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金媽祖,是臺灣臺中市大甲區大甲鎮瀾宮以信徒奉獻的黃金所作的媽祖像,2005年揭幕,置於廟方的媽祖文化廳。 遶境當天十分熱鬧,首先不能錯過的絕對是葫蘆寺觀音佛祖與葫蘆寺供奉的北港媽、大甲媽、白沙屯媽、麥寮媽共同出巡,遶境賜福社子地區,在11月2日上午準時起駕,由觀音佛祖的「黃金超跑」作為先鋒,率先出寺在延平北路等候四大媽祖出發。 許多信徒相信神轎乃是與媽祖最接近之神物,觸摸神轎可以招來「靈氣」、祈求平安,加上電視及媒體的錯誤引用報導宣傳,常見信徒爭相不矩搶著要觸摸神轎。

為目前中國最大的閩臺傳統木結構建築形式天后宮,完全建成後,將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最大的媽祖廟。 福州居民宗教信仰多元,道教和佛教是福州影響力最大的兩大宗教。 大甲媽祖 嚴格來說,大多福州人屬於兩者兼信的華人民間信仰者,奉祀福州各地流行的不同的鄉土神靈,其中媽祖與臨水夫人同為福州極為重要的女神。

大甲媽祖: ‧ 時間不等人!郭臺銘擺2計時器 力邀侯友宜來住君悅

2001年,由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副董事長鄭銘坤在鎮瀾文化大樓成立「臺灣媽祖聯誼會」,號召有加入的全臺各地媽祖宮廟會員代表一同前往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並擔任臺灣媽祖聯誼會會長。 鑽轎腳又稱「稜轎腳」,原意是信徒有事求媽祖解決,因自己一介凡夫俗子沒有貴重之物答謝,發願奉獻金牌,增添媽祖光彩,並以自己的身體當成媽祖登轎的「腳踏椅」,是極為隆重的謝禮。 在大甲媽祖繞境期間,敬香團所經之處隨時可見跪地迎接媽祖的信眾,或者排成一列鑽轎腳,讓神轎從信眾身上跨過,現今已成為信徒求平安、消災解厄、獲得神明保佑的行為。

  • 兩大駕前護衛神分別為左手持方天畫戟,右手舉至額前做遠視狀的千里眼(又稱水精將軍),以及左手持月眉斧頭,右手舉至側耳作聽音狀的順風耳(又稱金精將軍)。
  • 媽祖據傳原名林默,暱稱「默娘」,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莆田話:Ná̤u-mâ)、媽祖婆、姑婆嫲(Gū pó má)等,生活於北宋時期之興化軍莆田縣,在手足中排序最後。
  • 根據清初《使琉球記》中記載,媽祖林默娘28歲時因父兄駕船駛至閩江口海域,遇風浪船毀人溺,媽祖為救父兄入海罹難,她的遺體當年隨海漂至閩江口附近的小島(即今日馬祖列島的南竿島),為漁民打撈上岸,並將她葬在岸邊。
  • 泉州人用舊稱,所以泉州天后宮在當地閩南話稱爲「天妃宮」(thian-hui-king)。
  • 近年媽祖在東亞海洋史的研究,引出東亞在西方航海地理發現前己有的朝貢貿易、琉球網絡及跨國移民史討論,而媽祖信仰圈成為東亞海洋經濟及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見證之一[7]。
  • 鄭和官兵登船後要奉獻仙師酒,念祝文“五更起來雞報曉,卜請娘媽來梳裝,梳娓珍珠龍鳳髻,……弟子一心專拜請,湄州娘媽降臨來。

當典禮接近尾聲,眾人舉旗歡呼,就在清脆的鈴聲中、壯觀的旗海裡,將那一股虔誠之心推到最高點,此時是最感人的時刻,也是整個遶境活動的高潮。 現代人對於手機的依賴度極高,就連大甲媽祖 app、健行筆記的大甲媽祖寶石任務都需要仰賴手機,手機沒電宛如世界末日! 若手機還沒喫飽就要上路了也別擔心,他們會提供一張領據給你,讓手機放著繼續充,可以在下一站領取喔。 大甲媽繞境處於正值炎熱的春夏之際,「防曬」是首要任務,對於人身裝備、行進裝備和住宿裝備該怎麼攜帶? 想必這是繞境新手們最困擾點,小編這次整理好清單讓大家好做準備。

