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靈能看到,你的意識思維與肉體感知的時候。 只有幾種狀態,要麼是得道者,要麼是瀕死之人。 我估計很多人,都會羨慕修行得道者。 七情六慾佛教2025 因爲他們不懼生死,死亡對於他,僅僅是脫去了一件外套而已。 七情六慾佛教 對於這些人,人世間的旦夕禍福,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在他們的心靈中都是清淡的。 一生保持內心溫暖,純粹覺知,純淨覺知,覺知安寧的人。

  • 所謂財欲,就是指貪愛世間的資財,甚至為了追求財物,殺、盜、淫、妄等等的大惡事都做得出來;或者是慳吝而不肯佈施,因此而下墮到三惡道中受苦,這就是財欲。
  • 修行,是心靈的清醒,熄滅了慾望的執迷。
  • 中醫認為,這七種情態應該掌握適當。
  • 從人間往諸神天界修行,憑藉的是願望與純潔。
  • 所以,當七情六慾的誘惑出現時,除了隨時隨地保持警覺心,用正確的觀念來糾正自己,還要用心感受自己與萬物是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
  • 第三種是名欲,是指對世間名聲以及面子的貪愛,也就是喜歡自己的名聲廣傳,或是想要名垂千古,這是一種屬於喜歡沽名釣譽的慾望。

以自己為中心,周圍是妻子、兒女、父母,然後是親戚、朋友、同事、鄰居,外圍是單位,更大的範圍是所屬的社會,如此層層包裹,就構成了修行者周圍的一切,如何正確面對處理這各種聯繫,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東漢哲人高誘的理論是:“六慾,生死耳目口鼻也。 ”其中“死”不是一種欲,而“不死”纔是人們的一種強烈的慾望。 這種慾望也就是人們說的求生欲。

七情六慾佛教: 何謂「七情六慾」?為何要戒「七情六慾」?

有句諺語說“色不迷人,人自迷。 一般性的說法是指喜、怒、哀、懼、愛、惡、欲等這七種情感或者情緒。 這些都是由於外在境界的刺激,或者是內在的身心狀況,所引起的一些情緒。

為了要防止五欲的危害,所以 佛陀就會教導弟子們,應該要向內收攝自己的六根,不要隨意向外攀緣五欲境界。 在《法句譬喻經》當中,佛陀就說了一個偈語,來提醒大家應該要「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法句經》卷1)關於藏六如龜,在佛世時,有這麼一個典故:是說有一位比丘,他獨自一人在樹林中靜坐修行,希望能夠在道業上有所實證。 不過這位比丘,心中的慾望卻很浮動,總是隨著色、聲、香、味、觸等等的境界而起伏不定,像是每天託缽所得到的飲食的好壞,還是天氣的變化,都會讓他的心情受到影響,有時歡喜、有時憂愁,始終沒有辦法安定下來。 這位比丘就像這樣子修行了十二年,始終都沒有辦法得道,他心裡就開始想說:「為什麼我用功了這麼多年,依然還是一個凡夫呢?」有一天,佛陀感應到這位比丘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了,於是就變化成一位沙門,來到這位比丘所居住的樹林,和他一起修道。 其實一切有情眾生的根本,同樣都是本不生滅、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性的第八識如來藏。

七情六慾佛教: 七情六慾

除非到有一天,能夠依止三寶修學,而且明心見性之後,纔能夠如實現觀到這些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而這一切問題的根源推究起來,就是因為凡夫的心中有無始無明以及一念無明的緣故。 像是最近很流行講究美食,以及種種奢華的享受,就是這樣的心態,而完全沒想到像這樣追求五欲之樂,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前面說明的色、聲、香、味、觸等五欲,是最為廣泛而完整的說法,因為函蓋了五官所接觸到的所有境界;但是五欲,另外還有一種通俗的說法,就是指財、色、名、食、睡等這五種粗重的貪欲。 所謂財欲,就是指貪愛世間的資財,甚至為了追求財物,殺、盜、淫、妄等等的大惡事都做得出來;或者是慳吝而不肯佈施,因此而下墮到三惡道中受苦,這就是財欲。 所謂色慾主要是指對男女色的年輕俊俏、美貌身材,或是嬌媚韻味等等的貪愛。

