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翌日則會到二世祖廖自玉位於粉嶺和合石的墓地祭祀。 上水廖氏2025 上水廖氏 每年的秋祭都花費數十萬,會從廖氏各房的祖產祭祀基金來填補,而這些資金的來源是祖產的田租、地租所得。 例如2000年的秋祭支出是30萬港元,但當年的租金收入達250多萬,足以彌補有餘[6]。
- 同年,惠州山賊陳耀寇掠新田、九龍、官富等地,而圍攻龍躍頭鄉(老圍)九日,亦未得逞。
- 兩者以供族人祭祀婚喪及集會之用,兩者及廖萬石堂現在均爲香港的法定古蹟或歷史建築[5]。
- 上水宗親遷移祖籍地已有600多年,現今生活居住條件均比祖籍地好,但仍對祖籍一片深情。
- 在建圍初期,廖氏人口約有500多人,到了1955年,已增加到3,600多人,而在1960年代,再增加到4,410人,其中2,026人爲男丁。
- 較為不同之處是兩地均設有固定的爐竈,方便直接就地烹飪。
- 在秋祭正日,由各鳳溪中、小學所組成的學生省墓隊會先在鄉公所唱歌歌頌廖氏祖先,然後會合上水廖氏的族長、二族、房長、父老、鄉紳及其他各房各鬥或在已移居海外的宗族成員,乘旅遊巴到墓地拜祭。
現時每期《永定鄉訊》仍分別寄給若干宗賢,讓他們更多地瞭解來自家鄉的最新信息。 1993年,當漢強宗賢瞭解到永定廖氏將修編《永定廖氏族譜》時,迅即贊助。 當得知永定尺度小學因校舍和設備不能適應辦完全小學的條件,將被改辦初小的信息時,即與上水宗親商議,從廖萬石堂基金中撥出65萬元為永定尺度村建一所完全小學。
上水廖氏: 萬石家聲傳萬代 宗族情誼載千秋
較為不同之處是兩地均設有固定的爐竈,方便直接就地烹飪。 在蓮花山的爐竈甚至擺放著鐵鑊,因為祖墳所在地交通非常不便,過去族人抵達汀九引水道後,要沿崎嶇小路上山,方可到達蓮花山墓地,現時族人已改為開車,從荃錦坳沿林道抵達蓮花山後,步行約三四十分鐘到達祖墳,但亦不能帶太多工具前往。 每次祭祖前幾日,聯哥還會先去現瑒視察環境,檢查爐竈工具,如有需要進行一些維修工作,以便祭祖當日「煮山頭」順利進行。 但今年由於檢查過蓮花山的爐竈效能不佳,聯哥改以即場挖掘的兩個土坑來生火煮食,並沒有使用在2000年重修搭建的爐竈。
而應武及應紀無嗣,第四代原有六人,只剩四人,分爲四鬥,長房爲北斗,三房爲南鬥,二房爲東、西兩鬥。 香港上水廖氏是花公第十世裔孫仲傑公(原名仲達,因與五世祖仲達公同名故更名仲傑。)於元朝末年從福建永定縣鳳城洋塘下歷經千辛萬苦,輾轉萬裡,最終遷移到香港上水開基,繁衍生息,人丁興旺,崇文重教,英才輩出,成為香港新界五大名門望族之一。 上水廖氏 乾隆十六年,永定青坑(現稱清溪)花公二十一世孫廖瑛為上水廖氏興建祖祠廖萬石堂,題匾“澤綿萬石”褒揚、護佑上水宗親,仲傑公裔孫藉此作書塾、祭祀、集會、辦喜事及招待達官貴人之場所。 一九八八年,宗賢漢強、滋齊、立乾等5人,嚴遵祖訓,苦尋祖根,感動國人。 在福建廈大教授陳支平先生鼎力幫助下,經三年跋涉,四處查詢,驗核史料,謹慎求證,終在一九九0年尋歸祖根—永定縣鳳城洋塘下。
上水廖氏: 上水廖氏祖墳與掃墓儀式
廖族後裔子孫重視家規禮儀,離不開大宋、明、清世代相傳詩書禮樂的文化教育。 這個論述可以從上水鄉廖萬石堂、顯承堂、明德堂三間祠堂內懸掛的功名牌匾,以及祖先神主牌位背榫所刻寄的資料,便可以獲知當時的禮教背景,備存一份嚴謹的敬祖祝文和儀軌。 自此,閩、粵、贛、川、蘇等地的宗親紛紛派人前來永定尋根問祖。 上水廖氏2025 香港上水與永定雖然相隔千裡,但無法隔斷仲傑公裔孫對祖藉的眷戀。 1988年上水漢強、滋齊、立幹,從新及福華五位宗親,在廈門大學陳支平教授的幫助下,終於1990年找到了祖根—永定鳳城洋塘下。
