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大溪各社頭歷來開發的教案,透過由社頭成員親自指導、讓民眾實際穿戴服裝道具及走步等體驗,以及六廿四故事館的常設展覽內容,讓民眾更認識慶典文化。 挾著這股正氣,大溪大禧今年邀來四金音樂人柯智豪操刀,由保庇天后王彩樺演唱的主題曲 《紅紅OnOn》,以祈福歌舞揭開慶典序幕,7月2日開幕當天更請到神級貴賓「都城隍爺」與除疫雙將來作客,和大溪神將藝陣齊遶境,共渡關聖帝君聖誕派對。 大溪大禧2025 大溪大禧2025 夜間的藝術酬神派對「正氣Pa!」以設計轉化普濟堂廟埕,邀請「新勝景掌中劇團」將傳統的鬧臺扮仙戲融入互動科技,並以5G技術與羣眾即時連線。

雖然現在河運已經不再,但當地昔日的渡船頭仍然保存,大溪爲北橫公路的入口端,因擁有豐富的觀光資源,桃園市政府持續推展生態休閒遊憩東都心之重點發展區。 不喜歡閱讀太多文字也沒關係,大溪大禧設計書還設計另一款立體繪本書,收納整個大溪世界的慶典樣貌,從轉化大溪各個歷史生活風俗場景,到加入設計後的神奇故事,適合大人小孩閱讀一起閱讀。 大溪大禧 今年在大溪大禧期間與「島內散步」合作,推出「大溪六月廿四」系列講座與精彩遶境現場導覽,帶大家走進現場認識傳統信仰與在地知識。 「有什麼事情能讓大家突破界線、每個人都能被感染、創造現場共感的現場經驗?一首洗腦歌就是消彌界線最好的方法。」由四金音樂家柯智豪,為2022大溪大禧做了一首洗腦歌《紅紅OnOn》以敦正氣為主題、將軍的正氣步為主要發想內容,讓大溪大禧每年都在討論、神將在信仰社頭隊伍裡的步伐,變成大家朗朗上口的輕鬆曲調。 遶境路線:大溪大禧最後壓軸,就是農曆6月24日關聖帝君誕辰大溪城內遶境,隊伍將從集合點「三板橋」依序入街,以極緩速向普濟堂前進。

大溪大禧: 桃園機場路標「出境、入境」消失了 網讚:改完更好懂

觀旅局表示,野溪自大甲成功路上成功二橋,沿伸至永信運動公園步道入口附近,今年颱風盛行導致枯木、枝幹或葉片遭吹落,逐漸阻塞野溪,為避免影響該區段排水而造成淹水,經在地民意代表及裏長建議評估後,納入風景區年度搶修搶險項目,以維護遊客安全。 「名人千禧號」將於2023/24年在亞洲水域航行,提供18個「日本之最」(Best ofJapan)或「南日本之最」(Best of Southern Japan)航程。 所有名人郵輪航程均包含住宿和餐飲,行程期間旅客可自由選擇離船遊覽各個城市,其後再次登船繼續行程。 疫情之下,大溪大禧也設立線上遶境網站和直播服務,讓許多腿腳不便、已經好幾年沒能走出家門的大溪在地長者們能樂呵呵地待在家看遶境,也讓世界各地的人無需來到大溪現場,也能隨時選擇一個虛擬角色走入遶境陣列、開啟對這座小鎮的探索。 大溪區最早稱爲大姑陷,源自於平埔族霄裡社人稱大漢溪爲「Takoham」之音譯[1]。 乾隆年間,漳州人沿著大漢溪逆流而上,到此地開墾,因爲漢人認爲「陷」字不吉利,就以地處河崁地形,取「崁」代「陷」成為「大姑崁」。

