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署網站設有《行山樂》網頁,以推廣遠足運動,促進市民投入健康生活。 大埔上碗窰村2025 網頁介紹了香港44條各具特色的遠足路線,除了文字介紹,亦製作了縮時短片,可以令大家對有關路線有個基本認識。 路徑漸轉下降,走過配水庫後,復又上走,接上寬闊的水泥車道。 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本公司及中原網頁概不負責。 經過超過 6 公里的市區和市郊路段後,衛奕信徑正式告別民居的煙火,回到綠野,向九龍坑山進發。

大埔碗窰是香港目前已發現唯一的青花瓷窰址,部分發現窰爐的地方於1983年列為古蹟。 位於上碗窰村的碗窰展覽,介紹碗窰的歷史及考古發掘,並展示出土的明清兩代文物。 文氏此後不復參與本地的陶瓷生產,復於康熙十三年(1674),將碗窰轉讓予馬氏的十六世祖馬彩淵。 馬氏接手經營碗窯後,恢復陶瓷生產,開啓了大埔碗窰製瓷的後期。 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一説來源自陶瓷,而出產青花瓷的江西景德鎮,更是天下聞名的「瓷都」。 各位讀者可又知道,古代的大埔也是一個本地青花瓷的重要產地呢?

大埔上碗窰村: 上碗窰: 樊仙宮 香港法定古蹟 @ 大埔

在朱森引路下,我們步行到不遠的營盤下村右側山坡,村屋後方有一個據說是全港面積最大的義塚,萬安墳身像個張開雙臂的巨大擁抱,星星點點的野花長滿墳前。 於一九九五及一九九九年碗窰的考古調查,發現從採礦到入窰裝燒各項工序的遺蹟,包括礦坑、水碓作坊、碾磨作坊、淘洗池及龍窰等,均是香港重要的文化遺產。 大埔上碗窰村 1995年和1999年,考古學家區家發在窰場遺址發現了各項陶瓷製作工序的遺跡,包括礦坑、礦洞、水碓作坊、碾磨作坊、淘洗池、製坯作坊和龍窰等,十分齊全。 大埔上碗窰村 村落一帶梯田中,有兩段在山界非常著名的竹林隧道,是全港最長的自然竹林步道。

  • 二十世紀初期,由於廣東沿海其他窰場的廉價產品競爭,碗窰的陶瓷業日趨式微,至一九三二年終告停產。
  • 從宋明開始,大埔與林村谷一帶已有聚落形成,從事漁農樵獵和燒製陶瓷。
  • 您只須填妥姓名及電郵,便可取得香港地方誌中心有限公司(「香港地方誌中心」)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 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年),從廣東長樂縣 (即今五華縣) 南遷至大埔的客家馬氏族人,出資向文氏購買碗窰窰場,並恢復陶瓷生產。
  • 網頁介紹了香港44條各具特色的遠足路線,除了文字介紹,亦製作了縮時短片,可以令大家對有關路線有個基本認識。
  • 羅湖站於1949年開始啟用,為往來中港兩地的市民帶來很大的方便。

在明朝年間,碗窰村是由文謝兩姓聯手開闢,康熙年間復界,謝氏不願回港而由文氏獨佔。 大埔上碗窰村 雖然樊仙宮是陶瓷業行業神廟,於1930年停窰後,村民轉為務農,但仍然敬奉樊仙祈求風調雨順,成為地區保護神。 由於樊仙宮是香港境內唯一供奉樊仙的廟宇,見證了陶瓷業在香港的盛衰,因此於1999年12月30日,被列為法定古蹟。 大埔碗窯窯業的衰落主要在於以往優良的製瓷技術逐漸失傳,末期碗窯生產的瓷器造型趨於簡陋,工藝越加粗率。 與之相比,中國各地生產的陶瓷,如廣東佛山石灣﹑潮州楓溪和湖南醴陵的瓷器既維持了質量,又因海路運輸技術的發展而能以廉價來港,其產品無論從質素和價錢都佔優於大埔碗窯。 屋漏偏逢連夜雨,國外以機器大規模生產的瓷器亦大量傾銷到港和南洋一帶,使得大埔碗窯失去主要市場,至1930年代終告停產。

大埔上碗窰村: 上碗窰: 大埔 上碗窰

在許多新界的節慶活動中,也能看到麒麟的蹤影,皆因舞麒麟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麒麟是傳說中的靈獸,也是中國神話四靈之一,與龍、鳳、龜並稱,皆為吉祥物。 大埔上碗窰村 大埔上碗窰村 清朝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朝廷執行遷海令,所有沿海居民須內遷五十里(一里約500米),香港本區全部居民被迫遷回內陸,家園盡失,碗窰的陶瓷生產驟然停頓。 到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朝廷允許復界,雖有文氏族人紛紛回遷大埔,但碗窰的窰場仍然荒廢。

