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診,常會有病患因為血便來就診,也有一些人是因為排便次數變多、變細、有黏液,擔心會不會和大腸癌、直腸癌有關而來的。 事實上,除了疾病,還有其他可能會造成糞便顏色和排便型態改變的原因,以下我們就來進一步談談。 特別注意第三和第四點,不論是便祕或腹瀉,若是排便型態改變就應特別留意,「排便型態改變」常見是腸癌的不明顯症狀之一,例如原本常常處於便祕的情況,突然改變成腹瀉,若時間長達三個月,建議及早檢查釐清原因。 大便變細在臨牀上是比較多見的情況,不過如果大便單純的近期出現變細,而肛門周圍沒有特殊的病理改變,患者本人也沒有特殊的不適感,大多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但是對於大便變細仍要密切的觀察,必要時需要進行肛門鏡或大腸鏡的檢查,以除外肛周的其它疾病。 大腸可以分成右側和左側來看,比較早期的大腸癌或是腫瘤還沒有很大顆時,因為沒有造成腸道阻塞,因此就不會有排便習慣的改變,使得早期症狀不明顯。

  • 如果癌腫侵犯導致腸管狹窄,初時大便進行性變細,當造成腸管部分梗阻後,有腹痛、腹脹、腸鳴音亢進等不全性腸阻塞表現。
  • 也建議最好定期做檢查,因為也有一種情況並不罕見,那就是痔瘡的患者因自知有痔瘡,這點反倒忽略了腸癌的血便,將其誤認為自己痔瘡的血便而延誤就醫。
  • 根據聯安診所30年來的健康檢查經驗,的確仍有部分民眾因為對於腸鏡檢查有不當的誤解:如擔心會戳破腸道、麻醉後無法清醒或有其他不適症狀的風險等而心生恐懼,甚至在健診時表示要自動放棄這項篩檢。
  • 但若是解了兩、三天細便,之後又解粗便,或是一下粗一下細,就比較像是腸子蠕動的問題,因為腫瘤不會在短時間內變大變小。

不過,心理因素也可能改變大便形狀,例如壓力大時交感神經興奮,造成腸道蠕動異常,使排便受到影響,此時,就可能發現大便形狀改變,如果是短暫1~2次沒有關係,但若持續就要注意。 大便變細2025 如果是一過性大便變細,通常與飲食有關,當進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或是受涼後,均可能導致大便次數增多,大便變細。 對於老年患者,既往大便形態正常,為成形的香蕉便,如果突然出現排便困難、大便變細,尤其是大便中帶有黏液,甚至出現血液,則稱為大便形態改變。

大便變細: 排便若出現這4種症狀 小心大腸有狀況快去做檢查

若腫瘤位在直腸或靠近肛門口時,就容易刺激頻繁出現便意,造成患者雖然一直想要排便,但卻老是覺得大便解不乾淨的感覺。 近日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在一個健康訪問中透露了原因。 大便變細 教授指其實光是有纖維是不足夠的,他指肺主大腸相表裡,人要有氣才會有力量去排便,只喫大量高纖食物,卻坐著不活動,那就更加難以排便。 1、油膩飲食,主要是進食油炸食品、肥膩的食物,由於食物中含有的脂肪較多,不但可以潤滑腸道,還可以軟化大便,導致大便中脂肪含量增加,促使腸道的排便反射,出現大便變細的情況。 所以需要專業醫生做肛門、直腸的指檢或大腸鏡,進一步排除直腸腫瘤、大的息肉,才能考慮肛裂、痔瘡引起,所以大家都要提高保健意識。 定期檢查能早期發現結腸直腸癌,並增加治療成功的機會。

