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當局最終不得不妥協,答應了日本人的要求,禁止報刊進行抗日宣傳和民衆舉行抗日集會,中立政策越來越多地只能維持在表面上。 不過,上海租界的中立政策有一個不小的缺口,那就是日本區的存在。 上海租界地2025 20世紀初,由於日本政府對外拓殖和搶佔中國市場的需要,大量日本移民湧入公共租界的虹口區一帶。

  • 不過翻查《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又有規定“英國人犯罪,依英國法律管;中國人犯罪,依中國法律管。
  • 自1937年7月戰爭開始以來,日本人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北平、長江、上海[2]。
  • 總而言之居住在上海租界的外僑來自不同的國家,最多時曾達到58個國家[7]。
  • 對於這塊土地的位置,中英雙方的官員都感到滿意。
  • 市議會據此發布了《土地法規》,該法規對定居點中的所有人具有約束力。
  • 位置介於天津奧租界與天津俄租界之間,南臨海河,北到津山鐵路,距離天津站不遠。

隨着民族工業的不斷發展,工人階級隊伍日益壯大,到1919年,上海已是全國工人人數最多、最集中的城市。 上海租界地 圖爲1920年1月18日上海職工自發組織的第一個工會團體——上海藥業友誼聯合會。 上海租界地 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了一場以富國強兵爲目的的洋務運動,興辦近代軍事和民用工業,建立新式海陸軍,刺激了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

上海租界地: 中國推出「福建示範區」推動兩岸統一 金門與馬祖為何成為統戰前線?

舉例,在上海的公共租界,中國居民佔人口97%以上,納稅額達80%,但在管理租界的工部局沒有代表,也沒有發言權。 工部局由九位外國成員控制,只代表少數商人及列強僑民的利益。 法租界比公共租界更不民主,基本法律由法皇拿破侖三世於1868年批准後,一直執行沒有更改。

由租界教會創辦的學校、醫院、報刊和雜誌,代表着不同國籍、不同政治利益,某種程度上也意味着文化殖民。 但是它們同時又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呈現出多元性、多樣性的特點,客觀上促進了天津文化的多元融合與發展,在近代天津邁向現代大都會的初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7]。 對於勞工出國協定,一般的華工根本不知其含義。 在尋找出國華工的時候,廣東、福建甚至發生了外國人利用武力強制中國人簽約出國,導致一段時間內人們對華工出國一事噤若寒蟬。

上海租界地: 日本佔據時期

而洋人則打算以此爲跳板開闢中國市場,自然需要更大面積的居住和經商場地。 北區和東區的日佔區遭到中國多個軍團的猛烈進攻,70%地區在戰爭中受到嚴重破壞。 公共租界的主體部分中區、西區及西部越界築路區域分別由英國、美國和義大利軍隊防守,繼續在戰爭中保持中立達四年之久。 泥城之戰之後,英美領事開始禁止小刀會會衆進入洋涇濱以北,並通知清軍將領不準進入英界交戰。 但小刀會仍會常常進入法租界取得接濟,清軍也常在此與小刀會交戰。 法租界開始封鎖小刀會後,小刀會在圍牆外築土炮臺,法軍即開始武力報復。

經陳獨秀與李大釗商議,新成立的組織以共產黨命名。 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定名爲共產黨。 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起到了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作用。 圖爲該組織成立及活動的地點——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原環龍路老漁陽裏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 1920年的上海華洋混處、五方雜居,俄國僑民有5000多名,這爲俄共(布)在上海開展工作提供了掩護。 圖爲20世紀20年代俄國僑民在上海霞飛路上開設的餐廳。

上海租界地: 俄國僑民

由於租界的特點,外國人多願意在租界投資辦廠或從事貿易活動,此外也建立教堂進行傳教、開辦具有本國特點的學校、醫院、墳墓等附屬設施。 因而租界的經濟文化繁榮程度往往遠高於其周圍的地區,依照城市發展的方式,自然而然的成爲該城市的商業中心,並以租界為中心向外慢慢擴張,為城市留下有別於傳統文化的,濃厚的外國特色。 上海租界地 對於相當多曾經是通商口岸的城市而言,其城市的幾何中心一般都有租界的影子,可見租界對部分城市區位因素的影響[8]。

