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帽則是丞相帽或員外帽為主,有少數地區則是狀元帽,例如彰化縣花壇鄉白沙坑文徳宮有戴狀元帽的土地公,據說是紀念當地的名士曾維楨。 有些地方認為,如果百里侯願意為土地公加官晉爵,加冕授階,戴上官帽後的福德正神,晉升到相當於(縣)城隍爺的位階。 農曆過年、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生日以及八月十五、十六日得道紀念日,是廟裡最熱鬧的三大節日[6]。 據廟方黃明裕表示,很多房仲業及各公司行號業務常來參拜,此宮自此成財神廟,如臺灣彩券公司每年都會率員工前來參拜[14]。 1999年,住臺北市的臺商林佳禾說在該年5、6月夢見此廟土地公帶一名雍容華貴的大陸妹,所以次年農曆二月初二前從廈門買了一尊土地婆贈送廟方[9]。 廟方認為部分臺商在中國大陸會包二奶,所以土地公神應該可照臺商的模式,並說已獲得開基土地公與原配的同意[28]。

福德逝世之後,改由魏超接任總稅官,其人奸惡無常,愛財如命,因權高勢重,橫行霸道。 在一般民間的信仰中,神明多半會有明確的出身,但民間流傳的土地神源流,大都是街譚巷語,道聽塗說,眾說紛紜,充斥於說話、講古、傳奇、善書、鸞筆,多至不勝枚舉,此舉數例。 據考究,南宋之前土地廟裏只供奉着土地公公,而南宋之後,土地廟中則配有土地婆。 商家都有作牙習俗上舊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拜「本地財神」(通常當地財神即為土地公),稱之「作牙」,又稱「牙祭」、「作禡」。

土地公神像: 祭祀

在2000年5月,四結福德廟出外進香時,經擲筊請示,新土地婆隨開基祖土地公去進香,原土地婆留廟裡[8][27]。 2011年2月24日,廟方正式為土地公娶二房舉行婚禮[27][29]。 當日,因為原先土地婆神像表情比較嚴肅,而新的的表情充滿微笑,讓在場信徒議論紛紛,開玩笑說元配「嘴蹺鼻蹺」一副不高興[29]。 對此,同樣是宜蘭人的靜宜大學林茂賢教授、及國立藝術學院校長邱坤良,各有不同解讀,前者認為此風不可長,後者緩頰說不必苛責[30]。 之後,廟方會讓開基土地公與這兩宗土地婆共乘神轎,參加過火儀式[9]。 死後三天其容貌仍不變, 土地公神像 宛如活人之相,眾人前往瞻仰,人皆稱奇。

  • 因兩尊高度不一,難以搭配,於是主任委員歐木溪得到聖筊後,新增一尊尺寸相當的土地婆,因此鎮殿土地公就有兩尊土地婆為伴[8][27]。
  • 隨著不斷修建,山麓並修建登山階梯,從烘爐塞山腳下登高至正殿,總共有一千兩百多個階梯[7]。
  • 伯公/土地公的稱法有多種,在古典中通常土伯、土正、社神、社公、后土、土地等諸稱,且因社神掌祈福報功,因而產生「福德正神」之尊稱。
  • 不過一般農家則是以每月的朔、望兩天,也就是初一和十五祭拜土地公。
  • 南勢角呂氏為臺灣清治時期時自漳州府詔安縣來臺灣發展[1],來臺祖為呂德進[2]。
  • 在感情方面,今天還是將情人介紹給家裡人認識的一天,家裡人也會接收你們的戀情。

福德逝世之後,改由魏超接任統稅官,其人奸惡無常愛財如命,因有權勢在身,橫行霸道,想起張福德生前為官廉正,百姓感其恩德,念念不忘。 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過了不久,即由貧轉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因次生意人經常祭拜,以求生意發展。 後來有人說他死後接任的稅官上下交徵, 土地公神像 無所不欲,民不堪命。

土地公神像: 祭典日期

土地公神像 居家或商場等如若將菩薩、佛擺放在大門口,則是讓他們看守大門,而對我們家人的健康,財運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在臺灣,墓前守墓的土地公稱為「后土」,會管理墳墓、庇祐亡者。 一般在墳墓前方立有「后土」碑,掃墓時先祭拜「后土」,才祭拜祖先,燒紙錢的順序也是先「后土」、後祖先。 廟又稱「烘爐地土地公廟」[11][12],今址為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二段399巷160之1號[1],屬內南里[13]。

