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們在本月十七日的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會議上,討論了精神健康相關新措施,並且宣佈會推出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及早識別及支援有高風險的學生。 政府稍後會向立法會提交草案,修訂《牙醫註冊條例》及《護士註冊條例》,希望可以引入一些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牙醫和護士,以紓緩牙醫及護士短缺的情況。 另一方面,我們亦會探討修訂《輔助醫療業條例》,希望可以引入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輔助醫療專業人員加入醫管局或衞生署服務,從而解決公營服務人手短缺的問題。 「1+」機制推出後,已經有藥企表示會按這個全新機制為新藥提出申請在香港註冊。

要好好執行這些健康建議,除了靠家庭醫生每天不斷提點外,亦要靠病人自己努力,認真和切實執行這些健康建議,好好保持身心健康。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2025 另外,在社區亦有專業人士可以幫忙,醫務衞生局在不同地區設有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提供健康推廣和教育、健康風險評估、慢性疾病管理等重點基層醫療健康服務。 市民可以登記成為會員,接受以預防為中心的健康管理服務,藉助中心的不同資源及專業人士的協助,為自己制訂好健康管理計劃,減低患上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或糖尿病的風險。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 康健醫務中心(大圍道)

紐約醫療集團成立17年,服務涵蓋一站式痛症管理服務以及高端影像中心,本文整合了紐約醫療旗下診所的資訊、預約方法、收費及常見問題。 康健醫療牙科服務涵蓋牙科全科、植齒、修復牙齒、牙周病治療、口腔頜面外科、牙髓治療、牙齒矯正以及兒童牙齒治療。 在這方面,香港必須具備憂患意識,為將來可能出現的新發傳染病作好準備。

  • 為了建立高質量、符合本地要求的臨牀數據,我們也會充分利用香港和大灣區在質與量的優勢。
  • 截至今年十月,近580萬市民已經登記醫健通,佔全港近八成市民。
  • 博愛醫院一直秉持「博施濟眾.慈善仁愛」精神,服務社羣,期望透過自身強大地區網絡,發揮服務優勢,打造元朗地區康健中心為基層醫療服務的樞紐,為區內市民提供以人為本的醫療健康服務。
  • 此外,我們亦會設立精神健康支援熱線,為市民提供即時支援及合適的轉介服務。
  • 網絡覆蓋全面
  • 許多家庭亦因狹小的居住環境和子女長時間居家學習,導致親子衝突日益增多。

其中,我們已於本月十三日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資助45歲或以上的市民篩查和跟進高血壓和糖尿病,超過400名家庭醫生已參加計劃,當中涉及超過30個醫療機構,覆蓋600多個服務點。 除此之外,我們亦於同日推出為期三年的「長者醫療券獎賞先導計劃」,長者只需要在特定基層醫療服務,用上至少1,000元的醫療券,就會自動獲發放額外的500元醫療券獎賞。 我們期望計劃可以引導長者更好利用他們手上的醫療券,以達致加強預防疾病和健康管理的政策目標,並配合《藍圖》的發展方向。 普通科門診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 網絡覆蓋全面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 康健醫務中心 (沙田隆亨商場)

為了更全面地呵護您和家人的健康,我們全線的醫務中心除了駐有醫生診症和處方藥物外,更提供完整的全科醫療服務,包括接種疫苗、預防性健康檢查、化驗服務及免費健康教育資訊。 隨着大灣區的發展,跨境的市民越來越多,所以跨境醫療協作非常重要。 我們會積極推進有關工作,其中包括:   (1)於二○二四年推出「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試點計劃」),將醫療券的適用範圍擴展至大灣區內合適的醫療機構。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2025 初步目標是在與香港長者有密切關係的大灣區城市,先增加約五間醫療機構作為提供基層醫療服務的試點,以及個別指定牙科醫療機構。 我們已就「試點計劃」展開工作,衞生署正進行市場調查,邀請現時參與長者醫療券計劃,並很熟悉長者醫療券使用守則及交易申報程序的香港醫療機構提供其在大灣區設置、營運或管控的醫療機構的資料和運作情況,供政府參考。

