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城原本是長安隆慶坊,因李隆基在藩時和諸兄弟均居住於此,並且坊內有一個名爲“五王子池”的水塘,所以,這裏有了“五王宅”的名號。 宇文愷建造太極宮時,只注重城市佈局,忽視了宮城整體地勢偏低。 每年夏天,太極宮溼熱難耐,皇帝不得不出宮避暑,爲後來大明宮的建造埋下了伏筆。 太極宮經歷了高祖和太宗兩朝,高宗李旦陸續在太極宮住九年後,遷居大明宮,太極宮的地位逐漸降低。 由於設計上的先天不足,太極宮雖是老大,更似新婦,惹得大明宮和興慶宮登臺爭寵。 2016年11月17日—鳥瞰大明宮建於公元634年,公元896年,毀於唐末戰亂。
- 順治元年至順治十四年,重建了午門、天安門、外朝前三殿,將位育宮恢復爲建極殿,改名爲保和殿;又整修內廷、東路和西路的建築[5]。
- 在西安市全面啓動河(湖)長制工作後,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一直立足於“主動治、全面治、精準治”的工作機制,着力構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良好生態環境。
- 紫禁城工程開始後不久,即受到長陵建設及永樂八年、十一年兩次北伐蒙古戰役影響而放慢,至永樂十六年六月方纔開始重新開工。
- 近日,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組織綠化養護工人對太液池水域及河道沿線的水生植物開展了爲期半個月的修剪、收割、清理工作。
- 太極宮中分佈著許多著名的宮殿建築,太極殿、兩儀殿、承慶殿、武德殿、甘露殿、淩煙閣等等。
劉邦死後,大漢各位皇帝移住未央宮,長樂宮專供太后居住。 唐朝的統治者崇尚道教,認老子爲祖先,因此在大明宮內也有三清殿、大角觀、玄元皇帝廟等道教建築。 大明宮平面圖2025 三清殿位於宮城的東北隅,殿基面積達4,000平方米,臺上是樓閣式建築。 此外,清思殿、大福殿等遺址也是重要的考古發掘對象。 整個宮域可分爲前朝和內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爲主,內庭以居住和宴遊爲主。
大明宮平面圖: 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宮平面圖:輝煌大氣,檐牙高啄!
在周恩來的命令下,故宮受到保護,逃過文化大革命的劫難。 大明宮平面圖 紫宸殿以北約200米處即為龍首塬的北沿,其下有太液池,又名蓬萊池,面積約16,000平方米。 紫禁城城牆高12米,底厚10米,頂厚6米至7米,四周由52米寬的護城河(筒子河)保護。 它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羣,佔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 可惜大明宮毀於唐末戰亂,後人無法再目睹大唐盛世的威儀。 阿房宮毀於秦末戰火,至於是不是項羽焚毀,不得而知。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嘉慶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徒林清率教眾攻打紫禁城。 光緒十四年(1886年)太和門護軍值班室發生火災,由於救火設施不完善,大火燒了兩天,貞度門、太和門、昭德門被焚。 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以皇極門爲常朝場所,以未被焚燬的建極殿爲位育宮,作爲順治帝寢宮;攝政王多爾袞在武英殿辦公[5]。
大明宮平面圖: 宮城
所有牆體均以夯土板築,底寬10.5米左右,城角、城門處包磚並向外加寬,上築城樓、角樓等。 整個宮域可分為前朝和內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為主,內庭以居住和宴遊為主。 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以南,有寬176米的丹鳳門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等組成的南北中軸線,宮內的其他建築,也大都沿着這條軸線分佈。 大明宮平面圖 大明宮平面圖2025 在軸線的東西兩側,還各有一條縱街,是在三道橫向宮牆上開邊門貫通形成的。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在宣統退位後仍居於宮內。
- 紫宸殿以北約200米處即爲龍首塬的北沿,其下有太液池,又名蓬萊池,面積約16,000平方米。
- 在主殿的東南和西南方向分別有翔鸞閣和棲鳳閣,各以曲尺形廊廡與主殿相連,整組建築呈“凹”字形。
- 1950至1960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畫,後因種種原因擱置。
- 朱溫下令“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廬舍”,“令長安居人按籍遷居,撤屋自渭浮河而下,連甍號哭,月餘不息”,“長安自此遂丘墟矣”。
