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江天后古廟為廈村鄉各圍村的信仰中心,由廈村友恭堂管理,位於流浮山沙江,地瀕后海灣,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寶誕皆舉辦廟會及搶花炮活動。 除廈村鄉屬下的鄉村參與醮會外,一些友好村落亦有參加,如甲午醮會的紫田村(屯門鄉)和輞井圍(屏山鄉),兩條村的原居民均姓鄧,是廈村鄧族的分支。 鑑於位於田廈路的會址已老舊兼缺乏康樂設施,拓展會務不敷應用,獲政府撥地興建新會廈,新址位於廈尾路60號[3][4],毗連錫降村,於2014年7月25日舉行新廈入夥典禮。 2000年代香港政府開築深港西部通道及后海灣幹線,以深圳蛇口為起點,接入香港境內的白坭及鰲磡石,再連接后海灣幹線,成為香港與內地一條重要的通道,計劃必須於2005年竣工啟用。

另外由於火警未完全救熄,至晚上11時青年綠洲仍未解封,住客唯有在樓下等候。 其中一項重要的教育政策,是推行了一比一配對的建校津貼,由鄉民籌備一元,政府補貼一元的建校計劃,基本上元朗大部份村校因此而建成,只有新界區鄉議局元朗區中學,能夠以低於一比一標準取得政府撥款,政府補貼建校費用以外,元朗理民府更撥出地皮用作建校,所以今天大部份村校荒廢後,這些官地逐成為了空置校舍政府用地。 元朗新生村2025 新校舍籌備近五年多,全部建築及設備費約三十萬元,半數由政府補助,另半數由廈村鄉村民及熱心教育人仕合捐,負責的建校委員有鄧土生、鄧贊源、鄧煥庭、鄧合穏、鄧其璠、鄧鶴齡、鄧家貽、鄧連壽、鄧銀賀、陳日為、李英惠、鄧新齊、潘遠行、胡萬興、鄧金業、鄧立良、鄧仗維等,暨廈村鄉委會成員等。

元朗新生村: 深水埗唐樓起火冒煙 消防疏散15男女救出貓隻

她們也提及了一些友恭學校老師的名字,比如有張貴隆校長、倫韞玉老師、張本良老師、李婉端老師、余文治老師、李婉端老師、蔡錦昌老師、潘添壽老師、宋耀南老師、梁玉民書記、朱維巧老師、黃尚敏老師、葉金樹老師、陳玉堂老師、梁梓煊老師等。 新生村原名西山村,是以廈村西邊的靈渡山作命名,從廈村鄉鄉事委員村代表記錄看,西山村是在 1969 與 1972 年度之間改命新生村,不過早於 1961 年或之前已經有新生村這個名字出現。 從新生村籌建村公所委員名單看到蔡、陳、莫、遊、李、朱黃羅等姓氏,李氏可能源自李屋村,遊氏相信是源自天水圍白沙仔,遊氏屬於寶安客家,昔日遊氏會到灰沙圍對面小山祭祖。 鄧氏會定期舉行祭祖活動,於不同的特定的日子拜祭不同世系的祖先,祭祖之期以立春、清明、重陽、秋分及冬至較為重要,尤以春秋二祭最為重要。 拜祭規格非常講究,只有年滿60歲的男丁纔有資格隨團拜祭,儀式由年紀最大的男丁即族長率領,再按家族輩分按先後次序拜祭。