  • 康健集團是全港首間提供多元化醫護服務的綜合醫務中心,提供一站式醫療服務,現於全港各區設有超過100間醫務中心。
  • 我們會積極推進有關工作,落實《施政報告》中的各項承諾和指標。
  • 另外,我們亦留意到不少少數族裔人士因文化和語言的關係,着實需要一些特別的支援服務。
  • 李劉素英表示,機構的婦女及兒童庇護中心一直維持良好的運作,並提供24小時服務,而24小時婦女求助熱線於2022/23年度亦接獲8600多個求助電話,接收了超過350名的受虐婦女和兒童入住庇護中心。
  • 因此,我們在本月十七日的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會議上,討論了精神健康相關新措施,並且宣佈會推出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及早識別及支援有高風險的學生。

參與計劃的家庭醫生名單已載於「慢病共治計劃」專題網站,會持續更新。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2025 為響應醫務衞生局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2023年11月13日正式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 ,博愛醫院由11月14日至16日於天水圍頌富商場地下中庭舉行『元朗地區康健中心「慢病共治計劃」同樂日』。 康健醫療是全港首間提供多元化醫護服務的綜合醫務中心,於1997年成立,旗下醫務中心及診所共有超過100間,遍佈全港九新界各區。 康健醫療的主要服務範疇除了普通科及專科醫療、牙科、輔助醫療及其他保健服務外,部分醫務中心更設夜診服務,方便市民前往求診。 多謝各位議員的支持,我們在去年已公佈《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藍圖》),為香港未來的基層醫療發展定下路線圖。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 普通科醫生

COMEDI推出的「視像診症」讓病人或照顧者在家都能獲專科醫生細心診治,並承諾4小時內送藥上門,足不出戶都能獲配藥物,方便之餘,又更省時。

政府亦會考慮所有相關因素,包括醫療機構的地點、質素認證及管理和營運經驗、對長者醫療券的瞭解,以及能否提供及應付一定數量的門診醫療護理服務,作為選定參與試點計劃機構的標準。 另外,我們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推廣精神健康的措施,包括在三間地區康健中心引進先導計劃,為市民進行精神健康評估,亦會與社區機構合作,透過已接受培訓的輔助醫療同工,為輕度至中度的個案提供適時的介入、治療和復康服務。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2025 醫務衞生局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醫生及博愛醫院董事局主席陳首銘向元朗地區康健中心義工頒發嘉許狀。 我們會資助部分費用,引導青少年在完成接受學童牙科保健服務後,仍然繼續維持定期牙科檢查的習慣。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 康健醫務中心提供24小時應診服務嗎?

此外,透過情緒教育活動,接觸到逾4100名兒童,並為逾1800位兒童進行家庭暴力風險評估。 當中,發現分別有55%及32%的學童曾目睹父母吵架及打架。 此外,還分別有45%和54%的學童表示曾被父母身體虐待和言語虐待。 她表示,家長和小朋友的情緒教育很重要,建議家長要教育小朋友正確的表達情緒,而學校亦可以舉辦一些講座,讓家長瞭解如何不通過「打、鬧」的形式進行教育。 李劉素英表示,機構的婦女及兒童庇護中心一直維持良好的運作,並提供24小時服務,而24小時婦女求助熱線於2022/23年度亦接獲8600多個求助電話,接收了超過350名的受虐婦女和兒童入住庇護中心。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 香港海關檢獲懷疑受管制乾魚翅