  • 黃建義導覽大溪和平老街時,習慣提到大溪老街環境是友善環境示範區,有著騎樓暢通、騎樓無階梯障礙兩大利多,除了和平老街寬約7公尺的道路鋪著石板,左右兩邊各約3公尺的騎樓人行道,當陽光日曬街道石板的時候,地面熱氣上升,牽引冷空氣進入兩側騎樓空氣永遠循環流動、保持空氣清新。
  • 不只正氣包,今年度大溪大禧主視覺全展開,運用參與式設計思維,和多位設計師共同合作打造全城市的祭典體驗;與服裝設計師李育昇合作穿戴式配件,從關公口罩、神將紙帽到週週邊產品,每個人都可以在遶境隊伍中扮演正氣戰士;由大象設計操刀的城市指標系統,更集結多位傳統藝師工藝,為旅人指引、駐留大溪。
  •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以大溪老街周圍街區為主,是臺灣首座無圍牆博物館及桃園市首座市立博物館,目前擁有包括大溪武德殿、大溪公會堂、李騰芳古宅在內的6處場館及15處街角館作為館舍。
  • 用當代手法詮釋百年祭典,是臺灣具代表性、地域型的城市祭典。
  • 〔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交通部觀光署統計桃園市今年9月13個最佳觀光景點人口排名,第1名是「大溪老城區」,逼近50萬人次。

整座大溪山城將一路歡慶至7月22日,迎接農曆六月廿四關聖帝君聖誕慶典,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 60歲的黃建義領有環保部環境教育人員(文化類)認證證照,是大溪大房豆乾家族後代,25年前,他放棄原本高薪的室內設計師工作,返鄉從事文史調查,隔年921地震發生時,他到南投協助重建,發現唯有透過完整的調查記錄,才能讓毀壞的鎮容恢復原貌,回到大溪後,黃建義更積極投入在地文史調查,2008年發表《大溪遊記I》專書。 原來策展與設計有力量,能創造出一個一年一度的限定時空,讓感染著在地人、參與者、外來者的魔法同時在其中發生。 「四、五年前,在設計總架構時,臺灣文化圈剛開啟『總策展』的思維,幾乎沒有類似的地方祭典案例能參照。」劉真蓉和團隊選擇從「要觸及什麼人?影響誰?」的思維拆解,設計一系列活動,讓它們在頭、尾兩次遶境的鬧熱(lāu-jia̍t)之外發生。 臺灣廟會活動眾多,又極具地方性,每個鄉鎮都有各自的傳統習俗,一個號稱當代設計團隊希望以設計強化廟會活動,說起來容易,實行起來實在太難了。 由在地故事媽媽帶領大小朋友,從立體繪本走進大溪六月廿四慶典的不凡世界,並分享在地人參加、觀看遶境的經驗與故事。

大溪大禧: 經典花磚拼貼出優美風情,用「臺灣老花磚貼紙」輕鬆改造你的居家環境!

大溪大禧活動的時間為2023年7月22日~8月10日,地點在大溪普濟堂、大溪老街一帶。 大溪大禧 大溪大禧2025 今年更邀請重量級貴賓「都城隍爺」與隨駕將軍來作客,一起為關公聖誕宴揭開隆重序幕。 大溪大禧2025 今年度的大溪大禧特展《舞德殿》,以「神將精神的傳承」為核心,展出大溪社頭祀奉之神將與當人們穿戴上神裝裝備時、化身神格的動態表現與精神轉換。 透過「正氣步」貫穿,展覽中紀錄了大溪八組神將的行走拜禮,震撼肅穆的影像讓觀者真實感受信仰裏的凝心正氣;為使展覽活潑生動,邀請數位體驗設計團隊「叄式」一同參與,透過將軍步伐的學習裝置,引領觀者一步步找到神將與人之間的無形連結。 以「一場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重新定位傳統慶典的「大溪大禧」, 是為迎接大溪「第二個過年」之稱的關聖帝君聖誕慶典到來,

大溪區之特產爲大溪豆乾及木製品,其中紅木神桌獨特精細的雕紋最為聞名,而地方先輩在木藝基礎上引入傳統祀神藝陣神將《俗名:大仙尪》,讓大溪地區擁有上百尊的大仙尪,使大溪有神將窟的美名,為北臺灣三大神將重地區域,齊名蘆洲、宜蘭。 近年來,臺灣開放農業觀光,而大溪多山林,已開發許多休閒農莊,又鄰近臺北都會區,週休假日遊客紛至。 每年6月23日為暗訪、24正日繞大溪全境,各社頭北管、童仔、大仙尪、舞龍舞獅齊聚,由於近年來社團與陣頭持續增加,以致遶境時間延長到6月23日提前遶境,長達兩天的遶境盛會使得大溪彷彿成為一座不夜城。 延續2022敦正氣主題,周邊商品也以「正氣包」為名、涼感為訴求,讓大家帶回滿滿的福氣和涼涼意,2022再次與維大力合作,除了「關公維大力」和「神龍沙士」兩款飲品外,還有特製關公冰盒,冰冰的喝下關公的祝福,另外還有遶境必備保冷袋、涼感毛巾等系列商品,6/14嘖嘖開賣,大溪大禧慶典期間,也能在普濟堂和街角館等實體店鋪購買。 觀旅局強調,大甲鐵砧山風景特定區為中臺灣著名遊憩景點,風景區內擁有自然地貌、文化或觀光相互結合的寶貴結晶,如國姓爺插劍取水傳說發源地的劍井廣場,列為臺灣十二景之一的鐵砧夕照,雕塑公園內的共融式遊具與夜間照明光雕秀,以及臺中市首條挑戰型自行車道等。