1920年代,在公共租界經營的英美商人,紛紛選擇在法新租界營建住宅。 美國人在貝當路興建了美童公學和國際禮拜堂。 1920年代,法租界已發展成上海首屈一指的住宅區[4]。 特別是在1914年第二次擴建的,最初人口稀少的新法國租界。 隨著需求的增長,法租界建造了許多豪華程度各異的公寓樓及石庫門住宅,以滿足越來越多的中國居民的需求。 上海租界地2025 在俄國革命後湧入的白俄的幫助下,法租界發展了充滿活力的商業區。

上海租界地: 美國僑民

清兵圍攻上海,東、南、西以致西北各面均有駐兵,各有統兵攻城,所以,上海北門外的外國居住區成為成敗關鍵。 初始時,英法美三國全然無意介入戰爭,但北面為小刀會最容易取得救濟之處,洋商有買賣可做,並不阻止。 清兵有時進入英界截拿會眾,誤犯英國居民,1854年4月4日,英美義勇隊進攻清軍北營,即為」泥城之戰」。

上海租界地: 租界商業與市政建設

現在則位於由當年的上海跑馬廳改建而成的人民廣場。 許多租界時代的遺蹟獲保留下來,其中最爲著名的是外灘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羣,多處歷史性建築都獲列爲世界級的文化遺產。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後,日軍佔據上海公共租界。 1943年初,國民政府簽署條約正式終止了美國和英國的域外特權。 上海租界地2025 法國後來在1946年的另一份協議中放棄了權利。

上海租界地: 「一帶一路」下的「中國租界」:柬埔寨七星海特區幕後的中國企業

在蔣介石主政南京十年的黃金時代,上海公共租界繼續繁榮。 在法租界成功通過該方法擴張後,公共租界工部局也開始越界築路。 越界築路所劃圈的區域租界方面擁有徵稅以及控制權。 1914年後,公共租界當局通過越界築路將該類區域的面積增加到了4.7萬畝[3]。 1853年9月7日,小刀會佔領上海縣城,從此中國失去對租界的控制。 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美租界聯合組建獨立的市政機構“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裝,正式形成第一個後來真正意義上的租界——國中之國。

上海租界地: 貿易

1861年初,英國參贊巴夏禮乘坐軍艦前往根據條約新開闢的長江口岸勘察形勢,選定將要開闢的租界界址。 他一度計劃改到控扼鄱陽湖口的湖口開闢商埠,但是經過江西省官員的一再勸說,最終確定在九江開闢商埠。 上海租界地 租界的位置位於九江府城以西,長江與甘棠湖之間的狹窄地段,面積150畝。

上海租界地: 越界築路

數十家中外銀行,以及近乎同樣多的、來自上海縣及外地的錢莊,使租界內資本運營和資金存量規模,僅次於倫敦、巴黎、紐約,成爲遠東第一金融中心。 上海租界的進出口總額一直佔到全國的一半以上。 1936年,租界內工廠數量超5000家,也達到了全國半數。 租界內有商店3.4萬家,全上海超過7萬家。

上海租界地: 通商場

總而言之居住在上海租界的外僑來自不同的國家,最多時曾達到58個國家[7]。 上海租界地 1943年2月23日,法國維希政府宣佈,同意放棄在華租界。 6月5日,汪精衛政權先收回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和廣州法租界。 7月30日,汪精衛政權收回最為重要的上海法租界,改稱第八區;上海法租界宣告結束,歷時近百年。 1874年,法租界公董局認為四明公所附近人口稠密,公所裏的墳墓有礙衛生,是傳播疾病的巢穴,計劃修築一條穿越四明公所的道路來迫使其遷出租界。 寧波同鄉會則一再請求公董局將道路稍為向北遷移,表示願意承擔築路費用。