  • 其中古名「大步頭」的大埔頭,在16世紀編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已記載下來了。
  • 重修的客家村落設有房舍、敞闊的曬坪及其他附設建築結構,包括廚房、牛欄、豬舍及一座六米高的更樓。
  • 與其他家塾一樣,敬羅家塾除了是辦學的地方外,更是村人聚會和節慶的理想地點。
  •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位於大埔墟西南面的碗窰鄉,由於附近山崗蘊藏豐富的瓷土礦,而且樹木茂盛,水源豐富,自明代(公元一三六八至一六四四年)開始,已有文、謝二姓族人經營窰場,生產青花瓷器。 訂閱電子通訊 大埔上碗窰村2025 您只須填妥姓名及電郵,便可取得香港地方誌中心有限公司(「香港地方誌中心」)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大埔上碗窰村: 大埔碗窰村碗窰

有專家指「媚珠池」中的「媚」,實是粵語「汆」(音「味」),粵語「汆水」即今日之潛水。 大埔上碗窰村 有人指大埔水上人子女男稱「珠兒」,女喚「珠娘」、「珠女」,世代相傳,就是源於這段歷史。 從宋明開始,大埔與林村谷一帶已有聚落形成,從事漁農樵獵和燒製陶瓷。 其中古名「大步頭」的大埔頭,在16世紀編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已記載下來了。 大埔上碗窰村亦有一所超過200年歷史的樊仙宮(又名樊仙廟),是香港唯一供奉陶匠守護神樊大仙師的廟宇。

早在1949年,大量難民湧入香港,部分難民落戶於摩星嶺。 大埔上碗窰村2025 當時左右兩派矛盾不斷,因為一場流血事件,摩星嶺的難民被遷往杳無人煙的調景嶺,與世隔絕。 面對種種困難,流落異鄉的人們守望相助,建設出一個極具活力的社區。 位於沙頭角上禾坑客家村的鏡蓉書屋,是當地李姓族人為區內子弟提供教育而興建的私塾。 不過,此處現在已經荒廢,只能憑想像去感受當年一大羣年輕人為功名而苦讀的情景。

大埔上碗窰村: 大埔上碗窰村: 極罕放賣 大埔上碗窰 整幢全屋 **一張契** 2100實尺+天台+花園 豪裝即買即住 爽爽爽 宣傳期已過

您可以隨時聯絡我們的資料保障主任,免費取消訂閱並要求停止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用途(詳情見 「私隱政策聲明」 中的「直接促銷」一節)。 大埔上碗窰村2025 2010年7月23日,香港大雨滂沱,天文臺發出該年第一個黑色暴雨警告訊號,當日全港發生逾40宗水浸。 受大雨影響,大埔碗窰河流洪水暴漲,附近村屋被淹沒,多條鄉村村民被洪水所困,碗窰沙埔仔村村民林榮益更被沖走失蹤,救援人士其後在元州仔對開3公里海面尋回林的屍體。

大埔上碗窰村: 大埔碗窰窰址

大埔上碗窰村 大埔上碗窰村2025 新界的大埔碗窰從明朝中葉開始,一直生產青花瓷,至約1930年代方纔停產,前後歷經四五百年的歷史。 樊仙宮是上碗窰村和下碗窰村的主要廟宇,確實的建築日期已經無從稽考,只能從懸掛在正廳刻於清朝乾隆庚戌年間(1790年)的木牌匾刻推斷,這座廟宇已有超過二百年的歷史。 由遺蹟附近可步行至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多是清幽山徑伴著馬路,景色不多,但行至鉛鑛坳,可觀賞大埔全景。 路程頗長,需時約5個小時,腳骨力不夠的小朋友就不建議啦! 乘搭新界區專線小巴路線第7號或第9號,於上窰站下車,經過復興橋,再沿北潭湧自然教育徑步行約15分鐘。 其後參與的村民愈來愈少,原因之一是政府在大埔收地,清拆了部分村落,許多村民上樓居住,因此停止捐錢賀誕。

大埔上碗窰村: 大埔上碗窰村: 大埔滌濤山套3房 1280萬元易手

展覽介紹碗窰的歷史及考古發掘,並展示出土的明清兩代文物。 上碗窰樊仙宮,又名樊仙廟,供奉的樊仙是陶瓷業的行業神,逐漸發展成為地區的保護神,是香港法定古蹟之一。 位於香港新界大埔上碗窰村的上碗窰樊仙宮,又名樊仙廟,供奉陶瓷業的行業神樊仙,其逐漸成為地區的保護神,是香港法定古蹟之一。 大埔上碗窰村 樊仙宮由碗窰鄉十村共同管理,是碗窰鄉公所的辦公地點及鄉民日常議事地方。