1996年3月完工後,行經北二高中和段時,由南向北往右邊山上望,便能清楚看到山腰上的此土地公像,廟方次年在兩旁各加一條巨龍像[9]。 四結福德廟於2011年5月7日又將三尊土地公妹妹嫁到屏東縣里港鄉的無極母濟宮的三尊土地公,迎娶時也依傳統習俗,上頭紗、掛頸錢,準備聘禮、民間習俗需要的帶路雞等[36]。 繼第二次是嫁到屏東後,同年10月9日彰化市古夷裏的福神宮來廟裡下聘,預定11月25日迎娶,為第三次[39]。 2012年10月28日,由宜蘭縣長林聰賢妻子林素雲當媒婆,替土地婆神像整理衣容、送上花轎,讓大溪鎮蒲田天后宮迎娶第七尊土地婆妹妹[40][41]。

土地公神像: 土地公/福德正神

廈門市海滄區的唐邊半山土地公廟[i],經由高雄市左營區的左營慈安宮牽線,2015年7月1日辦理婚禮[43]。 苗栗縣後龍鎮海寶裏的西濱福德宮也在2016年初迎娶[44]。 土地公神像2025 到了2017年2月27日,與新加坡道教三清宮總會聯婚時,四結福德廟已送出二十四尊土地婆像[45]。 同年6月,廟方主委高志肇講,已有兩尊土地婆遠嫁海外[42]。

土地公是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管理某一地面、某一地段,故有莊頭莊尾土地公之俗語,以表處處皆奉之、人人皆祀之。 石雕土地公的造型幾乎都是白鬚、白髮,笑容可掬,地方員外打扮,一手拿元寶,一手執如意或柺杖,充分表現出慈祥溫和的長者風範。 土地公神像 進入主殿參拜共分五爐依序是天公、福德正神、山神神君與註生娘娘,最後特別繞到正殿後方參拜第五爐,也就是最早供奉在石板間的土地公[6]。 正殿後方的石壁除福德正神外,還祭祀招財童子、進寶郎童[15]。 因香火鼎盛,過多紙錢引發煙害,導致環保局官員因而屢屢告誡,管委會決定從2007年1月開始進行封爐,而受到地方反彈[12]。

土地公神像: 土地公神像: 祭拜土地公的禁忌

2000年,廟方委託楊奉琛以油土塑造一尊縮小十倍的小土地公模型,做為巨型土地公招標參考用,於該年9月公開招標,招標方式依政府採購法規辦理[33]。 2010年,廟方增設有翅膀的飛天虎,以作巨型土地公當坐騎,3月14日由縣長林聰賢開光點睛[34]。 2021年初經信徒大會決議通過整修,7月動工、8月竣工,9月14日舉辦拉綵帶儀式,耗費約800萬元[35]。

土地公神像: 土地神

古時人們把延續香火當成家族中的一件大事,因而人們對土地公與土地婆推崇備至,經常到土地廟祭拜,祈求土地公與土地婆送子送福。 土地公神像2025 虔誠的信眾每個月會設置供品祭拜土地神兩次,稱之作牙,即農曆二月至十二月的初二與十六日,而非一般神明的朔望(初一、十五),但也有很少數地方是初一、十五祭拜土地公。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小廟,甚至有工廠開模具,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因土地神也兼具財神的神格,持有物品主要是,左手拿金元寶或銀錠、右手拿柺杖或如意為主。

土地公神像: 土地公神像: 臺灣之光

四結福德廟最早源自光緒元年(1875年)[1][2][3]。 廟身原坐東朝西,廟前還有一條流向蘭陽溪的小河,但已淤積成田園[4][5]。 廟的後方為宜蘭內著名的芋頭產地而稱為「芋仔園溝」[6]、「溪底溝」[6][7]。 1990年,地方信徒認為羅東鎮民較受保佑,是因方位朝東的原因,決定將廟身改方向並重建[4]。