臺灣孫麒洹醫師表示,生長在腸道的腫瘤,對身體最明顯的影響就是排便的狀況,提醒民眾上大號時不妨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糞便的樣貌,平日也要多注意身體是否出現不明原因的異常變化,若有以下7類症狀時,最好及早就診接受檢查為佳。 大腸直腸癌已連續30年位居臺灣人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尤其現代人飲食西化、纖維攝取不足、久坐少動更增加大腸癌的發生風險。 臺灣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孫麒洹醫師表示,若自覺排便習慣改變、老是覺得排便排不乾淨,或觀察到不明原因的血便、腹絞痛、體重減輕等可能都是大腸直腸癌的警訊,應及早就診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然而,孫醫師也叮嚀,大腸直腸癌早期往往沒有明顯不適症狀,因此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更能及早察覺病竈,及早接受治療預後較佳。 •腫瘤在左側大腸:通常腫瘤已經造成腸道部分阻塞時,才會出現以下症狀:血便、排便變細、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次數增加、解不乾淨、裡急後重等。

大便變細: 開罐頭前一動作多數人都忘記 可能讓細菌和微生物進到食物裡

鍾雲霓醫師指出,兩者不易分辨,雖說多數顏色較暗、混在糞便中,但腸癌可位於前、中、後段,前述暗色即處於前段,若為處於後段直腸處的直腸癌,距離肛門口都不遠,表現方式和痔瘡差不多,容易混淆。 一是長期處於便祕的情況且長達三個月,此情況可能為腸道太長導致水份吸收過度,或者因腸道中存在不良的菌種使得腸道無法活化所致。 大便變細2025 過硬的糞便容易引起痔瘡、肛裂等問題,應盡早改善為佳。

  • 如果是疾病導致的,需及時根據病情進行治療,防病情加重,危害到身體健康。
  • 一般而言,肛裂會合併肛門疼痛及血便,而且會持續疼痛,排便的時候傷口會刺痛,感覺像有刀子在割。
  • 從血便的顏色深淺,還可初步判斷消化道的出血點是在何處。
  • 當遇到排便困難時,

如果出血量不是很多,大便還是會成形;若量很大,大便就會顯得黑黑糊糊的,像瀝青一樣。 除了上述病變外,大便帶紅色,有時候是跟飲食有關,例如喫了紅肉的火龍果,可能會排出鮮紅色的糞便,就常被誤以為是血便,虛驚一場。 一旦發現大便顏色怪怪的,若非飲食因素,最好就醫檢查是否為血便。 至於出血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性,包括:潰瘍、惡性腫瘤、發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等)、不正常的血管增生、痔瘡、肛裂等,須接受內視鏡檢查才能確認。

大便變細: 大腸癌的自我判斷症狀,準嗎?

5.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若腸腫瘤長在直腸或離肛門口較近的位置時,會有便意但是去了又解不出來,抑或是排便完仍覺得解不乾淨。 大便變細2025 6.不明原因貧血:若已有腸腫瘤者,可能已有出血現象,導致血液流失。 根據聯安診所30年來的健康檢查經驗,的確仍有部分民眾因為對於腸鏡檢查有不當的誤解:如擔心會戳破腸道、麻醉後無法清醒或有其他不適症狀的風險等而心生恐懼,甚至在健診時表示要自動放棄這項篩檢。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大便的味道與腸道健康有直接相關。 許文峯強調,有人喫肉或豆類等較多的食物,大便味道酸臭,這是因為蛋白質分解之後產生氨或硫化氫等物質,而造成味道比較重,但不代表腸道有問題;當然,喫太多肉會造成身體負擔,因此,也相對代表腸道負擔重,可能飲食配比要調整。 先檢查你的飲食習慣,腸道的健康和進食食物息息相關,如果你最近經常喫湯? 那麼這些食物到達腸胃後,通過機體消化吸收,無法吸收的部分較多,最終形成的大便也可能比較細或者稀。

大便變細: 大腸直腸癌可預防 出現7大高風險症狀別輕忽!