大埔上碗窰村: 上碗窰: 大埔 天賦海灣 盈玥

碗窰遺址總面積超過五公頃,但只有1,500平方米被劃為法定古蹟。 下望碗窰,沿石砌村徑很快便來到碗窰遺址,好奇沿鐵絲網走了一會,無甚發現,只知道絲內的古跡已遷往展館,反而村徑旁一棵粗壯樟樹,叫人駐足觀賞。 左支小路地圖上有兩路可登荔枝山,惟抵路口,只見閘後惡狗而不見路,只好回走至蓬萊閬苑。 蓬萊閬苑位處半山洲鳳凰山,閘口有「鳳凰山」三字,建於六十年代中旬,仿照道教神仙棲居的仙苑,供奉呂祖先像和八仙像。 上碗窰 上碗窰 疑似蓬萊閬苑的職員得知我欲往大埔滘,隨即聲稱山裏有蛇而不准我上山,我只好詢問廁所所在,除了小解外,更是通往大埔滘小徑的入口處。 展館的人流挺少的,整個下午只有小編和友人,加上建於半山丘,到處可見大樹紅花,感覺清靜悠閒。

大埔上碗窰村: 香港志

碗窰村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當時窰場的陶瓷生產規模龐大,不但供應中國南方沿海地區,更遠銷至東南亞國家。 大埔上碗窰村2025 大埔上碗窰村 大埔上碗窰村 可惜碗窰不敵廣東沿海窰場的廉價品競爭而漸趨式微,至1930年代正式停產。 窰址曾出土萬餘件文物,更有各項生產陶瓷工序的遺跡,惟都已荒廢。

大埔上碗窰村: 考古發現

由於樊仙宮是香港唯一供奉樊仙的廟宇,其存在見證了陶瓷業在香港的盛衰。 大埔碗窰是香港目前發現唯一的青花瓷窰址,是香港法定古蹟之一。 大家可免費參觀碗窰展覽,從大量具有歷史價值的瓷品和窯具之中,瞭解香港早期工業和大埔墟歷史。

大埔上碗窰村: 大埔區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南遷至大埔的客家馬氏族人,向泰亨文氏購買窰場。 大埔上碗窰村 但民國成立後,受到沿海各縣窰場的廉價品競爭,碗窰村的陶瓷事業逐漸式微,並於1932年停產。 大埔有兩條碗窯村,兩村之間有個曾經風靡整個新界的陶瓷工作中心,出產眾所聞名的青花瓷,現在當然已經荒廢,成為了法定古蹟,並設有碗窯展覽館,免費進場。

大埔上碗窰村: 中學:大埔區

原因是擬議的發展地盤現時是停車場,如有小型屋宇在停車場範圍建成,往樊仙宮及展覽中心的遊人通道將會受到影響,因此該處建議保留停車場。 大埔上碗窰村2025 大埔碗窰是香港唯一出土的青花瓷古工場,在明代中葉開始生產,曾是新界陶瓷業中心,至一九三二年才告停產,於一九八三年被列為法定古蹟,有極高保育價值。 家裡平日食用的若是瓷碗,那帶孩子到這裡,就可瞭解他們手中碗的背後故事啦! 館裡有展板介紹陶窯的生產工序,以及碗窯村如何利用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地生產出令人心醉的青花瓷。

館裡收藏並展出大量的瓷品和窯具,又以瓷碗的數量最多,有些碗缺了一角,有些碗染滿泥,還有些碗扭作一堆,卻有股滄桑的味道,隱約仍可窺探當年的技人技術。 1970年代中期一場嚴重火災破壞了樊仙宮很多歷史遺蹟,大門上的書法和繪畫於1976年整修時重新着漆。 據考證,樊仙宮建於乾隆年間(1736年至1795年),但在此以前樊仙信仰已經傳入,初時是方便生產者禮拜位於窰口附近的土壇,及後發展為磚壇。 樊仙宮(又名樊仙廟)位於大埔上碗窰,是上碗窰村和下碗窰村的主要廟宇,相傳由馬氏興建,以供奉陶匠的守護神樊大仙師。 如果你覺得體力不繼,難以再上山,可以在這個路口轉右,行民政處修建的山路落道風山,再落沙田港鐵站旁的排頭村。 不過,由這個位置行落沙田,都要一小時路程,不要以為轉個彎就到。