土地公神像: 土地公廟裏的石雕土地公神像

死後三天其容貌仍不變,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過了不久,即由貧轉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 這時,人民想到張福德爲政的好處,念念不忘,於是建廟祭祀,取其名而尊爲“福德正神”。 土地神又稱“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爺”,是民間普遍信仰的衆神之一。 廈門仙嶽山有一座土地公廟,始建於宋,俗稱“巖仔內土地公宮”,大殿門外佇立着一尊笑容和藹的石雕土地公神像。

土地公神像: 土地公神像土地公土地婆佛像 土地爺土地奶 招財家用供奉擺件

象形文字描繪出古人所需要表達的事物,「土」字的由來或源自於古人膜拜的圖騰柱。 經過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演變,古人在「土」字邊加上了「礻」字旁,以「社」代表古人膜拜的神,後演變而成社神。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行至一處,或者受阻,往往由孫悟空召喚土地公前來詢問當地的狀況,使得師徒能順利前進。

土地公神像: 土地公土地婆土地爺神像福德正神圖片樹脂彩繪河南佛像廠

這時候人民想到張福德為政的好處,於是建廟祭祀,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 土地公神像2025 土地廟,又稱福德廟、伯公廟,爲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 土地公神像2025 在民國(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羣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土地公神像: 土地公土地婆神像19英寸48釐米樹脂家用供奉鍍金金色福德正神佛像

1992年,前殿新廟完成時,由縣長遊錫堃為鎮殿土地公戴上官帽[8]。 常見供奉土地公的,還有臺灣的墓園,都會設有土地神之神位”后土碑”或土地公神像,用以祭祀。 土地公神像 此外,許多地區會有大型的土地公廟,如臺北市的景福宮、臺北縣中和市的烘爐地土地公廟。 土地是人類居住生活的場所,是人類獲取生存資料所需(衣、食、住等)最重要的源地。 土地公神像 對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物質進行崇拜是原始崇拜的重要內容,我國先民早就有對土地的崇敬和膜拜。

仙嶽山土地公廟四周鄉鄰莫不爭相膜拜,香火鼎盛,人潮喧譁,惡虎驚恐棄山而逃,頂禾草泅海而渡。 土地公神像2025 後來,一名建商為感謝此土地公保佑,捐錢造路,並擴建土地公廟,定名為「南山福德宮」,有求必應的傳聞就此傳開,外地香客也愈來愈多[4]。 1967年南勢角呂氏起重建[2],以呂蒼柏為首大幅擴展此廟[5],四年時間建成[2]。 土地公神像2025 廟委遊輝文表示,當時1960年代改建時,都靠信徒攜帶一桶水泥或幾塊磚,下山時帶著空水桶下山,慢慢把建材運齊改建[6]。 土地公神像2025 1971年再逐步擴大為今日的規模,有活動中心、停車場、餐廳等[3]。 隨著不斷修建,山麓並修建登山階梯,從烘爐塞山腳下登高至正殿,總共有一千兩百多個階梯[7]。

因兩尊高度不一,難以搭配,於是主任委員歐木溪得到聖筊後,新增一尊尺寸相當的土地婆,因此鎮殿土地公就有兩尊土地婆為伴[8][27]。 陳榮楷曾任職於宜蘭商職,專長是銀行會計、行銷,為四結福德廟主任委員陳阿爐的兒子,但直到父親1978年去世後才積極參與廟務[10]。 他也是五結鄉的文史工作者,有蒐集石雕、泥塑、磚製、陶燒、瓷釉、木雕紙糊等各種神像[11];亦對尋找宜蘭西國三十三所靈場觀音像有興趣[12];曾捐款供奉北後寺泥塑大佛[13]。 在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進修期間,他以廟務推動相關議題深入研究,寫成多項研究報告及論文[14]。 男人夢見土地公公顯靈:預示著近來你的工作運慢慢走低,需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問題出在哪裏,想出可以解決的辦法。 工作者夢見土地公公顯靈:預示著近來你的財運一般,獲得意外收入的機會減少,由於節儉意識的抬頭減少不少支出,投資策略傾向保守,自己則是清楚記得每一筆錢的用途。