因此, 我們常常建議痔瘡患者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在沒有便意時不要刻意“擠便”, 在有便意時不要“憋便”,

大便變細: 大便變細就一定是腸癌嗎?闢謠!十有八九是這3種原因,教你改善

36歲吳姓財務保險專員,日前於聯安診所做無痛大腸鏡檢查時,篩檢出大腸裡有… 多數民眾瘜肉不除不快 根據統計數據可知,近年來腸鏡檢查出腸瘜肉的患者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 大便變細2025 一名長期生活在湖北的50歲張先生,排便情況一直良好。 因為張先生平時還經常接觸網絡,上網查看發現大便變細是腸癌,他一下子就慌了。

大便變細: 健康 熱門新聞

如果是由遺傳因素導致, 並且在腸道內廣泛出現、數目對於100顆的息肉, 同時還伴隨某些特殊的臨牀表現, 就被稱為腸息肉病了。 輕則由情緒、飲食或環境等因素影響而誘發,

大便變細: 痔瘡能好嗎?不做手術行嗎?

以及明顯的腹痛等, 就要警惕結直腸癌的發生了。 大便變細 而且幾乎所有的結直腸癌都是由結直腸息肉演變而來的, 所以就算你的大便變細是由腸息肉引起的, 也應當及時去醫院做個檢查,

大便變細: 健康雲

而若有以下的改變者,則更建議要積極確認是否有腸癌、腸息肉的風險。 1.排便習慣改變:每人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不同,排便習慣當然也不同,但若是與過往自身的排便習慣迥異,如便祕與腹瀉交錯、糞便型態改變(糞便變細、變水)等,也請要留意。 2.血便、黏液便:不只是痔瘡會有血便,大腸癌可能也會排出深紅或黑色糞便,若糞便有不明黏液也要留意,切勿輕忽。 3.不規則腹痛或絞痛:因大腸位在腹部,諸如腸阻塞也可能引起腹痛或絞痛,但若是近期才發生,且已持續一段時間,仍建議要做腸胃鏡檢查,瞭解是否有腸癌疑慮。 大便變細 4.不明原因體重逐漸減輕:未刻意減重而有體重持續莫名下降,甚至食慾不振,如一個月內瘦10公斤,此種狀況仍建議要評估腸癌風險的可能。

大便變細: 高血壓.左腎萎縮.蛋白兩個加.尿酸高.下肢浮腫.肛門墜脹痛大便多次不成型.寢食難安.

但如果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例如本來都3天一次,突然一天一次或一天多次;或是原本一天3次,突然變3天才一次,且持續一段時間都如此,就是有意義的排便習慣改變,建議就醫檢查。 最擔心的就是多年來,一直高居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的大腸直腸癌,可以分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來篩檢與確診。 大便變細 其實一般來說腸癌並無明確或特定的前兆或症狀,且等到臨牀上民眾已有症狀時,大多已接近腸癌後期,因此早期的大腸癌症狀就是「沒有症狀」!

大便變細: 痔瘡手術前檢查專案

而長期便祕就會導致大腸出現部分堵塞,從而使得排出的大便變細。 大便變細 大便變細 •腫瘤在右側大腸:糞便在此處時還沒有成形,因此通常腫瘤要長到很大顆,甚至造成腸道阻塞,才會有症狀。 症狀則是常以慢性貧血表現,比方說可能是先發現血紅素低,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有右側大腸癌。

大便變細: 大便變細是什麼病狀

最後提醒大家,如果你一直有大便變細的情況,還需及時去醫院讓醫生幫你檢查一下,避免是大病的前兆,提早發現治癒率也會高。 如果伴隨症狀較輕或沒有其他症狀的話,需調整自己的飲食,多食用一些高水分的食物,比如新鮮的水果蔬菜以及一些湯粥類。 這些食物對於保養胃腸以及防止便祕,都有較好的調理效果。 此外,而有腸炎的患者或是長期服用抗生素,也可能會有綠便產生,甚至伴有腥味和不成形的外觀,建議要到醫院檢查。 有點像爛泥巴的模樣,代表腸道蠕動速度太快了,可能因為有腸躁症,解便次數 過於頻繁,建議多紓壓有助改善。

