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時期,大量內地難民來港,部份難民在大坑後山坡搭建簡陋的寮屋居住,成為馬山村和芽菜坑村,大部份寮屋於1970年代被清拆,以興建勵德邨和雲景道,其餘寮屋在1980年代清拆。 大坑東 蓄洪池泵房的混凝土建築物被一幅綠色地毯覆蓋,而這幅綠色地毯其實是由垂直綠化植物(包括爬牆虎和薜荔)和地面種植植物(包括天門冬、金邊虎尾蘭和紅絨球)編織而成,塑造一個休閒的綠色環境,融入大坑東遊樂場之中。 大坑東蓄洪池泵房內設有2 臺離心式主水泵及1 臺後備水泵供蓄水池排水用。

降雪機率為 70%。 低溫 -11°C。 10 到 大坑東 15 公里/小時 的 南南東 風 。 2021年3月8日,市區重建局公佈與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預計年中將與居民交代重建方案。 初步計劃重建後的屋邨提供逾3,300夥單位,較現時增加逾一倍。 重置現有住戶約1,300個單位,其餘2,000個單位作「首置」用途[11][12]。

大坑東: 香港大廈搜尋

大坑東蓄洪計劃的設計,旨在防止旺角一帶因大量雨水從獅子山向南湧下而發生水浸。 該區在1997年和1998年先後有嚴重水浸事故,突顯了問題的嚴重性。 大坑東2025 大坑東2025 隨着九龍塘和又一村一帶不斷發展,使下游的地面徑流量增加。

過去大坑多被認爲是銅鑼灣的一部分,但現在已經被認爲是獨立的地區。 過去區內地方在區議會分別歸入東區和灣仔區:大坑徑、虎豹別墅及渣甸山名門均位於灣仔渣甸山選區,以及多數地區歸入灣仔區;少數地區如勵德邨[註 2]及上林等則歸入東區。 [1]2016年開始,原屬東區的「維園」和「天后」兩區改為歸入灣仔區,即整個大坑,包括勵德邨及上林等亦納入灣仔區範圍。 大坑(英語:Tai Hang[註 1])位於香港島銅鑼灣以南、掃桿埔以北,是一個純住宅區,而大坑道較高位置環境較為寧靜,位於該處的屋苑大都是高尚住宅。 大坑東2025 地方行政屬於灣仔區。 大坑東蓄洪計劃是一個既複雜又精密的雨水儲存工程。

大坑東: 九龍塘豪宅尚御 名校網4房2套

2003年SARS肆虐香港,大坑亦曾經特別舉行一場舞火龍以求消災。 每年的舞火龍是由當地一個地區組織大坑坊眾福利會主辦,是項活動也是中外攝影愛好者的盛事之一。 大坑東蓄洪池大坑東蓄洪池是香港首個大型地下蓄洪池,興建於大坑東遊樂場的欖球場和其中一個足球場底下,長136米、闊130米,缸內高度為7.5米,容量達10萬立方米(大約等於40個標準游泳池)。 大坑東邨曾於1991年列入出售公屋計劃,但最後計劃擱置。

第一代樓宇在1955年開始入夥,新建樓宇於分別於1983年、1986年及2002年入夥。 大坑東邨(英語:Tai Hang Tung Estate)是一座香港公共屋邨,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區九龍塘,現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 1880年代,政府於大坑海邊填海,重建海堤,高士威道和銅鑼灣道相繼落成。

大坑東: 大坑東蓄洪池

根據民泰樓切面圖顯示,民泰樓下方為石硤尾站,而石硤尾站亦為民泰樓提供支承。 10 到 15 公里/小時 的 東北 風 。 10 到 15 公里/小時 的 東南 風 。 降雪機率為 50%。 1965年,7座樓宇落成,單位面積由261至523平方呎,分別為民興樓、民強樓、民順樓、民利樓、民康樓、民樂樓及民安樓,而由於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6名董事均有太平紳士名銜,故此大坑西邨便俗稱為「紳士樓」。 1953年的聖誕夜,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火,令5萬多人無家可歸,於是政府在石硤尾一帶興建徙置大廈。

  • 2021年3月8日,市區重建局公佈與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預計年中將與居民交代重建方案。
  • 1911年,大坑共有居民1574人。
  • 大坑東位處排水樽頸的上游,是截取大量雨水的最有利位置,興建蓄洪池最為理想。
  • 大坑東邨(英語:Tai Hang Tung Estate)是一座香港公共屋邨,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區九龍塘,現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
  • 另有居民爆料指,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正展開遊說遷出工作,約見長者提出四項建議,包括市價7折購買李兆基與碧桂園主席合組基金於內地興建的長者屋單位,又或以5萬元作搬遷補償等[7]。
  • 泵房經遙測系統在昂船洲污水處理廠進行遙遠監控,無需人員駐守。