土地公神像: 土地公法拉活眼1尺3

單身者夢見土地公公顯靈:預示著近來你的愛情運勢不好,記住需要三思後行,避免他人的慫恿令自己傷心難過。 伯公/土地公的稱法有多種,在古典中通常土伯、土正、社神、社公、后土、土地等諸稱,且因社神掌祈福報功,因而產生「福德正神」之尊稱。 在臺灣,閩南人居住地區常以福德公、土地公、土地爺、福德老爺、福德正神等稱之,而在客家居住地區則稱之為伯公或大伯公。 2011年5月,花蓮縣吉安鄉慶豐村的土地公,由時任花蓮縣長傅崐萁將其晉升為城隍爺[3][4]。 土地公神像2025 在感情方面,今天還是將情人介紹給家裡人認識的一天,家裡人也會接收你們的戀情。 土地公神像 不過你們需要表現出親近的態度纔行,例如買些禮物送給家裡,表現出更多的誠意。

在廣東、香港、澳門、閩南、臺灣、琉球等地區,有的土地神旁伴有土地神的夫人,稱為土地婆、伯婆、伯姆等。 土地公神像2025 四結福德廟,是位於臺灣宜蘭縣五結鄉上四村的土地祠,有一尊巨型的土地公像,並舉辦過多起與其他廟宇土地公聯婚的活動。 在古代,人們認爲土地公乃是下位神,是掌管一方之地的神靈,是老百姓的財神爺,所以很深受老百姓的愛戴。 土地公顧名思義就是與土地相連,因此神位擺放在地面,而不適合擺放在高處。 農家若無土地公廟,有兩種祭拜土地神的方式,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將三塊石頭疊成「磊」狀,則為土地公的象徵,燒香禮拜。 土地公神像2025 或者把一疊金紙綁在竹竿上,豎立在田頭或田尾處,俗稱「土地公拐」,將其權充土地公的神位祭拜,以祈求五穀豐收[5][6]。

土地公神像: 土地公妹妹

烘爐地南山福德宮,簡稱南山福德宮、又稱烘爐地土地公廟,是位於臺灣新北市中和區內南里、烘爐塞山的土地祠,本為茶農所祭祀的小廟,後擴展成香火興盛的大廟,有一尊土地公巨像。 1994年春節,信徒到廟裡聊天談及若能在該廟後面建一座高七十二臺尺的巨大土地公神像,定對地方觀光事業有很大影響,此構想獲得信徒的認同[7]。 廟方著手規劃建立巨型土地公神像,原先想以混凝土鑄造重300公噸的神像,後考慮重750公噸的石雕,但均認為安全有慮,加上並不適合而作罷,最後選定銅雕[32]。

土地公神像: 信徒

關於人格化土地公的形象,供俸土地公和土地婆都是慈眉善目,白鬚白髮的老人。 根據這形象雕刻出來土地公神像,是一位白鬚、白髮、笑容可掬、福態吉祥的老人,似古時地方員外的打扮,頭戴帽,帽檐兩條布須下垂抵肩。 土地廟,又稱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 土地公神像2025 石雕土地公一般選用花崗岩石材進行雕刻製作,因爲花崗岩石材耐腐蝕、抗風化能力強,可以讓石雕土地公神像擺放在室外而不用擔心被惡劣天氣破壞。 關於土地公的傳說有很多,其中一個是說土地公(福德正神)本名張福德,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爲官清廉正直,體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許許多多善事。

土地公神像: 神格職能

一般土地公廟裏都會供奉一尊笑容和藹的石雕土地爺供人們瞻仰朝拜。 每年二月二日千秋(頭牙)、八月十五日(中秋)、十二月十六日千秋,當地的老百姓都會準備好食物前往祭拜,以祈福、保平安、保收成。 一般家庭的廳堂五神中必有供奉土地公,家中沒有供奉土地公的,也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在家門前設香案、燭臺、供品祭拜。 不過一般農家則是以每月的朔、望兩天,也就是初一和十五祭拜土地公。 土地公公又稱福德正神,是中國民間宗教信仰之一,其供奉的土地廟屬於中國分佈最廣的祭祀建築。 土地公公本名張福德,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清廉正直,體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許許多多善事。