可能會跑到血液中,因膽紅素過高造成皮膚或眼白出現黃疸;也可能從小便排出,使得尿液顏色變深,就會出現「茶色尿」。 此外,腸胃道若有出血,大便因為摻有血液,顏色也會改變。 從血便的顏色深淺,還可初步判斷消化道的出血點是在何處。 大便變細 若出血點在食道、胃、十二指腸、小腸前段、胰管及膽道,稱為「上消化道出血」,此時血便的顏色會比較偏向黑色。

大便變細: 大便變細是什麼原因?痔瘡、息肉等都有可能

另外,也可能會有腹部腫脹、體重減輕等症狀,不過出現這些症狀時,腫瘤通常已經長到很大了。 大便時噴射出鮮血或是鮮血混雜在糞便中,看起來呈鮮紅色,有可能是痔瘡或腫 大便變細2025 大便變細2025 瘤所導致。 有人覺得是痣瘡破裂流血,對於便裡有鮮血不以為意,但大腸癌的一個警訊是「血便」,大便混雜黏液血絲時,有可能是息肉或腫瘤因糞便摩擦出血,混合大便呈現紅色或暗紅,所以,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的徵兆之一,為求謹慎還是就醫檢查較安心。 大便是人體腸道內的分泌物,主要是由沒有消化的食物纖維、水分,還有脫水後的消化液殘留等組成。 1.痔瘡:血管靜脈叢的靜脈曲張表現,屬於良性組織,可以分成內痔和外痔。

大便變細: 排便習慣改變:

想改善排便情況,鍾雲霓醫師建議最好的方式就是從飲食做改善,不論排便型態為何,攝取充足的膳食纖維及益生菌,達到改善腸道健康及排便型態。 然而,臺灣孫麒洹醫師也叮嚀,大腸癌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民眾恐難自行察覺異狀,因此,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仍有其必要性。 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公認最簡便的篩檢工具,只要正確採樣就可望能早期發現大腸癌蹤跡;另外,有大腸癌家族史、過去瘜肉切除史的病患更應提早或規律接受大腸鏡的檢查,及早接受治療將能提高治癒率與存活率。 這是因為如果直腸端有腫瘤,解便時因腫瘤堵住通道,只能解出一點點,就會有解不乾淨又想解的感覺。 註冊中醫師歐韻怡在Facebook專頁發文指出,情緒欠佳的確容易引發腸胃病,不少人因此出現胃痛、胃酸倒流症狀。

大便變細: 大腸直腸癌|大便變細總覺得解不乾淨?7種常見徵兆及早察覺病竈

導致大便突然變細的原因與患有痔瘡有關,痔瘡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疾病。 在由於患者腹壓增加或便祕的時候,痔核就會腫脹、充血,從而導致直腸肛門出口位置變狹窄,那麼,在排便的時候就會出現大便變細的情況。 2、肛門疾病,肛門疾病也是引起大便變細的原因,痔瘡常能引起大便變細。 若長期便祕者,腸道中存有宿便,便出時不通暢,也會出現大便變細。

大便變細: 大便變細:

當然,如果在50歲前就發現不對勁,或有所疑慮,自然就別等健保給付了,盡早檢查為佳。 其次是長期處於腹瀉的情況,時間長達三個月,此情況往往代表著腸道有慢性發炎的情況,又或是可能飲食中常喫下讓自己出現輕微過敏反應的食物,但因為不嚴重而不自知,反應在腸道上。 如果你剛喫完食物沒多久,就出現腹瀉、腹脹、腹痛,也會導致大便變細。 符合這種表現,要仔細檢查食物,務必要保證食物安全性。 而在臨牀上發現,在腸癌的早期,確實排便習慣會發生改變。

若已經罹患結直腸癌,需要定期檢查來確認,是否有增長或轉移到其他部位。 常用的測驗包含CEA血檢(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原)和CT電腦斷層測驗(Computed tomographic)。 每位病人經歷的癌症狀況,各有不同,可能不會每項症狀都有,或是症狀呈現不同程度。 結直腸癌其中一個常見的症狀,是覺得想吐,並且有排便困難的狀況。 所以李宜家建議,要預防大腸癌,首先要注意家族史,再來是飲食要清淡、少油少鹽少糖少燒烤、多喫蔬菜,而且要戒菸,50歲以上還要注意每2年去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如果有異常就要做大腸鏡篩檢,這樣幾乎可以完全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藝人賀一航在6月3日因大腸癌病逝,這個連續11年蟬聯國人罹患癌症比率的榜首癌症,其實只要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都可以達到8、9成以上