經統計,從1993年至2013年,上水宗親共計資助資金摺合人民幣 上水廖氏2025 元。 今族分為三大房,長房如珪、二房如璋及三房如碧,和六系,但有兩系絕後,餘下四系,即應文、應龍、應鳳及應綱,建有祠堂3間、私塾5所。 廖族是新界聚族而居的第三大的單姓村,村位於梧桐河上,故名「上水鄉」,由9條村組成:甫上村、圍內村、門口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興仁村及文閣村,人口超過4,000多人。 廖萬石堂位於香港新界上水上水鄉門口村與中心村之間,為上水廖族最大的祠堂,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清光緒十七年曾經重修。
上水廖氏: 香港志
初到屯門(青山)一帶,旋遷深圳河北之福田,後約於公元一三五零年,始於現今之上水立村。 上水廖氏鄉親聯誼會理事長廖家樂介紹,現時鰲地仍然保存昔日現場煮山頭的爐竈,以前更會在現場挖至少三個坑來生火煮食,後來考慮到衛生問題,才改為在鳳溪第一中學的草地運動場舉行,盆菜則在村內三個祠堂旁的廚房準備,而且,今時今日仍然以柴火煮食。 在前往祭祖的路上,還會看到用擔挑抬生豬和煮食工具上山的一幕,不過挑夫幾乎都是女性。 鄧東照解釋,過去招聘挑夫時,很多女工前來報名,「那個年代賺錢艱難,女人沒有甚麼工作做,一說來幫手,個個都願意做,這份工作有錢收,有東西喫。現在就不是了,時代不同了!」聯哥補充,女人擔任挑夫並非族例,只是過往都是這樣而已。 例如前年的蓮花山秋祭中,仍可看到有多名女工以擔挑抬物資,但自去年起已改聘男工代勞,今年共聘請了5名越南人來做挑夫,原因是女工們年事已高,體力不勝負荷,亦難再請到女工做苦力。 清嘉慶四年己未(1799),二世祖自玉公墓地在重修時,左邊的磚牆石刻了一塊非常珍貴的虎地誌文(見附相片),由兩位來自雁田的同門堪輿師,即鄧彥修師及鄧擷萬師(後稱兩師)為此墓地定針合誌。
在建圍初期,廖氏人口約有500多人,到了1955年,已增加到3,600多人,而在1960年代,再增加到4,410人,其中2,026人爲男丁。 上水廖氏 到明朝萬曆年間,廖族子孫繁衍,因避李萬榮之擾,故建圍自保,在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動工興建,次年完工,即今天的上水圍“圍內村”。 上水廖氏 這九條村都載於《新界原有鄉村名冊》之內[3],即是在1898年4月16日前已居住在上述九條村被認可的廖氏族人及其後代,都是新界原居民。 上水廖氏2025 在建圍初期,廖氏人口約有500多人,到了1955年,已增加到3,600多人,而在1960年代,再增加到4,410人,其中2,026人爲男丁[4]。 根據《廖氏族譜》可追溯至西晉子璋公開始,是自有文獻以來的源頭。 子璋公因武功顯著而封爲衛鎮國大將軍,其子孫十分繁衍,散居各地[原創研究?
上水廖氏: 上水廖氏
「萬石」之名相傳廖氏遠祖廖剛及其四名兒子先後於北宋時出任高官,每人俸祿各二千石,合一萬石,後人遂將祠堂命名廖萬石堂以為紀念。 上水廖氏的祖祠是廖萬石堂,為永定二十一世孫廖瑛於乾隆十六年所建,建祠之地為龍脈之首,相傳北宋廖族祖廖剛及其四子都任高官,每人俸祿兩千石,合計萬石之意。 上水廖氏 廖萬石堂曾作書塾、祭祀、集會、辦喜事及招待達官貴人之用,現在對外開放作參觀之用。 另外,東西兩鬥各有分祠,西鬥分祠為明德堂,建於1828年,東鬥分祠為顯承堂,建於1838年。
上水廖氏: 上水廖氏源流
同年十月 (1668年11-12月) ,兩廣總督周有德勘復邊界,奏請清廷準許居民返回原居地生活,但不得出海。 直至康熙八年正月 (1669年2-3月),清廷接受周王二人建議,敕準復界,惟海禁令持續。 香港地區原被迫遷的居民始得回鄉復業,包括上水居民在內的原新安縣居民「踴躍而歸,如獲再生」。
上水廖氏: 上水廖氏鰲地虎地祭祖 昔日煮山頭盛況
上水鄉建有祖祠, 位於龍脈之首, 名為萬石堂, 其落成年份已不可考, 上水廖氏2025 唯匾額題於乾隆辛未年齡1751), 已有二百餘年矣. 而東西鬥亦各建有分祠, 西鬥分祠名明德堂, 上水廖氏 建於1828年; 東鬥分祠名顯承堂, 建於1838年,以供族人祭祀,婚喪喜慶及集會之用. 六百多年來廖族生活順時代之演變, 人口至今已增至五千餘人。
上水廖氏: 上水鄉簡介
