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飛昇後,不時救渡海上危難,鄭和的七下西洋亦得天后相助。 隨海上貿易發展及海外僑民之傳播,天后信仰遍及全球。 香港各鄉村海灣,皆有天后古廟,多年來香火不衰。 侯王廟(Hau Wong Miu)係香港一地,亦係一村,又係一廟。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2025 西南係九龍寨城,南係衙前塱同馬頭圍,西面係九龍仔,東北係打鼓嶺,東北稍東係衙前圍。

很多不顯眼的地方,背後或會埋藏著很深厚的歷史,正如九龍城區內的宋王臺公園,亦一如這座九龍城侯王廟(Hau Wong Temple, Kowloon City)。 雖位處聯合道與東頭村道兩條大街之間,但可能不少區內居民都未曾內進,名氣絕不及對面的九龍寨城公園,然而卻富有濃厚的歷史氣息。 古時的九龍城處於交通線上的交匯處,今日東頭邨的位置為古時的「東頭市集」,由西北方經「慈沙古道」可以到達沙田,從東北方向走則可到達西貢。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 「九龍城」的重要性

除涼亭充滿氣勢的「鵞」字摹刻(原石刻於日治時期被日軍被破壞了)外,背後還有一條樓梯可通往一座小小的後山,別有洞天。 因古時這裡曾為白鶴山的所在地,那兒又有一個「鶴」字石刻,屬清朝光緒年間的作品,有幸逃過日軍摧毀,保存至今。 兩組石刻均以「一筆過」的形式寫成,盡現中國書法之美,故有「一筆鵝」與「一筆鶴」之稱。 每年農曆六月十六日是侯王寶誕,廟內香火鼎盛,不妨於當日來參觀一下。

值得留意的是,後殿的山牆採用「五嶽朝天式」設計(即五個如同山峯的屋檐),在香港實屬罕見。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賞櫻不一定要到日、韓,其實香港亦有不少賞櫻地點,無論在開揚的郊野,或交通便利的市區,都不難發現片片粉紅。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2025 如有天櫻花正開,大家便要把握一瞬即逝的花期,感受初春花盛的氣息。 2005年,九龍城侯王廟動用400萬港元進行大規模翻新[2],加建了詩詞坊、許願閣等新景點[3],並於2006年重新開放[4]。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

自1928年開始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於2014年獲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爲香港法定古蹟。 廟宇採用三幢式建築設計,正殿供奉侯王像,裡頭還有鐵香爐及石刻等,值得欣賞。 侯王古廟位於九龍城東頭村道與聯合道交界,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它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

現存的侯王廟則建於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並曾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年(1822年)及光緒五年(1879年)進行修繕。 每年春祭,吳佛全也會參與,拜祭後,就會前往佛堂門天后廟拜祭。 林氏引用族譜證明其宗族與佛堂門天后廟的淵源,並曾經擁有該廟的管理權,後交予香港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而林道義堂每年拜祭林大姑,都獲委員會資助。 二次大戰前,香港的道路發展尚未完善,聯合道於1950年以前止於侯王廟對開,九龍寨城不能通往老虎巖(即樂富),也沒有道路前往當時稱為「尖沙咀」的馬頭湧,再加上「聖山」的阻隔。 在這種地理環境下,侯王廟可說是在九龍城的一方盡頭,又因當時整個九龍城區只有侯王廟一座大型廟宇,久而久之,侯王廟便成為區內的「主廟」。 九龍城侯王廟屬於歷史建築級別:法定古蹟,門口設石級樓梯,沒有任無障礙設施,建議輪椅人士不要單獨前往。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 香港熱門餐廳

神壇設於廟宇的後殿,是敬拜侯王和其他神祇(如觀音)的地方。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2025 後殿的山牆採用了「五嶽朝天式」設計,在香港甚為罕見。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2025 根據廟內鑄於清雍正八年(即一七三〇年)的古鐘推算,九龍城侯王古廟大概建於一七三〇年或以前,以供奉楊侯大王。 九龍城侯王廟早於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已存在,為一座茅屋,以紀念南宋忠臣楊亮節。

  • 九龍城侯王廟實際建築年份並無文獻記載,推斷距今已超過三百年歷史。
  • 網站所述的資訊如有更改,應以有關部門或機構公佈為準。
  • 據稱,南宗末代皇帝(宋帝昺)曾在楊亮節的襄助下南逃至九龍,楊護駕有功,世人敬其忠義,故建廟以紀念。
  • 林氏引用族譜證明其宗族與佛堂門天后廟的淵源,並曾經擁有該廟的管理權,後交予香港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而林道義堂每年拜祭林大姑,都獲委員會資助。
  • 如有天櫻花正開,大家便要把握一瞬即逝的花期,感受初春花盛的氣息。
  • 侯王廟屬兩進式設計,從方亭內進、側邊建有小花園;通過亭子進入正殿後,可看到中央位置供奉著侯王像,在繁華鬧市中得此建築特色實屬罕見。

除侯王外,廟內亦同時供奉其他神祇如太歲、觀音、諸仙菩薩、十八羅漢和三寶佛。 當中有不少具歷史價值的文物,如牆上多組石灣浮雕,造型翊翊如生,色彩艷麗。 廟中正殿前亭子中擺放刻有「侯王座前」的鮮紅色巨型鐵香爐。 廟中懸掛著各式表揚其功績的木匾額:廟旁「一筆鵝」及廟後「一筆鶴」石刻,還有黃大仙區最古老的石碑<重修楊侯王宮碑記>等,處處也是歷史的見證。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 香港康得思酒店