大甲媽祖: 媽祖繞境背後的功臣是他!「報馬仔」全程只穿一隻破草鞋,命理師揭服裝背後的特殊意義

繞境天數也從最一開始的 4 天 3 夜,逐漸增加至 大甲媽祖2025 9 天 8 夜,路線貫穿臺中、彰化、雲林、嘉義等 4 縣市共 21 個鄉鎮市區。 參與進香的人,其核心利用「苦行」的方式,來表達其宗教虔誠,因為進香行程有許多的禁忌與不方便,不管是步行或坐車,休息時間短暫,皆是身心的考驗。 尤其是步行者,更是必須付出更大的體能與勞動,透過各種的身體勞動與限制,來實踐其宗教虔誠。 信徒可以依自己能力調整,參與進香可以選擇全程參與或三天、一天(參加祝壽典禮)、或是接送媽祖出城等形式。 信徒會自我建立與媽祖的契約關係,所以儀式名稱的改變或增減,對於信徒影響不大。 近代吸引大量沿途信徒與外來信眾,信眾也發展出自己的儀式核心,信徒自我選擇自己住家附近或是方便的路程,跟隨一定路程,作為還願的方式,這與傳統上選擇一、三天以參加祝壽大典的信徒不一樣,不以祝壽大典為契約核心,但仍在跟隨媽祖的傳統結構上。

南京亦有天后宮,位於秦淮區昇州路,為原福建會館舊址,現為可開放的祭拜媽祖的道教宮觀。 深受閩都文化影響的寧德市也有濃厚的媽祖信俗文化,面向外海的蕉城區、霞浦縣和福鼎市境內均建有天后宮如寧德天后宮、竹江天后宮、點頭媽祖宮等,而霞浦松山地區更是有媽祖孃家的傳說,該地的松山聖母天后行宮(松山天后宮)是福建省唯一一座聖母天后行宮。 福州市與媽祖故鄉莆田市相鄰,與媽祖亦屬同省人,隨海商、移民傳播媽祖信仰。 如福建福州市鼓樓區三坊七巷郎官巷天后宮、倉山區南臺島螺洲鎮螺洲天后宮。 媽祖的誕生地福建是媽祖信仰最盛的地方,僅在媽祖的家鄉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媽祖廟,在民國以前,福建沿海各府縣,每縣都有幾十座媽祖廟[8],如今,福建各地的媽祖廟數量仍十分龐大,香火旺盛。

大甲媽祖: 白沙屯媽祖進香有多熱?全臺媽祖廟影響力如何轉變?數據告訴你

由於2021年底民眾質疑大甲黃金媽祖並非純金,臺中地檢署經傳喚模具協力廠商施景文後,得知神像內部為銅製實心,卻無對被告不利的相關記錄或契約,加上已超過詐欺取財罪、侵佔罪及背信罪追訴期,最後不予追訴[4]。 早年哨角只有兩支,隨著逐年增加,現已有六十沿途吹奏必待馬頭鑼決定,只要馬頭鑼敲了十三下或鑼均要吹奏。 十三下為正常吹,途經橋面、墓地或喪家時則亂鑼響之,為驅趕邪魔之意。

香港各地皆有天后廟,其中以佛堂門天后古廟歷史最悠久,每年皆有不少市民聚集進香,而1982年3月興建的港鐵港島線車站,亦因鄰近銅鑼灣天后廟而以「天后」命名。 大甲媽祖 蘇州崑山市慧聚寺天后宮由附近當地臺灣商人捐款,在因戰亂而損毀的慧聚寺重建而成;媽祖分香自臺灣史上最古的媽祖廟之一,鹿港天后宮。 重建的崑山慧聚寺天后宮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築及神像佈置均採用閩南、臺灣風格,依照臺灣鹿港天后宮型式而建。