上海租界地: 設立

不過,此時的租界實際掌握在日軍手中,真正拿回租界還要靠戰場定勝負。 英美兩國的表態更多是出於法律層面,實質意義並不很大,但這也確定了租界及在華特權的壽終正寢。 一方面是由於上海本身處於長江入海口的優越位置,另一方面上海租界是在黃浦江邊從頭建起的一座新城,周圍數十里內均是空閒的平地,清廷對其的制約因素甚小。 南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朝廷在松江府的上海浦西岸設鎮,因而得名“上海鎮”。

上海租界地: 上海法租界

1937年7月30日,天津被日軍佔領,但直到1941年,日軍大多尊重各國在天津租界的治外法權,因此並沒有被完全佔領。 1937年12月,日軍佔領了上海,同樣地日軍尊重各國在上海租界的治外法權,沒有佔領。 這對國民政府來說是一個重大打擊,因爲國民政府中85%的收入來自上海。 失去上海後,中國繼續抗日的經濟能力備受懷疑。

上海租界地: 租界封鎖

他們多數居住在法租界中部呂班路、環龍路、金神父路一帶,在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中段開設服裝店、麪包房、咖啡館,使得霞飛路成爲上海最具浪漫色彩的一條商業街。 在他們的帶動下,歌劇、芭蕾舞在上海盛極一時。 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的樂隊成員大部分是俄國人。 他們還培養了一批出色的中國音樂家,其中包括傅聰。 公共租界擁有數所公立醫院,位於蘇州河北岸的公濟醫院和位於靜安寺以西的宏恩醫院主要服務於外國僑民,前者委託給天主教修女管理;位於中區山東路的仁濟醫院則面向華人。 上海租界地 美國聖公會在公共租界開設2所醫院:同仁醫院和廣仁醫院(後改名宏仁醫院)。

除此之外,與清朝訂立條約規定域外權利的公民和權力主體都應受其本國法律的約束,對其提出的民事和刑事訴訟也必須根據其本國法律。 1927年,由於上海的地位日漸提升,國民政府升格爲上海縣(連同租界)爲上海特別市,與南京、北平、重慶等幾個特別市(類似於直轄市)並列,這是上海首次獲得如此高的政治地位。 有不少華人難民曾是富豪之家,他們在租界內買房、租房以及日常消費,都給洋商帶來了不菲的利潤,更使租界充滿活力。 上海租界建立在一片空白的河灘地上,一切都需要從頭建起,英租界首先成立的行政部門便是一個負責道路和碼頭建設的委員會。

上海租界地: 華人

次年10月,中英兩國政府簽訂的《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又具體規定由滿清地方官與英國領事會同商定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區域。 根據這些規定,1843年11月8日首任英國駐上海領事巴富爾來滬。 11月17日正式宣佈上海開埠建立上海英租界,這樣可以將英國人及中國人隔開,以求永久相安。 1845年11月29日,宮慕久以告示方式公佈了這些協議,即《上海土地章程》,達成闢設上海英租界協議。 在章程中,上海縣城北部的一塊約830畝被劃給英方作爲英商居留地[5]。 1848年,美國聖公會主教文惠廉已在蘇州河北岸租地造屋,並與上海道臺吳健彰交涉後,虹口地區也被劃作了美商居留地,美租界從而形成。

圖爲博文女校舊址(原白爾路389號,今太倉路127號)。 上海租界地 1921年6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尼克爾斯基先後到滬,與李漢俊、李達取得聯繫,在與陳獨秀和李大釗商議後,決定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各地黨組織接到會議通知後,相繼選派代表赴會。

上海租界地: 事件經過

英美的主要精力在於歐洲,根本沒有做好與日本開戰的準備,租界內的軍力相對日軍更是少得可憐。 因此,租界沒有經過抵抗便宣佈投降,上海租界從這一刻開始,實質上失去了“自治”。 日本政府也嚴令日軍不得與租界當局發生衝突。 上海租界地 於是,上海租界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抗日力量和難民的庇護所。 20世紀初,清廷退位、民國成立,上海租界的發展迎來一個更快速的時期,人口幾乎每十年翻一番,土地房產價格猛增,尤其是抗戰前十年更甚。 一家美資公司的土地資產價值,在922年爲80餘萬,到1932年已超過2200萬。