  • 廈村友恭學校,早在1935年,於鄧氏宗祠(友恭堂)後方之建築物創辦,辦學初期有八十名學生及兩位老師。
  • 約50多名青年綠洲的租客在現場等候上樓,惟11時許有職員引述消防稱青年綠洲最快明早才解封,呼籲在現場的租客另覓地方留宿一晚。
  • 火勢直至晚上近11時始受控,但現場仍冒出大量黑煙,消防需不斷向火場射水降溫。
  • 據友恭學校舊生所述,學校課室不敷應用時,連禮堂旁的音樂室也用作教室使用。
  • 村公所旁的重慶堂,大門懸有木對聯:「重開新運;慶育生機」,重慶堂內供奉了孔子像和天后娘娘像,這是第二個在廈村鄉遇見的孔子像,第一次見是新圍士宏書室裡孔子畫像,士宏書室在六七十年代曾經開辧啟聖幼稚園,猜估重慶堂曾經是一間小書室,學生先要敬拜萬世師表孔子才開始上課。
  • 1至4座主打2房及3房(連個半廁)細單位;而5座則以3房(連套房)及3房(連套房)及士多房的大單位為主,實用率達81至86%。

新元朗中心(英語:Sun Yuen Long Centre),簡稱新元中或SYLC,是由九廣鐵路公司和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繼新屯門中心後再度攜手合作發展的輕便鐵路元朗總站的上蓋地產發展項目,由伍振民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位於元朗區朗日路8號,輕鐵元朗站上蓋(屯馬綫元朗站旁)。 新元朗中心分為輕鐵總站、商場和住宅,住宅建於商場之上,此地產項目現時也是被納入YOHO MALL 形點項目之一。 廈村(英語:Ha Tsuen),或稱廈村鄉(英語:Ha Tsuen Heung),坊間寫成「廈村」,是位於香港元朗區西部的村,東面是天水圍新市鎮、南面是洪水橋、北面是流浮山。 火勢直至晚上近11時始受控,但現場仍冒出大量黑煙,消防需不斷向火場射水降溫。 約50多名青年綠洲的租客在現場等候上樓,惟11時許有職員引述消防稱青年綠洲最快明早才解封,呼籲在現場的租客另覓地方留宿一晚。

元朗新生村: 振興新村

元朗新市鎮(英語:Yuen Long New Town)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座落於香港新界西的元朗區,是元朗第一個新市鎮,人口約16萬,由大橋、水邊圍、雞地、水牛嶺等地方發展而成。 元朗新生村 現在也向北延伸至東頭工業區、元朗創新園(前稱元朗工業邨)及朗屏邨等地,及向南延伸至大旗嶺。 元朗新市鎮大致範圍東至新時代廣場附近,南面被元朗公路包圍,西面則伸延至朗天路。 廈村市是廈村鄧族於清初開設的墟市,逢一、四、七是墟期,元朗附近以至屯門的鄉村村民均到這裡趁墟,成為商品的集散地,是新界西部的貿易中心。 廈村原為濱海之地,河道直通海岸,近往九龍、香港,遠航南頭、廣州、佛山等地。 至清朝光緒末年,天水圍一帶興築堤岸造田,導致大量砂土堆積和河牀淤塞,因而水上交通受阻,船隻不能進入,令墟市的業務大受影響,加上元朗墟興起,逐漸取代廈村市的地位。

廈村友恭學校,早在1935年,於鄧氏宗祠(友恭堂)後方之建築物創辦,辦學初期有八十名學生及兩位老師。 元朗新生村2025 廈村鄉鄉事委員會成立於五十年代,是半官方的民間組織,在實施區議會地方政制以前,鄉務均由理民府負責統籌,然後由地方鄉事委員會協助執行和推行的工作,肩負與政府官員聯絡的任務,鄉事委員會的成員多由德高望重而又熱心地區工作的地方人士擔任,而由會員間互選主席,以領導鄉民發展鄉事。 「廈」與「廈」(即頂部有沒有一點之分)爲相通異體字[1],廈村村民傳統使用沒有一點的「廈」字,不過由於在繁體中文中,有一點的「廈」爲正字,故此香港政府和村外人多使用「廈」字進行表述,在政府地圖以至是道路命名等都寫作「廈村」而非「廈村」,但如果要尊重鄉村傳統,應當寫作「廈村」。