大甲媽祖: 臺灣

一座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屯區東海大學的基督新教禮拜堂,為著名臺灣建築師陳其寬與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之作。 大甲媽祖 教堂建立在開闊的區域上以呈現其崇高性,既不屬於教學區,也不屬於學生活動區,更有別於其他大多隱沒在樹間的建築物,反而擁有自己一片獨立的天空。 大甲媽祖2025 鹿港天后宮、南方澳南天宮以黃金打造的媽祖像,因缺少認證機構,陸續都被質疑過純金重量不實[15]。 對此,鄭銘坤錶示,大甲金媽祖有鑄金保證書,沒必要再鑑定[3]。 臺南中正高工金工科教師洪清發,認為若純金打造便要克服變形,應有內模支撐[15]。

大甲媽祖: 大甲媽祖遶境來了!民眾自製「超狂路線圖」 休息、救護站一次看

這是大甲鎮瀾宮專屬的「壓轎金」,不容易取得,上面還蓋有「大甲媽祖大印」(據說加持能量最高),若你有機緣能拿到,那就恭喜你! 一般宮廟或神壇大都是拿「壽金」來作壓轎金(也是我們最常看見和拿到的)。 根據傳聞「壓轎金」有多種使用功能,舉凡:隨身保平安、小孩哭鬧收驚、治病、願望祈求加持、鎮宅辟邪…等等。

大甲媽祖: 大甲金媽祖

舟人驚駭,倉忙無措,仰賴神靈顯然臨庇,甯恬無虞”——此處的“神靈”即指天妃。 鄭和的二萬七千多名水手多數是從福建、廣東、浙江三個沿海省份招募來的;他們之中很多回鄉或流居海外,把供奉天妃的信仰傳播出去。 「美國媽祖廟」(MA TSU TEMPLE)位於舊金山中國城,前身為1986年所創朝聖宮,1996年遷至現址,媽祖為臺灣北港朝天宮所分靈。 越南人稱呼媽祖為天后婆(越南語:Bà Thiên Hậu/婆天后)在越南各省華人會館皆建有“天后宮”,奉祀“天后聖母”(或稱“天妃娘娘”)為主神,而其他主神的廟宇亦有配祀“天后聖母”。

大甲媽祖: 媽祖

也有把來自莆田者稱大媽,來自仙遊者稱二媽,來自惠安者稱三媽[16]。 廟島顯應宮位於山東省長島縣廟島,始建於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是中國北方建造最早、影響最大的媽祖廟,初爲沙門島(廟島古稱)佛院,僅茅屋三間。 隨着元代定鼎於燕京汗八里(北京),海運日漸繁榮,京都的貢物大多由南方沿海漕運至燕京。 當時的沙門島是海上漕運的必經之地,往來漕船需在此泊舟候風。 因漕運水手大多是福建人且篤信媽祖,就在島上立媽祖祠以事供養,後來就成爲風俗。

大甲媽祖: 信仰源起

[41]僅僅清朝一代,媽祖由「天妃」晉封「天后」,其封號亦從明末的十四字加至最終的六十四字。 鄭和船中供奉天妃,晝夜香火不斷,各船專設司香一名,不管其他事務,每天清晨負責帶領船員向天妃娘媽頂禮。 永樂元年,鄭和出使暹羅國,海上忽刮大風,幾百人生命危在旦夕,鄭和祈求天妃救助,忽然一陣香風飄來,見神站立在桅杆上,頓時風平浪靜。 傳說中媽祖收服了桃花山上高明、高覺(即千里眼與順風耳)兩怪,收為部將後開始替媽祖察聽世間苦難。 兩大駕前護衛神分別為左手持方天畫戟,右手舉至額前做遠視狀的千里眼(又稱水精將軍),以及左手持月眉斧頭,右手舉至側耳作聽音狀的順風耳(又稱金精將軍)。