而比起不停便祕、拉肚子的「自我診斷」,臺大醫院內科教授李宜家則提出「裡急後重」,纔是判斷大腸癌最準的症狀。 大便變細 排便後擦拭時看到鮮血或糞便上沾有鮮血、感覺肛門口疼痛,都是我們最常可以直接察覺不適的狀況,而以下2種疾病最常造成這些狀況。 •瀝青黑色血便:可能是上消化道 (包括食道、胃及十二指腸) 出血所造成,例如胃出血、十二指腸潰瘍出血;也有可能是有服用鐵劑、喫了豬血或動物肝臟等食物。 因為胃酸會和血紅素中的鐵質作用,所以糞便會呈現瀝青黑色。 按照腸腫瘤生長的部位,大腸癌可歸類於以下三種: 1.

大便變細: 大便多細纔算大便變細

如果是疾病導致的,需及時根據病情進行治療,防病情加重,危害到身體健康。 腸息肉指的是腸黏膜表面出現的一種隆起狀病變,與腸道內有炎症有關。 當腸道息肉早期較小的時候,患者基本上不會出現自覺症狀。 血液的顏色為鮮紅色,會附著在大便的表面,而且還會致使大便變細,並出現便祕與腹瀉交替的情況。 大便變細 隨著病情的發展,大部分的患者會出現腹痛、噁心、貧血、體重下降等問題。 如果便祕持續一段時間,又突然變成持續數日的腹瀉,兩者反覆交錯發生,就有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

在這10位罹大腸癌病患當中,糞便潛血檢查反應皆呈現陽性,但CEA﹝癌性胚胎抗原﹞指數偏高者卻只有2位。 由此可知,並非沒有大腸癌家族史者即沒有罹患大腸癌的危險,且要有效篩檢出大腸癌,單看一項大腸癌篩檢結果是不足的,必須接受糞便潛血及腸鏡等完整且專業的各項腸癌相關檢查,纔能有效早期發現大腸癌前兆。 腸道健康的第一個指標是糞便,建議每次上完廁所後別急著沖掉,仔細看看便便的形狀、顏色等,是否有異樣,以及排便的習慣,都是腸道健康的信號。 腸癌以糞便的方式做為表現,最典型的症狀也包括血便,不過這個症狀卻也和常見的痔瘡非常相似。

大便變細: 大便突然變細,是腸道內長了異物醫生總結5個原因,要引起警惕

第1招:看大便型態為了方便分析,醫學上有一套「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將大便分為7種型態。 這套分類法與大便待在腸子裡的時間長短、水份吸收多寡有關,其中第一、二型的大便水份較少、代表有便祕可能,第三型和第四型比較理想,第五至第七型水份較多、則有腹瀉可能。 第2招:看大便顏色一般正常的大便會呈現黃色或摻雜一些綠色,之所以如此,跟膽汁顏色為黃色或綠色有關。 人體消化食物時,膽汁會從膽管進入腸子,與食物混雜在一起,就是一般大便呈現出來的顏色。 所以,若膽囊、膽管、胰臟或肝臟有病變,使得膽汁的排洩或分泌出了問題,大便缺少膽汁的顏色就會呈現灰白色,這就是一種警訊。

大便變細: 大腸癌的種類有哪些?

大便積到某個程度,腸壁會擴張,腸壁神經會反射到大腦,產生便意,但神經敏感度每個人不同,所以每個人的排便習慣也不一樣。 通常排便頻率從一天3次到3天一次,都是可接受的範圍。 例如腸胃道較敏感的人,可能一點點大便就會想去上,且長期如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