康健為了向大眾提供更方便、更體貼的普通科門診服務,已建立起覆蓋全面的龐大醫療網絡,於全香港各區都開設有核心醫務中心和聯營診所。 而且逾100間醫務中心都位於交通便利的地點,方便大眾前往求診。 夜診服務 除了地點便利外,我們亦明白延長應診時間對工作繁忙人士尤其重要,所以我們的醫務中心普遍於晚上、星期日和公眾假期亦提供服務,使大眾於下班後和休假期間仍然可以得到專業的醫療照顧。 完整醫療服務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 康健醫務中心駐診醫生 (大圍天寶樓)

博愛醫院董事局主席陳首銘博士於活動致辭時表示本院全力支持在元朗地區康健中心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以協作建立可持續的以建立可持續醫療系統為願景。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2025 醫務衞生局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醫生感謝博愛醫院認同及支持「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 醫管局會繼續優化醫療服務,包括減少耳鼻喉科及骨科兩個專科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也會於瑪麗醫院根據國家認證標準設立全港首間胸痛中心,目的是改良心血管疾病病人的診症流程,提升病人的存活率。 另外,醫管局會建立母乳庫及母乳捐贈機制,為未能由其親生母親餵哺母乳的嬰幼兒提供母乳。 為提倡「一人一家庭醫生」的理念,由十月六日開始,所有政府資助的基層醫療健康計劃已規定只有已加入《基層醫療指南》(《指南》)的醫生方可參與。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 診所治療中心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鼓勵45歲以上、沒有已知高血壓或糖尿病的市民參與計劃接受篩查。 匡喬醫療成立10年,服務涵蓋各類專科、牙科、疫苗注射、物理治療、身體檢査、醫學美容、生育及家庭、中醫、婚姻輔導服務和內視鏡中心等。 本文整合了匡喬醫療集團旗下診所資訊、預約方法及常見問題等。 新都醫療成立37年,服務涵蓋普通科門診、專科服務、外展醫療服務、住院前後服務、牙科服務、疫苗及新冠疫苗注射、身體檢查、大腸癌篩查計劃以及日間醫療中心。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 元朗地區康健中心「慢病共治計劃」同樂日開幕禮

截至十月底,已有超過3 500名家庭醫生登記在《指南》,相比《藍圖》公佈時增加約三成。 (3)另外,其他跨境合作項目也包括醫管局將參加國家的醫院認證標準的評審認證,確保我們的醫院可以達到國際醫院評審水平。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2025 我們亦會考慮以策略性採購服務的模式善用大灣區的優質醫療機構,幫助減低香港市民在公營醫院的輪候時間。 主席:   首先我非常感謝各位議員在早前的事務委員會和今次的辯論中,就《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有關醫療發展及公共衞生發表意見和表達支持。 為保護公眾健康,提升醫療服務質素和促進醫療產業創新,醫務衞生局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工作,其中不少得到社會各界和議員的支持。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 我們會積極推進有關工作,落實《施政報告》中的各項承諾和指標。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 康健醫療常見問題

我們會繼續與大灣區相關政府商討,盡早落實,為病人於醫院之間「點對點」直接運送,提供更佳支援。 隨着科技發展,加上疫情下的社交距離政策,醫學界一直積極推行遙距醫療,讓病人可以在足不出戶、無須親身前往醫院或診所的情況下,透過電子通訊產品如手提電話、電腦等,以視像形式接受各種醫療服務。 關於《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草案》目前正在立法會審議,她表示,機構支持草案訂立,但不少地方有待完善,建議政府訂立清晰指引,例如如何定義「虐兒」,各類舉報機制具體如何分級,從而讓前綫教師和醫務工作人員執行時更加清晰。 她表示,很多家長都未必清楚何為「虐兒」,政府應該在預防和強化方面增加資源投放,而非只是在出事之後才進行補救。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 她建議,當局可提供一些課程讓家長學習如何教育小朋友,「在源頭上做多啲」。 她指出,為期三年的「賽馬會童心踏『步』計劃」已於今年9月完結,治療和親職小組深受學校和家長歡迎,去年共提供逾200節小組,服務超過1200名學生和家長。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 政府飛行服務隊和香港天文臺簡介熱帶氣旋偵察任務