大甲媽祖: 大甲媽祖-壓轎金及吉祥物品的使用方法參考

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遶境進香活動,被譽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也順利申列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日體驗活動,讓一般上班族和莘莘學子在工作與課業之餘,也能參與這為期九天八夜的文化宗教盛會,共同接力造訪一百一十間宮廟,繼續綿延三百三十公里的感動。 大甲媽祖 「頭旗」代表媽祖,為一塊四方形的杏黃色旗幟,旗面鏽有「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頭旗、(謁祖)遶境進香」的字樣,旗頭為木刻紅葫蘆,兩枚紅絨球裝飾,葫蘆上插貢香一枝,旁有一藍一紅小燈,燈號與大轎上的燈號配合, 行進時掌旗使雙手執旗,旗面在前。 頭旗除了帶領隊伍前進,還需接帶迎駕團體,避免隊伍停滯,也因次特別設置三仙旗做為副手,協助接替投旗率進香團前進。

大甲媽祖: 媽祖傳說衍生作品列表

是進香團走在隊伍前端,負責開路的小樂團,這一組是辛苦的一組,因為進香隊伍一開拔前進,「開路鼓」便開始不分晝夜的沿途步行吹奏敲打,通知信徒,進香隊伍已到了。 「報馬仔」也就是探子馬,是進香團隊的急先鋒,負責察看前方路境是否安全並隨時回報媽祖路況;報馬仔也會沿途敲鑼通知信眾收拾晾曬衣物,準備香案迎接媽祖。 大甲媽祖 頭旗為遶境進香的指揮旗,循例由大甲鎮瀾宮副董事長鄭銘坤擲杯請示媽祖決定豎頭旗之日期。

月眉糖廠創立於西元1909年,位於臺中市后里區甲後路上,從老火車頭進入,可以享受懷舊的新風貌;也可以喫枝仔冰,回憶兒時的甜蜜滋味。 月眉觀光糖廠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擁有全國唯一的『囪底隧道』,作為連絡鍋爐和煙囪之間的煙道,高度比一般人的身高還高,拱門型的通道是以磚塊砌成,整體造型十分特別,煙囪還遺留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彈痕遺跡,見證著臺灣製糖的歷史。 民間戲曲《大道公鬥媽祖婆》中,媽祖臨陣逃婚讓大道公十分火大,便作法下起大雨要澆淋媽祖臉上的水粉,媽祖不甘示弱,也颳起大風要吹落大道公頭上的帽子。

大甲媽祖: 大甲鎮瀾宮

香港境內各大小天后廟,常以漂浮之說立廟,如在海岸拾到天后神主牌、木像等,人便就地立廟,奉為神明。 這點與福建和臺灣等地天后廟不同,因為神主多乃漂來的,各廟無從屬分香關係。 相傳鄭和下西洋遇險,受救於林默娘(媽祖),返航歸來上奏永樂帝而後修建。

鎮瀾宮認為大甲媽祖不是北港分靈的,無法忍受被外界抨擊「忘祖」等種種不是,並認為外界的抨擊和北港朝天宮有關,因而牽怒朝天宮。 當年「遶境」活動曾引起不小的爭議,媽祖往北港之行,常被說成「回孃家」,但大甲媽祖並非朝天宮的分靈,認為有其更名活動名稱的必要,因此將「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往北港進香」更名為「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繞境進香」。 一年一度大甲媽祖前往北港朝天宮的繞進活動,規模盛大聞名全臺,傳說已有百年歷史,甚至吸引外國人朝聖。 在80年代,大甲媽祖遶境的規模已經達到相當驚人的程度,據聯合報新聞記載,1988年媽祖遶境長達八天跋涉,共有5萬名信徒隨行,媽祖經過之處,鞭炮聲四起,濃煙瀰漫,非常熱鬧,大甲地區燈活通明,成為「不夜城」。 大甲媽祖 永樂五年(1407年)鄭和下西洋,途中遇到颱風,鄭和祈求神靈保佑得平安。 鄭和為了答謝天妃的功績,曾奏請朝廷在南京龍江關建立一所天妃宮,蒙明成祖御賜紀文。