元朗新生村: 有片|元朗馬田壆鐵皮屋惹祝融兩人送院 青年綠洲籲租客覓地過夜

後來在光緒卅一年(1905),清廷發佈慈禧喻旨停止各級科舉考試後,社會各村落將傳統卜卜齋教學形式的書室,逐改為教授現代科目。 元朗區亦不例外,於1920年代便開始興建新式學校,首先出現的是1920年創辦之八鄉同益學校。 跟鄧同學走到新生村友恭學校大閘前,眼前沒有什麼好看,只剩下兩支石屎樑柱和一對大鐵閘,校園草地上豎起「政府土地;不準擅闖」警告牌,校舍早已被綠色的森林呑食,還以為被隱藏在樹林之中,原來早已被拆卸。 元朗新生村2025 看到一幢 1961年淺黃色的老村屋,再經過昌利食糧行,便抵達新生村村公所,村公所外有一個大雨棚,是村民食盆慶祝的地方。 新元朗中心佔地6萬平方呎,建有5幢樓高26-27層的住宅,合共提供1,072個單位。 元朗新生村2025 單位面積由576呎至1,018平方呎,間隔分為2房、3房(連個半廁)、3房(連套房)及3房(連套房)加士多房。

1至4座主打2房及3房(連個半廁)細單位;而5座則以3房(連套房)及3房(連套房)及士多房的大單位為主,實用率達81至86%。 元朗新生村 道路方面,1998年三號幹綫的通車讓車輛可以更快捷地往來元朗、青衣、香港國際機場、西九龍和香港島之中西區,從而減輕屯門公路、城門隧道及大老山隧道擠塞情況。 因建築費用增加,整個活動需花費港幣700萬至800萬元,較十年前的港幣500萬元為多。 十二月邀得蓋鳴暉等著名大老倌演出11臺粵劇,供市民免費入場觀賞,平均每日吸引逾千人到訪參與。 廈村鄉醮據說有200多年歷史,每逢十天干中是「甲」的年份是為醮期,每屆為期5日6夜(即11晝連宵),期間有行鄉三日的傳統,鄉民和龍獅隊在緣首和道士帶領下,步行拜訪參與打醮和鄰近的友好鄉村。

元朗新生村: 屯門海慧花園單位起火 女傭救貓燒傷面手送院

部分租客對做法感嘩然,其中一名租客趙先生稱不滿太遲公佈,指自己賴以上班的物品都在樓上,會在現場繼續等候,「再夜一點都沒所謂」,冀能提早解封。 至於新生村友恭學校,舊校生習慣稱它為「西山村友恭學校」,西山村學校第一屆學生鄧劍輝,他憶述學校後方圍有鐵絲網,由高六年級課室對出有鐵閘可直達山頂,當時有很多課外活動,都在這裡進行。 元朗新生村2025 元朗新生村2025 新生村友恭學校佔地十四萬餘呎,地方由元朗理民府撥贈,校舍是單層石屎建築物,共分兩列,其中有禮堂相連而成一個 H 型,共擁有課室12個,教務室,圖書館,手工音樂室等,分上下班課,可容學生近一千一百名,可增闢多三兩個課室,是當時元朗區最多學生的津貼學校。 據友恭學校舊生所述,學校課室不敷應用時,連禮堂旁的音樂室也用作教室使用。 跑遊元朗廈村新生村,在廈村市遇上商中學友鄧忠浩,他帶我去看新生村友恭學校。