因此,政府會提升本地監測、預警和防控能力,也會強化與內地的聯防聯控和人才培訓,以及透過本地大學,促進國際間在疫苗等範疇的科研合作。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 作為「一站式遙距醫療平臺」,COMEDI為大眾提供專業診治、藥物、個人化健康管理以及多元健康資訊,為新手父母、殘疾人士或長者及其照顧者以及慢性病病患者提供適切的醫療及健康協助。 和諧之家於今日舉辦「家長情緒教育 – 醫‧教‧社新動力」週年論壇,旨在推動社會關注家長情緒教育的重要性。 和諧之家總幹事李劉素英表示,因疫情帶來的長期壓力,加上具挑戰性的經濟環境和上升的失業率,不少人士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 許多家庭亦因狹小的居住環境和子女長時間居家學習,導致親子衝突日益增多。 我在此呼籲各位市民,記得在十二月十日於區議會選舉投票,盡我們的公民責任,關心、同心建設我們的社區。

此外,我們亦會設立精神健康支援熱線,為市民提供即時支援及合適的轉介服務。 高血壓和糖尿病是香港人的「老朋友」;這對「老朋友」,我們不太想跟它們相認,但它們總是追著我們。 根據2020至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的數據,15-84歲香港市民中,估計有近三成人患有高血壓,當中以較年長人士患高血壓的情況較普遍;20名15-24歲人士中,只有1人患上高血壓,但每20名65-84歲人士中,便有12人患上高血壓。 糖尿病亦是香港人常患上的慢性疾病,香港現時約有70多萬人患有糖尿病,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估計,香港糖尿病患者數目至2030年更可能上升至超過90萬人。 首先,大家要注意飲食、定期進行適量運動、避免吸煙、避免過量飲酒,以及適度控制體重等。 作為家庭醫生,我們每天都向病人重複著這些健康建議,但是否每位病人都會乖乖照辦呢?

除了地區康健中心,醫務衞生局於十一月中亦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45歲以上、沒有已知高血壓或糖尿病的市民,可以參與計劃接受篩查。 如果證實患上高血壓或糖尿病,可以盡早接受政府資助在家庭醫生的診所開展治療;如果證實身體健康,亦可瞭解自己的狀況,繼續努力保持健康身心。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 家庭醫生和地區康健中心是大家健康的好拍檔,市民應該與家庭醫生攜手合作,守護好大家的身心健康。 博愛醫院一直秉持「博施濟眾.慈善仁愛」精神,服務社羣,期望透過自身強大地區網絡,發揮服務優勢,打造元朗地區康健中心為基層醫療服務的樞紐,為區內市民提供以人為本的醫療健康服務。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2025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 鼓勵45歲或以上、未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病歷的巿民,參加政府資助的「慢病共治計劃」配對家庭醫生篩查糖尿病和高血壓。

我們也會建基於「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所得的經驗,加強香港與內地其他城市、地區醫療人才的雙向培訓和交流。 為了建立高質量、符合本地要求的臨牀數據,我們也會充分利用香港和大灣區在質與量的優勢。 明年,我們會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立「大灣區國際臨牀試驗所」,統籌香港公私營醫療界別的臨牀試驗資源,並會與深圳園區協同發展,務求推動以符合國家及國際標準的目標與內地,尤其是大灣區的臨牀試驗網絡合作。 大圍康健醫務中心 我們亦會在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設立「聯網臨牀研究支援辦公室」,推動醫管局在臨牀研究和試驗方面的工作。 (2)除此之外,我們亦會於二○二四年內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以重整及加強藥物以及醫療器械的監管和審批制度,並探討長遠將中心升格為獨立機構。 康健醫療坐擁專業的醫療及牙科團隊、覆蓋全面的醫療網絡,以及尖端先進的設備儀器,旨在為社會大眾提供優質、可靠、方便、實惠的醫療保健服務,以滿足病人的真正需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