佛教講:“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正所謂,前世因,今生果,時機不到,因緣不生,即使有緣,也無分;當因緣匯聚,果報自然現前。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情感,就像一張密密麻麻的龐大關係網,這張大網,把我們牢牢束縛在輪迴之中。 只要有心向善,就沒有早晚、貴賤之分;只要不貪,不沉湎,不成為慾望的奴隸,就不會阻礙修行。

七情六慾佛教: 七情六慾

中醫學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中醫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但對應五行的只有“怒、喜、思、悲、恐”五種)。 中醫認爲,這七種情態應該掌握適當。 如果掌握不當,例如大喜大悲、過分驚恐等等,就會使陰陽失調、氣血不周,從而這種精神上的錯亂會演變到身體上,形成各種病。 七情六慾佛教2025 “思”指的是煩燥、焦慮、思慮過多。

比如說,一個修道人,如果他連自己的妻子都無法說服,哪怕他逃出家門,削髮為僧,也同樣會為類似的問題困擾。 因為,佛門也並不能獨立於社會之外,僧人也都不全是聖人,寺裡寺外,同樣要面對很多人際方面的問題。 而一般世間所說的六慾,則是把前面所說的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再加上意識相應的意境法塵的慾望,來合稱爲六慾。 這也是因爲後代的衆生,隨着時代的演變,不再像佛世正法時期那麼專注於內攝修定;反而是心性浮動,很喜愛思考,想象各種法塵境界的差別相,在修行的時候,同樣也經常貪着於定境法塵等的意識境界,但是這樣卻離本心越來越遠,煩惱反而越來越多。 所以在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外,再加上對法塵的慾望,這也是有道理的。 這麼多的想法讓社會進步和發展啊。

七情六慾佛教: 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在哪裡

你的人生本質上,真的只是,意識概念與心靈體驗之間,相續不斷的循環往復。 你認識不到,世界就是心靈所投射,那麼,心靈就是你,生生世世,生生死死。 永遠無法逃離的,天堂地獄人間六道輪迴。 你在生活中,認知到了世界,只是心靈的夢境。 七情六慾佛教2025 善惡,對錯,希望,恐懼,一切境界唯心所現。

七情六慾佛教: 佛教

但是所有的說法都承認七情六慾是不可避免的。 中醫學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中醫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但對應五行的只有「怒、喜、思、悲、恐」五種)。 中醫認為,這七種情態應該掌握適當。 七情六慾佛教2025 七情六慾佛教2025 七情六慾佛教2025 如果掌握不當,例如大喜大悲、過分驚恐等等,就會使陰陽失調、氣血不周,從而這種精神上的錯亂會演變到身體上,形成各種病。

七情六慾佛教: 修行要迴光返照,不向外馳求

在七情六慾中,情執是最難掌控的,尤其是愛情。 佛教經典一直都在,可是沒有實證自性的覺者,人們無力解讀甚深佛義。 於是印度佛教徒,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將佛所說究竟佛義,以思維心解讀成爲二元論。 覺者所說真實義,不可思議之空性,成爲了身心所理解的名相。 七情六慾佛教 智慧,神通,永生,普照,意識,變化,都是覺知所演化。 微塵宇宙燦爛世界,都依託在存在中,呈現諸神智慧,與世界光明。