元朗新生村: 元朗新慶村 位置地圖

振興公司於1952年接手營運元朗娛樂場(現今合益路和宏發徑之間)及購入附近一帶地皮業權(現今元朗賽馬會廣場)興建商住式沙磚屋宇,其中一條橫街名為振興街。 因政府發展元朗新市鎮,元朗娛樂場一帶屋宇於1983年清拆,重建為新型樓宇及市鎮廣場。 元朗新生村2025 [1]相關居民透過振興街坊互助委員會籌建新村,互委會原計劃興建300個單位,最後減至220個單位,新村於1980年中落成。 1978年,政府在元朗發展新市鎮,發展區主要位於大橋、水邊圍、雞地等地。 新市鎮包括警署、消防局、醫院及診所、運動場、表演場地、戲院及公園等設施。 另外,新市鎮也劃出住宅及工業用地,發展成朗屏邨及元朗工業邨(現稱元朗工業園)等。

元朗新生村: 新生村友恭學校

鍾少庭後來創辦鍾屋村僑所學校(1965)並擔任校董會主席,在屏山洪聖宮供桌上也有鍾少庭之捐款芳名。 元朗新生村2025 元朗新市鎮過去主要依靠青山公路、屯門公路及新界環迴公路(現時的九號幹綫,元朗區內包括元朗公路及新田公路)連接其他地區。 元朗新生村2025 由於1980年代末開始,屯門公路的車流量幾近飽和,故由1990年代起,部份前往香港島中上環等地,甚至是東九龍的車流,改為依賴新界東的公路網(如吐露港公路和大老山隧道等)及東區海底隧道,路程十分迂迴費時。

元朗新生村: 跑遊元朗廈村鄉 ( - 新生村

晚上約8時39分,警方接獲多名市民報案,指大樹下西路18號保良局李兆基青年綠洲附近有村屋起火。 消防到場開兩條喉及派兩隊煙帽隊灌救,又出動雲梯協助撲救,至晚上11時24分左右大致救熄。 火警中約20人需疏散,其中一人腳部受傷,另有一名青年綠洲的保安感呼吸困難及胃痛不適,均送博愛醫院治理。

元朗新生村: 工業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爲HK$ 24,430,年齡中位數爲 41.8歲。 元朗新生村 振興新村(英語:Chun Hing New Village),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橫洲,是一條元朗新墟舊樓重置的新村,於1980年中落成,共有90座三層高的村屋。 元朗新生村2025 振興新村位於宏達路和朗天路交界,西面為鯉魚山和鳳池村,南面與水邊圍和朗庭園隔渠為鄰。 有網上影片及相片顯示現場火光熊熊,大量濃煙從村屋冒出並升上半空,在百米外的位置亦可看到火光和濃煙。 消防處晚上9時許公佈,元朗馬田壆村兩間鐵皮屋在晚上8時39分發生火警,處方正進行滅火行動,呼籲市民如受到隨風飄散的煙霧和異味影響,應關閉門窗及保持鎮定。

元朗新生村: 新生村 屋苑

友恭學校開校的第二年(1936),學校曾經被鄉人強闖學校搗亂及恐嚇,因而一度停學。 從事件報導中,可以暸解到友恭學校初期由鍾少庭和鍾靈英老師所辦,校董鄧鈺君及鄧蔭棠等人,其中一位校董鄧兆蘭可能是學校創辦人之一,該事件由香港華僑教育會新界分會執委黃子律(鐘聲學校創辦人)援助,經新界鄉議局調停,繼由元朗理民府保護學校復課。 跑遊元朗廈村,沿田廈路走,未到達新生村村公所前,會經過兩座土地社壇,昔日在社壇附近,曾經出現元朗理民府及紅十字會所建設之深水井及儲水塔,這是六十年代初天氣持續亢旱,政府為解決鄉民缺乏食水的問題,在屏山鄉、山貝村及新田洲頭等地開鑿深水井由水泵抽水,作生活飲用及灌溉農田之急。