大溪大禧: 大溪大禧臉書

設計書中也將看到,大溪大禧是一場關於「凝聚力」的活動,是一場凝聚地方、匯聚臺灣更多關注的慶典,即使沒有參與過,也可以從書中再次回到現場,感受全城為關公慶生的創新熱力與文化凝聚力,從生態博物館概念的實踐、場所記憶的打造、設計師跨界進入武場的努力、聚集眾人的凝聚過程,還有首次公開的總策展千頭萬緒調度表! 在各種大大小小圍繞著關聖帝君慶生的活動,當「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一起策展」時,彼此如何守護價值與傳遞臺灣文化的樣貌,一起塑造出全臺最潮祭典「大溪大禧」。 大溪大禧 大溪關公誕生遶境慶典,對在地來說是重要的文化資產,遶境隊伍的特色、在地人如何擺香案桌? 複雜的傳統文化,透過設計變成有趣的故事,而且一看就懂,由大溪大禧主視覺設計師廖小子擔任藝術總監、工夫設計進行視覺製作,將龐大的文史資訊、歷史生活場景、迎六月廿四文化等,精煉成為五個場景故事、雙語設計面向國際。

而這許多難以被簡述的設計思考與方法,大至總策展架構,細到以農曆月份為時間軸的行事曆上,每個項目開始的時間點和步驟,都被收錄進本月(12月)出版的《大溪大禧: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一起策展》一書中,梳理成大溪大禧開創、未來也能供其他城市或社區祭典參照的方法學。 6/14嘖嘖開賣、慶典期間將與「小人小學」合作,設計專屬的故事腳本與說帖,引導在地用不同的方式訴說自己城市的故事、預計未來桃園圖書館都能看到《大溪大禧》立體繪本書。 今年更與多位設計師共同合作打造全城市的祭典體驗:與服裝設計師李育昇合作穿戴式配件,從關公口罩、神將紙帽到週週邊產品;由大象設計操刀的城市指標系統,更集結多位傳統藝師工藝,為旅人指引、駐留大溪。 黃建義細數大溪具備「無可取代性」的環境與文化項目,石門水庫及大漢溪擁有全國罕見的河階地形地貌、全國人工溼地生態埤塘密度最高、全國歷史街屋立面牌樓密度最高、全國傳統木器傢俱業密度最高及被喻為「無圍牆露天博物館」的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羣等等,放眼未來,大溪的自然環境與文化拓展版圖仍令人期待。

大溪大禧: 大溪區

今年「2022大溪大禧」將於7月2日開始一路歡慶至7月22日(農曆6月24日)關公生,以「敦正氣」為題,除了邀請保庇天后王彩樺、音樂人柯智豪、當代舞團小事製作、同根生樂團合作主題曲《紅紅OnOn》之外,也與設計師廖小子、數位體驗設計團隊叄式、服裝設計師李育昇、工夫設計、大象設計等多位新世代設計人跨界聯手。 2022大溪大禧-敦正氣系列活動將於7月2日開跑至7月22日(農曆六月廿四)關聖帝君聖誕日迎來最後高潮;不只有開幕盛會、夜間派對、互動展覽等,還有連續兩週的正氣市集、小學堂等系列活動直到壓軸的聖誕遶境儀式,整座山城裡裡外外緊鑼密鼓籌備,邀請大家一同走進大溪,看見整座城市在信仰中的凝聚力、熱鬧出巡。 不只正氣包,今年度大溪大禧主視覺全展開,運用參與式設計思維,和多位設計師共同合作打造全城市的祭典體驗;與服裝設計師李育昇合作穿戴式配件,從關公口罩、神將紙帽到週週邊產品,每個人都可以在遶境隊伍中扮演正氣戰士;由大象設計操刀的城市指標系統,更集結多位傳統藝師工藝,為旅人指引、駐留大溪。 大溪大禧2025 遶境現場充滿輔助引導:人手一支的祭典扇上,依序印著完整的隊伍介紹提供對照,廟埕的廣播也一一解說進場的隊伍和特色。