上述提到大甲媽祖進香的團隊從聚落與家族式的動員,逐步邁向公眾化。 不過,隨著進香目的與時代改變──在北港進香的時期,「朝聖」與「補充靈力」被論述為大甲媽祖進香重要的目的,但當改變進香地點、取消「刈火」儀式後,信徒依然參與──相關理論就受到挑戰。 大甲媽祖2025 後續不同職業團體也為媽祖成立服務團隊,例如水電同業媽祖會、機車團、教師研習團、醫療團、青年會等,以及因應疫情所組成的防疫消毒組,每個時代的組織都反映時代特色。 大甲媽祖進香中重要的一個組織「香」,即頭香、貳香、參香等團體組織,早期由大甲當地組織擔任,後續開放引入各地資源。 「香」除了幫鎮瀾宮壯大聲勢與挹注資源外,更透過參與「香」的各種組織成員,引進外部資源,與帶領更多的人前來參與進香活動。

現今,每年「大甲媽祖」進香,報馬仔都必需準備一大捆的紅絲線供應民眾求取。 報馬仔所攜帶的紅絲線這幾年來也成為未婚男女熱衷求取的「聖品」,報馬仔身上所掛的紅絲線,原本只是報馬仔用來綁東西之用。 2000年「大甲媽祖」往新港進香,電視轉播時有聽信徒說道:「有人向報馬仔求取紅絲線,果然得到了好姻緣。」,自此之後報馬仔的紅絲線便成為未婚男女爭相求取的對象。 若想跟上大甲媽祖即時定位,推薦大家可以使用官方的「大甲媽祖 APP」來瞭解最新進度。

大甲媽祖: 為何二戰時,臺灣從南到北都有「媽祖幫民眾擋炸彈」的傳說?揭密全臺最深入人心的媽祖信仰

根據清初《使琉球記》中記載,媽祖林默娘28歲時因父兄駕船駛至閩江口海域,遇風浪船毀人溺,媽祖為救父兄入海罹難,她的遺體當年隨海漂至閩江口附近的小島(即今日馬祖列島的南竿島),為漁民打撈上岸,並將她葬在岸邊。 湄洲島的鄉親一度以為默娘失蹤沒下落,故稱她已羽化昇天成仙,且為感念其孝心,遂蓋廟紀念她的孝行。 大甲媽祖 經後代學者查知,媽祖葬於現今馬祖南竿鄉馬祖天后宮內靈穴石棺中[19],且興廟供奉媽祖世代相傳至今,成為馬祖居民最重要的信仰之一。 此島因而被稱為媽祖島,爾後改稱為馬祖島,馬祖之名遂使用至今。 澎湖天后宮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位於澎湖縣馬公市,原稱娘娘宮、天妃宮、媽宮。 「媽宮」後來成為所在城鎮的地名來源,至日治大正9年(1920)由臺灣總督府改名為「馬公」,惟現在臺語仍以「媽宮」(Má-keng)稱之。

遶境隊伍跨越臺灣中部沿海4縣市(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經過21個鄉鎮市區,超過100多座廟宇,跋涉超過340多公里路程(每年都在增加)。 2010年起擴大舉辦為九天八夜徒步遶境進香,分別駐駕彰化南瑤宮、西螺福興宮、新港奉天宮、西螺福興宮、北斗奠安宮、彰化天后宮、清水朝興宮,最後回駕大甲鎮瀾宮。 臺中縣大甲鎮鎮瀾宮今年一改百年北港進香的歷史,而前往曾和朝天宮爭地位的新港奉天宮進香,導因於大甲媽祖是不是北港媽祖分靈之爭。

大甲媽祖: 【臺灣犯罪事件簿】兩封遺書意外揭真相! 「臺灣戰後第一代渣男」張白帆

《報導者》是臺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與社會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 大甲媽祖 每當冊封船隊在海上遭遇風暴,冊封使便親自焚香向媽祖祈禱,答應歸國之後向皇帝請求為媽祖加封號或加贈褒書御筆匾額。 每當封舟遇暴,只要向媽祖祈禱,風暴便突然停止;有時封舟即將衝礁撞毀,舟中之人向媽祖祈禱,封舟便奇跡般地繞過島嶼。