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上水廖氏七世祖廖南沙、八世祖廖君濊,深諳風水,集合族人,於梧桐河、雙魚河之間建村(今圍內村),聚族同居,以守望相助,後漸漸發展為今日的上水鄉,現時共有圍內村、門口村、莆上村、大元村等合共九條村落。 廖氏雖然不是最早落戶上水鄉的氏族,卻在當地有較大的影響力。 根據《上水廖氏月友公家譜》,自元至正十年(1350年),廖仲傑「由(福建)汀州遷廣東東莞之南」,「初住屯門,再住福田,三住雙魚境內」,最後定居於鳳水鄉(今上水鄉)雙魚一帶,成為今日上水廖氏的一世祖。 上水廖氏2025 上水廖氏 由此可知,秋祭鰲地開基祖仲傑公,和虎地二世祖自玉公的墓地,甚至連綿不絕的各房之三、四、五、六、七、八世祖及以下祖先等墓地,均與宗族源遠流長的風水學,緊扣著一種密不可分的信仰關係。 重九拜祭過開基祖仲傑公及孺人侯氏的鰲地衣冠塚,翌日初十,百子千孫便依例前赴粉嶺橫眉山(即現今和合石畫眉山)的虎地,又名風水地虎頭(另一端虎尾,位於三世祖如璧公墓地,即現今大窩西支路與橋頭路交界處)的墓地禮祭。
上水廖氏: 永定廖氏宗親會會長序言
根據《廖氏族譜》可追溯至西晉子璋公開始,是自有文獻以來的源頭。 子璋公因武功顯著而封為衛鎮國大將軍,其子孫十分繁衍,散居各地[原創研究? 上水廖氏祖先為廖仲傑,元末時從福建汀州南遷至寶安,初住屯門,再遷深圳福田,最後定居於本名為「鳳水鄉」的「上水鄉」。 有傳廖仲傑與文天祥的後人私交甚篤,隨南宋兵敗而南遷。 廖仲傑約在公元1350年定居於上水,後娶侯氏為妻,得廖自玉一子,是為二世祖。 如興後代遷至沙田烏溪沙落禾沙村,上水鄉以如圭為長房,如璋為二房,如璧為三房,是為上水廖氏的三房。
上水廖氏: 上水廖氏秋祭的概況
廖萬石堂位處龍脈之首,萬石挺拔,翠竹環繞,龍氣集中,分瀉兩旁,廖族於東西方分建顯承堂(應龍廖公家塾)及明德堂(懷隱廖公家祠)兩所分祠。 廖萬石堂是傳統三間三進二院式建築,三進分別是前廳、過廳及後廳三部分,分別座落在不同高低的臺基上,廳堂由兩個天井分隔。 上水廖氏 上水鄉每隔六十年才舉行一次太平清醮,是香港所有舉行太平清醮的鄉村中間隔期最長的,故此對於村民和區內居民來說一生中能看見一次打醮祭典已屬難得,最近的一次在2006年3月舉行,吸引村內外逾二萬人到場觀看。
上水廖氏: 上水鄉
白飯也是現場以柴火烹煮的,有趣的是前來食盆的客人都對飯焦鍾愛有加,現場還會煮飯焦茶供眾人享用,十分有特色。 屏山坑尾村霄羽祖的鄧氏族人,每逢黃曆九月二十日到蓮花山祭拜十五世祖妣萬氏和十六世祖妣陳氏。 聯哥近二十年來都負責主理該地的「煮山頭」,他回憶蓮花山秋祭中,有一年出現特別情況,因為出現豬瘟,他們買不到生豬,於是買了切好的冰鮮豬祭祖,另加一隻熟豬(燒豬)替代。 2021年跟2020年一樣,由於受到全球疫情影響,法例所限之下,上水鄉廖萬石堂的子孫也要放棄祭祀後的傳統盤菜宴,同時亦被迫取消鳳溪公立學校學生祭祖代表及儀仗隊等,出席上水金錢村鰲地省墓獻花禮祭。 每年二月初二鄉中父老齊集廖萬石堂中舉行春祭典禮,春祭後在祠堂外「分豬肉」。 下午的盤宴在後廳舉行,只有廖族61歲以上的長者方可參與。
上水廖氏: 上水鄉
兩者以供族人祭祀婚喪及集會之用,兩者及廖萬石堂現在均為香港的法定古蹟[5]。 上水廖氏 上水廖氏 另外,東西兩鬥各有分祠,西鬥分祠為「廖明德堂」,又名應鳳廖公家塾,建於1828年,東鬥分祠為「廖顯承堂」,又名應龍廖公家塾,建於1838年。 兩者以供族人祭祀婚喪及集會之用,兩者及廖萬石堂現在均為香港的法定古蹟或歷史建築[5]。
上水廖氏: 上水廖氏源流
上水廖氏宗親,為興教育才事業慷慨解囊, 二十年來,為永定興建了八所小學,維護裝修小學4所,興建籃球場二個,運動場一個,為永定一中興建電化教學樓一座。 還為學校購置課桌椅、電教設備,為學生贈送校服,設立獎教獎學基金。 在修橋鋪路,扶貧救災,遷建修葺祖祠,建造祖墳等方面也捐助了大筆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