊隊員在對方限制區內停留不得超過3秒鐘,否則判違例,俗稱「籃下3秒」。 出手後搶到進攻籃板或離開禁區則籃下三秒重計。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打卡籃球場1. 《季前賽》出鏡率最高:屯門愛定主場

1948年在倫教舉行的國際籃聯會議上決定擴大到3.60米(圖10)。 1952年在赫爾辛基舉行的第15屆奧運會籃球比賽中,高大隊員增多。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籃球場規定區域之一,球場中心為圓心,半徑為1.80米的圓周(從圓周的外沿量起)。 在跳球時它應被看作是圓柱體,站在圓圈外的非跳球隊員不得在跳球隊員拍擊球前將身體的任何部分越過這個假設的圓柱體。 這個概念同樣適用一於在兩個罰球區的圓圈內執行跳球時的情況。 1892年的原始規則,規定場地不可小於1200平方呎,不得大於3600平方呎。

拱頂橫跨達240米,以玻璃纖維製造,並且塗上聚氟乙烯物料,於泛光燈下呈半透光。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拱頂由懸臂支撐,伸出在環場路上空,斜向路旁草木茂盛的山腰。 茜發道網球場 (網球場3-4號) 於二零二三年九月四日至十一月三十日暫停開放; 茜發道網球場 (網球場1-2號) 於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一日至二零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暫停開放。 通州街天橋底,自2018年9月開始徹底被冷冰冰的鐵絲網圍封起來,原本不少在這裡露宿的無家者,目前只寥寥可數。 而在何文田一個甚少路人的天橋底,常年的住客是凹凸不平的地面以及突兀的熊貓和竹林雕像。 數年前行過油尖旺區,最多無家者選擇的留宿地點是渡船街天橋底和通州街天橋底,這兩處的天橋都是行車天橋,橋底寬闊,交通便利,恰好附近路人不多,為無家者提供一個相對安全又隱蔽的角落。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打卡籃球場7. 推廣女性友善:將軍澳明德主場

球場可以容納28,000名觀眾[4]。 政府大球場看臺分為東、西、南(俗稱為「大鐘底」)及場館,最初只有西看臺中央部份建有頂蓋,其後於1978年在東看臺加建頂蓋。 政府大球場見證了1960年年代至1970年代香港足球光輝的一頁,當時每逢香港甲組足球聯賽大戰時,政府大球場都會全場爆滿,掛起紅旗;向隅的球迷都會攀上位於政府大球場後面的正民村附近的山坡觀看球賽。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籃板

1940年美國曾批准使用扇形籃板,至50年代初期。 最後,國際籃聯於1954年才統一規定為現在使用的籃板尺寸和形狀。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目前在國際正式比賽中全部使用透明籃板。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香港大球場平面圖

2010年再次延長3分線及罰球區變長方形。 在籃球運動中使用籃板始於1895年,由鐵絲網編成的遮板,目的是為了使投出的球避免觀眾的幹擾。 當時的籃板橫寬6呎(約1.83米),豎高4呎(約1.22米),中間也沒有小方框。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1909年美國大學生規則委員會開始批准使用玻璃籃板,20年代出現硬木籃板。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屯門愛定籃球場

除了兩大屯門籃球場外,九龍灣啟業主場也是《季前賽》另一拍攝地點,並將會在劇情最高潮——癡漢籃球場及翰林大學籃球場決戰時登場。 啟業主場也奪得過國際建築設計大獎——城市土地學會「ULI亞太區卓越獎」,肯定了SLAB團隊、一口設計工作室及Trilingua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Design的設計實力。 包括籃板和籃板支柱,架設在籃球場兩端的中央。

球場微弱燈光和強烈的壓迫感令它享負盛名,更成港產警匪電影《殺破狼》其中一幕的取景。 但是,由於通風設計欠奉,不太建議到場打籃球,純粹打卡會更好。 對比室內籃球場,雖然室內環境更舒適,但是香港甚少公開開放的室內籃球場。 若要使用,就必須提前預約和湊夠人數,而且時間有限,未必打得盡興。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籃板支柱

在1965年以前籃網長度無統一規定. 較不正式的球場(如街頭籃球場)可能會採用金屬網免去高頻率維護的麻煩。 是1984年6月在慕尼黑舉行的第12屆國際籃聯代表大會上正式通過的(1984年—1988年)國際籃球規則的重要增修條文之一。 其目的在於防止雙方隊員在罰球時而作無謂的接觸,這也是減少隊員犯規的一項措施。 中立區域指罰球區兩旁第一位置區與第二位置區之間的一個30釐米寬的「空位」。

。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1956年規定罰球區兩側站位標明甲、乙字樣。 1958年再一次擴大了3秒區,改成高為5.80米,底為6米的梯形,促使了籃球運動向快速方向發展(圖5)。 取消中線,在邊線中點劃10釐米短線,並取消半徑50釐米的裏圈,及罰球區兩側線上的甲、乙字樣(圖6)。 1984年—1988年的規則又有新的規定,籃球場地擴大為28 ×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15米,並增劃3分線(圖8)。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籃球場(戶外免費球場)

之後出現了9人3區制(圖1)和5人兩區制場地(圖2)。 1897年比賽從中圈跳球開始,並增加了犯規罰球規定,場地又有新的變化(圖3)。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2025 大圍銅鑼灣道二分一籃球場 1936年,場地中間增畫了6呎為半徑的同心圓,罰球線離端線的距離由10呎改為17呎。

隨着籃球運動比賽規則的不斷改善,1937年國際籃球聯合會正式確定了長26米,寬14米的統一規格場地,一直沿用至1984年。 長亨籃球場是由民坊和One Bite Social以青衣島的島嶼形狀為設計靈感所打造,以不同的曲線描繪出青衣島的島嶼形狀,配以藍、紅、白主調,營造出像熱能探測器上的畫面。 長亨籃球場極具本土特色,以青衣的地理特點設計出青衣人的主場,吸睛之餘又可以凝聚一眾街坊的歸屬感,特別是青衣區的球員。 很多人誤以為銅鑼灣村籃球場位於港島銅鑼灣,但其實是位於大圍城門隧道的行車天橋底。 它的特色在於有鐵網包圍,被冠以「鐵籠球場」的稱號,而且頂部更有天橋把球場遮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