大甲媽祖: 甲媽祖遶境懶人包!一神器秒查鑾駕走到哪 路線禁忌必看

具體生日,雖只見於《東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媽祖信徒奉爲媽祖生辰,舉行慶典。 具當年大甲金媽祖正式揭幕時報導,廟方說總重兩百七十六公斤,原材為純度九九點九七的七千三百六十兩黃金,號稱市價值新臺幣一億兩千萬元以上[3]。 同年鎮瀾宮副董事長鄭銘坤在6月1日遭綁[11],綁徒便提及此金媽祖來求鉅款[12]。 廟方除投保一億五千萬元保險,並加裝卅幾支監視器,保全系統全日防護[13][14]。 五年後,原材以臺灣北市銀樓公會2010年10月8日公告回收金價為每兩四萬六千七百元來計算,價值已漲到三億四千多萬元[14]。 到2022年9月23日的收盤價,已估達四億六千多萬元[4]。

大甲媽祖: 媽祖年曆開放領取 260個站點廣善結緣

近年媽祖在東亞海洋史的研究,引出東亞在西方航海地理發現前己有的朝貢貿易、琉球網絡及跨國移民史討論,而媽祖信仰圈成為東亞海洋經濟及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見證之一[7]。 臺灣最常見的臉部顏色:膚色(紅面媽)、金色(金面媽)、黑色(烏面媽)。 大甲鎮瀾宮慣例會將信徒贈與的金牌包裝後存放彰化銀行保險箱,累積五年再全部熔成金條[1]。 2004年初,董事會認為持續累積金條非解決方法,決議鎔鑄一尊金媽祖神像[2]。

大甲媽祖: 百年盛事! 大甲媽祖「遶境」路線曾改寫

早期各香組織都有在地企業擔任,但是透過開放從移民組織到分靈宮廟參與,將核心參與者從在地擴展到全臺。 媽祖據傳原名林默,暱稱「默娘」,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莆田話:Ná̤u-mâ)、媽祖婆、姑婆嫲(Gū pó má)等,生活於北宋時期之興化軍莆田縣,在手足中排序最後。 據稱,她聰慧過人但沈默寡言,並成為一位釋道兼修的仙姑,為人占卜禍福,而終身未婚。 在羽化後,傳言祂常以「著紅衣長髮素顏美麗女性」之形象在洶湧海濤中顯靈,並能使颱風轉向,而保祐船隻航行之平安。 閩南地區之臨濟宗禪師視祂為慈航觀音之化身,並傳播媽祖之信仰。 祂在信徒心目中之普遍形象為一位法力強大而仁慈且地位崇高的女神。

在進香隊伍中壓陣的就是媽祖神轎,神轎所到之處炮聲隆隆不絕於耳,據民間傳說,大甲媽祖神轎特別具有靈性,因此進香 8 天的時間隨時都有人來摸一下, 扛一段,不少人樂此不彼。 大甲媽祖的神轎中尚有「敬茶」供信徒索取, 一、二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大概要倒出上萬杯以上。 大甲媽祖 大甲媽祖2025 緊接在頭旗、頭燈之後的「三仙旗」為頭旗副手,中間黃旗代表媽祖,旗面書上「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兩旁藍旗為護駕,旗面書上「大甲鎮瀾宮(謁祖)遶境進香」,旗頭也裝飾紅葫蘆,但不插香,行進時置於掌旗使肩上。

大甲媽祖: 鄭和與天妃

泗陽媽祖文化園位於中國楊樹之鄉,平原綠海之都,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泗水古國——江蘇泗陽。 媽祖文化園位於泗陽船閘西南側的情人島上,所處之地位於大運河中流,三面環水。 廣東省內規模最大的天后宮南沙天后宮在廣州市南沙區大角山東南,始建於明代。 1994年,由香港著名商人霍英東帶頭捐資重建,1996年建成。 媽祖姓林,相傳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出生於清源軍泉州莆田縣湄洲島東螺村(979年,莆田縣改隸太平軍;980年,太平軍改名興化軍),民間傳說媽祖「出生時不啼哭」,因而取名為「默」。 文獻或有記為「默娘」,而「娘」字為舊時對單名女子之通稱,故媽祖原名應以「林默」為是[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