網站所述的資訊如有更改,應以有關部門或機構公佈為準。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佈,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2025 侯王廟建於石砌高臺之上,前方有香亭,神壇則設於後殿。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 香港國際機場

相傳侯王是南宋(1127年 — 1279年)忠臣楊亮節,南宋末年曾保護宋末最後兩位皇帝(宋帝昰及宋帝昺)逃避元兵而南逃,後來人們為念其忠勇故立廟奉祀。 本名楊亮節,南宋國舅,宋益王(帝昰)母楊淑妃之弟。 南宋末年蒙古人來犯,楊亮節保護帝昰及衛王(日後的宋帝昺)南逃,輾轉抵達今日的東九龍。 逃難期間,楊雖染重病但仍英勇抗敵,後不幸病歿,鄉民念其忠勇故立廟奉祀。 楊生前封侯,死後封王,所以奉祀楊的廟宇一般稱為「侯王廟」。 又有稱侯王為楊二伯公,因曾顯聖救帝昺,後人立廟紀念。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 香港逸東酒店

即三國時蜀將關羽,字雲長,河東解縣人,出生年份不詳,歿後被追封「壯繆侯」。 法相為重棗面,抹砂脣,丹鳳眼,臥蠶眉,多有關平周倉陪祀左右。 佛教尊為「伽藍菩薩」,儒教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伏魔大帝」、「蕩魔真君」和「協天大帝」等。 除儒釋道三教外,民間對關帝之崇拜極為多元化,當中包括視之為戰神、武聖、武財神、驅邪神、保護神和不同行業的保護神等。 車公原籍南昌五福,相傳為南宋將軍,因平定江南之亂有功,獲封元帥。 南宋末年,蒙古人入侵,宋帝昺南下避禍,車大元帥沿途護駕。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 香港海洋公園 ‧ 水上樂園

古廟建於石砌高臺之上,廟內存有不少文物,例如刻有清朝鹹豐9年(1859年)的石碑、古老的香爐和木製匾額等。 寺廟前方則建有獨立的香亭,其歇山頂以精美的花崗岩石柱和木樑架支撐。 至於後殿的山牆則採用了「五嶽朝天式」設計,在香港甚為罕見。 古廟分別於1759年(乾隆廿四年)、1822年(道光二年)、1859年(鹹豐九年)、1879年(光緒五年)1917年、1988年、2005年以及2014年經歷重修。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2025 侯王廟是三幢式建築設計,由正門進入是正殿,中央供奉侯王像;左面分別是羅漢堂、佛光堂及龍華堂。 羅漢堂及佛光堂前有一個小庭院,庭院牆頭的石灣人物雕塑精美,色彩鮮明,與正殿前古色古香的亭子相連。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附近的酒店

趙公明,又稱趙玄壇或趙元帥,相傳法力無邊,神通廣大,因其傳說甚多,所以法相及造像風格也多樣化:既是黑麪怒目,手持鋼鞭,負責驅瘟捉鬼的護法;也是白麪長鬚,廣施財帛,處理天下財富的財神。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 財神趙公明之誕日為農曆三月十五,亦有傳正月初五為財神下凡的日子。 因此,民間喜於當日「接財神」,祈求來年財源滾滾,貨如輪轉。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 香港有甚麼類似的景點推薦?

又有傳說指譚公為譚峭,因會呼風喚雨及替人治病,被奉為神。 鹹豐六年,為表揚譚公顯聖平亂,保佑惠州鄉眾,清廷敕封譚公為「襄濟」。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 香港開埠初年,對石材需求甚殷,吸引不少惠州的石匠來港,同時把譚公信仰帶來香港。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 城隍是保護城池,庇佑居民,主掌陰界事宜的神靈,古人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的思想令保護人民的城牆(城)和護城河(隍)得以化為神靈,透過祭祀衪們得其保佑。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 建築格局

九龍城侯王古廟位於九龍城聯合道和東頭村道交界,其建成年份已不可考。 但根據古廟內的古鐘推斷,廟宇大概建於1730年代(雍正八年)或更早,直至今天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道光二年(1822年)所立的《重修楊侯王宮碑記》,是九龍黃大仙區最古老的碑刻。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 侯王廟內的石碑記載,重修時獲附近村落,即包括衙前圍村在內的善信捐獻。

1847年至1899年期間,寨城裡的官員都會到侯王廟參拜。 而九龍城侯王古廟亦是少數廟宇仍保留與九龍寨城有關的歷史文物。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 廟內有許文深(首任九龍巡檢司)於1847年捐贈的香爐,上面刻有「侯王座前」四字。

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相片: 香港尖沙咀皇悅酒店

九龍城侯王廟實際建築年份並無文獻記載,推斷距今已超過三百年歷史。 相傳為紀念南宋「侯王」楊亮節協助宋帝昺逃難有功,因而建此廟作紀念。 廟內除正殿供奉侯王外,也有供奉觀音、太歲、諸仙菩薩、十八羅漢與三寶佛。 侯王廟屬兩進式設計,從方亭內進、側邊建有小花園;通過亭子進入正殿後,可看到中央位置供奉著侯王像,在繁華鬧市中得此建築特色實屬罕見。 九龍城侯王廟是香港九龍的侯王廟,位於黃大仙區[1]近九龍城的聯合道與東頭村道交界,昔日白鶴山南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