元朗新生村: 住宅及商場

祭品方面,除了燒豬燒肉雞外,還有五生五熟、五色果、五色餅和茶飯酒等,最特別的是「五生」,即五碟生豬肉和內臟,包括豬肉、豬肝、豬腎和豬大腸、豬肝和豬小腸及豬脷,利用生豬祭祖是廈村的傳統。 鄧氏村民對祭祖有重要意義,這項傳統活動讓子孫認識家族的歷史,以及紀念祖先慎終追遠,更讓鄧氏子孫聚首一堂,互相認識,增進宗族團結,展示兄友弟恭的宗族精神。 馬田壆村村民溫先生則指,起火的鐵皮屋有一名退休老翁獨居在內,平日會與其他村民交談,但亦經常撿雜物或垃圾回鐵皮屋儲存。

每逢醮年的大年初二,所有廈村鄉的各姓男丁均齊集沙江村天后古廟,輪流「打緣首」,「緣首」是村民在醮會中的代表,負責向上天祈福,廈村醮會設有10名「緣首」,第一名的稱為「頭名緣首」,必需在神壇前擲出十勝一寶的筊杯才獲當選。 而在啟醮前兩晚,先會進行「祭英雄」的儀式,拜祭的隊伍摸黑到莆上,在荒野燒衣,為保護廈村而殉難的遊魂野鬼送上新衣,當中男衣130份,而女衣則為5份。 醮期有「施化子」活動,以往在祠堂門前派白米和利是,但自2004年起已改為捐贈老人院或慈善機構。 由於工程涉及廈村鄉10多條鄉村的風水「龍脈」,有關部門與鄉事委員會一直就躉符費用問題進行商討,最初表示願意撥出70萬元,但這次因為涉及多條鄉村,需要分別進行兩場大型法會,費用數以百萬元計,最終廈村鄉鄉事委員會召開村代表大會,接受政府撥出的108萬元的「躉符費」[2]。

元朗新市鎮的範圍不大,在鎮內人口和樓宇高度密集的元朗市中心,居民主要依靠步行或單車來往鎮內各地;部份居民也以輕鐵作短途的運輸,如由水邊圍往返元朗。 由於屯馬線元朗站離市鎮最核心的地帶(元朗市之一段青山公路,通稱元朗大馬路)稍遠,輕鐵肩負起元朗站至大馬路一段接駁之重要角色;有效率地疏導大量由元朗站往返大馬路(乃至於在大馬路步行至元朗教育路等人車繁忙地帶)一帶之乘客。 近年,因為元朗公路、青朗公路及九廣西鐵(現屬港鐵屯馬綫)等的開通,加速了新市鎮的發展,有數個中大型私人屋苑已在周邊地區建成。 現時擴展區(即元朗新市鎮第十三至十四區)的道路鋪設已經完成,包括新建的十八鄉路及數條原有道路的延伸。 根據規劃署《新界規劃小冊子》所載的元朗新市鎮發展計劃一般土地用途的地圖,以後新市鎮的範圍會擴展至元朗公路以北的所有地方。 元朗區的洪水橋北新發展@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4,434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26,254人。

新生村校舍興建,正值香港五十年代,政府接受了英國教育專家賓尼氏所提議之十年建校計劃,教育署推行《十年建校計劃》(1950)以及《小學擴展七年計劃》(1954),市區及新界紛紛興辦學校,以應付急增的人口及學額需求。 六十年初期,新界發展大量村校,包括青山明德學校、屏山達德學校、大欖湧學校、八鄉金錢圍學校、大旗嶺嶺文學校、屯門掃桿芴學校、天水圍學校等,事實上友恭學校舍經費、圖則、地址等一早已經籌備妥當,唯獨是一個廁所問題,一直被工務局拖延未能興建上蓋,否則可以提前啟用。 五十年代,廈村友恭學校隨著戰後人口增加而重新發展起來,據昔日報章報導,友恭學校在1954年已經設有日夜班,學生達二百餘人,學校由校監鄧紹袞所領導。 翌年(1955)香港教育司總視學官戴雅,視學官周覺識、謝安等巡視廈村友恭學校及八鄉同益學校,友恭學校向政府表示校舍不敷應用,因為廈村鄉適齡學童已約有五百餘人,而友恭學校僅提供百餘個學位,校董會正向教育局設法擴充班級,並準備興建新型校舍,以容納更多鄉內學童。 元朗區的洪水橋北新發展@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4,434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26,254人。 元朗新生村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4,430,年齡中位數為 41.8歲。