大溪大禧: 五金行 Five Metal Shop「一起過日子海報組」全新復出!首度展覽一窺日曆設計原型靈感

隊伍從清晨就開啟馬拉松行程,全程徒步的百年傳統大公路線、遠涉至石門水庫環河公路的大溪共義團、社頭間分配分工及支援的河西地區。 展覽中,透過神將錄像裝置與互動,讓每一個進入展覽的人,化身為服侍信仰的人,從感官上的沉浸凝心,到真實體驗神將身負重任的訓練。 展覽以動態影像真實紀錄了在百年遶境路線上,行經的四座廟埕、跟著關聖帝君信仰文化中具代表性的八尊三國神將,一起踏步、行走與拜禮。 不僅如此還將有連續兩週的正氣市集、小學堂等系列活動直到壓軸的聖誕遶境儀式,讓整座山城裡裡外外緊鑼密鼓籌備,邀請大家一同走進大溪,看見整座城市在信仰中的凝聚力、熱鬧出巡。 每年由廖小子設計的關聖帝君形象IP和神獸圖像深植人心,今年推出升級版福袋「正氣包」,從炎炎夏日的祭典需求為發想,再次攜手維大力跨界聯名,推出「關公維大力」和「神龍沙士」兩款汽水,搭配特製關公立體冰磚盒、實用保冷袋,以及大溪大禧紀念平安符等一系列商品。 7月2日開幕當日的經典節目、由31個社頭共同組成的精華版遶境隊伍「與神同巡」​將重新組合傳統序列,展現「迎六廿四」遶境精華,並請出神級貴賓「都城隍爺」與除疫雙將來作客,和大溪神將藝陣齊遶境,號召大眾加入快閃《紅紅OnOn》祭典舞的遶境行列,現場將發送關公信物、神將紙帽,還可以搭配AR解說瞭解遶境隊伍。

大溪大禧: 「名人千禧號」郵輪滿載近2000旅客抵港 推動本港旅遊業發展

臺灣民主國,永清元年/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著名的乙未臺日分水崙戰役,地點位於大溪區永福裏龍山寺後方處,是日軍入主臺北城後,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役。 日軍近衛師團坊城後章少佐率軍894名沿土地公坑溪谷欲前往大嵙崁支援時,遭到三角湧義勇軍包圍伏擊。 光緒十六年(1890年),因北路磺腦專賣局的設立,使本地成為茶葉、樟腦、木材的集散地。 而光緒十八至二十三年(1892年至1897年)是大溪河運的黃金時期,船舶可由淡水、大稻埕、艋舺(今萬華)、新莊直抵大溪。

大溪大禧: La Vie 2020年 六月號搶先閱讀

東南方是溪洲山脈, 山脈起伏較平緩,為典型的丘陵地形;而其他方向則是數座低矮山丘,如草嶺山或是大溪東岸的蓮座山[3]。 大正十二年(1923年),桃園大圳截引大漢溪灌溉桃園臺地,造成大漢溪水位下降,大船無法上溯,加上鐵公路的逐漸發達,使得大溪的河運逐漸沒落。 活動共有九大系列,包括7月22日的與神同巡搖擺遊行、焦點晚會;8月5日百納新藝時尚之夜;多場的百納藝陣學藝陣學堂、繪本學堂;從7月22日到10月1日共計72日的百納新藝未來之境;以及由島內走走合作舉辦的講座與導覽活動。 2022大溪大禧將延續2020年的週末市集,但這次不一樣的是,有更多在地食材與店家為慶典推出期間限定必喫、必買好物,預計2個週末、將有美食、工藝與手作等20個品牌出攤(兩週攤位品牌略有不同),例如糸島織物,將推出有深刻宮廟記憶的手工繡、嬤嬤murmu皮革也將特製杯筊造型的工藝品,每個品牌都有符合慶典的新創意。 展場中還有一項「學習將軍步伐」的互動裝置,以及為關公慶生的神曲《紅紅OnOn》舞蹈,即使沒有參加熱鬧的開幕式,一樣可以沈浸在洗腦神曲的音樂中(跟著跳舞)。