天主教在公共租界設立的第一座教堂是北區南潯路的虹口耶穌聖心堂,後來又在西區建立了大通路小德肋撒堂(今大田路370號),在東區倍開爾路(惠民路)694號建立了和平之後堂。 上海租界地 1884年,工部局警務處成立印捕股,從英屬印度的旁遮普邦招募來錫克族巡捕。 19世紀,有少量世居巴格達的猶太富商在印度立足後,又前來上海發展,他們一般都取得了英國國籍。

它外觀的建築造型既有中式瓦制的屋頂,又有西方建築上的裝飾,成爲城市中獨有的建築形態。 租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直是發展遲滯的中國城市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上海租界地 租界由於其不受清廷法律管制,煙館、妓院等於租界中隨處可見。 尤其是鴉片館,有說在當時很多中國人看來,鴉片館這種摧毀中國人意識的毒瘤可以公開在租界中出現,是外國人對中國的蔑視和敵對的最好寫照。

上海租界地: 租界內重要名勝古蹟

長崎的出島是日本鎖國時代(江戶時代)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貿易對象侷限於中國和荷蘭兩國。 1868年,大阪與神戶、東京同時期開港,設立了川口外國人居留地。 附近是明治和大正時代大阪府和大阪市的行政中心。 上海租界地2025 1872年,英國人修建了從新橋到橫濱的日本第一條鐵路。 當時的橫濱車站設在居留地外的櫻木町,而新橋站(今汐留)設在築地居留地的外緣。 因此,日本第一條鐵路便是連接築地和橫濱兩個居留地的。

上海租界地: 巡捕房

” 並在第二十條章程中規定收取分攤款項的“派款人等得請求領事委派正直商人三名,審慎決定應派之數。 ” 這兩項條款在明確了租地人所承擔義務的同時也意味了租地人對界內的市政建設和設施有自主行使權。 於是1846年12月22日,一個負責界內道路、碼頭等市政設施的規劃、預算和建設,錢款分派和收集的道路碼頭委員會成立。 其中第九條章程規定“商人租定土地及建築房舍後,得於呈報後自行退租。

這裏也有許多外國大使館,1875年美國使館成立於此,1890年遷往赤坂。 築地居留地在1899年廢止治外法權時一併撤廢。 可是,也有說法指,因為中國人在租界沒有公民權,工廠工人生存條件惡劣,因此租界並沒有為中國示範西方民主,令知識分子對西方深感失望[13]。 租界也爲部分政治流亡者提供庇護,如魯迅就曾在租界生活過,並影響了他的政治觀念。 上海租界地2025 其《且介亭雜文》的“且介”二字就來自於“租界”兩字。 租界繁榮的經濟發展,吸引了相當數量的中國上游階層,在那裏定居,消費。

上海租界地: 上海租界

1936年抗戰全面爆發前夕,上海租界內的華人超過170萬,外國僑民不過7萬。 且這僅是在冊人口,即繳納租界稅賦的人口,不包含流動人口。 上海租界地2025 由於美租界一直沒有劃定界線,公共租界當局在此後的30年裏不斷向外拓展。 至1899年5月8日,公共租界的面積增至33503畝,約合21平方公里。 晚清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租界在中國遍地開花,總共有九座城市先後設有二十七塊租界。

上海租界地: 中國防長等多名軍事高官「失蹤」 習近平遇到麻煩了嗎

公共租界自東向西分爲東區、北區、中區、西區等4個區,並分別以虹口港、蘇州河、泥城浜/西藏路(今西藏中路)爲界。 開闢租界之初,實行華洋分居政策,包括為洋行服務的買辦(主要來自江浙和廣東)都不被允許住在租界。 從晚清到民國,圍繞“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問題,一直有爭論。

上海租界地: 上海租界租界區

自1918年起,由於十月革命和國內局勢不穩定的情況下,大批俄國人蜂擁抵滬,至1930年,上海俄僑總數已近2萬人。 但上海俄僑的主要聚居區,則由蘇州河以北,轉移到法租界霞飛路一帶。 上海郵政局控制著該定居區內的所有郵政,但進出條約港口的郵件必須經過中華帝國郵政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