從碗窰經衛奕信徑走到位於大帽山腳下的蓮澳,途中有蓮開亭供大家休息。 旁邊碑誌記載,大埔頭鄧氏賢達目睹一戰後屍骸遍野,慘不忍睹,故向政府申請撥地安葬。 及至一九三七年發生九二大風災,區內逾千人被水淹歿,鄧氏再出錢出力,將無人領葬的屍首集中安葬於萬安墳內。 朱森說,馬氏祠堂正正建於災後的一九三八年,高腳樓式的設計是災後的沉痛反思。 碗窰村是由文謝兩姓在明朝聯手開闢,康熙年間復界,謝氏不願回港而由文氏獨佔。 大埔上碗窰村 大埔上碗窰村 上碗窰樊仙宮是全香港唯一供奉樊仙的廟宇,歷史悠久,大概建於乾隆庚戌年間(1790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大埔上碗窰村: 香港志

廟宇推測建於康熙年間──那個遙遠得天后還未升格為後的年代,今天已不見蹤影的鄧孝子祠也建於附近。 據聞當年鄧氏以主持墟市的收入維持香火,後來卻壟斷墟市運作,大埔「七約」鄉親終與文、馬村民在今天的富善街一帶籌建「太和市」新墟。 新界的大埔碗窰從明朝中葉開始,一直生產青花瓷,至約1930年代方纔停產,前後歷經四五百年的歷史。 據考證,樊仙宮係乾隆年間(1736年至1795年)起嘅,但係起廟前樊仙信仰就已經傳入咗,初時係方便生產者禮拜喺窰口附近嘅土壇,之後就發展為磚壇。 之後分別喺 1964年、1976年同埋 2000年重修過。

為了滿足不斷上升的用電量,同時增加可再生能源以減排目標,發電廠在八十年代開始擴建,帶來了不少外國的工程人員,他們安頓後亦在此定居,間接令南丫島成為華洋雜處的小島。 羅湖站是本港最北的車站,近深圳河及梧桐河交界,接駁中國內地的羅湖口岸。 20世紀初,因應香港與廣州的貿易頻繁,九廣鐵路開始興建九龍至羅湖段。

中國湖北鄂州郊區兩幢26層高的大樓,竟然是一個大型養豬場! 除了在內地引起關注之餘,更有外媒形容為「以生產iPhone的方式養豬」,震驚中外。 重修的客家村落設有房舍、敞闊的曬坪及其他附設建築結構,包括廚房、牛欄、豬舍及一座六米高的更樓。 館內陳列了各種當年客家簡樸的傢俱及農具,並附有相片及圖片說明,重現上窰昔日的鄉村風貌。 訂閱電子通訊前,請先細閱我們的「私隱政策聲明」 及「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請在本文下方空格內加上✓表示同意我們使用您的個人資料(如姓名及電郵)作直接促銷用途,例如向您發送有關我們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物料或促銷資訊。

由此觀之,大埔一名,源於要大步走過森林以避猛獸毒蟲,便是不識豐饒之海的後來者向不識字、對歷史無知的更後來者之戲言矣。 大埔上碗窰村2025 大埔上碗窰村 我兒時70年代由九龍搬入新界,坐車經過元洲仔海堤,見很多人在路邊曬大塊黑色海產,氣味濃烈,應是昆布。 大埔上碗窰村 可想而知,在以前原生境狀態下,大步海的生物品種,會是這數字的數十以至數百倍。 其實在訴訟期間,泰亨文氏已與附近的翕和、林村、集和、汀角、樟樹灘及粉嶺各鄉結盟,籌組大埔七約,謀劃在遠離大埔墟的林村河南岸,另建太和市。 也在官司結束之時,他們宣告成立新的和公平交易的「太和市」。 為了完善鄉約間的交通,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橫跨林村河的「廣福橋」建成,自此太和市成為大埔一個新興和繁盛的市場。

由於碗窰遺址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部分發現窰爐的地方已於1983年宣佈為法定古蹟。 1995年,區域市政總署博物館聯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在大埔碗窰遺址進行發掘工作,清理出長達30米的龍窰遺蹟,並發現從採礦到燒製各項製瓷工序的遺蹟。 大埔碗窰也因此成爲香港目前發現唯一的青花瓷窰址,並是南中國僅存能展現整個製陶工序的遺址。 在清代前、中葉發展蓬勃的大埔碗窯陶瓷業,至清末開始卻逐漸衰落。 大埔碗窰村一帶,水源豐富,並出產優質的瓷土礦,由明代開始,已有文、謝二族經營窰場,製作青花瓷器。 雖然清初的遷界令窰場一度荒廢,但遷界令放寬後,又慢慢恢復過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