大溪大禧: 臺灣燈會作品「脈動」 獲義大利A’ Design Award設計獎

為了讓展覽更生動,邀請數位體驗設計團隊「叄式」,透過將軍步伐的學習裝置,引領觀者一步步找到神將與人之間的無形連結。 〔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交通部觀光署統計桃園市今年9月13個最佳觀光景點人口排名,第1名是「大溪老城區」,逼近50萬人次。 在地文史工作者黃建義近年以空拍機、運動錄影機紀錄大溪,尤其以鳥類飛行視野空拍,地景地貌一覽無遺,對於環境與文化細節能做出完整聯繫與整合,讓調查工作更加完善。 大溪大禧 自普濟堂於1908年落成,因「重承諾」、「守信義」著稱的「商業之神」關聖帝君便在一度商業興盛的河港聚落中穩坐主祀神明位。 為感恩庇佑,一代代大溪人以職業、興趣為依據,自發組成至今共31個「社頭」組織,趁業餘學習傳統陣頭技藝,每年千人的列隊會連續兩天,在關聖帝君農曆六月廿四日生日前後巡遍大溪全境,完成北臺灣最大的關公遶境。 大溪區(客語白話字:Thai-hâi-khî;臺灣客家語詔安腔:tai keˇkiˇ;臺灣話:Tāi-khoe-khu/Tāi-khe-khu;龜崙語:Takoham),舊稱「大姑陷」、「大嵙崁」,後改稱「大溪」,得名自大漢溪,前身「大溪鎮」,位於臺灣桃園市東南部。

大溪大禧: 活動資訊

另外,李騰芳古宅堪稱桃園市最大的傳統「綠建築」,這座閩南傳統建築到處以座向、空間、對流、水路等細節,作為空氣、光線、濕度與溫度的調控,讓宅第成為舒適宜人的環境。 為祭祀事務奔忙的面孔大多已50歲以上,參與者一年年減少,找不到與當代生活連結的年輕人們多是旁觀者,鮮少走進慶典的陣列中。 大溪大禧2025 2012年3月10日,由交通部觀光局舉辦的「臺灣十大觀光小城」票選大溪鎮為第一名觀光景點,人潮湧入帶動地方經濟繁榮,但也造成假日交通問題及當地居民出入不便之情況。 臺灣日治時期大正五年(1916年),由臺灣總督府工程師八田與一與狩野三郎等設計的桃園大圳動土,灌溉區域涵蓋今桃園市大溪區、八德區、桃園區、中壢區、楊梅區、新屋區、蘆竹區、觀音區及大園區等地,因而帶動民生及農業發展。

大溪大禧: 溪大禧7/2「正氣」登場 全城熱鬧出巡

他們看遍大量在地文史紀錄片和文獻,背下31個社頭的完整名稱和代表行頭;透過層層非工作的人際網路想法設法約到廟方,潛心說明「傳承和發揚大溪文化」的心意;也背著簡報一週三天到大溪等協會幹部下班,終於獲得站在「關聖帝君聖誕慶典籌備會議」中、全部社頭面前發言的機會——直到最後一關,來到關聖帝君的神壇前,接連收穫三個大聖筊。 《大溪大禧: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一起策展》設計書,集結「大溪大禧」自2018年以來以當代設計結合民俗信仰一系列活動的設計思維,2023年1月大溪大禧設計專書,線上預購開跑,將看得到「大溪大禧」從誕生到實踐全記錄、超過10 位設計師參與過程、總策展設計心法與幕後故事,重溫大溪大禧5年來的各種魔幻時刻。 去年因為疫情而停辦一年,2022年帶著以「敦正氣」為主題回來了,名稱取自大溪普濟堂拜亭上方匾額題字,釋義尊崇浩然正氣,亦是防禦病邪的元氣,猶如百年前寫給這個世代最好的啟示,活動自7月2日舉辦至7月22日,將連續21年熱鬧歡慶,起身出發前為大家整理「2022大溪大禧」必看亮點,一手掌握活動消息。 展覽中紀錄了大溪八組神將的行走拜禮,透過「正氣步」貫穿連結,震撼肅穆的影像讓觀者真實感受信仰中的凝心正氣。