- 紫宸殿是寢區正殿,亦是皇帝日常辦公的場所,位於宣政殿以北95米處,稱爲“內朝”,羣臣在這裏朝見皇帝,稱爲“入閣”。
- 宇文愷建造太極宮時,只注重城市佈局,忽視了宮城整體地勢偏低。
三大內中,興慶宮最爲特別,這完全出於玄宗李隆基的任性。 以往宮殿通常按照“前殿後院”的格局,興慶宮反其道而行之,北面是行政區,南面是娛樂區。 就連興慶宮的正殿興慶殿也不在宮城的中軸線上,位於宮殿的西北角。 而興慶宮的正門是朝西的興慶門,而不是傳統觀念中的南門。 宮城內的殿堂大多是樓房結構,建造複雜,費時費力,卻顯得更爲豪華氣派。 大明宮的建造時間,距離“玄武門事變”已經過去了8年。
大明宮平面圖: 故宮
北京城的中軸線,以紫禁城為中心向南北延伸,南至北京外城永定門4,600米,北至鐘樓北側城牆3,000米(北京城的北城牆),構成了近8公里的南北中軸線。 大明宮平面圖 南半部從紫禁城的正南門午門向南經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千步廊、大明門(清代名大清門),至內城正南門–正陽門,形成了一條長1,500米的天街。 沿着南部軸線的兩側,在宮城南分別設置了祭祖的太廟和祭五穀的社稷壇。
位於朱李金王爺的「賜福宮」寺廟資訊,包含:寺廟名稱、主祀神祇/配祀神祇、行政區、地址、教別、建別、組織型態、電話、負… 大明宮平面圖 位於真武大帝的「大明殿」寺廟資訊,包含:寺廟名稱、主祀神祇/配祀神祇、行政區、地址、教別、建別、組織型態、電話、負責… 位於三官大帝三山國王的「賜福宮」寺廟資訊,包含:寺廟名稱、主祀神祇/配祀神祇、行政區、地址、教別、建別、組織型態、電… 位於福德正神的「賜福宮」寺廟資訊,包含:寺廟名稱、主祀神祇/配祀神祇、行政區、地址、教別、建別、組織型態、電話、負責… 位於三寶佛的「佛光寺」寺廟資訊,包含:寺廟名稱、主祀神祇/配祀神祇、行政區、地址、教別、建別、組織型態、電話、負責人… 位於伏羲八卦祖師的「太極宮」寺廟資訊,包含:寺廟名稱、主祀神祇/配祀神祇、行政區、地址、教別、建別、組織型態、電話、…
大明宮平面圖: 中國
隋開皇二年(582年),他命“太子左庶子字文愷創制規謀”。 大明宮平面圖 大明宮平面圖2025 大明宮平面圖 2013年5月18日起,故宮博物院範圍內禁絕明火,全體員工、在院合作單位和遊客,不管在室內和室外,不分開放區與工作區,一律禁止吸菸、禁用明火[13]。 2019年故宮博物院接待觀眾數量首次突破1900萬人[14],成為當時全球參觀人數最多博物館[15]。
大明宮平面圖: 內廷
貞觀九年(635年)李淵去世後,改稱為大明宮,又稱「東內」。 [2]唐高宗繼位後,認為原來居住的太極宮過於潮濕,便於龍朔二年(662年)對大明宮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更名為蓬萊宮,併入住其中。 咸亨元年(670年)宮殿再次改名為含元宮,神龍元年(705年)復名大明宮。 紫宸殿以北約200米處即為龍首塬的北沿,其下有太液池,又名蓬萊池,面積約16000平方米。 水池的形狀接近橢圓形,在池內偏東處有一土丘,高5米多,稱作蓬萊山。 池的沿岸建有迴廊,附近還有多座亭臺樓閣和殿宇廳堂。
大明宮平面圖: 北京
北京故宮為明成祖朱棣於西元1406年下令全面建造,地點位於元朝大都皇宮南面,然而北京故宮並沒有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建構,宮殿和宮牆均是重新建造,設計師為潭柘寺的無名和尚。 故宮在西元1420年正式落成,從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遜位、1924年遜帝遷出故宮,500餘年內,明、清兩代合計24位皇帝曾經居住於此,宣統皇帝溥儀是最後一位皇帝。 主持營建工程爲泰寧候陳珪、工部侍郎吳中、刑部侍郎張思恭、設計師潭柘寺無名和尚。 大量以北方工匠爲主體,包括部分南方工匠,如(今江蘇)流傳的石工陸祥、瓦工楊青等,在永樂五年五月到達北京[4]。 大明宮平面圖 大明宮平面圖 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時進行的,以原來的元大都城爲基礎改建。 紫禁城工程開始後不久,即受到長陵建設及永樂八年、十一年兩次北伐蒙古戰役影響而放慢,至永樂十六年六月方纔開始重新開工。
大明宮平面圖: 宮城
主殿前是一條長78米、以階梯和斜坡相間的龍尾道,分為中間的御道和兩側的邊道,表面鋪設花磚。 在龍尾道的前方還有一座宮門,可能是牌坊式建築,其左右各有橫貫東西的隔牆。 大明宮平面圖2025 含元殿建造時充分利用了龍首塬的高地,威嚴壯觀,視野開闊,可俯瞰整座長安城,詩句「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就形容了它當時的巍峨氣勢。
大明宮平面圖: 佈局
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明宮平面圖 長樂宮是西漢第一座正規宮殿,建於秦興樂宮基礎之上,始建於唐高祖五年(西元前202年),與未央宮、建章宮並成為漢代三宮,也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宮殿。 根據考古發現其東西長2900米,南北寬2400米,周長10.6千米,總面積6平方千米,相當於8個故宮大小。