還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觀音與關帝放在一起供奉,因爲觀音菩薩是慈悲爲懷,戒殺生,而關帝則是嫉惡如仇,在血腥中建立功勳。 觀世音菩薩不喫葷,喫素,供奉時只需要鮮花和水果,或清茶,如若用燒內供奉菩薩或佛主,是絕對不行的,否則則是侮辱神靈。 11、“關帝”、“土地財神”是應當面向大門的,但這是傳統的方法,而且所有寺廟的菩薩、佛大多是朝對大門的。

土地神乃中國民間信仰普遍的神明之一,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部分受漢文化影響的民族也有信仰。 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在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時期及之前,凡有漢人羣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 土地公神像2025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求財、保平安、保農業收成之意。

今日廟身保留舊廟,成為廟中廟,第一間廟於正殿後方,第三間廟則蓋兩層樓,把第二間廟包在一樓[6]。 南勢角呂氏為臺灣清治時期時自漳州府詔安縣來臺灣發展[1],來臺祖為呂德進[2]。 第二代落腳烘爐塞山區,該地左右突出一塊山頭,下有聳立一塊巨石,後來人便稱此地為「烘爐地」,此地區為呂家產業,附近的中和竟南宮、中和南山觀音寺也都是該宗族所建[3]。

土地公神像: 土地公土地婆神像一對1.1米土地公小廟戶外福德正神供奉樹脂佛像

夢見土地公意味著,這兩天是一個對靈魂進行反省的日子,不要質疑你那從心裡升起的淨化能力,這個能量給予你最大的恩賜。 這兩天也是你能夠剝離本我,從外面的視角來回視,衝破不曾想到過的思維禁錮,放鬆自己的心情。 臺灣傳說「土地神轄山中虎」,而土地神坐騎也常被認為是虎,也有傳說虎神能守護廟境。 故許多土地廟會在土地神的供桌下供奉一座虎的雕像,謂之「虎爺」、「虎爺公」、「虎將軍」。 土地公神像 而土地神的造像有塚(塚土型伯公見於六堆),石,樹,祠,偶等類型。 一般都是以長者形象出現,但服飾則有所不同,市區、鬧區的土地神像多為富人樣貌,甚至手持玉如意、金元寶、銀錠。

2018年4月28日,與臺中市太平區聖和裏吉星福德祠舉行聯婚[46]。 2003年3月3日,土地公農曆二月初二生日前夕,陳榮楷將論文集當成土地公生日禮物,除象徵性火化部分著作給神明外,也捐出所有相關著作給廟方管理委員會,做為推動廟務參考[14]。 他也在2010年10月第三屆福德文化節的廈門仙嶽山福德正神廟上以「四結福德廟轉型蛻變暨事件行銷」為題,發表演說[23]。 土地公神像 並於2012年由五結奠安宮舉辦的第五屆國際福德文化節上,擔任活動執行長[24]。 土地公神像 同樣將神櫃放安放在橫樑下,也會對神明造成不利,因爲一個大大的橫樑壓着神明,他會覺得不舒服,使得他無法發揮庇護的作用。 12、觀世音菩薩有三不向,一不向廁所;二不向房門;三不向飯桌。

土地公神像: 土地公土地婆佛像16英寸七彩樹脂道家供奉龍椅福德正神像

閩南人也認為,土地神可以保佑農業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經商順利,旅客旅途平安,甚至還保護墳墓,不受邪魔的侵擾。 一般說法,土地神為地方之守護神祇,為鄉裏之神,也有財神的性質。 土地公神像 一般來說土地神是基層的神明,專家學者認為土地公為地方行政神,保護鄉裏安寧平靜。 也有學者認為其屬於城隍之下,掌管鄉裏死者的戶籍,是地府的行政神。 土地公有很多種稱呼,也叫“福德正神”,民間俗稱“土地公”,也有稱爲“福德爺”、“大伯公”、“大伯爺”、“后土”或簡稱“土地”。

死後三天其容貌仍不變,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過了不久,即由貧轉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 這時,人民想到張福德為政的好處,念念不忘,於是建廟祭祀,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 土地公公信仰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還有最後可在前一晚舉行還願祭典,當日則準備牲禮、水果、祭品、紙錢到土地廟祭拜。 據古籍堪輿書記載:自東晉以後,隨着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基層的官僚制度的逐漸完善,土地神也演變成爲在道教神階中也逐漸等級化,退變細化爲管理本鄉本土的最低級的小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