據悉,「名人千禧號」對上一次停泊香港是 大溪大禧2025 2019 大溪大禧2025 年底,此前在2013年3月造訪香港時,更是第一艘停泊在當時剛啟用的啟德郵輪碼頭的郵輪。 另外,「名人千禧號」還將於2024年3月再次停泊香港,作為前往日本航程的其中一站。 名人郵輪亞洲市場推廣及業務總監區嘉麟表示,非常高興「名人千禧號」重臨香港,再次顯示名人郵輪對本港旅遊業的支持,亦體現公司支持香港作為亞洲其中一個重要航點。 他指,上週「名人極致號」滿載2700名國際旅客抵港,他們在盡情探索香港之餘,亦於船上觀賞幻彩詠香江戶外燈光表演,相信「名人千禧號」的旅客同樣會享受在香港的時光。

大溪大禧: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名人郵輪旗下的「名人千禧號」今日(24日)抵達香港,滿載近2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停泊啟德郵輪碼頭,是繼「名人極致號」於11月16日首次訪港後,一週內第二艘停泊本港的名人郵輸。 若說「與神同巡」引出了一條進入大溪文化的路,但鑼鼓聲停止後,總還要有其他事件才能鑽進地方的更裡層、拉出更長遠的影響。 每年農曆6月,門裡,家家戶戶開始為將出現在香案桌上的點心、菜餚備料;門外,下班後相約夜練抬轎、演奏北管和舞龍舞獅的人們揮汗排演,一直到廟宇屋簷鑲上霓虹的邊,此起彼落的拉砲降下彩色的雪,人龍跟著綿延幾公里的千人遶境陣列匯入普濟堂廟埕,一年一度的關聖帝君誕辰慶典盛大開場。 大溪區公所是桃園市政府在大溪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桃園市政府。 大溪區與復興區為桃園市議會第六選區,在市議會的63席市議員中,大溪區與復興區共選出2席區域市議員(不含平地原住民與山地原住民議員)[9]。 大溪大禧 根據桃園市大溪區戶政事務所統計,2022年底大溪區戶數約3.5萬戶,人口約9.4萬人,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裏分別是一德里與新峯裏,2022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6,534人與855人[5]。

5年大溪大禧關公主視覺(每年略有不同),都是由設計師廖小子完成,專書當然也由他負責,這次以大膽閃亮的關公眼睛設計封面,搭配可愛神龍蟠伏書口,以手工高精緻度的製作,讓展書瞬間就能得到滿滿能量。 書中收錄從未公開的主視覺草稿、總策展大腦如何運行的圖解攻略、10位設計師設計心法,完整拆解每一支企劃。 以慶典繡品為核心,從傳統織品工藝到當代紡織科技重新詮釋,和以在地國小共學完成的百納旗,展現大溪人凝聚祝福的百納信仰工藝。 大溪在地的藝陣隊伍,與當代表演藝術團體的跨界共演,神將步伐、傳統北管,與當代舞者、歌手激盪出新式酬神戲。 關聖帝君的行前護衛「神將」百年來守護關聖帝君出巡,而出巡步伐、拜禮儀態具有其特色和意義,代代相傳。 今年度的大溪大禧特展「舞德殿」以「神將精神的傳承」為核心,展出大溪社頭祀奉之神將,與當人們穿戴上神裝裝備時,化身神格的動態表現與精神轉換。

大溪大禧: 大溪大禧

而兩小時的路線、約600人的重組陣列背後,是策展團隊和在地人取得平衡的專業分工:由劉真蓉將「頭旗」、「龍陣」、「將軍」、「神轎」等傳統陣容梳理成「開路先鋒、表演藝陣、神明護衛、壓軸坐轎」四大便於理解的清晰架構,再由熟知地方政治的協會耆老接力分派每年的出陣人選,把關每個社頭參與的公平性。 大溪大禧 設計書將告訴大家,當設計進入一座像是臺灣原鄉的城市時,與民俗信仰相遇所發生的種種故事,故事中提及了文化傳承中人與人情義的連結、現代與傳統生活方式的平衡,以及透過設計思考將心法步步實踐的過程。 每年農曆6月24日,關聖帝君聖誕,桃園大溪當地,會有30多個社頭,一起為關聖帝君公祝壽,以大溪普濟堂主持的慶典與遶境最為熱鬧,俗稱「大溪大拜拜」也被稱為「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更是北臺灣最大的關公遶境活動。 每年開幕的經典節目「與神同巡」,不僅重新組合傳統序列、展現「迎六廿四」遶境精華,今年將號召大眾加入遶境行列、快閃《紅紅OnOn》祭典舞,現場發送關公信物、神將紙帽,還可以搭配AR解說遶境隊伍。