大明宮平面圖: 古代十大宮殿排行 故宮面積居然是最小的!(組圖)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 未幾,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擊敗李自成;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5][6]。 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以皇極門為常朝場所,以未被焚毀的建極殿為位育宮,作為順治帝寢宮;攝政王多爾袞在武英殿辦公[5]。 順治元年至順治十四年,重建了午門、天安門、外朝前三殿,將位育宮恢復為建極殿,改名為保和殿;又整修內廷、東路和西路的建築[5]。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始部分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建築。
大明宮平面圖: 北京
紫禁城是在元朝大內的基礎上平地建造,爲了追求好的風水環境,將宮城四周開挖護城河的土運至宮城北側,堆砌成山,又引護城河水入紫禁城,從南側流過,形成了背山面水的最佳效果。 紫禁城佔地72萬平方米,城牆高10米,四面各開一門,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 總體佈局以軸線爲主,左右對稱;根據朝政活動和日常起居的需要,分爲南北兩部分,形成了宮殿建築外朝、內廷的佈局。
數年後,出於戰備需要,宮殿的遺蹟也都被拆除,此後這裏便淪為一片廢墟。 數年後,因為戰備的原因,宮殿的遺蹟也都被拆除,此後便成為一片廢墟。 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北平後,不久成立故宮博物院。 1950至1960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劃,後因種種原因擱置。
咸亨元年(670年)宮殿再次改名爲含元宮,神龍元年(705年)復名大明宮。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餘座,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餘座,現存殿宇約2,631座;紫禁城各宮殿樣式圖細畫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測量、繪製典藏到民國初年。 大明宮平面圖 相傳故宮共有9,999間半座屋,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 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大明宮平面圖2025 1950至1960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畫,後因種種原因擱置。
大明宮平面圖: 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宮平面圖:輝煌大氣,檐牙高啄!
紫禁城工程開始後不久受到長陵建設及永樂八年和十一年朱棣攻打蒙古影響放慢,至永樂十六年六月方纔開始重新集中力量開工。 大明宮平面圖 這次經統籌安排,在大批傑出的北方工匠以及部分南方工匠如(今江蘇)流傳的木工蒯祥、石工陸祥、瓦工楊青等協力配合下,製作預製件並加緊拼裝。 三清殿位於宮城的東北隅,殿基面積達4,000平方米,臺上是樓閣式建築。 紫宸殿是寢區正殿,亦是皇帝日常辦公的場所,位於宣政殿以北95米處,稱為「內朝」,羣臣在這裡朝見皇帝,稱為「入閣」。 宣政殿位於含元殿以北約三百米,為皇帝每月朔望臨朝聽政之所,稱為「中朝」。 殿前左右分別有中書省、門下省和弘文館、史館、御史臺館等官署。
大明宮平面圖: 佈局
隋亡唐興,“唐高祖、太宗建都,因隋之舊,無所改創,特取宮基故名而易之耳”,因此,太極宮基本保持了大興宮的原貌。 值得一提的是太極宮的北門“玄武門”,正是李世民弒兄奪權之地。 龍朔二年(662年)四月,年僅35歲的高宗李治身患“風疾”。 李治居住的太極宮地勢低下,潮溼悶熱,位於龍首塬的大明宮坐擁高地,氣候涼爽,得到了李治的關注。
大明宮平面圖: 古代十大宮殿排行 故宮面積居然是最小的!(組圖)
整座宮殿的規模宏大,建築雄偉,王維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3]描繪了當時的盛景。 唐僖宗時,大明宮屢遭兵火,最終於乾寧三年(896年)被燒燬。 數年後,出於戰備需要,宮殿的遺蹟也都被拆除,此後這裏便淪爲一片廢墟。 紫禁城城牆高12米,底厚10米,頂厚6米至7米,四周由52米寬的護城河(筒子河)保護。 紫禁城城牆四角各有一座造型非常奇特的角樓,有軍事瞭望之用設計亦十分精巧,共有3層屋檐9梁18柱28個翼角72脊。 角樓坐落於厚城牆之上四周圍以漢白玉石欄杆,臺基樓梯分上下兩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