七情六慾佛教: 佛陀教導我們理財的方法

因爲面對種種境界的時候,心中生起了對於境界的苦樂受,或者是違逆得失的想法,因此就連帶產生了七情等的種種情緒。 其實不僅僅是二乘解脫道,要“收攝六根,防意如城。 ”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也同樣是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 所以並不會像二乘人那麼畏懼面對五欲六塵,也不會在五欲六塵的境界上來用心,而是在猶如夢幻的境界中行菩薩行、作夢中佛事,攝受衆生同向佛道。 七情六慾佛教 其實不僅僅是二乘解脫道,要「收攝六根,防意如城。」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也同樣是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

七情六慾佛教: 佛教對自慰的看法是什麼

當我們自己的身心能夠逐漸安止下來之後,纔能夠逐漸體會佛法當中比較微細而全面的六情五欲之理;進而證實六情六根以及五欲六慾的境界,都是空無不實的,這樣纔能夠真正走向解脫自在、究竟安樂的境界。 七情六慾佛教2025 七情六慾佛教 所以,在誘惑當前時,我們可以選擇遠離,或是轉變自己的觀念,只要能夠保持警覺心,就能調和理性和感性,而避免被七情六慾的執著所苦。 不過,如果只是不斷地告訴自己要遠離誘惑,通常還是不容易徹底做到,這是因為沒有充分感受到問題與自己的生命息息相關。

七情六慾佛教: 佛教的十法界觀

你認真的思索我說的這句話,你所認爲的主觀主動思維,實質上是意識被動的反應。 你所謂的決策,不過是過去形成的概念經驗,在推動你的意識,進行着取捨分別。 此刻的意識分別,相續着過去的經驗,過去的經驗推動此刻的分別,延續在未來。 七情六慾佛教2025 就會發展成爲,你以後所遭遇到的現實客觀環境條件。 以及,在未來體驗客觀環境的,你逐漸豐富成熟的,心智與頭腦。

七情六慾佛教: 人生要八戒更要悟空

中醫學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中醫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但對應五行的只有「怒、喜、思、悲、恐」五種)。 七情六慾佛教2025 東漢哲人高誘的理論是:「六慾,生死耳目口鼻也。」其中「死」不是一種欲,而「不死」纔是人們的一種強烈的慾望。 這種慾望也就是人們說的求生欲。 迷夢消散時,光芒形態一同消散。 那夢中原本的清醒,就是光芒原本的明性。 隨着光芒與迷夢的分解,明性復甦了自由。

活着的時候,人世間的,善惡,對錯,利益,慾望,希望,恐懼,一切業風都刮不起心識波瀾。 在肉體細胞凋零時,心識內觸內受中,情緒慾望分解時,也帶不動覺知明媚的璀璨。 七情六慾佛教2025 覺知璀璨的極耀光芒,如太陽的核心,明耀普照中,本來沒有貪愛的生死,以及疑慮的輪迴。 修行者,看上去是避世隱居的閒人,他們只是爲了生死大事而精勤修行。 七情六慾佛教2025 神靈,不需要人世間的絲毫利益,無論是名譽還是財富,無論是情慾還是權利。 我們只要,在生命臨終時,極耀明媚的喜悅,自在圓滿的安詳。

七情六慾佛教: 何謂「七情六慾」?爲何要戒「七情六慾」?

錯覺本來無生,在你的自我中,心靈獲得解脫。 所以,當七情六慾的誘惑出現時,除了隨時隨地保持警覺心,用正確的觀念來糾正自己,還要用心感受自己與萬物是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 如此一來,就會發現,一旦順從自己的慾望,會對自己及他人造成多大的傷害,也就不會讓自己陷入慾望的泥淖裡。 七情六慾佛教 只要我們依循佛法的智慧,就能減少七情六慾所引起的煩惱,輕鬆自在地過生活。

七情六慾佛教: 修行就是先苦後甘

人生多“欲”爲苦,常被‘欲’所牽引造業。 有了這七種的情感,便被七情的境界所支配。 若被這七情所轉,那麼,你的定力就喪失了,被境風所吹,搖動其心,做不得主,沒有主宰,那就顛倒。 儒家四書中的《中庸》一書當中就有提到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