繼2018年邀來日本水神交流同慶後,今年更請出了神級貴賓新竹「都城隍爺」與隨駕將軍來作客,首度暢遊大溪、歡慶關公聖誕城。 6月初釋出的新臺灣祭典舞《紅紅OnOn》單曲,邀來四金音樂人柯智豪領銜製作,並由王彩樺主唱,透過洗腦式「紅紅 你最紅」的反覆旋律與歌詞,帶出關公紅面紅衫形象;透過小事製作編舞、同根生樂團編曲,將大溪傳統將軍步口訣與動作融入舞蹈中,帶動高延續「關公online!」無遠弗屆的祝福精神,「敦正氣」就像百年前寫給這個世代最好的啟示。 由於社團與陣頭持續增加,近年遶境時間延長到農曆6月23日提前遶境,長達兩天的遶境盛會讓大溪彷彿成為一座不夜城。 今年「2022大溪大禧」除了標誌性的開幕盛會、夜間派對與互動展覽,還有連續兩週的正氣市集、小學堂等系列活動直到最後一天的聖誕遶境儀式。

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李騰芳中舉,鄉民爲彰顯科舉功名,又將地名改爲「大科崁」,光緒年間巡撫劉銘傳在此設立大嵙崁撫墾局,又將「大科崁」改成爲「大嵙崁」,最後在1920年,臺灣總督府將地名改為「大溪」,此名稱就沿用至今。 2022年將迎來新竹貴賓城隍爺御前部將範謝將軍,下午除了一起遶境,晚上也會參加關聖帝君的暖壽Party,一起在臺上看晚出。 遶境馬拉松沿街Buffet:出街遶境,沿途上許多在地人家不僅擺香案奉茶水,更會自費準備各種點心、涼水,這家煮米苔目、那家的鹹湯圓…,慰勞辛苦跋涉的社頭與香客信眾。 在普濟堂的這端,廟裡的點心班志工從前幾天便開始盤點各界捐獻的食材,端出炒米粉或麵、米苔目、糯米飯、綠豆湯、仙草⋯⋯每年連續三天從早煮到晚,齊心烹煮幾百桶的甜湯、料理幾千斤的食材。 不論是沿途人家的點心攤,或是普濟堂的點心班,大家都因為感恩與互助的心意、共同的對虔誠信仰,連結起彼此的身心。 大溪大禧2025 此外,大甲鐵砧山旅客服務中心今年6月重新開幕,導入特色餐飲、寵物友善服務及懶人露營帳篷,提升旅遊便利性,觀旅局歡迎大家一起來拍照打卡及欣賞鐵砧山之美。

大溪大禧: 夜間光雕派對「正氣Pa!」5G連線互動

從2018年起,總策展團隊大膽提出「大溪大禧」為主題,取代原本的「大溪文藝季」,使場所與關聖帝君神的生日同時展現。 這個名稱結閤中文和英文同發音,並強調「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結合,呈現城市祭典的多元面向。 「大溪大禧」將傳統遶境時序往前二週,整體節慶時間延長為一個月,創新計畫成為「前祭」,在傳統遶境之前舉行。 透過導入設計,召集不同專業的策展與設計團隊,讓「大溪大禧」以設計導入文化,展現臺灣文化在祭典、遶境、生活款待、百工生活和城市風土歷史中的意義,成為臺灣的國際文化節慶品牌,創造當代意義。 大溪大禧2025 自2018年起,由衍序規劃設計策展,以「一場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重新定位傳統慶典,並將地方民俗的大拜拜,定名為「大溪大禧」,並將整場活動時間向前延伸,原本只有農曆23、24兩日的遶境,變成為期數週「前祭」活動,讓這場大溪慶典,成為臺灣具代表性的城市祭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