1952年,九龍仔木屋區發生大火,燒燬大坑西邨現址一個名為「光民村」的寮屋區。 香港政府其後在現時南山邨的南面部份及大坑西新邨的位置興建光民村平房區。 [3][4]1961年,光民村第三至五區清拆,政府以特惠地價批出土地予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興建大坑西邨,用以安置當年受到大坑西徙置區清拆計劃影響的租戶,地契寫明須最少提供1600個單位,廉價出租給低收入人士。 其口號為「興強順利,康樂安泰」,故此屋邨各座樓宇以此命名。 2017年2月,大坑西新邨重建計劃有新發展。

大坑東: 重建

設施包括一個地下容量達10萬立方米蓄洪池及一座泵房。 大坑東蓄洪計劃是把大坑東和該區附近的天然山坡所收集到的雨水攔截,然後暫時儲存在大坑東遊樂場地下的蓄洪池。 這項計劃能於暴雨期間大幅減少流到旺角下游的地面徑流,從而減輕下游雨水排放系統的負擔,以解決該區的水浸問題。

大坑東: 工程圖集

除了大坑東外,還在大窩口和李鄭屋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天,大坑東、李鄭屋和大窩口的徙置大廈已重建完成,而石硤尾的徙置大廈已經全部拆卸。 15 到 30 公里/小時 的 北 風 。 降雪機率為 80%。 在2020年11月的施政報告中,政府公佈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與市區重建局合作,推展重建大坑西邨計劃[10]。 大坑東邨(英語:)是一座香港公共屋邨,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區九龍塘,現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

大坑東: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大坑東幼兒學校

梁美芬於會面後聲稱孫國林表示,大坑西新邨重建後的5,000夥不會全部闢作青年居所,呼籲居民毋須過分擔心安置問題。 另有居民爆料指,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正展開遊說遷出工作,約見長者提出四項建議,包括市價7折購買李兆基與碧桂園主席合組基金於內地興建的長者屋單位,又或以5萬元作搬遷補償等[7]。 10 到 15 公里/小時 的 東南東 風 。 降雪機率為 40%。

大坑東: 香港樓宇目錄

其後此邨因時間不合而未再出售,是該計劃下唯一一座沒有在租置計劃第二次出售的公共屋邨。 陳建仁強調,工程中道路設立生物廊道,加上連2百年老茄苳樹也完整保留,通過部落地區,也保留其歷史特色,工程技術加上歷史人文生態,是文明進步國家先進工程的設計。 大坑東遊樂場,香港公園之一,遊樂場之一,喺大坑東界限街六十三號,另一邊為大坑東道同棠蔭街,英文叫Tai 大坑東2025 Hang Tung Recreation Ground。 行政上歸深水埗區。 設施有草地球場、欖球場、門球場,以及十一人足球場、欖球場、七人足球場。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會包括大坑、禮頓山、加路連山、掃桿埔、渣甸山等範圍,即由紀利華木球會禮頓道交界起計禮頓道、高士威道以南至沿大坑道全段為範圍。

大坑東: 大坑東蓄洪計劃

積雪小於 2 公分。 低溫 -10°C。 10 到 15 公里/小時 的 東北東 風 。

大坑東: 簡介 - 大坑東蓄洪池計劃

即使已有三條雨水幹渠排放雨水,仍不勝負荷。 大坑東徙置區的北面部份,前身是1910年啟用的新九龍16號墳場和之後的大坑東木屋區。 大坑東徙置區的南面部份(1-6座),前身是九龍塘村永華片場,因1954年7月22日的大火後被政府收回土地[1]。 大坑每年中秋節都會舉行舞火龍活動,傳說在1880年8月有村民死於瘟疫,後有村民在中秋節舞動火龍及燃放鞭炮,瘟疫便消失,自此大坑居民每年便在中秋節舉行舞火龍,但中途曾經停辦,近年又恢復。