元朗新生村: 洪水橋新發展區

這一幢新生村友恭學校,位於通往靈渡寺的道路旁,以前上靈渡寺時未有注意,這一幢學校,便是六十年代由廈村鄧氏宗祠內友恭學校擴充的新校舍。 元朗新生村 元朗新生村2025 元朗新生村 (原文稍為蒙糊,名稱若有錯漏懇請糾正。感謝鄧裕豐村長修正部份父老名稱)。 火警原因仍待調查,有村民透露,起火鐵皮屋有一名拾荒男子獨居,其家中平時堆積大量雜物。

跟新生村友恭學校另外兩位校友,鄧妙薇(1973年畢業)和鄧妙雲(1968年畢業)談起六七十年代的學校秋季旅行的經歷,當時全校學生眾多,學生需要分組由不同老師們率領,分別前往各個旅遊地點。 其中一次 1967 年學校旅行,高年級學生由張貴隆老師帶領登上青山寺,攀登青山絕頂及韓碑亭;宋耀南老師帶領中年級學生至大旗嶺公庵爬山捕捉魚蝦;余文治老師則帶領低年級學生到廈村長埗及靈渡寺,在廣場外舉行撥河尋寶等遊戲。 元朗新生村2025 這一位友恭學校老師鍾少庭,曾經在《跑遊元朗》裡提及,鍾少庭是屯門鍾屋村人,1945年他聯同屏山鄉代表鄧偉明,到廣州向廣州行營主任張發奎抗議港英政府在屏山一帶興建屏山機場。

友恭學校在六十年代踏入新階段,學校在1962年3月註冊為不牟利法團,註冊執事人為鄧佩瓊、鄧紹袞、鄧德才、鄧祖福、鄧美壽、陳家邦、李水清等七人,由鄧紹袞擔任監督,負責辦理及學校發展。 若要緬懷友恭學校的舊照片和歷史,要去友恭學校校友會網頁,那裡保存了不少由校友會負責人鄧妙薇所撰寫的資料。 某天有機會的話,還是想走進這個森林裡,親身一睹這幢具有54年歷史的友恭學校還剩下什麼。 村公所旁的重慶堂,大門懸有木對聯:「重開新運;慶育生機」,重慶堂內供奉了孔子像和天后娘娘像,這是第二個在廈村鄉遇見的孔子像,第一次見是新圍士宏書室裡孔子畫像,士宏書室在六七十年代曾經開辧啟聖幼稚園,猜估重慶堂曾經是一間小書室,學生先要敬拜萬世師表孔子才開始上課。 新市鎮以內的運輸還由港鐵巴士作輔助,經營朗屏邨往來大棠的K66綫和元朗工業邨往來元朗公園的K68綫等。

元朗馬田壆近保良局李兆基青年綠洲,今日(15日)晚上8時許有鐵皮村屋發生大火。 現場火光熊熊濃煙衝天,消防接報趕至,動用至兩喉兩煙帽及升雲梯灌救,並疏散附近村民及青年綠洲住戶。 消防處晚上9時45分表示,起火的是馬田壆村兩間鐵皮屋,消防人員正在滅火。 這一班友恭學校老師們當中,張貴隆校長的妻子倫老師,於1974年在剛成立之公立友恭學校錫降村分校擔任校長,校舍舊址位於廈村鄉事委會附近,今已被拆卸。 至於廈村友恭學校,隨著新界鄉村學校在八、九十年代日漸息微,最終於1996年停辦,校友們組織了友恭學校校友會,延續友恭學校勤奮愛誠的精神。

相關文章