大坑東: 大坑東邨東滿樓附近的配套設施

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決定將第一期重建計劃新建的其中一幢樓宇,由原本出售轉為出租,以安置受影響居民,希望可減低重建計劃阻力。 大坑東2025 連同民泰樓263個出租單位,未來將提供823個出租單位,而民泰樓會先翻新,希望新安排滿足到居民原邨安置要求,居民亦可選擇交回單位,換取現金補償。 大坑東 至於第二階段重建計劃,該公司與居民達成共識及因應社會需要後,才會落實細節[8]。 2014年6月,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董事之一、恆基地產主席李兆基表示考慮捐出地皮,將其重建舊大坑西新村為提供5,000夥的青年居屋單位[6]。 2015年2月9日,逾30名大坑西新邨居民與立法會議員梁美芬等人與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董事李兆基的代表、恆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孫國林會面逾句鐘。

1890年代,政府平整大坑村前的稻田,將土地規劃成「田」字形街道佈局,並將地皮出售作住宅發展,新區沿用大坑村的名字,又被稱為新村,是現代大坑的雛形。 1911年,大坑共有居民1574人。 大坑是指銅鑼灣道、香港中央圖書館以南及大坑道一帶的地區,大坑道一帶屬於住宅區,沿路也有不少大單位老牌豪宅,例如龍園,不少樓齡超過30年。

降雪為 2-3 公分。 15 到 30 公里/小時 的 西北 風 。 降雪為 大坑東 3-7 公分。 大坑東 1998年前香港國際機場仍然位於九龍城區的啟德機場時,部份飛機航道會在大坑西邨上經過,造成噪音污染,不過亦為居民提供近距離觀看飛機升降及攝影的地方。

每臺水泵排水量為0.95 立方米/秒,為全滿的蓄洪池排水約需15 小時。 泵房經遙測系統在昂船洲污水處理廠進行遙遠監控,無需人員駐守。 大坑東 2018年1月6至31日,渠務署首次借出轄下大坑東蓄洪池作藝術展覽場地,與香港藝術發展局合辦以水為主題的《大禹之後》媒體藝術展覽。

大坑東: 大坑東邨東滿樓 Tung Moon House, Tai Hang Tung Estate

大坑北部接鄰天后,南部則接鄰渣甸山,西北面則是香港島主要購物、娛樂及旅遊區銅鑼灣。 東新樓(第14座)於2001年拆卸,受影響的居民大部份都安置到幸福邨。 10 大坑東 到 大坑東 15 公里/小時 的 西南 風 。

大坑東位處排水樽頸的上游,是截取大量雨水的最有利位置,興建蓄洪池最為理想。 大坑東蓄洪計劃採用溢流堰系統來運作,在正常情況下,雨水會流入下游地區的現有雨水排放系統,而不會流入蓄洪池。 在暴雨期間,雨水會溢出溢流堰,流入蓄洪池內儲存。 待暴雨過後及下游排水渠內的水位回落後,蓄洪池內的雨水會被抽送到下游的雨水排放系統,排放出海。 Projector.com.hk 已經成爲香港乃至亞太地區至大型 最專業嘅投影設備、視訊產品線上平臺。 大坑位處銅鑼灣內的一個山谷,早年稱為紅香爐谷,香港開埠前,村民在海灣外築建海堤保護村落和村外的農田。

大坑東: 香港心理衞生會

這次活動反應熱烈,共吸引超過10,000名參觀人士蒞臨大坑東蓄洪池。 大坑東2025 大坑東 大坑東 香港藝術家伍韶勁先生創作了充滿動感的裝置藝術,揭視蓄洪池不為人知的一面,並讓大家深思防洪工作的意義。

畢拿山山上有一條水坑流經大坑一帶再進入海中,而大坑居民常於坑中洗衣,大坑和浣紗街因而得名,該條水坑經過多次整治和因填海而延長,現已成為一條明渠。 大坑東蓄洪池計劃於2004年9月落成啟用,並分別在2002年及2012年奪得香港工程師學會的創意大獎及高空綠化大獎優異獎。 大坑東蓄洪池計劃是香港首個大型地下蓄洪計劃,涉資約2億9千萬港元。

直到2019年2月,重建計劃仍沒有進展,居民批評平民屋宇有限公司一直未有與他們商討重建及安置的計劃,而且安置單位內破舊不堪,要求政府介入[9]。 大坑東 大坑東 1977年,民泰樓興建工程開展後不久巧遇香港地鐵動工。 大坑東2025 為了興建地鐵,地鐵公司收回該座位置的地下使用權以興建石硤尾站,直至地鐵竣工後,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纔能夠繼續興建民泰樓,因而民泰樓的工程押後至1980年落成,並於1981年入夥[1][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